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精品)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概念

上 ?冷 外 ?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3.相对性
(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条件性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阴阳无限可分性——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昼 上午——阳中之阳 夜
前半夜——阴中之阴
阳 下午——阳中之阴 阴
后半夜——阴中之阳
(3)比较对象不同
阳 春 阳中之少阳 夏 阳中之太阳
阴 秋 阴中之少阴 中医冬学的阴哲学中基之础太▪阴阴阳学说
(《周易·系辞上》)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发生、发展、 变化的法则、纲领、规律和内在动力。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芬兰的太极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解释地震的形成:“阳伏而不出,阴迫而不能蒸” • 春秋战国时期——《易经》阴爻 - - 阳爻 —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 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 (《周易·说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概念的起源
• 阴阳的最初涵义—— 日光向背 •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
涵义的表述 • 西周时期《诗经》——“阳”、“阴”,具有温热与寒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3.相对性
(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条件性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阴阳无限可分性——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昼 上午——阳中之阳 夜
前半夜——阴中之阴
阳 下午——阳中之阴 阴
后半夜——阴中之阳
(3)比较对象不同
阳 春 阳中之少阳 夏 阳中之太阳
阴 秋 阴中之少阴 中医冬学的阴哲学中基之础太▪阴阴阳学说
(《周易·系辞上》)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发生、发展、 变化的法则、纲领、规律和内在动力。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芬兰的太极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解释地震的形成:“阳伏而不出,阴迫而不能蒸” • 春秋战国时期——《易经》阴爻 - - 阳爻 —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 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 (《周易·说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概念的起源
• 阴阳的最初涵义—— 日光向背 •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
涵义的表述 • 西周时期《诗经》——“阳”、“阴”,具有温热与寒凉、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 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 思想之一。 思想之一。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 同化。 同化。
人体之所以能保持生命活动健康有序, 人体之所以能保持生命活动健康有序,也是 因为人体在生理状态下, 因为人体在生理状态下,保持人体阴阳之间的动 态平衡。 态平衡。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 衡遭到破坏,自然界则可出现气候反常,表现在 衡遭到破坏,自然界则可出现气候反常, 人体则可发病。 人体则可发病。 制约太过是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 制约太过是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 是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 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及, 素问·阴阳应象 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及, 即《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大论》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制约不及是阴阳双方中一方过于虚弱, 制约不及是阴阳双方中一方过于虚弱,无 是阴阳双方中一方过于虚弱 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 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如“阳虚则 阴盛,阴虚则阳亢” 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阴虚则热,阳虚则 阴虚则热, 寒”。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 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若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会致“孤阴不生, 若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会致“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 和助长的关系。 和助长的关系。 若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可见“阴损及阳” 若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可见“阴损及阳” 或“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化→
温热、明亮者为阳——如白昼、春夏、火等。
形 逐步引申——两类属性事物的代表 寒凉、晦暗者为阴——如黑夜、秋冬、水等。
成→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
阴
扩大形成——自然界某些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面的代表 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
阳阴 的阳
普遍性
阴阳对立统一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之中。 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源泉。
中中医医的的应应用用精精气气学学说说在在对精气生命理对精气生命理论建构的影响论建构的影响对整体观念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构建的影响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激发和调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 质 变 的
病理——可以用来说明疾病证候的转化关系
含
消长与转 消长——量变——转化的基础
义
化的关系 转化——质变——消长发展的结果
用相连。
中医哲学基础
14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 阳
机理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自和的动力根源。 ②阴阳自和是阴阳的固有特性和深层次运动规律。
一定限度内
→ 对立制约
————→ 消长
互藏
动力源泉 相互作用 (相反) ————→ 交感 ————→
形式 (相成) → 互根互用
联系纽带 ↑
产生推动 ————→ 运动变化
—→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1. 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 气的运动与变化
3.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 一于气的一元论。
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气一元论”认为, 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 皆由气化生。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 基本物质。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精 气 学 说
中 医 学 思 维 方 法 的 特 点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古代哲学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三、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与气的基本概念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
