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直接染料脱色性能研究_王学川

合集下载

二氧化钛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对染料甲基紫的降解

二氧化钛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对染料甲基紫的降解

二氧化钛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对染料甲基紫的降解
二氧化钛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对染料甲基紫的降解
摘要: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二氧化钛微粒.通过二氧化钛的'XRD衍射分析的实验结果,利用X射线线宽法计算二氧化钛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2nm.以甲基紫溶液做光催化降解实验,考察各种因素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W紫外灯照射下,甲基紫起始浓度10mg/L,催化剂用量1.0g/L,pH为3.0,100min即可降解92%.作者:李红胥学鹏王英臣作者单位:李红(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沈阳,110168)
胥学鹏(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110031)
王英臣(沈阳市发展建设资金管理中心,沈阳,110001)
期刊:环境保护科学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8, 34(4) 分类号:X7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光催化降解二氧化钛甲基紫纳米微粒。

2010化学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0化学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申请代码1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21002081/B0201 Smiles重排应用于合成黄樟素衍生物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左华21021004/B0501 复杂体系的高效分离与表征 邹汉法21073071/B0301 高压下有机晶体的多晶型研究 邹勃21003047/B0305 表面活性素的定向结构改造、结构与性能研究 邹爱华21075076/B050306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方法研究宗瑞隆21072065/B020706 含深度共熔溶剂介质中醋酸菌Acetobacter sp.CCTCC M209061细胞催化手性醇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宗敏华21074013/B0401 新型手性稀土金属络合物催化丙交酯立体选择性开环聚合反应研究自国甫21003117/B030203 紧密结合长程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和二维红外光谱技术以研究蛋白质折叠的动力学机理庄巍21010302022/B070201 东亚沙尘/气溶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庄国顺21077060/B0704 典型全氟化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分配行为与微观机制 祝凌燕21077119/B070302 河流岸边带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热区分布与过程效应 祝贵兵21076198/B060201 含固体颗粒的液态化工介质离心泵输送特性研究 朱祖超21072108/B020901 新型噻唑类除草剂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的研究 朱有全21077100/B070203 水稻土中藻对砷的甲基化作用及分子机制 朱永官21003046/B030201 丙烷脱氢-氧化耦合工艺中Pt基核壳双金属催化剂作用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朱贻安21001095/B0104 金属核酸酶与DNA结合模式及切割活性的理论研究 朱艳艳21074082/B040101 含硒的功能性RAFT试剂的合成及其聚合研究 朱秀林21010302028/B04 第二届中加先进材料会议 朱秀林21006097/B060409 基于机械力活化理论的氯代芳烃固态Heck反应研究 朱兴一21024801/B01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朱晓文21072104/B020507 黄素辅酶及其模型物负氢转移各基元步骤热力学研究朱晓晴21006104/B061201 多级孔分子筛催化剂上废塑料高效催化转化的定向调控朱向学21036006/B060203 分子筛及其膜材料的吸附、扩散与分离性能研究 朱伟东21076077/B060702 有害重金属离子高灵敏检测与高效分离一体化荧光传感器朱维平21077039/B070102 碳纳米管整体柱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环境样品中超痕量二噁英和多氯联苯朱书奎21072190/B020101 通过分子内C-H键官能化合成几类杂环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朱强21072001/B0205 巯基作为配体的金纳米团簇参与有机反应的研究 朱满洲21073157/B0301 新颖贵金属磺基苯甲酸化合物结构与催化性能研究 朱龙观21001017/B0101 超声波辅助离子液体法合成稀土氟化物纳米晶及其光学性能研究朱玲21073062/B030702 具有荧光示踪功能的光控释放药物的量子点纳米复合物朱麟勇21006024/B060409 CO2-CH4干气重整NiMgO催化剂的极性(111)表面设计、制备和活性及抗积炭性能研究朱卡克21020102038/B05 功能纳米材料的组装与光电生物传感 朱俊杰21002028/B020601 Falcipain-2和DHFR双重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学评价朱进21072187/B020506 基于酰胺折叠物的新型螺旋状纳米管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朱槿21004025/B040606 嵌段共聚物乳液液滴的界面不稳定现象机理与微结构调控朱锦涛21006054/B060702 新型齐聚物糖基水凝胶因子设计合成及其凝胶行为 朱金丽21071014/B0101 氮化物以及氮氧化物可见光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朱鸿民21077137/B0704 SPME原位采样技术监测土壤-农作物系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朱芳21076234/B060203 火灾下热功能含湿织物的干燥收缩分形分析及湿热传递模型朱方龙21072151/B020706 生物催化不对称羰基还原胺化反应的探索 朱敦明21066014/B0608 内生真菌石杉碱甲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研究 朱笃21077049/B070203 土壤中煤源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研究朱东强21074056/B040606 利用介电松弛谱研究酶电极中导电高聚物与生物大分子界面微结构及电荷传输朱丹21001033/B010701 介孔材料-核酸适体的组装及在药物控释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朱春玲21061003/B010303 含氮、氧配位供体原子的有机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朱必学21002069/B0202 双核金属配合物“协同”活化惰性C-H键朱柏林21002048/B0206 新型黄酮类肿瘤血管阻断剂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周中振21073152/B030606 电催化过程中低覆盖度吸附态中间体的原位红外光谱检测周志有21073096/B0302 无机纳米薄片/条带的计算设计与嵌锂性能周震21071051/B010401 扭曲度可调型类血红素铁卟啉的合成及其复合物性能研究周再春21074134/B040502 PEO树枝齐聚物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与结晶行为研究周云春21071143/B010303 纳米尺度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催化构效关系研究周有福21075114/B0511 膜保护配位聚合物微固相萃取技术在多溴联苯醚预富集和分析中的应用周友亚21006129/B060409 微乳液中纳米粒子定点负载构建新型钯整体式催化剂的研究周永华21074069/B040502 超支化聚合物的支化拓扑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周永丰21003075/B030606 DMFC电催化剂载体材料氮掺杂石墨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周盈科21062003/B0207 中药桑白皮对HIV-1 LTR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研究周英21076142/B060304 氧化铁/一氧化碳循环分解水制氢基础研究 周亚平21001065/B0103 芴基发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周馨慧21076036/B060702 砜和手性亚砜的选择性氧化合成及其机理研究 周新锐21003115/B030201 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材料吸光机制的理论研究周新21073173/B030402 乙烯及衍生物分子的电离能、键能及解离动力学研究周晓国21003110/B030607 氧化-还原分子电子输运的STM裂结技术和电化学超快循环伏安法研究周小顺21072132/B020104 水溶性金属配合物催化水相偶联反应的研究 周向葛21072155/B020702 可诱导核酸交联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周翔21002016/B020402 醉鱼草属植物杀虫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周霞21003088/B030605 现场表面振动光谱法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和离子液体的界面结构周尉21003005/B030502 介电弛豫法对电流变液动态界面多重极化特性的解析研究周威21010302016/B06反应与分离系统的耦合与集成周涛21007059/B0707 长三角毗邻海域有机氯农药随食物链(网)的迁移转化及生态风险周珊珊21037002/B070203 土壤污染微界面过程及其分子诊断与调控原理 周启星21032003/B020104 高效不对称催化反应及其在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周其林21074025/B0404 灵芝有效降糖天然大分子提取物的组成结构及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理周平21077130/B0703 甲基对硫磷及4-硝基酚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研究周宁一21074080/B040101 多种拓扑结构的环型偶氮苯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周年琛21006036/B0612 碱木质素的溶液行为及其化学修饰模型物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理研究周明松21072218/B021102 荧光编码标记分子(“分子条形码”)概念性验证 周明21004053/B040501 生物相容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磁共振造影剂的应用周密21001045/B0104 硒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发挥类胰岛素作用的研究 周军21002118/B0208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机理研究 周静21002005/B020702 应用新型质谱技术研究人类端粒G-四链体DNA的结构特性及其与小分子的结合位点周江21063004/B030105 在线灌注活细胞的P-31核磁共振波谱学特征研究 周建威21003034/B030105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结构的WGM/SERS生物传感特性研究周吉21006022/B060802 定向嵌段共聚制备温度和pH双重敏感聚氨酯基智能材料周虎21001038/B010403 稀土纳米材料促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周国强21027006/B040608 与显微结构研究集成的冷热台型高速扫描高灵敏热分析仪的研制周东山21071052/B010801 β-环糊精衍生物萃取分离对映体过程中的手性识别机理及构效关系周从山21073150/B030302 氨基多羧酸高效高选择性络合催化降解研究 周朝晖21001032/B010303 基于肟类桥连配体的单分子磁体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周爱菊21081220312/B060104 第四届中美“能源与环境:化学工程师的机遇与挑战”化工研讨会仲崇立21064004/B0403 壳聚糖新型衍生物作为农业杀菌剂研究 钟志梅21002104/B020203 