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级标题:舆情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及现状舆情处置工作是指针对公众舆论的传播、引导和管理,以维护企业和政府形象为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效地处理和回应舆情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舆情处置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需要被认真对待并及时解决。
二级标题1: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在舆情处置工作中,及时了解和获取准确的信息是十分关键的。
然而,目前存在着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的问题。
虽然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但其中也存在大量虚假新闻、谣言等不实消息。
因此,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应加强对来源可靠性的审核,并建立更加稳定、权威的信息获取渠道,以便为舆情处置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素材。
二级标题2:媒体监管机制不完善媒体监管机制在舆情处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使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杜绝不实信息的传播。
然而,当前媒体监管机制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一方面,虽然法律法规对媒体从业人员发布虚假信息有一定的惩罚性规定,但执行力度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媒体问责机制知晓度不高,对其效果缺乏信心。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媒体问责能力,并增加公众参与度。
二级标题3:舆情研判能力亟须提升在舆情处置工作中,准确、及时地研判舆情动态非常关键。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信息量庞大,舆情研判能力亟须提升。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分析师人才稀缺,在专业素质和经验方面还存在差距;其次是现有技术手段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在培养更多合格的分析师的同时,也需要加大科技应用力度,提高舆情研判水平。
二级标题4:危机处理反应速度不够快舆情处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在危机发生时进行迅速、有力的反应。
然而,在现实中,危机处理反应速度不够快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可能因为信息传播的高速和广泛性导致反应滞后;另一方面,组织内部协助及决策流程也可能存在繁琐而拖延解决问题的现象。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
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
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
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
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
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
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
《2024年社交媒体时代企业舆情分析和应对研究》范文

《社交媒体时代企业舆情分析和应对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有效的舆情分析不仅能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还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如何进行企业舆情分析和应对,成为了企业在社交媒体时代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企业舆情分析的重要性1. 了解市场动态:通过舆情分析,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市场趋势、竞争对手的动态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2. 辅助决策:舆情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关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品牌形象等方面的数据支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危机预警:通过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如负面舆论、虚假信息等,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企业舆情分析的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爬虫技术、API接口等方式收集社交媒体上的相关信息,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数据。
2. 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去除重复、无效的信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 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情感分析、主题分析等,以了解舆论的走向和消费者的需求。
4.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方便企业决策者快速了解舆情状况。
四、企业舆情应对策略1.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团队或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舆情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
2. 制定应对方案:根据监测到的舆情,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包括正面引导、危机公关等。
3. 及时回应:对于负面舆论,企业应及时回应,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
4. 强化品牌形象:通过正面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5. 危机后的总结与反思:在危机处理后,企业应对整个舆情应对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今后的舆情应对提供经验。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背景与意义。
接着,从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网络舆情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展望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话题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它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复杂性和动态性。
网络舆情的定义涉及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网络”,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和渠道,二是“舆情”,即公众的意见和情绪。
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形成多元化的舆论表达。
影响力大:网络舆情能够对社会事件和公共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难以控制: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互联网环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控制变得异常困难。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舆论和言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因素的影响。
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舆论引导和社会热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企业、个人而言,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网络舆情的特点,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本文将就网络舆情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问题1. 舆情造假在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造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可能被某些人利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应对网络舆情造假的问题,需要依靠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技术,及时辨别真伪,消除虚假信息的影响。
2. 舆情传播失控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导致了舆情传播的失控现象。
一旦某一事件或信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点,很容易迅速扩散并导致舆情失控,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
应对此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和管理,在舆情发展初期进行严密的监测和干预。
3. 舆情引导和操纵网络舆情往往受到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操控和引导,通过人为操纵舆情,诱导公众舆论,制造网络暴力、网络攻击等不良社会现象。
面对此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挫败舆情操纵者的行为,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自律。
4. 舆情应对不及时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极快,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如果应对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舆情的失控和负面影响加重。
