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小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小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小论文

三门峡黄河旅游节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研究

概念界定

旅游资源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规划通则》)

2.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保继刚,1993)

3.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邓观利,《旅游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4.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邢道隆,《谈谈旅游资源》)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高教版与上基本同)

6.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外国理解

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做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ations),与中国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

三门峡黄河旅游节简介

三门峡黄河旅游节(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从1992年开始举办首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以来,到2010年一共举办了14届。旅游节坚持品牌化、精品化、群众化的原则,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经贸、文体、旅游活动,全面展示三门峡市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贸合作,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门峡旅游资源概况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边缘,豫、陕、晋三省交界处,东邻洛阳市,南接南阳市,北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在这里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之名即由此而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结晶,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李家窑遗址被证实为虢国都邑上阳城的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给虢国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

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方面。继老子后学者,战国初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随着社会前进,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至汉初形成道家学派。

此外还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灵宝荆山铸鼎祭天、奠定政权;达摩祖师舍身求法,空相寺作为佛祖圆寂地香火传世;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昭示着三门峡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大禹、张仪、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杜甫、韩愈、司马光、上官仪、上官婉儿等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墨迹和诗篇。

在古老的华夏文明景观外,三门峡还有壮丽的自然景致:风光无限的黄河游览区、风景名胜亚武山、陕县甘山森林公园、避暑胜地温泉风景区、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坝。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胜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壮丽河山,在这里巧妙地结合与展现。

三门峡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馆(库)藏珍贵文物7万余件。各种遗址尤其是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空相寺、黄帝铸鼎原、黄河游、三门峡大坝、仰韶大峡谷、白天鹅观赏区、豫西大峡谷、天井窑院、陕州风景区、温泉疗养区等,旅游星级饭店24家,是国家级旅游线“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中国“王朝街道之旅”的重要城市之一。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近年来,随着三门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小断深入,这些民问艺术资源被深度挖掘出来,经过政府的支持和艺术工作者的努力,民问艺术已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演出和大赛中屡获佳绩、开花结果,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效。舞蹈《百佛顶灯》在1999年广州“中华百绝博览会上”,评为“百绝之首”,被誉为“中华国粹”,并获得博览会金奖,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多家电视台与制片商相继录制专题片;《义马狮子舞》1993年赴日本北上市友好城市访问演出,1994年赴撞关参加秦晋豫三省民问艺术表演大赛,获金奖,1995年参加登封中日国际少林武术大赛开幕庆典,1996年应全国煤炭工作会议邀请,赴郑州表演,1998年参加洛阳市牡丹花卉演出。

三门峡黄河旅游节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又称为:“三门峡黄河旅游节”。从1992年开始举办首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以来,到2009年一共举办了15届。旅游节坚持品牌化、精品化、群众化的原则,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经贸、文体、旅游活动,全面展示三门峡市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贸合作,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门峡黄河旅游节的举行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三门峡黄河旅游节可以以塑造城市形象,进而提升城市经济文化水准为口标,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传达给公众关于城市自然、人文和经济等方而的信息,加深公众对城市的了解从而收到公关的效果。

促进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门峡市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公元前21一公元前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貌国,秦置三川郡,西汉为河南府,汉武帝设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陕州专署,195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市,1962年被改为县级市。1986年1月,重新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3县(涌池县、陕县、卢氏县),2市(义马市、灵宝市),1区(湖滨区)和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这里是东汉“关西孔子”杨震,唐朝贤相姚崇,唐朝宫廷文人上官仪、上官婉儿,宋代诗人魏野,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的故里,也是“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

归赵”、“秦赵会盟”等重要历史典故的发生地。老子在函谷关太初宫著就《道德经》,黄帝、大禹、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郭沫若、贺敬之、郭小川等现代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或诗篇。

三门峡黄河旅游节的举行,加大了对三门峡对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三门峡旅游。使三门峡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得到开发。

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地处东经110度21分42至112度O1分24,北纬33度31分24至35度05分48之间。东临洛阳,西接陕西,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连伏牛山与南阳接壤。东西长153公里,南北宽132公里,总而积为10496平方公里。三门峡地形多样,环境宜人。地形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境内海拔2413.8米的小秦岭老鸦岔恼峰是河南省最高峰。年平均气温13.20C,形成了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市域生态和谐,森林覆盖率38%,有甘山、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到这里栖息越冬,被誉为“天鹅之城”,凸显北方自然山水城市特色。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成为当今三门峡发展的新理念,河南省三门峡市紧随时代潮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科学发展战略蓝图的重中之重,并将其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切实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让绿色成为城市版图中的“主色调”。

