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分析
城市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及对策分析

城市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及对策分析摘要: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土地管理活动也出现了较多矛盾,导致很多城市地区都出现了土地利用不平衡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城市土地管理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水平。
本文先阐述了城市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作用,接着结合城市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策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规划管理。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土地规划;规划方案在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最受到关注的就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问题。
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城市功能分区布局的合理性,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果,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体。
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城市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跟城市地区实际情况存在显著的脱节情况。
基于这种背景,就有必要结合城市土地管理的相关内容,全方位探究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化对策。
一、城市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具有多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可以显著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使得土地资源可以得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二,有效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可以较好减少城市公共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资源的集约化应用,降低了城市建造成本。
不仅如此,通过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管理活动,也可以实现交通道路、城市公园等市政项目的优化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三,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着手进行产业转型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水平,减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也可以较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比如提高工业用地审批标准等。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文共计2282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它作为现代工业的集聚中心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土地利用上已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资金集聚程度、地均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远高于一般地区。
然而,由于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开发区的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客观认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并研究探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因素及作用机制,对于提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根据开发区数据汇总结果,计算全省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总体现状值。
全省共34个开发区,其中27个工业主导型、7个产城融合型。
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平均土地供应率61.96%,土地建成率77.28%,土地开发率73.91%,工业用地率63.65%,综合容积率0.42,建筑密度23.23%,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0.52,工业用地建筑系数45.05%,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人强度2518.34万元/公顷,工业用地地均税收79.10万元/公顷,土地闲置率0%;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平均土地供应率93.82%,土地建成率91.55%,土地开发率71.64%,综合容积率0.51,建筑密度22.70%,综合地均税收63.58万元/公顷,人口密度65.16人/公顷,土地闲置率0%。
1。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分析和规划,可以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以及在实际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土地利用空间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是指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和变化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格局,为土地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析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工具。
通过收集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空间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的分布图、变化趋势、功能分区等信息。
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的概念与方法土地规划模型构建是指根据规划目标和条件,构建和优化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的过程。
它是土地规划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土地规划模型构建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线性规划、模糊数学、层次分析等。
其中,线性规划是最常用的土地规划模型之一,它可以根据规划目标和约束条件,确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三、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的应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帮助规划师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出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首先,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变化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土地规划模型构建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模型,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
例如,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可以利用模型分析和评估不同用地方式的优劣,确定最佳用地方案。
此外,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还可以帮助提高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水平。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摘要】小城镇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粗放与人均耕地锐减之间的矛盾,是提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依据。
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入手,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探讨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原则,从城镇存量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可持续度4个方面建立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总系统。
指出城镇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0 引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是指在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前提下,通过对城市土地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投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城市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
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与环境、城市区域空间发展、城市经济模式、城市人口与规模、土地使用制度与市场等,它们对城市用地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市用地模式的合理与否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城市布局与用地结构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城市用地模式,也会有不同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重点。
1 内涵的界定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我国这种特定的人多地少国家里,通过不断增加单位城镇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的投入,从而达到既促使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最优化,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镇土地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2 必要性2.1 是解决人地矛盾的理性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为0.79hm2,仅为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33.9%,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仅为0.1hm2,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
因此,就城镇发展本身而言,只有走集约发展的道路,尽量少占耕地,减缓城镇建成区向外扩展蔓延速度,缓和城镇边缘区耕地的巨大压力,才能解决好“吃饭”与“建设”问题。
2.2 是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镇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政府和学术界都认识到积极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有重大意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能够促使资金、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集中,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优势进行城镇重点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划与分析研究

