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保健ppt课件全篇

17
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
黄”指黄色蔬菜如胡罗卜、红薯、南瓜、玉 米、西红柿。
“绿”是指绿茶,绿茶含茶多酚最多,有较 强的抗氧自由基、动脉粥样硬化和防癌作用。
“白”是指燕麦粉和燕麦片,据北京心肺血 管医疗研究中心证实每日50克燕麦片煮粥, 能使血胆固醇平均下降39mg%,甘油三脂下 降mg76%。
便秘 大便秘结排便时增加腹压影响心脏,诱发冠心病急性 发作,故平时应多吃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 以保持大便通畅。
14
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
合理饮食 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可概括为两句
话:第一句话是 1、2、3、4、5。第二句 话是红、黄、绿、百、黑。 (一)、1、2、3、4、5
– “1” 是指每日一袋牛奶,宜长期坚持饮用。 可补钙、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及动脉粥 样硬化。
项 目 建议控制水平
警惕水平
冠心病危险水平
总胆固醇 <5.18 mmol/L
5.18-6.21 mmol/L >=6.22 mmol/L
甘油三酯 男:0.45-1.81mmol/L 女:0.40-1.53mmol/L
高密度脂蛋 >0.25mmol/L
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 <3.37mmol/L
白胆固醇
心脑血管疾病 的预防保健
1
2
引言
• 中年以后的主要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 脑卒中。 •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不断上升,其死亡 率在人口总死亡中占40%。每年全国死于心脑血管 病者约200余万人。 •
3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
• 一、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头号原因。要知道自己的血 压,每年至少测量2次,如果有高血压务必咨询医师, 使其得到控制。 •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非药物状态下二次或二次以上 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
黄”指黄色蔬菜如胡罗卜、红薯、南瓜、玉 米、西红柿。
“绿”是指绿茶,绿茶含茶多酚最多,有较 强的抗氧自由基、动脉粥样硬化和防癌作用。
“白”是指燕麦粉和燕麦片,据北京心肺血 管医疗研究中心证实每日50克燕麦片煮粥, 能使血胆固醇平均下降39mg%,甘油三脂下 降mg76%。
便秘 大便秘结排便时增加腹压影响心脏,诱发冠心病急性 发作,故平时应多吃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 以保持大便通畅。
14
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
合理饮食 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可概括为两句
话:第一句话是 1、2、3、4、5。第二句 话是红、黄、绿、百、黑。 (一)、1、2、3、4、5
– “1” 是指每日一袋牛奶,宜长期坚持饮用。 可补钙、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及动脉粥 样硬化。
项 目 建议控制水平
警惕水平
冠心病危险水平
总胆固醇 <5.18 mmol/L
5.18-6.21 mmol/L >=6.22 mmol/L
甘油三酯 男:0.45-1.81mmol/L 女:0.40-1.53mmol/L
高密度脂蛋 >0.25mmol/L
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 <3.37mmol/L
白胆固醇
心脑血管疾病 的预防保健
1
2
引言
• 中年以后的主要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 脑卒中。 •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不断上升,其死亡 率在人口总死亡中占40%。每年全国死于心脑血管 病者约200余万人。 •
3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
• 一、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头号原因。要知道自己的血 压,每年至少测量2次,如果有高血压务必咨询医师, 使其得到控制。 •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非药物状态下二次或二次以上 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心脑血管PPT课件

,从而引发的心脏病。
病因
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 尿病等。
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01
02
03
定义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病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
病理变化
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水 肿、颅内压升高等。
03
烟酸类药物
抑制脂肪分解和合成,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主要有烟酸、阿昔莫司等。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与使用
血小板糖蛋白Ⅱ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环节,从而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主要有阿昔单 抗、普拉格雷等。
血小板糖蛋白Ⅰb/Ⅲ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从而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主要有替 罗非班、依替巴肽等。
基因组学与心脑血管疾病
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和分子机制,对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与心脑血管保护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如丹参、川芎等中药的有效 成分。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针灸、中药汤剂等。
管理压力
学会放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应 对压力的方法,如冥想、呼吸练习 、瑜伽等。
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
健康饮食
控制体重和血压
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有助 于预防冠心病。
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血压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 的风险。
规律运动
戒烟限酒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 冠心病。
病因
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 尿病等。
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01
02
03
定义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病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
病理变化
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水 肿、颅内压升高等。
03
烟酸类药物
抑制脂肪分解和合成,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主要有烟酸、阿昔莫司等。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与使用
血小板糖蛋白Ⅱ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环节,从而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主要有阿昔单 抗、普拉格雷等。
血小板糖蛋白Ⅰb/Ⅲ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从而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主要有替 罗非班、依替巴肽等。
基因组学与心脑血管疾病
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和分子机制,对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与心脑血管保护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如丹参、川芎等中药的有效 成分。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针灸、中药汤剂等。
管理压力
学会放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应 对压力的方法,如冥想、呼吸练习 、瑜伽等。
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
健康饮食
控制体重和血压
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有助 于预防冠心病。
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血压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 的风险。
规律运动
戒烟限酒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 冠心病。
心脑血管PPT课件

控制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同时,加强公众健康教 育,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意识。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与诊 断
症状表现
胸痛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患者会感到胸部压 迫、疼痛或不适。
头晕或晕厥
脑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时,患者会感到头 晕或晕厥。
03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风 险因素
常见病因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 血管壁受损,增加 动脉硬化和血栓形 成的风险。
高脂血症
血胆固醇和甘油三 酯水平过高会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的风 险。
吸烟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 皮细胞,加速动脉 硬化和血栓形成。
糖尿病
糖尿病会导致血管 病变和血栓形成,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 的风险。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心脏病、脑供血不足 、脑梗死等。
流行病学与危害
流行病学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 年上升。
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
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规律锻炼等方式 ,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趋势。
