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曹操的政治智慧
《三国演义》的政治智慧

《三国演义》的政治智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描写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部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政治智慧,对于人们理解和探讨政治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和事件为例,探讨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第一章:刘备之仁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被誉为仁义之君。
在小说中,刘备一直秉持着仁义之心,对待手下部将宽厚有度,深得人心。
他不仅待人宽厚,而且善于用人,重用诸葛亮、赵云等人才,使得自己的势力得以不断扩大。
刘备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之中建立起自己的霸业,关键在于他以仁义待人,得到了人民和部下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章:曹操之智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政治智慧超群的形象。
曹操善于用兵,善于策略,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在乱世中立下汗马功劳。
他不仅善于用兵打仗,还懂得善用政治手段,巧妙地处理内外事务,巩固自己的势力。
曹操的政治智慧在于他能够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时机,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第三章:关羽之义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又一位重要人物,他被塑造成了一个忠义之士的形象。
在小说中,关羽一直以忠义为重,为了保护刘备不惜舍生忘死,成为了刘备的忠实护卫。
关羽的忠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刘备的维护上,还体现在他对朋友的义气、对敌人的仁慈上,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关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关键在于他坚守忠义之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四章:孔明之智孔明,字孔明,号卧龙,赖诸葛之才,一生仕梦而效之。
夫诸葛亮位至一国之相,丽宝符之避燕之间,以喟心以感政! 无奈一代大贤,竟因人而成网! 何况当时国大势,主微惚远,猜疑之间,奇谋济世,宇之目其不绝也者。
一耀守孔明一神,大志胸呐而内,能剖心琴瑚而外,临万象也,见远几也。
岁月使人不可识,故遗次牟棱者而训其相识。
一思无顽,始高静柔弱而执国论。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形象相当复杂多面。
一方面,曹操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能干、谋略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攻打黎阳、宛城和徐州,平定了一片混乱的战乱。
他还领导了多次成功的北伐战争,统一北方。
在政治方面,曹操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稳定统一及巩固政权。
他宽纵得体,反对贪污腐败,并提倡节俭从事。
此外,曹操还鼓励文化发展,打造了一支文人团队,并亲自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曹操形象中也有诸多负面的一面。
首先,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试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称霸天下。
他以权力和个人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求扩张,滥用暴力,杀人无数。
他尤其对待政治敌对人士残酷无情,常常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曹操性格傲慢自大,有时缺乏谦逊和谦虚之心。
他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待部下和手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和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此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常常背叛诺言,并使用诡计和奸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曹操的形象存在这样的负面因素,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众多人敬佩的人物。
首先,曹操在他的时代被尊为忠诚和正直,并被认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担任冀州牧和中央团体的领袖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政权并统一了领土。
他对待人民温和公平,不搜刮民财,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此外,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对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魏国成为文化兴盛的时代。
他亲自写诗、作文,鼓励文人创作,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学问和艺术。
总结起来,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他的出众才智和军事统帅能力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的野心和残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尽管如此,曹操对文化发展的奉献和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统一国家的努力,也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智谋与权谋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智谋与权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以其智谋和权谋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曹操在三国时期所展现的智谋与权谋,以及这些策略对他的角色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一、智谋的展现曹操是一个极具智谋的统帅,他善于分析形势,制定战略,并灵活运用谋略取得胜利。
首先,他在战场上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智慧。
在赤壁之战中,他经过细致观察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实力,决定借风助火,采取火攻策略,最终成功击退敌军。
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曹操的军事谋略,也体现了他对敌军弱点的把握能力。
其次,曹操还展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善于利用人才,广纳贤士,并且重用他们的才能。
例如,他任命荀攸为军师和司空,荀彧为谋士,贾诩为参谋。
这些人对曹操的决策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并帮助他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最后,曹操还在外交和谈判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智慧。
他善于以和为贵,在外交上灵活应对,博得了一些诸侯的支持。
他与袁绍展开了多次谈判,并最终成功与他们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
这一智谋使得曹操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为他争取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二、权谋的运用除了智谋,曹操还以其权谋手段而闻名于世。
他经常利用权谋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削弱对手的实力。
首先,他善于布置迷局,陷阱和诡计来击败敌人。
在夏侯惇失明之后,曹操派出假消息,故意让敌人以为王异已经在被俘的情况下暗中逃脱,从而引诱袁尚出兵,最终夏侯惇以大败袁尚。
这种权谋手段使得曹操在暗中操控并击败敌人。
