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一-瓷器鉴定上的蛤蜊光是怎么回事?

合集下载

百年琉璃蛤蜊光

百年琉璃蛤蜊光

百年琉璃蛤蜊光
紫禁城和许多宫殿苑囿的屋顶上
都覆盖着各色琉璃瓦
园林陈设中也有许多琉璃制品
这些琉璃在阳光的照射下
显出迷人的颜色和光泽
有的时候甚至能现出
一种带有迷幻色彩的光泽
这就是蛤蜊光
蛤蜊光是因陶瓷彩釉中含有铅
经年使用水浸使得铅元素析出
在釉面形成一层油膜儿样的皮壳
有五彩斑斓的游彩效果
非常像螺蚌内层珍珠膜的光泽
所以形象地称之为蛤蜊光
此现象在低温铅釉琉璃上较常见
曾经用显微镜细细的观察
看看微观的琉璃到底什么样儿
明代中期的琉璃清澈透明开片细碎整齐
清代中前期的琉璃釉色浓郁浑厚开片较大且整齐
山西也盛产琉璃且颜色花样丰富热闹但质量较差胎体极粗釉色不均
看上去更像一块豆饼
以前的老琉璃质量好
一般出蛤蜊光需要百年以上
这也曾是一种鉴定琉璃新旧的依据如今的琉璃许多都不按古法烧制质量越来越差一两年就能出蛤蜊光甚至上面釉层还在下面却没了颜色衷心希望这门手艺和艺术
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没落。

辨认看心,识瓷靠眼|瓷器的“哈利光”究竟是什么?

辨认看心,识瓷靠眼|瓷器的“哈利光”究竟是什么?

辨认看心,识瓷靠眼|瓷器的“哈利光”究竟是什么?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膜状物。

日复一日,随着“瓷龄”增加,这种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

再增厚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银色釉”,但“银色釉”遇水即会褪色。

据大量观察:大致要150年以上的“瓷龄”,才会出现“蛤蜊光”现象。

“蛤蜊光”对“瓷彩”不同等,快慢亦有异,如蓝彩出现“蛤蜊光”现象就较快;瓷器所处的外界环境情况不同,亦有快慢,不能一概而论。

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

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做“蛤蜊珠光”。

到了清初,黄、绿、蓝等釉色以及此类釉色的边缘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侧视则分明的“蛤蜊光”。

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一位著名陶瓷专家、鉴定家曾为此写有专著。

认为这是由于釉色中一些金属元素,历经近300年左右的岁月,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

由此断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纪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现这种“蛤蜊光”。

人们原来认为“蛤蜊光”人工不能仿制,故把“蛤蜊光”作为鉴定古陶瓷的重要标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造赝者,用“电光水”、真空镀膜法制造“蛤蜊光”;景德镇的仿古瓷厂,改进工艺配方,使一出窑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现象。

高仿釉上彩的清代官窑瓷器,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但是,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

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

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不够自然,缺少灵气。

唐三彩鉴定(7)

唐三彩鉴定(7)

唐三彩鉴定(7)
玩古陶瓷的人都对蛤蜊光感兴趣,这种光不仅绚丽多彩,而且极易辨认,谁没有吃过蛤蜊?谁没有玩过蚌壳?太阳光下,反射出蚌壳的七彩光芒,犹如天过的彩虹,极为晕眼眩目。

许多人都深信不疑,只要陶瓷器的釉面折射出蛤蜊光,这件陶瓷必真无疑。

真的吗?
请看图6——18的唐三彩照片,在阳光的折射下,唐三彩马的腹部折射出明显的蛤蜊光。

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件新制的唐三彩工艺品。

收藏需要耐心,研究更需要耐心,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确是做学问的真谛。

经过二十多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十年以上的唐三彩工艺品,都可能出现蛤蜊光现象,因此,笼统地讲,把蛤蜊光作为鉴定唐三彩的依据,已经不一定可靠。

当然,真品唐三彩的确会出现蛤蜊光现象,图6——19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而且,更要说明的是,这些蛤蜊光现象较为多地出现在真品唐三彩的釉面上。

所以说,我们只有把蛤蜊光结合其他的鉴定标准一起研
究,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图说瓷器鉴定要诀(七)康熙五彩的鉴定方法

图说瓷器鉴定要诀(七)康熙五彩的鉴定方法

图说瓷器鉴定要诀(七)康熙五彩的鉴定方法康熙五彩瓷传世品很多,与青花器同为当时主要的品种。

从康熙十九年恢复御窑厂开始,景德镇窑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康熙五彩器色彩绚丽,绘画精湛,极高的艺术造诣,备受后人追捧,从嘉庆一直到现代均有仿制。