基于共轭环状金属配合物的线型分子导线的合成与研究钟羽武21076195/B0608 大肠杆菌K5产肝素前体heparosan代谢控制研究 钟卫鸿21076194/B060409 基于Baylis-Hillman反应的手性膦杯芳烃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钟为慧21006103/B060903 燃料电池用掺杂型非铂催化剂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钟和香21074012/B0402 基于聚对苯撑乙炔分子链内环化反应构筑新型共轭高分子支俊格21073110/B030204 量子相空间动力学:轨线——密度函数方法 郑雨军21072067/B020506 基于有机分子聚集诱导发光特性的手性识别研究 郑炎松21073095/B030106 离子液体对TiO2的成核、物相及形貌的影响研究 郑文君21071062/B010403 新型有机硒化合物协同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郑文杰21003053/B0301 螺旋体为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组装与动态组合化学库的建立郑盛润21077011/B070302 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在A2/O工艺中的强化净化 郑少奎21037003/B07 典型工业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成机制与控制原理郑明辉21006073/B060407 基于扩散层原位生长纳米碳纤维的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研究郑俊生21073129/B030608 锂离子电池中正负电极间的相互作用与机理研究 郑洪河91022011/B0103 含[MCuxSy] (M = Mo, W)功能基元的簇合物的合成及高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郑和根21071033/B0111 枝状结构硅纳米线的合成与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郑耿锋21075085/B0503 多模式薄膜化学蒸气发生:装置、反应体系及应用 郑成斌21073228/B030105 硼掺杂TiO2光催化活性增强机制的固体NMR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郑安民21007062/B0701 近海海洋环境中PBDEs迁移转化机制研究 赵宗山21073235/B030301 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新型L沸石基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赵震21006031/B060306 新型的ZIFs晶体膜的制备及其分离CO2/N2机理 赵祯霞21062024/B020102 DNA聚合酶抑制剂(+)-Aphidicolin全合成研究 赵元鸿21074081/B040101 多组分星形和接枝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赵优良21073114/B030301 氧化铝载体在含水加氢体系中的水合脱结构研究 赵永祥21005059/B050105 基于多功能免疫磁珠和微流控芯片的痕量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赵永席91022022/B0211 低维有机微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 赵永生21074091/B040308 分子印迹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对手性分子吸附与拆分性能的智能化调控赵义平21073146/B030203 具有多桥的复杂分子体系中的电子转移理论和应用 赵仪21075101/B0503 以纳米颗粒为载体的分子药物控制释放和监测体系研究赵一兵21003039/B030802 离子液体与有机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若干化学反应选择性的影响赵扬21062030/B020506 新型桥联环糊精/DABO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包结配合物的超分子体系研究赵焱21066005/B060903 新型稀土/金属离子掺杂Ta2O5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赵彦宏21073216/B030503 氢/氘分子在微孔碳材料上的动力学量子筛分离机理的研究赵学波21076059/B061103 基于甘油氢解和CO2醇解反应过程集成的碳酸丙烯酯新绿色合成反应研究赵新强21005060/B050102 固定化功能蛋白质取向及构象表征和调控色谱新方法赵新锋21076040/B060905 锌离子调节酵母菌乙醇耐性的分子机制和胁迫耐受酵母的构建赵心清21007063/B0701 有机基团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在复杂环境水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赵晓丽21005091/B050206 分子印迹阵列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赵晓娟21073033/B0305 基于光子晶体编码微球的蛋白质SERS检测及其应用 赵祥伟21001043/B010101 具有超顺磁性的小粒径大孔径介孔药物载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赵文茹21075065/B050206 维持酶蛋白自然构型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电极的研制及应用赵文波21072029/B020601 以天然生物碱冬青生菌素H为先导的药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赵圣印21075125/B0509 粒径单分散双孔型PGMA微球基质及小分子药物配基高效亲和色谱体系的研究赵睿21007035/B070102 竹炭样品处理技术分离检测痕量环境污染物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赵汝松21061016/B010303 异核低维分子基磁性材料的合成和相关性质研究 赵琦华21062018/B0207 樟叶越橘中熊果苷咖啡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赵平21077094/B0707 高污染电子拆解区多氯联苯孕产妇污染负荷及对胎盘功能影响的分子机理赵美蓉21072056/B020104 新型双官能有机膦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 赵梅欣21076140/B060203 化学-生物耦合膜反应器的构建及其对水体中多氯联苯原位去除机理研究赵林21002057/B021102 基于氮杂杯芳烃的配位自组装及性能研究 赵亮21003158/B0302 气相过渡金属离子与有机分子若干基本反应的理论研究赵联明21062028/B020405 嗜盐放线菌新物种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赵立兴21003011/B030204 常温质子迁移反应分子力场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赵立峰21072068/B020703 分子设计的藻胆蛋白的光动力学效应及其光疗作用探索赵开弘21072164/B020102 二苯乙烯-苯丙木脂素类似物的不对称合成及其生理活性研究赵静峰21003113/B0302 TiO2 表面湿电子态及光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 赵瑾21073028/B030706 具有超长激发态寿命的环铂室温磷光染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质与应用研究赵建章21011130154/B020506 检测糖类分子的模块化手性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 赵建章21077132/B070303 假单胞菌ND6菌株高效降解萘和萘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赵化冰21077001/B070302 耦合离子交换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及其去除水中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的研究赵华章21006002/B060204 分子层面多元体系内纳微结构药物颗粒的自聚体构建机理研究赵宏21074058/B040101 侧链或侧基可控断裂的梳型聚合物的制备 赵汉英21001089/B0113 基于单分子转动产生铁电性的有机铁电体的合成与性能测试赵海霞21077077/B0703 电吸附调控-光催化氧化降解不透光污染体系的方法与协同机制赵国华21072115/B0206 以AKT为靶标的新型三取代吲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赵桂森21005087/B0501 卷烟烟气中主要杂环胺类化合物的体内代谢研究 赵阁21032006/B02 含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规律及应用研究 赵刚21003071/B030301 纳米-亚纳米复合结构贵金属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赵丹21072117/B021101 新型硼桥联梯形pi-共轭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赵翠华21075122/B0501 基于代谢组学的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赵春霞21076093/B060804 中国红豆杉细胞合成多乙酰基紫杉烷的代谢规律及调控机制赵春芳21076219/B061103 高纯纳米Al13溶胶制备大孔拟薄水铝石及其转化机制研究赵长伟21073035/B030201 负载型前过渡金属氧化物团簇模型催化剂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章永凡21072096/B020901 新型烯丙基香豆素类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章维华21076052/B060702 糖分子内P、N手性配体的设计、制备及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章鹏飞21072173/B020706 基于双AAO酶的手性汇聚法研究 张子张21073224/B0305 基于金属纳米颗粒-氧化石墨烯复合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构筑及其用于细胞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张智军21002051/B0201 炔丙基全碳1,3-偶极子在构建呋喃并杂环衍生物中的应用张志国21076126/B060301 强极性流体的气液相平衡行为及其应用 张志刚21077043/B070301 基于转化频率的碳烟催化燃烧机制张昭良21073162/B030602 纳米结构CeO2薄膜的光助阳极电沉积机制及其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张昭21072042/B020101 新型环状过氧化物的合成方法研究张占辉21006075/B0603 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提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传质机理研究张越非21076143/B060306 磷酸促进型掺锆二氧化硅/聚合物杂化膜及性能的研究张裕卿21071096/B010303 配合物嫁接的具有"二合一"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 张玉良21072169/B0202 过渡金属催化的C-O键活化反应研究张玉红21074020/B040101 聚丙烯腈基碳纳米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基础问题研究张幼维21075102/B050303 金银纳米粒子增强室温磷光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张勇21001097/B010701 陀螺状磷酸亚铁锂/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及电化学特性研究张勇21066009/B061201 富氧增强褐煤燃烧性能及其在水泥熟料煅烧中的应用研究张永锋21005020/B0505 介孔纳米材料富集质谱鉴定糖肽新方法用于大肠癌血清糖肽组的研究张莹21076207/B060806 细胞间质体外模拟系统的构建及物质传递基本规律的研究张英21002092/B020405 白蚁共生放线菌的抗菌成分研究张应烙21073003/B030106 石墨烯表面化学修饰以及量子尺寸效应研究 张艳锋21005086/B050202 环介岛等温基因扩增过程的电化学信息研究张旭志21075132/B0504 14N核磁共振研究赖氨酸三甲基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动力学张许21074141/B040607 烯烃嵌段共聚物及其与聚烯烃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张秀芹21010402027/B030201 过渡金属二茂夹心卤化物的国际合作研究 张秀辉21075029/B0502 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微萃取β-兴奋剂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张修华21001103/B0107 电沉积制备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薄膜电极材料及其电容特性张熊21076030/B060306 