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将更 加注重个体化、精准化和综合 治疗,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的应用和发展,心血管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也将得到更加广泛
的应用和推广。
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同时,加强公众健康教 育,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意识。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与诊 断
症状表现
胸痛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患者会感到胸部压 迫、疼痛或不适。
头晕或晕厥
脑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时,患者会感到头 晕或晕厥。
03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风 险因素
常见病因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 血管壁受损,增加 动脉硬化和血栓形 成的风险。
高脂血症
血胆固醇和甘油三 酯水平过高会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的风 险。
吸烟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 皮细胞,加速动脉 硬化和血栓形成。
糖尿病
糖尿病会导致血管 病变和血栓形成,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 的风险。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心脏病、脑供血不足 、脑梗死等。
流行病学与危害
流行病学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 年上升。
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
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规律锻炼等方式 ,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趋势。
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将更 加注重个体化、精准化和综合 治疗,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的应用和发展,心血管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也将得到更加广泛
的应用和推广。
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PPT课件

不稳定性心绞痛
休息时出现的心绞痛,程 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硝酸甘油治疗效果较差。
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而持久的胸痛,血清 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和心 电图进行性改变。
脑卒中临床表现与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突然发生的、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在24小时内 完全恢复。
脑出血
突然出现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 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可伴随血 压升高。
预防策略
未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 略将更加注重个体化、综合 性和长期性,以降低疾病发 生率和复发率。
社区干预
社区干预在心脑血管疾病的 预防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将有更多相关政 策和项目出台。
国际合作
全球范围内的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治疗和预防将进一步 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
如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 复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保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 、适当运动等。
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 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
心肌梗死护理与自我管理
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保持心理平衡等。
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之一,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血管病变 ,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之一,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流受阻 。
详细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肪、胆固醇、钙等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导致血 管壁变厚、血管狭窄。随着斑块的发展,血管的狭窄程度逐渐加重,影响正常 的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讲课心脑血管疾病的识别与预防ppt课件

分类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如 冠心病)和出血性(如脑卒中) 两大类。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高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 内的主要疾病,发病率较 高。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心脑血 管疾病发病率存在差异, 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习 惯等因素有关。
年龄与性别特征
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 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 女性。
定期的健康检查与筛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检查,及早发现心脏问题。
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 生化指标的检测,及时了解身 体状况。
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脑部 影像学检查,及早发现脑血管 问题。
05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护 理
康复的重要性与目标
总结词
明确康复的重要性与目标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面康复,使患者能够重返社会和家庭,恢复正常的日 常生活和工作。康复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症状,改善身体功能,提高心理适 应能力,增强自我管理和应对能力。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 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有 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危 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
发展。
03 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
早期识别的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 能与心脏问题有关。
呼吸困难、气促
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可能与肺部或心脏问题有关,需要引起重视。
头晕、头痛、肢体乏力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如 冠心病)和出血性(如脑卒中) 两大类。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高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 内的主要疾病,发病率较 高。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心脑血 管疾病发病率存在差异, 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习 惯等因素有关。
年龄与性别特征
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 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 女性。
定期的健康检查与筛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检查,及早发现心脏问题。
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 生化指标的检测,及时了解身 体状况。
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脑部 影像学检查,及早发现脑血管 问题。
05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护 理
康复的重要性与目标
总结词
明确康复的重要性与目标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面康复,使患者能够重返社会和家庭,恢复正常的日 常生活和工作。康复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症状,改善身体功能,提高心理适 应能力,增强自我管理和应对能力。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 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有 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危 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
发展。
03 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
早期识别的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 能与心脏问题有关。
呼吸困难、气促
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可能与肺部或心脏问题有关,需要引起重视。
头晕、头痛、肢体乏力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脑梗死 、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液高凝 状态、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密切相关。
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
总结词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龄化的特点。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而且一旦发病往往容易导致残疾或死亡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需要长期持续,需要患者长期控制血 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
