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注重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通过对工学结合课程的模式研究,对我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模块开发,探索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林规划设计、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垦区高职教育园林工程技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类别为省重点课题,学科分类为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

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合理存在,关键是特色创新,它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逻辑主线。只有走特色之路,才有可能成功。就当前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我国的工学结合是学习了国外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由于与国外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_91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的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互动性很强的新媒体;很多年轻人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都喜欢使用新媒体。“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方便、有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从学习中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目前,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普及,比如,有的高职学校开设了多功能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得到拓展,学习材料也越来越丰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平台的应用使高职教育变得更加便捷,教学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教材内容比较单一。当前很多高职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教学还是采用单一的大纲教材,这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另外,高职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在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的改变促使教学模式相应地发生转变,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注重实践教育,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帮助,可以结合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策略 1.利用电子教材和网络资源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丰富教育教学素材,尤其是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借助网络为学生讲解更多有趣的学习素材,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电子课件,将课后习题编辑成电子文档共享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多样化的教材建设,针对不同的学科,对教材进行创新。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学作品;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作品;在理工类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将各种复杂公式的解析用电子课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2.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

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 [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即必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关键词]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课题负责人:韦永恒;课题组成员:农克良、罗显克、韦国善、王晓军、谈艺超。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它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在广西开办的高职教育院校中,除了由中专层次升格为高职院校(含民办高职院校)的学校外,还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其他专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专院校)。此外,刚刚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也还开办有高职教育专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广西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为广西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以广西的高专院校(含由专科学校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众所周知,高专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师资队伍,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要求面前,高专院校除了要加强图书资料设备的投入、师资队伍的转型培养之外,当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要彻底转变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弄清楚近几年来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据课题组的调查了解及分析,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工作分析”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研究

“工作分析”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工作分析”是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有效方法。文章结合实践阐述工作分析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及召开工作分析会的会前准备工作、主要步骤和相关要求等。 [关键词]工作分析高职教育课程开发 “工作分析”起源于德国,它是职业教育在设计学习领域时,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即把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目的在于掌握该职业或职业群中典型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主要职业能力,工作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国内许多高职教育专家对工作分析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大部分还是局限在理论研究方面,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根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探索,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作分析在高职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 1.工作分析是彻底颠覆学科体系导向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有效方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职业岗位工作中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些能力包含“必需、够用”的知识和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素养,还包括很多与工作相联系的经验、技巧和策略。这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发课程时,不能仅依赖知识的学科体系,而应紧密联系实际工作,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工作分析”,可以得到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关的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研究,开发出适应特定岗位工作要求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 2.工作分析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中作用的有效方法。高职课程要贴近企业生产的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在工作分析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是主角。他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对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关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高职课程设计以此共识为依据,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此过程能够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推进校企双方在课程开发中的深度合作。

高职教育分类教学

高职教育分类教学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分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特点展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照学生的特征和差异,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分类教学的指导原则 1.尊重差异原则 学生在性格、气质、智力等发展水平上有着个体差异,在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求同存异原则 分类教学既承认学生个体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别性,又承认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同一性。在教学中,既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又要看到部分学生间的共同点,要以共同点作为某类学生之间联合的契合点,实现共同提升和发展。 3.评估为先原则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实施分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分类”。要做好分类教学,首先要做好评估工作。评估时要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调查研究放在首位,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准确地反映出学生个体差异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归类、整理,为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和标准。 二、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1.学生特点分明、差异化明显 实施分类教学的高职学院必须由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构成,这些学生存在着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在整体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也都有明显差别。 2.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素质较高 实施分类教学,要求开设课程数量较多、涉及的学科类型也是纷繁复杂的,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分类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分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精心设计更适应某一类学生的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分类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比正常教学更多的劳动。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知识水平、今后发展方向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拟定教学大纲,选用适宜难度的教材,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料,分别设计相应的课堂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校已成为国家发展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教育教学模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师道尊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老套;不求务实,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这种状况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高职学校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改变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标签:能力培养;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所培养出人才能力的高低。加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办出高职教学特色,培养更多的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很高的技术能力人才,是当今高职学校面临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具体对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当今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多数仍是传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在课上一言堂,学生在桌下一团懵。多数老师在教学中只在意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对于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听懂,老师并不关心,其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自身含义就已经决定了教学是由教和学两部分构成,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交互动的过程,只有理解教学的真正含义,把握教学的真正内涵,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去真正的关注学生,服务学生,塑造学生,才能够建立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一、改传授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教学关系更加和谐。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不仅有语言互动、眼神互动,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习小组中的重要一员。老师还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分享有益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解难答疑,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生生互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课上课下多交流,不仅可以传播有益的知识,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充分、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能及时地退下去,更能适时的站出来。 二、变认知性教学为探索式教学 认知性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形式,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装纳知识的器物,没有人性化的教学,使得学生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2 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2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3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研究(一)