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 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 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 性和感应性。 维系着天地 未聚之气 相互作用 (稀微无形体) 万物之间的 相互转化 相互联系 有形无形之气 “天地一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 的普遍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相互 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哲 学 基 础
中 医 学 的
第 一 章
【目的要求】
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精品)

(四)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点 性质 木 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 水 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五)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液声
• 2、子病及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火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肝肾阴虚
•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肝脾不和
木(肝)
水
火
金 土(脾)
• 4、相侮:指反克为病
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 肺
木(肝)
水
火
肝火犯
(肺)金 土
角
平 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徵
日 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脉
喜
汗
笑
宫
日 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商
日 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鼻
皮
悲
涕
哭
羽夜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唾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五行相生 • (二)五行相克 • (三)五行相乘 • (四)五行相侮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关系
1、内涵:
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两种表现形式
A 阴阳互为消长 内涵及原因 B、阴阳皆消皆长 内涵及原因
3、意义和举例
自然界: 人体: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内涵: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 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前言
1、哲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
2、哲学的产生和来源(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哲学 相互影响渗透 中医学
产生
1、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2、生活生产实践的体验 3、推演、抽象方法的运用
产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掌握的内容
回答:
1、为什么阴阳学说是一种世界观? 2、为什么阴阳学说是一种方法论
一、阴阳的概念
2、转化的时间: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阶段。 3、转化的条件: 极、甚、重。
4、转化的形式: 渐变和突变两种形式。 5、转化的依据: 阴阳的互藏。 6、举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六)阴阳自和与阴阳平衡
1、 阴阳自和
A、概念: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 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 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B、形成来源: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贵和”思想。
3、意义: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肇端、开始;是阴阳 对立双方之间产生各种联系的前提和基础
1、内涵: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 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影响 -----人有三宝精气神
第二节:阴阳学说
• 概念: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述事物发生、发展和变 化规律的古代哲学理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概念 • (二)阴阳概念的源流 •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一)阴阳的概念
•是对自然界某些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三生万物。”
1)、宇宙的物质性 —— 万物来源于气
• (1) 道、无极、太虚 • (2) 太一、太极、元气 • (3) 阴阳、二仪、二 • (4) 三、四象 • (5) 八卦、万物
(1)道
❖ 儒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生生不已。”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阴阳对立制约 • (二)阴阳互根互用 • (三)阴阳交感互藏 • (四)阴阳消长平衡 • (五)阴阳相互转化 •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1、涵义: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 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 如:寒与热,水与火。
(二)阴阳互根互用
凡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 功能、兴奋的属阳。 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晦 暗、物质、抑制的属阴。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 2、归类特点: • (1)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
性相反。 • (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规定性)。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 (3)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也可改变。
任何物质都是由有形的实体 和其周围无形的气所构成。
万物是形和气 的统一体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1)宇宙的物质性—— 万物来源于气 2)万物的特性——万物是形与气的统一体 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气化
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气化
❖(1). 天地元气化成、化育万物。 ❖ 《黄帝内经》: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
❖ 道家:“道之为物,为恍为惚,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种客观的不生不灭的物质。
• 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际无涯,遍布 整个宇宙,
• 它可以化生“一”这种物质层次,
•
—— 进而生发宇宙万物。
•
—— 它贯穿于宇宙各个物质层次。
1)、宇宙的物质性 —— 万物来源于气
• (1) 道、无极、太虚 • (2) 太一、太极、元气 • (3) 阴阳、二仪、二 • (3) 三、四象 • (5) 八卦、万物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1)宇宙的物质性—— 万物来源于气 2)万物的特性
2)万物的特性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气机与气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 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
张敬文 副教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 第二节:阴阳学说 • 第三节:五行学说 • 第四节: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一、精气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 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种情 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 本原。
道 →气→阴阳
• 卡普拉《物理学之道》:“中国的哲学思 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发展 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 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 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 道=气= “宇宙统一场” ?