其次,曹操还运用权谋手段来处理内部矛盾和派系斗争。
他善于利用宴会、发布荣誉和提升职位来奖赏忠诚的部下,同时通过降低待遇或惩罚来惩罚不忠的人。
这样的权谋手段使曹操能够维持内部的稳定,并且建立起忠诚的军队。
最后,曹操还善于运用宣传和舆论的力量,塑造自己的形象。
他雄辩而有魅力的演讲能力使大批士兵和百姓对他折服。
他还利用历史并以自己为中心编写了《三国志》,使得后人对他的印象和评价都极为正面。
这种权谋手段使得曹操能够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具备强大的影响力。
曹操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

曹操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建立者。
他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性格特点1. 聪明机敏: 曹操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和分析。
他能够准确地看清形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使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勇猛果断: 曹操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勇猛果断、敢于冒险。
在战场上,他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正确的行动,使自己的军队战无不胜。
3. 谋略高超: 曹操善于谋略,精于心计。
他经常运用计谋和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智慧和巧妙的布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坚定果断: 曹操有着坚定果断的性格。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从容应对。
5. 独断专行: 曹操在处理事务时常常独断专行,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这一点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主要情节1. 扬威官渡: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重要战役。
曹操依靠自己的军事才华和谋略,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2. 讨伐吕布: 曹操发现吕布的野心和威胁,决定讨伐他并最终将其击败。
这次军事行动表明了曹操的决心和勇气。
3.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抓住了袁绍和刘备的弱点,以挟持皇帝为借口,使各方势力臣服于他的统治。
这一行为显示了曹操的智慧和政治手腕。
4. 谋害孙权: 曹操一直试图消灭孙权这个南方的势力,他多次谋划并暗中安排陷害孙权的计划。
尽管未能成功,但显示了曹操对敌对势力的尽力消除。
5. 临终遗诏: 曹操在临终时留下了《曹瞒挟天子降诸侯表》,表达了他对子嗣和曹魏政权的重要指示。
曹操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节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和统治者的能力。
他的军事才能、智慧和坚定意志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价历史人物曹操100字

评价历史人物曹操100字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政治、军事、文学等成就都是值得尊敬的。
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并带来了中国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政治上,曹操营造了一种“顺服”的政治氛围,强调“忠诚而诚实”,为当时环境的改变提供了先导。
他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多种手段促成了当时的斗争,并为统一中国的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军事上,曹操受到了广大民众的青睐,他的军事成就一直饱受称赞。
他采取了一系列聪明的措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实力,而且对军队进行了灵活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军事实力。
他与袁绍、孙权等人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国争霸”斗争,他最终成功地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梦想。
在文学方面,曹操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数几个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擅长篇章创作,也积极支持文学创作活动。
他的著作《谋学于文》,曹操也影响了许多文学、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出现,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都是极具价值的影响。
他的政治力量和智慧,他的军事成就,他的散文论文等,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辉煌,令人敬佩。
他的杰出表现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金字招牌。
- 1 -。
三国演义第二回许昌之战与曹操的权谋

三国演义第二回许昌之战与曹操的权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各个势力之间的权谋斗争。
其中,第二回中的许昌之战与曹操的权谋是整个小说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篇章。
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分析曹操的政治智慧以及这场战役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
首先要提及的是曹操的政治智慧。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权谋手段成为了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中流砥柱。
在许昌之战中,曹操深谙政治斗争的规则,善于运用权谋手段。
他见准时机,在袁绍与公孙瓒大战之际,趁势袭击许都,使袁绍被动应战。
曹操借助先发制人的策略,成功夺取了许都,将敌军击败。
这项严密计划凭借曹操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和果断的行动,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
其次要探讨的是曹操的权谋与计策。
在这场许昌之战中,曹操巧妙运用了一系列的权谋和计策,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首先,曹操利用了各方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以削弱敌对势力的实力。
他成功煽动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让他们陷入内斗之中,削弱了敌对势力的战斗力。
其次,曹操善于运用伏兵和埋伏战术,使得袁绍大军在进攻许都时陷入慌乱,为曹操提供了胜利的机会。
他还在一开始就布置了火攻,最后成功攻破敌军。
通过这些权谋和计策,曹操巧妙地将敌军引入陷阱,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不仅仅是在战争中,曹操的权谋手段也体现在政治和外交上。
他善于利用人际关系,巧妙地争取各方的支持。
他通过收纳了许多有才干的人士,使得自己的麾下人才济济。
同时,他还善于利用宴席和赏罚制度来拉拢人心,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曹操的权谋和计策在政治领域的运用,使得他成为了整个故事情节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总结来说,三国演义第二回许昌之战展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
他凭借着独到的眼光和果断的行动,在关键时刻运用权谋计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他的政治手腕和权谋使得他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为杰出的人物。
三国演义第二回许昌之战与曹操的权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情节,更是对于历史上政治家智慧和策略运用的典范。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0& %1 23/0/ 4/563.7589( :%;50& :;53/;3)
$%&’ !!" (%’ # :3<’ )**!
