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纳洛酮的临床使用进展

纳洛酮的临床使用进展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特異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能竞争性地阻断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拮抗阿片肽产生所致的广泛病理生理效应。
近年来,阿片肽在越来越多的疾病的病理过程被发现,因此纳洛酮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利用近年来纳洛酮临床应用的文献,综述纳洛酮临床应用最新进展。
[Abstract] As a synthetic non-specific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nalxone can competitively block and replace the binding of opioids and receptor ,therefore, it can antagonize wide range of pathophysiological effects caused by opioid peptides in various state. In recent years, opioid peptides are found in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more and more disease. Due to this, clinical use of naloxne is more widely. In this review, making use of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we sum up the latest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aloxone.[Key words] Naloxone;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Clinical application纳洛酮(naloxone)是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它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与β-内啡肽的亲和力,能竞争性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吗啡样物质的作用,实现药效。
阿片受体最新研究进展

阿片受体最新研究进展彭丹晖;邓玲燕【摘要】作为一类经典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广受医学界关注.除了疼痛调制和成瘾,阿片受体还广泛参与各种生理以及病理活动.阿片受体是体内最错综复杂的神经递质系统.3种不同的阿片受体通过在大脑及其他器官的交叉分布调节着阿片类药物的功能作用.由于目前阿片受体在大脑内的功能尚未清楚,以至于阿片类药物更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受限.随着人类对阿片受体亚型及晶体结构的发现及了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范围将会更广泛,应用效果将会更精准.【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21)024【总页数】4页(P4444-4447)【关键词】阿片受体;阿片受体亚型;晶体结构;异聚体【作者】彭丹晖;邓玲燕【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8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阿片受体以来,阿片类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已得到充分阐述,在临床镇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严重急性疼痛和癌痛。
由于阿片类药物存在着恶心呕吐、便秘、瘙痒等诸多不良反应,因此限制了其临床的广泛应用,阿片类药物致兴奋性更是导致毒品泛滥的原因,且其生物学特性及实际功能的分子基础尚未能阐明清楚。
由于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对阿片受体结构功能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阿片受体由一系列小分子包括吗啡衍生物和阿片配体组成,还能由各种肽类激活产生,是一类具有7个跨膜区域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不同受体间大约有60%的氨基酸结构相同(主要在跨膜结构)。
经典阿片受体主要包括μ阿片受体(Mu opioid receptor,MOR)、δ阿片受体(Delta opioid receptor,DOR)和κ阿片受体(Kappa opoid receptor,KOR)三类。
内源性痛敏肽是阿片受体家族的第4个成员,由于它的发现相对较晚,因此被称为阿片受体样受体(opioid receptor like 1-Nociceptin,ORL1)。
纳络酮研究进展论文

纳络酮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567- 01纳络酮是特异性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其化学结构与吗啡为相似,主要区别为丙基取代甲基,6位羟基变为酮基。
纳络酮于1960年合成,国外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
我国起步较晚,于1986年才应用于对抗吗啡类药物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的呼吸抑制及催醒作用后,逐步扩大临床应用,现已在临床各科进行了探索性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对纳络酮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纳络酮药理学研究的新成果纳络酮能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解除阿片类药物的中毒症状。
1975年在脑内及外周组织中发现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提示它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尤其是β-内啡肽在调节神经、心血管等生理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在肌体应激情况下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垂体前叶释放acth和β-内啡肽。
研究证明纳络酮能有效阻断β-内啡肽所介导的各种效应,能增加休克时的心输出量、每搏量和增强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平均动脉压,使冠脉血流和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能增加呼吸频率,改善通气障碍,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还能明显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使缺氧后的脑血流量重新分布,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流供应,减轻脑水肿、昏迷、偏瘫等症状。
纳络酮临床常用剂量为0.4~0.8mg,易溶于水,给药后吸收快,静脉和气管给药1~3分钟起效,肌注和皮下注射5~10分钟见效,口服效果差。
纳络酮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为吗啡的12倍,血浆半衰期90分钟,作用持续45~90分钟,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肾脏排除。
