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栽培

合集下载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北方地区属于高寒地带,是大豆的主产区,也是优质,高质大豆的发源地。

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作如下介绍。

一、整地大豆种植方式可分为平播与垄作。

在平播大豆地块又分为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与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

在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18-20厘米,耕深一致,误差为±1.5厘米;耕幅一致,误差为±4厘米;回垡一致,立垡与回垡率小于5%,并做到不重耕,不漏耕。

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每平方米耕层内直径大于5厘米的土块少于5个,耙茬深度12-15厘米,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

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要达到待播状态。

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厘米,耙平耙细。

春整地要做到翻、耙、耢、压连续作业。

二、种子处理方法种子播前应进行精选。

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及杂质。

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5%。

种子包衣。

播种前用已登记的大豆种衣剂包衣,防治地下害虫、二条叶甲和根腐病等病虫害。

三、播种1.播期。

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我县可在5月1日-10日播种。

2.播法。

用垄三耕播机或2bt-2播种机播种,小行距10-12厘米。

3.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而定。

一般公顷保苗27-32万株。

4.播种质量。

种、肥分箱,不混合,播后种、肥不接触,不重播,不漏播,不断条,播种均匀,播后及时镇压。

四、合理密植,并搞好植株株行配置,保证在较理想的群体状态下,使个体发育健壮,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矛盾。

五、田间管理1.及时移栽、补种、间苗、定苗。

如出现缺苗断垄、疙瘩苗,应在第1对真叶长出后尽早移栽。

若苗量不足以移栽,应及早补种。

要按照品种要求的密度间苗,一般在大豆齐苗后进行。

2.适时铲趟保质保量搞好三铲二趟。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大豆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方面,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要点,以便提高大豆的产量。

一般而言,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选择适宜的栽培环境、正确施用肥料、灌溉管理、病虫防治、适宜的采收时机等。

第一,品种选择是大豆高产栽培的第一步。

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环境差异,有不同的适宜品种。

在热带地区,应选择耐高温、耐旱、营养持久的品种;在寒冷地区,应选择耐寒、早熟、抗病虫害的品种。

此外,还应考虑大豆品种的多样性,以确保其产量。

第二,栽培环境是影响大豆高产栽培的重要因素。

大豆偏爱温暖湿润的环境,所以在栽培环境的选择上,应避免旱热的低温地区和海拔较高的地区。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阳光充足、土壤适宜的原则,以确保大豆产量的提高。

第三,正确施用肥料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中重要的要点。

大豆偏爱高营养的肥料,通常可以施有机肥,如堆肥和粪肥,以及复合肥,如复合氮磷钾肥料。

应根据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采用适宜的施用量;对于有机肥,应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第四,灌溉管理也是影响大豆高产栽培的重要因素。

大豆在增产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但过多的灌溉可能会使土壤透气性和氮素含量降低。

因此,大豆灌溉时,应根据地域特点、土壤水分含量、大豆生长阶段等综合考虑,视气温及大豆生长期,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

第五,病虫防治也是大豆栽培中不可缺少的技术要点。

在大豆高产栽培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及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适当使用性能优越的杀虫剂,以防止病虫的危害。

第六,采收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

一般认为,大豆成熟期到达后,应及时采收,确保大豆的品质,以及大豆的产量和营养含量。

总之,大豆高产栽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树立正确的观念,做好科学管理,把握好栽培技术要点,才能达到良好的结果。

以上就是关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的内容,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

大豆大垄密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大豆大垄密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大豆大垄密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大豆大垄密植采用110厘米或130厘米大垄,在110厘米垄上种植2或3行,130厘米垄上种植4或5行。

以大型机械秋整地、秋起大垄为基础,选择高产优质品种,配套测土配方分层施肥、精密播种、科学施药等技术集成组装,促进大豆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

(一)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1.品种选择。

根据生态区和市场需求,选择通过审定、熟期适宜的秆强耐密、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严格杜绝越区种植。

