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论文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被谬赞的历史——理性解读太平天国运动提起太平天国运动,许多人都会赞不绝口,夸赞他的先进性、时代性和进步性,它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被载入史册,所谓“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

”(1)读来让人觉得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群在新宗教信仰、新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群农民发动的先进革命,甚至归结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也是简单的归根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诚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表面上的指挥失误、丧失斗志,以及再深追一步到主管者的贪污腐败问题等原因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可是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场在封建社会中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其根本未曾脱离过小农思想中争粮争地,称皇称帝的内核,从运动的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提到太平天国运动,就不得不提及客家人。

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反的是清王朝统治,如同历代大大小小王朝一样,打的是受不了清政府重税盘剥的旗号,可是事实上,清王朝从康熙时代开始逐步实施“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利民政策,解决清王朝因人口剧烈增长而带来的人地矛盾。

清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大量的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在人口不断膨胀的条件下,剥夺小农的土地,不仅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为的。

因此,养活庞大人口,并促进生产发展,就只能是通过减税的方式、以扩大分工剌激交换的方式来鼓励农民经营和开发土地,增加粮食产量。

(2)可是在这样看起来万世太平百姓富足天下安康的社会环境下,以洪秀全为首的客家人却造反了,那么原因就显然不是因为清政府的剥削,而是客家人与当地原住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矛盾重重升级,最终导致械斗,为起义创造了良好的导火索。

近代史论文 太平天国

近代史论文 太平天国

不可及的天国——小议太平天国单位:13级综合日语一班姓名:吴永正摘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斗争锋芒直指国内封建统治者,同时打击了资本主义侵略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最终失败。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同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一般,产生了保守、迷信、享乐、皇权等封建思想意识。

历史告诉我们,农民战争无法诞生先进制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自发的农民思想不能拯救中国。

关键词:太平天国,阶级,失败,时代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

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

1872年4月,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理论上是最后一支太平军。

不少学者认为,当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

太平天国前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神权与政权形成了复杂的关系。

杨秀清与萧朝贵分别取得了代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传言的宗教特权,从此,如同希伯来人须通过摩西之口来聆听上帝的指示那样,太平天国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内的全体君民须通过杨秀清和萧朝贵之口来聆听上帝和耶稣的指示。

萧朝贵战死后,仍有东王杨秀清能“代天父传言”。

(利用迷信“邪教”聚集力量,中国历史中并不少见,如东汉时期黄巾起义中太平道;宋朝方腊叛变,约是一个佛教分支;元朝红巾起义的明教以及清朝的白莲教。

)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君主,是政权的代表。

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却没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传言的宗教特权。

当东王作为天父下凡的时候,杨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权,天王须跪在东王之前,俯首听命。

从上帝教理论和教义说,只要东王愿意这样做,他就可以随心所欲。

从形式上看,太平天国前期确实表现出神权政治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就是东王握有神权,而天王为一国之君,东王所掌握的神权却凌驾于天王代表的政权之上。

东王府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设尚书,每部尚书12人,共达72人之多,分掌国务;六部设承宣,共24人,主发号施令。

太平天国运动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院系:XXXX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姓名:XXX学号:XXXXXXXX太平天国运动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从中明白一条真理,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尤其是农民阶级,受来自地主、官僚、封建主义的压迫,迫使他们不得不站起来反抗压迫。

至此,我们不得不谈一下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目的最明确的一次农民战争。

它转战范围跨十八个省,涉及约半数中国人口,从兴起到失败时间长达十四年,它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战争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

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

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农民反抗斗争多达110次。

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月,太平天国转战到武宣东乡,洪秀全正式称“天王”。

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

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

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同时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

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必须东征、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史纲论文_太平天国

史纲论文_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的得与失自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加重,中国的民族与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各阶级都对国家的出路感到迷茫,不断进行着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先后出现了农民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以及辛亥革命。

这些运动,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但是这一次次的探索与失败确是为国家的出路提供了借鉴,让人们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走的道路。

而最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鸦片战争后,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

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生活困苦。

因此,1846至185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不但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又强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甚至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

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指出了社会进步方向。

虽然《资政新篇》并不完善而且又未被施行,但是其在思想上的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

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的失败,也告诉我们其中也存在着缺陷。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1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主要在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四方面作了规定。

政治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封建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了抵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近代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达到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太平天国论文篇一:《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镇压,但群众斗争此起彼伏,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天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其平均分配的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最后也未能付诸实行。

谈起太平天国运动,首先映入我的脑海中的是一个个首先站出来反抗清王朝奴隶般统治的一位民族运动的英雄们: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李秀全,陈玉成„„早些时候,我读了曾国藩的传记,在我看来,曾国藩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在那个昏庸是非颠倒的社会中,依靠了自身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志士们一起建立了湘军,成功的镇压了当时清廷无力镇压的太平运动的起义军们,并且引领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军工厂“安庆军械厂”,并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正气的将领们,其中当然包括后来建立淮军并成为清末第一重臣的李鸿章,为清朝的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作业论文《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反抗运动》

