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 优秀教案

虽有嘉肴 优秀教案
虽有嘉肴 优秀教案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2.读懂道理,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点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课文出处导入。

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五经”之一。同时,“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也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发言)那么,这篇课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先请学生个读。注意让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及停顿上的错误。

2.投影字音:教然后知困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3.学生提出须注意朗读的节奏。

其中强调“其此之谓乎”一句的节奏停顿,明确:句首语气词后应有停顿。

4.学生自读课文2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并注意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读懂意思。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

3.逐句投影简要译文。

要求:学生逐句回忆、试背出对应的原文。

四、读出味道。

(一)读出对称之美。

1.将文中对偶句的前后半句设成两种颜色后投影。

2.师生对读后思考:读出了本文句式上的什么特点?

明确:宽式对偶。

3.思考:本文采用对偶句式有什么好处?

分男女生对读体会。

明确:句式工整、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等。

(二)读出情味之妙。

1.首句。

教师引导:

如果有一份美食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吃它。有一种极好的道理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学它。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可言惋惜、可惜、遗憾等。

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读。

朗读指导:

重音落在“弗”、“不知”等词上,读出一种遗憾之情。

2.第二句。

教师引导:

不学就不知不足,不教就不知困。可见,学了教了才自知。知道自己差得很远,知道不懂的还很多,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可言难过、惭愧、羞愧等。

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读。

朗读指导:

语速渐慢,表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重音可落在“不足”、“困”上。

3.第三句。

教师提问:这句强调什么?

学生明确:自反、自强。

教师引导:

想象他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勉励自己。他会对自己说什么话呢?让学生反复自读该句。揣摩其中的心情。

生可言激励、振作、发奋等,并朗读该句。

朗读指导:

重音落在“自反”、“自强”上,读出一种振奋之感。

4.第四五句。

教师引导:

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这最后两句可作怎样理解呢?

学生自读末两句体会。

明确:感悟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朗读指导:

语速稍慢,读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5.教师小结:

把每句背后蕴含的情感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情味。我们要从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中品味出古代学子求学的心路历程。我们今天的学子读这篇文章难道不是与古人心心相通的吗?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本文蕴含的味道。

五、读出体会。

1.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体会。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教别人的时候?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形?

生自由发言。

2.谈谈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生自由发言,如:以教促学等。

3.投影:学习金字塔理论图表。

要求: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与本文内容做比较。

教师补充点拨:

这是美国学者于1946年研究提出的理论。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礼记学记》中这么简洁、精辟地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自然感到骄傲与自豪。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情味吧。文言文承载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怎么可能仅仅是那些生僻拗口的文字呢?我们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啊!

4.齐诵全文。

六、课后思考(填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曰:“学而不教则______,教而不学则_______。”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礼记学记》

弗食、弗学——后悔自知——惭愧

自反、自强——振作教学相长——感悟

(完整版)《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永荣中学汪金秀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 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 (二)读清句读 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虽有嘉肴》含答案

6 虽有嘉肴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虽.有嘉肴( )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 其.此之谓乎( )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 其旨也 B .教/ 然后知困 C.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D .然后/ 能自反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其中“至”解释为“达到极点”,“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5.填空。 (1)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_ 与 _____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作比, 继而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___ ”这个结论。(用原文回答) 6.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 比较阅读 一、[2016 ·永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马金中学余能宝2013年11月20日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学习类比法,并初步学以致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四书五经”导入,了解《学记》(点出《大学》《中庸》《学记》三篇文章与 《礼记》的关系,不做重点识记)。板书课题并解题(虽,佳肴-嘉肴)。 二、明确学习目标:我会读——我会译——我会说——我会背 三、我会读 1、读准字音(学生讲应注意的字音——正音——齐读) 2、读准句读(个别读,引导关注语言特点并板书:语言工整对称骈散结合) 3、读出韵律(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四、我会译 1、教师误译——学生合作纠错 2、小结易错点——归纳(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异词同义,特殊句式) 3、验证——反馈:依据原文串译课文(学生开火车一人一句翻译) 五、我会说 1、结构主旨:填空、谈启示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述问题的,文章集中论述了和的关系,得出了的结论。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总结性词汇(“是故”“故”),得出启发:a实践出真知(结合小故事加深学生印象) b教学相长(学生结合实际谈启发)。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古今“教学相长”的区别。】 2、既然文章是讲述学习问题的,为何开头从食物写起?聪明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 知识小链接:类比(类比、比喻、对比的区分)及其作用;示例分析。 类比小练习:说话练习——运用类比法把句子补充完整。(略) 六、我会背(指导背诵方法) 1、根据译文背原文 2、依据对称背原文 3、按照逻辑背原文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佳肴》练习(含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请划三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请划两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 ..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 ..也()⑴然后能自强.()⑵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a)学.学半(xiào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促进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⑴然后能自强.勉励⑵学.学半教 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 才能自我勉励。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再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学学半”来深化强调论点。 “语文实践活动——爱读书,爱思考”。(6分) 4.步入初中的大门,意味着成长的又一个重要时段开始了。生命每一个成长的时段都不可重复,不可替代,不要把初中的学习仅仅看成是为未来做准备,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能在初中阶段才能有最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品性只有在初中阶段才能养成,错过便是一辈子的遗憾。而读书和思考对于你们初中时段的成长意义重大。

