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

合集下载

《说书人》教学实录与反思

《说书人》教学实录与反思

说书人》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1. 学会根据文体特征解读文本。

2. 概括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3. 品鉴作者情感,思考个体命运与社会必然的联系,从而热爱生活,关心社会。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听单田芳评书。

【屏显】单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评书大师。

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师:这个以评书为生的艺术家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但并非每个像他一样的人都是这么幸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师陀的《说书人》,看他有怎样的命运。

这篇文章属于“珍爱生命”这一专题中的“陨落与升华”板块,到底是什么陨落了,又是什么升华了呢?二、预习检测师:请哪个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作者。

生1: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

河南杞县人。

生2: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1937 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生3:这篇《说书人》就选自《果园城记》。

师:这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生:小说。

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生:情节,人物,环境。

三、整体感知师:这篇小说题为《说书人》,请按照我眼中的说书人不同的形象来梳理情节。

【屏显】生1:1-4 段,写我第一次见说书人。

5-7 段,写我第二次见说书人。

8-28 段,我最后一次看见已经死去的说书人。

尾声我不知道。

师:小说的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得以完成,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而尾声则是升华主题。

生2:尾声应该是我看见说书人死去,心里的感受,就是第28 段。

生3:《说书人》没有追求人物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而是通过“我”这个游子回乡去听书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说书人大半生的苦难历程,并抒发我的情感。

师:这篇文章淡化情节叙述,强化“我”的感受,不同于一般小说的追求完整情节。

反思:小说离不开情节,所以通过梳理情节来感知文本,但这篇小说又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是散文体小说,不以情节见长,所以通过情节让学生初步感受散文体小说的特征。

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吴周文、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的《说书人》解读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吴周文《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就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师陀(1910-1988),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剧作家;原名王长简,曾用笔名芦焚,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十五岁离家,先后在开封、北平、上海等地求学与工作。

抗战时期,身陷“孤岛”的师陀心怀国破之痛,以小说创作初登文坛。

1937年由著名作家扬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音、沈从文、凌叔华等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

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小说写于1939年1O月10日。

所写的故事大体发生在上世纪2O到30年代,如此推算,就是8O、90年前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其实,真的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一般小说人物思想与性格的细致刻画。

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

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就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她就是一个孤苦的人。

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她压根儿没有家”。

她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

作品里没有交代她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她说书的城隍庙里。

第二,她以说书维持生计。

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她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与两旁,放几条板凳”,“她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她一个或两个制钱”。

制钱”,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

)第三,她因贫病而死。

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她就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钱珏(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226100)京派作家师陀是一位善于剖析国民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多描绘小城与社会底层的人。

在《说书人》一文中,师陀把小城与说书人当成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描绘出当时社会的保守、封闭、落后。

作者通过“说书人”这一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来表现社会的残忍、人们的冷漠,同时也表达了对说书人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中华精神的传递者的高大人格的赞美。

一、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下迷失自我(一)说书人的生命历程是被物质贫困蚕食的过程师陀在《说书人》的开篇就直截了当地描写了“我”所见的说书人。

而作者对于说书人的描绘可谓细致周到。

先通过说书物品“一张断腿板桌、一把不见扇面的折扇、一块惊堂木、一个收钱的笸箩”极尽展现出“我”初见说书人的贫困之状;再通过“脸很黄很瘦”“并且时常咳嗽”等特征简单明了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说书人的病态之状,并且感受到说书人的病已有些时日了。

一个贫穷、一个病态,一前一后相互勾连相得益彰,尽显说书人生活窘迫、疾病缠身的情状。

作者第二处描绘说书人,并不是我第二次所见,而是对“我”每次所见的轮廓性描述。

从“更黄更瘦”“长衫变成灰绿色”“咳嗽并且唾血”等细节描绘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再见说书人时,他比以前更加贫困,更加窘迫了。

作者最后一次描绘说书人,是死去之后被捆裹在芦席里的说书人。

通过侧面描写得知“吐血死了”“没有家”“没有儿子”等;又通过“我”所见的“芦席捆着”“脚从席子露出来”“破长衫浮土”等写出说书人至死也没有摆脱贫困,贫困最终蚕食了说书人的生命。

(二)说书人的生命历程是被精神匮乏吞噬的过程师陀在《说书人》中所描绘的“说书人”的一生注定是贫苦的一生,作为社会底层的说书艺人,他的死亡不仅仅是因物质上的缺乏而难以维持生计,更是精神上的匮乏使之心理备受凌辱与摧残。

