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球
微球蛋白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微球蛋白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
导语:微球蛋白的种类有很多,通常分为四类。
通常情况下,在做肝功能检查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微球蛋白。
但是很多人往往被检查出微球蛋白偏高,那么
微球蛋白的种类有很多,通常分为四类。
通常情况下,在做肝功能检查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微球蛋白。
但是很多人往往被检查出微球蛋白偏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微球蛋白偏高呢?为了帮助大家解决疑惑,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1、α1球蛋白偏高
α1球蛋白的测定对判断肝炎患者的严重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当肝脏发生炎症时,α1球蛋白就会偏高。
α1球蛋白偏高表明病情较轻,如果减少,说明病情偏重。
2、α2球蛋白偏高
α2球蛋白主要反映肝炎病变的严重程度。
在病毒性肝炎初期,α2球蛋白的值没有什么变化。
当是肝癌时,α2球蛋白就会偏高。
这是因为a2含脂蛋白,胆汁郁积时,特别是慢性病例,血脂增加时,a2球蛋白就会随之升高。
3、γ球蛋白偏高
γ球蛋白在所有的肝胆疾病时都偏高,偏高的程度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
当是病毒性肝炎时,γ球蛋白会中度增高;重型肝炎时,球蛋白可明显升高;慢性肝炎时,球蛋白的平均值随病型而异;肝硬化时,球蛋白普遍偏高,尤其在晚期或进行性失代偿肝硬化,球蛋白可极度偏高。
4、β球蛋白偏高
β球蛋白偏高的情况多出现于胆汁郁积性肝病变。
γ球蛋白在所有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b2微球蛋白参考值范围

B2微球蛋白参考值范围引言B2微球蛋白(B et a-2-m ic ro gl ob ul in,B2M)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和体液中。
它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B2微球蛋白的参考值范围,以及与其相关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参考值范围B2微球蛋白的参考值范围通常是0.8-2.2mg/L。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人群的检测结果统计得出的。
对于不同的实验室和检测方法,参考值可能会存在轻微的差异,但一般来说,大体在这个范围内。
临床意义B2微球蛋白与肾功能B2微球蛋白是由肾脏排泄的,因此与肾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肾脏能有效过滤血液中的B2微球蛋白,使其排泄到尿液中。
但当肾脏出现问题或损伤时,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B2微球蛋白从血液中逸出,造成血液中B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
因此,B2微球蛋白可作为评估肾功能的一个指标。
B2微球蛋白与肿瘤B2微球蛋白在许多肿瘤中的水平也会显著升高。
特别是对于部分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B2微球蛋白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和疗效监测的指标。
此外,一些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导致B2微球蛋白的升高。
其他临床意义除了与肾功能和肿瘤相关外,B2微球蛋白升高还可见于一些感染性疾病、肝病、骨髓移植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在临床上,对于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B2微球蛋白的水平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因素B2微球蛋白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情况下B2微球蛋白的水平会逐渐升高。
-性别:男性的B2微球蛋白水平通常略高于女性。
-肾功能:肾功能恶化会导致血液中B2微球蛋白的水平升高。
-肿瘤:许多肿瘤会导致B2微球蛋白水平的升高。
-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状态下,B2微球蛋白的水平也可能升高。
结论B2微球蛋白是一个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与肾功能、肿瘤和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

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
微球蛋白A1是人体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它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并可以反映出血液中凝血机制的变化。
微球蛋白A1偏高一般是指微球蛋白A1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以下是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
1. 血液中凝血因子水平偏高: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当血液中凝血因子水平偏高时,微球蛋白A1水平也会偏高。
2. 肝脏功能异常: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肝脏功能受到损害,会导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水平偏高,从而导致微球蛋白A1偏高。
3. 血液凝固受到抑制:有些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固,如果患者服用这种药物,会导致血液凝固过程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微球蛋白A1偏高。
4. 其他原因:除上述原因外,微球蛋白A1偏高还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肝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等,都可能导致微球蛋白A1偏高。