2 纳络酮临床应用2.1 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及其药物依赖性的诊断:阿片类药物进入人体后转为脑啡肽,对中枢神经既有兴奋又有抑制作用,引起呼吸频率减慢,严重时引起呼衰,甚至血压骤降休克。
纳络酮为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从而解除中枢抑制作用。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纳洛酮简介•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与安全性评价目录CATALOGUE•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前景与展望•参考文献01CATALOGUE纳洛酮简介纳洛酮的化学结构与性质•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但作用机制不同。
它能够与吗啡受体结合,但并不激活受体,从而阻断吗啡与受体的结合,起到拮抗作用。
•纳洛酮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对呼吸抑制的逆转、对心血管功能的改善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
其机制主要在于对阿片受体的拮抗作用,可以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心血管功能抑制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纳洛酮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应用于治疗急性酒精中毒、阿片类药物过量以及脑卒中等疾病。
对于脑出血的治疗,纳洛酮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辅助治疗。
它能够通过逆转呼吸抑制、改善心血管功能以及促进意识恢复等方面,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效果。
同时,纳洛酮还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及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然而,纳洛酮并非适用于所有脑出血患者,对于一些合并其他疾病或存在特定情况的患者,使用纳洛酮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作用。
因此,在使用纳洛酮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
02CATALOGUE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纳洛酮能够增加脑出血患者毛细血管的血流,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增加毛细血管血流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纳洛酮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对脑组织的损伤。
纳洛酮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030201改善脑部微循环纳洛酮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缺氧的损伤。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纳洛酮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治疗疼痛的药物——阿片受体拮抗剂

阿片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拮抗剂本身对阿片受体并无激动效应,但对四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对K受体、8受体和。
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可移除与这些受体结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从而产生拮抗效应。
目前的研究表明,阿片受体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且广泛存在于外周神经等部位。
一般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全身应用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作用,在拮抗阿片药物外周作用的同时,也减弱了中枢镇痛作用,主要包括纳洛酮、纳曲酮和纳美芬;而新型的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仅与外周阿片受体结合,与中枢阿片受体几乎不结合,可以拮抗阿片药物的外周作用,但不减弱阿片药物的中枢镇痛效应,主要包括甲基纳曲酮和Alvimopan。
一、纳洛酮(naloxone)纳洛酮又名N-烯丙去甲羟基吗啡酮(N-allyl-noroxymorphone)。
结构式为:H0分子式:C19H21NO4分子量:327.21纳洛酮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强度是烯丙吗啡的30倍,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效,不仅可拮抗吗啡等纯阿片受体激动药,而且可拮抗喷他佐辛等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但对丁丙诺啡的拮抗作用稍弱。
纳洛酮的亲脂性很强,约为吗啡的30倍,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静脉注射后脑内药物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4.6倍,而吗啡脑内浓度仅为血浆浓度的1/10。
纳洛酮的分布容积为1.81 L/kg,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6%,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排出,清除率14〜30 ml/(kg-min)。
消除半衰期30〜78分钟。
由于在脑内的浓度下降迅速,故药效维持时间短。
静脉注射后2〜3分钟即可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45分钟;肌内注射后10分钟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2.5〜3小时。
纳洛酮主要应用于主要用于:①拮抗阿片药物急性中毒的呼吸抑制;②全麻的手术结束后,用以拮抗阿片药物的残余作用;③娩出的新生儿因受其母体中阿片药物影响而致呼吸抑制,可用纳洛酮拮抗;④纳洛酮可激发阿片药物成瘾者的戒断症状,具有诊断价值。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在产科镇痛的应用进展

除了传统给药方式,在产科镇痛方面还将喷他 佐辛通过鼻腔给药,既可经嗅区直接进入脑脊液,也 可以通过鼻黏膜细微绒毛和上皮下毛细血管到中 枢神经系统,这样就避免了药物经过胎盘屏障。谢 钱灵等11 5]证明这种给药方式在剖宫产术中能够为产 妇提供良好的镇痛,且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影 响。Wali等””研究指出,对阴道分娩的产妇肌内注 射喷他佐辛30 mg行无痛分娩,可在对产妇及新生 儿的呼吸循环无影响的前提下为产妇提供良好镇痛 效果,并可使产妇适度镇静。因此,满意度更高。而 Adeniji和Atanda”71研究则认为肌内注射剂量为60 mg 时,喷他佐辛行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更佳,且有显著 的抗焦虑作用。在产科镇痛应用之外,Tamdee等【l8I研
62
塞屈鉴猛堂苤圭2Q!§生2旦箜!!鲞筮!塑 £!i!£!i!IL££b趔81Y 2Q 18:y!!:14,盟!:!