说书人不同于普通的社会底层人,他有知识、有文化,应该属于旧社会的知识分子。

当梦想照进现实——《说书人》读解

当梦想照进现实——《说书人》读解

当梦想照进现实——《说书人》读解-中学语文论文当梦想照进现实——《说书人》读解陈伯安《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

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面的段落里则集中写了“说书人”的事.当我们细细研读文本描写观众听书的情节时候,我们发现观众可以用一个词——“痴迷”来概括。

在说书人说书的时候,这些听众们忘记了生活的疲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完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文中用“一会儿”、“接着”、“再接着”三个词来表示时间流逝的迅速,仿佛就是一瞬间一样,而事实上,时间已经过了很久。

为什么物理时间如此之长而心理时间如此之短?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人们完全沉溺到听书里面去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文本除此之外还写到“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通过寺庙里说书人和听书的安静这一侧面描写,将他们被所说的书里的世界所沉醉之后的难以自拔写得淋漓尽致——说书人所说的世界让他们意犹未尽,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用这种听书过后的安静衬托出了人心的沉醉和痴迷。

在这两个地方,作者用听众们的感受和表现来侧面写出说书人所说的书对众人的吸引力.而在文本的第二段,作者还专门以“我”的感受来写出这种吸引力。

“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在这里,作者将“仍会”和“宁可”两字并用,强调出“我”对说书人的崇拜,甚至将“英雄、将军、学者和大僚”这些人所敬仰的高贵的职业与说书人这个卑微的职业进行对比,并且还在这些高贵人之前添上几个“什么”,将自己对说书人的崇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再来关注说书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

一阕悲歌向斜阳——解读《说书人》

一阕悲歌向斜阳——解读《说书人》

洪方煜苏教版必修二新选了《说书人》一文。

这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说书艺人说书及其离世的故事。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对这篇小说诠释的文章,或过于专业,或失于粗疏,或流于简约。

下面笔者不揣浅陋,从五个角度对小说进行一番梳理,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一笔账目课文中涉及到经济的一共有两处。

一处在第一段的结尾:“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一处在第五段与第六段:“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让我们来算一算账。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里含有两点信息:其一,一个馒头卖八个铜元。

这里需要指出,一个铜元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五六分,是一笔极少的钱。

结合第一处“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我们明白,一个铜元相当五个制钱,那么,原先听书每次给的大概就现在的一分钱左右,后来增加到两分,再三分……其二,“再请”表明,他的这次绘声绘色的说书的报酬,原先总共只收到八个铜元,只够买一个馒头。

填不饱肚子的说书人只好“再请八个”。

这两点信息告诉人们,仅以说书维持生计的他,收入是何等的微薄,日子过得是如何的艰辛!也正因如此,他的脸是“黄而瘦”,穿的长衫是“灰绿色”;他“时常咳嗽”,并且“唾血”“嗓子塌了”“喑哑了”,一直无钱调理治疗,直至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可以说,他是穷死的。

两个视角《说书人》采用的是小说较常用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是,拉近了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并增加真实感。

但这篇小说与通常的第一人称小说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其给我们提供了两个视角。

一是世俗视角。

在世俗者的眼中,说书是一种“贱业”,他无名无姓,人们只以“说书的”称之;“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这是他说书的地方,“设备”极其简单;他所有的家当,也仅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每次说书,“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他没有家,没有子女;他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于病情越来越重;他去世前七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直至最后,他在疾病与饥饿中死去。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说书人》是印度著名作家师陀的自传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他自己、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为中心,讲述了三代人的人生经历。

本文将主要从书中所反映的卑微与高大的主题进行解读。

首先,《说书人》表现出了师陀这种卑微的身份在印度社会中的极度贫困和无助。

早在他幼年时代,家庭的贫穷让他被迫辍学,为了温饱,他还不得不在农田劳作。

随后的生活也并未改善,他一度离家漂泊,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从一个小丑到一个身体残疾的人的助手,再到成为一个无稳定职业的小贩。

然而,师陀坚定不移地践行着他的写作信仰,获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师陀的卑微身份似乎变成了他为更广泛的人民发声的媒介。

其次,师陀在书中所述的高大主题是关于印度文化和语言的。

由于印度社会的种种限制,师陀和他的祖先一直处于较为低微和边缘的地位,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古老语言的执著追求。

师陀的父亲曾经是一位著名学者,对印度文化和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甚至在他的生命最后一刻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

师陀自己也相信,印度文化和语言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执著精神也传递给了师陀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和祖先的文化遗产,并将他们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除此之外,书中还展现出师陀对人类历史的广阔视野和对各种思想和表达形式的探究精神。