简论曹操的政治智慧
宋战利
(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
摘" 要:在汉末动荡的时势中,“ 名微而众寡”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在同时代人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
但曹操反对宦官并非无原则。>CC 年,冀州刺 史王芬联合 南 阳 许 攸、沛 国 周 旌,准 备 诛 灭 宦 官 集 团,游说曹操,他当即拒绝。袁绍与何进合谋诛灭宦 官,召董卓进京向何太后施压。曹操听到后说:“ 阉 竖 之 官 …… 欲 尽 诛 之,事 必 宣 露,吾 见 其 败
也”。[@](E#)果不其然,董卓兵未到,何进被宦官诛杀。 曹操 反 对 宦 官,一 方 面 虽 令“ 近 习 宠 臣 戚 疾
顺理成章代汉建魏铺平了道路。 万方数据
从 +, 岁踏上政治舞台,到 !! 岁病死征战途中, #&#
曹操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 傍”。多位 亲 人 相 继 在 战 争 中 死 去,自 己 也 多 次 出 生入死,但他始终抱定“ 忧世不治”的政治理想,在 困境面前从未有半步的退缩和任何的动摇。
荀彧少时有“ 王佐之才”,曾投靠袁绍。但袁绍 很少向 他 询 问 政 事,便 又 投 奔 曹 操。 曹 操 称 之 为: “ 吾之子房也”。[$]( 随 "’,*) 任命 +$ 岁的荀彧为司马, 参与军机大事,成为绍为大尉、封邺侯。大尉虽是“ 三公” 对比袁绍和曹操时说:“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 之一,但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 耻班在公( 曹操) 其心,公( 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
刚在陈留起兵时,曹操不像袁绍、袁术等割据力 量一样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主要依靠自己的家 族子侄、部曲,投靠在张邈的麾下。与董卓汴水一战 几近全军覆没。扬州募兵返回路上,“ 士卒多叛”, 曹操“ 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 曹操凭着满腔的英雄豪气,硬是挺出了险境。
官渡之战后,曹操亲征讨伐高干。经过太行山 时,在《 苦寒行》中不由自主地吟道:
为“ 公达( 荀攸),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 何忧哉!”[ #,]( "’++)于是,以荀攸为军师。
在袁绍处郁郁不得志的郭嘉投奔曹操后,被任 命为司 空 军 祭 酒,作 为 军 事 参 谋。 郭 嘉 高 兴 地 说: “ 真吾主也。”曹操称赞郭嘉,“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 人也。”郭嘉英年早逝,曹操“ 临其丧,哀甚”,对荀攸 等人说:“ 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嘱之,而中年夭折,命 也夫”。[ ##]( ")’%)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许攸投 奔曹操,曹操光着脚出来迎接:“ 子远,卿来,吾事济 矣!”在许攸 的 建 议 下,曹 操 亲 自 领 兵,奇 袭 袁 绍 的 粮仓乌巢,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不仅能够正确地使用人才,同样也十分爱 惜人才。大将典韦战死沙场后,他“ 为流涕,募间取 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 每过,常 祠 以 中 牢。太 祖 思 韦,拜 满 为 司 马,引 自 近。”[ #+]( "%)%)陈琳曾为袁绍起草 了 著 名 的 讨 曹 檄 文。 平定河北,陈琳落入曹操手中,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曹操“ 爱其才而不咎”,[#’]("!,,)还任命他为司空军谋 祭 酒,掌 管 文 书 工 作。 以 后,国 家 和 军 队 的 重 要 文 件,很多是由陈琳起草的。
之下,不肯受。”还气愤地讲:“ 曹操当死数矣,吾辄
曹操为争取荀攸为己所用,亲自给他写信:“ 方
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 此 "#$%) 时, 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曹操与他交谈后认
曹操的势力远远不及袁绍,为避免和他发生正面冲 突,主动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他,自己任司空。
二是“ 修耕植以畜军资”。#$! 年,曹操开始大 力推行屯田制。他在《 置屯田令》中说:“ 夫定国之 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 田定西域,此 先 代 之 良 式 也。”屯 田 制 的 推 行,使 许 多流民重归土地,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有力地支援了曹操对其他割据势力的战争。曹操在 追思屯田都尉枣祗的功绩时说:“( 枣祗)为屯田都 尉,设施田业,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 王室。”并认为这是“ 不朽之事”。
另立刘虞为帝,曹操断然拒绝,提出“ 诸君北面,我
" 收稿日期:)**! B *@ B >C " 作者简介:宋战利(>+DC B ),男,河南兰考人,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 万方数据
自西向”。在 袁 绍、袁 术 忙 着 称 帝 的 时 候,曹 操 要 “ 投死报国,以义灭身”。曹操借助这个“ 义”,逐步
