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人大精品课程《世界现代史》课后习题题目(9章77题)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1.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2.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表现和后果。3.叙述英国国内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4.阐述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5.论述美国两党制。

6.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俄国和日本走军国,专制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7.如何认识俄国民粹派运动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8.阐述20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9.叙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影响及主要过程。

10.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继续?11.阐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

12.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1.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及各自的作用

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3.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5.试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简述巴黎和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2.评析《凡尔赛条约》。

3.评析国际联盟及其得失。

4.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及其外交方针。

5.简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与条件。

6.评析《九国公约》的性质。

7.试析苏联社会主义外交路线的特点。

8.从热那亚会议,看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

9.试分析说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10.《洛桑条约》订立的意义及其分析。

11.从鲁尔危机,看欧洲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关系特点。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述评。

13.试分析美国就德国赔款问题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14.道威斯计划的功过分析。

15.如何看待杨格计划。

16.试论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

17.评析二十年代的国际裁军运动。

18.如何看待《非战公约》。

第四章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维也纳体系和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之间的异同。

2.说明一战后南欧新兴民族国家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作用。3.与英国和美国相比,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

4.法西斯主义最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30年代的大危机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

1.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特点。

2.结合“新自由主义”思想分析罗斯福的“新政”。

3.分析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4.30年代带大危机对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调整有何影响?

6.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7.希特勒是怎样夺取政权的?

8.魏玛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9.为什么法西斯主义会在德意日这三个国家确立起他们的统治性地位?第六章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简述“东方会议”。

2.简述日本法西斯运动发展的过程。

3.评析不承认主义的性质。

4.试分析美国孤立主义外交。

5.试论国联解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失败的原因。

6.评析东方公约失败的原因。

7.简评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8.分析蒙特娄会议的作用与意义。

9.分析绥靖政策的性质与结果。

10.简述英法苏三国谈判失败的原因。

11.简评慕尼黑阴谋。

12.如何看待巴勒斯坦地区的阿犹冲突。

13.试分析英法“不干涉政策”的实质。

14.试分析3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得失。

15.从英帝国到英联邦,看英国30年代的殖民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第七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亚洲、非洲人民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努力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的变革风潮

1.凯末尔改革及其对土耳其国家发展的意义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与特点

3.华夫脱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1.简述德波战争。

2.评价东方战线。

3.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过程及意义

4.分析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失利的原因。

5.阐述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6.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及意义。

7.简述不列颠之战。

8.分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败的原因。

第九章现代社会发展与科学文化成就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2.现代西方哲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其折射的社会状况如何?

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后习题答案:(基本上是尚平由该网站“教材解析”内容中复制而来)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1.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9世纪初以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19世纪50-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先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使生产力得到解放,从而自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首先,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动力工业方面取得了进步。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有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开始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相继出现了电灯、电话、无线电报、电车、电钻、电焊等。20世纪便广泛使用。对电的大量需求,又推动了输电技术革命。与此同时,电力日益成为一种新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产生出一批新兴电力工业。

在采用电力的同时,科学家还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被用于交通之中,从19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同时,内燃机还被应用于轮船、飞机、机车、坦克、拖拉机和农业生产中,与此相联系的新兴工业得以发展。内燃机也被用于石油开采业,加速了石油大量开采,促进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冶金工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最突出的是炼钢技术的革命和对钢铁工业的推动。钢铁逐渐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被用于机器制造、铁路建筑和造船等工业部门,人类开始跨入钢铁时代。

最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还使化学技术与化学工业飞速发展。于是,橡胶工业、化学工业、炸药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化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生产力方面,它导致电器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群的出现。它还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结构发生改变,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另外,它扩大了企业规模,为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产生准备了基础。在生产关系方面,它使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垄断组织。

2.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表现和后果。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表现于各国内部,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旧工业部门落后于新兴工业部门。二是表现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地位的变化。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呈跳跃式。三是表现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占有的不均衡。这必然导致对殖民地的重新争夺。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更新旧的机器设备,因而无法采用新的科技发明,使其工业生产率低。其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使本国经济能在较短时间内腾飞。

3.叙述英国国内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国内自由主义改革

自由党的改革

从19世纪60年代起,英国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1868-1914年的46年中,自由党七次组阁,其中四届内阁是自由党领袖威廉·格莱斯顿领导的。在文官制度改革方面,格莱斯顿于1870年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文官制度逐渐完善。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1870年格莱斯顿政府颁布《教育法案》,对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在议会选举制改革方面,格莱斯顿政府于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1884年颁布《议会改革法》,1885年颁布《议会席位重新分配法案》,将选民人数从250万扩大到450万,使选区分配更为合理。在对待劳工问题上,1871年专门颁布工会合法化法令。1892年实施《工厂工时法》。20世纪初还进行了以社会福利为重点的细小改革。

保守党的改革

保守党在迪斯累利任首相期间,颁布了各项社会改革法案,其中以工人劳动立法和社会福利法规为主。1875年颁布《刑法修正案》,取消自由党禁止工人罢工的法令。并实施《工会法案》、《食品和药品销售法》与《公共卫生条例》等。

当议会改革顺利进行的时候,发生了1909年预算案,引发政治危机,进而提出宪法改革问题,使保守党和工党力量大增,英国下院权力逐步扩大,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从19世纪80年代起,英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活跃起来,一些社会主义团体相继建立,新的工会联合会开始出现于各个生产部门。到1900年,英国工会开始走议会斗争道路。1906年,工党产生。

4.阐述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二帝国瓦解后,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各派政治势力围绕共和制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斗争。正统派(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奥尔良派(路易·菲力浦王朝的拥护者)、波拿巴派(路易·波拿巴王朝的拥护者)等各类保王党要恢复君主制,资产阶级共和党主张建立共和制。最后,资产阶级共和党获得胜利,于1875年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两院制议会,实行总统制。共和党在议会选举中又获得多数席位,使共和制得以确立,共和制的确立是法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随着共和制的确立,法国

多党制也逐渐形成。

法国共和制的巩固

但是法国共和制并不稳固,各保王党与共和派又展开较量,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发生了1889-1891年的布朗热事件、1892-1893年的巴拿马丑闻、1894年的德雷福斯案件,共和派战胜君主派,多党制逐渐成熟,共和制才最终巩固下来。

5.论述美国两党制。

、民主党和共和党

随着美国政党的演变,至19世纪末,形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内战前,两党的构成和主张,差别明显,内战后,由于奴隶制的废除,两党的成分和主张日趋接近。但彼此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共和党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工业界及农业资本家的利益。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是美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表现。

两党对内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党主要围绕关税问题、垄断组织问题、货币问题和劳工问题来协调各群体间的利益。

在关税问题上,由于内战后美国处于新兴工业创业阶段,需要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来维护工业资本家的利益,故而共和党主张提高关税。但是高关税政策又必然提高出口农产品和进口工业品的价格,不利于农业集团,因此民主党要求降低关税。后几经辩论,终于达成妥协,1897年国会通过《丁格列法》,将关税提高到57%。