师陀熟知东西方历史的发展和交汇,能够将印度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和融合,能够以多种语言和形式去表达复杂而深刻的思想。

他的探究精神也涵盖了写作艺术、音乐、文学、幽默和人类哲学等方面,他对这些领域的理解和应用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说书人》是一本有关卑微与高大的自传小说,呈现了师陀及其家族历经印度社会种种苦难的奋斗与探究精神。

同时,《说书人》也是印度文化、语言和人类思维的一个典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师陀《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师陀《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29分)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而,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用——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一一黑色的扇而已经不见了,一块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筐算,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更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淸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 喽啰们呐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苴有人教我填志愿书,我会在我自己的大名下而,亳不踌躇的写上一一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我很难说岀所以要如此决左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苴实只剩下大盗刘唐或莽夫武松一—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时光于是悄悄的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醒木,那个收钱用的小食變。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瘠哑了。

说书人

说书人

师陀
本文是怎样刻画“说书人” 这一人物形象的?说书人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反映 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思考:
本文蕴含了作者哪些 情感?
1.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2.对生命寂寞无常感叹。 3.对社会混乱、冷漠的批判。
有人评价师陀常用散 文笔法来写小说,请 你以本文为例,对这 种说法加文中 “我”既像一个虚构的人物,又给人以 散文式的真实感。 2.少有小说追求的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 烈的矛盾冲突,本文主要通过“说书人” 的三个阶段来刻画人物,情节并不复杂。 3.恰当的插入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直白的 议论,如对“说书人”这一职业的态度、 对乱葬岗的描述和情感流露,这种手法 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一般小说极力避 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作者:————————————————————————————————日期: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中学语文论文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董健《说书人》是新修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第二模块“陨落与升华”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师陀于1942年1月3日写下的,后收入小说集《果园城记》。

夏志清博士高度评价师陀的小说“文笔典雅,饶有诗意”,甚至说“《果园城记》的18篇素描虽无悲剧力量,但却有鲁迅在《呐喊》及《彷徨》中所表现的讽刺与同情”①,《说书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很好地体现这了这一评价。

小说叙述了旧社会一个曾经给大家带来快乐的社会底层的说书人,随时代变迁,被社会和时代遗弃,最终贫疾而死,葬在乱葬岗的故事,是“一首‘小城’和‘说书人’的挽歌”②。

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笔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其奥秘除了文笔的典雅,独特的视角以及师陀本人的天赋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读者、表达思想、反映社会生活,而是通过“我”的情感与理性的错位、“我”与小城人的情感错位以及人物与读者的情感错位来表现“讽刺与同情”的,设计精巧,曲尽其妙。

一、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孙绍振先生提出的真善美三维“错位理论”认为:艺术的感染力来自于审美价值与科学认识和实用价值之间拉开距离,三者之间产生“错位”,才能有审美情感的自由可言。

③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从实用价值上看,基本是“无用”的;从理性上说,是大多数人不想为的;从情感上说,“我”却对它无比热爱,“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这种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想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于是作者在这样的错位中自然地抒发了对说书人热情洋溢的赞美。

“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说书人为“我”创造了一个美好精神的世界,“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的种子难拔去的吗?”。

说书的人用他“特准的撒谎”,引领我们认识“英雄”与“侠义”,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以至“我每次到小城里第一个总想到他”。

随着说书人的死去,说书和说书创造的美好精神世界也一同消逝。

“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在师陀这种抒情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对说书人、说书以及说书人所创造的精神世界无限的眷恋,从情感上希望它能够永远传承下去,但从理性上说这又不可能,“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说书人与说书这个传统职业注定要消逝在时代洪流中。

作者通过这一情感与理性的错位不仅表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无法安身立命、无法生存的孤独感,而且抒发了对说书人的同情以及说书这门艺术消逝的感慨与惆怅。

二、“我”与小城人的情感错位孙绍振先生的“情感错位”理论的第二个层面是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

“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人物中人际关系的差距。

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

也可以说,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感情距离构成反差,形象也就越生动。

”④《说书人》围绕着说书人,构成了两组错位的情感。

首先是“我”对于说书的同情与礼赞,这是作者借助于“我”这个叙事主体着力表现的情感。

“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讲的都是古代的刘唐、武松、鲁智深、孙二娘,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说书人从道义上引导着小城的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给现实生活中难以自救的苦人以及前来听书休闲的劳动者一种精神安慰。

