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合集下载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

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

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

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月下的沉吟_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

月下的沉吟_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

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12N o13Sep.2002文章编号:1009-7082(2002)03-0048-06月下的沉吟———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喻世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04)摘 要: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月下的李白,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深情眷念;对平民、女性的朴素情怀;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对诗意人生、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伦理情感、生命关怀、宇宙意识、价值选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中图分类号:I22217 文献标识码:A 月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极高的境界,是李白诗歌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以月作为标题的诗篇触处皆是:《初月》、《关山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古朗月行》、《雨后望月》、《望月有怀》、《月夜金陵怀古》……甚至传说中李白的去世也与水中捉月有关,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带有浓重浪漫色彩的句号。

本文拟就李白诗歌的月意象作一番探讨。

1 深情的眷念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的一生是洒脱的,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

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另一种风采,在他的心灵深处,对故乡有着深情的眷念;对亲人、朋友有着无尽的相思和关怀。

对故乡的热爱,对家园的思念,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

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常把明月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明月的清辉常常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望月怀人、望月思乡千百年来被诗人们反复吟唱。

在浩如烟海的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词中,李白的《静夜思》无疑是最为有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P209)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以简朴凝练的笔触表达了游子真挚质朴的情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作者:————————————————————————————————日期: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89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赵群(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摘要:在我国古代,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爱的托物言志之物,如菊,梅,莲等,而伟大的诗仙李白却一生 钟情于月亮。

在李白的诗中,月亮是故乡,寄托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月亮是征夫孤寂的身影,有着无 限的孤独与思念;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充满郁郁不得志的寡欢。

在诗人笔下,月之皎洁的意象不仅照亮了 诗人的心魂,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关键词:唐诗李白意象月中图分类号:1207.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03-0089-01一、表达自己高洁的理想李白一生都在追逐着月之皎洁之心,月亮神圣、孤独、浪漫、高洁,这些恰巧是诗人身上所具备的或是正在追求 的。

李白一生都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他的 一生漫长而坎坷,在昏庸衰败的唐玄宗时代,他的理想抱 负不仅不能够实现,反而由于他的才华和盛名,不断遭到 奸佞权贵的嫉妒和陷害。

因此,他痛恨人世间的黑暗和不 平,憧憬有一个如明月般皎洁无瑕的世界,所以他便把自 己的理想寄托给皎洁的月亮,例如他在《宣州谢腆楼鉴别 校书叔云》中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月。

”这是诗人酒兴大发时写下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分明感 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 候是极其苦闷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高洁理想的 追求,这便是我们的诗仙的可贵之处,能在抒写强烈苦闷 的同时表现出倔强豪迈的性格。

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 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 负。

再如《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用诗 歌安慰自己,不免有点自欺欺人的无奈。

诗人有远大的理 想抱负,可是必须面对现实的黑暗残酷,即使心有不甘,但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行我素,他不需要我们这些俗人 的同情,因为月亮懂他。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浪漫情怀——谈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内涵

“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浪漫情怀——谈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内涵

“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浪漫情怀——谈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内涵崔玲【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5【摘要】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李白,从诞生到仙逝,月亮如影随形,他似乎是为月而生,一生如月一般历经阴晴圆缺,最终又捞月而死,一生浪漫而神秘,极富传奇色彩。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对月亮情有独钟的感悟不断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用与生俱来的幽默天趣、深照妙理的达观态度以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省意识,通过一个个月意象化解了人生的忧愁与悲酸,最终酿就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万丈豪情。

%Li Bai,the ancient Chinese poet,his life is inextricably bound up with the moon.From the moment he came into birth to the day he went to glory,the image of moon was associated so closely with his life.It seems as if he lived for the bright moon all life long.He experienced both success and dilemma,just like the moon which can be dim or bright,full or wane.Even his life ended up with drowning in pursuing the illusionary moon in the water.His romantic and mysterious life experience made his life a legendary.As on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ts,he fully blended his special love for the moon in his poems.With his inherent humor,love for natural beauty,profound philosophical mind and self-awareness reflected in the line"Only I am awake while the others are drunk",Li Bai dissolved all the sadness and bitterness in life through different moon images,andfinally burst out the lofty sentiments in the line"dissolving great melancholy with you".【总页数】3页(P23-25)【作者】崔玲【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7【相关文献】1.论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精神内涵 [J], 安相2.论"月"意象在李白诗歌中的审美意蕴 [J], 姜琳;陈军3.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指向 [J], 付成君4.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J], 金荣5.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J], 张凡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论李 白诗 歌中 的 月意象

渲泄愁情不是 直露 的 ,而是 以委 婉含蓄 、 深厚细腻的笔触 , 对一些
客 观 事 象 来 进 行 渲 染 的 ,月 亮 这
意象 ,渲泄 出了诗 人内心深处
“ ”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中用 得 月 是 最 多 的 意 象 之 一 ,然 而 李 白诗 中