患者如果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缺铁性贫血等慢性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其微球蛋白A1水平。
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有很多,患者应该首先检查是否有上述疾
病,如果有,应及时进行治疗。
此外,患者也要注意控制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多运动,以维持血液中微球蛋白A1的正常水平。
聚丙烯腈(PAN)表球特征

在发生溶解后通过聚合反应把不溶
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生成。并使得芯
材被包裹的过程。
6
悬浮聚合法
是指溶有引发剂的单体以液滴状悬
浮于水中进 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
整体看水相为连续相,液滴为分散
相[10]。
第一章 引言
1.2碳微球的研究动态
1.2.1碳微球的研究进展 碳微球的发展由来已久,在1960年左右,科学家在对焦炭的研究中出乎意料的发现了一种球型的碳结构[14]在此之后,开 启了碳微球研究的先端。而在1973年Honda等通过对沥青进行分离从而发现微米级的中间相碳微球以后[15],碳微球得到了科 研人员的重点研究。在这之后,碳微球的的研究进展进入了快车道,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科学家在热台显微镜下发现了中间 相的可溶热变特征,在这个基础上认定了中间相可以包括溶剂不溶的高分子量组分以及溶剂可溶的低分子量组分。
些,不太合适。
界面聚合法
4
它所采用的原理是将不同的溶剂中放入不同的两种活
性单体溶解,使得两种溶液分散,一种分散到另一种中,在
两种不同溶液的交界界面处会发生聚合反应,聚合反应产生
的物质就是我们想要制得的微胶囊。
原位聚合法
5
以氨基树脂作为原料,使用了原位 聚合法制备了微胶囊,该方法是指
β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β2-M G)临床意义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 2-MG 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
脑脊液中β 2-MG 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血β 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1 、肾功能是影响血β 2-MG 浓度的最主要因素,用血β 2-MG 估测肾功能。
( 1 )血β 2-MG 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 2-MG 升高。
β 2-MG 浓度明显β 2-MG 升1 、检测尿β 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 2-MG 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 、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
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大于300 ;单纯肾小管病变时,比值小于10 ;混合性病变时,其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3 、用于鉴别上、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时,尿液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4 、用于判断肾移植的排斥反应。
肾移植无排斥反应者,尿β 2-MG 浓度常无明显增高;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在排斥前数天即见尿β 2-MG 明显增加,在排斥高危期,连续测定有一定预示价值。
5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早期尿β 2-MG 与其肾功能损害程度显著相关。
6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时,尿中β 2-MG 明显增高。
7 、重金属中毒肾损害的流行病调查,尿β 2-MG 可用为筛选试验。
解,不再返流入血。
正常人B2微球蛋白的合成速度和细胞膜释放的量是非常恒定的,从而使B2微球蛋白含量保持稳定水平。
而许多疾病,肝炎、肾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均可使血B2微球蛋白升高。
血和尿B2微球蛋白的意义如下:1、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而尿β2-微球蛋白正常,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微球的比表面积

微球的比表面积
微球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微球的表面积与质量或体积之比。
在数学上,微球的比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微球的表面积除以其质量或体积来得到。
对于单位质量的微球,比表面积可以表示为SA/m,其中SA是微球的表面积,m是微球的质量。
对于单位体积的微球,比表面积可以表示为SA/V,其中SA是微球的表面积,V是微球的体积。
微球的表面积可以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半径为r的微球,其表面积可以通过公式4πr²来计算。
如果知道微球的质量或体积,可以使用该公式计算出表面积。
然后根据给定的质量或体积计算比表面积。
需要注意的是,比表面积是一个物理概念,它用于描述微球的表面活性或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微球的质量或体积之间的关系。
它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
高强度聚乙烯醇水凝胶微球的制备

21年 1 01 0月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CHE CAL J MI OURNAL OF CHI NES E UNI VERS TI I ES
No 1 .0
2 3 ~2 4 4 7 4 0
高 强 度 聚 乙烯 醇 水 凝胶 微 球 的 制备
点 ~ 1 l .例 如 , o 通过 改 变实验 条件 即可 控 制 微 球 的 粒径 ,且 粒 径 分 布 均 一 ,实 验 重 复 性 及 可控 性 好 .