.综述与讲座.
阿片受体激动一拮抗剂在产科镇痛的 应用进展
刘运来 蒋宗滨
【摘要】 本文综述阿片受体激动一拮抗剂在分娩镇痛、剖宫产术中镇痛、术后镇痛等产科方面的应 用进展,并简述其不同给药方式。
心脏内阿片受体和阿片肽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上 所述 ,生 理和病 理 的变化 对心 还可能存 在外 周机制 。例如 , 缺血等应激 于 目前还 不 能对大 分子 阿片物 质做 精确 体 ,可产生 负性肌 力作 用 和诱发 心律失
的 。此外 , 在非 神经组织 ( 脾脏 、 心脏 、 、 发 生 .认 为 阿片肽 的功 能改 变可 能是 高 系统 调节肽 。近 年来研究 发 现心脏 及血 肺
胃、 输精 管 、 肝脏 等 ) 中均证 实 了强 啡 肽 血 压 的病 因之 一 .对原发 性 高血压 病 因 管 壁 均有 E P及 其 受 体 的 分 布 .提示 O 的存在 。其 中对 动物心脏 的研究 发现 , 心 学 机制提 出了新的疑 问。
高血压 动物痛 觉减 退 和血压 正常 者 压 能够可 逆性地 减少 阿片 物质 与相应 受
走 神经背 侧核 、海 马神经 元和 孤束 神经 痛觉 减 退合 并 高 血压 家 族史 的发 现 , 使 体结合 [, 8 但这些作用 的机制还不 明确。 ]
核等 。因此 , 这些重要 调控 中枢 的作 用机 人 们将阿 片肽与高血压 联系起来 [。 提示 22 内源性 阿片肽 ( O ) . E P 和阿 片受体 的 制 可能是 由阿 片肽与其 受体 结合 所 产生 了阿片 肽功 能 的改 变可 能早 于高 血压 的 心血 管调 节功能 E P是 重要 的心血 管 O
含量较 心房更 高 , 其他研 究表 明 , 脏 2 阿片 受体 和心脏 但 心
所 产生 的前 脑 啡肽 存 在物 种 间 的差 异 。 21 阿片 受体在 心脏 、血 管 的分 布 以 自身合 成和释 放阿 片肽 ,并与 心脏 阿片 .
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15]Gu明A
lates
aJl舀ogenesis
pman西ogenic
and survival—pm— cancer
moting signaling and pmmotes breast
tIlmor昏owth[J].
