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为人及政治智慧
简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简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以前看过《左传》的一些文章,对郑庄公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阴险毒辣、虚伪狡诈、为了权势宁可骨肉相残,但是,通过对《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对郑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认为,文中的郑庄公扮演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而人们对郑庄公的批评主要有两点:其一,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
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瑟将他铲除。
这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
其二,郑庄公对母亲姜氏假仁假义。
他把姜氏赶出宫外,还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冷酷无情,等到颖考叔来谏,他又假惺惺地“阔地及泉”迎回姜氏,说明了他的虚伪。
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在全面了解了郑庄公的性格特点后,仔细分析全文,它们似乎又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庄公是很可怜的。
姜氏因为生他时难产而讨厌他,对庄公和共叔段的待遇简直天上地下,致使庄公几乎是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难产又不是他的错。
而母亲的偏心却必然会给庄公造成很深的心理影响。
等到庄公即了位,姜氏就出面为段请求制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作封邑,庄公没有答应。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而京作封邑超出了先王规定的法度,“非制也”。
庄公是知道的。
所以当有大臣来谏,庄公道:“姜氏欲之,焉辟害?”母亲要这样,我又能怎么办?所以就这点看,一做错事的首先是姜氏,而不是庄公。
因为姜氏是庄公的生母,段是母亲最宠爱的儿子。
母亲的请求可以一次不听,却不能次次回绝。
等到段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庄公也只作不知,直到段图谋袭郑,姜氏欲为内应,才命师伐之。
所以说,这些事情反映了庄公的性格好坏分明,也因为成长环境这以客观条件,不能绝对的认定庄公的人品好坏。
郑庄公人物分析~

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
他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
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
同时,郑庄公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
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首先,在《左传》的有关描写中,郑庄公是尊王崇礼的。
他的一些作为在当时王权日趋衰落的形势下是很受时人称许的。
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
可见郑庄公是很重礼仪的。
郑主公善于纳谏。
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郑庄公还善于用兵。
《左传》是一部善写战争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全过程。
在郑庄公活跃的这22年中,《左传》也记载了大小战争无数,其中有郑国参战的就有十多次。
除了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的几筑战役没写结果,《左传》中记载的有郑庄公参加的战役几乎都是郑国取得了胜利。
郑庄公虽然尊王崇礼,但并不因循守旧。
他的某些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于主道和礼仪制度的新认识。
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郑庄公所活跃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的春秋时期。
这是一个由宗法制社会向封建让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宗法制度崩溃、伦理道德沦丧,各种礼仪制度及社会风俗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就父杀兄、盗母偷婶、背信弃义,统治阶层中的一些腐朽荒淫者真是无所不为。