因此 ,我们选 择 高压 静 电技术 作为 高强 度 P A微 球 的制备 方 法 ,研 究实 验 条 件对 P A水 凝 胶微 球 性 V V 能 的影 响 ,为组 织工 程用 三维 多孔 细胞 支架 的制 备提 供理 想 的致孑 剂 . L
高 素 照 等 :高 强度 聚 乙烯 醇 水 凝胶 微 球 的 制 备
◆ ● ●
F g 3 M e a i g wih mi r f a e t i. t lrn t c o l m n i F g 4 Op ia c o r p fmi r s h r s i. t lmi r g a h o c o p e e c
( 梅特 勒 一 多仪 器上 海有 限公 司 ) I7 托利 , X 0光学 显微 镜 ( lm u 公 司 ) Oy ps .
1 2 P A 微球 的制 备 . V
P A微球 制备 装置 见 图 1 V .注射器 中的 P A溶液 在压 力作 用下从 针 尖流 出 , V 针头 和 金属 环 之 间 的
量
苗
弓
暮
甚
墨
.
暑
昌
苦
量
β2微球蛋白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β2微球蛋白的临床应用β-2微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低分子量(11.8kDa)蛋白。
本蛋白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的轻链或β-链,由含有链内二硫键的单个多肽链构成。
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或β-2微球蛋白排泄的变化,可能因产量增多、肾小球滤过率(GFR)或肾小管重吸收变化引起。
由于淋巴系统是β-2微球蛋白的主要合成部位,淋巴细胞增殖加快的所有情况均伴有其血清浓度升高,例如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其它恶性非何杰金淋巴瘤。
在与免疫系统活化有关的所有疾病中,β-2微球蛋白的产量也会增加,例如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细菌和病毒感染(HIV、CMV、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移植排斥。
在健康人中,在自然的细胞再生过程中,β-2微球蛋白以相对恒定的速度合成,并被释放到体液内,它可以自由的被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重吸收。
GFR降低会延长β-2微球蛋白的半衰期,血清浓度按指数规律升高。
在肾小管损伤的病例(例如由细菌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和镉肾病)中,β-2微球蛋白的排泄会增加。
β-2微球蛋白经常被用于检查肾小管功能,特别是在肾移植患者中,在这些患者中,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会表现为肾小管病引起的血清β-2 微球蛋白升高。
(在急慢性肾盂肾炎时,因肾脏受损,故尿β2微球蛋白升高,而膀胱炎患者则β2微球蛋白正常;肾移植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增高,提示机体发生排斥反应,因β2微球蛋白合成加速,虽肾清除增多,而血β2微球蛋白仍增高。
一般在移植后2~3天血β2微球蛋白上升至高峰,随后逐渐下降。
肾移植后连续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可作为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的敏感指标。
如肾移植虽有少尿,但血β2微球蛋白下降者提示预后良好。
排异时血β2微球蛋白增高先于肌酐,测定β2微球蛋白,有助于诊断尚处于亚临床期肾发生的排斥反应。
β2微球蛋白检测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患者轻度肾功能减退和疗效观察的一项简便、精确而又敏感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AIGM电镜扫描图
概述 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球的制备 微球的质量检查
微球技术平台
案例分析
微球的质量检查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载药量与包封率 药物的释放速率 有机溶剂残留量
符合该制剂的质量要求
影响微球质量的因素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形态 圆整球形或椭圆形的实体 (光学显微镜、扫描或透射电 子显微镜观察,提供照片) 粒径 粒径的平均值 粒径的分布
阿司匹林明胶微球(AIGM)粒径的影响因素