在三门峡,一年四季,无论是漫步在华冠如盖的林荫道上,还是浸润于枝叶下的溶溶月色中,人们都可以体味特有的清新空气和沁人心脾的绿意。目前,三门峡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0.72%,活立木蓄积量达1921.97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7%、绿地率3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8平方米,城市郊区(丘陵)森林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门峡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之处及针对不足之处的建议、对策

三门峡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

节庆旅游产品品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对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的文化内涵、节庆特点、旅游经济属性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从节庆旅游的角度看,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还仅仅是一项纯粹的民俗活动,没有从节庆旅游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节庆品牌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打造。

缺乏宣传促销力度。一项成功的节庆旅游活动离不开成功的营销理念与营销策略的运用,离不开大力的宣传促销活动,而口前的许多旅游活动多以当地居民为主,外省市乃至海外旅游者很少,参与的形式也多以散客为主,团队很少,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很小,知名度不高,这说明在宣传、包装乃至促销上都履待提高。

旅游商品欠缺开发旅游商品是旅游过程的延伸,是整个旅游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会给旅游者带来美好的回忆。而目前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许多旅游商品做工粗糙,千篇一律,不仅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而且极大地破坏了旅游节事的环境和气氛,降低了旅游节庆活动的品位。

生市场化运作不够深入。从最近几年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的办节方式上

看,由于没有引入较高层次的节庆旅游专业策划,因此存在无形象标志、无宣传口号、推广方案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的办节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门峡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而且很多资源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三门峡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旅游景区(点)分布比较分散、规模小;现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设施设备差,管理服务和接待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意识较差,产品销售淡旺季明显,产品综合效益较低,用于促销宣传的费用严重不足,营销手段和营销组合较为单一;同时,由于形象定位不明确,旅游开发方向不明确,力量难以凝聚,直接影响旅游形象的树立;另外,三门峡各类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尚不具备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竞争的实力,竞争意识不强,在郑州、开封、洛阳以及三门峡沿黄河旅游线上的地位尚未凸显,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较低。

针对三门峡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的建议、对策

大型节庆活动作为一个城市整体形象的展示和促进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有效催化剂,必须实行政府主导。

大型节庆活动涉及方方而而,要确保安全顺畅、健康有序,必须建立精干高效的运行机制。历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之所以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委会良好的组织能力、接待水平密不可分。为确保旅游节重大活动无纸漏、具体环节无遗漏、分项活动不走样,市委、市政府组成了旅游节组织委员会。组委会主任由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四大班子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市直部门的一把手组成,组成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同时提高了办事规格,精简了运行机构,加强了组织协调,减少了工作程序。精干高效的组织机制有效地保证旅游节各项筹备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型节庆活动要获得社会的广泛参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并取得实效,必须进行市场化运做。节庆活动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收益”的原则,全而实施了市场化运作,将承办权推向市场,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节庆经济的资源开发和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走出了一条“以节养节”、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办节路子。节庆活动氛围热烈,社会参与广泛促进了三门峡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节庆期间,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立体交义进行宣传,把三门峡对外开放的成果、成就,充分展现给全市人民和外地嘉宾。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效整合了旅游资源,各个节庆活动因地制宜,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

三门峡旅游形象定位要体现区域文化层次,反映区域文化内涵和精髓,在深入研究探讨核心文化、中层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表层文化的表现力,继而通过具体的旅游产品,丰富文化表现层次。

参考文献

1.https://www.360docs.net/doc/9416427927.html,

2.樊莉娜.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J]三门峡旅游形象定位策略探析

3. 程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J]节庆旅游活动市场化运做的积极探索

4. 李晓红.三门峡地区民间艺术资源发展对策研究

5. 李久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J]崤函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一: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

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理念]生态建筑理念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理念]生态建筑理念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理念一、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1.能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竹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2.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 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绿色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绿色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绿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 4.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5.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人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原则。 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

建生态文明走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未来的长期发展为目的,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这种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与以往的工农业文明有相同的地方,即以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又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尊重自然,而不能竭泽而渔。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2012年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针、途径和具体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问题的