统一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
类型
媒介粒子
强度
作用距离
强相互作用 胶子和光子 1
• 互根: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 方而单独存在。 如:无上就无所谓下;无左就无所谓右。
• 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助 长的关系。 如:气能生精,精能化气。
(三)阴阳交感互藏
• 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发生作 用的过程。 如: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从 而化生万物。
•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 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 如:水火中的阴阳互藏。
(三)阴阳消长平衡
•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 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三、关于古代气本源论 1)宇宙的物质性—— 万物来源于气 2)万物的特性——万物是形与气的统一体 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气化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1) 宇宙的物质性—— 万物来源于气
1)宇宙的物质性
—— 万物来源于气
❖《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 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 显即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 万物变化的动力是气的“动静相召,上下 相临,阴阳相错,而变化由生也。”
❖(2). 物(包括人)自身之气的变化。 ❖ 形式:开合、出入、聚散、化
四、道-气本源论的科学内涵
气指存在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 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 同构成本原
阴阳的概念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如:内—外
(二)阴阳概念的源流
•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 • 后引申为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对立
相反属性的概括。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 1、归类原则: • (1)原则: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 (2)推演:
电磁相互作用 光子
10〔-2〕
弱相互作用 中间玻色子 10〔-13〕
短〔~10(15) m〕 长
短〔~10(18) m〕
万有引力 相互作用
引力子
10〔-38〕 长
“气”本原论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 (1)对中医整体观形成的影响 -----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 (2)对中医精气学说形成的影响 -----人体之精气
第二节:阴阳学说
• 概念: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述事物发生、发展和变 化规律的古代哲学理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概念 • (二)阴阳概念的源流 •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一)阴阳的概念
•是对自然界某些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三生万物。”
1)、宇宙的物质性 —— 万物来源于气
• (1) 道、无极、太虚 • (2) 太一、太极、元气 • (3) 阴阳、二仪、二 • (4) 三、四象 • (5) 八卦、万物
(1)道
❖ 儒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生生不已。”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阴阳对立制约 • (二)阴阳互根互用 • (三)阴阳交感互藏 • (四)阴阳消长平衡 • (五)阴阳相互转化 •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1、涵义: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 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 如:寒与热,水与火。
(二)阴阳互根互用
凡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 功能、兴奋的属阳。 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晦 暗、物质、抑制的属阴。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 2、归类特点: • (1)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
性相反。 • (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规定性)。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 (3)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也可改变。
任何物质都是由有形的实体 和其周围无形的气所构成。
万物是形和气 的统一体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1)宇宙的物质性—— 万物来源于气 2)万物的特性——万物是形与气的统一体 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气化
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气化
❖(1). 天地元气化成、化育万物。 ❖ 《黄帝内经》: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
❖ 道家:“道之为物,为恍为惚,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种客观的不生不灭的物质。
• 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际无涯,遍布 整个宇宙,
• 它可以化生“一”这种物质层次,
•
—— 进而生发宇宙万物。
•
—— 它贯穿于宇宙各个物质层次。
1)、宇宙的物质性 —— 万物来源于气
• (1) 道、无极、太虚 • (2) 太一、太极、元气 • (3) 阴阳、二仪、二 • (3) 三、四象 • (5) 八卦、万物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1)宇宙的物质性—— 万物来源于气 2)万物的特性
2)万物的特性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气机与气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 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
张敬文 副教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 第二节:阴阳学说 • 第三节:五行学说 • 第四节: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一、精气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 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种情 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 本原。
道 →气→阴阳
• 卡普拉《物理学之道》:“中国的哲学思 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发展 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 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 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 道=气= “宇宙统一场” ?
统一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
类型
媒介粒子
强度
作用距离
强相互作用 胶子和光子 1
• 互根: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 方而单独存在。 如:无上就无所谓下;无左就无所谓右。
• 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助 长的关系。 如:气能生精,精能化气。
(三)阴阳交感互藏
• 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发生作 用的过程。 如: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从 而化生万物。
•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 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 如:水火中的阴阳互藏。
(三)阴阳消长平衡
•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 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三、关于古代气本源论 1)宇宙的物质性—— 万物来源于气 2)万物的特性——万物是形与气的统一体 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气化
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1) 宇宙的物质性—— 万物来源于气
1)宇宙的物质性
—— 万物来源于气
❖《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 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 显即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 万物变化的动力是气的“动静相召,上下 相临,阴阳相错,而变化由生也。”
❖(2). 物(包括人)自身之气的变化。 ❖ 形式:开合、出入、聚散、化
四、道-气本源论的科学内涵
气指存在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 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 同构成本原
阴阳的概念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如:内—外
(二)阴阳概念的源流
•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 • 后引申为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对立
相反属性的概括。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 1、归类原则: • (1)原则: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 (2)推演:
电磁相互作用 光子
10〔-2〕
弱相互作用 中间玻色子 10〔-13〕
短〔~10(15) m〕 长
短〔~10(18) m〕
万有引力 相互作用
引力子
10〔-38〕 长
“气”本原论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 (1)对中医整体观形成的影响 -----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 (2)对中医精气学说形成的影响 -----人体之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