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十五章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 第十五章_胺

( R)
CH2
C2H5
15.3 胺的制法
15.3.1 氨或胺的烃基化
CH3 I + NH3
H
CH3 N H I
NH3
H
– NH4 I
H CH3 N H
CH3I CH3 NH2
CH3
CH3 CH3I NH
CH3
CH3
CH3I
N CH3
CH3
CH3 N CH3 I CH3
O
CH3 CH C OH Br
N-甲基庚-2-胺
CH3 CH3CH2CH2CH N CH2CH3
CH3
N-乙基-N-甲基戊-2-胺
N-methylheptan-2-amine
N-ethyl-N-methylpentan-2-amine
二元胺的命名
二元胺:母体氢化物名+“二胺”
2 3
4 5
1
NH2 NH2
6
NH
NH
己-1,6-二胺
N C2H5
CH3 H
C2H5 N
CH3 H
C2H5 N
CH3 H
含手性氮的化合物
氮原子是桥原
Tröger碱
子的化合物, 翻
N
CH3
转被抑制。
CH3
N
H3C
N
N CH3
季铵化合物含 有四个不同烃基 时,有手性且可 拆分。
CH3
N C2H5 (S)
Ph CH2CH CH2
CH3
N
Ph
H2C CH
的位次放在“胺NH2
CH3 N
CH3
4-苯基丁-2-胺
萘-1-胺
N,N -二甲基苯胺
4-phenylbutan-2-amine naphthalen-1-amine N,N-dimethylaniline
【基础有机化学】第15章 碳负离子缩合反应

Na2CO3
O -H2O
OH O
2 醛和酮的交叉缩合 两种不同的醛、酮之间发生的羟醛缩合 反应称为交叉的羟醛缩合反应。
有两种情况 (1)一种醛或酮有-H,另一种醛或酮无-H。 (2)两种醛酮都有-H。(在定向缩 合反应中讨论。)
HCHO +
K2CO3 (CH3)2CHCH2CHO
(CH3)2CHCHCHO
R CH -CO 2
O C CH3
α烃基化反应时宜采用伯卤代烃。因叔卤烃在碱性 条件下易发生消除反应,仲卤烃也因伴随有消除 反应而产率低,芳卤代烃则由于很不活泼而难反 应。
• 在合成中常利用乙酰乙酸乙酯的酮式分解制备
甲基酮:
O
O
OO
(1)C2H5ONa
H
H3C C
CH2
C OC2H5 (2)n-C4H9Br
OH C CH(R) 烯醇式
O H-B C CH(R)
OH C CH(R) 烯醇式
缩合反应
15.3 缩合反应简述 将分子间或分子内不相连的两个碳原子连接 起来的反应通称为缩合反应
无机酸、碱、盐或醇钠、醇钾是常用的缩合剂 缩合往往需要经过加成、消除、取代等过程。
15.4、羟醛缩合反应
(1)定义: 有-H的醛或酮在酸或碱的作用下,缩合生成-
O
O
O
O
OO
C2H5ONa H3C C CH2 C OC2H5
H3C C CH
C OC2H5 R-X
H H3C C C
C OC2H5
R
O
(1)OH /H2O
(2)H+/ -CO2 R CH2 C CH3
R
C2H5ONa R-X
OR O
有机化学第十五章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伦合物

第十五章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伦合物
16.1 重氮化反应 (0~50C)
NaNO2 + HCl O~5oC
NH2
N2+Cl- + NaCl + H2O
16.2 被卤素原子取代
N NX
+
-
CuX HCl
X + N2 (X=Cl 、Br)
CuCN N NX KCN
+ -
CN + N2
NH2 NaNO2,HCl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具有高度的热稳定性,有颜色,可用作指 示剂或染料。
16.4 重氮甲烷和碳烯( 不作要求)
重氮甲烷:
碳烯(卡宾):
CH2N2
:CH2
NHSO4-
KI
I
N2+BF4-