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九**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宇波 一、九**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九**位于南岭山地**粤边境的**县境内,因环连**粤两省九县并有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由于特殊的时空因素,九**受人为干扰少,20世纪60年代区内不通公路,1976年建立天然林保护区,1981年3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西省目前唯一加人中国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九**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如下: 1、地质地貌类:①奇峰秀山:黄牛石主峰位于**粤边境,与广东省相连,海拔1430米,黄牛石把高山风貌与美丽传说融为一体,既有泰山之雄伟,又有华山之险峻,更有**之幽秀。登主峰,看日出,观云海,两省风光尽收眼底,伫立其上,有一览众山小之豪情;②峡谷峭壁:九**的峡谷峭壁以南**最为壮观。一岩体似刀劈陡峻,一溪水自上而下奔腾穿越其中,大树老藤分布其上,构筑出九**区一幅神奇与幽险之画卷;③酒壶耳、狼牙齿:酒壶耳因一巨大基岩突起形象酒壶的耳子而得名;狼牙齿以其山体走势起伏大而险峻著称。 2、水色、气象景观类:①河泉飞瀑:主要有**瀑布、一线泉、三叠泉、大丘田丹霞蛟龙、**大瀑布等众多的河泉飞瀑。虽然流量不大,没有大川壮瀑之气势,却是九**精巧灵秀的神韵魅力所在;②云海日出:独特的地形和多变、湿润的气候,造成了本区壮观的云雾霞光,最迷人之处在于时而似万马奔腾,时而浓雾空朦,时而薄雾如纱的云海之上,一轮红日斜挂,置身其间,犹如仙境一般;③大丘田漂流:大丘田河九曲十八弯,落差平缓,景色曲曲不同,弯弯各异,使您尽览两岸山水长画,享受大自然之美丽。 3、植被时令景观:①春景:九**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当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际,九**已是百花盛开、争奇斗艳、鸟语花香之时。满山绿枝嫩芽随风摇曳,夹着泥土的清香,使人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舒爽起来,簇簇木莲、木兰、山苍、杜鹃点缀绿树从中,或白、或粉红、或淡紫、或淡黄,微风阵阵,鸟语声声,风景甚是迷人:②夏景:万木葱绿,鸟语花香,空气湿润而清新。外面已是三伏炎蒸人欲死,而在九**却是清凉到此顿疑仙。此时您若携妻带儿到保护区小住,既可避开城市的炎热,又可尽情享受森林氧吧,增长知识,调整身心;③秋景:春花秋实,秋高气爽,这是到保护区旅游的最佳季节,或登主峰,览尽各色景观,或漂流、或观鸟、或森林浴,融入自然,尽情享受;④冬景:九**冬暖夏凉,冬景淡化,而秋韵正浓。枫叶红了,冬候鸟飞回来了,白鹤到小溪边游玩,鹰和鹃在蓝天上翱翔,慢步林间曲径,耳闻群鸟歌唱,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音,洗去尘间一切烦恼。 4、生态景观: 主要包括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壮观的板状根,迷人的附生寄生植物,藤缠树、树抱石、石包树、古滕、老树及年逾千年的红豆杉林等。 5、动物类景观:九**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全国设立的两个观鸟基地之一(另一个是长**),九**鸟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组织观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6、人文景观:婴粟花梯田、土匪洞、防空哨等遗址,王守仁的指挥所,黄牛石的传说,虾公塘的来历,梅花落地的故事,八十三万多金银的埋藏,老庙、古桥、客家风情等。 7、科研景观:包括森林生态研究站、气象站、宣教培训中心等。 二、九**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九**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景点独特,景点、景区相对集中,素有动物乐园,绿色宝库之美誉,连接粤**两省九县,保护区本部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提供餐饮、娱乐和住宿。但九**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较晚,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有诸多的工作有待开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该区欠缺统一规划和旅游资源详细的资料。九**生态旅游区欠缺发展生态旅游的详细规划,有待组织编写高起点、可操作性的详规,以便科学、有序、有度的开发建设,同时,

拉萨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拉萨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拉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已成为第三产业的先导性产业。旅游业在推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社会就业、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影响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萨市旅游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拉萨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拉萨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也在突现,如竞争不强、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旅游资源开发用地受约束、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首先,本文将概述拉萨市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资源的优势进一步进行描述,并详细的描述拉萨市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其次,本文将讲述拉萨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仔细研究问题,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 再次,本文将详细阐述针对拉萨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促进拉萨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拉萨市,旅游资源,优势,问题,对策

The Development of Lhasa Tourist Resourc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uthor:Pan Jingya Tutor:Lou Minghui Abstract Tourism is one of the strongest and biggest industries in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 it has been the percussive industry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tourism has very important effect in sid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djust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xpansion consumer demand, leads the social employment, to portray the urban image, and so on.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has been fasting. Lhasa’s tourism has been changed.The economic of Lhasa’s tourism develop fastly, resources conformity wins initial succ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atching facilities have consummated gradually. At the same time, Lh asa’s tourism has been exist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competition’s power is very po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ourism’s products lacked, engaging the recourses of tourism to open up, the suburb’s tourism is back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 shopping an d amusement in Lhasa is lag. At first I will introduce the advantage of the recourses in Lhasa’s tourism. Then, I will deep describe the advantage of tourism’s recourses, and detailed describe the necessary in tourism recourse development. The second, I will describe the problems in process of tourism recourse development, and I will research the problems carefully and find the reasons. At last, I will introduce the problems’ solu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in tourism recourse development; write on the solutions advance the tourism recourse development.