在垄断组织问题上,由于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反托拉斯运动,因而民主党主张限制托拉斯的发展。代表工业界利益的共和党倾向于维护托拉斯的利益,但在实际行动中,美国政府不得不颁布反击托拉斯的法案。如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也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反托拉斯的法案。

在货币制度上,共和党所代表的工业界为适应国内、国际资本主义市场发展需要,主张向以英国为代表的各工业国学习,实行金本位制,以稳定币值。但民主党代表的西部农场主尤其是小农们坚决反对,坚持自由铸币和增发纸币。直到1893年克利夫兰终于正式实行金本位制。

在劳工问题上,两党都注意采取调节的开明态度。罗斯福制定了各种劳工立法,并且积极推行保护自然资源、文物古迹的政策,实行社会福利措施,承认工人组织和农民组织的合法性,因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6.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俄国和日本走军国,专制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德意志帝国的专制主义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普鲁士式道路”,导致农业相对落后;自上而下的方式跨入资本主义时代,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1871年4月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精神,又集中体现出德国的专制主义特征。宪法规定帝国政权机构由皇帝、宰相、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构成。皇帝拥有巨大权力,操纵军政大权。宰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只对皇帝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该宪法巩固了普鲁士的统治地位,并且将各邦国政府作为地方政府,把内政、外交、财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全部集中于帝国宰相手中,最终建立起普鲁士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德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1871年1月18日组成的德意志帝国政府,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政府。德意志帝国由25个邦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个邦是普鲁士,因此,普鲁士在德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保持普鲁士传统和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的领先地位,宰相俾斯麦保留了州议会和扩大了州权。在普鲁士,议会选举仍然是19世纪中叶传统的三级选举制,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不记名方式的选举制。这种选举制保证了贵族、容克地主、富有商人、工业家和保守分子控制议会。

沙皇俄国的专制主义

俄国专制主义特征

19世纪的俄国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政治民主气氛最少和对自由主义让步最少的国家,也是专制主义倾向最明显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沙皇专制,沙皇是最高统治者,公开宣扬君主专制思想,掌握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坚决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会,不允许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担任大臣。政治思想上,严格禁止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思想流传,对自由主义色彩的组织与活动实行镇压。

在宗教和民族问题上,沙皇政府实行压迫政策,大搞大俄罗斯主义,对各非俄罗斯民族实行强制俄罗斯化的民族沙文主义,严格禁止用非俄罗斯文字语言出版刊物、演出戏剧等。

在司法制度和地方政府上,司法制度不健全,无独立性,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团体组织实行残酷的高压政策。

日本天皇制确立

(1)内容:1889年日本以天皇御赐形式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该宪法以德国宪法为蓝本,全文7章共76条。规定天皇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大权,集立法、司法、行政和军事大权于一身,但要“依本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之”。内阁作为行政机关有“辅弼天皇”的权利,直接对天皇

负责而不对议会和国民负责。立法机构为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任议员组成,众议员由300名被选举出来的议员组成。

(2)意义:该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体现的是主权在君的思想,与西方各国主权在民的宪法有较大区别。它表明日本天皇制是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是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的重要标志。

7.如何认识俄国民粹派运动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民粹派运动

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出现了反抗沙皇专制的民粹派运动。它是在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前,由一些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城市建立的民粹派小组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其代表人物是拉甫洛夫、特卡乔夫。民粹派主张消灭沙皇制度和农奴制度,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1874年,他们发起“到农村去”的活动,由于脱离群众,并遭到沙皇政府镇压而失败。

自由民权运动

(1)背景:明治维新后,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并没有获得到多少权利,而此时,西方启蒙学说在国内开始传播,于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农民开展了一场要求宪政、人权、减轻地税的政治斗争,史称“自由民权运动”。

(2)内容:1874年1月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成立以要求人权为目的的“爱国公党”,并向政府提出《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要求给人民以选举权和租税共议权,标志着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始。从一开始,自由民权运动便分为民权主义和立宪主义两派。1875年成立“爱国社”,使运动进入有组织的发展阶段。同时也爆发了农民反对高地税的起义,农民运动又促进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1880年,爱国社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以争取人权、政治经济自由和开设国会为目标的请愿运动,遭到政府镇压。明治政府拉拢立宪主义派,对民权主义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至1884年自由党解散,自由民权运动以失败告终。

(3)影响:自由民权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日本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了日本宪政的实施。

8.阐述20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1)背景:经过1905年革命的打击,沙皇政府认识到要恢复以前的统治已不可能,必须一定程度的给予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权利,以争取城乡资产阶级的支持。

(2)过程:1906年,斯托雷平被任命为总理大臣,直到1911年,他实行了具有政治民主倾向的改革。其改革内容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

政治上,建立了以沙皇为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并且还进行了行政和立法机构的改革,使沙皇专制转变为立宪君主制。在经济上,进行重要的土地改革,从而加速了农村阶级的分化,进一步推动农业资本主义化。斯托雷平还进行了其他改革,如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得益,来稳定农村。

(3)影响:斯托雷平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化。

9.叙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影响及主要过程。

(1)背景:民粹派运动消失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1883年,俄国革命者在日内瓦建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与解放社”,其成员有普列汉诺夫等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了起来。

列宁生于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个深受民粹派影响的家庭,但他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组织无产阶级政党,发挥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以及工农联盟等思想,为1905年俄国革命的开展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理论准备。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拥护列宁制定的党纲和党章的多数派,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反对列宁的少数派被称为“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诞生,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2)过程:俄历1905年1月9日彼得堡发生“流血星期日”事件。这一事件教育了人民,使他们丢掉对沙皇的幻想,接受了布尔什维克提出的打倒专制政府,武装起义的口号。在1905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斗争的策略。列宁指出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明确了这次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制度,还指明了革命前途,必须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革命经历了两年多时间。

1905年1月9日至12月是武装起义时期,1906年初至1907年6月3日,革命转入低潮,最后失败。

(3)影响:1905年革命是俄国革命的总演习,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10.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继续?(平按,该题目答案在人大教务处网站该课程的师生互动栏目里,待补。)

11.阐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

一、从三皇同盟到三国同盟

(一)、三皇同盟的形成

(1)、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后,法国一直想复仇。从1871年起法国就开始加强军备,倡议复仇的保王党也一度上台执政,德国对此深感不安。俾斯麦时代,对外奉行孤立法国、称霸欧洲的外交路线,试图乘法国实力还未恢复之前,彻底摧毁法国。

(2)、三皇同盟

为了对法战争,1873年三皇同盟产生。它规定如果双方发生利害冲突,要互相协商。当遇其他国家进攻时,双方要互相谅解,求得一致行动。

该同盟实际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同盟,条约内容含混不清。俄、德、奥之间矛盾重重,只是由于需要利用对方,才暂时结盟。