Res,2002,62(15):“91—4498. [16]KHABBAzI
s,G0uMON Y,PARAT M 0.Morphine Modulates
natumI killer ceU activity alId
resist锄ce
to
tumor met鹊一
thesiology,1993,79(5):875—876. [4]
sNYDER G L,GREENBERG s.Efkct of anaesthetic technique and othe。perioperative factors
胞)的数量,并且可以呈剂量相关性地减低NK细胞杀伤能 力”J。动物实验中,吗啡能够促进乳腺肿瘤血管生成¨“。 吗啡可以通过IL一4调节巨噬细胞蛋白酶,促进肿瘤转移的 发生¨…。阿片类药物作用的主要受体斗受体的基因多态性 (A118G)也与乳腺癌的复发相关…1。合成阿片类药物与吗 啡相比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虽然有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 芬太尼抑制NK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肿瘤播散及转 移¨“.但在健康受试者中,芬太尼增强NK细胞活性,增加 外周血NK细胞、CD8+细胞比例¨”…。队列研究显示,围 术期使用芬太尼、舒芬太尼不影响肿瘤复发¨2’”J。 癌症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以及慢性疼痛治疗都与阿片 类药物相关,使得阿片类药物与肿瘤的关系亟待大规模前瞻 临床研究证实。甲基纳曲酮(methylnaltrexon)是一种外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15, 3, 9-15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journal/jocr/10.12677/jocr.2015.31002Research Progress of Opioid ReceptorAntagonist Used in ClinicQiao Wang1,2, Lang Shu1,2, Ming Liu3, Kaiyuan Shao2, Wenxiang Hu1,2,3*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Pharmacy,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2Beijing Excalibur Space Military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3School of Life Science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Email: *huwx66@Received: Jan. 23rd, 2015; accepted: Feb. 4th, 2015; published: Feb. 10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are a class of specifically drugs for antagonizing the opioid on opioid receptors, thereby reducing or reversing the analgesic activity of narcotic agonists. Antagonists can also eliminate breathing suppression,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other side effects caused by the use of the agonist. Antagonists are used in clinic as side effects and coma antidote arising from excessive usage of analgesic. This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 clinical types of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antagonists have achieved greater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further research of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is needed to get more competitive, safer and simpler novel μ opioid receptor-specific antagonist, for better use in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Opioid Receptor, General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Peripheral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王乔1,2,舒浪1,2,刘明3,邵开元2,胡文祥1,2,3*1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2北京神剑天军医学科学院,北京3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通讯作者。
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Email: *huwx66@收稿日期:2015年1月23日;录用日期:2015年2月4日;发布日期:2015年2月10日摘要阿片受体拮抗剂是一类特异性地拮抗阿片类激动剂的药物,能与激动剂竞争性地作用于阿片受体,从而降低或逆转激动剂的麻醉镇痛活性,并能消除因激动剂的使用所引起的呼吸抑制、胃肠功能紊乱等副作用。
拮抗剂在临床上常作为镇痛药用量过度而产生的昏迷及副作用的解药。
本论文主要综述了临床上常见的几种阿片受体拮抗剂的类型及临床应用,近年来,拮抗剂的应用取得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进一步开展阿片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以获得竞争性更强、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合成工艺简单的专一性新型μ阿片受体拮抗剂,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阿片受体,一般阿片受体拮抗剂,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1. 引言阿片(opium)作为常见阿片类物质的代表,其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临床上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19世纪初,Sertruner首次从阿片中提取分离到吗啡[1],此后,1817年,被证实为生物碱,英国人J. M.Gulland和R. Robinson [2]于1925年确定了其化学结构,1952年Gates和Tschudi [3]完成了其化学全合成工作,是麻醉镇痛学上的一个开创性事件。
