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
选择的悖论

杰克•韦尔奇,赢,中信出版社,2010 Energy活力Energize(鼓动力)激励Edge决断力Execute执行力Passion巴里•施瓦茨,选择的悖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人们对体验的记忆与过程中的感受好坏无关,只与“峰”和“终”这两个关键时刻的感受有关,即事情达到高峰时的感受和事情结束时的感受。
拇指规则rules of thumbs原指木匠不用尺子而直接伸出拇指来测量木材的长度或宽度,比喻依靠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又称“经验法则”。
可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的判断推理过程常常受到可获得的记忆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容易想起的事件比不容易想起的事件更常见。
锚定效应。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非常敏感。
案例:刷卡和现金的告示p55我们宁愿选择一个获益很小但风险极低的结果,也不愿意做风险更高但回报可能更大的决定。
心理账户psychological accounts热的头脑中存在一种心理账户,会将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做出不同的决策。
丢失的20美元与丢失的20美元的门票p57边际效用递减律law of diminish marginal utility当人们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时,其宗效用虽然在增加,但边际效用,即每单位物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却在递减。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热门更愿意持有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换另一个可能更好的东西。
沉没成本sunk cost由过去的决策导致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改变的成本。
一双鞋子越贵,穿的次数越多,保有的时间越长。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当人或动物连接不断地遭受挫折,就会丧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思维与偏见系列Ⅵ】我们来聊聊选择的悖论

【思维与偏见系列Ⅵ】我们来聊聊选择的悖论我们继续分享人类的思维偏见,“选择的悖论”。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一个人的财富和幸福感是正相关的关系,虽然不是绝对的关系,但至少应该是等比的。
因为财富越多,意味着选择权越大,拥有更多的选择,是更加自由和自主的表现,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幸福和快乐,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01选择越多,反而越不幸福但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这本书里面,告诉我们,其实正好相反,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越来越丰富,但我们的幸福感却在持续下降,过去30年,美国的GDP翻了一倍,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却下降了5%。
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富裕家庭的年轻人都认为自己比父母更艰难,他们感觉越来越消极、焦虑、甚至抑郁,由抑郁导致的自杀成为了美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的第二大死因。
选择越多,反而越不幸福,这有点奇怪,难度我们的努力,不就是为了有选择自由的生活方式吗?《选择的悖论》告诉我们:一方面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它的悖论是,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02什么是机会成本首先:选择越多,其实我们很难做出明智的决策,包括峰终定律、可获得性启发、锚定效应、禀赋效应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导致了我们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今天物质条件异常丰富,同时,商家还利用各种手段诱导我们买买买,我们更容易冲动选择,最后后悔不已,比如著名的“双11”的退货率听说高达25%。
其次,即使我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但因为机会成本、后悔、适应和比较这四大心理因素,也导致了我们很难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们简单来说一个机会成本,什么是机会成本?就是因为做出一个选择而丧失的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你晚上选择去看电影,就错过了吃一顿美食的机会;你选择去一家公司上班,就错过了去另外一家公司发展的机会。
03选择越多,机会成本越大如果摆在你面前有100个选择,你只能选择1个,那么你就会损失99个机会,而我们天然有损失厌恶,所以,选择项越多,意味着你会失去的越多,你的满足感就会下降。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选择的悖论》是一部由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巴里·斯瓦茨所著的书籍。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所面临的各种悖论和困境,以及如何在这些悖论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思想所触动,感受到了作者对选择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力。
在书中,斯瓦茨提出了许多关于选择的悖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选择过多悖论”和“选择过少悖论”。
他指出,当人们面临太多的选择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困惑,难以做出决策;而当人们面临过少的选择时,又会感到缺乏自由和可能性。
这种悖论让人不禁思考,到底应该选择多还是选择少?如何在选择中找到平衡?通过对这些悖论的深入分析,斯瓦茨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理性选择”,即通过理性思考和权衡利弊来做出决策。
此外,他还强调了“自我意识选择”的重要性,即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在阅读《选择的悖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选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人际关系,都需要不断地做出决策。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中,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了理性思考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选择中找到平衡。
除此之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一些实用的决策技巧。
比如,作者提到了“最佳选择法则”,即在做出决策时要尽可能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选项,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最佳”选择。
这种理念让我深受启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最佳”选择。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选择的悖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选择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力。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选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学到了一些实用的决策技巧。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理性地面对各种选择,找到平衡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感谢斯瓦茨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相信它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世界10个著名悖论