第一次仿制康熙五彩的高潮在晚清民国时期,此时仿制的康熙五彩能一眼分辨的属于当时低劣仿品,有少量仿的康熙五彩水平极高,如不仔细分辨,足可乱真。

为了让藏友朋友们在市场上少打眼,我将自己多年学习总结的康熙五彩鉴定技巧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各位藏友朋友。

清康熙五彩三国演义纹盘康熙五彩的分类康熙五彩如果细分有以下品种: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黄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蓝地五彩、哥釉五彩;康熙五彩的彩料特征康熙五彩并不是说有五种彩,五是个虚数,常用的彩料有红、黄、紫、绿、蓝、黑等,精品多加描金彩。

红彩:使用矾红(一般是牛皮胶浸泡三年以上的彩料),发色红润,色泽鲜亮。

在彩绘时会再加一些铅粉和牛皮胶。

康熙的红彩和明代枣皮色的矾红彩已经不同,与后期仿康熙的红彩也不同。

清康熙矾红彩发色红润,色泽鲜艳明万历矾红彩发色偏枣皮色光绪仿康熙五彩中矾红发色红中偏黄黄彩:颜色表现有深有浅如蜜蜡黄一样,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颜色透亮匀净。

明代五彩黄彩发色也是如蜜蜡黄一般,与康熙黄彩不易分辨。

清晚期仿康熙五彩的黄彩用料与康熙时不同,黄彩不透亮,偏姜黄。

清康熙五彩中的黄彩匀净透亮明万历五彩中黄彩也比较匀净透亮光绪黄彩发色呈姜黄色,不透亮给人发闷的感觉绿彩:绿彩表现十分丰富,浅绿显的清新,墨绿显的深沉,发色也是透亮匀净,与明代五彩的绿色很接近但没有绿中闪黄的现象。

也不像晚清五彩中的绿彩不透亮。

康熙绿彩发色匀净透亮明万历绿彩发色绿中偏黄光绪绿彩发色偏黑不透亮蓝彩:康熙之前蓝色都是用钴料来表现,也就是青花,属于釉下彩。

康熙五彩的一重大技术革新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

康熙蓝彩深浅浓淡不一,深者发色艳丽夺目。

卡兰德折射光微观痕迹鉴别仪对瓷器辅助鉴别第四节:瓷器釉面蛤蜊光的微观痕迹辅助判断新老区别

卡兰德折射光微观痕迹鉴别仪对瓷器辅助鉴别第四节:瓷器釉面蛤蜊光的微观痕迹辅助判断新老区别

卡兰德折射光微观痕迹鉴别仪对瓷器辅助鉴别第四节:瓷器釉面蛤蜊光的微观痕迹辅助判断新老区别辅助鉴别必备工具:卡兰德折射光微观痕迹鉴别仪瓷器釉表蛤蜊光(七彩光)的鉴别把瓷器釉面蛤蜊光做为鉴别特殊瓷器的参考,是很有实际鉴别意义的,例如:宋代钧窑瓷器、明清时期的釉上彩瓷器等等,很大部分都带有蛤蜊光特征,我们可以从蛤蜊光存在的位置和老化痕迹相互呼应的状态来判断是否人为造假,这种判断方式很有说服力。

蛤蜊光自然形成原因是:釉料中各种矿物元素在长年氧化过程中,游离状态下产生的不同颜色物质附着于瓷釉表面,形成一层膜状物质,这种物质产生的七彩光与蛤蜊壳上的七彩光相似,人们俗称为“蛤蜊光”。

这种老的蛤蜊光是逐年增加的,也没有特定的位置,一般在彩料多的位置产生的多一些,尤其是绿色彩料上特别明显。

附着蛤蜊光的多少,不会因物体位置高低而产品明显变化,就算是有开片的口沿处也不会单独积存,这点尤为重要。

如图1是自然形成的蛤蜊光。

老蛤蜊光与老化痕迹是相互呼应的,往往老蛤蜊光上面还会产生一些自然老化痕迹(牛毛伤),与自然旧貌及光泽相符,如图3蛤蜊光与自然老化痕迹相呼应。

现代人为制作的蛤蜊光,是快速化学反应生成的,如:水电解法、真空镀膜法、改变瓷釉配方法等。

一般都是低位置彩色比高位置的彩色要成色重,尤其带有开片的蛤蜊光造假瓷器,容易在开片的口沿处多积存,我们用折射光鉴别仪的折射光功能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见到这种现象就可以确定为新仿,如图2是人为造假的蛤蜊光。