(用乳化-加热固化法制备) 1. 2. 3. AIGM的平均粒径随乳化剂量的增加而减少 AIGM的平均粒径随阿司匹林与明胶配比的增大 而增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IGM 的平均粒径随 戊二醛(交联剂)用量的加大而增大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 pH 值对 AIGM 的 粒径影响很大 ,pH = 4. 0、5. 0 两种情况下都能得 到粒径较小的AIGM ,但在pH =5.0 条件下粒度分 布更窄 ,粒径较小 ,而当pH ≥7 时不生成或生成很 少的 AIGM
概述 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球的制备 微球的质量检查
微球技术平台
案例分析
微球制备材料需满足要求
性质稳定;有适宜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不 影响药物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有一定强度、
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裹囊心物;具 有符合要求的黏度、渗透性、亲水性、 溶解性等特性
生物降解微球:蛋白质(明胶、白蛋白、血纤维蛋白原)、
四、聚酯类微球的制备
水相
药物
聚酯材料
挥发性有机相
O/W型乳状液
微球
升温、减压抽提、连续搅拌、萃取
液中干燥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将药物与聚酯材料组成挥发性有机 相,加至含乳化剂的水相中搅拌乳化,形成O/W型乳状液,加水萃 取(也可加热)挥发除去有机相,得微球(适合于亲脂性药物微球 的包封)
多柔比星聚酯微球的制备降低成纤维细胞增生和预防视网膜脱
微球技术平台
案例分析
概述 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球的制备 微球的质量检查
微球技术平台
案例分析
概述
微球的定义
微球的作用特点
一、定义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 简称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 称为囊材 ) 作为囊膜壁壳 (membrane wall) ,将固 态药物或液态药物(称为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 型胶囊,简称微囊 (microcapsule)。
跨距(span) 跨距=(D0.9-D0.1)/D0.5 式中,D0.1、 D0.5、D0.9分别表 示在粒径累积分布图(以累积频率为纵坐标、以粒径 为横坐标绘得的S型曲线)中相应于累积频率10%、 50%、90%处的粒径。 跨距愈小分布愈窄,大小愈均匀 多分散指数(PDI) PDI=SD/d 式中,d——平均粒径;SD——粒径的标 准偏差 PDI通常在0.1~0.5之间,愈小表示大小愈均匀
乳化—交联法
牛血清白蛋白 V250mg、苦参碱 20mg加至pH6.6磷 酸盐PBS1ml中,超 声溶解,作为水相;
10000rpm下将水 相缓缓滴至油相 中,得W/O乳剂。 加戊二醛0.8ml固 化,乙醚洗涤得 浅黄色微球
用苦参碱饱和蓖麻 油40ml作为油相
三、淀粉微球的制备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
载药用淀粉微球 制备
图4 亮丙瑞林微球释放 1 mo( A) 2 mo( B)及 3 mo( C)的扫 描电镜照片( k = 1000)
一级释放速率方程
• 如果药物均匀分布或呈分子态分布 于微 球基质中,则其释放过程可用式(1) 表示:
• 式(1) 中F 为药物的释放份数, Kr 为释放速度 常数, Kr =π 2 D/r , D 为微球中药物的扩散 系数, r 为微球的半径; Q 为t 时释放量。
3. 减少药物刺激,降低毒副作用,提高 疗效。
制备中可以通过控制微球的粒径使其获得靶 向性,是药物在靶区周围很快达到有效药物 浓度,从而降低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对人体 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4.提高疫苗免疫效果
一、微球释药的方式
• (1) 表面药物脱吸附释放; • (2) 溶剂经微孔渗透进入微球中, 使药物溶解、扩散释放; • (3) 载体材料降解和溶蚀使药物释 放
阿司匹林鼻粘膜给药淀粉微球的制备
pH7.4磷酸盐缓冲液
溶解
CMS-Na 牛血清白蛋白 pH调至9.7 氢氧化钠溶液 蓖麻油 单油酸酯
水相
滴入
油相
显微镜
对苯二甲酰氯的饱和氯仿溶液
形成均匀乳滴
静置,离心,弃去上层油相,下层微球依次含5%聚山 梨酯80的95%乙醇溶液,95%乙醇溶液各洗涤三次,最后冷冻干 燥24h
搅拌乳 化,w/o
甲醛交 联
洗净甲 醛
干燥
一、明胶微球的制备工艺
乳化交联法
胺醛缩合或醇醛缩合反应
