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合集下载

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黄河的意象,而黄河在他的诗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形象既有力量与辽阔的一面,也有凶险与破坏力强的一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

黄河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被描绘成巨大而波澜壮阔的形象。

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就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抱城回。

”这里的一水就指的是黄河,而这一水抱城的景象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的痕迹。

黄河在诗中被描绘得如此广阔而宏大,给人一种震撼与壮丽之感。

黄河在李白的诗歌中也被描绘成了一个凶险而难以驾驭的存在。

比如在李白的《登鹳雀楼》中,他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悲还似外,逆水行舟难。

”这里的黄河被描绘成了一道悲壮而翻腾的景象,其水势的汹涌与逆流使人如同逆水行舟,难以前行。

黄河在这里既有着无穷的魅力,也有着强大的破坏力,给人一种凶险与挑战的感觉。

黄河还在李白的诗歌中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沧桑与历史的传承。

比如在李白的《黄河大合唱》中,他写到:“大河之恋萦绕着大地,恣其自由而沉思。

她无法走过生命的道路,就像无法寻找不到的生活。

”这里的黄河被描绘成了一个有着浓厚历史气息的存在,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与沧桑,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而诗中的黄河大合唱也表达了李白对这一伟大河流的敬意与怀念之情。

黄河在李白的诗歌中还具有象征着壮丽与无畏的意义。

比如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写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里的黄河被描绘成了一道无垠的边界,而离别的情感与壮志在黄河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崇高与激动人心。

李 白诗中自然意象如何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

李 白诗中自然意象如何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

李白诗中自然意象如何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其诗作犹如璀璨星辰,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豪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妙的想象,还巧妙地运用了众多自然意象,极大地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李白诗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涵盖了山水、日月、风云、花草树木等诸多方面。

这些自然意象并非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寄托,是构建诗歌意境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元素。

首先,山水意象在李白诗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笔下的山,或雄伟险峻,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壮阔之美;或清幽秀丽,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山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使读者仿佛能与诗人一同沉浸在那宁静的氛围中。

水的意象同样多姿多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那奔腾而下的瀑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以潭水的深邃来衬托友情的深厚,水在这里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山水意象的运用,不仅为诗歌营造出了或雄浑或优美的意境,还让读者能够通过诗人的描绘,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

日月星辰也是李白常常借助的自然意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月亮的洁白可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明月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将月作为自己的知己,更增添了一种凄清之美。

太阳在李白诗中也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离别场景,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深情。

星辰则常常与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对宇宙的思索相联系,“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展现了诗人想要超越世俗、追求高远理想的壮志豪情。

日月星辰的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还让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得以在广阔的天地间驰骋,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深远的内涵。

风云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同样富有表现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象征着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决心,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定信念;“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春风轻柔,云彩飘逸,营造出了一种优美而浪漫的氛围。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其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总是将月融于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写作传统。

在李白笔下,月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象,李白的写月诗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李白将明月意象的情感体验趋于深入和精妙,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诗人的咏月诗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李白诗中的月意象,首先从李白的诗中归纳有关月的诗歌,进而分类来讨论其诗中月的意象,其次说明李白与月的情缘,更好地明白月亮的特征,从中得出李白写月的原因。

李白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情缘,诗人的涉月诗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及,可以说,李白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月亮在诗人李白笔下,有丰富的象征意象,月亮被高度人格化,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诗也更加生动传神,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

“每当诗人写到明月时,常常把月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的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来拥抱明月。

”[1]也由此反映出诗人不苟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李白诗中分类的月意象;第二部分分析李白恋月的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采取分析法和综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注意吸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对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

李 白诗中江河意象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李 白诗中江河意象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李白诗中江河意象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其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给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在李白的诗歌中,江河意象频繁出现,成为了他表达情感、展现抱负、描绘自然景观的重要元素。

那么,李白诗中江河意象的创作灵感究竟来源于何处呢?首先,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这种盛世景象为李白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

江河作为大地的血脉,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见证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

李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感受到了江河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无限可能,从而将其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李白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他亲身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对江河有着直观而深刻的感受。