东部地区。

高产品种:合农76、黑农84(低洼易涝地块慎用)、垦豆43、垦丰16、东生7号、东生1号、合农69、绥农38、绥农44、北豆40;高蛋白品种:黑农48(低洼易涝地块慎用)、高油品种:黑农87、合丰55、垦豆38(低洼易涝地块慎用)、垦豆94、合农77等。

北部地区。

高产品种:合农95、黑河52、北豆42、华疆4号、北豆36、北兴1号、黑河35、龙垦3092、佳豆36;高蛋白品种:黑河43、金源55、昊疆2号、黑河45、圣豆43、北豆43、昊疆1号、黑科56、华疆2号、龙垦310;高油品种:北豆47、佳豆30等。

2.种子精选。

剔除病粒、虫食粒、杂质,种子纯度、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率不高于13.5%,达到良种标准。

3.种子处理。

精选后的种子播前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

(1)使用多菌灵·克百威·福美双种衣剂拌种,在防治非疫霉型根腐病的同时防治地下害虫、早期蓟马、二条叶甲、根潜蝇,对发生的第一代大豆胞囊线虫有一定驱避作用。

(2)使用咯菌腈·精甲霜灵种衣剂拌种,防治根腐病。

(二)轮作与整地1.合理轮作。

实行“玉米→大豆”、“小麦→大豆”、“杂粮→大豆”、“经济作物→大豆”、“薯类→大豆”等合理轮作方式。

2.科学整地。

实施秋整地,秋深松、深翻。

无深松深翻基础地块,要秋深松深翻秋起垄,耕翻深度30厘米以上,深松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准;有深翻基础的地块要做到灭茬、镇压连续作业。

大豆高产栽培方法技术 - 种植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方法技术 - 种植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方法技术-种植技术大豆是一种优质高含量的植物蛋白资源,它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的组成比例非常接近于肉类食品。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蛋白来源。

大豆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凡是有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栽培。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大豆高产栽培方法技术。

一、栽培技术1.种子处理培育和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强、纯度高、不带病虫害的大豆品种,保证为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光合效率高、叶片透光高、株型收敛的多花多荚高产良种,播前进行种子筛选和晾晒。

选种时要选粒大饱满、纯度高、不带病虫害的大豆种子。

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采用药剂、根瘤菌拌种或种子包衣。

药剂拌种时,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以防治根腐病。

拌种随拌随播,处理后的种子不宜过夜。

2.培育壮苗足墒早播,提高播种质量,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使幼苗生长健壮,植株积累充分的养分,以供应花荚发育的需要,减少脱落。

夏播大豆多为麦收后抢时播种,早播对大豆产量影响显著,小麦收割后要及时播种,墒情不足时要进行灌溉播种。

推广机械条播,利于苗全、苗匀。

播深以5 cm为宜,播量45~75 kg/hm2。

一般采用宽窄性条播,行距40 cm,株距12~14 cm。

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

对土壤墒情差、抢墒播种的,出现较大垫片面积的缺苗,要及时补水补籽。

大豆3叶进行中耕灭茬,一般中耕2~3次,锄深度不超过3 cm。

大豆3~5叶时要进行间苗定苗,一般实行人工间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匀。

间苗时拔除弱苗、病苗、小苗和杂株,单株留苗,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均、苗壮。

留苗密度早熟品种留苗22.5万~27.0万株/hm2;晚熟品种留苗18.0万~19.5万株/hm2。

3施肥根据大豆需肥特点,合理施肥,特别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

夏大豆一般是铁茬播种,以追肥为主。

高油大豆克豆28号高产栽培技术

高油大豆克豆28号高产栽培技术

高油大豆克豆28号高产栽培技术
克豆28号是一种高油大豆品种,其油脂含量高达22%以上,且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和耐旱性能。

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的栽培,以下是克豆2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1. 土壤和肥料管理
克豆28号适宜生长于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壤。

在土壤准备阶段,应该进行深翻和松土,同时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磷钾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2. 种植密度
克豆28号的种植密度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田间管理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60000-75000株左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3. 水分管理
克豆28号对水分需求较高,尤其是在幼苗期和开花期。