世界10个著名悖论1. 贝利森悖论(Bertrand's paradox):在概率论中,贝利森悖论指出,当从一个完美无缺的随机分布中选择一个数时,该数却不是随机的。
2. 博克斯悖论(Box paradox):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博克斯悖论指出,对于一个随机抽样样本,大多数情况下,样本均值将会接近总体均值;然而,对于一个随机选择的样本,样本均值却未必接近总体均值。
3. 赫拉克利特悖论(Heraclitus paradox):赫拉克利特悖论指出,尽管我们在同一个河流中无法踏进两次,但我们却可以认为它是同一个河流。
4. 旅行者悖论(The Paradox of the Traveler):旅行者悖论指出,在一个时间旅行的场景中,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并阻止了某个事件的发生,那么他将无法回到未来,因此也就无法阻止该事件的发生。
5. 孟德尔悖论(Mendel's paradox):孟德尔悖论指出,在遗传学中,某些基因特征在自然选择中并未得到保留,尽管这些特征为个体带来了优势。
6. 斯巴达克斯悖论(Spartacus paradox):斯巴达克斯悖论指出,当一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想要自由时,整个群体可能会陷入更大的束缚。
7. 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罗素悖论是一个关于集合论的悖论,指出一个集合不能包含自身,但同时也不能排除自身。
8. 艾舍尔悖论(Escher's paradox):艾舍尔悖论指出,一些艾舍尔的作品中出现的视觉效果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例如无限迭代和不可能的构造。
9. 脑力劳动悖论(The Paradox of Work and Leisure):脑力劳动悖论指出,人们在追求更多的休闲和娱乐时间时,却发现自己更加忙碌和压力更大。
10. 尤金悖论(Eugene's Paradox):尤金悖论指出,当人们追求幸福时,往往反而会感到更加不满和不幸福。
52种常见的思维错误(全)

52种常见的思维错误(全)1、幸存偏误幸存偏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概率。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职业游泳者体形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
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
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女模特儿为化妆品做广告,有些消费者就以为化妆品会让人变漂亮,但其实让这些女人成为模特儿的并非化妆品。
这些模特儿天生丽质,因此才被选来拍化妆品广告。
就像游泳选手一样,在这里,美丽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结果。
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结论:凡有人讴歌某种东西值得追求——强健肌肉、美貌、高收入、影响力等等,你都要看仔细。
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
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3、过度自信效应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
过度自信会令你忽视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与你已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
结论: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
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
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有时被含糊地称为随大流)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这当然是荒谬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
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付出,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并非一个好理由。
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
你已经投资、付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在超市里会有人让你品尝酸奶、奶酪、火腿等,出于互惠的想法,你会有不愿亏欠、尝试购买的强烈意愿。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信息过剩与选择悖论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信息过剩与选择悖论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信息过剩与选择悖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让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过剩问题。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信息源源不断地涌入,如何处理这些大量的信息,并做出准确有效的选择,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信息过剩与选择悖论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探讨信息过剩对于个体的影响。
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信息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多彩。
每天,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新闻、社交网络、广告等等。
然而,由于信息的大量涌入,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会面临困扰。
我们很难从大量的信息中挑选并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同时,由于信息过多,我们也很难区分真假信息,甚至往往会被假信息所误导。
这种信息过剩对个体的决策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信息过多也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力和自由。
在过去,信息获取的渠道相对有限,人们的选择范围也相对较窄。
而在数字化时代,我们不仅可以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论坛等渠道了解到各行各业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多样性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更加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方向。
然而,正是由于选择的多样性,我们往往陷入了选择悖论中。
选择悖论是指在面临大量选择时,个体往往感到困惑和焦虑,而无法做出准确有效的决策。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个体面临的选择过多,往往容易陷入选择焦虑和决策瘫痪的状态。
比如,在购物时,我们需要在众多的品牌、产品和价格中进行选择,难免会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此外,社交网络的兴起也让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决策。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需要选择关注的人和信息源,同时需要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这对于个体的心理压力是不可忽视的。
造成选择悖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由于信息过剩导致的信息冗余。
很多时候,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往往会遇到大量相似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我们的判断力。
在购物中,同一个产品可能会有不同的广告和宣传,让我们很难判断哪一个是真实的。
《选择的悖论》——如何做明智的选择

《选择的悖论》——如何做明智的选择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做选择。
当你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繁杂的工作及无尽的琐事时,当你对未来感到茫然无措时,只有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当下应该去做的那一件最重要的事,才能一步步实现你的梦想。
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却往往将其忽略。
其实,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选择。
本书介绍今天的翰林书友会来为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巴里·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他是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沃斯莫尔学院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之后,又一位将心理学与经济学、决策学结合的心理学家。
本书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是一本涉及心理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跨学科著作。
当选择过多时,人的满足感反而会下降,也就是不仅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且选择之后也常常会感到后悔。
要想做到明智的选择,需要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并且学会做一个满足者。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需要作出选择的情况及我们作出的悖论选择:第一,网上买东西的时候,商品的留言能不能信?网上的打分和评价,是一种群体智慧,只有当所有人独立做出判断,综合起来的群体智慧才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那些受了别人影响而做出的评价和选择,并不值得信任。
无论是在大众点评、携程,还是亚马逊这样的网站上,只要是我们看到了别人的评价和打分,再做评价的话就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同样,你的打分以及评价也会影响其他人。
第二,我们应该怎么点餐更满意?如果你想在吃饭之前就有满足感的话,那你就点一些之前点过,觉得很不错的菜。
因为在你想到这些食物的美味时,你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了。
但是如果你想要一些将来能感到满足的体验的话,那你就要点一些新的、没点过的菜品,而且不要在吃到这道菜之前,提前去想象它的味道。
有研究表明,哪怕只是想一下这种食物可能的味道,都会造成“感官溢出效应”。
当你想象之后,实际上这个食物从进到你嘴里的那一刻开始,你的满足感就会下降。
选择的悖论震惊!你看起来符合逻辑的选择,可能全都是错的!(深度剖析选择心理)