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奔腾不息,给他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他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动地描绘了长江冲破天门山的束缚,汹涌奔腾的景象。

这种亲身经历使他能够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江河,将其雄伟、壮观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李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古代文化中,江河常常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江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慨。

江河也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以平静的井水对比波澜壮阔的江河,寓意人生的不同境遇。

李白继承和发展了这些传统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赋予了江河意象更深刻的内涵。

李白个人的性格和情感也是他创作江河意象的重要灵感来源。

他性格豪放、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一展抱负。

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在遭遇困境时,江河的广阔和奔放成为了他寄托情感、抒发愤懑的载体。

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江河之水的连绵不绝来比喻自己内心的忧愁无法排解。

李白诗歌的意象图式分析

李白诗歌的意象图式分析

李白诗歌的意象图式分析
李白的诗歌不仅展示了其语言技巧和洞察精神的具体体现,更隐含着
丰富的意象图式。

他的诗歌总是采用描写天然风景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的典
雅优美的文化氛围和宁静恬淡的生活状态。

首先,李白经常使用水、月亮和山等自然形象来反映自己的情感和心态。

诗中《蜀盐》中“双飞白鹭,莺啼燕语”、“江上征人去,江边一片柳”一如波澜壮阔的江水,迎接着自己军队的离别欢声;而在诗中“青山
绕紫城,峻拔苍龙”中,李白把望着精美的大楼的缓缓的升起的月亮,表
达了他的哀惆之情。

再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潭面无风荡,瀑布drown-down the mountain”,李白赋予了瀑布雄浑的汹涌力量,这个山瀑布的意
象表达出他的心情的长河,自己也宛如瀑布一般自由自在、永不止息。

此外,李王更善于使用花、鸟等自然形象来表达自己情感。

有些诗中,他经常把花朵与自己情绪相联系,如诗中“一窗花落何处,一堂春愁转多”,李白用一窗花落的意象表达自己对伤感情绪的思追;另外,诗中
“凤兮凤兮归故乡,莫怪乱鸟惊不及”,凤凰的回归也是一种对失去的爱
情的哀恸和希望。

此外还有诗中“鹿鸣深kyle,驻马泊芳草”,表达李白
对把心事静静与大自然融合的希望。

总而言之,李白尽管他在时代政治、历史上都处于动荡不静的状况,但他对自然美景的执着追求却在不断激发他心灵深处的思想情感,他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图式也见证着他追求自由自在和艺术追求的永恒精神。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

他以其豪放奔放的诗风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李白的诗歌通常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调,以醉酒、仙境、山水等意象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醉酒的意象。

他借着酒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超越尘世境界的渴望。

在他的诗中,醉酒被赋予了一种超越世俗、释放心灵的力量。

例如《将进酒》中,他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些醉酒的意象既展示了李白对超凡脱俗的向往,又表现出他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其次,李白常常以仙境的意象来描绘他内心深处的欢乐和幻想。

他将诗歌视为自己逃避尘世之地的栖息地,在其中他幻想自己可以与仙境相伴。

在他的诗中,仙境常常被描述为美丽、神秘、超越现实的场所。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些仙境的意象在他的诗中起到了情感升华的作用,也体现了他对人生追求喜悦和无拘无束的态度。

再次,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山水的意象。

这些山水的描绘不仅展示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也映射出了他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山水的意象将李白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融入其中,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有味。

总之,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渴望超越尘世的情感。

他通过醉酒、仙境和山水等意象来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并表达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向往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月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李白月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李白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中的“月”意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对李白月意象对后世诗歌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题材李白笔下的“月”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诗人继承了李白的传统,以月为题材,抒发情感,表达心境。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借月抒怀的佳作。

二、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常常与超脱、清雅、空灵等审美境界相联系,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诗人以月为载体,追求高远、淡泊的审美情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氛围。

如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杜牧的《泊秦淮》等,都是借助月亮的描绘,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三、拓展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诗人借鉴了李白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将月亮作为情感的载体,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