生活主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中的郑庄公也难免受到影响。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
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
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
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
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
郑庄公的故事

郑庄公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位叫郑庄公的华夏子孙,他与其他华夏子孙一样,血气方刚,聪明伶俐,对外界的一切变化都能及时的反应出来,无论是和氏璧朝政治内科,还是齐桓公发动的齐楚之役,他都及时进行了反应。
齐桓公发动了齐楚之役,郑庄公也不甘落后,纷纷向总督推销自己的孙子,希望当郑国的陆军总司令,以此来发挥郑国的作用。
总督被郑庄公的实力所打动,将任命给了他,让他执掌郑国的军力。
既然郑庄公身怀实力,他当然要充分利用起来,他开始筹划并组织齐桓公发动的齐楚之役,经过他的调整,逐步建立起了一种“以全军精英为主、以肉搏为辅”的战斗体系,彻底地将齐桓公的野心彻底推翻。
郑庄公因此而一夜成名,他的功绩还有比此更大的一面,他在此次战役中,给郑国的陆军改革带来了潮流,开创了以特殊部队为主、以速攻为辅的快速战斗新模式,使得郑国士卒赢得了许多荣誉和战果。
执掌军力之后,郑庄公又在政治、调处百姓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他采取了活跃的政策,对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使郑国在统一楚国的战役中,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郑庄公是一位华夏子孙,他不仅在战争中大显英雄本色,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贡献,使郑国得以崛起。
郑庄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使郑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他是军事家、政治家和谋主,深受追捧,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
郑庄公的故事很多,他的勇敢、睿智和智慧,令众人不禁叹为观止,他的精彩可谓一代传奇。
他的精神不仅值得后人学习,而且也为时代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让我们为他搏击孤独,搏击贫穷,无畏挑战,勇敢承担,把奋斗作为自己生活的信条充满荣誉。
怎样看待郑庄公这个人作文

怎样看待郑庄公这个人作文《怎样看待郑庄公这个人》嘿,你们知道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让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故事就像是老茶馆里的相声一样,引人入胜。
今天,我就来聊聊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郑庄公。
说起郑庄公,你可能会想到“春秋五霸”之一,或者是那个为了爱情和王位不择手段的男人。
但说实话,我对郑庄公的看法可复杂了。
他啊,既有着帝王的霸气,又有着普通人的柔情。
首先得说,郑庄公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
你看,他在位的时候,国家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政策让老百姓过得舒坦,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但是,你说他是个好皇帝?那也得看他怎么对待那些忠诚的臣子们。
有时候,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人,这可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再说说郑庄公的爱情观吧。
他为了心爱的女人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篡位。
这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行为,是不是有点太浪漫了点?不过话说回来,爱情这东西,谁又能说得清呢?有时候,为了爱情,我们确实需要做出一些牺牲。
说到郑庄公的智谋,那更是没得说。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让自己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
而且,他还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你看,他喜欢打猎、钓鱼,还喜欢跟朋友喝酒聊天。
这些爱好让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当然啦,郑庄公也不是没有缺点。
比如,他有时候会过于自信,甚至有些自大。
