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育)三、四章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教育)第三章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挫折后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撕衣咬手等属于下列哪种反应?()

A 攻击

B 冷漠

C 回归

D 幻想

人在遭受挫折后会自觉不自觉地做出各种反应,以适应情况的变化,这就是挫折的心理防卫。防卫行为的效果有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教材中介绍了16种防卫行为的表现,大家可能一下记不住、不好理解,我们知道几种典型的表现就可以了。

(1)升华。升华是人遭受挫折后最具建设性的防卫行为。是将人们遭受挫折后痛苦、失败、愤怒的负面情绪转移到美好、安静、有良好修养的心境中。如逆境中的作家往往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2)合理化。合理化是为自己遭受挫折的行为寻找借口,进行辩护,使之合理,内心感到平衡。当然这种辩解在旁观者看来是不合逻辑和不切合实际的。如:阿Q被人打了,说是儿子打了老子。我们常说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3)回归。人在遭受挫折后有可能做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退化到“小孩般”的幼稚动作这就是回归。比如:成年人又哭又闹。其它的防卫行为请大家看看教材。

2.如果教师A认为和教师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A 增加自己的投入

B 减少自己的投入

C 努力增加B的报酬

D 使B减少收入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56年提出了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人们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所谓相对报酬就是自己与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有两种,一种是和周围从事相近工作的人进行比较,一种是和自己过去工作的付出以及所得的报酬相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认为是合理、公平的就会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相反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下会减少自己的投入。

公平理论告诉我们,人是追求公平的,而是否公平,是通过和自己和他人比较得到的,在管理中管理者把握公平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是否公平是个人的感觉带有主观性,管理者要正确引导,帮助人们比较客观地进行比较,纠正偏差。

3.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

A 固定比例强化

B 可变比例强化

C 固定间隔强化

D 可变间隔强化

强化的方式一般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两类。间断强化又可分为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和可变间隔的强化。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属于可变间隔强化。

4.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

A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B 内部、不稳定、可控b

C 内部、稳定、不可控

D 外部、稳定、不可控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后由罗斯等人加以发展。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某一事件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就是对某一事件分析它为什么发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2)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3)评价人的特征,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进行预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型。将人们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以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上进行划分。

成功与失败归因因素

内因外因稳定性可控性

能力 b b

努力 b r b

任务难度 b b r

机遇 b r r

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看: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从稳定性上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而努力和机遇则是不稳定的。从可控性上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而任务难度和机遇是个人不可控的因素。

归因理论在于激发人的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不同的归因对行为的持续与矫正有不同的影响。当成功归因于内因时,可导致满意与自豪,归因于外因时可导致意外惊喜;当失败归因于内因时,可能导致自责、内疚,归因于外因时,则可导致埋怨、不满。将成功归因于稳定性的原因时可导致积极持续的行为,归因于不稳定性原因可导致消极或积极行为;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原因可导致积极的行为。

5.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A. E高╳V高= M高

B. E中╳V中= M 中

C. E 低╳V低= M低

D. E零╳V高= M 中

期望理论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激励方式,是由弗鲁姆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着眼于人们的努力行为与所获得的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说明激励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对这一目标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一目标的可能时,人们才会付出努力。决定个体的努力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效价,指个人对目标需要的强度,也就是某一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二是期望值,指个人对努力后所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估计。

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个体行为努力的过程和结果。

期望理论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的激励理论,它可以帮助管理者考察个体动机出现的思想过程,这一理论说明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不只是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还有个体的信念、知觉和对目标的判断估计等都会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激励过程?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是由动机直接支配的,而动机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需要是由于人们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不满足感,需要也是积极性的源泉。如,某人在实际工作中感到自己的学识不够,产生了想再学习的需要。这时,他看到了电大的招生通知,就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于是就有了去报名、去学习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了所需要的目标——去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和学识水平。动机是连接需要与目标之间的桥梁,只有当需要同能够满足它的对象即目标“相遇”时,需要的潜在作用才变成现实作用,才能指导和调节人的活动,才具有实际有效的动力意义。

需要内心紧张动机行为目标满足紧张消除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应用?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要都是生理需要。这类需要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这一层需要没有满足时,对其它任何事物就会缺乏兴趣。学校管理者应该明白,如果教师还在为生理需求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是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解决了教师基本的生理需要后,教师才更会关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教师来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退休福利等等也是很重要的。

社会交往需要:包括对爱情、友谊、以及社会归属关系的需要。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