HBF4 or NaBF4
F
NaNO2 HBF4 NH2
2)被氢原子取代 次磷酸水溶液或乙醇。
N2+ClH3PO2 H2O + N2 N2+HSO4CH3CH2OH + N2
[讨论]
NO2 HNO3 H2SO4 Fe
Br
Br
Br
NH2 Br2 H2O Br
NH2 Br
N2+
+
+
OH2+ + H2O -H+
OH
+ N2
4) 被硝基取代
NH2 NaNO2 HBF4 N2+BF4NaNO2 Cu NO2
5) 还原反应 (重氮基被还原成肼)
N2+ClSnCl2 HCl 0oC NHNH2 HCl OHNHNH2
2. 偶氮化合物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伦合物
16.1 重氮化反应 (0~50C)
NaNO2 + HCl O~5oC
NH2
N2+Cl- + NaCl + H2O
16.2 被卤素原子取代
N NX
+
-
CuX HCl
X + N2 (X=Cl 、Br)
CuCN N NX KCN
+ -
CN + N2
NH2 NaNO2,HCl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具有高度的热稳定性,有颜色,可用作指 示剂或染料。
16.4 重氮甲烷和碳烯( 不作要求)
重氮甲烷:
碳烯(卡宾):
CH2N2
:CH2
NHSO4-
KI
I
N2+BF4-
HBF4 or NaBF4
F
NaNO2 HBF4 NH2
2)被氢原子取代 次磷酸水溶液或乙醇。
N2+ClH3PO2 H2O + N2 N2+HSO4CH3CH2OH + N2
[讨论]
NO2 HNO3 H2SO4 Fe
Br
Br
Br
NH2 Br2 H2O Br
NH2 Br
N2+
+
+
OH2+ + H2O -H+
OH
+ N2
4) 被硝基取代
NH2 NaNO2 HBF4 N2+BF4NaNO2 Cu NO2
5) 还原反应 (重氮基被还原成肼)
N2+ClSnCl2 HCl 0oC NHNH2 HCl OHNHNH2
2. 偶氮化合物
有机化学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
N
N
NO 2
N
N S O 3H
Br
B r2/H 2 S O 4
H+
+
N
N
B r 2 /CCl 4
OH -
Br Br
N
K MnO 4 /H +
CO 2 H
N
CO 2 H
H 2/P t N H
易发生亲电取代和氧化
5
8
N
易发生亲核取代和还原3
N +C3 H I
N
+ N C3 H I N
N
Br
+Br2 NH 2 N
1、亲电取代——困难:发生在β 位
混 酸 P hH室 温 P hN2O
混 酸
N2O
3 0 0 ℃ /1 天
N
N
H2SO4/H+g
220℃
N
N
SO3H
C3H N
H 2SO 4/K N3 O
100℃
C3H
C3H N
N2 O C3H
Br2/HcA Br NH 2 N
N—氧化物 δ+
NH 2 N
δ+
N
N+
吡唑和咪唑的分子聚合和互变异构:
b.p
水溶性
N
188
N
H N 263
N H
11 易溶
N
N
H
H
N
N
二聚体
N HN
N HN
N N
H
多聚体
嘌呤
N
N
N
NH
N
N
H 9—H
NH2
N
有机化学 第十五章 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O S O
-SH为巯基
二甲基亚砜 也叫DMSO 二甲基砜
SO2
环丁砜
二苯砜
磺酸及其衍生物
CH3 CH3 NH2
对甲基苯磺酸 T sOH
SO3H SO2Cl
对甲基苯磺酰氯 T sCl
对氨基苯磺酰胺
SO2NH2
二、硫醇和硫酚 1、物理性质和制法 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硫醇有毒,具有极其难闻的臭味, 乙硫醇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10时即能为人所感觉。黄鼠狼 散发出来的防护剂中就含有丁硫醇,常把它应用于煤气中。 制法 ⑴硫醇可由卤代烃与硫氢化钠在乙醇溶液中共热而得:
