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糖类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教程 张洪渊TEL (0813 )

生物化学教程 张洪渊TEL   (0813 )
小结:不同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是推动生物化学前进的基本因素。多学科合作, 有机化学基础,分离与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与仪器设备的结合,是生化 发展的主要动力。
14
3 .生化与其他学科关系
经典生物学
生物化学
化学,物理
遗传学,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工程
基因工程 酶工程 蛋白质工程 细胞工程15 发酵工程
多学科合作研究:物理、化学、遗传、仪器等 专家的合作研究,如蛋白质X-射线晶体衍射
13
测定蛋白质结构,DNA测序等。
我国的现代生物化学研究起步较晚,由留美、德、法、 英等学者开始主要有吴宪教授,王英睐,曹天钦,邹 承鲁等教授。
1965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汪猷、北京大学邢其毅 教授用化学法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 素。
17
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景
• 借助于现代科技成果,高速发展生化理论与技术,促进生物学理论技术及生物工程学 的发展。
18
5 .学习生化的方法
A. 教材作用(借鉴、利用- 学习生化科学的知识体系)
a. 主要参考体系,其他资料利用
b. 合理取舍( 知识系统-- 时间、专业 ):
讲课:重点(核心)与线条结合;
8
十九世纪末随着医学、发酵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化 学、有机化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农业、工业、医药、国防等各个方面。
早期的生物化学:十八世纪 拉瓦锡 (Attoine-Laurent Lavoisier, 1743-1794,法国) 研究燃烧和呼吸现 象,推翻”燃素学说” 舍 勒 (Carl Wilhelm Scheele, 瑞典)与Joseph Priestly
6
信息代谢:代谢调控
1.2.3 生命物质的结构、功能与生命现象 的关系(功能或机能生化)

第十五、十六章第十五章核苷酸代谢

第十五、十六章第十五章核苷酸代谢

第十五章核苷酸代谢选择题1.磷酸戊糖途径为核苷酸的合成代谢提供(A)A 5-磷酸核糖B 5-磷酸核酮糖C 4-磷酸赤藓糖D 5-磷酸木酮糖E NADPH+H+2.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首先合成(B)A. ATP B .IMP C. AMP D. GMP E .GTP3.下列关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B)A氦基甲酰磷酸为嘌呤环提供氨甲酰基B合成过程中不会产生自由嘌呤碱C嘌呤环的氮原子均来自氨基酸的α-氨基D由IMP合成AMP和GMP均由ATP供能E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IMP转变成GMP4. 体内进行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最主要的组织是(C)A胸腺B小肠黏膜C肝D脾E骨髓5. 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主要终产物是(D)A尿素B肌酸C肌酸酐D尿酸Eβ-丙氨酸6.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下列哪种物质直接还原而成的(D)A核糖 B 核糖核苷C一磷酸核苷D二磷酸核苷E三磷酸核苷7. dTMP合成的直接前体是(A)A dUMPB TMPC TDPD dUDPE Dcmp8.能在体内分解产生β-氨基异丁酸的核苷酸是(C)A CMPB AMPC TMPD UMPE IMP9.嘌呤核苷酸分解加强易出现(A)A痛风症B苯丙酮酸尿症C乳清酸尿症 D Lesch-Nyhan综合征E白化病10.嘌呤与嘧啶两类核苷酸合成中都需要的酶是(A)A PRPP合成酶B CTP合成酶C TMP合成酶D氨甲酰磷酸合成酶 E IMP脱氢酶名词解释1.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是指以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的化合物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代谢途径。

2.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指利用体内现有的碱基或核苷为原料,经过简单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补救合成途径实际上是机体对现有碱基或核苷的再利用。

3. 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是指某些嘌呤、嘧啶、叶酸以及某些氨基酸类似物具有通过竞争性抑制或以假乱真等方式干扰或阻断核苷酸的正常合成代谢,从而进一步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以及细胞增殖的作用。