历史作业论文《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反抗运动》

历史作业论文《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反抗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反抗运动文东华摘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从1851年1月至1864年7月由农民发起的一场浩大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反抗运动。

从1980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大清朝其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缺陷在外国的铁炮下表露无疑。

但是,还沉浸在东方大国的幻想中的封建统治者们为了保持统治地位,对外采取妥协,对内残酷镇压一切反抗势力的手段。

这样,在封建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不堪重负的农民阶级为了生存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这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强烈的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这些在新中国成立乃至今天仍有教育意义,至今领导人仍把民生民计放在重要地位。

关键词: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抗失败引言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平困和不自由的生活。

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土地。

为了生活,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其代价是需要把全年收成一半以上作为地租教改地主。

鸦片战争失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和弥补财政空虚,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派别。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高征收,横征暴敛,使农民负担进一步加重。

天下贪官,胜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①。

这进一步农民阶级与封建主义阶级与外来帝国主义的矛盾。

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无法与之匹敌而逐渐衰落解体。

战后,鸦片贸易屡禁不止,反而进一步泛滥,导致了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从而货币贬值,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老百姓“昔日买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买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②可见由于货币贬值,田税负担增加了有一倍以上。

而这些负担,通过种种渠道,最终还是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在这些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没有退路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们为了生活,纷纷拿起武器,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即今南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等2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

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

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认为“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

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

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运动的发展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

太平天国论文

太平天国论文

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及评价 1864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正是在这一年在南京城里,有一个人悲壮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之而来的是天京的沦陷,这标志着动乱将近14年的中国,内乱终于结束了。

同时也意味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彻底失败。

这个悲剧式的人物就是——洪秀全。

但是历时十四年、遍及十七省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其规模之浩大,战事之激烈,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农民革命战争史上所罕见。

这场运动值得我们深思,我仅以我之拙见,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来探讨一下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

众所周知,一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战争指挥者的决策与谋略。

不可否定,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初期,确实是运筹帷幄,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争的胜利。

可是建都金陵后,太平天国领导者在军事方面的失误和思想上腐化使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成为必然!1.忽略提高战士的战斗素养与对部队内部的巩固工作。

在建都金陵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忽略提高战士的战斗素养与对部队内部的巩固工作。

由于对控制长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加强水师的建设,没有将战船和运输船分别编组,不注意改进战船和船炮的技术性能,加强战船的作战训练,以提高水师的作战能力。

因此,在西征作战中遭到惨重损失,丧失了水上控制权。

此外,在已经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组建“马队”和“炮队”等新的兵种。

这些,都影响了战斗力的进一步提高。

天京内讧不得不说是使太平天国由前期的逐渐走向强盛开始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事件,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杨韦的内斗很大程度的使天国内部变得动荡,再加上一个猜疑心极重的洪秀全逼走了石达开,致其10万精锐出走,无疑是对太平天国致命的打击。

天国此时说白了就已经开始自掘坟墓了,军事上的优势走向了对立面。

初期的太平军的领导者,在金田起义时,对部队就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并实行圣库制度,以保证部队的供给和将士的清廉。

太平军内部还有一套教育训练制度,使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因而能以少胜多,打破清军的围追堵截,发展革命的大好形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1)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与西方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的混合体。

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发展,直至灭亡,都与西方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太平天国;西方;基督教;思想;军事;外交早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一般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思脱里派(中国称景教),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

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又再次传入中国,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

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马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成功的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

一、洪秀全与基督教1836年春天,23出头的洪秀全到广州参加府试考秀才,遇到有人散发一本叫《劝世良言》的小册子,洪秀全拿到一套。

这本宣传基督教的十余万字的小册子,就这样开始改变洪秀全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劝世良言》是一本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启蒙通俗读物,作者是梁发。

书中的一半内容,摘录的是当时的中译本《圣经》部分原文,另一半则是梁发针对中国的国情阐述的教义,内容涉及创世说、原罪和救赎说、天堂、地狱和末日审判说等一些基督教最基本的神学内容。

梁发强调:“神天上帝独真、独尊、独威的绝对性,而其它一切宗教的神灵、偶像都属于被清除的邪门歪道。

若崇拜它们,便将获罪于上帝。

”《劝世良言》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民间宗教和巫术风水之类文化进行了抨击。

此书使四次落第的洪秀全有了特殊体悟,决心皈依上帝,他相信自己受了上帝启示,受上帝派遣,前来消除人间妖孽,建立太平天国。

他砸了本村孔子牌位,开始出门传教,加入并改造了“拜上帝会”,并很快成为领袖。

“拜上帝会”公开宣称信仰上帝,信奉基督,认同《圣经》,以清除妖邪鬼卒,建立太平天国为已任。

太平天国,是将中国历史转向上帝引领的正路而已。

二、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过程中,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相当复杂,从最初的相互同情、支持,到中期的相互仇视、对立,以及到后期的一度携手合作,再突然转变为兵戎相见,整个过程具有十分耐人寻味的演化过程。