(CH3)3SI + n-C4H9Li
0℃
(CH3)2S+ O
-
CH 2-
O + (CH3)2S+
CH 2-
C S+(CH3)2 H2
O CH 2
(CH3)2S+ CH2O CH=CHCH CH2
同样
CH=CHCHO
第四节 磺酸及其衍生物P114
第五节 含磷有机化合物
一、分类和命名 1、三价磷化合物——膦,包括伯膦、仲膦和叔膦,可 被为磷化合物PH3的烃基衍生物。
Et P(OH)2 P(OEt)2 P i-Pr OH
OH R1 P OH R1P (OH) 2 烃基亚膦酸 R1HP OH R1 P
H 或 R1 OH R1R2P OH 二烃基次亚膦酸 P
OH R2
酯
酯
苯基亚膦酸
苯基亚膦酸二乙酯
乙基异丙基次亚膦酸
3、五价的磷酸衍生物——也有三种。
O P OH OH OH R1 P OH O OH R1 P R2 O OH
HCHO + HS(CH2)3SH
-SH为巯基
二甲基亚砜 也叫DMSO 二甲基砜
SO2
环丁砜
二苯砜
磺酸及其衍生物
CH3 CH3 NH2
对甲基苯磺酸 T sOH
SO3H SO2Cl
对甲基苯磺酰氯 T sCl
对氨基苯磺酰胺
SO2NH2
二、硫醇和硫酚 1、物理性质和制法 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硫醇有毒,具有极其难闻的臭味, 乙硫醇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10时即能为人所感觉。黄鼠狼 散发出来的防护剂中就含有丁硫醇,常把它应用于煤气中。 制法 ⑴硫醇可由卤代烃与硫氢化钠在乙醇溶液中共热而得:
(CH3)3SI + n-C4H9Li
0℃
(CH3)2S+ O
-
CH 2-
O + (CH3)2S+
CH 2-
C S+(CH3)2 H2
O CH 2
(CH3)2S+ CH2O CH=CHCH CH2
同样
CH=CHCHO
第四节 磺酸及其衍生物P114
第五节 含磷有机化合物
一、分类和命名 1、三价磷化合物——膦,包括伯膦、仲膦和叔膦,可 被为磷化合物PH3的烃基衍生物。
Et P(OH)2 P(OEt)2 P i-Pr OH
OH R1 P OH R1P (OH) 2 烃基亚膦酸 R1HP OH R1 P
H 或 R1 OH R1R2P OH 二烃基次亚膦酸 P
OH R2
酯
酯
苯基亚膦酸
苯基亚膦酸二乙酯
乙基异丙基次亚膦酸
3、五价的磷酸衍生物——也有三种。
O P OH OH OH R1 P OH O OH R1 P R2 O OH
HCHO + HS(CH2)3SH
有机化学15章-胺类化合物

+ KOH
nd
Cl NO2 + OHCl
若硝基的邻位,对位 有吸电子基时,亲核 取代反应易发生
N2O
NO2 Cl
NO2
NO2
一、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4) 硝基对其邻、对位取代基的影响
硝基吸电子的共轭和诱导效应对其邻、对位存在的取代基产生显著 的影响,对间位上的取代基影响较小。
OH OH NO2 NO2 OH NO2 O2N NO2 OH NO2
二、胺
(2) 烃基化反应
胺是一种亲核试剂,能与卤代烷(伯卤代烷)或具有活泼卤原子
的芳卤化合物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在胺的氮原子上引入烃基,称 为烃基化反应
NH2 +
CH2Cl
NaHCO3
CH2NH
NH2 +
OH
ZnCl2
NH
二、胺
(3) 酰基化
伯胺、仲胺氮原子上含有可被取代的氢原子,当与酰基化剂
(酰氯、酸酐)反应时,则发生酰化反应,分别得到 N—
CH3 N H5C2 Ph CH2CH CH2 Ph H2C CHCH2
CH3 N C2H5
S-
R-
二、胺
芳胺
具有较多p成份 140pm .. N H 142.5O H N介于sp2~sp3杂化之间
芳胺中存在P, π 共轭
电子云向环上共轭转移
N原子的碱性和亲核性都大大降低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活性增强(特别是o、p-位)