选择的悖论震惊!你看起来符合逻辑的选择,可能全都是错的!(深度剖析选择心理)《选择的悖论》你看起来符合逻辑的选择,可能全都是错的作者 | Artisans类别 | 大话资本▲本文为信笔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许可并注明出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表面上看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了。
因为幸福有个重要标志就是自由,通常人们以为选择越多则自由度越高,生活也应该更加幸福。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施瓦茨通过本书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幸福和选择的常识其实都是错误的,在做决定时,并不是选择越多我们就会越满意,选择越多也并不意味着就越幸福,相反,由于心理的影响,过多的选择常常会让人感到压力和无助。
下面将结合书中一些生动的例子来为大家解释不同类型的选择现象,深度剖析人们如何在看似合理的逻辑中做出错误的选择,同时让我们了解为何选择变得不堪重负的根本原因。
为何生活中的'自由'选择让人'痛苦'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以下几个场景:1.本来想做一件事,但是发现选择过多,而无限期搁置例如:本来打算把钱存到余额宝中,获取一定的利息收益,但是存之前你了解到除了余额宝之外,还有百赚利滚利、微信理财通、京东小金库、招商朝朝盈等上百个理财产品,它们各有各的好处,最后你说等了解清楚再投资吧,结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你始终没有做出决定。
这便是发生了选择瘫痪现象,即选择越多,越让人无法选择。
需要反复权衡的问题会让人们更难作出决定,所以他们就会推迟决定。
我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崛起之初就想放到某宝收利息,但是由于各类不同的宝宝们太多,为了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研究收益、风险,哪怕少研究任何一个我所知道的某宝,都会觉得做出的选择并不是最优方案,可能少研究的那个就是最好的。
周而复始,由于时间成本、人的惰性,很多时候人们无法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个选择,所以会潜意识的推迟做决定,哪怕你知道存入任何一个某宝,你的利息收入都将远超银行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克•韦尔奇,赢,中信出版社,2010 Energy
活力
Energize
(鼓动力)激励
Edge
决断力
Execute
执行力
Passion
巴里•施瓦茨,选择的悖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人们对体验的记忆与过程中的感受好坏无关,只与“峰”和“终”这两个关键时刻的感受有关,即事情达到高峰时的感受和事情结束时的感受。
拇指规则rules of thumbs
原指木匠不用尺子而直接伸出拇指来测量木材的长度或宽度,比喻依靠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又称“经验法则”。
可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的判断推理过程常常受到可获得的记忆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容易想起的事件比不容易想起的事件更常见。
锚定效应。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非常敏感。
案例:刷卡和现金的告示p55
我们宁愿选择一个获益很小但风险极低的结果,也不愿意做风险更高但回报可能更大的决定。
心理账户psychological accounts
热的头脑中存在一种心理账户,会将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做出不同的决策。
丢失的20美元与丢失的20美元的门票p57
边际效用递减律law of diminish marginal utility
当人们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时,其宗效用虽然在增加,但边际效用,即每单位物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却在递减。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热门更愿意持有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换另一个可能更好的东西。
沉没成本sunk cost
由过去的决策导致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改变的成本。
一双鞋子越贵,穿的次数越多,保有的时间越长。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当人或动物连接不断地遭受挫折,就会丧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
因为做出一个选择而丧失的可能获得的其他利益。
忽略偏见omission bias
人们更容易接受由于自己的忽略或不作为导致的损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同等损失。
铜牌得主往往比银牌得主快乐。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
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假设一种与事实相反的可能性,可能比事实更好或者更坏,反事实思维通常包含两个部分:假设的前提和假设的结论。
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
当人们错过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哪怕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有吸引力。
知觉适应于享乐适应perceptual adaptation VS. hedonic adaptation当人们持续体验某种视觉、听觉或味觉等感官刺激后,对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
人们建立满足的标准基于四点:已有的和想要的之间的差异,已有的和预期之间的差异,自己的和别人之间的差异,现有的和曾经拥有过的最好的差异。
地位商品positional goods
可以彰显购买人与众不同的身份或社会地位的一类商品,通常是市场上的稀缺商品。
采用长期归因的人认为失败会一直持续下去,短期归因则不会;采用笼统归因的人会认为失败将波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归因则不会;采用个人归因的人会因为失败而打击自尊,普遍归因则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