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二语文课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遭遇战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一、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惨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

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像,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明确: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

(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解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解读
里。 ”
的语文阅读教学 的关键 。语文教师应 当在尊重文本 自身特性基础上 ,结合
什么伤 ?3 . “ 我 ”是不是在母 校?
【 明确】 “ 我 ”是 一名 德 国士 兵 ,受 了 伤, 但 “ 我”始终想知道 “ 我到底 受 的什么伤? ”到最终伤 口的包扎被 解 开,我才终于意识到 :我失 去了双臂 和右腿 “ 我 ”又是一名 中学生 , “ 我” 对 “ 我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主义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 起 了三个月前在 中学的学生生活 。躺 廉・ 詹姆 斯的心理学 。 “ 意识 流”的 概念 由 詹姆斯提出 , 他认为人的意识 活动像 一条河流一样 , 是不间断的主 观思 想意 识的 流动 。小说 中的意 识
流动 的意识过程 的模仿。具体说来 , 也就 是以人 物 的意识 活动为 结构 中 心 ,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 生, 且逻辑松散的意识 中心 ,将人物
自身的知识经验 , 就文本用什么样的 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 ,用什 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 ,用
什么样 的材料证 明了什 么样 的观点 、 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以及文本为了 说 明观点 或表 达情 感用 了怎 样 的结 构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 的结构等问题 进行思考 , 从而在思考中实现对文本 材料的深入剖析。
综 合天地 2 0 1 3 0 9
教 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阅读小说 ,理清下列三个 问题 :
1 . “ 我 ”是谁 ?2 .“ 我 ”到底受 的是
校 ,…… “ 由学校上 战场 ,为 ……而 阵亡 。 ”③ 我又 闭上眼睛想 , “ 你一 定要 弄 清楚 。到底 受 了什 么伤 ;另 外 你 现 在是 不是 就在 自己的母 校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意识流手法造成悬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研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达到互补和提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和批判战争罪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信念,启发学生要倾注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化艺术的欣赏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2、体会作者反对战争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露战争的危害,控诉战争的罪行,我们阅读的作品多是从战争正义方受害者的角度来写的。

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无遭受灾难,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境况。

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对这场战争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恰是敌对阵营中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二、明确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2、体会作者反对战争的主题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我”是一名_________,受了___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才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是一名________,“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珍爱生命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我与地坛/史铁生/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后的常青藤叶/[美]欧亨利/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8页 0070页 0072页 0113页 0115页 0117页 0119页 0199页 0201页 0256页 0258页 0299页 0340页 0342页 0383页 0424页
珍爱生命 最后的常青藤叶/[美]欧亨利/ 鸟啼/[美]劳伦斯/ 写作指导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和平的祈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 图片两组 写作实践 六国论/苏洵/ 念怒娇赤壁怀古/苏轼/ 落日/朱启平/ 写作指导 准确、及时与便捷 慢慢走,欣赏啊 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 *亡人逸事 *边城(节选)/沈从文/ 写作指导 看好处,说门道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 结尾 “牛奶 ”的含义是什么?表达 怎样的感情? 了“我”怎样的感情?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 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 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写作特点:
一 、 人物个性鲜明 : “ 我 ”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个性鲜明: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 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 的小人物。 的小人物。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 生活,他幼稚、无知, 生活,他幼稚、无知,对侵略战争缺乏认 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 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 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 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 生命的价值,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生命的价值,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准确地概括了纳 粹德国时期青少年 真实的思想状况
文明与野蛮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二、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为 什么要 把“我” 安排在 自己的 母校? 母校?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 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 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 到处充满着血腥味。 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 两不相干的地方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 “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 母校, 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 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 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 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 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 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 ),出生于德国科隆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 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 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 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 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 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 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 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 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 空概念颠倒跳跃, 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 心独白。1972年 伯尔由于“ 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 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 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 出了贡献” 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我们从来没有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无遭受灾难,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境况。