优先渗透分离CO2的ZIF型金属有机骨架结构类分子筛膜的设计制备研究张雄福21076188/B061102 低温氮等离子体改性碳纳米管吸附二氧化碳的基础研究张兴旺21002117/B020601 靶向Mcl-1蛋白的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改造 张兴龙21074106/B0401 基于CO2/环氧化物可控共聚技术合成可降解的聚合物分子刷张兴宏21002070/B0201 钯催化多组分环化反应合成含硫杂环化合物的研究 张兴国21005010/B050304 LED诱导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张信凤21077070/B070701 丁二烯代谢产物1-氯-3-丁烯-2-醇和1-氯-3-丁烯-2-酮与DNA碱基反应的研究张新宇21073061/B030606 纳米碳纤维的微结构及表面性质与其电催化活性的内在规律研究张新胜21027013/B0505 小型质谱仪器关键技术研究张新荣21072002/B020401植物甾醇单体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细胞毒性的研究张欣21007025/B070403 从芳香烃受体(AhR)的基因型研究卤代芳烃污染物的鸟类种间敏感差异性张效伟21010302032/B0509 2010 年第四届生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ISBBN 2010)张晓兵21072025/B0211 新型甲基酮桥连的给体-共轭-受体类分子电子开关的研究张晓安21003079/B0306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染料的分子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张晓21073001/B030607 金属基复合材料电极的构建及其在肼类化合物中的检测应用张小俊21036007/B061201 离子液体及其在清洁化工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张香平21007066/B070403 六溴环十二烷3种异构体在鱼体内代谢过程研究 张娴21071030/B01 介电可调的有机-无机杂化包合物 张闻21076130/B060805 皮胶原-有机交联剂反应机理的计算化学研究 张文华21075041/B0502 半导体复合纳米材料光电分析方法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张文21076012/B060306 膜吸收近膜壁面处的传质行为及其传质强化手段研究张卫东21007023/B070302 树脂基纳米M/Fe(0)的研制及其催化脱除硝酸根的研究张炜铭21003097/B030106 高效可控制备微/纳米条形码的新方法研究 张伟明21074035/B040501 新型特定结构功能性β-环糊精包结络合超分子聚合物的构建、形态和应用张伟安21075039/B050106 磁性纳米固定相毛细管电色谱分离系统研究 张维冰21074059/B040106 疏水单体在水中的RAFT聚合:壳-冠型空心微球反应器中的RAFT聚合研究张望清21003119/B030301 IrMOx双活性位催化剂CO选择氧化微观动力学研究 张万生21077134/B070201 城市大气碳质颗粒物综合测定及七组分来源研究 张烃21071007/B010404 钙化结节中钙磷酸盐的结构及其转变——内、外源性金属离子的作用张天蓝21081260197/B06 第三届两岸化学工程与产品工程高峰研讨会 张锁江21072143/B020101 低价稀土金属试剂在合成多烯及多官能团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张松林21075021/B050901 微流控体系下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单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张松21077095/B070101 环境水体中超痕量溴酸根的在线富集、聚焦和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研究张书胜21007006/B070302 膜曝气分离单级自养脱氮生物反应器过程控制和功能菌群研究张寿通21004048/B040309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仿生改性及其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纳米胶束的研究张世平21001036/B010701 具有多种聚阴离子基团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及脱嵌锂性能研究张森21072156/B020601 新型激酶抑制剂:8-羟基-2-芳基-1-异喹啉酮类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张三奇21004021/B040308 利用非氟嵌段聚合物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纳米孔径的高分子功能化薄膜张锐21003144/B030204 汽车尾气催化剂Pt掺杂CaTiO3的自再生机理的计算研究张秋菊21006108/B060402 转鼓式生物浸出反应器的传递特性和放大规律研究 张庆华21002107/B021102 新型“类离子液体”软功能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庆华21003081/B030802 离子液体与极性溶剂间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张庆国21001061/B010303 具有化学传感功能的多孔发光MOFs材料的设计构筑及其检测大气中POPs的研究张庆富21074123/B0403 单个偶氮聚合物囊泡的光致可逆形变的放大研究 张其锦21062013/B0210 四氯化硅催化氢化制备三氯氢硅工艺及机理研究 张宁21006023/B060304 扩张床吸附原位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研究 张敏21007083/B0705 环境渐变过程实验模拟及初始浓度效应研究 张美一21005006/B0502 基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 张美芹21006069/B060802 “智能”溶栓策略探索——多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 张麟21076176/B060306 含无机纳米水通道反渗透复合膜的结构设计与制备 张林21076107/B061202 微小空间反应器中生物激发合成沸石与纳米金属粒子的研究张利雄21071032/B010303 新型季铵盐功能化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张丽娟21027002/B0501 蛋白质样品多级预处理系统的研制 张丽华21073177/B0307 甲醛分子离子电子激发态的振动分辨光解离动力学研究张立敏21073069/B030304 自掺杂光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研究张礼知21074152/B0404 含树枝化结构基元的新型聚多糖衍生物研究 张黎明21001004/B0107 功能氧化物/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电催化性能研究张莉21075016/B0501 多维毛细管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新技术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研究张兰21002115/B0203 环状手性含氟亚砜亚胺、亚磺酰胺和磺酰胺的立体专一性合成及应用研究张来俊21003050/B030301 限域纳米空间内酸碱有机官能团分子的可控组装及其协同催化机理的研究张坤21076162/B0608 油包水乳化体系中新型交联酶聚集体的构建及其结构与性能张峻21074048/B040605 具有不对称构筑基元的微结构阵列及其各向异性光学性质张俊虎21076063/B061201 基于离子液体的氯硅烷催化反应-相控耦合分离研究 张军21006110/B060901 炭黑和气体组分在煤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张聚伟21004001/B040601 停流光谱技术研究阳离子聚合物/DNA络合与解络合动力学张璟焱21076144/B060404 气液固三相高剪切反应器性能与模型放大研究 张金利21001120/B010303 多孔金属多氮唑框架 张杰鹏21073191/B0301 基于非手性源的单手性材料的催化不对称结晶 张健21002062/B020601 STAT3选择性抑制剂的设计、优化及其功能研究 张健21004077/B040303 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三重化学响应性聚合物组装体:设计、构建及其药物传输性能研究张建祥21074063/B040401 微量填充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共混体系的微结构与性能研究张建明21073053/B030803 桥联型双核稀土多取代芳香羧酸配合物结构与热分解反应机理及性能研究张建军21071025/B010303 异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张建军21071019/B010601 二元金属氨硼烷的制备、释氢机理及其在推进剂中应用研究张建国21061004/B010701 含Fe钨青铜结构化合物的结构调控与电磁特性研究 张辉21071021/B010902 锝-99m、氟-18、碘-125-VEGF多肽肿瘤显像剂的制备、体外评价及生物分布研究张华北21073055/B030802 溶液中无机阴离子在纳米晶表面上的复合与稳定化作用研究张虎成21073077/B0304 有机光电材料激子态动力学研究 张厚玉21071140/B0105 新型稀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发光和磁性能的研究张洪杰21074071/B040609 透明质酸多糖自聚集物理水凝胶的形成机理和流变学研究张洪斌21071027/B0101 功能化的多金属氧酸盐组装分子磁性晶态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张宏21007069/B0704 T-2毒素生物转化及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红霞21005067/B050105 集成化多功能可控细胞操纵及分析微流控芯片的研制张何21073079/B030702 高双光子吸收截面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与性质研究张浩力21004032/B040102 新型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在制备结构可控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张浩21077030/B0704 固氮蓝藻修复多氯联苯污染水稻土的机理研究 张杭君21077102/B0706 大辽河流域代表性卤代阻燃剂的污染特征与演变趋势张海军21006066/B060409 CH4/CO2重整高抗积碳金属/炭材料催化剂的制备及机理研究张国杰21007002/B070301 三维有序大孔-介孔复合氧化物原位担载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同时消除NOx和碳烟的催化性能研究张桂臻21081260019/B020402 中国西北部中药资源开发国际研讨会 张桂珍21076215/B060802 层析过程中界面上蛋白质结构及动态变化 张贵锋21071146/B0107 多酸基多元复合光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张光晋21075126/B0509 基于聚集荧光增强机理的化学/生物传感的研究 张关心21076095/B0608 慢消化淀粉与茶多酚对餐后血糖反应的协同作用 张根义21073105/B030505 基于alpha-烷氧基锌酞菁J聚集机理的酞菁光控自组装张复实21077120/B070304 含溴电子废物在超临界甲醇中的催化脱溴机制研究 张付申21064002/B040705 介孔材料环境下原位乳液聚合稳定性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热学和力学性能研究张发爱21072226/B020601 基于小檗碱抗耐药真菌作用的小分子探针研究 张大志21003077/B030301 以废轮胎热解炭为载体的脱氢催化剂在有机液体储氢中的研究张翠21075129/B050901 病原体的超灵敏高通量单分子检测研究 张春阳21027007/B0506 电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的研制 张成孝21005030/B0511 基于碳纳米管表面印迹技术的猕猴桃根中抗肿瘤活性成分分离及活性研究张朝晖21004080/B040303 组织诱导型可生物降解聚谷氨酸水凝胶支架材料制备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张超21077117/B070301 Pt/TiO2催化剂室温氧化甲醛的高活性机制研究及非贵金属化探索张长斌21005065/B050102 基于液滴技术的蛋白质组分离分析新方法 张博21077126/B070502 典型羟基多溴联苯醚拟/抗激素效应的H12定位选择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张爱茜21073087/B0303 多壁碳纳米管的结构缺陷及其自发氧化还原性能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张爱民21034004/B040101 大尺度螺旋聚合物的可控合成及其结构分析 张阿方21075077/B0503 痕量多溴联苯醚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 占金华21072159/B0201 过渡金属催化下各类杂环化合物的新合成方法研究 詹庄平21076184/B060702 持久低表面能、环境友好含短氟碳链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詹晓力。

