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惠子相梁-庄子-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秋水-惠子相梁-庄子-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秋水-惠子相梁-庄子-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秋水|惠子相梁|庄子|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①,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③我邪?”

【注释】①鹓鶵:yuān chú。②鸱:dī鹞鹰。③吓:怒斥

6、在【甲】文横线处应填写,。(2分)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百川灌河()(2)望洋向若而叹()

(3)或谓惠子曰()(4)仰而视之曰()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或谓惠子曰我之谓也(《秋水》)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于是鸱得腐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③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10.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1.【甲】文的寓意是什么?(2分)

12.【乙】文中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案

6、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2分)

7.(1)注入(2)抬头仰望的样子(3)有人(4)表修饰(4分)

8.D(2分)

9.(6分)(1)因此河伯自己很得意,认为天下最美的景色都在自己身上。(2)况且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见闻少,伯夷道义轻的人

(3)惠子辅佐梁国,庄子前往拜见他。

10、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2分)

11、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事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2分)

12.讽刺惠子是利裕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2分)

翻译: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 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庄子》中“蚊子与牛”的故事导入。 有一只蚊子飞到一头牛的牛角上停住了,呆了很久很久,然后蚊子对牛喊道:“喂!我要走了!”牛没有理会它。又过了一会儿,蚊子又对牛喊道:“喂,我真的要走了!”牛还是没有理睬它。最后蚊子很生气地对牛嚷嚷道:“我都说要走了,你为什么不理我啊?”牛漫不经心地说:“你来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你;你要走了,又与我有什么相干呢?” 二、作者介绍 借助参考资料,阅读关于庄子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三、听读—正音 媒体范读,学生听读后,正字正音。 相鹓鶵夫醴泉鸱吓 四、释义—疏通 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醒重点字词,把握文意

⑴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⑵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京城。 ⑶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⑷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五、试读—准确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准停顿。 六、分析—比喻 庄子讲的故事中,鹓鵮、鸱、腐肉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 鹓鵮: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的小人。 腐鼠:比作功名利禄。 七、归纳—主旨 1.庄子对惠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请你说说看。 明确:在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及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好友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他的“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机智幽默、善于借事说理。 小结: 庄子和惠子的这一段交往,成了千古美谈。课文结束了,但庄子带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没有结束。同学们课后应该去阅读更多的像这样具有哲理意味的寓言,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八、作业—整洁 1.阅读下一则故事。 2. 《庄子》有许多寓言已演化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成语都出自《庄子》,请抄写,并释义。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orG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

(完整版)庄子原文及翻译

(二)适合高年级诵读 第一课《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惊喜的样子)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练习: 复述《庄周梦蝶》 第二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

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秋水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 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无知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3)。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4),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出处】 本段属《庄子》·秋水 【注释】 (1)夔〔kuí〕:古代神话中的一足兽。蚿〔xián〕:百足虫。 (2)趻踔〔chěn chuō〕:跳着行走。 (3)??〔qiǖ〕:本亦作“蹲”逆踢, (4)蜚:通“飞”。 【译文】 独脚的夔羡慕多足的蚿,多足的蚿羡慕无足的蛇,无足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秋毫的眼睛,能明察的眼睛羡慕能隐藏的心。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面跳着走路,我不如你。现在你用万只脚走路,究竟怎样使用这些脚呢?”蚿说:“你说的不对,你没有看见打喷嚏的人吗?喷出的唾沫大的如水珠,小的如雾气,混杂着落下来,数都数不清。现在我只是顺着天性而行,而不知道它究竟为什么是这样。”蚿对蛇说:“我用那么足行走却不及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为什么呢?”蛇说:“我依靠天然的本能行走,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啊?”蛇对风说:“我运动脊背和肋部而爬行,这是有形可循的;现在你呼呼地由北海刮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好像完全没有形迹似的,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

庄子—秋水译注

庄子——秋水译注 秋水 [题解] 本篇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全篇的核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把其综合起来,就是讲人由于受时空的局限,所见所闻所知是极有限的。河伯以黄河汛期之水为多,到了海边才知海水比河水大得多,由此引申开来,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还有更大的,人在无限的宇宙中,就更渺小了,必须突破自身限制,才可能认识大道。进而论述大小是相对的,毫未虽小,与比它更细小之物相比则为大;夭地虽大,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为小。因此,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的,各自按其本性生灭变化,从大道来看,都是齐一的,最后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应当一切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它,才合于天道之真。这种理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它否认事物差别的客观性,否认认识的真理性,尽管其中包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在反对儒、墨形而上学独断论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它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徒劳的、无意义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最终把人引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后面几段也是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事例加以反复申说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5),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向若而叹曰(7):“野语有之曰(8):‘闻道百,川为莫己若’者(9),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0),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干海者,拘于虚也(1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5),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6),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8);尾阎泄之(19),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20)。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臼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2),吾在于天他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23),又奚以自多(2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未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3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1)这句意思为:秋雨不停的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于黄河。 (2)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jīng):通径,指河之宽度。 (3)涘(sì}):水边、岸边。渚(zhǚ:水中间小块陆地、小洲。这句是说,由于河水上涨,河面 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见物不真,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4)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未,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澜, 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 (5)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此与《逍遥游》__的“北冥”不同。 (6)旋其面目:改变态度。 (7)洋:水多的样子。若:海神。何以称海神为若,王夫之以为,取其“若有若无之谓”,海神 能不以自身为大,不以他物为小,不受形象和语言的约束,虚幻无形,故能与大道合一。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 译 文言知识 孔子世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 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