(二)、三国同盟的形成

(1)、19世纪70年代德俄奥关系的演变

1875年俾斯麦企图利用“三皇同盟”发动对法战争。但英俄都指望保持法德之间的对抗,于是向德国发出警告,俾斯麦只得放弃。1875年事件表明“三皇同盟”开始破裂。

法德战争危机刚刚过去,巴尔干半岛地区的近东问题又尖锐起来。俄国趁机插手,于1877年4月挑起俄土战争,土耳其节节败退,英奥对此强烈反对。俄国被迫在1878年3月与土耳其签订条约,并于同年6月重订柏林条约。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受到英、奥、德的遏制。柏林会议使德俄、奥俄关系迅速恶化,而德奥关系却进一步接近。1887年“三皇同盟”最终瓦解。

(2)、三国同盟的形成

由于近东问题上德奥利益的接近,两国都感到彼此需要对方支持以对抗俄国。1879年10月11日德国终于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1年因法国占领了意大利早已垂涎的突尼斯,激起意大利对法国的仇恨,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于是以德国为盟主的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了,这标志着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产生。

二、三国协约

(一)、法俄协约

(1)、法俄关系的改善

19世纪80年代中期法德关系的紧张、俄奥矛盾的尖锐以及德奥同盟条约,在客观上推进了法俄的接近。同时,从19世纪80年代年起,法国给俄国的贷款逐年增加,从而加强了俄国对法国的财政依赖,奠定了两国结盟的基础。

(2)、法俄协约

1891年法俄缔结协定,规定遇到战争危险时,双方将共同协商对策。1892年又缔结军事协定。协定第一款规定如果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俄国应用武力支持法国;如果俄国受到德国或奥匈帝国进攻时,法国也

要用自己现有的一切力量对德作战。法俄协定奠定了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基础。

(二)、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

(1)、英德矛盾与英法协约

自19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但到20世纪初,由于德国经济势力超过英国,并在全世界向英国争霸,于是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于1902年与日本结盟,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然后,英国与法国和解,调整了双方在埃及和摩洛哥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在1904年4月签订了英法协约。

(2)、英俄协约

英国在调整了与法国的关系后,开始与俄国改善关系,在法国的斡旋下,1907年8月英国与俄国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阿富汗、伊朗、中国西藏等地区的矛盾。这标志着三国协约集团的形成。

12.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

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既包含了塞尔维亚人民与奥匈帝国之间民族独立与民族压迫的正义与非正义斗争,也包括了奥匈帝国以及德国等同盟国集团为一方,与沙皇俄国、法国、英国协约国集团为另一方,两个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斗争和长期战争政策发展的结果。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发展以“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带有一定民族自卫性质的特殊形式爆发,但无法掩盖由此出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本性质。

帝国主义参加一战都抱着自身的政治企图:就德国来说,其战争的目的在于削弱英法力量,并且重构欧洲的势力范围,组建新的民族国家,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另外,在非洲打破旧的殖民体系,建立德国庞大的中非殖民地。俄国的战争目标是占领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控制黑海海峡,并进而控制中东地区。法国的战争目的是重新夺取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全面地削弱德国,确立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英国的战争目的是打败德国,解除由于德国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对英国世界国家地位的威胁。日本参战则是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与势力范围。意大利则在英法帝国主义的拉拢下,最终脱离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

影响:1、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分布出现新的变化,美英法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获胜,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沦为战败国。2、欧洲旧的国际关系亟待进行调整,过去以同盟国与协约国为标志的两大集团变为战胜国与战败国集团。3、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成为欧洲一支重要力量,极大地影响着欧洲政治的发展方向和内容。4、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战前布

置严密的世界统治体系,动摇了其世界范围内殖民统治的基础,对于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反殖民斗争是个巨大推动。5、一战后欧洲大量民族新兴国家得以建立。6、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利益分配出现了新的契机,并成为20、30年代帝国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1.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及各自的作用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妄图扼杀革命;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崩溃。苏维埃俄国在残酷的战争环境、经济被破坏、物资极度缺乏情况下,被迫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经济领域施行一系列非常措施,习惯上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从1918年夏开始实施,1919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顶点。

2.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实质是无产阶级在特殊的条件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工业: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5)强制劳动。

3.评价:①它的推行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俄国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但它是在当时恶劣环境下实施的临时性措施,而非社会主义的必要阶段,更不带有普遍意义,在实践中弊端很大。③有些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喀琅斯塔德水兵叛乱)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

两者实质上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但由于背景不同,内容不同,实践效果也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允许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来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种政策的实施,除了当时的形势需要以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有关。

3.实质:它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评价:①该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巩固了工农联盟;②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尝试;③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发展经济的过渡性政策,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战略。

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在外交政策与实践上开始首次尝试新的社会主义外交路线。

(一)内容:1、1917年11月8日颁布《和平法令》,宣布无条件停止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国进行公正、民主的谈判。2、1917年11月15日颁布《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其后宣布废除沙俄政府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殖民主义统治、支持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3、1918年3月17日,苏俄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德国订立《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条约》,苏俄彻底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二)意义:1、苏俄社会主义新外交奠定了社会主义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其和平主义、国际主义的外交原则完全不同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外交规则。2、社会主义新外交给旧的国际关系体系带来了崭新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帝国主义外交实践的内容。3、社会主义新外交对帝国主义战争产生了冲击,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4、社会主义新外交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

动,改变了国际关系史的内容。

3.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5.试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简述巴黎和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一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商讨对德奥等战败国的战后处置问题。

(一)起因:1、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急于通过召开和平会议瓜分战败国。2、协约国列强试图通过巴黎和会获得更多的利益,确定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3、协约国帝国主义要通过召开会议,确定欧洲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4、帝国主义列强试图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对付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对策。

(二)过程:1、1919年1月18日召开,27个国家参加了巴黎和会。2、会议的主题有两个,第一,讨论订立战后和平条约。第二,商讨俄国问题。

3、会议成为列强争夺战利品的一个聚会,会议代表分为三等,美英法日意为第一等,比利时与捷克斯洛伐克等18个国家为第二等,中国与西班牙等为第三等,会议名义上由美英法意日等国代表组成的10人委员会负责,但主要由美英法三国控制。

4、巴黎会议中,由于各国利益相差迥异,因此,会议充满了争吵。美国要求订立以威尔逊总统“十四点计划”为蓝本的国际联盟,建立美国控制下的欧洲;法国坚决要求从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彻底限制德国,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英国则坚持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意大利则试图夺取在亚得利亚海上的霸权。日本则想继续维持其在远东以及中国夺取的殖民利益。

(三)结果:1、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订立《圣日尔曼条约》;1919年1月27

日,协约国与匈牙利订立《特里亚农条约》;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订立《纳伊条约》;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订立《色佛尔条约》。以上条约统称为《巴黎和约》,这些条约构成了一战后构筑欧洲国际秩序的所谓凡尔赛体系。

(四)作用:1、巴黎和会建立了以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为优势的欧洲新秩序,是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的瓜分和奴役基础上的,是不公正的、非正义的。2、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加剧了欧洲列强间的矛盾。3、凡尔赛体系是防苏和反苏的,敌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并纠集了反苏阵线。4、凡尔赛体系确定了战胜国帝国主义接管了战败国旧的殖民统治,构筑了新的世界范围的殖民统治秩序。