在干旱天气下,应该进行及时的灌溉,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在成熟期应该适当减少灌溉量,以促进籽粒的成熟。

4. 病虫害防治
克豆28号对病虫害较为敏感,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病虫害发生前,可以进行预防性喷药或施用生物防治剂;在病虫害发生后,应该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或采用物理防治等方法。

5. 收获和后期处理
克豆28号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初进行收获。

收获后,应该进
行及时晾晒和加工,以保证豆子的质量和口感。

同时,应该注意储存和运输,防止豆子受潮或霉变等问题。

总之,克豆2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土壤、肥料、水分、病虫害等多种因素,注重科学管理和精细操作,才能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

皖豆38大豆的特征特性及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皖豆38大豆的特征特性及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皖豆38大豆的特征特性及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皖豆38大豆是一种优质的大豆品种,具有较好的特征和特性。

它还具有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备受农民们的青睐。

本文将详细介绍皖豆38大豆的特征特性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一、皖豆38大豆的特征特性1. 产量高:皖豆38大豆是一种高产的大豆品种,栽培一定面积可获得丰收收成。

2. 抗逆性强:皖豆38大豆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较强。

3. 营养丰富:皖豆38大豆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

4. 果实饱满:皖豆38大豆的果实饱满,颗粒饱满,外观亮丽,品质优良。

5. 茎秆粗壮:皖豆38大豆的茎秆粗壮,能够支撑稀有的果实,不易折断,有利于产量的增加。

6. 成熟期短:皖豆38大豆的生长周期较短,成熟期在90-100天左右,便于管理和收割。

1. 土壤选择:皖豆38大豆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酸碱度适中的土壤中。

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充分的翻耕和改良。

2. 种子选择:选择外观完整、无病无虫的种子,进行种子处理,浸种或播种前用稀硫酸浸泡15-20分钟,取出晒干后再行播种。

3. 播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农民的经验,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一般每亩20-25公斤。

4. 施肥管理:在播种前进行底肥,种子后追肥,生长期补充追肥,保证植株的养分需求。

5.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防治大豆常见的病虫害,定期喷洒农药,保持大豆的生长状况。

6. 管理技术:包括整地、整株、整浆、整豆,及时支架、整枝,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7. 收获管理:在大豆成熟后及时进行收割,保证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大庆市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大庆市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大庆市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大庆市农田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大豆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和多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大庆市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优质大豆品种的选择。

大豆品种对于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庆市栽培的大豆品种主要有中早熟、中熟和晚熟三个类型。

中早熟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合在北方地区栽培;中熟品种适应性适中,抗病能力较强,适合在中北方地区栽培;晚熟品种适应性较差,生长期长,抗病能力较弱,适合在南方地区栽培。

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农民的种植经验,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第二、合理的播种时间。

大豆的播种时间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大庆市,适宜大豆播种的时间一般是在5月中旬至6月初。

在选择播种时间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避免遇到冷害或干旱等不利因素。

要注意选用适应力强的品种,以提高大豆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第三、合理的密植和适度的追肥。

大豆对密植的适应能力较强,但过密会影响光照和通风,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降低产量和质量。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植株的密度,一般每亩播种量为120-150kg。

追肥方面,可根据大豆的生长期和需求特点,进行适度的追肥,保证植株的营养需求,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科学的病虫害防治。

大豆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在大庆市,常见的大豆病虫害主要有枯萎病、霜霉病、纹枯病、斑秆病、大豆斑点病、蚜虫等。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做好禁忌作物的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二是根据病虫害类型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防治;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虫害源,保持田间的洁净和透气性;四是加强科学施肥,增加植株的营养供给,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

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

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是近年来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大豆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对于确保粮食和作物生产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大豆种植模式和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粮食安全保障的要求。

研究如何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效种植和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围绕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大豆种植的高效生产,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结束】1.2 研究目的1.探究圣豆43大豆的生长特点和适应环境,为其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2.总结现有圣豆43大豆种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技术改进提供方向;3.研究圣豆43大豆的推广应用及示范案例,为农户提供实用的种植指导;4.分析圣豆43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制定种植计划提供参考。