总结词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是逐年上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详细描述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而且总体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非常高,因此 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变得越来越重要。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血管疾病的病因
学习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的发生。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健康检查
01
常规体检
常规体检可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如心电图异常、血压升
高、血糖异常等。
02
专项检查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应定期进
学习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学习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如放松技巧、呼吸锻炼、饮食调节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 地应对心脑血管疾病。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减轻压力、控制情绪等。同时,患 者应学会与医生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参与治疗。
THANK YOU.
04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课件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增加心 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饮酒
过度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 疾病的风险。
危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
定期检测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 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 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肪、低胆 固醇的饮食习惯,增加蔬 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 摄入。
分类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如冠心病)和出血性(如 脑梗塞、脑出血)两大类。
流行病学特点
01 发病率高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发病率 高,死亡率高。
02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生活 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03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是心脑血管疾 病的危险因素。
规律的运动与锻炼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 01 快走、骑车、游泳等。
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02
运动时应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03
控制慢性疾病的管理
01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展,降低心 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0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干预慢性疾病的早期 症状。
详细描述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护理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康复与护理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全面化和早期化。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应用,康复与护理的模式也将发 生改变,更加便捷和高效。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与心理
06
支持
社会支持的策略与措施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通过社区组织、医疗机构和志愿 者等资源,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提供日常照料、康复指导和心理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 ppt课件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 和职业疗法等,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提高。
个体化用药与精准医疗的实践与展望
个体化用药的实践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其他生物 学特征,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精准医疗的展望
借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实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精 准预防、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预 后和生活质量。
02
CATALOGUE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个性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 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
的药物治疗方案。
全程管理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 进行全程管理,确保药 物使用的安全、有效和
规范。
定期评估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 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 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为主原则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 重预防措施的落实,降 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依折麦布
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低 密度脂蛋白。
降压药物
利尿剂:通过排钠排水降低血压 。
β受体拮抗剂:抑制心脏收缩力 和速度,降低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 剂(ARB):扩张血管,降低血
压。
抗凝药物
华法林
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 ,预防血栓形成。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心脑血管疾病用 药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目录
•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 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介绍 •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副作
用 •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01
CATALOGUE
个体化用药与精准医疗的实践与展望
个体化用药的实践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其他生物 学特征,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精准医疗的展望
借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实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精 准预防、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预 后和生活质量。
02
CATALOGUE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个性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 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
的药物治疗方案。
全程管理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 进行全程管理,确保药 物使用的安全、有效和
规范。
定期评估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 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 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为主原则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 重预防措施的落实,降 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依折麦布
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低 密度脂蛋白。
降压药物
利尿剂:通过排钠排水降低血压 。
β受体拮抗剂:抑制心脏收缩力 和速度,降低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 剂(ARB):扩张血管,降低血
压。
抗凝药物
华法林
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 ,预防血栓形成。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心脑血管疾病用 药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目录
•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 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介绍 •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副作
用 •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01
CATALOGU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风险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关 • 血糖异常波动可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 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高危因素
➢ 直接损害靶器官,如心脏、脑等 ➢ 造成血糖波动加剧,促进心血管病变发生
什么是肥胖?