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危机公关机制,及时应对突发舆情事件,减少舆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舆情事件的蛛丝马迹,预警和预测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为舆情应对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2. 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和治理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核实和验证,及时清理和屏蔽虚假信息和造假信息,维护网络舆情的正常传播秩序,净化网络舆情的信息环境,提升网络舆情的品质和水平。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管理正成为企业和组织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有效管理和应对舆情能够帮助企业保护声誉、维护利益,并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然而,在实践中,舆情管理面临着一些主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舆情发酵速度快、掌控能力低1. 问题描述由于网络传播的迅速性,舆情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给企业和组织造成巨大影响。
然而,许多企业在发现舆情时已经处于被动状态,并无法迅速采取反应措施。
2. 对策建议确立紧急响应机制:建立一个内部专门团队,负责监测和调查潜在的负面舆论,并迅速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同时,通过与公关公司或专业机构合作,在保证快速反应能力的前提下获得更好地分析预警能力。
三、信息真实性难以确定1. 问题描述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带来了信息真实性的挑战。
虚假信息、谣言和不可靠来源的舆情对企业正常运营产生了负面影响。
2. 对策建议加强信息追踪与监测:建立一个反谣言机制,与第三方信源进行合作,快速追踪和排除虚假信息。
同时,培养明确的沟通渠道,在关键时刻及时发布权威的辟谣声明。
四、舆情应对措施不得当导致危机扩大化1. 问题描述当企业或组织面临负面舆情时,其应对措施的不当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危机影响,并激化公众反感情绪。
2. 对策建议制定灵活而多元化的应对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负面舆情,制定相应的备案处理程序。
同时,积极参与舆论引导,通过与正能量力量合作发表观点来平衡负面声音。
此外,注重公众关系管理,并加强内部沟通协调。
五、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1. 问题描述很多企业在舆情管理方面缺乏专职人员或专业机构的支持,导致无法及时识别、分析和应对潜在的负面舆情。
2. 对策建议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提供舆情管理的培训计划,并招聘专业人才。
此外,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如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监测软件等来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舆情动态。
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1. 问题描述当前,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还相对薄弱,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进行网络攻击或散布谣言。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舆情工作是指对公众舆论及市场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的工作。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
1.信息来源不可控信息的泛滥使得舆情工作面临着信息来源不可控的问题。
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者庞杂,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
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抹黑活动不断涌现,给舆情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信息分析缺乏全面性舆情工作需要全面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主题或者组织的态度和反馈,然而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导致舆情分析往往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进行,无法全面把握舆论动态。
3.应对手段相对滞后舆情工作的应对手段相对滞后于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
面对舆情危机,及时有效地应对要求舆情工作人员具备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
然而,现有的应对手段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造成了知识漏洞,进而加大了舆情危机的风险。
二、解决舆情工作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了克服舆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升舆情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1.建立信息核实机制针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问题,应建立信息核实机制,通过专业团队对舆情事件进行核实,筛选出真实可信的信息。
同时,加强与相关机构合作,共同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公众的信息安全和权益。
2.建立综合信息收集平台为了解决信息分析不全面的问题,可以建立综合信息收集平台,整合各种传播渠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资源,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
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舆情信息。
3.加强舆情预警与应对能力舆情工作需要具备敏锐的预警能力,能够及时感知和预见事件的舆情走向。
因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和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及时进行预警和预警指导,为组织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4.加强舆情危机处理能力面对舆情危机,舆情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危机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优秀范文5篇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优秀范文5篇篇1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日益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报告旨在总结本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工作内容概述1. 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定期收集和分析各类网络舆情信息;2. 对重要事件进行跟踪分析,及时上报相关信息;3. 加强舆情预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 组织开展舆情知识培训,提升员工舆情素养。
三、重点成果1. 成功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实现了舆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与分析;2. 针对重要事件和突发事件,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上报,有效避免了不良影响的扩散;3. 通过组织培训,提高了员工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处理能力;4. 形成了多篇高质量的舆情分析报告,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
四、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 舆情信息繁杂,筛选难度大。
解决方案:加强信息筛选能力,提高分析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重要信息不被遗漏。
2. 预警机制不够完善,有时无法及时响应。
解决方案:进一步优化预警机制,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3. 员工舆情素养参差不齐。
解决方案: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定期的舆情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舆情素养和应对能力。
五、自我评估/反思本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在今后工作中,需进一步提高舆情监测和分析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整体应对水平。
同时,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未来计划1. 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 加强与媒体、公众等的沟通与合作,拓展信息来源渠道;3. 深入开展舆情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舆情素养和应对能力;4. 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研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本单位舆情工作的水平。
七、结论本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继续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杨斌
(中国石油辽宁阜新销售分公司)
摘要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如下态势:舆情热点事件不断攀升、各种社会思潮网上争鸣、
网络信息管理渐入法制性轨道、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趋于独立。在"三位一体"的互联网信息
管理工作格局下,我国舆情信息工作形成了纵向、横向与协作的网格状运行体系。在新形势
下,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舆情信息协调不畅,舆情工作发展不平衡,舆情
信息分析不准确,舆情研判市场不规范等。由此,建议企业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完善网络舆情
工作机制建设。
关键字:网络舆情;工作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随着信息网络科级的应用,网民增长速度强劲,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
博、微信、陌陌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的发表意见,网络的社
会影响力急剧增长,成为了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平台,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谣言等一些负面
信息在网络上频现,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控、预警、引导机制,
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了解社会动态,成为了国有企业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企业稳定亟需解决