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对这场战争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投影课题)二、文本研习:(学生课前阅读反馈问题整理)(一)、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梳理故事情节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二)、探究释疑1、文中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设置悬念的作用是什么?悬念:1、我在不在自己的母校2、我受了什么伤?3、消防队员打扮的人是谁?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

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详细、花大量笔墨)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格局、美术教室画像)(或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美狄亚:希腊戏剧中的复仇女神形象,为了爱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和祖国,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不忠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老弗里茨:使普鲁士变为专制主义军事大国的人。

尼采:他的超人哲学,权利意志论,通常被认为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

这个环境充满了对战争的渲染和鼓动,是尚武的、暴力的、仇视的、血腥的。

用那么多笔墨写环境说明了环境造就这样的人、这样的时代。

这些画、纪念碑对“我”以及所有在学校里的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本周我们学习两篇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同题材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从而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辨证的思考。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叙写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和战争留给他的创伤,揭示了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和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

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的主题。

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着重把握两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通过比较把握两篇作品不同的叙述方式。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积累整理下列词语:1、字音邂逅xiè hòu贤惠huì和睦mù狙击jū瓦砾lì嗜好shì蓬乱péng 哆嗦duō suo雏儿chú窒闷zhì胡诌zhōu泥泞nìng吝啬lìn sè搪瓷táng凝眸远眺móu斑斓bān lán甲胄zhòu颠簸diān bǒ啐cuì窗帏wéi吞噬shì惬意qiè粗犷guǎng蹒跚pán shān襁褓qiǎng bǎo惊骇hài愕然è烟熏火燎xūn liǎo2、词语解释狙击:埋伏在隐秘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窒闷:因呼吸困难或氧气不足而导致的心胸不透气感。

胡诌:随口瞎编、胡说。

震荡:振动、动荡。

多指社会、声音等。

颤悠:颤抖摇晃。

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吞噬:吞食;并吞。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粗犷:粗野,粗鲁;豪壮,豪放。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济,有益,帮助。

惊骇:惊慌害怕。

欢呼雀跃:欢乐地呼唤,高兴得像雀儿一样的跳跃。

(一)《一个人的遭遇(节选)》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苏联作家。

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性危害。

2.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3.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学习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被公认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和世界文坛巨擘。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年)。

2.探寻背景战后的德国文学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因此,作为新一代的作家,伯尔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发表于1950年的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正是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经历反映德国人民的苦难,揭露和批判了法西斯战争。

这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德国人民对战争残酷性与毁灭性的本质认识。

1.识字注音(1)重点字恺.撒( ) 襁褓..( ) 吞噬.( )甲胄.( ) 蹒跚..( ) 惬.意( )凝眸.( ) 戳.进( ) 赫.然( )愕.然(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足为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赫然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威风凛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无计可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色彩斑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目光炯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惊骇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粗犷·粗俗辨析:同: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粗野”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 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 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 到处充满着血腥味。 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 两不相干的地方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 “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 母校, 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 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 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 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 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 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 根据小说的三素, 确定: 确定: 1、故事发生在一 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环境) (环境) 2、主人公谁(人物) 主人公谁(人物)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情节) ?(情节 么问题?(情节)
时间: 时间:盟军已经 入德国, 攻 入德国, 一个夜晚; 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 场景:火光冲天、 炮声不绝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 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 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 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 的小人物。 的小人物。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 生活,他幼稚、无知, 生活,他幼稚、无知,对侵略战争缺乏认 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 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 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 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 生命的价值,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生命的价值,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准确地概括了纳 粹德国时期青少年 真实的思想状况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 我 回到母校的?( ?(在文中找出描 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描 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 下被抬进医院的。 下被抬进医院的。
(一) 讨论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 、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 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主动去的,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对炮火的赞美,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 烈士充满向往 对城市火光、 三、P43---P46 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作者为 什么要 把“我” 安排在 自己的 母校? 母校?