O
Br NO 2
NO 2 浓 发烟 HNO 3 , H2SO4
95
O
C NO 2
NO2
发烟 H2SO4
110
O
C
SO3H
有机化学第十五章 含氮有机物

NO2 NaHS NO2 CH3OH, NO2 NH2
OH O2N NO2 Na2S C2H5OH, NO2 O2N
OH NH2
NO2
在碱性介质中还原时,硝基苯被还原成两 分子缩合的产物。
O 葡萄糖,NaOH
NO2 2
N
N
100 ℃
氧化偶氮苯
Zn(2mol),NaOH CH3OH
N N 偶氮苯
Zn(3mol),NaOH CH3OH
LiAlH4,醚
工业上常采用高级脂肪酸经腈催化加氢的 方法高级脂肪伯胺。
C15H31COOH
H2,Ni
NH3, —H2O
O C15H31C NH2
—H2O
C15H31C
N
C15H31CH2NH2
H2O
3. 醛和酮的还原氨化
R (R') H C =O + NH3 R"NH2 C =NH (R') H NR" R
N H
N H
氢化偶氮苯
在化工生产中,常用Cu、Ni或Pt等催化剂, 采用催化加氢的方法,还原硝基化合物。实验室 中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
NO2
H2,Cu,约300 ℃ 约95%
NH2
NHCOCH3 NO2
H2,Pt 醇
NHCOCH3 NH2
(二)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NO2 Br2 Fe,140 ℃ NO2 发烟HNO3,浓H2SO4 95 ℃ NO2 发烟H2SO4 110 ℃ SO3H NO2 Br NO2
[R4N]+XR3N + RX
季铵盐与强碱作用,可以得到季铵碱。
[R4N] X + KOH
2[(CH3)4N]+I- + Ag2O H2O
OH O2N NO2 Na2S C2H5OH, NO2 O2N
OH NH2
NO2
在碱性介质中还原时,硝基苯被还原成两 分子缩合的产物。
O 葡萄糖,NaOH
NO2 2
N
N
100 ℃
氧化偶氮苯
Zn(2mol),NaOH CH3OH
N N 偶氮苯
Zn(3mol),NaOH CH3OH
LiAlH4,醚
工业上常采用高级脂肪酸经腈催化加氢的 方法高级脂肪伯胺。
C15H31COOH
H2,Ni
NH3, —H2O
O C15H31C NH2
—H2O
C15H31C
N
C15H31CH2NH2
H2O
3. 醛和酮的还原氨化
R (R') H C =O + NH3 R"NH2 C =NH (R') H NR" R
N H
N H
氢化偶氮苯
在化工生产中,常用Cu、Ni或Pt等催化剂, 采用催化加氢的方法,还原硝基化合物。实验室 中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
NO2
H2,Cu,约300 ℃ 约95%
NH2
NHCOCH3 NO2
H2,Pt 醇
NHCOCH3 NH2
(二)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NO2 Br2 Fe,140 ℃ NO2 发烟HNO3,浓H2SO4 95 ℃ NO2 发烟H2SO4 110 ℃ SO3H NO2 Br NO2
[R4N]+XR3N + RX
季铵盐与强碱作用,可以得到季铵碱。
[R4N] X + KOH
2[(CH3)4N]+I- + Ag2O H2O
有机化学:第十五章 - 重排反应

5、弗里斯(Fries)重排--分子间重排
酚酯催化加热,酰基迁移到邻位或对位
O
O C CH3 AlCL3
OH COCH3
OH
heat
COCH3
25oC H3COC
OH
OOCCH3
H3C
H3C
165oC H3C
COCH3
OH
O OCR
+ AlCl3
AlCl3 O COR
Cl3Al O
+R C O
Cl3Al O
C6H5 > (CH3)3C >(CH3)2CH >C2H5 >CH3
H3CO
CC OH OH
H+
OCH3
1,2-二苯基-1,2-二(对甲氧基苯基)乙二醇
CC O
OCH3
OCH3