的重要课题。
一 当前企业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问题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应用的深入,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推进,一
些敏感、突发事件相互叠加,社会矛盾多发,企业在新的网络舆情的形势下舆情
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艰难的挑战,在舆情研判、舆情应对、舆论引导、舆情处置
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
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专业性不强、对
网络舆情的反应不够迅速、对舆情信息缺乏深度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缺
乏预见性、不善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总体而言,企业的舆情信息工
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由于互联网发展迅猛,从最早的论坛、博客,到现在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应用,各种媒介通道不断涌现,舆情分析的难度也不断增加,专业化的要求越来
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相对于舆情信息工作完善的企业,我公司舆情信息分析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
阶段,在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中,还存在准确性与及时性、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
等方面的矛盾,影响领导决策的信息分析欠缺。舆情信息工作被舆情发展推着走,
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导致舆情信息提供的质量差距较大。
(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企业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面,表现为事前研判监管能力不足导致被动应
对、与公众沟通能力欠缺,不善化解舆论压力、新旧媒体联动不力导致信息引导
效果不佳现象,在危机应对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在汹涌的网络民意面前,依然我行我素,罔顾民意,
直到引发上层关注才匆忙处置。应对突发事件,或者负面新闻报道,很多企业也
摸索出一些“经验”,往往不再是“无可奉告”、沉默不语、毫不在乎之类的冷
漠,而常常是及时回应、积极表态、快速处理。但很多回应表面看起来是重视舆
论、尊重监督,实质上还是为应付舆论而做的“危机公关”,转移公众监督视线,
回避矛盾和问题,或以“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之类回应做舆情试探,静
观舆论反映,如果是穷追不舍,紧盯不放,就以“情况复杂”等原因告之“正在
调查中”,实则是拖延与搪塞。
(三)、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平台建设尚需加强
在当今网络时代,要准确把握舆情导向,需要专业的民情监测,在网络大潮
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误判,需要通过借助专业机构,借助科学的方法,以准
确的数据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作支撑。我公司在网络舆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也
较为滞后。目前,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在舆情监测和研究领域。如自动化的网络舆
情分析系统软件,能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
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方面的实时跟踪统计,通过对热点话题、
敏感话题、关键词等进行识别,实施主题跟踪,进行倾向性统计与关注度趋势分
析,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跨时间、跨空间分析和预警。
二、加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实现以快治快目标
新媒体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要争分夺秒,由
其是对一些负面信息在尚未形成的时期,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建立健全高
效的处置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1、规范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报告主要是通过监控发现网络舆情,捕捉舆情信息,对舆情走
势、突发事件应对主体、过程及结果进行研判,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有关事态发展
及事件处置结果网络言论的收集、民意倾向性的判定、研判结果的利用及应对建
议的提供等。
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制度应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报告内容、报送程序等加以
规定,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和
常态化。
2、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
舆情分析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要把舆情事件放到时代和现实的大背景下来
思考和分析,深化民意研判、社会研判,注重分析舆情背后的社会情绪、社会心
态、文化现象等,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对舆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较为
准确的、整体的、宏观的反映。
3、深化对策建议,提供舆情应对决策参考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还要善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网络舆情监测部门
应将重大舆情监测情况及时通报给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应对策略或建议。对策
建议要站在全局高度来提,不要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舆情事件的干预和应对措施
1、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
要针对本公司具体情况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配套应急预案,在应急
预案执行机制中,要明确职能划分,也要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不仅要有危机发生
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方案,如遏制危机、处理危机、消除危机,重建
或恢复正常状态等,更要通过培训、演练提高应急系统的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2、把握舆情干预时机
企业应加强与舆情互动、真相与谣言赛跑的意识,善用“黄金4小时媒体”,
如微博、QQ 群、BBS 论坛等,迅速对事件做出反应,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
因、再报跟进”,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
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当事方要及时表态,大事化小,抢抓第一落脚点; 到
发展期后,要冷静面对,加强舆情收集研判,运用新老媒体“组合拳”;在舆情
高涨期,要掌握主动,精选角度,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
舆情反弹,淡化支节,重塑形象; 在舆情反馈期,要走群众路线,体现社会责任,
进行管理创新。
4、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提升舆情疏导技巧
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主要是通过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微博、官方微
信等网络沟通机制,针对舆情事件的评论尤其是怀疑、指责、猜测、反对等负面
和消极评价进行引导,包含互动、澄清、解释、疏导等环节。
通过对大量舆情事件及其应对情况的考察和总结,在舆情应对尤其是在负面
网络舆情的疏导方面,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和技巧。
第一、第一时间发声。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要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
定义者”,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可以避免谣言流布,同时防止新老媒体交互放
大负面情绪。
第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遵循网络传播规律,
把握时机、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科学应对,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
性。
第三、直面根本矛盾。承认企业的缺陷,尊重网民判断力,提升沟通技巧;
积极回应网络议题。
第四、要转变文风。摆事实讲道理,重论据讲逻辑; 熟练运用网络技巧,使
舆论疏导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
6、落实网络舆情善后协调机制
舆情事件的高涨期过后,为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需要建立善后协调机制,继
续追踪和监测事态的发展,观察势态有无反复迹象; 具体落实善后工作和扫尾工
作,监督有关措施的落实情况。善后处置机制还需要保证善后工作人员和资源到
位,落实处置机制中明确的有关协议,着手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汲取经
验教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三、结论
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企业应该本着开明、
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在危机面前,发出
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1]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 杂志,2011,(7):75.
[2]李尚.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内 蒙古煤炭经
济,2011,(2):21-23.
[3]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 [J].情报杂
志,2009,(11):52.
[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Mwww.cnnic. cn,2012-01-16.
[1] 刘勘,李晶,刘萍.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舆情热度趋势分析[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