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只两年便定鼎南京,形成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政权。

令西方殖民者意外惊喜的是,这个新的政权居然十分虔诚地信奉与自己信仰相同的上帝,很明显,这无疑会使西方列强企图抛弃满清政府、另求自己在华利益的最佳代理政府的念头会因此而有所产生。

于是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以后,西方列强曾对这个新生政权开展了走马灯似的外交活动。

一八五三年三月十八日,英国香港总督兼出使中国全权代表文翰前往天京。

文翰派人首先说明英国公使前来的目的,在于申明英国政府的中立态度,接着询问太平天国对英国的意向及将来进兵上海时的政策如何,并商谈接见英使的仪式。

韦昌辉表示说:“我们今后不特彼此相安无事,而且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

”二十六日文翰书面照会太平天国,说:“前十数年又新立和约并通商章程,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凡英国商民均可建造房屋,携眷居住。

例纳税贸易,不得稍有妨碍;各处俱设本国领事专管本国商民事件。

又有本大臣奉我国君主旨驻扎香港,统辖五口英国商民事务,凡与中国官员交涉事宜,俱归本大臣经理,迄今十数载,并无变异……查我英国往各国贸易居住,凡各该处有兵戈,向例均不干预。

……其买卖英国人商船者,与买洋布及各贷无异,难以禁止……但买去之船,俱不许用我国之旗号……总之,贵王与满洲相敌,我英国情愿两不干预。

独是英国在上海建造许多房屋居住,并礼拜堂及堆贷机房,黄浦江内是有英船多只来往停泊。

刻下贵王已抵金陵,与上海近在咫尺,闻得贵王军兵欲到苏、松一带后,至上海时,贵王之存心立意,欲与英国如何办理之处,先原闻知。

”这一个照会清楚地表明,文翰在宣称英国政府采取所谓中立立场的同时,要求太平天国承认《南京条约》,承认英国已经取得的特权。

杨秀清嗣后给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

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

”[1]从总的来看,文中除了“归顺我朝”、“勤事天王”之类传统的大国意识之外,最要害的是其中有“自由进出”、“随意进退”、“货税不征”[2]的许诺,这在实质上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实质,一开始便失去了警惕,其与咸丰帝不愿引狼入室的基识相比,太平天国在对待列强的殖民侵略企图方面要比清廷肤浅得多。

文翰接了诰谕,见太平天国以藩属待英人,他立刻答覆了一封照会,说:“敝国与中国政府曾签订条约,有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经商之权利。

如贵军或其他人等在任何形式之下对于英侨生命财产有所侵害,英国亦必采取与十年前抵拒各种侵之同样手段,施以抵拒;彼时曾将镇江、南京及其附近各城占据,并签订和约。

”文翰在访问天京之后,令随员各自写出考察报告,从政治、军事、经济、商业、宗教、官兵素质等方面来评介这个政权,从而在此基础上写成与英国政府的总结性考察报告,最后他认为,太平天国“推翻现政府的企图将不会成功。

”主张支持满清政府,而在表面上继续“中立”,同时认为应该“准备充分的武力,以抵御革命军或来之攻击。

”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一八五三年十一月二至初十天京,亲眼看见天京城内壁垒坚整,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太平军的实力使他惊异。

面对这种形势,他建议他的政府“保守中立”的政策。

一八五四年五月二十二日,美国公使麦莲也探访天京。

要求太平天国承认美国从清政府所取得的特权。

东王杨秀清在诰谕中答覆麦莲,说明太平天国的通商政策,不但许美国通商,至万国亦许往来通商,但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

东王这一道诰谕,断然拒绝了麦莲的“特权”要求。

麦莲访问天京后认为,一旦太平天国在全国掌握政权以后,将不可能承认清政府与列强已经缔结的各项不平等条约。

因此,他们回到上海后,就叫嚣太平天国的威胁到了他们的在华利益。

甚至提议要联合英、法各国起来趁着太平天国还未统一中国的时候,动用武力,“速行纠正”,维护他们从清政府所攫得的权益。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太平天国正处在全盛时期,由于北伐、西征正在激烈地进行,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得西方各国不帮助清朝,不与己为敌,因此,一面布置江防,提高警惕,加紧戒备,另一面以准许友好往来、万国通商的政策,暂时缓和矛盾。