主要产物
分析
C6H5
C6H5 C6H5 C1 C2 CH3
OH OH
形成C+离子稳定性C1>C2 C2上取代基迁移苯基>甲基
O
(C6H5)3C C CH3
分析
H3C
CH3
CH CH3
H3C
C 1
C
2
CH2 CH3
OH OH
• 形成C+离子稳定性C1>C2 • C2上取代基迁移乙基>甲基
H3C
CH3
CH CH3
H3C C C O
C2H5
HO OH
(d)
R 羟基位于脂环上的连乙二醇
R
OH Ph
Ph
O Ph Ph
2、蒂芬欧-捷姆扬诺夫(Tiffeneau-Demjanov)重排
质子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测定实验式 将肽在酸性溶液中彻底水解,用色谱法分离确定氨基 酸的种类、相对含量,计算出各种氨基酸的相对数目,求 出实验式。 2.确定分子式 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从而确 定分子式。 3.末端残基分析法,测定多肽中氨基酸的结合顺序
二、N 端氨基酸分析
有两种方法进行 N 端氨基酸的分析 1)彻底水解法 用2,4-二硝基氟苯与多肽的 N 端氨基反应,然后彻 底水解产物,可确定 N 端的氨基酸:
三、肽的写法
在肽链中,带氨基的一端称为 N 端,有羧基的一端 称为 C 端,在书写肽的构造式时,通常将 N 端写在左边 ,C 端写在右边,如:
四、肽的命名
含有完整羧基的氨基酸作为母体,由 N 端开始,依 次称为某氨酰--某氨酸。如,丙氨酰--酪氨酰--甘氨酸:
为了方便,常简称为丙-酪-甘或 Ala-Tyr-Gly。
2)埃德曼(Edman)降解法 用异硫氰酸苯酯与多肽的 N 端氨基反应,然后水解 产物,得到 N 端氨基酸和少一个氨基酸结构单元的多肽 ,分析 N 端氨基酸结构,回收少一个氨基酸的多肽。再 重复操作,逐步确定 N 端氨基酸结构,经过多次降解, 可确定多肽的氨基酸种类和连接顺序:
三、C 端氨基酸的分析
构造式 NH2CH2COOH (CH3)2CHCH2CH(NH2)COOH HOOCCH2CH2CH(NH2)COOH NH2(CH2)4CH(NH2)COOH IUPAC命名 氨基乙酸 4-甲基-2-氨基戊酸 2-氨基戊二酸 2,6-二氨基己酸 俗名 甘氨酸 亮氨酸 谷氨酸 赖氨酸 缩写与符号表示 甘,Cly 亮,Leu 谷, Glu 赖, Lys
3.按氨基的结构不同分类
脯氨酸 (相当仲氨基)
色氨酸 (相当杂环基)
精氨酸 (相当胍基)
组氨酸 (相当杂环基)
二、氨基酸的命名
1.氨基酸现行命名有三套方法: 系统命名:按 IUPAC 方法进行命名 俗名: α-氨基酸多数来源蛋白质水解,普遍使用俗名。 缩写符号表示:取中文俗名第一个字,或英文名前三个字 符表示。
L/O/G/O
氨基酸、蛋白质及核酸
氨基酸的分类、命名与构造
羧酸中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所得的产物称为氨基酸。氨基 酸是多官能团化合物。α-氨基酸是羧酸的α-氢被氨基取 代的产物,它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蛋白质与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活动密切相关。掌握一点氨基酸的知识对学习生 命科学非常有意义。
一、氨基酸的分类
一、氨基的保护与羧基的活化
保护氨基:常用氯甲酸苄酯保护,因为反应后,氨基上的 苄氧羰基很容易用催化加氢的方法解除保护:
活化羰基:常使 -COOH 转化成酰氯,酸酐或酯,增强 COOH 中C 原子上的正电性,利于 -NH2 的亲核反应:
合成的一般过程为:
例:由丙氨酸和甘氨酸合成二肽甘氨酰丙氨酸:
C 50~55% O 20~23% H 6.0~7.0% N 15~17% S 0.2~0.3%
一、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电点
1.酸性 氨基酸与碱作用生成羧酸盐,显酸性
2.氨基酸与酸作用生成铵盐,显碱性。