2.评析《凡尔赛条约》。

3.评析国际联盟及其得失。

、国际联盟

(一)起因:1、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具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2、美国于1915年4月参加一战,虽然时间较晚,但是对一战的影响较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趋于衰落,但是美国则利用战争大发横财,因此有取代英法帝国主义愿望,要求构筑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

(二)过程:1、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了“十四点计划”,要求英法列强以此为蓝本,建立新的国际秩序。2、作为一战的战胜国,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试图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但遭到英法的反对。3、1919年4月13日,《国际联盟盟约》经讨论通过。1920年1月正式随《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盟约》作为第一部分,被列入协约国对战败国的各个条约中,美国没有达到通过国际联盟控制世界的目的。

(三)结果:1、1920年11月,国际联盟成立。其下设置国联大会、行政院以及常设秘书处,具有一套行政权力运作的规程。2、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国际联盟条约,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其国联实际控制权操纵在英法手中。

评价:尽管国际联盟的宗旨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但是在实际中,国联往往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势力范围与殖民利益、执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4.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及其外交方针。

5.简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与条件。

(一)起因:1、巴黎和会暂时确定了一战后的欧洲国际秩序,但是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还未得到确定。2、远东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温,强烈要求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3、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兴起,强烈冲击着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秩序。

(二)过程:1、1921年11月,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9国代表参加了华盛顿会议。2、会议确定了其主要议题,即关于英日同盟、中国问题、限制海军军备等。3、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订立《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4、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五国订立《美、英、法、日、意五国关于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5、1922年2月6日,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订立《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6、1920年2月4日,会议还特别就中国山东问题进行了讨论,中日双方最终签订《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大纲》。7、华盛顿会议还讨论了西伯利亚问题,公开表示了对苏俄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三)结果:1、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分歧,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利益冲突。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优势地位,遏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影响。3、华盛顿会议暂时放缓了帝国主义在远东进行军备扩张的步伐,但是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却从未停止。4、对中国问题的讨论,列强通过《九国公约》将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5、华盛顿会议维持并继续了凡尔赛体系的殖民统治制度,限制并压制太平洋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6.评析《九国公约》的性质。

1922年2月6日,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订立《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对中国问题的讨论,列强通过《九国公约》将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

7.试析苏联社会主义外交路线的特点。

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新政治、经济关系的确立

(一)起因:1、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在帝国主义的政治包围、经济封锁下,客观上需要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2、在苏俄独立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在国内推进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尝试,扩大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合作。3、苏俄在外交上也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注重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关系,进行有利有节的斗争。

(二)过程:1、1921年3月16日,苏俄和英国订立《临时贸易协定》,改善了英苏之间的经济与政治关系。2、1922年1月6日,协约国列强召开戛纳会议,商讨苏俄偿付前沙皇俄国、临时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战债、借款问题。3、1922年4月,帝国主义列强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即热那亚会议,苏俄代表向与会国家宣传了苏俄的政治经济、经济政策,争取了西方国家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4、1922年4月16日,苏俄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确立了苏德之间平等的经贸关系,在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封锁中打开了一个缺口。5、1922年6月15日,协约国继热那亚会议后召开海牙会议,进一步围绕债务、贷款以及私有财产等问题展开讨论,苏俄还与协约国列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三)结果:1、苏俄在确定与资本主义国家新关系中,坚持无产阶级外交路线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注重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外交关系,打破其政治封锁。2、1924年英国与苏俄建交,随后欧洲国家陆续都与苏俄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的社会主义外交路线取得了巨大成功。3、1924-1925年,苏俄在外交上开辟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平共处”时代。4、帝国主义建立新的反苏阵线的企图失败。

8.从热那亚会议,看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

9.试分析说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10.《洛桑条约》订立的意义及其分析。

土耳其作为一战的战败国,一战后被迫接受了《色佛尔条约》,民族处于被瓜分的危亡境地。从1919年5月开始,在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反侵略、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蓬勃展开。斗争的结果是土耳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用《洛桑条约》取代了《色佛尔条约》,极大地鼓舞了西亚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11.从鲁尔危机,看欧洲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关系特点。

巴黎和会由于列强的激烈矛盾,没有确定德国赔款的总数,但成立了负责赔款问题的协约国赔款委员会。1921年1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最高会议,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围绕赔款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赔款问题几经反复。1923年1月,法国纠集比利时,借口德国不履行赔款,

出兵占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使列强围绕赔款问题的矛盾总爆发。德国实施消极抵抗政策,英美则不支持法国的强硬政策,最终导致德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法国由此失去其在欧洲事务中的决定权。

影响:1、德国赔款问题完全建立在不公正基础上,它显示了帝国主义外交中的弱肉强食的原则。2、赔款问题中的矛盾,在本质上反映了欧洲帝国主义固有的政策矛盾与利益冲突,注定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决的。3、赔款问题严重激化了协约国与战败国德国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德国民族主义与右翼势力的崛起,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4、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与欧洲的战债问题紧密联结在一起,这显示了帝国主义列强间的利益关系。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述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新秩序

(一)作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在欧洲、在亚洲分别确立了一战后的帝国主义新的国际秩序。2、帝国主义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的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全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日后德国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全排斥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中,则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营造下的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欺压和剥削基础上的,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的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缺乏公正、民主、普遍性的不足,决定了其在二十、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

13.试分析美国就德国赔款问题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道威斯计划与伦敦会议

(一)起因:1、鲁尔危机后,美国开始参与德国赔款问题的处置。2、英法等欧洲国家将德国赔款问题与战债问题相联系,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利益。3、一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需要向海外进一步扩展市场与空间,德国战后经济的重建为美国剩余资本的输出提供了机会。

(二)过程:1、按照美国的提议,1923年11月底,赔款委员会设立两个专家委员会,第一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负责研究平衡德国的财政预算与稳定德国的通货办法。2、第二委员会由马肯南领导,负责研究德国外流资本的数量及其回收办法。3、道威斯委员会于1924年4月提出报告,即道威斯计划,计划主张建立德国发行银行,稳定德国金融;平衡德国预算收入,通过整顿全国铁路、向工业界筹款,积累赔款资金。4、第二

委员会向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提交报告,即马肯南报告,提出德国外流资本的数量,约计67.5亿金马克,国内外币12亿金马克,认为应实施道威斯计划,恢复德国的收支平衡并且稳定其财政,实现德国外流资本的自然回归。5、1924年协约国于1924年7月召开伦敦会议,讨论道威斯计划。最终在道威斯计划的基础上,协约国达成《1924年伦敦协定》,确定德国赔款的来源、方式、期限以及保证。

(三)影响:1、道威斯计划以及伦敦协定的通过,客观上有利于德国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道威斯计划有利于稳定由于赔款问题而引起的欧洲局势动荡,缓和了欧洲列强围绕赔款问题所产生的矛盾。3、道威斯计划使德国赔款行动进入了相对有序化状态,也有利于美国战债问题的解决。4、道威斯计划以及伦敦会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协约国列强在赔款问题上的利益冲突,赔款问题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美国的对外政策