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研究(一) 摘要]文章从国内外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入手,分析了高职教学理论的发展动因,指出我国高职教学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同时介绍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学理念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搞好教学工作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要搞好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是关键;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更是关键的关键。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情况,提出应对这种趋势的策略方法。 一、世界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高职教学理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现将一些主要动态介绍如下:1.高中后生计教育教学理念。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RVE)在1995年为联邦政府提出了“关于生计的教育与培训的立法建议”,提出高中后生计教育教学理念。(1)职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2)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而要关注到行业的或职业的各个方面,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 (3)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4)教学计划的安排基于保证学生能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5)要加强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应用交际等课程,并且课程要超越职业具体领域,应包括“敬业”等职业所需素质的所有方面。(6)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它不仅是指实习、参观等形式,而是指一种更为深入、广泛、内容全面的教学规划,并且它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结合。2.法国制定短期技术学院教学大纲的理念。(1)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接受的不是一种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多科性、综合性的教育。以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适应技术发展及一系列职业。(2)专业基础理论是技术革新的源泉,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3)专业技术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不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不是获得解决某些问题的现成药方,而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的理念。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因而大会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强调以下理念。(1)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以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大会工作文件强调培养“接受再培训的能力”。(2)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3)培养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未来非工资就业将大量增加,自立就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必然带来教育内容的改革。(4)加强社会文化学习和外语学习。 4.改革教学内容采取的相应对策。欧盟于1996年发布了一份关于教育与培训的白皮书,专门考察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提出相应的对策。白皮书指出:信息社会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和工作性质,迫使人们不仅要能适应新的技术工具,还要能适应急剧变化的工作环境。社会中的种种变化带来不确定性,甚至使有些人的就业处于困境。因而,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1)要对普通文化课作重新评价。因为它是学生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基础;它有助于增强学生掌握关键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创造的能力。它也是适应经济变化和工作场所变化的重要因素。(2)教育与培训所培养的工作技能与知识,要能使学生具有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即长期就业的可能性。(3)在获取技能与知识的灵活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新的多样化的技能认可方法。

课程开发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一)

课程开发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一) 摘要: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设定课程方向,即专业的设置,其要点在于分析行业企业、教育与市场、人才规格、学习者及学校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取得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进而设计出相应的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需求分析 找准经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义。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和广大受众的切入点,是沟通经济社会和受众的桥梁,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成效,专业设置是课程开发中课程分析和课程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 课程开发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对于专门教育来说,首先要有明确的育人大方向——专业和专门化方向,这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和个体的特殊功能的体现,也是办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所以,专业设置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成果之 一,课程开发也必定成为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核心。 课程开发要经过“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编制”和“课程评价”4个阶段。专业设置主要是前两个开发阶段的产物,它又制约着后两个阶段的开发。高职院校必须以课程开发为核心,通过专业设置和改造,逐步构建具有生命力和特色的专业体系。 课程开发的课程分析阶段是高职院校选择和确定专业的关键,它是为开发专业和课程而汇集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从而规划专业设置并获得课程设计和编制根据的工作过程。高职教育的课程分析可划分为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3个阶段。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在顾及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要着重作好课程分析阶段的“行业与企业需求分析”、“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教育受众(学习者)需求分析”和“教学需求分析”,以取得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来说,通过这些分析,若能获取真实而有效的翔实材料,就成功了一半。本文主要从课程开发的课程分析角度,来探讨课程开发与高职专业建设、改革的关系。 一、行业与企业需求分析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毕业生“出入口”畅通的根本保证,因而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专业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本地区和周边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培养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性和现场管理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必须分析宏观到微观的社会经济形势,本地区和临近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的变化,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发展势态。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又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因此专业设置应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并在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 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大量典型行业和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是进行行业和企业需求分析的主要手段。同时,要成立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育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二、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可使高职院校了解和把握自己可以占有的“市场份额”,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专业设置的有效需求,使各高职院校能正确定位,办出既有特色又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高职教育是通过培养技术性应用性专门人才而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发

浅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浅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自建院以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大胆尝试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校内实训条件建设,阐述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路、新构想,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实训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高职高专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低,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摸索、不断更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当代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国内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国外高职高专院校众多教学模式中,多数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它的教学理念是淡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加强社会实践,通过真实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做到学以致用。从教学模式上看,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随着对国外合作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国内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学习并借鉴国外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我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为例,阐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自建院以来不断尝试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通过毕业生回访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适时掌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材选定,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以致用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讲求精通,避免了“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走进企业内部,了解对高职人才的学习、技能要求,不断更新培养方案,逐步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大胆尝试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王凌波