通过本次研究,旨在为圣豆43大豆的高效种植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3 意义和价值圣豆43大豆是一种优质大豆品种,具有高产、耐病、适应性强等特点。

在当前大豆种植中,圣豆43大豆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品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圣豆43大豆的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圣豆43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能够提高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等环节的效率,进而提高每单位面积的产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圣豆43大豆种植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圣豆43大豆能够丰富农产品结构,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途径。

圣豆43大豆的种植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万公顷)
1996-2008间全球不同性状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的比较
(百万公顷)
2009年全球不同作物转基因品种的比例
2009年全球不同国家作物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发展情况
Source: Jefferson Davis
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效益
从1996 年到2008 年,转基因作物带来了519 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大豆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周新安
2011年3月
主要内容
世界大豆产业概况
世界大豆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大豆生产现状、问题、潜力及对策
一、世界大豆产业概况
一、世界大豆产业概况
89
16 10 60
51
国家
美国 巴西 阿根廷 中国 印度 世界
产量(MT) 2010
92,756 67,000 50,000 14,400 9,200 255,257
我国大豆生产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
东北地区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 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黄淮海地区
夏大豆免耕节本栽培技术
南方地区
南方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
大垄密
黑龙江, 2004
深窄密
深松,窄行, 密植
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
行间覆膜技术
保持土壤水分蒸发
富集雨水
提高土壤温度 改善根系生长环境,促进大豆的生长
我国大豆亩产(公斤)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我国大豆消费量不断增加,已经达到6500万吨以上,但产 量仍只有1500万吨左右,缺口越来越大。
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植效益
河南省博爱农场4000亩示范田
黑龙江省绥化450亩核心示范田
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技术

耐阴抗倒伏多种用途大豆新品种 间套种高效种植新模式 间套作大豆轻简高效栽培新技术 间套作大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间套作肥料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问题: 缺少适宜品种、模式少而不规范、用 工成本高不适应当前农村形势、 病虫害防控技术少、缺少适宜小型农 业机械等问题, 间套种机械 不抗倒伏品种 病害严重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成为大豆田杂草
Emerson D. Nafziger,2009
未来转基因大豆发展趋势
一是高产优质。 产量相关基因的发现与克隆:如水稻粒大小基因 、分蘖基因等 二是多抗高效。 在抗除草剂、抗虫的基础上,培育抗病、耐逆( 旱、盐等)转基因大豆、新的抗除草剂大豆 三是优质和多抗相结合。
mg/100g
(六) 转基因化
(二)成功的转基因作物的类型
抗除草剂:抗除草剂大豆、油菜、棉花、水稻等
抗虫:Bt
棉花、玉米、水稻、大豆等
抗病:抗病毒烟草、抗黄萎病棉花、抗白叶枯病水稻等 抗逆:耐盐、旱、热等 营养:高VA水稻(金米)、低亚麻酸、高油酸大豆等 其他:延熟水果、抗衰老切花等
1996-2009年全球不同作物转基因品种推广面积的比较
强化农技推广
改善信息服务
图片来源和致谢
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
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专家
国内外其他大豆同行
新闻媒体照片
• 少
• 少 • 少