1,裁军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向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张。美国总统在20年代迫于国内和平运动和裁军运动的高涨,减少了军备支出。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建议召开了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虽然在会议上确定了日本的海军吨位比英国和美国都要少,但由于日本海军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在该地区并不处于劣势,因此华盛顿会议给远东的和平也是虚假的。

2, 美国优先

20年代美国重新转向孤立主义,提出了所谓的"美国优先"的原则,希望国会和总统保护美国利益而不是陷入国联的泥潭。所谓美国优先的一个内容,就是坚持要英法及其他国家偿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欠美国的债务。这时欧洲各国仍然需要美国的贷款,所以美国可以使出关闭欧洲货币市场的杀手锏来迫使各国俯首听命。

3,关于赔款问题与法国的摩擦

1922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战债委员会"来处理战债问题。美国单独与德国签订和约,要求象征性赔款,从而使德国可以自由进入美国货币市场,这就与法国在战债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使德国问题复杂化。美国还否决了英国提出的德国赔款问题应与协约国所欠美国债务这一问题挂钩的方案,从而妨碍了战后出现一个健康的国际财政经济环境,这也危害到了美国的利益,并成为导致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14.道威斯计划的功过分析。

影响:1、道威斯计划以及伦敦协定的通过,客观上有利于德国工农业的恢

复和发展。2、道威斯计划有利于稳定由于赔款问题而引起的欧洲局势动荡,缓和了欧洲列强围绕赔款问题所产生的矛盾。3、道威斯计划使德国赔款行动进入了相对有序化状态,也有利于美国战债问题的解决。4、道威斯计划以及伦敦会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协约国列强在赔款问题上的利益冲突,赔款问题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15.如何看待杨格计划。

(一)起因:1、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尽管取得了巨大收效,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黄金外流、货币基础不稳定、外来贷款的用途等等。2、德国经济由于世界经济的波动而不稳定,国内经济严重受制于赔款问题的羁绊。3、德国所接受的外国资本大多用于支付赔款,没有很好用于国内经济的发展。4、德国黄金外流仍然非常严重,而且其货币基础严重不稳定。5、德国1928年各种税收饱和,赔款支付遇到严重困难。

(二)过程:1、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于1928年8月向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提出修改赔款方案的建议。2、1928年9月,英法德等六国在日内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专家委员会,进一步调整德国的赔款总额与年限。3、1929年2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经过磋商,赔款委员会通过美国人杨格的专家报告,即杨格计划。该计划确定了德国赔款总额1210亿金马克,计59年还清,并且为此成立了国际清算银行,对德国旧的赔款办法也进行了修改。

4、协约国于1929年8月、在海牙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德国的政治与经济问题,特别是杨格计划下的德国赔款问题。

5、1930年1月协约国再度于海牙召开会议,会议成立两个委员会,即办理德国赔款委员会、以及办理其他战败国赔款委员会,最终就莱茵兰撤军、杨格计划的实施达成一致。

(三)影响:1、杨格计划对于恢复和发展德国的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杨格计划减少了德国赔款的数额,符合德国经济发展的现实。

3、有助于进一步缓解由于赔款问题而存在于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

16.试论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

洛迦诺公约

(一)起因:1、二十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化,客观上需要订立新的安全制度,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2、欧洲各国在欧洲安全格局中,矛盾冲突剧烈,英国执行扶德抑法的政策,德国则希望借助英国改善其在欧洲的政治地位,法国则竭力拉拢英国、压制德国,建立法国领导下的欧洲安全秩序。3、德国强烈要求改变其战后战败国地位,要求在欧洲政治与安全事务中的平等发言权。

世界中世纪及近现代史习题总目

说明:以下习题题目系2006年备考人大时,将此前所综合的几所学校精品课程的题目进行汇总而成。暂未作补充,不再作具体说明。(尚平2006年3月) 陕西师大省级精品课程《世界中古史》简答及论述题: 1、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念、内涵、存在条件) 2、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3、蛮族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日耳曼人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4、宗教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基督教会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5、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6、什么是封建化过程?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7、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8、试论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的作用. 9、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的城市有何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 10、如何认识中世纪的行会? 11、城市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2、谈谈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的兴衰. 13、十字军运动的原因和后果. 14、与法国相比,谈谈英国封建制度的特点. 15、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16、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17、比较中世纪英法议会制度的异同(提示:性质、形成、结构、职能作用大小、后果). 18、分析德国在中世纪分裂的原因。 19、谈谈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 20、简述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再征服运动)。 21、谈谈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及其原因。 22、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23、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24、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25、什么是经院哲学? 26、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7、拜占廷军区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28、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包括文化影响). 29、谈谈拜占廷帝国的兴亡. 30、古罗斯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31、罗斯受洗的意义。 32、谈谈古罗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特点。 33、东北罗斯的封邑制是否等同于西欧封建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34、蒙古统治对俄罗斯的影响. 35、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36、波兰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 37、捷克胡司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其意义。 38、试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近现代史》练习题一

《世界近现代史》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1762年,卢梭发表的___《社会契约论》____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2.攻克____巴士底狱_______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3.1792年8月10日起义后成立的国民公会中,吉伦特派和__雅各宾派______围绕各种问题展开了争论。 4.1802年8月,拿破仑成为___终身执政_____。 5.南美南部独立战争的重心是___拉普拉塔地区________。 6.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___济贫法_______,刺激了宪章运动的爆发。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第一次内战开始于__1642_____年。 8.1648年6月,英国军队占领了议会,对议会进行清洗,历史上称“_____普莱德清洗_”。9.1781年10月19日,英国军队在___约克镇_____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的战争结束。10.法国1793年6月2日起义后,掌握政权的派别是__雅各宾派_______。 11.巴黎公社坚持国际主义原则,拆毁了象征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___旺多姆___纪念柱。12.1870年,罗马合并意大利中,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____梵蒂冈_________。13.1868年日本国内战争以政府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被称为______戍辰战争______。14.1642年,克伦威尔组织的军队在_____马斯顿草原_______之战胜利后,被称为“铁军”。15.从1714年起,辉格党长期在英国掌权,它的领导人 ___沃尔波______在内阁会议上总揽一切,实际上起了首相的作用。 16.1651年,____霍布士______的代表作《利维坦》出版,这本巨著反映了他的主要政治社会思想。 17.1789年巴黎革命胜利后,制宪会议通过了第一个立法文件是___八月法令_______。18.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共和制的宪法是__1793年宪法________。 19.1793年7月13日,夏洛特·科黛从冈城到巴黎,刺死了__马拉________。 20.拿破仑从1806年开始实行___大陆封锁政策______,禁止欧洲各国同英国进行贸易。21.1798年和1800年,为了反对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___开罗_____两次发反法武装起义。22.16世纪是英国的封建____君主专制____最强盛时期。 23.____温斯坦来_____在《自由法典》等著作中,阐述了掘土派关于空想共产主义的理论。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导言和平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现代史 2、和平精神; 3、司马迁的世界历史认识; 4、邓小平的世界历史观; 二、问答: 1、世界现代史如何分期? 第一章二十世纪初的世界 一、名词解释: 1、门户开放 2、大棒政策 3、金元外交 4、日俄战争 5、亚洲觉醒 6、印度自主自产运动 二、问答题: 1、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优势地位何在? 2、欧洲优势与世界和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就美日崛起的相关问题和对中国的启示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和内容不限制,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名词解释:1、三国协约;2、三国同盟;3、巴尔干问题;4、萨拉热窝事件;5、德皇威廉二世;6、“绞肉机”;7、日德兰海战; 8、史里芬(施利芬)计划; 二、问答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如何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论美国参战的意义和目的? 2、试论述俄罗斯参战的目的和最后结果? 3、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如何?怎样去认识意大利的“背叛”? 第三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一、名词解释:1、二月革命;2、四月提纲;3、科尔尼洛夫叛乱; 4、十月革命; 二、问答题: 1、二十世纪初期沙皇俄国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俄、德、匈牙利三次革命的进程基本相同,结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5、共产国际是什么样的组织? 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名词解释:1、巴黎和会;2、《凡尔赛条约》;3、华盛顿会议;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国际联盟;威尔逊。 二、问答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2、一战后美日关系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三、论述题: 1、从威尔逊和国际联盟的关系看美国外交的制约因素? 2、一战后新崛起大国之间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结果如何? 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一、名词解释:1、1926年帝国会议;2、魏玛宪法;3、卡普暴动;4、鲁尔危机;5、道威斯计划;6、杨格计划;7、墨索里尼;8、法西斯;9、柯立芝繁荣;10、军部法西斯;