这可能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不过,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总的来说,郑庄公这个人啊,就像一块五彩斑斓的拼图,既有华丽的一面,也有平凡的地方。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有智慧、有勇气,同时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毕竟,人生嘛,就是要活得精彩而又真实。
【哲理故事】郑庄公智平叛乱

【哲理故事】郑庄公智平叛乱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一位聪明智慧的君王,名叫郑庄公。
郑庄公以贤明的政策和智慧的统治闻名于世,他为人正义,治理国家有方。
就在他统治初期,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叛乱。
这场叛乱是由一个叫智平的叛逆分子所引起的。
智平是庄公的近臣,平时表现得非常忠诚,但实际上他私下里策划了一次叛乱,意图推翻郑庄公的统治。
智平运用了种种手段,收买官员,勾结外敌,为自己的叛乱行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天,智平利用机会将一卷密信悄悄地交给了郑庄公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帮他传递这封信,与敌人联络。
郑庄公的老师收到了智平的密信,但是他知道这封信是关乎国家存亡的事情,如果帮助智平,就是对郑庄公的背叛。
老师非常为难,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个情况。
经过深思熟虑,老师决定去见郑庄公,将事情告诉他。
老师说:“陛下,今日我收到了一个人的一封密信,内容非常重大。
这个人是你的近臣智平,他想要发动一次叛乱,推翻你的统治。
他收买了一些官员,勾结了一些外敌,准备在近期行动。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来向陛下请教。
”郑庄公闻言,脸色严肃了起来,他沉思片刻后,对老师说:“你做得非常正确,你的选择符合忠诚与正义。
智平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位置,是因为他曾经表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忠诚,但他现在的行为证明他是个可疑的人物。
我们必须小心应对。
”于是,郑庄公命令老师继续观察智平的行动,并暗中派遣了自己的特工,同时向朝廷的其他官员下达了通缉令,宣布要抓捕叛变者智平。
在郑庄公的布置下,智平很快被抓获。
郑庄公将智平带到皇宫审讯,智平被查出了所有的证据。
面对郑庄公的质问,智平只好低头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最终,他被判处死刑,公诸于众,以正国法。
这场叛乱的平息,让郑庄公得以继续领导国家,他的智慧和英明的统治使国家繁荣富强。
从这件事情中,人们看到了智慧的力量和正义的威力。
郑庄公的智慧和勇气,让他成功地挫败了叛乱,保护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正义是统治者的重要品质。
怎样看待郑庄公这个人作文

怎样看待郑庄公这个人作文说起郑庄公,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别看他年纪轻轻,但那手段、计谋,简直比老狐狸还精明。
你说他聪明吧,他能在一堆乱七八糟的战局中找出胜利的关键;你说他狡猾吧,他的手段又让人防不胜防。
郑庄公这个人,既有智慧又有魄力,让人既佩服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记得有一次,郑庄公为了争夺一块土地,竟然联合了周边的几个小国一起对抗强大的晋国。
这可不是一般的联合,这可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游戏。
郑庄公利用各国间的恩怨情仇,巧妙地拉拢了各方势力,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在这场看似无解的游戏中,郑庄公不仅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领土,还让晋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郑庄公的这种手腕,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的聪明才智和灵活应变,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年轻的霸主。
而他自己呢?却总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不过,郑庄公也有自己的软肋。
那就是他太喜欢玩弄权谋,有时候甚至不惜牺牲无辜的生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过于冷酷无情的手段,虽然让他在战场上屡屡得手,但也让他失去了民心。
毕竟,战争是残酷的,而人心更是脆弱的。
一旦失去人心,那么郑庄公的霸业也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我们今天提起郑庄公这个人时,既要感叹他的聪明才智和果敢决断,也要批评他的冷酷无情和缺乏人性。