快速生成的蛤蜊光容易在釉上彩的画工边沿多积存,所以我们会看到画工边沿的蛤蜊光明显重于其它位置,如图4用卡兰德10倍放大镜也可以明显看出。

图1:宋代钧窑瓷片图1-1釉彩开片显微50倍图1-2蛤蜊光分散没积存于开片口沿折射光显微50倍图1这片宋代钧窑带彩瓷片,表面产生了比较分散的蛤蜊光,没有积存于开片口沿。

图2:仿宋代钧窑瓷器图2-1釉彩开片显微50倍图2-2蛤蜊光明显积存于开片口沿折射光显微50倍图2仿宋代钧窑瓷器,开片口沿明显积存和蛤蜊光,证明是快速制作时,不能分散而形成的。

8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

8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

浅论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1.古瓷上的酥油光、宝光、蛤蜊光是鉴定古瓷唯一的标准。

因为它不是人造的,是古瓷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修身”的,由釉内的气泡形式所影响,是瓷釉的化学成分经过各种化学物资的浸扰改变所形成的一种柔和的光。

2.宋代前后的古瓷一般都具有这种光。

石灰硷釉釉层肥厚,所变化的物资丰厚,反射出的光呈酥油状态,有玉质感,光线柔和,似涂上一层水银,叫做“酥油光”。

(宋官窑、哥窑多有)。

3.北宋以前的瓷器石灰釉稀薄,施厚了流釉,所以施一层釉。

出窑时呈玻璃光,经千年岁月的衍化,这层光平和了,不再直射了,变成了亮丽的平光,俗称“宝光”。

4.明以前的单色釉含铅量高,千年岁月使铅元素析出釉层,形成一层光膜,是釉外光,在光的折射下呈现多种色彩,这种光叫“蛤蜊光”。

5.蛤蜊光多在唐三彩和唐以后单色釉上出现。

6.宝光酥光和蛤蜊光不同,它们是瓷器内在因素形成的,这些瓷器经人手把摩这几种光更显清亮,而馆藏器长期匿于库或玻璃罩内,自身有一层气垢包裹,这几种光是不清晰的。

谨将这几种光的图片发上,供朋友观赏。

自己收藏有什么古瓷,先看有没有这几种光就定新老了。

(假专家忽视这几种光的重要性,籍以其他借口胡说八道,将假说真,将真说假,不足信矣)2、宝光,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

具备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巧、胎釉优异的上乘之作,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经历多次数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辉夺目、宝光喷溅。

例如四川文物总店乔德光先生收购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归属这种瓷器。

三、无光,虽然昏暗、失亮,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应属光的一种。

具备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

由原来的有光变为此刻的无光大约是因在空气中长期的化学作用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

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样,有些新瓷,经由过程人为加工处理,也能够将其外貌的火光去净,变成无光之器,但它的本质倒是新瓷。

8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解析

8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解析

浅论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1.古瓷上的酥油光、宝光、蛤蜊光是鉴定古瓷唯一的标准。

因为它不是人造的,是古瓷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修身”的,由釉内的气泡形式所影响,是瓷釉的化学成分经过各种化学物资的浸扰改变所形成的一种柔和的光。

2.宋代前后的古瓷一般都具有这种光。

石灰硷釉釉层肥厚,所变化的物资丰厚,反射出的光呈酥油状态,有玉质感,光线柔和,似涂上一层水银,叫做“酥油光”。

(宋官窑、哥窑多有)。

3.北宋以前的瓷器石灰釉稀薄,施厚了流釉,所以施一层釉。

出窑时呈玻璃光,经千年岁月的衍化,这层光平和了,不再直射了,变成了亮丽的平光,俗称“宝光”。

4.明以前的单色釉含铅量高,千年岁月使铅元素析出釉层,形成一层光膜,是釉外光,在光的折射下呈现多种色彩,这种光叫“蛤蜊光”。

5.蛤蜊光多在唐三彩和唐以后单色釉上出现。

6.宝光酥光和蛤蜊光不同,它们是瓷器内在因素形成的,这些瓷器经人手把摩这几种光更显清亮,而馆藏器长期匿于库或玻璃罩内,自身有一层气垢包裹,这几种光是不清晰的。

谨将这几种光的图片发上,供朋友观赏。

自己收藏有什么古瓷,先看有没有这几种光就定新老了。

(假专家忽视这几种光的重要性,籍以其他借口胡说八道,将假说真,将真说假,不足信矣)2、宝光,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

