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量地引⽤⽓、阴阳、五⾏、形神、天⼈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的特殊思维⽅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法论基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元论:“⽓”在中国哲学是⼀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
⽓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的运动是⽓内部的相互作⽤,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与⽓⼀元论紧密地结合在⼀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统⼀理论。
阴阳是标⽰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是代表两种对⽴的特定属性,⼆是代表两种对⽴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统⼀的属性,⽽且还具有另外⼀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盾范畴。
五⾏学说:五⾏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五⾏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这五个⽅⾯按照⼀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论证了⼈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环境的统⼀,即⼈体是⼀个统⼀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11哲学基础.精气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 生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 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 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 “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 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 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
精气的概念虽源于“水地说〞,但水、地皆 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 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 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 本原。?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 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
自然界
水
抽象
精
人
生殖
之精
万物之 本原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 型。
化,是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类似于今之“量变〞;
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类似于今之“质变〞。
不管化,还是变,皆取决于气的运动。一旦 气的运动停止,那么各种变化也就终止。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 在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 气等的进一步抽象,那么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 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 的本原。
总之,古代哲学气概念的形成,也是古人“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 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 理,纯化,抽象,形成了气的哲学概念:气是存在 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 原。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母病及子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 行皆异常。 规律: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5. 五行的母子相及
(1) 五脏配五行 (2)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相生/相克/制约 (3)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1. 说明生理现象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 病态——阴阳失衡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阴阳失调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明亮、向上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 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
相 侮
3
相侮次序为: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6
五行的相乘相侮
7
子病及母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 行皆异常。 规律:①子亢→母盛→子母皆盛→“子病犯母”; ②子弱→母虚→子母俱虚; ③子亢→损母→子盛母衰→“子盗母气”。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向上、明亮 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收敛、肃杀、下降、清洁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下行 2.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2)间接推演(归类推演法)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概念,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符号系统。
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或现象,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
例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引发疾病。
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气。
气是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物质,但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状态表现出来。
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的运动变化,气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核心。
中医学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原则。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主要探讨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特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某个脏腑器官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深入探讨,为中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注重分析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全面考虑病因、病理、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疾病。
整体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五、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原则,指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和治疗。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贰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主讲人:冯春英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
1、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2、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⑴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
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⑵《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⑷《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2、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1(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①《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②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2.气化;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气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精气的中介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①.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②.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⑴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
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⑵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如《淮南子·天文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⑴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
⑵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
•古代哲学的精学说,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人体的各脏腑形体官窍,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与神,也由精化生,精是气和神的化生本原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虽然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但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体内散发的“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察、体悟、抽象和纯化,但与哲学气学说的渗透与影响密切相关。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
•这些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1、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
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二)阴阳互根互用(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四)阴阳消长(五)阴阳转化(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