多 多
• 多

(五)专用化
纳豆 豆粉/豆奶 压榨 豆腐/豆奶
James.A.T.,2009
美国每个农场种植的品种可达10-15个, 但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基本一致
专用大豆培育
优质菜用大豆
BRS 267
纳豆
BRS 216
粒大小:11克左右 •蛋白质:45% •油脂:17% •异黄酮:260
南方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发展潜力 间套 模式 甘蔗/大豆 玉米/大豆 木薯/大豆 果茶园/大豆 棉花/大豆 合计 间套面积 (万亩) 600 800 230 250 200 2080 平均亩产 公斤/亩 120 130 100 120 120 121 总产量 (万吨) 72 104 23 30 24 253
作物模拟模型
GUEVARA E. AND S. MEIRAINTA PERGAMINONAT. INST. AGR. TECHNOLOGY ARGENTINA
(四)节本化
免耕、免肥、深松
美国玉米茬大豆田
阿根廷免耕技术推广面积变化 (1977-2005)
20 18
Hectares (Million)
16 14
转基因大豆推广
12 10
AAPRESID
8
6 4 2
0
1977/78 1986/87 1988/89 1990/91 1992/93 1994/95 1996/97 1998/99 2000/01 2002/03 2004/05
AAPRESID (2005)
Rodolfo Luis Rossi, 2009
气候条件差
品种不适宜
中国降水分布图
扎兰屯, 2007
中国积温分布图
种植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病虫害发生情况
(三)中国大豆生产的潜力
中国各地大豆高产记录
品种
中黄 35 新大豆 1号 辽豆 14 中黄 13 MN413 JN96-2343 诱处 4号 浙春 3号 南农 88-31
1100
1300
1500
1900
1700
500
700
900
我国大豆总产(万吨)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10
130
150
10000
11000
美国玉米-大豆轮作体系
美国大豆的前茬
免耕机具设计
Rodolfo Luis Rossi, 2009
阿根廷免耕机械化作业
阿根廷农民麦茬种豆
阿根廷玉米茬免耕种豆
胡国华图片
阿根廷麦茬大豆
Rodolfo Luis Rossi, 2009
美国玉米-大豆轮作体系的施肥方案
大豆一般不施肥,主要利用固氮和玉米残肥。 伊利诺伊州 Gould 农场前茬玉米每公顷施氮、磷 纯量 168kg (氮磷钾配比为 18 - 46 - 0 ),纯钾 280kg )( 0 - 0 - 46 )。有时,还要根据情况, 为 玉 米 侧 深 施 氨 气 ( 含 氮 量 80% ) , 每 公 顷 224kg 。 Art Bunting 农场玉米施肥量为每公顷 168kg纯氮、224kg纯磷、224kg纯钾。
根瘤固氮
以美国1997年农田氮的输入为例:


氮量(Mt)
11.3 6.2 2.1 19.6
商业化肥(氮肥) 豆科作物-根瘤菌 共生体固定 其 他 总 数
美国深松机械
Emerson D. Nafziger,2009
深松机械(巴西)
加深1厘米,储存3毫米降雨,增加蓄水2吨/亩
免耕
免耕 能量需求 资金投入 劳动力 技术培训 翻耕
二、世界大豆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规模化: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高效技术体系 机械化:全程机械作业
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
节本化:免耕、免肥、深松 专用化:高油或食用 转基因化: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多样化
(一)规模化
美国大豆产区每个农场的平均大豆种植面积为1386亩 阿根廷全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在7500 亩以上 巴西农场的规模更大,超过15000亩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总产
消费
四、我国大豆生产现状、问题、潜力及对策
品种潜力:2009年中黄35在新疆亩产402.5公斤 在新疆148团大面积亩产364.68公斤 小面积亩产达402.5公斤 创全国大豆单产最高纪录!
13000
14000
15000
12000
三、我国大豆生产现状、问题、潜力及对策
5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70
90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万亩)
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提高单产
优化区域布局,适度扩大面积
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植效益Leabharlann 增加科技投入,突破技术瓶颈
强化农技推广,改善信息服务
加强市场管理,规避价格风险
深松:提高蓄水保墒能力
加深1厘米,储存3毫米降雨,增加蓄水2吨/亩
优化区域布局,适度扩大面积
巩固东北
发展黄淮 开拓南方
南方间套大豆生产的潜力
Emerson D. Nafziger,2009
巴西大豆收获场景
阿根廷大豆机械化收获
澳大利亚大豆机械化收获
James.A.T.,2009
(三)信息化
遥感系统应用
Source: IBGE 2002 / Elab: MB Agro
生产条件监测
阿根廷土质检测
SHALLOW INTERMEDIATE DEEP VERY DEEP (60 cm) 9. 2% (100 cm) 48. 3% (140 cm) 23. 3% (180 cm) 19.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