不同方法合成ZIF-8及其对有机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不同方法合成ZIF-8及其对有机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印染工业产生的大量印染废水因违规排放对环境和人们的A2+B2(标记为ZIF-8-M),A3+B3(记为ZIF-8-MN)。

[1-2]1.3 材料表征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处理印染废水中有机染料主要有物理[3-5]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VEGA-3SBU,布鲁克)分析ZIF-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其中物理法中的吸附法由于具有吸附8样品形貌;X射线衍射(XRD)(DX2700X,丹东)表征材料量大、二次污染小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对于吸附法,吸附剂的物相结构。

利用物理吸附仪(JW-BK300C,精微高博)进行的选择决定了其最终吸附效果。

传统吸附剂诸如活性炭、沸N 吸附测定样品孔结构,使用BET(Brunauer-Emmett-Teller)2石、天然粘土等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

随着废水处理要求的方法计算其比表面积。

提高,多种新型吸附剂被相继开发。

1.4 吸附评价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由金取三种ZIF-8样品各10 mg,加入5 mL有机染料溶液(MB或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作用形成的一类新型多孔材料,[6]MO)进行吸附研究。

在吸附一定时间后,抽取上清液,在紫外其具有大比表面积,孔隙率高,孔结构完整等特点。

沸石咪唑[7]分光光度计上测量其吸光度值,根据相应标准曲线计算溶液浓酯骨架材料(ZIF-8)为MOF材料中的子系列,由过度金属度。

由公式(1)计算其吸附量。

Zn离子与甲基咪唑酯中的N原子相连形成的ZnN 四面体结构单元4构成。

其不仅具有MOF材料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特点,其 (1)[8-9]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

然而,研究发现采用不其中:C 和C 分别为溶液的初始浓度和对应吸附t时间后的溶液浓0t [10]同的溶剂制得的ZIF-8在结构上具有一定差异。

为此,本文以度,单位为mg/L;V是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q 是吸附时间为t时吸附剂t 三种不同的溶剂分别制备ZIF-8,考察不同溶剂对制得的ZIF-的吸附量,单位为mg/g;m是吸附剂质量,单位为mg。

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制备及吸附缓释性能研究_冯雪风

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制备及吸附缓释性能研究_冯雪风

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制备及吸附缓释性能研究*冯雪风1,2,金卫根1,2,杨 婥1,2(1.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摘 要:以用分散聚合法制得的不同粒径单分散阳离子型聚苯乙烯球为模板、十二胺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在模板上包裹二氧化硅壳,并通过浸渍和焙烧制备了具有介孔结构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

T E M,S E M显示微球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和中空结构。

小角X R D表明球壳上具有六方介孔结构。

实验表明控制模板粒子大小可改变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粒径,改变正硅酸乙酯浓度可以调整二氧化硅球壳厚度。