英、法、美三国的相继访问和“中立立场”就是这一外交活动的结果。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们取得长江的航行权,无视太平天国的尊严,于1858年以军舰闯入长江,在目额尔金的率领下直逼天京城外,在江面上游弋示威。

太平军开炮轰击,于是双方“火器互攻,甚为稠密[3]”。

从而进行了一场太平天国与他的“洋兄弟”之间的军事遭遇战。

虽然双方发生了流血事件,但天王洪秀全却仍是顽固地坚持早先的观点,下诏将开炮的太平军将士斩首,并派遣专使道歉,认为额尔金之行是“西洋番弟朝上帝”,“万国扶朕在天台”,而“西洋番弟”们也应该要与太平军一道,“同顶爷哥灭臭虫”[4]。

额尔金派遣号称中国通的威妥玛为特使进入天京城中与益天福李春发会谈,结果太平天国完全承认了英国在长江上的航行权。

此次会谈以英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英方超出预期效果地向内战的双方显示了力量,把开放长江、自由航行的目标变成了既成的事实。

随着额尔金的得逞,列强军舰接踵而至“访问”天京,造成了第二个太平天国的外交高峰时期。

与第一次相比,从前列强是为试探与考察而来,而现在却是为获利而来:一方面可以取得进入长江内地的实利,另一方面又可借此而要挟清廷,从而同时在两方面都取得好处。

从原则上来说,太平天国如此与“洋兄弟”套近乎有损于国家的主权,但从太平天国的主观方面来看,却无疑是一种成功。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英法等国与清廷交恶,导致双方兵戎相见。

在此期间,太平天国与他的“洋兄弟”们确实度过了一段颇为“温馨”的岁月。

再加上1859年4月,洪秀全重用原来长期流亡于香港的族弟洪仁 J沟锰 教旃 胛鞣降墓叵蹈 用芮小U庖皇逼谌 矫婀叵档姆锤床ㄕ鬯得鳎 远疃 鹞 淼奈鞣搅星渴且慌 雇烦刮驳氖涤弥饕逯趁裾撸 灰 谒 欣 磺刑踉肌⒊信刀伎梢允游 尬铮 劣谥泄 谡降乃 降睦 Φ檬В 鞘歉 静换岱旁谛纳系摹?/P>从1860年6月起,情况又发生了极大变化。

李秀成率领之太平军东路将士连克苏州、昆山、太仓、嘉定,直逼上海。

在此之前,西方列强是一直将上海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的,现在太平军拟将上海收入囊中,这就从根本上触动了列强的既得利益,于是英国公使普鲁斯发出一份“通告”,自称中立在这里已不适用,叫嚣要代之以枪炮来“保卫上海”。

于是与清廷江苏巡抚薛焕等人拼凑出一个起初只有二、三百人的由外国水手、逃兵、流氓、浪人等组成的队伍,筹款买来了最新式的快枪,命其名曰“洋枪队”[5]。

本来这么一个小小的武装是不足以“保卫上海”的,然而太平天国方面此刻却不愿与英法交恶,于是弃上海而不攻,使列强的企图再一次得逞[6]。

到了1861年底,太平天国的内部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受到重用并颇具成效的干王洪仁 辉俅χ贸 挛瘛4忧澳侵滞 宰鸫笥胂涟 獗盏乃枷胫匦绿 罚 佣 固旃 胛鞣搅泄 墓叵笛杆俣窕 ?862年,“中法混合军”(常捷军)、“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相继成立。

外国侵略者和清军结为同盟,向太平军进犯。

四、洪仁 搿蹲收 缕 ?/STRONG>洪仁 翘 教旃 笃谥饕 斓颊摺?843年参加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后,从广东赶赴参加未遇,中途折回。

旋再往,又受阻而返。

1852年曾被捕,脱险后转至香港。

从1852年到1858年间,洪仁 昂蠊苍谙愀劬幼×怂哪甓啵 哟サ揭恍┪鞣阶时局饕宓奈幕 钟胪夤 淌客 唇隙啵 芑 浇痰挠跋煲步仙頪7]。

他亲眼目睹了香港的变化和发展,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毋庸讳言,英国在香港所移植和建立的近代文明虽是通过实行殖民统治这一非正常途径实现的,但与停滞、落后的中国内地相比,其反差之强烈,仍给洪仁 蟮恼鸷澈推舴ⅰT谌蘸笏 舛ǖ摹蹲收 缕 分校 槿诗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近代化方案,其中不少内容便直接以香港社会为蓝本。

在《资政新篇》里,他向洪秀全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

政治方面,针对内部的分散主义,提出禁朋党之弊,维护集中领导;建议设新闻官,立暗柜,以通上下之情,发扬公议。

经济方面,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办企业,奖励技术发明;创立银行和发行纸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