交联剂为甲醛 适于弱碱性,微球光滑 R-NH2+HCHO-(CH2)3-CHO+H2NR’ → R-NH-CH2-NH-R’+H2O 交联剂为戊二醛 适于中性,微球表面有裂隙 RNH2+OHC-(CH2)3-CHO+H2NR’ → RN=CH-(CH2)3-CH=NR’+2H2O
二、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粒的药物释出较复杂,可通过表面蚀解、 骨架扩散、整体崩解、水合膨胀、解离 扩散等几种方式进行。
扩散:微球进入体内后,体液向其中渗透而逐渐使 其中药物溶解并扩散出来,这是物理过程,骨 架不溶解。会产生突释效应。 骨架溶解:骨架溶解属物理化学过程,但不包括酶 的作用。其速率主要取决于材料的性质、体液 的体积、组成、pH以及温度等。另外,骨架还 可以由于压力、剪切力、磨损等而破裂,引起 药物释放。 骨架的消化与降解:在酶的作用下的生化过程。
零级释放速率方程
• 如果微球作为药物储库,在释放过程中微球内的浓度几 乎恒定,可以用式(3) 表示:
• 式(3) 中Qn 为微球含药量, S 为微球的释药面积, n 为微球扩散厚度,Cm 为微球内的药物浓度, C 为时间t 时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浓度,当Cm > C 时,则等式右边 各参数均为常数,用K 表示,积分得:Q = Kt • 这是最简化的零级速率方程。也有人用Q =SC0 DK1 ItrD1表示微球的零级释放。式中, C0 是微球的起始浓 度( C - Cs ) , K1是界面速度常数, I 是界面厚度,D1 是药物界面扩散系数。由于实际释药方式比较复杂,往 往是几种方式交替进行的结果,不一定与理论推得的方 程一致。有时在释放的不同阶段符合不同的释药方程, 也存在群体与个体释药特性的关系。
若使药物溶解和 /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 成骨架型(matrix type)的微小球状实体则称——
微球(microsphere)。
微粒(microparticles)
微囊和微球
1m –250m 微米级
微囊 (microcapsule)
微球(microspheres)
1~ 250μm
1~ 250μm
糖类(淀粉、葡聚糖、壳聚糖等)、合成聚合物类等为载体 基质制得的微球。 生物不可降解微球:乙基纤维素、聚酰胺、聚苯乙烯等 为载体材料制得的微球
微球的制备
明胶微球的制备
白蛋白微球的制备
淀粉微球的制备 聚酯微球的制备
影响微球粒径的因素
一、明胶微球制备流程 乳化—交联固化法
含有乳化 剂的油相
加入药物的 明胶水溶液
•粒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生物利用度、 载药量、有机溶剂残留量以及体内分布与靶向 性等。 •口服粒径小于200μ m的微球在口腔中无异物 感。
• 药物的粒径 • 载体材料的用量 一般药物粒子愈小,其表面积愈大,要制成骨架厚度相 图的微球,所需材料愈多。 • 制备方法 • 制备的搅拌速率 搅拌速度快有利于形成粒径较小的微球 • 制备温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高速搅拌粒径较小,低速搅拌粒径 较大。血红蛋白微球在800r/min时得平均粒径19.2μm, 而采用乳均机时,由于其转速高,微球的平均粒径为 4.9μm。 但过高的搅拌速率,会使微囊、微球因碰撞合并而 粒径增大。 • 附加剂的浓度 • 材料相的粘度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
以羧甲基淀粉钠为原料 制备工艺
选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吸附剂、包埋剂 用淀粉微球制备
磁性淀粉复合微球(复合技术)
淀变性处理
载药用淀粉微球制备
A.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加水糊化后与环氧氯丙烷(ECH)交联,
采用植物油作为分散剂、司盘(Span)60为乳化剂,合成 出淀粉微球。分散性良好 微球粒径很不稳定 B.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Span60和吐温(Tween)20为混合乳 化剂,液体石蜡、甲苯、氯仿混合液为分散剂,表氯醇为 交联剂,反应6至8h合成淀粉微球 粒径小 反应时间过长 C.以羧甲基淀粉钠为原料,对苯二甲酰氯为交联剂,采用界面 缩聚法制备空白微球,用吸附载药法制备阿司匹林淀粉微 球
微
球
MICROSPHERES
分工:
组长: PPT汇总: 微球基础内容介绍: 微球技术平台: 常用微球制备: 案例分析: PPT制作: 辛爽 潘裕华、辛爽 黄莹、卢嘉惠、陈江华 席晨、孙晓哲 杨成、楚有为 文丹、徐鑫、陈茵茵 曹丹旎、甘珈悦、潘裕华 全组同学
演讲人:辛爽
2009年12月日
内容导读
概述 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球的制备 微球的质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