《虽有嘉肴》教案(2)(可编辑修改word版)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 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 (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 (一)读 ----- 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 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 读后师再点评。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 《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

(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 (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 (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 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 (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同桌互相讨论。最后各组推荐一个代表来翻译。比比哪组最准确) ②准确翻译文句 ⑴任务平分到各组,可以采取本组同学读一句,代表来翻译的形式来完成。最后师生点评)⑵学生代表翻译完后,老师再把准确的译文重述一遍,语速不要太快。 ⑶老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思路,同时板书文章层次图。 (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再齐读一遍以熟悉内容) 读完后,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问题: (三)研讨 ----- 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一目标 【提出问题】1、你觉得课文哪句话是在下结论?(你能否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旨在把握短文核心观点)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虽有嘉肴》(公开课) 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完整版)《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doc

《虽有嘉肴》练习(含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用“ /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请划三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请划两 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 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 ... 有至道() .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 ... 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4.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 .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 .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四、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五、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 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完整版)【教案】《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3.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公开课《虽有嘉肴》教案.doc

虽有嘉肴 《礼记》 明确: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是故 / 学 / 然后知不足,教 /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 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 / 此之谓乎 【教学目标】 2.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节奏鲜明,层次清晰。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疑难处做上标记。 2.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 4.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5. 理解全文内容。 【教学重点】 四、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4 年 10 月 30 日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正确认读字音,初步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2.深入分析,领会这个道理。 3.体会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说起的用意。 4.文章引用《兑命》的话作结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六、课外拓展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 , 或失则寡 , 或失则易 , 或失则止。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2.熟练背诵全文。 3.课外推荐阅读《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 《礼记》 引出学:自反引用——→ {}教学相长←—— 类比教:自强强调

《虽有嘉肴》《拾遗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2-16题。(共11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不知其旨.也旨:(2)负.笈不远险阻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5.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6.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2分)

部编语文八下《22虽有嘉肴》[吴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1 2 2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天津市微山路中学吴娜2018年6月【学习目标】1.诵读训练,积累文言字词。2.小组译读课文,合作理解内容。(重点)3.联系实际品读课文,理解写法和论述的道理。(难点)【学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文言积累较少,文言语感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的目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戴圣的有关知识。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 1.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2.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明确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2.译读课文,合作理解内容。(重点)3.品读课文,理解写法和论述的道理。(难点)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一)资料助读1.课文节选自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_______________的论著。《礼记》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了修身做人的准则。 2.《礼记》______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______(作者)编撰。_______,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__________,西汉梁国人。(二)字音检测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一)读出停顿。 2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读出文义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合课文下注释,将不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3分钟)2.小组交流,组长归纳翻译问题,班内解决。(2分钟)3.找学生代表翻译课文,出示翻译原则:逐字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添删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长(促进)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三)读出字义(结合《说文解字》,读懂关键字)教:上所施下所效。学:(xiao)同“敩”,教导。学:(xue)觉悟。“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四)读出情感不禁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读书的痴迷与投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读出节奏的技巧1、停顿。2、延长声调。首句,两个结句要求读出惋惜、遗憾的情感。第二句,是故是所以的意思,后面停顿。不足,困重读。语速缓慢,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第三句,重读“自反、自强”,表现出振奋感。第四句,重读“教学相长”第五句,学学半,敩后停顿。四、品读课文探究写法问题导学(一)主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原文回答)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辅问题: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论证思路)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类比论证。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 3 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喜欢吃东西的人比爱学习的人更多些,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2. 第二三句论述了几种情景?第二三句是由首句对举出“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的两种情景,并进一步解释,将论

虽有嘉肴 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加点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 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 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几种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答案卷

1.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着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着。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古今异义。 虽. 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3.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内容理解: 1、《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教 与 学 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学相长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2、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 我们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5、、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a.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b.“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们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 c.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8、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宋登水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虽有嘉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套)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①,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②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③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注】①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②害:妨碍,影响。③舍:舍弃,失去。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6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4分) 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不知道.(▲)④因物则迁.(▲)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人之.性,因物则迁 A.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虽不琢以为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 11.(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2分) ▲ 8.(1)①味美;②反思;③道理;④变化(4分,一空1分) (2)A (例句和A项:结构助词,的。B代词他们 C动词,去,往 D助词不译)(2分) 9.虽 / 不琢 / 以为器(2分,一处1分) 10.(1)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或困惑)。(2分)

虽有嘉肴说课稿教学文案

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 类比说理的方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张立军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