通过对丁基罗丹明B染料的吸附装载与释放实验证实了其有很好的渗透性和缓释性能。

关键词:六方介孔;二氧化硅;缓释 中图分类号:T Q1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90(2009)09-0018-03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 s u s t a i n e d r e l e a s e p r o p e r t y o f m e s o p o r o u s a n d h o l l o ws i l i c a m i c r o s p h e r e sF e n g X u e f e n g1,2,J i n W e i g e n1,2,Y a n g C h u o1,2(1.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N u c l e a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E a s t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o f T e c h n o l o g y,N a n c h a n g330013,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C h e m i s t r y B i o l o g y a n dM a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 s,E a s t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A b s t r a c t:H o l l o ws i l i c am i c r o s p h e r e s w i t h m e s o p o r o u s s t r u c t u r e w e r e p r e p a r e db y s o l-g e l m e t h o d.I nt h e a p p r o a c h, m o n o d i s p e r s e dc a t i o n i c p o l y s t y r e n e m i c r o s p h e r e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s i z e p r e p a r e d b y d i s p e r s i o n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w e r e u s e d a s t e m-p l a t e,d o d e c y l a m i n e a s s u r f a c t a n t,t h e s i l i c a s h e l l t h e n c o a t e d P S m i c r o s p h e r e s.A t l a s t h e x a g o n a l m e s o p o r o u s a n d h o l l o ws i l i-c a m i c r o s p h e r e s w e r ep r o d u c e db yi m p r e g n a n t a n dc a l c i n a t i o np r o c e s s.T E M a n dS E M 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s i l i c am i c r o-s p h e r e s w e r e m o n o d i s p e r s e d a n d h o l l o w;S X R Ds h o w e d t h a t h e x a g o n a l m e s o p o r e s a r e i n s i l i c a m i c r o s p h e r e s h e l l;e x p e r i m e n t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s i z e o f s i l i c a m i c r o s p h e r e s c a n b e a d j u s t e db y t h e s i z e o f t e m p l a t em i c r o s p h e r e s,a n dt h i c k n e s s o f t h e s i l i c a s h e l l c a n b e c h a n g e d b y a d j u s t i n g t e t r a e t h y l o r t h o s i l i c a t e.E x p e r i m e n t o f a d s o r p t i o n l o a d a n d r e l e a s e t o b u t y l r h o d a-m i n e Bd y e c o n f i r m e dh e x a g o n a l m e s o p o r o u s a n dh o l l o ws i l i c a m i c r o s p h e r e s h a v eg o o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 a n ds u s t a i n e dr e l e a s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K e yw o r d s:h e x a g o n a l m e s o p o r e;s i l i c a;s u s t a i n e dr e l e a s e 介孔中空材料有特定孔道结构,中空、密度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吸附性、筛分分子能力和光学性能[1-3]。

单分散SiO_(2)-TiO_(2)微球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

单分散SiO_(2)-TiO_(2)微球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

单分散SiO_(2)-TiO_(2)微球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陈作雁;任学昌;杨林海;张玉杰;付宁;安兴才【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1)5【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水热+煅烧工艺,制备了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SiO_(2)-TiO_(2)微球.重点考察了Si/Ti比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SEM、TEM、XRD、FT-IR、Zeta电位和BET等方法对SiO_(2)-TiO_(2)微球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表面电荷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分析.以MB和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其吸附和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Si/Ti比的增大,SiO_(2)-TiO_(2)微球中Ti-O-Ti键减少,Si-O-Si和Si-O-Ti增多,Si元素对晶粒长大的抑制性更强,形成了更为致密的介孔结构,导致比表面积大幅降低.同时,SiO_(2)-TiO_(2)微球表面的Zeta电位和等电位点也随之降低,增强了对MB和苯酚的吸附以及光催化降解的协同作用.当Si/Ti比为0.25时,光催化反应120 min对MB和苯酚降解率分别为92.34%和59.49%,优于纯TiO微球.【总页数】8页(P97-103)【作者】陈作雁;任学昌;杨林海;张玉杰;付宁;安兴才【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相关文献】1.单分散双功能化复合二氧化硅微球的可控合成∗2.高度单分散氰基聚倍半硅氧烷微球的可控合成及羧基化3.水相中L-组氨酸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表征及其识别性能研究4.高度单分散聚硫氰基倍半硅氧烷微球的可控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5.SiO_(2)空心球及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苯乙烯微球粒径调控与结构色的构筑

聚苯乙烯微球粒径调控与结构色的构筑

第42卷第1期 2022年3月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42 No. 1

Mar. 2022

聚苯乙烯微球粒径调控与结构色的构筑侯宇梦,龚愛,李昕,杜蘅,关芳兰,王锐(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T程学院,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纺织纳米纤维T.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摘要: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以笨乙烯(SI)为单体,碳酸氢钠作离子调节剂,过硫酸铵(APS)作引发剂,制备粒 径范围在纳米级的均匀聚苯乙烯(PS)微球;研究了粒径及形貌与单体、丙烯酸(AA)及APS用M的关系研究 结果显示:所得PS微球粒径范围在221 ~ 610 run,分散指数PDI均小于0.05;单体用M增大时,PS微球粒径增 大;AA含M增加,微球表面趋于粗糙且粒径减小,不使用AA时微球表面光滑且球形规整;当St用量大时 (35 mmol),粒径随APS用量增加而增大,但微球单分散性变差;当St用量小时(9 mmol),粒径随APS用量增加 而减小,单分散性良好另外,以垂直沉降组装法得到的薄膜为非晶态光子晶体,具有鲜艳的结构色,且色彩 与L,ab值的|¥1谱相一致」关键词:聚笨乙烯微球;无皂乳液聚合;单分敗;非晶态光子晶体;结构色 中图分类号: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0564(2022)01 -0001 -07

结构色是一种物理着色,来源于光与微观结构 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射、折射、散射、衍射或干涉等光 学效应。与化学着色相比,结构色优点很多,如绿色 环保、永不褪色、饱和度高、亮度高等[1。自然界中 的结构色多种多样,如蝴蝶的翅膀、蛋白石、雪绒花 花瓣的绒毛等。受大自然的启发,大量的研究 方法被用来模仿和创造结构色,包括全息光刻、自组 装、喷墨印刷、电泳沉积、静电纺丝、数码印花和原子 层沉积等[4_5邵建中等[6将P(St-MAA)光子晶 体微球混合液以喷墨打印的方式喷涂于织物上改变 微球粒径,可得到不同结构色的图案,同时添加甲酰 胺(FA)抑制“咖啡环”效应。该法所得虹彩图案有 很高的结构色分辨率。张克勤等7采用电泳沉积 法,使PS微球在碳纤维表面有序组装,选用185、 230和290 nm粒径的PS微球,分別得到了蓝色、绿 色和红色的光子晶体纤维。结构色通常分为光子晶体结构和非晶态光子晶 体结构。前者是一种长程有序结构,有虹彩效应,不 同角度观察颜色不同;后者为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结构,无虹彩效应,结构色没有角度依赖性8相比 而言,具有宽视角的非虹彩效应结构色应用更广泛, 而在显示器和传感器等领域,抑制虹彩效应则是必 要的在结构色的构筑方法中,采用胶体晶体微 球构筑蛋白石型结构色因为方法简单易行,受到丫 研究者的青睐,其中PS微球更为常用」要获得颜色 亮丽、饱和度高的结构色,首先要制备表面光滑、球 形度高、单分散的胶体晶体微球,但目前这仍是该领 域的一个挑战本文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纳米 级的均勻PS微球,研究了微球的粒径及形貌在引人 亲水性分子丙烯酸(AA)后的变化,从而为后期的纺 丝原液配备做准备,以及单体St用量、引发剂APS 用量的调控对微球粒径的影响,探究了不同粒径的 PS微球在呈现结构色时的不同之处,最终获得了紫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辑-河海大学图书馆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辑-河海大学图书馆

河海大学图书馆The Library of H ohai University河海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编目录写在前面 (3)中文期刊 (4)中文图书 (50)外文期刊 (67)外文图书 (76)写在前面河海大学2010年重点工作之一是扎实推进学科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战略研究水平。

为此,图书馆也将紧紧围绕这一重点工作,继续加强各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同时通过我们的资源推介工作,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们将继续不断推出各学科专辑,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

本辑为河海大学重点学科之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集,内容包括我馆馆藏中有关“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中文期刊、中文图书和外文期刊、外文图书四个部分。