反映超重与肥胖程度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2(m2) 我国的标准1:
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 合理运动等
饮食、运动、用药相对固定, 减少情绪波动,作息规律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降压,血压<130/80mmHg
调脂、抗凝 戒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
全面控制血糖达标
药物治疗是血糖达标的有力武器
✓ 如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控制好血糖, 建议您咨询医生,选择适合您的药物,包括起始胰岛素治疗。
管 死 亡
2.0 1.5
风 1.0
险 0.5
0
P=0.83
P<0.001
<6.1 6.1~6.9 ≥7.0 空腹血糖 (mmol/L)
<7.8 7.8~11.0 ≥11.1 2小时血糖(mmol/L)
DECODA研究(样本量6,817)
Diabetologia 2004;47.
关于餐后高血糖,糖友一定要记牢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
肥胖的人更易患心血管疾病
超重与肥胖常伴有血糖、血脂、血压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 素变化,并导致冠心病发病增加
BMI每增加1kg/m2,8年内患高血压病风险增加2.5% 肥胖患者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较正常人增加倍数如图(体重正常者风险为1)
40
风 险 增 加 倍 数
早餐 午餐
晚餐
11
血糖异常波动增加意味着心血管疾病增加
有研究发现:
➢ 1小时血糖波动>5.6mmol/L
心脏病事件
➢ 餐后2小时高血糖
冠心病和总死亡率增高
➢ 空腹血糖变化幅度较大
心血管疾病死亡
引起血糖异常波动的原因
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肝、肾、胃、肠、垂体病变等) 药物影响 饮食(包括进餐的质、量、餐次、时间的改变) 运动 情绪 睡眠
血糖达标,早用胰岛素,早获益
✓ 如果生活方式干预结合目前的药物治疗仍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请咨询医生,及时调整您的治疗方案或胰岛素剂量!
卒中(中风等) 心肌梗死
糖尿病相关性死亡
12% 14% 21%
降低并发症风险
总体死亡率
14%
UKPDS 35, BMJ 2000; 321.
加强血糖控制能显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著名的DCCT/EDIC研究显示, 加强血糖控制
可进一步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减少42%
心血管疾病 降低42%
N Engl J Med 2005; 353.
国外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表明: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心脑血管病变
UKPDS 8:Diabetologia. 1991; 34
引发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
高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异常波动
餐后高血糖
肥胖
高血压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冠心病 脑血管疾病
什么是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
• 高血压、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
➢ 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针对病因,积极防治
综合防治 总原则:
全面控糖 为基础
综合干预 危险因素
防治对策:
糖化血红蛋白 达标
控制 餐后高血糖
减少 血糖波动
HbA1C<7
使用主要作用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 如瑞格列奈、门冬胰岛素等
什么是血糖异常波动?
• 正常人每日血糖存在一定程度波动,特点: 波动幅度小,时限短,变异小,体现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强
• 血糖异常波动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特点: 波动幅度大,时限长,变异大,体现机体自身调节能力较差
血糖值 mmol/L
16.1
13.3
10.6
1型
2型
7.8
正常人
5.0
2.2
6 8:00 10 12:00 2 4 6:00 8 10 12 2 4 6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能反映近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 • 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目标应﹤7 %
高糖化血红蛋白:
• 反映近期整体血糖水平升高 • 临床上以此判定一段时间内整体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意味着: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显著减少下列病症及危害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每降低约1%
死亡风险降低20%~25%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低10/20mmHg 心绞痛症状减少91%,运动耐量增加33% 甘油三酯降低30%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降低30%~50%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5%(相对)
British Medical Bullitin 1997;53()
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
2.0
1.9
1.Am. J. Epidemiol. (2008) 167 (11). 2.Clinical obes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 3.Obesity: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降低体重=减少心血管疾病
体重降低 10kg
心脑血管
MDE-P-2011-62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本次课程内容介绍
1 什么是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2 引发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3 综合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 4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什么是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累及心、脑大血管,导致心脑 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冠心病、 脑卒中等。
Clinical Science (2005) 109, 143–159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害
冠心病
糖尿病引发
脑血管疾病
80%的糖尿病患者 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Clinical Science (2005) 109, 143–159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什么是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高峰超过 正常范围(餐后血糖<7.8mmol/L)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目标≤10mmol/L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餐后高血糖可增加心脑血管死亡风险
空腹血糖不能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死亡风险
餐后血糖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3.5
心 3.0
血 2.5
➢ 直接损害靶器官,如心脏、脑等 ➢ 造成血糖波动加剧,促进心血管病变发生
什么是肥胖?