“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说书人用他的生命,用他的故事感动着小镇上的人,把人们的心灵引向远方,为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了生气,为小镇的人创造一个侠义勇气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说,师陀笔下的说书人是一位善良高尚专习口头传播、说教的道德家。

”⑤这样的情感是作者极力渲染的,也是与读者能够形成共鸣的。

其次,就是小城人对说书人的情感。

说书人倾其一生在努力地说书,为小城“吹进一股生气”,这样的人从情感上应该得到小城人的感谢与铭记,但现实又是怎样呢?“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小城人与说书人之间不过是消费者与服务者的关系,听书给钱,他们觉得天经地义,没有什么附加的情感,与他们所得到的精神上的享受,他们的付出是极其微薄的。

小城的人物除了“我”这个外来客之外还有四个,分别是卖汤的、两个扛手和一个掘墓人,在他们眼中读书人就是一个“多余人”。

“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在说书人还没有死的时候,他的地方已经被卖汤的“侵占”了,“卖汤的说他正害病——‘他好几天没有来了。

…对于说书人的生病,卖汤的显然很淡漠。

两个杠手,在我询问“说书的死了?”的时候,“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在“我”询问他家中情况时,杠手说“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由此不难看出小城人对说书人是不了解的,也不想去了解;甚至在下葬时“嘲弄”道:“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

”读到这里,读者和“我”一样,心中不免充满一阵阵的悲凉。

卖汤者和扛手是小城人的一个注脚,他们对于说书人的冷漠,其实是小城人情感的一个缩影。

在他们眼中说书人是一个“多余人”,在“我”眼中说书人又是一个善良的“道德家”,这两种反差巨大的身份定位,导致冷漠、鄙视与同情、礼赞两种反差巨大的情感并列存在。

我再次回到小城的过程正是两组人物物理距离缩小而心理距离扩大的过程,其顶峰是在“我”与两个扛手的对话时刻,作者在这种强烈的错位之中不动声色地表达了对小城和小城人所呈现的落后和麻木、冷漠的讽刺与批判,为“小城”唱响了一益挽歌。

三、人物与读者的情感错位读师陀的《说书人》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说书人与孔乙己都是穿长衫的“文化人”,但这两个人又有着明显差异。

孔乙己爱喝酒,好面子,不爱营生甚至偷别人的东西,长衫是他“文人”的标志;而说书人却凭借自己的说书技艺,自食其力,长衫是他说书人身份的标志。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哕们呐喊。

”他热爱说书这个行当,并且用尽自己的生命去努力说书,“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甚至“在临死的前几天还必须勉强支持着出去说书”。

一个手艺人,技艺精湛,而又特别努力去工作,读者和“我”一样从情感上都觉得他应该生活很好,起码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作者却要这样的好人死的很惨,制造一种人物命运与读者情感的错位。

“作家要让作品有震撼力,就要让人物的命运和读者的同情发生逆差。

读者越是同情,作家越是要折磨他。

人物的命运越是和读者的希望有反差,就越是有阅读的吸引力、苏联文艺理论家称之为‘情感逆行’。

”这也就是孙绍振先生的情感错位的第三层意思。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说书人用生命在说书,却连一个馒头都换不来,他放弃了“文人”的尊严,近乎于乞丐,即使这样他还是在病困交加中死去。

说书人没有家,没有亲人,我们很难想象他病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葬礼”上窥知一二,那象征着他“文人”身份的长衫拖在地上,他的脚露在外面,他的灵柩就是一条芦席,读到此处读者无不痛心疾首。

“有谁看见过乱葬岗吗?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点缀坟墓的枸祀和野草。

就在这里,他们在这些永不会有人来祭扫,人家把他们埋葬后便永远将他们遗忘掉的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最终说书人被葬在乱岗,再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有了错位的情感,情节甚至连个性,都可有可无。

”⑧读者的情感需求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差距,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引发我们反思这种错位产生的原因。

那么,师佗借助这个错位又要表达什么呢?我们就要看文章所写的背景,说书人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当时百姓处于贫困、饥饿、疾病和流离失所的境遇之中,小城虽然远离战火,但人民也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多数人只能为口吃的奔命,哪有闲情欣赏说书艺术呢?时代造成了果园的凋敝,对需要听众的说书人来说,这是致命的。

所以小说通过这样的情感错位,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说书人孤苦命运的同情与怀念,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和罪恶势力的控诉与批判。

《说书人》作为一篇优秀的小说,在平淡的叙事中却感染了无数的读者,成功的因素很多,“情感错位”的写作技巧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