第十五章,丸剂

第十五章,丸剂

⑤起模的方法: A)、粉末直接起模法(传统):喷水润 湿→撒布药粉→转动锅或匾→刷下粉粒 →喷水→撤粉→反复多次→0.5~1mm圆 球→筛分过大过小者→丸模,很费工时。 2).湿粉制粒起模法( 改进):药粉混 匀→制软材→过二号筛制粒→泛丸锅或 匾中旋转摩擦成圆形→过筛分等。成型 率较高、均匀,粒子较松。
六、 水丸的制备: 1、泛制法: 泛制法的主要工艺过程:原料准备→起模→成 型→盖面→干燥→选丸→质检→包装等。 (1)原料准备: 处方中适宜打粉的药物打粉过100目筛,不宜 打粉的药物煎煮取汁为润湿剂。 (2)起模:①指制备丸粒基本母核的操作,起模 是关键,影响着成品的圆整度,规格及含量均 匀度。 ②原理:利用水等润湿剂诱导出药物的粘性, 使药粉之间相互粘结成细小的颗粒,并在此基 础上层层增大而形成丸模的工艺过程。 ③起模时选用粘性适中的药粉。粘性过大易粘 结成团,没有粘性不易起模。
(5)干燥 水丸含水量大,易发霉,应及时干燥。 含水量应控制在9%以内。 一般干燥温度为80℃,芳香挥发性成分 与热敏成分等不超过60℃. (6)选丸 泛丸过程中常出现大小不匀和畸形, 除泛制过程及时筛分外,干燥后必须进 一步选丸,以保证大小均匀,剂量难确。 常用过筛法来分离。



三、水丸的规格: 一般以重量为标准服用。每g重量应有多少 粒,如上清丸20粒/g。贵重、毒剧药则为1g有 多少粒。 四、原料药的处理: 1.药物细粉:一般要求过80-100目筛。起 模、盖面用粉最好过120目。 2.纤维性强不易粉碎的药材,水煎提取制 成药汁。 3.胶类药物,加水加热溶化成药汁。 4.树脂类中药,加黄酒溶解为润湿剂。


3)用蜜量:一般药粉:炼蜜为1:1~1.5, 也有炼蜜更高或低的: ① 药材的性质,含糖类等粘性强用蜜少; 含纤维较多粘性极差的药粉,用蜜量宜 多,可高达1:2以上。 ② 夏季用蜜量少,冬季用蜜多。 ③ 手工较多,机械和药用蜜量较少。

药剂学第十五章中药制剂

药剂学第十五章中药制剂

第十五章中药制剂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浸出制剂:2.渗漉法:3.超临界萃取技术:4.中药合剂:5.酊剂:6.流浸膏剂:7.浸膏剂:8.颗粒剂:9.水醇法: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浸渍法有利于黏性易膨胀药材的浸出。

( )2.含糖类较多的黏性药物的粉碎可以采用湿法粉碎。

( )3.含脂肪油较多的药物可与其他干燥药粉掺研,干燥后再粉碎,俗称串研粉碎。

( ) 4.要求特别细度,或毒性、刺激性较大的药物粉碎宜采用湿法粉碎。

( )5.当用非极性溶剂浸出时,药材应先行脱脂。

( )6.一般药材组织中含有物质大部分带有极性基团,故非极性溶剂易于通过细胞壁进入药材内部。

( )7.用醇、水等浸出油脂多的药材时应先脱脂,因为油脂不易被极性溶剂润湿。

( ) 8.贵重药物及刺激性药物为了减少损耗和便于劳动保护,应单独粉碎。

( )9.极性晶型药物一般可用降低温度来增加药物的脆性,以利粉碎。

( )10.使用渗漉浸出时,药材颗粒越细浸出效率越高。

( )11.一般药材的浸出在溶剂沸点温度下或接近沸点温度进行比较有利。

( )12.酊剂是指药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制剂。

( )13.水浸出液中含有较多胶质,而乙醇浸出液中含有较少胶质。

( )14.浓度梯度是指药材块粒组织内的浓溶液与外周溶液的浓度差,浓度梯度越小浸出速度越快。

( )15.提高浸出压力有利于加快浸润过程。

( )16.当药材组织内充满溶剂时,加大浸出压力有利于提高扩散速度。

( )17.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能使扩散边界变薄或边界层更新加快,有利于浸出过程。