毕竟,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看他做了多少好事,而是看他是否能够平衡好利益与道德的关系。
郑庄公这个人,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让我们反思的地方。
他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在欣赏的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
春秋时期郑庄公简介

春秋时期郑庄公简介郑庄公,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郑庄公简介,欢迎参阅。
春秋时期郑庄公简介郑庄公,生于公元前757年,卒于公元前701年,是生活在春秋早期的著名政治家。
姬姓,名寤生,是郑国第三任君主,总共在位四十二年。
在郑庄公就位期间,郑国国力强盛,势力庞大,这引起了当时周天子的不满,于是便集结周,虢等无国一起来攻打郑国,最终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打败无果联军,使得周天子颜面扫地,再也不敢惹怒郑国了,而郑国也因此声威大振,周边其他国家纷纷来求和,郑国因此空前强大,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小霸”。
而作为这一大业的奠定者的郑庄公,他也具有了成为一个霸主的性格特征。
首先,郑庄公的名字叫“寤生”也就是说他出生时出了状况,是难产,因此他的母亲并不喜欢他,而是宠爱他的弟弟共叔段。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庄公幼年生时应该是一个缺少母亲关怀的孩子,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忍辱负重,一直到他继承王位。
然后便是他的母亲要求把制帝分封给他的弟弟,庄公知道这是军事要地,一口回绝了母亲的请求。
然后母又要求把非常富庶的京邑封给弟弟,庄公虽然还是不情愿,但是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个要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公心思非常缜密。
而他对于意图造反的弟弟和母亲还是非常宽容的,在挫败去的阴谋之后并没有赐死他们,而是给了他们一条活路,这里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
庄公能够建立如此强盛的一个国家是有原因的,他身上的谋略和胆识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郑庄公克段于鄢在春秋早期,还没有出现春秋五霸的时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被称为“春秋小霸”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创立者是郑国的郑庄公。
郑庄公作为郑国的第三任君主,励精图治,经过他的精心治理,郑国已经到了令周边所有国家都感到胆寒的地步,甚至连周天子都感到不安。
他们曾经集结了两次联军来攻打郑国,但都被郑庄公的计谋所打败。
郑庄公的深谋远虑从他对待曾经的弟弟和母亲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
郑庄公——中国枭雄之祖

郑庄公——中国枭雄之祖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枭雄,首当其冲的是曹操。
曹操机变无方、略不世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枭雄之名实至名归。
无论是之前的王莽还是后来的尔朱荣,都不能望其项背。
郑庄公但提到枭雄,不得不提另一个人——郑庄公。
因为郑庄公是枭雄鼻祖。
一、郑庄公之枭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之枭主要体现对待弟弟叔段的事情上——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本名寤生。
寤,逆也。
郑庄公是难产生下来的,所以他母亲武姜特别讨厌他。
之后武姜又生次子,名唤叔段,顺产没有痛苦,所以武姜更喜欢叔段。
对于寤生,武姜是真的讨厌。
在寤生之父郑武公在世时,武姜就经常吹枕边风,让郑武公立叔段为世子,好在郑武公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立长更立贤,将郑国国位顺利传给寤生。
寤生即位,是为庄公,其母武姜立即给他宝贝儿子叔段讨赏。
武姜首先讨要的是制地,制地原属东虢,东虢被郑武公灭后,制地纳入郑国版图。
制地易守难攻,庄公当然不愿意把这块地拱手相让,于是就借口东虢国主虢叔死在这里,这里不吉利为由拒绝。
武姜改为讨要京地,京地同样城高堑深,不适合作为封地。
但是武姜态度坚决,郑庄公只好选择忍,封京地给叔段。
叔段到京后,缮甲治兵,嚣张跋扈。
首先逼迫西部和北部公共地盘的人听命于己,庄公选择忍。
后索性得寸进尺,直接占领了这块公共地盘,庄公选择忍。
直到叔段正式起兵,与母亲约定日期,准备里应外合攻打郑庄公时,郑庄公这才出兵平叛,派大夫公子吕率军攻叔段。
仗还没打,京地人民反叛叔段,叔段只好逃到鄢地,郑庄公亲率大军讨伐鄢,鄢城破,叔段逃往共国。
从厚封叔段到叔段逃往共国,郑庄公先忍后战,叔段先嚣张后逃亡。
战事摧枯拉朽,郑庄公没费多大功夫就赢了。