氨基酸两性:有酸性又有碱性,分别显示了 -COOH 和 NH2 的特征反应。
氨基酸本身能进行酸碱反应:
内盐:分子内的氨基与羧基反应生成的盐,称为内盐,在 晶体时,氨基酸是以内盐的形式存在,显示盐的性质,如 熔点高。 偶极离子:氨基酸以内盐的形式存在,分子中有正离子也 有负离子称做偶极离子,又称两性离子。偶极离子不仅在 固体时存在,在溶液中也可以存在。
利用等电点时溶液的特性,可以分离混合氨基酸。调 节溶液的 pH 值,使某种氨基酸达到等电点,溶解度最小 ,过滤出。 由于 -COOH 的酸性稍大于 -NH2 的碱性,因此中性 氨基酸的等电点溶液应偏酸性,pH<7。 中性氨基酸:IP=5.6~6.3 酸性氨基酸:IP=2.8~3.2 碱性氨基酸:IP=7.6~10.8
L-甘油醛
L-(-)-丝氨酸
L-天门冬氨酸
L-丙氨酸
氨基酸的来源与制法
一、α -氨基酸的来源
蛋白质是由各种 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在酸或碱的催化下,蛋白质可以逐步水解成短链化合物, 直到 α-氨基酸为止,将各种混合 α-氨基酸进行分离, 可以得到单一的 α-氨基酸。
二、 α-氨基酸的合成
2.按溶解度分类 1)纤维状蛋白:不溶于水的蛋白质。这类蛋白质构成动 物的组织如丝、毛发、皮肤、角、爪甲、蹄、羽毛等。 2)球状蛋白:可溶于水或酸、碱、盐的溶液中的蛋白质 。包括各种酶、蛋白激素等。这类蛋白质在生物体内起着 维护、调节生命活动的功能。
三、蛋白质的组成
从蛋白质的分类可知,蛋白质的组成复杂,蛋白 质的相对分子量很大,通常在1万以上,有的达几万,几 十万,个别的甚至上千万。如烟草斑纹病毒的核蛋白的相 对分子质量已超过二千万。很难弄清其组成。从元素分析 得知,蛋白质主要由 C、H、O、N 及少量 S 组成,有的 有微量的 P、Fe、Zn、Mo 等元素。一般干燥蛋白质的元 素含量为:
四种产物是甘-甘氨酸,甘-丙氨酸,丙-甘氨酸,丙-丙氨 酸; 多肽中有肽键存在,易发生各种反应,如水解、氨解等, 这就要求合成条件必须缓和,也就要对参于反应的氨基、 羧基进行“活化”,使反应容易进行; 有多个 -NH2 和 -COOH 存在,可能同时参加反应,这就 要求把不需要参加反应的 -NH2 和 -COOH 暂时"保护"起 来,只留下参加反应的 -NH2 和 -COOH。
肽、肽键与命名
一、肽
氨基酸分子间通过氨基与羧基间脱水,生成以酰胺 键相连接的化合物:
酰胺键: 又称肽键。 肽:以酰胺键相连接的氨基酸缩合物称为缩氨酸,简 称肽。 二肽:有一个酰胺键相连的肽称为二肽。 三肽:有两个酰胺键相连的肽称为三肽。 以次类推,三肽以上的肽又统称多肽。
二、肽的结构
α-氨基酸的数目决定肽链的长短:二肽,三肽…… α-氨基酸的种类决定肽链的结构、肽链的数目(相 当异构体数目)。 如,同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只有一种二肽:
2.通式
重复2)-3)-4)步操作,接上第三个氨基酸,第四 个氨基酸……最后用无水 HF 断下高分子,得到多肽。 1)是把第一个氨基酸接到树脂上, 2)是脱去 -NH2 保护基, 3)是形成第一个肽键,即接上第二个氨基酸, 4)脱去连在树脂上的二肽的 -NH2 保护基。 3.固相合成技术的优点 操作简单,每步产率高;分离纯化过程无中间产物损 失;容易实现自动化。
由于羧基 -COOH 解离出质子的能力与氨基 -NH2 接受质 子的能力不同,即 -COOH 的酸性大于 -NH2 的碱性,因 此,在不同 pH 值溶液中,氨基酸存在的形态不同。在中 性溶液中,氨基酸也不全是以偶极离子形态存在,可有下 列平衡存在:
把这种平衡关系做成图,如下所示:
等电点(IP):在溶液中,当氨基酸正离子和负离子 的浓度相等,主要以偶极离子形态存在时的溶液的 pH 值 称做该氨基酸的等电点,用 IP 表示。 等电点时溶液的特征:偶极离子浓度最大,溶解度最 小,如果在溶液中加两个电极,偶极离子不向正极方向移 动,也不向负极方向移动。
二、氨基酸受热后消除反应
不同结构的氨基酸受热后,由于有不同的消除方式,得到 不同的产物。 1.α-氨基酸受热后,两分子间脱水,生成六元环的交酰胺 :
2.