世界近现代史期末复习题汇总

名词解释 1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会议。参加者有英、法、美、意等二十七个国家,苏俄未参加。会议完全为美、英、法三国所操纵。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通过了《国联盟约》,还秘密拟定了武装推翻苏维埃政权、瓜分苏俄领土的计划。因和会无视中国主权及其战胜国的地位、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中国人民曾掀起“五四”爱国运动,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 华盛顿会议 亦称“太平洋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巴黎和会没有完全解决分赃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战后远东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再分割而召开的会议。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等九国参加。会议内容表面上是讨论限制军备和远东太平洋问题,实质是日美争霸远东,特别是争夺中国的斗争,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经过明争暗斗,主要签订了三个和约《四国公约》、《五国公约》、《九国公约》。这些条约总称为“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会议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进一步扩大势力准备了条件。 3 凡尔赛体系 即“凡尔赛和约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国在同战败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后,又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对匈、对奥、对保、对土四个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其其实质在于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维持各国战胜国的均势,反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镇压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这个体系巩固了法国在中欧的优势,保证了英国在地中海的霸权,加强日本在亚洲的地位,扩大美国经济的势力范围。因此,它一开始就包括着种种矛盾和冲突。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这一均势很快就被打破,所谓凡尔赛体系。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瓦解。 4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提出的德国赔款计划。因由美国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制订,故名。1924年9月施行,规定:德国对协约国的赔款,由第一年会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于第五年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以后视德国经济发展情况而定;德国以主要财政收入作为赔款的担保;德国在协约国监督下成产纸币发行银行,并举借2亿美元的外债,以稳定币制,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代替。 5 洛迦诺公约 即《洛迦诺保证条约》。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迦诺会议上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公约主要包括:(1).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2).德、比、法、英、意五国签订的《莱茵保安公约》;(3).德国对比、法、波、捷分别签订的四个仲裁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莱茵保安公约》,它规定:德、法、比保证德法、德比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

人大《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人大精品课程《世界现代史》课后习题题目(9章77题)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1.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2.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表现和后果。3.叙述英国国内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4.阐述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5.论述美国两党制。 6.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俄国和日本走军国,专制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7.如何认识俄国民粹派运动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8.阐述20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9.叙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影响及主要过程。 10.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继续?11.阐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 12.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1.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及各自的作用 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3.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5.试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简述巴黎和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2.评析《凡尔赛条约》。 3.评析国际联盟及其得失。 4.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及其外交方针。 5.简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与条件。 6.评析《九国公约》的性质。 7.试析苏联社会主义外交路线的特点。 8.从热那亚会议,看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 9.试分析说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10.《洛桑条约》订立的意义及其分析。

11.从鲁尔危机,看欧洲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关系特点。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述评。 13.试分析美国就德国赔款问题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14.道威斯计划的功过分析。 15.如何看待杨格计划。 16.试论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 17.评析二十年代的国际裁军运动。 18.如何看待《非战公约》。 第四章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维也纳体系和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之间的异同。 2.说明一战后南欧新兴民族国家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作用。3.与英国和美国相比,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 4.法西斯主义最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30年代的大危机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 1.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特点。 2.结合“新自由主义”思想分析罗斯福的“新政”。 3.分析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4.30年代带大危机对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调整有何影响? 6.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7.希特勒是怎样夺取政权的? 8.魏玛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9.为什么法西斯主义会在德意日这三个国家确立起他们的统治性地位?第六章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简述“东方会议”。 2.简述日本法西斯运动发展的过程。 3.评析不承认主义的性质。 4.试分析美国孤立主义外交。 5.试论国联解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失败的原因。 6.评析东方公约失败的原因。 7.简评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8.分析蒙特娄会议的作用与意义。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世界当代史》习题题目: 第一章: 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 2、简析冷战的起因。 3、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 4、分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5、简评杜鲁门主义。 6、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 8、朝鲜为什么分裂? 9、简述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要点。 10、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第二章: 1、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2、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综述20世纪前半期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第三章: 1、简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 2、分析战后美国经济状况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变化。 3、简析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4、简析英国的“三环外交”。 5、评介战后西欧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6、简述美国对日占领初期政策的目标。 7、简述日本农地改革的意义。 8、分析1947年日本国宪法的意义。 9、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第四章: 1、简述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分析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试论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起因和性质。 4、简述1956-1957年波兰哥穆尔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简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改革停止不前的原因。 6、简述1968年匈牙利新体制改革。 7、简述东、西德的统一。 第五章: 1、分析二战后印度民族运动的特点和印巴分立的原因。

2、简要说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3、比较80年代东盟与印度的经济。 4、分析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 5、分析第三世界兴起的历史意义。 6、简述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 7、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第六章: 1、简述从欧共体成立到70年代初,西欧一体化的主要进展。 2、分析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对世界金融的影响。 3、简述50-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 4、简析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利弊得失。 5、简述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经过。 6、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霸权衰弱的表现及其原因。 7、分析西欧一体化的影响。 8、70年代,苏联如何形成全球战略性攻势? 9、简述犹太复国主义。 10、简述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 11、简述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对于不平衡。 12、简要剖析南北对话。 13 简述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 第七章: 1、概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史学中的主要流派。 2、概述苏联文学的成就。 3、分析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兴起的原因。 4、简述二次大战后西方史学的新特点。 5、简述二次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文学的共同主题。 6、简述世界三大宗教在20世纪的状况。 第八章: 1、如何理解世界整体化进程与多样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2、你如何看待“文明冲突论”? 习题解答:(尚平根据该网站教案内容连缀而成) 第一章: 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一:世界现代史材料解析题答案 世界现代史材料解析题答案 (1)“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或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英国威廉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用武力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 (2)举出一个符合事实的例子即可。如:坦克、飞机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首次在“一战”中使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3)举出两个能批驳谬论的事例即可。如:731部队用健康活人代替动物做实验,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对占领区的杭日根据地进行“扫荡”,野蛮实行“三光”政策。 (1)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B:以同盟国的失败而高中,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美国和苏联;(4)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一战:萨拉热窝事件(1分)二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1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广岛(1分)长崎(1分) (3)残酷性(1分)破坏性(1分)(与之意思相近即可)