题解: 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你 流浪人, 这个典故你 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是铭文的起句,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 流浪人, 是铭文的起句 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 文写在黑板上。 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 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我”则充当 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 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对德国纳粹分子的讽刺, 对德国纳粹分子的讽刺,他们给青少年灌输 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盲从, 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盲从,揭示为法西斯 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 判和反思基调。 判和反思基调。
二战期间, 二战期间,他应 征入伍, 征入伍,在俘虏 营中渡过了六年, 营中渡过了六年, 后被保释。 后被保释。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代表作品有 火车正点》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 卡塔琳娜·波罗 卡塔琳娜 波罗 姆》。
有人说伯尔 是德国的 “良心”。 良心” 他的作品始 终在讨伐战 争,1985年 争,1985年 他去世以后, 连联邦总统 都亲自为他 抬棺材送行。
“我”被蒙蔽的根源是什么? 被蒙蔽的根源是什么?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教育青少年盲从、 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 悲现实。 悲现实。
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环境描写:
文明与野蛮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 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 粗犷、高雅, 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 仗的模样” 没想到那是 那是“ 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 红光和黑烟交织” 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 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 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 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 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 早地凋零了…… 早地凋零了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 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 1985),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 伯尔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 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 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 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 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 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 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 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 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 空概念颠倒跳跃, 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 心独白。1972年 伯尔由于“ 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 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 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 出了贡献” 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海因里希·伯尔走了, 海因里希 伯尔走了,和他一起 伯尔走了 离开的还有德国文学。 离开的还有德国文学。他是崇尚和 支持自由的, 支持自由的,常让一些人感到不舒 他有是爱好争论的, 服。他有是爱好争论的,由此激起 人们的反响, 人们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他 的敬爱。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诚、 的敬爱。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诚、 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 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 他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 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
探究释疑
那黑板上的手迹、 那黑板上的手迹、 那彻底的疼痛让 “我”顿悟
“我”有 没有明白自 己的遭遇? 己的遭遇?
“牛奶”、画画都已成 牛奶” 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 为了梦想, 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 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 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 个人的心灵。 个人的心灵。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 结尾 “牛奶 ”的含义是什么?表达 怎样的感情? 了“我”怎样的感情?
惨痛的教训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 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他幼稚、 表,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他幼稚、 无知,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 缺乏认识, 无知,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 糊涂上了战场 上了战场, 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 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 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 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 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 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 狠地被欺骗 被欺骗了 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我原以为受重伤后 受重伤后,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 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 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 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 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 ”“我失声呼叫 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 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 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 耸了耸肩膀” 耸了耸肩膀”……
2、小说中 的“我”经 在轰鸣的炮声中, 多出色的炮队啊! 历了这场战 在轰鸣的炮声中,“多出色的炮队啊!” 争 , 并 且 失足” “ 失足 ” 、 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 失手” “ 失手 ” , 几 乎 “ 失 自己是为国捐躯, 自己是为国捐躯,将青史留名 身”。 那 么,“我” 对自己参加 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 的战争是如 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 何认识的? 何认识的? 人呢? 人呢?
“我”,一个文科中 学八年级的学生, 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 个月, 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1)这里是不是自 己的母校;( ;(2 己的母校;(2)自 己到底受了什么伤 。
复述故事情节(从学生和士兵两个角度): 复述故事情节(从学生和士兵两个角度):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 是一名中学生,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 最终由“ 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 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 里是“ 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 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 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 “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 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 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 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海因里希 伯尔
伯尔,1917年出 伯尔,1917年出 生于德国科隆市 一个普通的木匠 家庭, 家庭,是家中的 第八个孩子, 第八个孩子,自 幼家境贫寒, 幼家境贫寒,渡 过了艰难的童年 和青年时期。 和青年时期。
幼年的伯尔眼睛里有 一股不服输的神情
摧垮人类
)、探究释疑 (三)、探究释疑
1、美术教室 对母校的确认, “ 我 ” 对母校的确认 , 的布置 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 2、香蕉上的 多哥万岁” 但都被“ 据,但都被“我”一一 “多哥万岁” 3、门上的十 “否定”,最终是缘 字架 “ 我 ” 在三个月前用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