关于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绿色建筑论文:浅议绿色建筑

关于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绿色建筑论文: 浅议绿色建筑 摘要: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对绿色建筑的产生及涵义进行了简单阐述,就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概况作了总结,最后综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其历史悠久。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1.1绿色建筑的产生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20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毁灭人类本身。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3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至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高潮。 1.2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国中处于低位; 境保护。加上我国是世界上 水量2000 30% 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

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作者:————————————————————————————————日期:

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孙钦玲 伴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的出现,越来越多人呼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随着兴起,为旅游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21世纪旅游的主旋律。在这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很多违背生态旅游本质的问题,有碍于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阐述生态旅游的内涵,揭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生态旅游是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生态旅游是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旅游活动,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各国的重视,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重任,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三方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其他环境保护有示范教育意义,既融入了人文、环境教育,又保护了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提供机会,有效发展

拉萨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已成为第三产业的先导性产业。旅游业在推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社会就业、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影响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市旅游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也在突现,如竞争不强、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旅游资源开发用地受约束、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首先,本文将概述市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资源的优势进一步进行描述,并详细的描述市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其次,本文将讲述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仔细研究问题,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 再次,本文将详细阐述针对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促进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市,旅游资源,优势,问题,对策

The Development of Lhasa Tourist Resources’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uthor:Pan Jingya Tutor:Lou Minghui Abstract Tourism is one of the strongest and biggest industries in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 it has been the percussive industry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tourism has very important effect in sid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djust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xpansion consumer demand, leads the social employment, to portray the urban image, and so on.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 m has been fasting. Lhasa’s tourism has been changed. The economic of Lhasa’s tourism develop fastly, resources conformity wins initial succ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atching facilities have consummated gradually. At the same time, Lhasa’s tourism has been existed some pr oblems. Such as, the competition’s power is very po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ourism’s products lacked, engaging the recourses of tourism to open up, the suburb’s tourism is back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 shopping and amusement in Lhasa is lag. At first I will introduce the advantage of the recourses in Lhasa’s tourism. Then, I will deep describe the advantage of tourism’s recourses, and detailed describe the necessary in tourism recourse development. The second, I will describe the problems in process of tourism recourse development, and I will research the problems carefully and find the reasons. At last, I will introduce the problems’ solu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in tourism recourse development; write on the solutions advance the tourism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关系 姓名:孙玉国 学号:1032001407988 指导教师:李亚兰 教学点: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2011 年10 月20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名:孙玉国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导语 (1) 主体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1、什么是生态文明。 2、建设生态文明于全球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 1、了解全球经济发展。 2、解读环境报告。 3、公共行为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论文 题目:地区民俗村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学生: 学号: 专业: 班级:

摘要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GDP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区旅游业自1984 年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旅游学角度看,旅游形式已从以往的单一观光旅游逐步向人文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方向转变。民俗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旅游业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民俗村作为民俗文化相对集中表现的最佳平台,应予以重点开发。 民俗旅游,简单说应是“民俗特色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俗文化及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按照民俗事象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民俗旅游产品可以分为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仪式民俗。 “民俗旅游”虽然古已有之,但是最早提出这一口号则是从的民俗文化 村开始的。这个民俗文化村是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这一举措可谓一炮走红。随之而起的是各地纷纷效仿,各城市都大建与之相类似的“民俗文化园”,以此来吸引游客。但是,多数是以“热闹开场,冷清收尾”,原因在于人们对这种“克隆”式的民俗,总觉得是一种假冒伪劣“商品”,所以这样的“民俗旅游”劳民伤财不说,也使“民俗旅游”这一名词蒙羞这些地方的政府和旅游产业部门。尊重文化、尊重历史,把民俗风情原汁原味地奉献给真正希望去领略民俗真谛的游人,游人也能够在这样的旅游客体中去完善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提升民族的旅游性格,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民俗旅游”。