( ) 18.合剂是指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液体药剂。

( )19.溶剂表面张力和药材中含有物性质对药材浸润程度和速度起主导作用。

、( ) 20.在浸出过程中浓度差是渗透扩散的推动力。

( )21.除另有规定外,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有药材1g。

( )22.由于浸渍法符合中医用药习惯,因而对于有效成分尚未清楚的中草药或方剂进行剂型改革时,通常亦采取浸渍法提取。

第十五章--立体异构PPT课件

第十五章--立体异构PPT课件

H2N H
L-多巴 (DOPA) 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
COOH D-多巴
无效,在体内会导致危险的积累
O
O
(R) – 香芹酮,留兰香味 (S) – 香芹酮,芫荽香味
一、偏振光和旋光性
光源
光束先进方向
光波振动方向与光束前进方向关系示意图
普通光
Nicol prism
普通光
平面偏振光
平面偏振光: 通过Nicol棱镜,仅在 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光。
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手性的最常见情况是存在 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是指与4个不相同的原子或
* 原子团相连的碳原子,常用“ ”号标出。如:
C3HC * HCOOH C3HC * HCOOH
OH
N2H
必须指出的是: 1. 有手性碳原子的分子并不一定是手性分子。 2. 没有手性碳原子的分子并不一定不是手性分子。 3. 一个分子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时,则它一定是 手性分子。 4. 手性碳原子是判断分子是否手性的重要依据。
2. R/S 构型标记法 —— 绝对构型
根据基团的顺序规则,确定与手性碳原子相连的4个基团优 先顺序的大小,假设顺序为a>b>c>d。将优先顺序最小的基 团d处于眼睛对面最远的位置上,然后再看a→b→c的排列顺序, 如 顺 时 针 方 向 的 定 为 R 构 型 ( 拉 丁 文 Rectus 的 缩 写 ) , 假 若 a→b→c是逆时针方向的则定为S构型(拉丁文Sinister的缩写).
结构异构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互变异构 价键异构
同分异构
顺反异构 构型异构
立体异构
Stereoisomer
构象异构
旋光异构 ( 对映异构,光学异构)
第一节 顺反异构

第十五章代谢综合征

第十五章代谢综合征

第十五章代谢综合征学习要求:1.掌握:①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概念;②肥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③胰岛素抵抗的病因与发病机制;④高胰岛素引起血压增高的机制;2.熟悉:①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代谢综合征时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第一节代谢综合征概念代谢综合征是以腹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一、肥胖肥胖症是指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过度,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病理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的发生与遗传基因、环境因素、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基因。

(一)遗传因素据统计,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10%;双亲中一人肥胖,其子女肥胖发病率为50%;双亲均肥胖,其子女肥胖发病率高达70%。

同卵孪生儿在同一环境成长,其体重近似,即使在不同环境成长,其体重差别也小于异卵孪生子之间的差别。

(二)饮食、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发生关系密切。

(三)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功能异常(四)内分泌因素除下丘脑因素外,体内其他内分泌激素紊乱也可引起肥胖。

其中胰岛素变化被公认为肥胖发病机制中最关键的因素,其次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

1.胰岛素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

其功能是促进肝细胞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促进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合成脂肪,抑制脂肪分解。

后两个作用在肥胖症发病机制中特别重要。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单纯性肥胖者可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血浆皮质醇正常或升高。