β—氨基酸受热后,分子内脱氨分子生成α、β—不饱 和酸:
3.γ、δ—氨基酸受热后,分子内脱水生成五元环或六元 环的内酰胺:
δ-氨基酸
δ-内酰胺(六元环)
三、氨基酸的结构与构型
1.结构:
1)R有不同结构,还可含官能团,如 -OH 、-SH等。 2)至少是双官能团化合物,有 -COOH、-NH2 …… 3)有盐的结构。
2.构型:除甘氨酸外,α-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手性碳原子。 通常采用 D-L 标记法标记构型,即用甘油醛(或丝 氨酸)为参考标准。α-氨基酸都是L-构型。
(氯甲酸苄酯)
(甘氨酸)
(苄氧碳酰甘氨酸)
(苄氧碳酰甘氨酰氯)
(甘氨酰丙氨酸)
二、固相合成技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学家梅里菲尔德(Merrifield R B)发明了一项快速、定量、能连续合成多肽的方法,固 相合成技术,由此他获得1984年 Noble 化学奖。
1.原理 把要合成的肽链的末端氨基酸的羧基以共价键的形式 与不溶性(固相)高分子树脂(如氯甲基化的聚苯乙烯小 球)相连,形成高分子树脂为酯基的氨基酸酯;另一氨基 保护的氨基酸与之反应,形成肽键,脱去氨基保护,再与 另一个氨基保护的氨基酸反应,形成第二个肽键,重复上 述操作,形成第三个,第四个……肽键,最后从固相上断 裂下来合成的多肽链,得到纯净的多肽。
4.ω—氨基酸受热后,分子间脱水,缩聚成高分子化合物 能与水合茚三酮反应生成兰紫色物质:
此反应是 α-氨基酸特有的反应,用这个反应可以鉴别 α-氨基酸的存在,也常用作 α-氨基酸的比色测定和色 层分析的显色。
四、与亚硝酸反应
氨基酸与亚硝酸反应,生成羟基酸,放出氮,反应 迅速,定量完成。测量放出氮的体积,可算出试样中氨基 数量。做为定量分析用,称为范斯莱克法。
在羧肽霉作用下水解,有选择的使游离羧基的 α-氨基酸的酰胺键水解,对水解下来的氨基酸进行鉴定 ,确定结构:
经过反复多次降解,可以逐步把多肽的链结构顺序弄清楚。
多肽的合成
多肽的合成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要求有旋光性的 α-氨基酸,按一定顺序连接起来,又要保持旋光性不变 。例如由丙氨酸和甘氨酸两种氨基酸合成二肽,两个氨基 和两个羧基的反应活性相差不大。
多肽结构的测定
一、概述
多肽与蛋白质都是由 α-氨基酸为结构单元,它们 之间无严格界线。一般认为相对分子质量< 1万,能透过 半透膜,不被三氯乙酸或浓硫酸所沉淀的为多肽。 多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作用, 如谷-胱-甘肽保护人体免受毒素对细胞的侵袭,延缓人体 衰老。 对肽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测定肽的组成和 α-氨基 酸在肽链中排列顺序;合成多肽,保证测定结果的正确性 ,多肽结构测定大体分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