具备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巧、胎釉优异的上乘之作,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经历多次数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辉夺目、宝光喷溅。

例如四川文物总店乔德光先生收购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归属这种瓷器。

三、无光,虽然昏暗、失亮,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应属光的一种。

具备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

由原来的有光变为此刻的无光大约是因在空气中长期的化学作用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

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样,有些新瓷,经由过程人为加工处理,也能够将其外貌的火光去净,变成无光之器,但它的本质倒是新瓷。

古瓷蛤蜊光(研讨创立科学鉴定观之二)

古瓷蛤蜊光(研讨创立科学鉴定观之二)

古瓷蛤蜊光(研讨创立科学鉴定观之二)一九八零年,我回故乡山西探亲,在一个亲戚家邻舍盛情宴请我这个远道客人的机会,我被很陈旧的老木柜上摆放的这个红黄釉色的罐子上绚丽多彩的光泽深深吸引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宝光!我拿掉罐口上一个破旧的小青花碟子(当盖子用的),看到里面盛装着红糖,我端起罐子好奇的欣赏着罐子釉面灿烂彩光。

主人(一位年近七旬的孤寡老婆婆)问我看什么?我回答说:这个罐子的彩光很漂亮。

老婆婆说:你喜欢就送给你吧...隔日亲戚陪我去城里玩,我顺便在土产商店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新罐子和一些盘碗,装了一小纸箱子。

拿回村里后,我把新罐子和十几个新盘碗送到邻舍老婆婆家(其余的一些新买的盘碗留给亲戚家用了。

),因为我看到在宴请我的时候,老婆婆家的盘碗都很旧,还有裂缝与磕碰伤口沿的依然在使用。

老婆婆见我送给她家这么多新盘碗和新罐子,自然是高兴的很呀!老婆婆拿出炒熟的南瓜籽让我和亲戚嗑瓜子,她把新罐子洗刷干净、少许晾晒了一会儿就把老罐子里的红糖放到新罐子里,随后把这个老罐子送给我了。

这是我无意中收藏到的第一件藏品。

在后来的三十年中,我对这个罐子上的绚丽彩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九十年代初期送到北京当时的历史博物馆请专家看过,专家说:这是个红陶胎酱黄釉朵花纹罐,是十分罕见的北宋早期民间传世品,历经千年战乱后保存到现在这样的品相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再后来,我又研究出这种彩光的成因(行称“蛤蜊光”),这种釉面的宝光是釉内分子活跃的微量元素随着岁月的增长而自然析出的釉质老化质变现象,是考量这种釉质器物年份长短的一项自然特征。

此罐,虽然岁月沧桑、伤痕累累,但釉水包浆很厚重,仿佛刚从油里捞出来的一样。

再后来又见过许多人造“蛤蜊光”,但假“蛤蜊光”终归与真的明显不一样:假“蛤蜊光”是采用现代科技生产的电光水。

电光水,又称彩光料,这是一种绘饰在玻璃制品上或陶瓷制品釉面上的装饰材料,用电光水在瓷器上造假蛤蜊光的赝品,始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愈演愈烈,这种假“蛤蜊光”如同油漆般呆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一-瓷器鉴定上的蛤蜊光是怎么回事?
真知堂鉴古
中国,英文称(China)。