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划与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分析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合理利用的规划原则以及关键技术与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的生命线。
因此,了解城市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和问题是进行规划与分析的前提。
通过收集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可以了解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利用强度等基本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可持续利用性进行评估。
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为下一步的规划与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需要明确规划原则。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充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城市居民的利益。
首先,需要推动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多功能化。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实现土地多功能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推行土地分类管理和差别化开发。
根据土地的自然特征和规划要求,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区,并统筹考虑不同区域的土地开发和保护,在不同区域施行差别化的土地政策。
此外,还需要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规范的土地管理,保护农田和生态用地,合理利用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既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产需要,又不损害城市生态环境。
最后,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关键技术与措施。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实现。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监测和评估的数据支持,为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是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土地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开发强度。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利用有限资源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城市发展的需求却日益增长。
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如何对城市土地进行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性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必须进行理性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应将土地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等功能区,避免过度混杂,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1. 居住区规划居住区是城市人口居住的核心区域,应注重人口密度的控制和住房的规划布局。
合理规划居住区的面积和数量,提供多样化的住房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人群。
2. 商业区规划商业区是城市的经济中心,应根据需求确定规划面积和商业设施布局。
合理规划商业区的位置,尽量靠近居住区,便于市民购物和消费,减少交通压力。
3. 工业区规划工业区是城市的产业基地,应合理划定用地面积和布局。
需要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将工业区远离居民区,减少污染和噪音。
4. 交通区规划交通区包括道路、铁路、地铁等交通设施的规划。
合理规划交通区的布局和通行能力,降低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
二、推动土地多功能利用为了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可以推动土地多功能利用。
即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不同功能的叠加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的综合效益。
1. 混合用地开发混合用地开发是将不同功能的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例如,在居住区中嵌入商业设施,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便利度,节约用地,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垂直建设由于城市土地有限,可以通过垂直建设来增加建筑的容积率。
例如,在一个建筑物中设置商业、办公和居住功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多功能的集约化利用。
三、加强土地保护与节约利用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必须加强土地保护与节约利用的工作,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占用。
1. 限制城市蔓延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是保护土地的重要手段。
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必要性

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必要性摘要: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城镇的发展。
伴随着城镇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与土地的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而我国现在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未来的城市发展必然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若在发展中对土地的利用不加以调整,会使城镇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矛盾更加尖锐。
所以,在城镇发展中对土地实施集约化利用就非常有必要。
本文首先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土地使用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然后简单讲述土地集约化的概念,总结土地利用的理论基础,阐述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城镇社会发展的好处,最后讲述如何进行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的。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城镇发展引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离不开土地,我国的土地类型多样,但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并且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少。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却在发展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地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和对城镇周边土地保护和城镇土地有效利用等问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非常重要。
一、我国目前土地使用的现状、引出问题1土地资源特点我国国土面积约960平方米,面积广阔且土地拥有多样的利用类型,在我国已经利用的土地中,耕、林、草这三种类型土地类型居多,且耕地占用的面积小于林地和牧草地。
我国的国土陆地面积虽位居全球第三,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使得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受我国各种地势的影响,很多土地不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建筑用地使用,更加减少了我国的人均有效国土面积。
山地的生态平衡弱于平原或者其他土地的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容易破坏,山地的险要地形对开发也造成了极大影响,而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占我国国土约总共面积的69%,对于我国高原山地地区的土地,开发力度着实有限,很难作为经济发展土地来利用。
在发展中难免占用耕地,并且耕地的占用大于耕地的复耕,我国耕地的面积一直处于减少状态。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的差异与经济的差距,我国的土地类型在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土地类型,土地生产力也有着显著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分析摘要:城市土地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区域的发展.在当前城市存量土地有限,城市空间外向扩张受阻的条件下,这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土地;土地集约利用正文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与标志,对区域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效应。
但问题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土地特别是对耕地形成了重大的压力。
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来说,在实现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城市化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而且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国内外城市学家一般把城市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第二阶段(中级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第三阶段(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是相互联系的,从主要方面来讲,中国的城市化显示出与世界城市化相同的趋势和走向,但也存在着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特色和风格。
由于建国时间短和特殊的国情等多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跟世界水平相比还是很低的。
2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城市本身的集约化要求土地必然集约化城市本身就是集约化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心,作为这些活动空间的土地也必然是高度集中地使用。
显然,集约利用城市土地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2.2城市扩展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土地非农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和耕地面积的减少。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基本上走的是外延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近十年来,城市外延发展更为明显。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78~1994年1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 2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 842k㎡扩大到20465k㎡,耕地面积由9 938.95万h㎡减少到9 490.67万h㎡[1]。