战争是残酷的,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在 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等 (1)A德国,三国同盟;(2分)B英国,三国协约。(2分) 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导致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遭到了日本的突然进攻),第二次世 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举措: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 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分)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分) (3)两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1)萨拉热窝事件(1分) (2)三国同盟或同盟国、三国协约或协约国(答出任意一个即可,1分) (3)慕尼黑会议或有慕尼黑字样即可(1分);绥靖政策或牺牲小 国利益,安抚侵略者 (4)《联合国家宣言》(有无书名号都可,1分);雅尔塔会议(1分) (1)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要求从背景、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二章练习题.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二章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够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B. 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 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打败了王军 D. 1649年5月宣布成立英吉利共和国 2.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 处死了封建君主 D. 创立了议会民主制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是() A.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B. 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C.“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颁布 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在于() A. 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历史进步 D. 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5.《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B. 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C. 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D. 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6.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1660年迎立查理二世,1688年迎立威廉,其相同目的是() A. 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B. 向封建旧势力妥协 C.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 恢复君主专制统治 7. 英国圈地运动中形成的新贵族与旧贵族的主要区别是() A. 生产方式不同 B. 身份地位不同 C. 对国王态度不同 D. 对人民态度不同 8.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A. 国王已经有名无实处“统而不治”地位 B.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 C. 人民的社会地位提高,公民替代臣民 D. 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 9. 15世纪晚期开始的英国圈地运动() A. 表明旧制度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 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 使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农场 D. 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建立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四十八年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进行拼死的抵抗 B. 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削弱了革命力量 C. 革命发生早,资产阶级缺乏斗争经验

世界近现代史大题及答案

世界近现代史大题(一) 1、材料一:欧债危机时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2012年为债务危机爆发的第四个年头,目前危机仍在继续-2012年4月8日环球外汇网 欧盟是在哪一个组织的基础上成立的?它在当前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重要经济地位? 欧洲共同体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材料二:我们应该认识到,有一半的是正处于困境中,而这一半是发达经济体,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等,而新兴经济体仍然在蓬勃成长,中国经济幅度将近9%。亚洲增幅达到8%,新兴经济体的整体增幅将近6%,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半边天。因此现在是一些经济体有麻烦,二以中国为首的另外一半经济体,尽管发展速度放缓,但仍然表现很好--- 201212年1月25日《国际在线专稿》 材料二认为新兴经济体以哪一个国家为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国走上了一条什么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欧债危机中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发达的经济体处于困境,新型的经济体正蓬勃发展 2、观察下图《日本国力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在A处进行了哪次重要改革?使其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B 1929-1933 改革:明治维新 一战1950年转变:摆脱封建社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一战后,它在1921年参加了为解决远东、太平 A 1868年洋地区矛盾而召开的国际会议,并起到主要作用。请写出该会议签署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条约:《九国公约》危害: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该图在B处也曾深受经济危机的困扰,它是如何应对的?试举一例说明。 应对:建立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侵华战争,七七事变 在20世纪50年代后,该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措施中最富远见的是什么?日本成为地位经济大国是在何时?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经济腾飞的哪些经验? 远见: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 时间:20世纪70年代 经验:科教兴国,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国家对经济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贸易立国,发展外向型经济。 3、欧洲的兴衰 步骤一:搜集资料 (1)请根据相关提示填写查找类别中人物和事件的名称 查找类别:但丁(人物)相关提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相关类别:新航路的开辟(事件)相关提示: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使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 A.荷兰 B.英国 C.意大利 D.西班牙 2.西欧中世纪无产者来源于() ①帮工②学徒③作坊主④包买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3.下列人物中,对私有制进行无情批判的是() A.薄伽丘 B.马基雅维利 C.莫尔 D.拉伯雷 4.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的特征是() A.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世俗封建主B.领导广大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资产阶级起着决定作用D.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5.16世纪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中世纪的尼德兰市民向资产阶级转化B.北方的贵族逐渐变为新贵族 C.西班牙统治者推行专制主义D.天主教会大量收取什一税 6.17世纪上半期,英王与议会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了哪两个阶层的关系?() A.贵族与地主B.世俗地主和宗教势力 C.贵族与教士D.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 7.欧洲殖民者最早入侵的第一块大陆是() A.拉丁美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8.英国殖民者在海外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开始于() A.新航路开辟B.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C.东印度公司的建立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9.第一次“英荷”战争时的英国统治者是() A.詹姆士一世B.查理一世C.克伦威尔D.威廉三世 10.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的相似之处是() A.均在14世纪形成B.在整个17世纪停开 C.讨论的问题仅限于征税问题D.资产阶级代表人数不断增加 11.下列哪次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标志着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A.尼德兰革命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 12.雅各宾派实行专政的直接原因是() A.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B.为对付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C.争取农民支持解决土地问题D.罗伯斯庇尔等主要领袖的意志 13.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能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要求的文献是()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法典》 14.幕府统治时期,造成日本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推行宗教迫害政策 C.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朋党之争D.西欧殖民者的入侵 15.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这证明() A.自然科学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B.新技术的采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C.资本主义制度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D.工业革命是历史发展最伟大的动力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试题及答案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小题,计20分) 1.下列各项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把大中企业都收归国有 C.其实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俄国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其直接目标是 (A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反对参加世界大战 D.推翻临时政府 3.二月革命的性质属于( B ) A.社会主义革命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革命阵营的内讧 4.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 A.其直接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它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军事上的胜利 C.它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D.列宁把它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直接途径 5.苏联制定1936年宪法的目的是( C ) A.为落实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B.为落实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为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用法 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D.为了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规定原来俄国控制下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都划归德国,红军要撤离芬兰、乌克兰和爱沙尼亚。同时,还把原来俄国控制下的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等地割让给土耳其。《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俄丧失了大片土地,但苏俄也由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机会。 ——摘自《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苏维埃政权签订该和约,主要是为了( C )A、反击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B、分化帝国主义战线 C、巩固苏维埃政权 D、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该和约签订前,列宁等多数人从稳定国内局势出发,主张签约;托洛茨基等人签于和约的苛刻性,坚决反对。两人就签约的不同立场表明( A )A、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 同的看法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根据该和约,苏俄丧失了乌克兰境内的大片领土和重要基地,其中丧失“炼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基地是 D (4)一战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对德政策体现了( A ) A、国际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准则 B、无产阶级政党是最进步、先进的政党 C、国际间的较量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D、军事实力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B卷综合提升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小题,计20分) 1.十月革命与以往革命相比,首要不同点是( D ) A.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 B.是推翻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C.是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D.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2.列宁在谈判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C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3.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B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 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 度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6(题后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6(题 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 6. 论述题 论述题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战场战略性转折的时间及其代表性战役。(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世界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苏德战场。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此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力量,迫使其在主要方向上转入战略防御。同时,德国的国际地位开始动摇,其仆从国开始对希特勒丧失信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二)北非战场。1942年10月23日,英军向德军发动了进攻,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在英军强大的攻势下,德军向西节节败退,于1943年2月退至突尼斯边境固守。1943年5月7日,盟军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5月13日,无路可退的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北非战事至此结束。突尼斯之战的胜利和阿拉曼战役一起,彻底扭转了北非和地中海战场的形势。这是反法西斯阵营继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转折之一。(三)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美两国舰队在中途岛海面展开了一次海空大战。日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22架飞机。美方损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1艘、飞机147架。开战以来,日本赖以取胜的航空母舰以及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日本从此丧失了中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简述开罗会议的主要内容。(云南大学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三国首脑签署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开罗宣言》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1943年12月1日发表。主要内容是:(1)日本归还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2)在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3)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4)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3.简评雅尔塔会议。(东北师范大学2001年世界史综合卷真题)