每部分内容是按分类编排的。

每一种推介的文献都注明了馆藏地,读者可以方便的到相关部室借阅所揭示的馆藏资源。

为使服务更具个性化,我们竭诚欢迎各学院提前预约相关学科专集,我们会根据学院的需求,及时提供定制的专集服务。

希望我们的专集能为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的联系方式是:读者服务部(西康校区):电话:83787308、83787307E-mail:tsgxp@ tsgcbb@读者服务部(江宁校区):电话:83787648E-mail:tsgcm@ tsgwp@本期编审组:1、组长(主审):符晓陵2、副组长(主编):余清芬蔡明许平王鹏田剑君3、组员:(1)责任编辑:周冰苏慧敏吴立志杨露曦陆艳胡晓辉王勋施亮郭晶(2)扫描:李昱王勋施亮郭晶河海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部2010.5.6中文期刊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月刊]=POL YMER MA 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第26卷,第2期,2010年2月.—成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610065).25.00元ISSN1000-7555 CN51-1293/O6索书号:O6/12 馆藏地:本部四楼江宁二楼本期目录内容合成实验·工艺自乳化水性环氧树脂的合成……………………………………………周华,曹瑞军,刘力行(1) 赖氨酸改性壳聚糖亲核NO供体的合成………………………………高群,王国建,李文涛(4) 微波辐射分散聚合制备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熊圣东,郭小丽,张凌飞等(8)含氟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张震乾,吴海银(12)细乳液法制备有机硅氧烷改性苯丙乳液…………………………张胜文,刘仁,张永兴等(15) 高邻位可发性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合成及表征……………………刘威,刘强,周春华等(19)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的光辅助引发聚合…刘福胜,李志文,于世涛(22) 瓜尔胶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微波法合成…………………………万小芳,李友明,周雪松等(26) 水相ATRP法合成聚羧酸类高效减水剂………………………………………成立强,王丈平(29) 苯乙烯基四配位硅均聚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余洁意,宋建华,许家友(33)悬浮聚合法制备相变材料微/纳胶囊………………………………李伟,张兴祥,由明(36) 结构·性能聚醚砜埽贞化聚醚砜共混膜的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张立忠,杨力芳,王海涛等(40) 丝素蛋白/聚乳酸共混溶液的流变性能………………………………………张显华,左保齐(47) 含不同离子的液晶离聚物对P B T/P P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徐新宇,张宝砚,顾卫敏等(50) PET光散射薄膜的微观形态调控与光学性能………………………郭梅,熊英,徐鹏等(54) 木粉表面改性对聚氯乙烯/木粉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苏琳,邹嘉佳,游峰等(58) 木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与聚乳酸性能的相关性……………郭文静,鲍甫成,王正(62) 热处理对电纺聚己内酯超细纤维形态和性能的影响………………唐圣奎,谢军军,熊杰(66) 氨基酸离子液体对壳聚糖溶解性能的影响………………………梁升,纪欢欢,李露等(70) PA6/PTT共混物的吸水性和力学性能……………………………许福,张平,丁燕怀等(73) 端丙烯酸酯基超支化聚酯/聚氨酯丙烯酸酯体系的紫外光固化行为及性能………………………………………………………………………王兴元,罗运军,夏敏等(77) 不同添加剂对聚偏氟乙烯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李倩,许振良,俞丽芸等(80) CAP-PCL共混合金的结构与性能…………………………………金立维,王春鹏,许玉芝等(84) 热空气老化对L D P E/F'O E共混物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王新鹏,陈双俊,张军(87)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轮胎胶应力诱导脱硫及对聚丙烯的增韧作…………………………陈显旺,许治昕,张云灿(91) 剑麻纤维处理方法对S F/P F共混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杨香莲,韦春,吕建等(95)氯磺化聚乙烯的降解动力学………………………………………王哲,边玉玲,倪宏哲等(99) 高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白露,李艳梅,杨伟等(103) 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溶液的高压静电场纺丝………马刚,邵自强,王文俊等(107) 导电原位微纤化复合材料的有机液体响应特性…………………郜菁,许向彬,高杰峰等(111) PTFE/SGM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王志超,寇开昌,毕辉等(114) 微波辐照对废地膜混杂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柴希娟,廖亚龙,孙可伟(118) 新技术·产品开发纳米CaGO3/PET短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江兴文,殷年伟,吉继亮等(121) 壳聚糖金属离子配合物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丁利斌,王艺峰(125) AM-DMMC双水相共聚体系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刘月涛,武玉民,许军等(128) 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硅-氧化铝共掺杂聚酰亚胺薄膜及其性能………………………………………………………………………刘立柱,翁凌,崔巍巍等(131) 双马来酰亚胺交联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张光华,刘林涛,朱雪丹等(135) β—环糊精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张恺,张敏,丁芳芳等(139) 全降解聚甲基乙撑碳酸酯/埃洛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陈卫丰,肖敏,王拴紧等(142) 炭纤维原丝用丙烯腈/衣康酸单甲酯共聚物的制备及热性能…陈桂莲,巨安奇,徐洪耀等(146) 一种高分子相变发光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西鹏,顾晓华,刘剑虹等(149) ATRP可控接枝制备pH敏感性微滤膜…………………………张晓玮,曹兵,刘雷等(153) 接枝α环糊精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对氨基酸的手性分离………胡智文,王秉,郑海玲等(156) 专论·综述高压环境中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量方法…………………叶树明,蒋凯,蒋春跃等(160) 环氧树脂作为相容剂的研究进展…………………………………于杰,刘珊,秦舒浩等(163) 半结晶聚合物流动诱导结晶动力学模型…………………………张晓黎,陈静波,邱碧薇等(167) 有机高分子磁性材料研究进展……………………………………邓芳,何伟,姜莹莹等(171)复合材料学报[双月刊]=ACTA MATERIAL COMPOSITAE SINICA/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27卷,第1期,2010年2月.