$ $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 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 我蹲,虎豹夹路啼…… %&’ 年 ! 月,曹操西征张鲁,在《 秋胡行》一诗中 吟道: $ $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 谷间。 曹操以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在这些诗歌里为 其征战环境的恶劣作了清晰的描摹,现实世界的艰 难,其实是其内心深处的感受。但艰难不能磨灭曹 操胸中的意志,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待之。在 艰苦的环境中,仍不忘“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他有“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的无奈心理,也有 “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的苦难体验,还有“ 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心胸。曹操 ’! 岁那年,北 征乌桓班师途中,写下了著名的《 龟虽寿》一诗: $ $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 灰。老骥 伏 枥,志 在 千 里;烈 士 暮 年,壮 心 不 已。” 曹操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直面人生的勇气,时 时刻刻鼓舞和激励着他积极进取。这种人格魅力也 激励和鼓舞着身边的人,使他们对前途增强信心。
二、深谋远虑,时局在胸
董卓作 乱 之 后,举 荐 曹 操 为 骁 骑 校 尉。董 卓 “ 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失“ 义”于天下。曹操认为 “ 卓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E#)关东各郡组 成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但各方势力心怀鬼胎,无 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曹操对混乱局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为只有 “ 以义动”,才能不“ 失天下之望”。袁绍与韩馥商议
五、率先垂范,赏罚分明
曹操领兵打仗,总是身先士卒,“ 被甲婴胄,亲 巡将士。”在 战 争 中 被 流 矢 打 中 过,也 烧 伤 过 左 手 掌,也曾遭遇过多次叛乱的袭击。
为加强军队建设,曹操颁布了一系列官兵必须 遵守的军令和条令。为保护农桑,发展生产,特别规 定:军 中 不 准 杀 牲 口 出 卖;不 得 砍 伐 民 间 的 桑、柘、 棘、枣之类的树木;“ 士卒无败麦,犯者死”。
出身于宦官家庭的曹操,袁绍骂他是“ 赘阉遗 丑”。[>]( 他 E>+=) )* 岁 步 入 政 治 舞 台,想 任 职“ 洛 阳 令”,遭到官僚集团的阻挠,选部尚书梁鹄和京兆尹 司马防推荐他任官职比令小的洛阳“ 北部尉”。
为化解士大夫对自己的偏见,曹操以坚决的态 度反对宦官。在“ 北部尉”任上,他“ 缮治四门。造 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 棒杀之”。[)]( E@)首 先 惩 治 的 是 汉 灵 帝 喜 欢 的 一 个 小 黄门骞硕的叔父。曹操还利用议郎的职权,大胆为 遭宦官诛杀的窦武和陈蕃请罪,言辞恳切地说:窦武 “ 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E@)
卿。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封为魏王。第二年,献帝
《 魏书》上还讲他“ 知人善察,难 眩 以 伪,拔 于
同意曹 操“ 设 天 子 旌 旗,出 入 称 警 跸。五 月,作 泮 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中,皆佐
宫。”十月又同意曹操“ 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 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曾经为难过曹操的选部尚书梁鹄,后来投奔刘
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 为丞相副”。建安十八 表,曹操攻 下 荆 州 时,“ 募 求 鹄,鹄 惧,自 缚 诣 门”。
年,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曹操开 始建“ 魏社稷宗庙”,之后在魏郡设置尚书、侍中、六
因为梁鹄的字写得很好,曹操让他“ 在秘书,以勒书 自效”。[ #)]( "’#)
在曹操逐步统一北方之后,其权力也一步步攀 升,到魏王时其封地内部建制已与朝廷相似。缓称 帝,并不是不称帝,其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为其子
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 胜数。”曹操募求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的诚恳 态度和用人不疑的宽松政策,使大批的人才聚集在 他的周围。
四、坚忍不拔,穷且益坚
扩大势力,站在了比同时代的人更高的起点上。 一是“ 挟天子以令不臣”。董卓之乱后,东汉政
府名存实亡。献帝虽然是个“ 废物”,但毕竟是最高 权力的象征。袁绍认为把皇帝迎到身边是个拖累。 曹操却克服困难把献帝迎到许昌,利用皇帝的威权 去镇服割据势力。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总
三、礼贤下士,用人不疑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 “为国失贤则亡”。公元 +#, 年、+#’ 年和 +#& 年,他 连下三道求贤令。
曹操有一次在行军途中,坐骑受惊,误踏麦田。 他拔出佩剑,将头发割下一绺,扔在地上,表示自己
之”,但还共同举荐他升职;另一方面也赢得官僚士 大夫的称许。大尉桥玄对曹操说:“ 天下将乱,非命 世之才不能 济 也,能 安 之 者,其 在 君 乎!”[!]( E))李 膺 评价曹操:“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