反映超重与肥胖程度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2(m2) 我国的标准1:
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 合理运动等
饮食、运动、用药相对固定, 减少情绪波动,作息规律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降压,血压<130/80mmHg
调脂、抗凝 戒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
全面控制血糖达标
药物治疗是血糖达标的有力武器
✓ 如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控制好血糖, 建议您咨询医生,选择适合您的药物,包括起始胰岛素治疗。
管 死 亡
2.0 1.5
风 1.0
险 0.5
0
P=0.83
P<0.001
<6.1 6.1~6.9 ≥7.0 空腹血糖 (mmol/L)
<7.8 7.8~11.0 ≥11.1 2小时血糖(mmol/L)
DECODA研究(样本量6,817)
Diabetologia 2004;47.
关于餐后高血糖,糖友一定要记牢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
肥胖的人更易患心血管疾病
超重与肥胖常伴有血糖、血脂、血压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 素变化,并导致冠心病发病增加
BMI每增加1kg/m2,8年内患高血压病风险增加2.5% 肥胖患者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较正常人增加倍数如图(体重正常者风险为1)
40
风 险 增 加 倍 数
早餐 午餐
晚餐
11
血糖异常波动增加意味着心血管疾病增加
有研究发现:
➢ 1小时血糖波动>5.6mmol/L
心脏病事件
➢ 餐后2小时高血糖
冠心病和总死亡率增高
➢ 空腹血糖变化幅度较大
心血管疾病死亡
引起血糖异常波动的原因
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肝、肾、胃、肠、垂体病变等) 药物影响 饮食(包括进餐的质、量、餐次、时间的改变) 运动 情绪 睡眠
血糖达标,早用胰岛素,早获益
✓ 如果生活方式干预结合目前的药物治疗仍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请咨询医生,及时调整您的治疗方案或胰岛素剂量!
卒中(中风等) 心肌梗死
糖尿病相关性死亡
12% 14% 21%
降低并发症风险
总体死亡率
14%
UKPDS 35, BMJ 2000; 321.
加强血糖控制能显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著名的DCCT/EDIC研究显示, 加强血糖控制
可进一步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减少42%
心血管疾病 降低42%
N Engl J Med 2005; 353.
国外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表明: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心脑血管病变
UKPDS 8:Diabetologia. 1991; 34
引发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
高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异常波动
餐后高血糖
肥胖
高血压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冠心病 脑血管疾病
什么是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
• 高血压、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
➢ 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针对病因,积极防治
综合防治 总原则:
全面控糖 为基础
综合干预 危险因素
防治对策:
糖化血红蛋白 达标
控制 餐后高血糖
减少 血糖波动
HbA1C<7
使用主要作用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 如瑞格列奈、门冬胰岛素等
什么是血糖异常波动?
• 正常人每日血糖存在一定程度波动,特点: 波动幅度小,时限短,变异小,体现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强
• 血糖异常波动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特点: 波动幅度大,时限长,变异大,体现机体自身调节能力较差
血糖值 mmol/L
16.1
13.3
10.6
1型
2型
7.8
正常人
5.0
2.2
6 8:00 10 12:00 2 4 6:00 8 10 12 2 4 6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能反映近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 • 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目标应﹤7 %
高糖化血红蛋白:
• 反映近期整体血糖水平升高 • 临床上以此判定一段时间内整体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意味着: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显著减少下列病症及危害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每降低约1%
死亡风险降低20%~25%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低10/20mmHg 心绞痛症状减少91%,运动耐量增加33% 甘油三酯降低30%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降低30%~50%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5%(相对)
British Medical Bullitin 1997;53()
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
2.0
1.9
1.Am. J. Epidemiol. (2008) 167 (11). 2.Clinical obes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 3.Obesity: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降低体重=减少心血管疾病
体重降低 10kg
心脑血管
MDE-P-2011-62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本次课程内容介绍
1 什么是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2 引发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3 综合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 4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什么是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累及心、脑大血管,导致心脑 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冠心病、 脑卒中等。
Clinical Science (2005) 109, 143–159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害
冠心病
糖尿病引发
脑血管疾病
80%的糖尿病患者 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Clinical Science (2005) 109, 143–159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什么是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高峰超过 正常范围(餐后血糖<7.8mmol/L)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目标≤10mmol/L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餐后高血糖可增加心脑血管死亡风险
空腹血糖不能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死亡风险
餐后血糖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3.5
心 3.0
血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