不难看出,对于叔段反叛,庄公早有预防,成算在胸。
之所以选择忍,不早早除掉这个祸害,不过是叔段反心未显,若贸然出兵,自己只会留下杀弟的骂名。
只有叔段先反,自己才师出有名。
史书载“郑伯克段于鄢”。
短短六个字字字耐人寻味,郑庄公明明是公爵,却要说是“郑伯”,是讥讽贬低庄公;用“克”,不用“逐”、“平”、“灭”,说明郑庄公放任叔段,当时叔段几乎与郑庄公平起平坐;用“段”,不用“弟”,说明叔段不悌,二人名为兄弟,实为仇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庄公为人及政治智慧前言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郑庄公同时兼具是一个有才干的政治人物,又是一个雄鸷阴险、虚伪狠毒的统治者。
冯李骅说是「春秋初年,郑庄公枭雄,为诸侯之冠。
」在〈郑伯克段于鄢〉一事中,便可见一斑,他明知道其弟的计谋,却不加劝阻,反而故意放纵,让共叔段掉入其设好之陷阱,借机消灭其势力。
但这却无法让我们忽略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其表现在人前的与内心的世界,常常是南猿北彻的,可说是一位极具争议性及值得讨论的人物。
郑庄公简介郑庄公,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
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
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
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
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繻葛,被郑军打得大败。
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一《左传》中对〈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首先是《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窴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
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描写了一场萁豆相煎、同室操戈的残酷斗争。
这场斗争发生在郑庄公与其母武姜、其弟叔段之间。
叔段的一切举动都是在其母武姜的策划和摆布下进行的,所以,作品实际上是集中描写武姜、庄公之间在不同的心理动机支配下的行为对抗。
人物的心理动机并不是由历史家进行主观分析,而是由历史人物自身的行动来说明,通过外在行为,我们仍可清晰地透视出人物的心理动机,推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对武姜的描述作品在首先介绍了武姜与庄公、叔段的母子关系后,立刻明白点出武姜对两个亲生儿子的截然相反的情感态度:「恶」郑庄公,而「爱」共叔段。
这里作者并没有违背史学家的外观视点,因为武姜的「爱」、「恶」是一种不加掩饰的外露情感。
在这种外露情感背后,隐藏着一种畸形的,变态的母性心理。
武姜憎恶庄公,仅仅是因为生庄公时难产,使她受到惊吓和痛苦。
这完全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作为新生婴儿的庄公不应该承担任何罪过。
至亲骨肉,理应爱无差等,一视同亲。
但是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意识,已使武姜的母性心理堕落到极端自私的程度。
她根据极端的个人利害,来决定对一切人和事的看法与态度,甚至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她仅因「庄公寤生」就对庄公恨之入骨,并给庄公取名叫「寤生」,以志不忘,而把整个心之所爱,投放到小儿子叔段身上。
正是这种畸形的、变态的母性心理,种下了骨肉相残的祸根。
在这种自私的母爱支配下,武姜开始为小儿子争夺政治地位,并且步步为营,愈演愈烈。
武公在位时,她多次请求废长立幼,试图让叔段取代庄公的继承权。
庄公继位后,她又为叔段指名索取地势险要、便于攻守的军事重地制,企图使叔段有一个安身发展之所,等待时机,据险兴兵,用武力除去庄公。
在遭到拒绝后,又为小儿子求得地富人广的京城,以便于继续发展她的政治阴谋。
当叔段在京城准备好甲兵卒乘,「将袭郑」时,武姜又充当了小儿子的军事内应,「将启之」。
从武公在位时「亟请于武公」,到庄公即位后的「请制」「请京」,直至「将启之」,武姜在不正常的爱恨心理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发展成小儿子军事叛乱的同谋,大儿子政治统治的政敌,最终酿成了一场同室操戈的残酷斗争。
(二)对庄公的描述相比之下,庄公的心理动机则隐藏得很深。
但从他即位后对武姜「请制」、「请京」的不同态度,仍可透视出他的险恶用心。
从庄公出生的那一天起,武姜就憎恶他,而且时时刻刻想让叔段取代他的继承权。
可以想见,这一切早已在他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在他继位之后,武姜和叔段更成了他君权的最大威胁。
他对武姜和叔段早有戒心,不会放松一丝一毫的警惕。
因此,他在即位之初,就识破了武姜之计,不肯封叔段于制。
庄公并不怕母亲和弟弟联合作乱。
他除掉弟弟、报复母亲的恶毒愿望,绝不会比武姜的政治阴谋产生得更晚。
如今,作为一国之君,更可置武姜、叔段于死地。