—北京:《复合材料学报》编辑部,(100191).40.00元ISSN1000-3851 CN11-1801/TB索书号:TB/16 馆藏地:本部四楼江宁二楼本期目录内容利用时温等效原理修正的VA R T M用双酚P型环氧树脂体系化学流变模型………………………………………………………………………………刘相,谢凯,洪晓斌(1)超声波法表征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行为…………………………………陶博然,李建新,吴晓青,何本桥,杨涛,刘秀军,胡子军(7) 溶液共混法制备碳纳米管/尼龙66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王志苗,白世河,张兴祥,王学晨(12)新型RTM预成型体用定位胶黏剂的研制………………………蔡吉喆,肇研,刘慧,段跃新(18)复合材料网格结构软模共固化成型工艺数值仿真…………………黄其忠,任明法,陈浩然(25)MBS核-壳改性剂增韧聚氯乙烯的形态结构及性能………陈明,刘浪,周超,刘哲,张会轩(32)有机蒙脱土对A B S-P A6共混物形态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严伟,秦舒浩,于杰,郭建兵,薛斌(37)盐酸西替利嗪/蒙脱土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陈有梅,刘博,周安宁,梁俊(43)A L72N i12C o16/A365准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关明,樊建锋(51)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高导热S i C p/A l电子封装材料……………………………………………………尹法辛,郭宏,贾成长,张习敏,张永忠(57)40v o l%S i C p/2024A1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朱耀,庞宝君,石家仪,杨震琦,玉立闻,盖秉政(62) 原位T i C p对近液相线铸造7075铝合金二次加热组织的影响…………………………………………………………………张复懿,刘慧敏,刘丽,李志芳(68) 热压烧结一步法制备Cf/Cu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刘桂香,黄向东,郑振环,李强(73) 铜基复合材料干湿条件下的摩擦学行为…………符蓉,高飞,牟超,宋宝韫,韩晓明(79) A12O3p/A1—Cu复合材料的二次加热组织演变………刘丽,刘慧敏,张复懿,郭远河(86)F e78S i9B13/N i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拉伸性能………………………………………………………………李细锋,孔啸,陈军,张凯锋(91) 气氛与应力对3DC/SiC复合材料热震行为的影响………栾新刚,成来飞,张钧,梅辉(98) 反应熔渗S i C/M o S i z和S i C/M o(S i,A1)2复相材料抗氧化行为………………………………………………………………张小立,金志浩,张振国,王志新(104)超重力下燃烧合成TiB,—TiC共晶复合陶瓷………潘传增,张龙,赵忠民,曲振生,杨权(109)金属Mo对A1N基复相材料性能的影响……………………………郜玉含,李晓云,丘泰(118)大丝束碳纤维薄层化技术…………………………………罗云烽,孙水眷,段跃新,肇研(123) 微结构对碳/碳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孟松鹤,阚晋,许承海,韦利明(129)碳纤维增强金字塔点阵夹芯结构的抗压缩性能……王兵,吴林志,杜善义,孙雨果,马力(133) FeCoZrNbB合金的晶化过程及磁性能………………………王志英,孙亚明,华中,于万秋(139) 新型纳米结构颗粒增强无铅复合钎料性能…………………邰枫,郭福,刘彬,申灏,史耀武(144) 玄武岩纤维耐碱性及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黄凯健,邓敏(150) FRP-混凝土界面疲劳性能分析………………………………………邓江东,宗周红,黄培彦(155) 含周期性裂纹正交各向异性板平面问题的应力场分析……………………郭俊宏,卢子兴(162) 含界面相的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三维应力场的二重双尺度方法…唐绍锋,梁军,杜善义(167) 考虑三维应力的复合材料层压板疲劳寿命分析……………………黄志远,李亚智,郭晓波(173) 纤维束交叉起伏对缠绕复合材料刚度的影响……………郭章新,韩小平,朱西平,支希哲(179)整体中空夹层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分析……………………………周光明,薄晓莉,匡宁(185) 层压复合材料分层扩展分析的虚拟裂纹闭合技术及其应用………………孟令兵,陈普会(190) 四边简支压电层合板灵敏度分析的精确解…………………………张宏伟,武锋锋,卿光辉(196)材料工程[月刊]=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2010,第2期,2010年2月.—北京:《材料工程》杂志社,(100095).15.00元ISSN1001-4381 CN11-1800/TB索书号:TB/43 馆藏地:本部四楼江宁二楼本期目录内容热处理对不同基体表面镀铝相结构的影响…………………………李岩,凌国平,刘柯钊等(1) 9Ni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转变规律的研究……………………严春妍,李午申,白世武等(6) 测试与表征超声无损检测减压炉加热管内表面结焦层…………………………李萍,谭家隆,郝静燕等(10) 未焊透缺陷深度对L Y1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缝电导率的影响……………………………………………………………………张小帆,邢丽,杨成刚等(13) 含芴共聚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安颢瑗,詹茂盛,王凯(17) MK101催化剂受热结构及活性变化………………………………………………何刚(21) 含Sc超高强铝合金热压缩时的流变行为和组织演变……………李文斌,潘清林,刘俊生等(25) 多聚磷酸钠改性水基Fe3磁流体的制备与表征……………………初立秋,陈煜,苏温娟等(29)7B04铝合金应力腐蚀敏感性研究……………………………刘远勇,张晓云,裴和中等(33)表面工程激光熔覆—活化屏等离子体复合处理层耐磨性能研究……………………………………………………………………徐滨士,张晓东,董世运等(37) A12O3/CrN x复合膜的摩擦磨损特性………………………………王远,周飞,张庆文(42) 退火对Y2O3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王耀华,陈广超,贺琦等(47) A1含量对Cu基Ni镀层表面渗Si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王红星,李迎光(52) 湿热贮存环境下电子器件表面镀层的腐蚀研究………………刘慧丛,邢阳,李卫平,等(58) T i-N b-S i基超高温合金S i-C r共渗涂层在1250℃的氧化行为…………………………………………………………………………乔彦强,郭喜平,任家松(64) 工艺工艺参数对热冲压成型钢组织性能及硼偏聚的影响………………………………………………………………………江诲涛,唐荻,米振莉等(69) 均匀化处理对新型A1—Z n—M g—C u铝合金组织及锻造性能的影响……………………………………………………………………龚澎,张坤,戴圣龙等(74) 辅助电磁场作用下的铝基复合材料钎焊接头界面微观组织及其分析…………………………………………………………………………于治水,李瑞峰,祁凯(78) 预处理对2124铝合金板材蠕变时效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周亮,邓运来,晋坤等(81) 综述微弧氧化电源特性和参数对膜层性能及电能消耗的影响…………………………………………………………………………杨威,赵玉峰,杨世彦(86) 电弧喷涂快速成形技术研究现状……………………………陈永雄,梁秀兵,刘燕等(91) 信息华东理工大学成功研制大型风机叶片用复合材料 (57)装甲兵工程学院开发出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料 (63)功能材料[月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MA TERIALS/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中国仪器(320056).12.00《功能材料》期刊社,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第41卷,第2期,2010年2月.—重庆:元ISSN1001-9731 CN50-1099/TH索书号:TB/44 馆藏地:本部四楼江宁二楼本期目录内容研究与开发WO3薄膜的微观结构与电致变色机制研究……………………杨海刚,王聪,宋桂林等(181) 可降解手术缝合线复合多孔玻璃基生物骨水泥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王慧宇,周萘,姚维芳等(185) 用于复合式柔性触觉传感器的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赵兴,黄英,仇怀利等(189) 低温共熔盐法制备LiNi0.8Co0.2O2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汤宏伟,魏文强,常照荣等(189)TiO2/竹炭复合材料研究(Ⅱ)光催化降解性能………………周云龙,胡志彪,陈武华等(193) 可膨胀石墨的制备及谱学特性研究……………………………蒋文俊,方劲,李哲虫等(200) 烟煤制备成型活性炭及其P S A浓缩C H4/N2中C H4的性能研究……………………………………………………………………辜敏,刘克力,鲜字倔等(20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 i F e l,M n,M g、P O4/C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康彩荣,莫祥银,丁毅等(208) 非化学计量比巨介电CaCu3Ti2o19陶瓷研究……………………梁桃华,胡永达,杨邦朝等(211) Ce掺杂对TiOz晶型转变的影响………………………………朱振峰,张建权,李军奇等(214) 无水溶胶—凝胶法合成Li4Ti5O12纳米晶及性能研究………王瑾,成雪莲,王子港等(218) 末端带叶酸的星形聚己内酯的合成及表征……………………李文龙,吴瑶,陈元维等(222) 填充炭黑对柔性触觉传感器用导电硅橡胶性能的影响………黄英,黄钰,高峰等(225) Ag+掺杂FeV0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王敏,上里奥,储刚等(228) 升温速率对Y—wZalon陶瓷致密化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早英存,徐久军,关春龙等(232 Cd:,Z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染助剂TEXTILEAUXILIARIES