如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都是借助月亮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四、促进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经常被谱成歌曲传唱,这对后世的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诗人将自己的作品谱成歌曲,使诗歌与音乐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综上所述,李白月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题材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且拓展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促进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因此,李白月意象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

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

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丰富的意象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对李白的研究中,我发现他的诗歌意象表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从李白的意象表达的特点、意象的类型以及意象的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

他倾向于运用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描绘夜晚的景象,通过对月光和霜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李白的意象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人物、宗教等方面。

他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豪情的追求。

同时,他也善于以人物意象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

在《将进酒》中,他通过自我描绘和对酒的赞美,表达了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热爱。

此外,他还运用宗教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在《将进酒》中,他以“天生我材必有用”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再次,李白的意象表达具有深刻的内涵。

他通过意象的运用,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在《早发白帝城》中,他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他通过描绘葵花朝露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此外,在《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中,他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欢愉和空虚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虚浮世俗的批判。

总之,李白的诗歌意象表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运用自然、人物、宗教等多种意象类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意象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传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1

———————————————————————————————— 作者: ———————————————————————————————— 日期: 6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 6

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 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醉月”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内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4、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 李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登上谢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5、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 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李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6、问月——永恒的时空感 李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是醉语,从而倍有诗味。月与人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感。 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亲近的物象。由此构建意象,造就了一个纯净、宁静的世界。 6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简单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早在先秦时,《诗经》、《楚辞》中就大量的运用意象传情达意了,有《诗经》中的月、柳、日……《楚辞》中的香草、恶花,……而月亮则成为了一个让无数文人墨客着迷的“象”,让人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广阔感觉和遐想。关于月亮的意象指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学长河里各有不同。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他们以月来寄托思念,李白的“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而张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则对月亮展开了宇宙人生的质疑和探讨,南朝周祗的一曲《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美感,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清幽的审美内涵。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如思乡、思亲人、惆怅、感叹……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而在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写月高手。 “经对全唐诗的搜索统计,李白共做诗1059篇,其中仅仅出现“月”意象的就有341篇之多。”[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李白对于月亮的特殊情怀,对于李白来说,恐怕最美好的,最感亲切的,而且最能抚慰他心中无限情思的东西莫过于始终潜藏在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了。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通读李白诗,就很容易确知“月”在其诗中所占比重之大,在他的诗中月亮被赋予多情明丽,情意绵长,亲切依人等诸多的形象。有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嵋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可寄愁心的解意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还有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之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明月,如:《古朗月行》中把月亮喻为玉盘,《把酒问月》中把月亮喻为嫦娥,还有的喻为蟾蜍,天镜,玉镜……而且给月赋予了感情,出现了如:《把酒问月》中的问月,《姑孰+咏·桓公井》中的孤月,《赠孟浩然》中的醉月,还有思月、邀月、弄月等被人性化了的月,甚至“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赊月色”(《陪族叔哗及贾至游洞庭》),由此可见李白对明月之喜爱。还有“李白入水捉月而死的传说,与其说它表达了后人对李白的思慕之情,莫如说是特别为李白设置了那‘水中散碎月影’的景致更确切。” [2]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也只有在李白身上才能显示出对月的痴迷而死的浪漫气息。“近人曾指出‘明月’和‘月光’对李白来说是‘一种皎洁真率象征’(王瑶《李白》),同时也指出李白,字‘太白’,妹称‘月圆’,孩子称‘明月奴’” [3]在生活中李白也显示出对月亮的眷恋。他这样恋月,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商周时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而且还要祭祀月神,至秦汉以后,民间流传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免”、“月中蟾蜍”等等。这一系列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诗人李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他独特的心理倾向,使他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意境,如果对此作以分类,就会更清楚李白诗中关于月亮的意象之美了。 李白笔下的月是一个多情的月亮,是一个融合了诗人全部情感的月,月亮在李白眼里就是他的精神之所在。他以明月作为诗歌中的“象”,表达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或以明月来象征美人和恋情,或以明月来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或以明月来象征哲理的启迪等等,诗人通过独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给月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下就李白诗中的月之意象,粗略谈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