1导论 民俗旅游,从今天的现象来分析,其商业意味浓。由于各个地方政府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节制地开发原生态民俗文化,对原生态民俗的存在环境造成了危害,它有世界拔最高的宫殿群——布达拉宫,有世界上最高的园林——罗布林卡,有世界上被佛教信徒称之为佛教宇宙中心的大昭寺等等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但这些都或多或少的被赋予了政治色彩,且色彩浓郁。而真正应该介绍给世人了解的,也是世人迫切想了解的,有关藏民族百姓的生活世态、生活情景、生活规律、生活习惯习俗却少之又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最具有历史的代表性,文化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的特性就应该是民俗的、大众的,民俗大众的文化保护、开发、继承和弘扬才是真正的文化使命。我看到了它的前景,所以我认为民俗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作为地区乃至地区游业发展的必要阶段。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造成的物产不丰富,经济欠发达,也因此造就了最特殊的旅游资源,世界游人称赞它为旅游胜地。如何大力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十一五计划”中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大学,****学院,****,******) 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心,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和建设理论,并指出了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因素以及其本质要求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就这一问题我们能能做些什么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引言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近现代的工

业革命,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恣意利用之上的。近2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在取得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甚至是不可修复的永久损害。08年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近几年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土体荒漠化,水土资源流失,垃圾成灾,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逐步显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践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2]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求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主动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改善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化,要求我国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不要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历程,要有意识地做到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获得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生态文明论文

注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9T17:27:24.1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李苗苗1 马楚又2 [导读]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 1四川省兴文石海天下奇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宜宾 644499;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0023 摘要:全域旅游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旅游发展思路,以其指导我国旅游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关键词:全域旅游;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引言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迫切需要能够满足新需求、提升旅游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此时可以生态旅游为契机,进行全域开发,创新理念,构建新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顺应全域旅游时代新形势。 1新常态视域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时并非应用于环境方面,而是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它是2012年黄益平教授形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词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的语境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同时也被人们应用到了其他领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常态的首要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万物平等共生”。我国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很多城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根本没有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也就导致了各个旅游景点出现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基于新常态视域下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对提高我国生态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快速提升,生态旅游也被人们赋予了新常态这一概念,人们希望生态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化为“万物自由平等”,同时要求人们放弃过去那种涸泽而渔的常态观念,转化为万物和谐共生的新常态理念。 2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2.1体验导向模式 体验导向模式多应用于开发科普生态旅游资源,以展示生态旅游产品,包括环境、文化、意境、风情、特殊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和联想空间等,结合旅游者参与融入其中的方式,使旅游者改变被动角色,获得一种新的生态旅游经历与体验。具体途径有打造生态体验品牌、营造真实的生态体验场景和多感官的生态体验氛围,设计深度参与的生态体验活动形式,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体验项目等。体验导向模式会将旅游与教育相结合,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进行本次负责任的旅游。 2.2功能分区模式 此模式大多为拥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优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但环境较为脆弱的旅游目的地所用。这些目的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很高,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同时因为目的地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实行功能分区的开发模式尤为重要。此开发模式在规划分区中主要将旅游目的地划分为旅游吸引物区、娱乐体验区、综合服务区3个大区域。旅游吸引物区又可分为核心区及缓冲区,核心区为最重要和珍稀或最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除观测研究外多实行全封闭式保护,核心区的周围环绕区域为缓冲区,此区域仅限于观光的生态旅游活动,一般有旅游者人数的限制。娱乐体验区可存在少量居民点,可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此区域主要为旅游设施集中地,配置了高密度的娱乐设施以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旅游活动的形式不只局限于观光,还可包括滑雪、漂流、采摘等。综合服务区为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各种服务。 2.3社区参与模式 生态旅游在本质上强调社区参与、提高当地居民福利,与传统“自上而下”的旅游开发模式相反,社区的参与对于生态旅游开发是一种可以取长补短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此模式一般用于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按社区参与模式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决策阶段,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在开发时重视社区的态度与需求,使社区作为一个集体对生态旅游开发具有控制权与主导权,具体实施时一般进行实地调研、民意测验、意见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规划并再次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最终协调各方意见作出开发部署。第二阶段是旅游发展利益分配阶段,如经济利益分配,发展红利共享,就业机会的分配等,利益分配的过程需要政府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与引导。 3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3.1在环境开发时要遵守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发展的原则 旅游开发者一定要遵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要保证旅游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完善的利用,并且要重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进行开发时一定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点,并找到资源规划平衡发展的关键点。特别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们追求的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而应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将新常态的理念放在首位,遵循“万物平等、和谐美好”的发展原则。同时,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不能仅仅将利润放在首位,更应该将社会生态的协调平衡发展放在首位,在开发时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生态环境的原貌,通过原汁原味的生态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3.2注重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培养 国家应该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大力推行健康科学的旅游方式,让人们了解资源浪费与奢侈消费对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明白自己的消费出行形式对旅游环境的影响。第一,要宣传低碳环保生活的理念,把旅游行业的观念快速转变到新常态,将很多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