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 056k㎡,耕地减少41万h㎡。
而在国际上日本和韩国乃至我国台湾地区在实现城市化过程中每年耕地递减率为1.2%~1.4%。
可见,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不仅造成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极度低下,而且侵占了大量的耕地,更为严重的是城市扩展占用的城市边缘区耕地常常是质量最为优良的耕地。
2.3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城市人均用地呈增长趋势。
1986~1996年,全国非农业人口增长60%,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7%。
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高达2.6万k㎡,人均133㎡,而我国城市规划部门推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0㎡/人,大部分地区城市人均占地量远远超出了这一标准。
另外,我国城市建筑的容积率较低,1990年我国455个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仅为0.31,城市建筑物仍以低层为主,若将建设用地的容积率提高到0.5,则至少可以增加40%的容纳能力,这说明我国城市现在的土地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还很大。
2.4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绿地面积少,城市生态环境差目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改变,还存在土地利用上的“双轨制”,城市土地的真实价格还没有得到体现,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过低,这不仅不能使过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得到调整,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合理性。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26%,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也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
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利用结构,促进城市土地用途的合理转换。
2.5小城市数量增长迅速,用地规模偏大我国城市数量目前为666个,其中小城市399个,占60%左右,根据有关统计数字看(见表1),城市越大用地越集约,城市越小用地越粗放。
1995年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122.9 ㎡,比大城市多出32.8 m2,比特大城市多出50.2㎡,可见,小城市对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是较为严重的,我们应当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
3集约用地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不能不用土地,实现城市化必然要付出耕地被占用的代价,但必须要适度。
不顾土地资源稀缺状况的“城市化”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处理好保护耕地与发展城市化二者的关系,既要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3.1合理的城市化过程不是浪费土地,恰恰是一个节约土地的过程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人均建设用地大大低于农村,而且居住较为集中,建筑物的容积率高于农村地区,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规模与人均所需的建设用地面积之间呈密切的相关关系。
小城镇镇区人均占地相应比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高出4.2%、27.6%、40.9%、99.7%,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大大低于农村。
因此,从节约用地的立场出发,也应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从长远眼光看,通过城市化发展,使分散人口和乡村工业集聚到一起,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又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了人口对耕地资源压力,提高了农业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程度,加强了对耕地的保护。
3.2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对防止“城市病”的发生,有重大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布局形式采用一元化单中心结构,即只有一个城市中心,而且大都在市区地理中心位置,城市发展以“摊大饼”方式扩展,城市土地开发呈外延平面式扩张趋势,忽视了内涵立体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同时城市土地的使用也没有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来选择产业配置。
总体而言,我国城市中心区工业与仓储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明显偏高,居民区过分集中于市中心,服务设施布局不均衡。
这种城市布局,造成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低下,城市的经济效益达不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从提高土地的集约度入手,一是要重视旧城改造工作。
旧城改造潜力巨大,要把城市中的“棚户区”、“都市里的村庄”作为重点部位,努力改变旧城矮、空的现状,从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上要地,从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提高城市土地整体配置效率上要地。
二是要通过级差地租和税费杠杆共同作用,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利用的结构性效率。
运用级差地租原理重新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盘活企业资产,改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重建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功能。
市区内第二产业用地要逐步置换为第三产业用地,实现市区土地的“退二进三”,既为工厂企业更新改造创造了新机会,又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环境与条件,挖掘出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城市用地,通过合理置换,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值率,使黄金地段真正发挥黄金效益,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三是体现城市土地的真实价格,全面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地价真正成为城市土地利用的“调节器”,推动城市土地的用途转换和产业升级。
4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对策人类城市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用地规划的重点已经从城市外延空间的拓展和功能完善,转到注重用地开发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用地开发与环境容量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如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4.1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少城市升级,减少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根据环境容量和城市实际人口数量,合理选用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制定和严格执行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城市土地供应总量、占用耕地指标应尽可能控制在最小限度,并加强宏观调控。
对城市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将公共管理的概念引入到城市土地开发管理体系中,消灭土地管理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城市房产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领域存在重叠、管理权限难以界定的现象,改条块管理为综合管理,即房产管理与土地管理相结合、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控制相结合。
深圳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土地管理局与规划局合并为规划国土局,这样有利于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4.2用地结构合理,布局紧凑用地结构指城市各类用地的比例,它能够量化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水平、生活环境质量等等。
然而,长期以来的重生产性建设、轻非生产性建设,使得工业、仓储等用地比例偏高,城市公共设施、绿地等用地比例偏低,造成用地结构失衡、生活环境质量差。
进入90年代,这种现象已经有所改观。
从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人均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比例正在迅速增长,城市功能、生活环境正在改善。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表明,集聚效应产生规模效益。
用地布局紧凑与否,是城市土地利用是否集约化的直接体现。
我们在进行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时,对于大中城市可设计为多中心分区格局,对于小城市可设计为同心圆模式,提高集聚规模效益。
布局紧凑首先要实现功能的集中,即实行功能分区,从单独的工厂、商店、住宅、学校转化为一定规模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小区、文化教育区等。
要坚持城市土地成片开发,避免由于装埋各类管线挖地不止,重复施工。
同时,不能过分强调功能分区,而忽视了各类功能间的联系,从而降低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和活力。
应该在局部地段城市用地实行功能组合,把各种城市经济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城市综合运行效率,如商业与居住功能混合开发等组合模式。
4.3提高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现有城市土地应充分利用,消灭城市闲置地,对于已出让但无资金开发的土地收取闲置费或收回土地使用权。
降低商品房空置率,对于空置商品房,应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找出市场空白点,结合周边环境,迎合市场需求,确定最佳用途。
据有关资料报道,1995年上海商品房可供销售面积1 032×104㎡,实际销售567×104㎡,出租5.1×104㎡,平均空置率为40%,其中,开发商在开发前期对所持地块缺乏准确的用途定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努力改造旧城区,挖掘土地使用潜力。
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如上海、杭州已开始了称之为“城市空间置换”的企业迁移行动,许多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而又缺乏改造资金的工业企业认识到脚下土地的巨大价值,开始主动迁往城郊,利用新旧用地之间的差价为企业的设备更新和生产调整筹措资金,这种积极的迁移战略有利于旧城区的改造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更加值得庆幸的是,建筑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使城市建设向高空和地下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城市中更多地建起摩天大楼、高架公路、地下隧道、地下商场等,大力挖掘土地使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