第11卷第6期2012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11No.6 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王凌波(1981-),女,湖北人,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16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王凌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4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具体合作 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阻碍。本文对高职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的和企业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使校企合作能够做到实处。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机制;效果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864(2012)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06-0033-02“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与企业的合作是热情高涨、 充满期待,纷纷进行着与企业的多种形式合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在近三年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多门 “工学结合”课程,如下表1。表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情况 序号名称 合作企业 1.光学零件的镀膜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光学零件的加工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激光实训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工程光学实训 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金属与非金属的激光加工楚天激光、华工激光6.激光电源的装配与维护楚天激光7.激光加工机集成与维护楚天激光8.激光器装配与调试华工激光 9.光有源无源器件的制造武汉福地科技有限公司10.光电探测器及应用武汉光驰科技有限公司11.光纤光缆制备武汉长飞 12.光纤光缆实验实训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13. 光纤传感器及应用 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 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不断地摸索出有效的合作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 1.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阻力 (1)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2)企业专家对学校和学校制度与管理不了解;(3)企业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4)难以资源共享。 2.高职院校主导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障碍(1)高职教师缺乏对项目课程的准确认识;(2)高职课程开发进程缓慢;(3)课程开发管理存在障碍。 二、促进课程开发合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合作过程中目标追求不一致、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合作信息的不对称等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有效地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配备课程开发的专职团队课程开发人员,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项目课程开发理论和丰富的开发经验,这个团队应该由落实开发工作的企业工程师和待开发课程的校方课程负责人共同组成。这样的团队的管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不能由企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处在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极端的任意一方来承担,需要共同协商与管理。 3.明确开发实施过程的分工 (1)企业专家应该承担教学任务内容的选择和主要

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师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专任教师总规模、教师素质、教师培训等方面仍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以“双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教师深造和继续教育为途径,以企业挂职实践为突破口,规范师资培养,推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师资;双师素质;入职资格 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效显者、举世闻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各类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和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中的实训指导教师。尽管专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 1.1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理论课教师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年大学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职业技术专业、普通教育副专业三部分,同时参加规定时间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阶段为两年见习期,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教学,担任少量的教学任务,并参加各种研讨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论。两年见习期满,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到职业学校独立任教。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接受普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参加1~2年的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和有关的职业教育学培训。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升管理能力。教师进修深造和继续教育包括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能力类培训。 1.2 企业或企业培训中心实训教师的培养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实训教师必须年满24岁,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国家承认的相应专业的考试,具有该职业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必需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通过主管部门(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考试。实训教师的培养包括业务资格培训与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业务资格培训是在国家认可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培训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组织,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摘要:文章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既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2”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即1年企业顶岗实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从企业用户的需求出发,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管理模式、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实现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服务产业的贯通融合,锻炼出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职业培训深受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校企实现了双赢。学院积累了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践行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拓展了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产学合作“2+1”人才 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5年10月~1998年10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产学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产学研联合办学董事会的成立。第二阶段(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提出并尝试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首届旅游专业(中专99级)学生在绵阳金龙宾馆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第三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12月),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案。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2年5月,学院在绵阳仙海会议中心召开的制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大会上,管理工程系提出了“2+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大会的高度重视;2003年学院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申报旅游管理为省级试点专业并获得了批准。第四阶段(2002年12月至今),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已有两个专业进行了“1”阶段的顶岗实习,按“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四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的质量明显较高,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学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上,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政策激励,典型引路等举措,推动管理工程系各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设计、教学与考试模式、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列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管理工程系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饭店管理等几个新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企业需要的协调一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与杭州城市花园酒店、深圳富临国际大酒店、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珠海港中旅温泉公司、广东惠州康帝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实施“定单式”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实行产学合作的“2+1”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要求相协调,受到了学生与企业的普遍欢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设计并落实培养方案。(1)培育“三个能力”。以能力为中心,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育上悉心策划,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特殊工种技能标准的设计,加强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培养与考核,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2)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过程,通过运用任务目标设立、媒体演示、计算机辅助、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把培养企业优秀人才的目标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紧密结合。(1)倡导“优秀人才”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远大理想,按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赵志群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 事实上,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什么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 ①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③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④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⑤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⑥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⑦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⑧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 ⑨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⑩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1/ 7

一、综合职业能力。 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 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 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 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 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 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三、职业资格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精)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在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本身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这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其应有的作用。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就我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必须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安排等,在很多方面大都沿袭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可避免的有照搬照抄“普教”的嫌疑。这也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突破理论教育这一内涵,在职业教育内强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无实际的操作能力。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最终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导致了企业、市场在招聘人员时,宁愿选择普通院校毕业生。它们普遍认为,现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到达企业、岗位的要求,而招聘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稍加培训,即可达到岗位的要求。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有生命力,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技能型、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迅速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类人才身上体现着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能够针对某一岗位群,结合自身掌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的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双赢。 围绕着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改革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首先,正确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次等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以及经济能力不足者无可奈何的选择。它应该而且必须为不同层次、职业、手工业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实践上存在定位不清的现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才能有正确的逻辑起点。 其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正确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引领下,它才能顺利健康的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技术型人才。即将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