复的出现 , 其使用的次数之多 , 频
率 之 高 ,可 谓 是 前 无 古 人 后 无 来 者 ,成 为 李 白诗 歌 鉴 赏 中 的 一 条 绚 丽 的风 景 线 。
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的独
据《 全唐 诗》 计 , 白的近 统 李 千首诗 中涉及 月亮 的 就有4 0 0 多 首, “ ” 仅 月 的意 象 就 出现 了3 6 3
身。
股 浓 烈 的心 悲 情 愁 。 实 。 其 自古
以来 , 才 、 情 、 愁 是 中 国 诗 多 多 多 人共 同的个性 特征 ,而李 白式的 情 愁 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 。 李 白式 的
陆 游 的“ 一样 , 了诗 人 的化 梅” 成 “ 月”负载 了诗人执 着的 理 想 追 求
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 , 我舞影
零乱 。醒 时同交欢 , 醉后各 分散。
政 治报 负和人生理想 ,其 诗中多 次 以大鹏 自喻 , 大 鹏 一 日同 风 “ 起 ,扶 摇 直 上 九 万 里 ” 《 李 (上 邕》 ,俱怀逸 兴壮思飞 ,欲上青 )“ 天揽 明月 ” 《 州谢 眺楼饯 别校 (宣 书叔云》 , )正是其远大 的志 向、 报
次 , 观 李 白所 有 的咏 月 诗 歌 , 纵 在
立人格。 二 .月 ” 渲 泄 了诗 人 无 限 的 “ 心 悲情 愁 李 白生 性 洒脱 不 羁 ,潇 洒 飘 逸, 但在他 的内心深 处 , 却潜 藏着

他 的笔下 , 月亮有各种形态 的月 、 各种色彩的月 、 各种景物 中的月 , 各种地点的月 、各个 时节的月等 等。 在李 白的咏月 诗中 , 月意象具 有 丰富的意蕴 。 陶渊 明的“ 、 像 菊”
贵 , 我不 得开心颜 。” 坚持 自 使 为 己 的 理想 绝 不 奴 颜 婢 膝 , 表 现 出
得 十分热 闹, 不仅笔墨传神 , 更重 要 的是表达 了诗 人善于 自己排遣 寂寞 的旷达 不羁 的个 性和情 感 。 从 表面上看 ,诗人好像真 能 自得 其 乐 ,可 是 背 面 却 充 满 着 无 限 的
对 统治者 的蔑 视和 决绝 的态 度 ,
并 坚 持 寻 找 自己 理 想 中 的 世 界 : “ 欲 因 之 梦 吴 越 , 夜 飞 度 镜 湖 我 一 月 ” 表 现 出 对 人 生 理 想 的执 着 追 ,
品质 ,使其 诗歌表现 出一种人 格
力 量 和 个 性 魅 力 。“ 见 水 中月 , 了
学教育
李 白是唐代著 名的浪漫 主义 诗 人 , 的 诗 中有 很 多 吞 吐 山河 、 他 包孕 日月 的壮 美意象。极大地 丰 富 了李 白诗歌 的艺 术蕴含 ,他 的 作 品的艺 术个性 是独 一无 二 的。 特别是月意象在李 白的诗作 中反


如青 莲 出 污泥 而 不 染 的芳 洁本
性 , 比喻 升公 “ 人不利 己 ” 以 济 的 清 廉 的正 直形 象 。 其 中也 暗 含 了 诗人 自己的人格追求 。 含光混 世 “
惫 Βιβλιοθήκη 贵无名 , 何用孤高 比明月 ” 《 (行路
难》 三 )劝人淡泊名利 , 其 , 要善待 他人和 自身 ,不要 追求 所谓清高 等等虚名。 他在 有“ 天生我材必有 用” 的非凡 自信的 同时 , 追求的是
备受压抑 ; 向往人格平 等 , 在 他 却 森严的等级 中举 步维艰 。月亮 皎
沽 、 净 和 冰 清 玉 洁 , 白像 古 人 纯 李

样也 经常用月来象征人 的高洁
凄 凉。 诗人孤独到 了邀月和影 , 可
是 还 不 止 于 此 ,甚 至 连 今 后 的 岁 月 , 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也 所
负 的 生 动 反 映 与 形 象 写 照 。但 是
求。
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 云汉 ” 《 。( 月
下 独 酌 》 )
这首诗借月下赋诗抒发 内心 的苦闷情绪 。诗篇描写月 下独酌 情景 : 下独酌 , 月 本是寂 寞 的 , 但 诗 人却 运用丰富的想像 ,把 月亮 李 白之所 以选择 明月作 为 自 己感情交 流的对象 ,是源 于他 现 实生活 中的孤独 与尴尬 ;他渴 望 功名 , 却仕途坎坷 ; 他追求 自由却 和 自己的 身 影凑 合 成 了所 谓 的 “ 人 ” 从 “ ” 到 “ ”从 “ ” 三 。 花 想 春 , 酌
青莲 出尘 埃 ” 《 ( 陪族 叔 当涂宰 游
化城寺升公清 风亭》 ,写水 中月 )
以, 只能与月光身影永 远结游 , 并 且约好在 天上仙境再见 。妙在 以
学教 育
孤 独 之 苦 写 乐 , 以 乐 映 衬 孤 独 之 苦, 使其苦更甚 。 他先 以“ 的孤 我”
的万种情 愁。
“ 间一 壶酒 , 酌 无相 亲 。 花 独 举 杯 邀 明 月 , 影 成 三 人 。 既 不 对 月
的 “ 月”绝非现代意 义上的 自然 月, 而是借 “ ” 达诗人 无 限的 月 传
解饮 , 影徒随我 身。暂伴月将影 ,
情 思和心绪 。诗人 曾有着 “ 济苍
生 ” “ 社 稷 ” “ 黎 元 ” 的 远 大 、安 、忧
到 “ ” “ ” 把 寂 寞 的 环 境 渲 染 歌 、舞 ,
他 那种 “ 屈 己 , 不 不干人 ” 的平 交 王 候 的狂 傲 而 张 扬 的 个 性 导 致 了 被 “ 金放还 ”遭 受 到最严 重 的 赐 , 人生挫折 ,但他却绝 不因此而屈 服。 《 在 梦游天姥吟 留别》 , 明 中 他 白地 宣 示 : 安 能 摧 眉 折腰 事 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