但是他深知,此时武姜和叔段的阴谋还没有显露出来,过早地除掉他们,师出无名,就会失去人心,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地位。
如果「匿其机而使之狎,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之成」,让武姜和叔段的阴谋彻底暴露,庄公就有充分的理由,名正言顺地除掉他们。
既解了心头之恨,又可以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且不至损伤自己的名声。
他存心要陷叔段于可伐之地,但制邑太险难除,而京城则是虽广易克,特别是京城地广人众,正好「纵其欲」、「养其恶」。
所以,庄公委婉地拒绝了武姜的制邑之请,却爽快地让叔段入居京城。
此后,庄公便听任叔段在京城扩土聚众、秣马厉兵而不闻不问。
但是当叔段忘乎所以,起兵袭郑时,庄公却突然兴师问罪,先发制人,一举把同胞兄弟赶出了郑国。
「导之以逆而反诛其逆,教之以叛而反讨其叛,庄公之用心亦险矣,」作品最后叙述了庄公母子的握手言合。
这是一个极不自然却又极其自然的结局。
它出乎读者的意料,令人难以置信,但却符合双方的思想性格和心理动机。
所谓的「母子如初」是由于庄公之「悔」而引起的。
为了发泄几十年的仇恨,庄公流放了自己的母亲,但是他「既而悔之」。
庄公之「悔」与武姜的「爱」、「恶」一样,也是一种外露情感,而且更不加掩饰,急欲为人所知。
庄公决不会为自己报复母亲的行为而感到后悔。
这场骨肉之间的残酷斗争以庄公的胜利而告终,但庄公并不会因此而稍释其恨。
从他流放母亲时发下的「不及黄泉,无相见」的恶毒誓言可知,既使亲手杀死母亲也难解其恨。
他后悔,绝不是悔他报复母亲的手段过于残酷,而是悔这种手段过于「真诚」,未加掩饰,不仅违背了「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而且敲碎了罩在自己脸上的假面,露出了阴险残酷的真容,这样会使他失去人心。
作为国君又难以违背誓言,收回成命。
他故意露出的悔意,不过是为了蒙蔽国人的一种虚伪表示罢了。
这时颖考叔出面为他想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办见」的誓言。
为了将自己打扮成善良的孝子,重圆业已敲碎的假面,庄公欣然采纳了颖考叔的妙计。
武姜从分娩庄公那一刻起,就对庄公恨之入骨。
现在经过一场生死搏斗,自己败下阵来,爱子也被赶出郑国,糊口四方。
她对庄公的仇恨有增无减。
但是武姜一切都是从极端的个人利害出发的。
正是由于自私,她才痛恨自己的大儿子。
现在为了维持自己安逸舒适的生活,为了将自己打扮成宽容的慈母,她也没有拒绝颖考叔的主意。
于是,武姜和庄公,这对刚刚经过一场生死搏斗的母子兼仇敌,出于各自的目的,藏起几十年的大恨深仇,又以「慈母」和「孝子」的身份,在阴暗的「大遂」之中,彼此心照不宣地握手言「和」了。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的作者始终是从旁观者这个固定的视点,客观地、外在地叙述整个历史事件。
除了对人物不加掩饰的外露情感点到为止之外,对人物的心理动机绝不作判断式的直接说明,仅仅描述这种心理动机在历史事件中所完成的行为和举止。
出于极端的自私的心理,武姜竟对难产的大儿子恨之入骨,而对小儿子溺爱无度。
这种非正常的爱和恨,促使武姜最终充当了小儿子军事叛乱的同谋,大儿子政治统治的政敌。
为了实现除掉弟弟、报复母亲的恶毒愿望,庄公纵容他的弟弟走向犯罪道路,陷之于可伐之地。
时机成熟,便兴起重兵,赶走弟弟,流放母亲。
同样出于各自的目的,武姜和庄公这对刚刚经过一场生死搏斗的母子兼仇敌,又怀着刻骨仇恨,装模作样地握手言和。
人物的历史进程和心理进程紧密地统一在一起,所有的行动和语言都是其内在本性、思想、意志和情感的反映。
历史的视点使人物的内在心理都隐没在外在行动之中,但它们却是外在行动的支架,就如同看不见的骨骼是人身体的支架一样。
二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看郑庄公为人在《左传》,五霸争雄以前,郑庄公是一位极其引人瞩目的人物。
正是他,于周室东迁之后,首先利用郑国在周王室作卿士的王臣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一时,几于霸主。
桓公五年的纟需葛一战,天子周桓王亲率联军讨伐郑国,郑庄公愤然出兵,抵抗「王师」,并且「射王中肩」亦悍然不顾,从此掀开了列国争雄的序幕。
但是,对于这位宗周旧秩序的叛逆郑庄公的认识,我们最初是从《左传》开头最详细的一篇记录——「郑伯克段于鄢」里面获得的。
在这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文字里,郑庄公是运用十分巧妙的手段镇压了由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连手组织的反叛,最后共叔段被逐,姜氏遭禁。
从当时郑国的政治形势来看,庄公此举的结果是既巩固了君权,也消弭了内乱,无论是揆之以常情,还是按之以法理,庄公的行为均无可厚非。
但历史家自有他们的见识。
对于这场出现在郑国王室内部的斗争,《左传》的作者是以解释经文意义的方式来加以评判: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在此,兄弟阋墙于内,双方自然不得辞其咎,但责任的轻重却判然有别: 共叔段图谋不轨,其失在于对兄不悌; 而郑庄公逐赶胞弟,其罪则不惟在对弟失教,而更在他心存的「志」。
所谓「志」,依《左传正义》里服虔的解释,即是「欲养成其恶而加诛,使不得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