FreeKaoYan《世界现代史》习题题目

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二十世纪世界史》思考题 上册 第一章: 1、怎样理解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还占据着优势地位? 2、20世纪初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世纪初年的局部冲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什么关联?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 5、怎样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章: 1、简述世界主要大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秩序的不同设想。 2、评述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利弊得失。 3、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利弊得失。 4、简评国际联盟成立的目的及其成败。 5、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的来龙去脉。 6、分析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7、简析《洛加诺公约》。 第三章: 1、分析列宁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2、简述俄国1905年革命过程和影响。 3、简述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产生过程。 4、简论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简述《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7、结合史实,分析共产国际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影响。 第四章: 1、简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实施原因和历史评价。 2、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简述20年代苏联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4、分析苏联在实施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5、简述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危机及其影响。 6、简述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过程及教训。 7、试论20年代末苏联反布哈林斗争的实质及影响。 8、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利弊得失。 第五章: 1、比较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1917年革命的不同结局,分析其产生原因。 2、结合“魏玛宪法”,分析德国魏玛共和国在体制上的特点及其利弊得失。 3、简述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4、分析法国“左翼联盟”政府内外政策的特点。

2020年大学《近现代史纲要》期末测试题库100题之35[含答案]

2020年大学《近现代史纲要》期末测试题库100题 [含答案] 一、多选题 1.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是在()。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答案:B 2.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比,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答案:B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 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 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3.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 答案:ABD A.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广大士绅 D.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4.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天朝田亩制度》方案建立的理想社会是 答案:ABC 你的选择:ABC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B.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D.无处不平等,无人不欢乐 5.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针对国民经济的方针是 答案:ABCD A.调整

B.改革 C.整顿 D.提高 6.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任八路军正副总指挥的是()。 A、朱德、彭德怀 B、林彪、聂荣臻 C、叶挺、项英 D、毛泽东、朱德 答案:A 7.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是答案:AD A.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B.发展乡镇企业 C.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D.发展集体经济 8.20世纪70时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抓住时机在中美关系上发起了 答案:A A.“乒乓外交” B.“足球外交” C.“围棋外交” D.“篮球外交” 9.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的民族主义是指 答案:CD A.打倒封建主义 B.打倒帝国主义 C.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D.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10.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 答案:ACD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实行民主共和 C.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世界历史试题及答案

世界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同情妇女、为妇女鸣不平,对男女不平等进行批判的古希腊戏剧是(B)。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美狄亚》? C.《俄狄浦斯王》? D.《阿伽门农》 2.阿里斯托芬的《鸟》表达的是(C)。?、 A.厌世思想? B.主张帝制的思想? C.乌托邦思想? D.主张独立的思想 3.《罗兰之歌》是(A)。 A.中世纪法国民族英雄史诗? B.中世纪晚期西班牙骑士文学 C.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圣徒传说? D.中世纪北欧体系的英雄传说 4.“戏剧艺术的荷马”指的是(B)。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5.薄伽丘在其《十日谈》中主要运用的是(B)。 A.单线结构? B.框形结构? C.倒叙结构? D.双线结构 6.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最重要的喜剧作家是(A)。 A.莫里哀? B.高乃依? C.拉辛? D.拉·封丹

7.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成就最大的国家是(B)。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8.《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爱情悲剧的女主人公是(A)。 A.绿蒂? B.尤丽? C.路易丝? D.朱丽叶 9.俄国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是(C)。 A.《叶甫盖尼·奥涅金》? B.《鲍利斯·戈都诺夫》? C.《驿站长》? D.《上尉的女儿》 10.司各特的代表作《艾凡赫》是(A)。 A.历史小说? B.侦探小说? C.音乐小说? D.幻想小说 11.美国文学史上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且最具唯美倾向的作家是(C)。 A.华盛顿·欧文? B.库柏? C.爱伦·坡? D.爱默生 12.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是(A)。 A.爱玛? B.包法利? C.玛丽·巴顿? D.海丝特·白兰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是(C)。 A.“为艺术而艺术”? B.“美丑对照原则”? C.“美是生活”? D.“心灵辩证法” 14.《国际歌》的作者是(D)。 A.维尔特? B.狄盖特? C.米雪尔? D.鲍狄埃 l5.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的身份是(D)。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试题及答案 在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中,把重要的知识串起来是把知识结构明朗化的一种手段,这对于我们复习高中历史很有帮助。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世界近现代史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近现代史试题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5分) 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据此回答1-4题。 1.我们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 B.资产阶级积极领导革命 C.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D.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关于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 B.《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C.对俄国来说,需要时间巩固政权 D.德国利用《布列斯特和约》取得战争优势 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革命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对外战争 4.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因素是 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 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

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主要说明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6.新经济政策的最大成就是 A.使苏俄渡过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巩固了工农联盟,成立了苏联 C.挫败了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D.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据此回答7-9题。 7.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我们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了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B.提出“十四点原则” C.召集华盛顿会议 D.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8.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主要表现在 ①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过分膨胀②战后攫取世界经济霸权③美、英海军并驾齐驱④美国成为亚太地区霸主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条约涉及到中国主权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②《四国条约》③《五国条约》④《九国公约》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 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1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熙曾预言:“这不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1.为什么说鸦片战斗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斗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主要是由于: (1)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鸦片战斗前,中国是一个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鸦片战斗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头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斗前中国的主要冲突是农夫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冲突。鸦片战斗后,社会主要冲突变得简洁化,主要有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冲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冲突。而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冲突,成为各种社会冲突中最主要的冲突。 (3)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夫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后,增加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夫反封建斗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4)中国的进展方向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斗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特殊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进展,假如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斗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 行能获得真正的进展,中国也就不行能进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5)中国的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战后,消逝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总之,鸦片战斗是中国患病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慢慢开头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鸦片战斗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上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上沦为资本-帝国主义的附庸。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入侵,主要是强迫中国支付战斗赔款和签订一系列的不公正条约。主要方式有:把握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等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丢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并且他们同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