Vol.29No.5

May2012第29卷第5期

2012年5月

王学川,郝晓丽,贺宝元(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

以明胶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明胶微球

进行表征.探讨了搅拌速度、明胶用量、水油相体积比和乳化剂用量等制备条件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球粒径随搅拌速度和乳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明胶用量和水油相体积比的减小而减小.同时选取了3种常见直接染料直接大红4BE、直接蓝2B和直接黄R,研究明胶微球对直接染料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明胶微球对直接染料脱色性能良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关键词:明胶微球;制备;直接染料;脱色性能

中图分类号:TQ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39(2012)05-0014-04

Studyonpreparationofthegelatinmicrospheresanditsdecolorizationperformanceforthedirectdyes

WANGXue⁃chuan,HAOXiao⁃li,HEBao⁃yuan(KeyLaboratoryofChemistryandTechnologyforLightChemicalIndustry,MinistryofEducation,Shaan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710021,China)

Abstract:Thegelatinmicrosphereswerepreparedbytheemulsion-crosslinkingmethod,usingthegela⁃tinasrawmaterialandglutaraldehydeascrosslinkingagent.Thegelatinmicrosphereswerecharacterizedby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andlaserparticlesizeanalyzer.Theinfluencesofpreparationconditionsincludingstirringspeed,gelatindosage,water/oilvolumerateandemulsifierdosageontheparticlesizeofthemicrospheres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particlesizeofgelatinmicrospheresdecreasedwiththestirringspeedandemulsifierdosageincreasing,anddecreasedwiththegelatindosageandthewater/oilvolumeratedecreasing.Thedecolorizationbehaviorofthegelatinmicrospheresforthecommondirectdyesin⁃cludingDirectRed4BE,DirectBlue2BandDirectYellowRwerealsostudied.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gelatinmicrosphereshadgooddecolorizationperformanceforthedirectdyesandhadapotentialapplicationprospect.Keywords:gelatinmicrospheres;preparation;directdye;decolorizationperformance

收稿日期:2011-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1076120);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S2010ZDKG695)作者简介:王学川(1963-),男,山西运城人,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绿色皮革化学品和清洁技术研究与教学.

印染废水是我国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之一[1],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染料废水的高效处理已成为目前十分迫切的工作.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很多,主要有絮凝,沉淀,膜过滤,氧化,吸附,光降解等.[2-4]吸附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吸附是可逆过程,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实现吸附剂的再生.所以,吸附法是处理有色废水的一种较好的方法.[5]目前,文献报道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树脂、工农业废弃物等多孔性固相物质,但活性炭和树脂处理成本相对较高[6-7],而直接用工农

业废弃物,其处理效果并不理想[8-9].

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直接染料脱色性能研究5期王学川,等: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直接染料脱色性能研究

明胶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来源于动物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其分子链上有相当多的活性基团,如氨基、羟基、羧基等,能与染料分子上的羟基、氨基、偶氮基、磺酸基,以离子键或氢键的方式结合.[10]本文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明胶微球.作为吸附材料,其比表面积越大,活性吸附位点越多,吸附效率也越高.[11]而一定结构的颗粒,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12]故以微球粒径作为考察指标,研究搅拌速度、明胶用量、水油相体积比和乳化剂用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优化出最佳制备参数.并选取3种常用直接染料,研究了明胶微球对其脱色性能.1试验1.1试剂及仪器试剂:明胶(Tech,河北省沧州市学洋明胶有限公司),戊二醛(分析纯,50%,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液体石蜡(分析纯,天津市红岩化学试剂厂),Span-80(分析纯,天津市津东天正化学试剂厂),直接大红4BE、直接蓝2B和直接黄R(商品染料,天津市染料化学第二厂),丙酮、异丙醇(化学纯,郑州派尼化学试剂厂).仪器:HJ-3数显恒温磁力搅拌器、SHZ-C水浴恒温振荡器(上海浦东物理光学仪器厂),TDL-40B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BS224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DHG-101A-1C电热恒温鼓风干燥器(上海沈荡中新电器厂),JSM-6700F型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日本电子),VECTOR-22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PHS-2C型精密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722N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英国Malvern仪器有限公司).1.2明胶微球的制备将30mL质量分数为10%的明胶水溶液加热至60℃,在一定速度的机械搅拌下,将其加入到210mL液体石蜡和一定量Span-80的混合溶液中,60℃下乳化30min,然后冷却到0~10℃,缓慢滴加0.5mL戊二醛,交联反应2h.反应完成后,在离心机上离心3min,将产物用丙酮和异丙醇交替洗涤6次,放入50℃烘箱中干燥1h,即得到淡黄色的明胶微球细末.1.3明胶微球的表征粒径:取少量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明胶微球样品,分别将其悬浮于一定体积的蒸馏水中,采用超声波使微球充分分散后,进样,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各样品的粒径.表面形貌:取少量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干燥明胶微球,用双面胶贴在样品台上,轻吹使微球在双面胶上均匀摊开.然后将样品放在真空条件下,通电电流8~10mA,喷金处理60s后,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微球的表面形貌,拍照.1.4明胶微球脱色性能试验

分别取100mL质量浓度均为0.5g/L的直接大红4BE、直接蓝2B和直接黄R染料溶液于碘量瓶中,调

溶液pH=3.5,各加入0.1g明胶微球,放入40℃恒温水浴振荡器中振荡2h,过滤,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用明胶微球处理前后直接大红4BE、直接蓝2B和直接黄R染料的质量浓度,并利用如下公式[13]计算明胶微球对3种染料的脱色率(R).R=(1-ρ/ρ0

)×100%,式中:

ρ0

为染料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g/L;ρ为滤液中残余染

料质量浓度,g/L.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制备条件对明胶微球粒径的影响2.1.1搅拌速度

由图1可看出,粒径分布较宽,说明搅拌速度对粒径的影响较大.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大,粒径迅速减小,1150r/min时粒径最小.因为搅速较低时,水相受到的

作用力较小,不能被有效地分散成液滴,形成的乳液也不够稳定,液滴易沉降或相互接触,得到的微球粘连,粒径较大;搅速增大后,乳液各个部位受到的剪切力增大并趋于均匀,不易发生沉降而相互聚集,因此能形成尺寸较小、较均匀的液滴,从而得到粒径较小的微球.[14-15]但在1150r/min之后粒径反而增大,原因是搅速过大,形成的微球粒径细小,比表面积很大,致使体系表面能升高,使其成为一个不稳定的热力学体系,颗粒间产生范德华力或化学键,导致颗粒表面极易与其他原子相结合而成为动力学稳定体系,发生团聚.[16]为了减小机械损耗且避免团聚现象,制备明胶微球时搅拌速度控制在950~1150r/min.

搅拌速度/(r·min-1)明胶10%,水油相体积比1∶7,乳化剂2%图1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粒径/μm80600100●12009001500●●

●●604020

15印染助剂29卷2.1.2明胶用量

由图2可知,明胶用量大于10%时,随着用量的增大,微球粒径逐渐增大.因为在一定的搅拌强度下,明胶用量的增大使水相的粘度提高,不利于液滴的剪切分散,因此形成的液滴粒径逐渐增大.[17]故明胶用量越少越有利于微球粒径的减小,但当明胶用量低于10%之后,粒径反而增大且成球性很差.原因是明胶溶液液滴中的水分含量过高,一旦形成凝胶,脱水后得到的是不规则的颗粒,其内部结构疏松,易变形、团聚.[18]因此取明胶用量为10%.2.1.3水油相体积比由图3可知,随水油相体积比的减小,明胶微球粒径减小.因为水油相体积比越小越有利于水相分散成较小的液滴,固化之后得到的微球就越小.[19]虽然油相比例越大,越有利于微球粒径的减小,但油相用量加大时,洗涤微球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丙酮、异丙醇等有机溶剂,无形中增加了制备成本,所以油相用量要适当控制.本文中水油相体积比控制在1∶7~1∶8.2.1.4乳化剂用量如图4所示,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大,微球粒径迅速减小.当乳化剂用量大于2.0%之后,微球粒径几乎不变.可能原因是乳化剂开始加入时,打破了油水界面张力的正常值,使表面张力显著降低,很少量就可以使之分散成稳定的小液滴;当增大乳化剂用量时,也相应增加了微液滴表面的吸附量,此时界面张力继续减小,液滴直径也在变小;达到一个极限值之后,继续增加乳化剂用量,超过了它在微液滴表面的吸附量,微球粒径不再继续减小[20],所以乳化剂用量取2.0%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