而在继发性肥胖中,柯兴综合征患者血浆皮质醇明显增高。

(五)脂肪组织的代谢特征人体脂肪组织有两种形式,即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

BAT 主要分布于肩胛骨间、颈背部、腋窝处、纵膈、肾脏周围等处,外观呈浅棕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WAT主要分布于全身皮下及内脏周围,主要是体内过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的形式贮存,作为一种贮备,必要时分解供能。

第十五章 精斑检验

第十五章 精斑检验
第十五章 精液斑检验
NSMC XDD
1
精液(斑)检验是法医学鉴定实践中的一项重 要内容,与血痕检验占有同等重要地位,特别是 对有关性犯罪或有性犯罪嫌疑的案件,以及对死 亡性质不明的女尸检查,精液(斑)的检验尤为 重要。 精液(斑)的法医学鉴定,可为判断案件性质、 划定侦查范围、认定或排除犯罪嫌疑人提供重要 线索。在亲子鉴定或其它有关性功能鉴定中,有 时需对新鲜精液进行检验。
7
凝固酶(精囊腺)5min内凝固成较冻状 中性蛋白酶及纤溶酶(前列腺)20-30min内液化成稀薄 半流动体
精子产生过程
8
精斑检验的目的:
为案件侦查和审理提供线索和证据。
需解决的问题:
斑痕是否为精斑?若是精斑,确定精斑的个体来源。
精斑检验程序:
肉眼检验→预试验→确证试验→个人识别
9
第二节 精液斑的肉眼检查
12
尸体 上的 精斑
13
强奸杀人现场遗留纸团
14
紫外辅助检查:
原理: 精斑中的黄素在紫外线下呈银白色荧光,斑痕边缘呈浅紫蓝色 特点:

对检材无污损、无破坏,不影响进一步检验 特异性差(干扰物:阴道液、尿液、唾液、某些色素染料)
作用:仅能为进一步检验提供可疑部位 结果分析:
阳性仅表明可能是精斑,阴性不能轻易否定精斑
液)等也可形成类似结晶。同时,精液斑受到尿 液、血液等污染时,则不出现阳性反应。 结晶试验灵敏度低、特异性差,仅作为指向实验。
28
过碘胆碱 29
30
苦味酸结晶试验
原理:
精素分解产物与苦味酸生成精素苦味酸结晶
(青黄色有折光的十字、柱、星形结晶)
特点: 动物精液一般不出现阳性。
31

封面、目录、概要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打印版)

封面、目录、概要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打印版)

封⾯、⽬录、概要王镜岩《⽣物化学》第三版笔记(打印版)⽣物化学笔记王镜岩等《⽣物化学》第三版适合以王镜岩《⽣物化学》第三版为考研指导教材的各⾼校的⽣物类考⽣备考⽬录第⼀章概述------------------------------01 第⼆章糖类------------------------------06 第三章脂类------------------------------14 第四章蛋⽩质(注1)-------------------------21 第五章酶类(注2)-------------------------36 第六章核酸(注3)--------------------------------------45 第七章维⽣素(注4)-------------------------52 第⼋章抗⽣素------------------------------55 第九章激素------------------------------58 第⼗章代谢总论------------------------------63 第⼗⼀章糖类代谢(注5)--------------------------------------65 第⼗⼆章⽣物氧化------------------------------73 第⼗三章脂类代谢(注6)--------------------------------------75 第⼗四章蛋⽩质代谢(注7)-----------------------------------80 第⼗五章核苷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86 第⼗六章 DNA的复制与修复(注8)---------------------------88 第⼗七章 RNA的合成与加⼯(注9)---------------------------93 第⼗⼋章蛋⽩质的合成与运转--------------------96 第⼗九章代谢调空------------------------------98第⼆⼗章⽣物膜(补充部分)---------------------102(1)对应⽣物化学课本上册第3、4、5、6、7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