china一词除了中国的意思以外,还有一重意思,就是瓷器。

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艺术品之一,在国内外收藏界享有盛誉。

目前,国内号称有8000万收藏大军,其中不少就是瓷器收藏爱好者。

但数量并不是特别多。

原因在于,收藏者多云:‘瓷器水深’。

所谓水深,意思是瓷器鉴定难度高,Z真伪难辨,很多专业术语不懂。

作者精研中国古代瓷器三十多年,收藏丰富,博览群书,不愿私藏,乃借此平台广为传播古瓷器鉴定知识,欢迎爱好者关注本人头条。

或关注真知堂鉴古。

蛤蜊光,是瓷器鉴定的一个专有名词。

专门用来鉴定五彩等釉上彩瓷器。

清康熙五彩仕女图观音尊
蛤蜊,就是一种海里的贝壳。

大家知道海里的贝壳在阳光下转动,多有一种七彩的光晕,类似于彩虹的颜色。

这种光晕就是蛤蜊光。

而陶瓷鉴定中所说的蛤蜊光则专门指五彩等釉上彩瓷器的彩绘部分。

釉上彩瓷器历经百年以上,在阳光下转动,彩绘部分和周围可以看到隐隐约约的七彩光晕,这种光晕则被称为蛤蜊光。

一般而言,蛤蜊光是判断五彩瓷器是否为老货的重要鉴定依据之一。

如果一件釉上彩瓷器(不含珐琅彩,粉彩)其他条件都符合古瓷的标准,那么,再具有蛤蜊光的特征,则基本
上可以肯定为古瓷。

如果釉上彩瓷器其他条件都符合古瓷标准,却没有蛤蜊光,釉面火光很重,则很有可能这件瓷器为新仿品。

库出和桶瓷出外。

所谓桶瓷,是指清代景德镇运送到北京宫廷的瓷器,传统都为木桶盛装,被称为桶瓷。

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有不少旧藏桶瓷未曾开封。

尽管年代久远,这些瓷器仍然釉面火光茂盛,宛如新瓷。

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库出。

但除了故宫所藏的桶瓷以外,民间是不可能有几百年的瓷器还保存在木桶里的。

所以,民间所见传世五彩等釉上彩瓷器,没有蛤蜊光的,几乎可以肯定为新仿品。

清五彩婴戏纹高足杯
目前,做旧仿古者也做出了蛤蜊光。

但这种做旧仿古瓷器,必须经过釉面摩擦和化学药水浸泡。

所以如果这件瓷器其他特征都符合古瓷的标准,也有蛤蜊光,我们可以仔细看看釉面是否有打磨做旧痕迹,也可以洒上热水,用鼻子闻是否有化学药品的味道。

如果有,则此古瓷必假无疑。

蛤蜊光的成因,古玩行知者寥寥。

比如,明代的红彩,就没有蛤蜊光。

原因亦无人探讨。

原因其实很简单。


代釉上彩瓷器的彩绘原料都是天然矿物质。

把天然矿物精选后火锻水洗然后磨成粉末,再用吸铁石吸附杂质,
就成了五彩的颜料。

为了附着在瓷器表面,五彩等釉上彩瓷器,传统上都用铅粉配比颜料彩绘。

而铅在百年之后氧化,瓷器上就出现了七彩光晕。

现代仿品基本上都是知道古代蛤蜊光成因的高手所制。

所以采用古代含铅的天然矿物配比颜料彩绘,再在酸碱潮湿等环境下埋藏,就能把传统的百年以上自然氧化的时间缩短到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内。

这种作假的蛤蜊光,对于迷信蛤蜊光鉴定五彩瓷器的收藏爱好者,有极大的杀伤力。

所以,蛤蜊光只是鉴定五彩等釉上彩瓷器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作为鉴定瓷器的秘诀。

就像现在流行的死亡气泡说一样。

死亡气泡下篇文章我们来说。

而粉彩瓷器是目前釉上彩瓷器的主流,粉彩瓷器是在彩绘颜料中加入了玻璃白打底,改变了以前的铅粉打底的传统做法,是脱胎于珐琅彩,洋彩之后创新的彩瓷,一经出现,很快就代替了五彩,成为釉上彩瓷器的霸主。

由于不用铅粉,所以蛤蜊光在粉彩瓷器中是很难出现的,但是不排除早期粉彩瓷器颜料配方过渡阶段,含铅,亦可能出现蛤蜊光之可能性。

也就是说,蛤蜊光不是鉴别粉彩的充分必要条件。

有蛤蜊光的粉彩瓷器有可能有,但没有蛤蜊光的粉彩瓷器很正常,不能以是否有蛤蜊光作为鉴定粉彩瓷器的一个标准。

民国时期的新出现一种文人画风格的彩绘瓷器,我们称之为浅绛彩。

"浅绛"原是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

代表人物为黄公望。

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其本质还是五彩和粉彩的结合。

带有浓厚的文人画特点。

部分彩料采用传统的含铅矿物颜料。

民国至今,从1911年到1949年,早期的瓷器已过百年,所以民国浅绛彩瓷器上亦有蛤蜊光出现。

总而言之,元明釉上彩,清代五彩瓷器,民国浅绛彩瓷器,均可用蛤蜊光是否具有作为鉴别新老的辅助手段。

前提是其余特征符合瓷器的其他鉴定要点。

明万历五彩龙凤纹执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