吗啡属于外源性阿片类物质,能与阿片受体作用发挥镇痛作用,其具有与内源性阿片肽类似的作用,但起效更快、作用更强。
阿片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胞外氮末端和胞内碳末端尾部。
目前已成功发现并克隆出多种亚型的阿片受体[4]-[12],尤其在2012年,Manglik等[13]描述了μ型阿片受体的晶体结构,阿片受体的研究取得较大发展。
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手术及癌症引发的疼痛等治疗上,其镇痛作用通过与中枢阿片受体和外周阿片受体作用而实现,但经常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呼吸抑制、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因而,开发出可消除阿片类镇痛药副作用的受体拮抗剂是很有必要的,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阿片受体拮抗剂则是一类与阿片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但其本身对阿片受体并无激动效应,而能拮抗阿片类镇痛药,移除与受体结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或与镇痛药竞争性的结合,并消除一些阿片类镇痛药使用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由于阿片受体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而且广泛存在于外周神经等部位,阿片受体拮抗剂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般阿片受体拮抗剂和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
一般阿片受体拮抗剂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作用,在拮抗阿片药物外周作用的同时,也减弱了中枢镇痛作用,主要包括纳洛酮、纳曲酮和纳美芬等;而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仅与外周阿片受体结合,与中枢阿片受体几乎不结合,可以拮抗阿片药物的外周作用,但不减弱阿片药物的中枢镇痛效应,主要包括甲基纳曲酮和Alvimopan (爱维莫潘)。
本论文将主要对几种临床上常见的阿片受体拮抗剂类型及应用进行综述。
2. 一般阿片受体拮抗剂2.1. 纳洛酮(Naloxone)纳络酮,又名N-烯丙去甲羟基吗啡酮,为氧吗啡酮的衍生物,于1960年成功合成,是第一个人工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合成的纯的阿片受体拮抗剂[14],标志了阿片分子药学上一个显著地进步。
2007年,郑优丽等[15]提出改进的纳洛酮合成方案,比原文献报道总收率约高20%,见图1。
纳络酮对亚型选择性不强,为非特异性的竞争性拮抗剂,无激动活性,是μ、δ、κ型阿片受体阻滞剂药[16],在治疗麻醉剂过量、休克、酒精中毒等方面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该药口服吸收差,半衰期较短,目前临床可供选择的制剂较少,仅有注射液、舌下片等。
Blumberg等[17]于1961年报道纳洛酮能拮抗激动剂羟二氢吗啡酮所导致的镇痛及呼吸抑制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纳洛酮在临床抢救、治疗应用范围逐渐广泛。
在休克治疗上,许喜生等[18]使用较大剂量的纳洛酮治疗大面积烧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各种急性中毒解救中,林时辉等[19]将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抢救急性重度酒精中毒取得良好的效果,许玉霞等[20]将纳洛酮用于治疗30例重症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中,结果全部患者苏醒。
并且纳洛酮辅助治疗重症镇静催眠药中毒有明显优越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上,孙彦辉等[21]通过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实验研究证实,纳洛酮可降低大鼠颅脑损伤后的脑水肿,并对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效果明显等等。
2.2. 纳曲酮(Naltrexone)纳曲酮其化学结构与纳洛酮相似,只是N上烯丙基被环丙甲基取代。
纳曲酮是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由N-环丙甲基代替纳洛酮的烯丙基得到,对μ、δ、κ型阿片受体均有阻断作用,常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瘙痒及酒精和尼古丁成瘾等。
纳曲酮药理作用与纳洛酮相似,均为纯的阿片受体拮抗剂能明显减弱或完全阻断阿片受体,对3种阿片受体(μ、δ、σ)均有阻断作用,甚至反转由静脉注射阿片药物所产生的作用,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效。
纳曲酮口服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在肝脏中代谢,生物转化途径主要是还原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主要的活性代谢产物是6-β-纳曲醇(6-β-naltrexol),其药理作用也是阻断阿片受体。
纳曲酮及其代谢物主要经肾脏排出,能发生肝肠循环。
纳曲酮口服后消除半衰期长于纳洛酮[22]。
纳曲酮作为乙醇依赖的辅助治疗药物的新适应证于1994年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开始使用。
纳曲酮用于酒精依赖的治疗可以从较低剂量(10~25 mg/d)起,采取递增给药方案,逐步增加到50 mg/d,可以为多数患者所耐受。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少,主要为恶心、Figure 1.The new technology for the synthesis of naloxone图1. 纳洛酮合成新工艺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头晕、紧张和失眠等。
近年来,纳洛酮广泛应用于抗休克、急性脑损伤的保护、治疗安眠药中毒、脑梗死、精神分裂症、眩晕、重度中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纳曲酮目前常用为口服制剂。
2.3. 纳美芬纳美芬[23]是6位为亚甲基的纳曲酮类似物,于1975年合成,1995年上市,它与μ、δ、κ型阿片受体均能结合,其中与μ受体的亲和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