最新整理惠子相梁文言文原文翻译

惠子相梁文言文原文翻译 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往:前往。

8.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9.止:栖息。 10.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1.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12.于是:在这时。 13.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4.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5.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16.三:虚指,多次。 17.发于南海:于,从。 18.飞于北海:于,到。 19.子:你,指代惠子。 【惠子相梁文言文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惠子相梁》原文及翻译 2.惠子相梁的原文及翻译 3.惠子相梁原文及翻译 4.《外戚》的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5.《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6.《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7.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原文】

苏教版选修《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就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她得祖先就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得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她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得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她父亲得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她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就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得考虑。陬邑人挽父得母亲告诉孔子其父得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得就是士人,没敢请您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得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得小吏,使牧养得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就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她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庄子·秋水篇》译文

《庄子·秋水》翻译 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

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一根羽毛的尖儿和一匹大马相比吗五帝相承的事业,三王争夺的土地,仁人所忧患的道德,能人所操劳的细事,全都像羽毛的尖儿一样微不足道。伯夷摒弃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高尚的名誉;孔子谈论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博学的声望,这些都是自大自满的表现,不正像你原来以为自己河里的水是最多的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当作最大的事物,把羽毛尖儿当作做小的事物,可以吗” 北海若说:“不可以。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大小是没有穷尽的,世间是没有尽头的,时运好坏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圣人,能于最贴近的事物中体察最玄远的道理,所以面对小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小;面对大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多,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是没有穷尽的。他能认识到现在与过去并无差别,所以长寿也不闷闷厌生,短命也不企求长寿,因为他知道,世间是没有尽头的。他能认清由满到缺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什么也不高兴,失去了什么也不伤心,因为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fú 形声。

史记选修孔子世家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宋尚斋何平译注 【说明与解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 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 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 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 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 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 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 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

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 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 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 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 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 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 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 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 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 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 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 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 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 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是母亲没有把父亲埋葬的地方告诉他。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死后,就把灵柩暂且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慎重

史记_孔子世家(原文,注释,翻译)

孔子世家 【说明】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 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 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正文】 【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祷于尼丘得孔子(3)。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生而首上圩顶(5),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6),姓孔氏。 【注释】(1)先:祖先。(2)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野合:据《索隐》、《正义》解释, 叔梁匕与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而征在岁数尚小,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此种婚姻在当时不合礼法,故谓野合。但也有男女私通一说。(3)祷:祈祷,向神求福。(4)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 年。(5) 纡(w?i,维)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圩,洼田四周的埂。(6)古人有名也有 字,且义常相关联。因叔梁纥曾祷于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把?尼丘?二字拆于来。仲,排行 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 【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禾)。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惠子相梁读后感400字

惠子相梁读后感400字 如果庄子穿越到当代,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与他深交,怕他那犀利的眼神,更怕他那洞穿灵魂的哲理故事。庄子就是一面镜子,让追名逐利者的五脏六腑大白于天下。可庄子的生存却充满挑战,要观察社会现象要著书立说要发表自己的主张,自然就会招致不同三观者之误读,他们就会利用各种手段威胁或者报复:乌鸦嘴,一天没得事哒乱说乱讲,你小心点。一不小心,还会扣上人生攻击的帽子,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无论庄子多么的“清净无为”、与世无争,但也要吃五谷杂粮才能活命,那么他的既得利益能得到保障吗?如果不去主动争取,恐怕会加速归入尘土,真的“天人合一”;如果去争取,恐怕会被百般刁难,你品德那么高洁,还争什么口腹之享呢?吃你的高洁品德和圣水甘露去吧。 好的是,庄子有一批不离不弃的信徒,他们在俗世担当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当心灵不堪重负眼前没有方向时,就用庄子的文字洗洗尘净净身醒醒脑,实现心灵的超越。庄子属于宇宙,宇宙属于庄子。难怪庄子活得自在,还有那么多的弟子传播他的学问。 臭的死老鼠是什么?在惠子眼里是那呼风唤雨之梁国宰相的高位。 为了这个老鼠,惠子过得并不开心。好友庄子要来看望

他,惠子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庄子取代其相位,更有小人扇阴风点鬼火。惠子利用手中的权势,在国中大肆搜捕庄子。庄子何许人也,坦然的自投罗网,给惠子一个措手不及。庄子早已知晓惠子心里的小九九,慢条斯理的讲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鸟,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非醴泉不饮,这只圣洁的鸟往远方飞去,正巧遇到一只口衔死老鼠的猫头鹰,猫头鹰高声厉叫吓唬圣鸟。惠子呀,你说圣鸟会抢夺猫头鹰口中的死老鼠吗?你兴师动众的搜捕我,该不是拿死老鼠威胁我吧? 读罢这个故事,惠子和庄子的人品自见分晓。一个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的小丑跃然纸上,与他交朋友,须特别提防他在背后戳你一刀。同时,一个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的志士如在眼前,与他交朋友,你浮躁的心绪会静如止水,犹如进入一个空灵的圣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来来往往的俗世,人们为名利而忙碌着。有人为了名利而明争暗斗、相互利用、徇私枉法,显赫一时,上演一幕幕人间闹剧。也有人视名利如粪土,守住心中的自由和逍遥。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俗世,淡泊名利的人也会面临着经济的问题和生存的困窘。

最新《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朝代:先秦 作者:庄子及门徒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参考翻译 作者:佚名 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