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的路径探析

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的路径探析
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的路径探析

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的路径探析

[摘要] 幼儿数概念活动中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是数学

抽象性与幼儿教育活动具象性之间的矛盾。将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为具有故事情境和递进任务的游戏操作活动,应从三个要点出发:一是创设兼顾幼儿兴趣、活动目标、幼儿已有经验的“故事情境”,使之成为活动导入和展开的好帮手;

二是设置注意难度层次、发展适宜、过渡衔接自然的“递进任务”,使之成为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好支架;三是开展材料

充分、指导合理、组织形式灵活的“游戏操作”,使之成为

幼儿建构数概念的好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数概念活动;路径;矛盾

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数

概念通常包括:数数、基数、序数、相邻数、数的形成、数的组成等。[1] 4~5岁和5~6岁幼儿在数概念掌握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2] 因此,幼儿园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以下简称“幼儿数概念活动”)是否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直接关切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本思路:应对活动中抽象性和具象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幼儿数概念活动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是内容偏难,

典型的“小学化”倾向;二是过度放任,纯粹期待儿童通过自主游戏等形式,自然地生成数概念。两个极端都无益于发挥幼儿数概念活动的有效性。极端倾向的背后,其实蕴含的是数概念活动中抽象性和具象性之间的矛盾。

抽象性是指其活动内容――数概念的抽象性,这源于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概括性。具象性是指幼儿教育活动应强调学习经验的直接性,重视实物和表象的作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两个特性构成了幼儿数概念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因此,应对好这一矛盾是避免幼儿数概念活动走向偏失的关键。

二、参考路径:具有故事情境和递进任务的游戏操作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聚焦于“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即幼儿数概念活动应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要让具象性占据上述矛盾中的主要地位。基于这一思路,可将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为具有故事情境和递进任务的游戏操作活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参考路径。活动案例如下:

【案例】中班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

一、活动目标:

1.会用5以内的序数描述自己和他人的顺序和位置。

2.能够在数学游戏活动中体验到序数的用处。

3.乐于参与集体游戏活动。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基本掌握5以内的基数,认识1~5阿拉伯数字。

2.物质准备:“去小熊家参加生日聚会”课件,“去小熊家的车票”若干,公交车平面图,“房卡”若干,“宾馆”示意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请幼儿5人1列排成纵队,情境故事导入:小熊生日,邀请森林里小伙伴们聚会,小伙伴坐车去小熊家,并住一晚。

2.任务1:排一列纵队准备“上车”,教师示范,引导幼儿用“我排在第几个”的句式说出自己在队伍中的排序,按照次序“上车(小椅子)”。

3.任务2:幼儿坐定,分发“车票”,教师示范或请幼儿示范按照“车票”上的座位号找到自己位置,把车票贴到“公交车”上。幼儿分组“找位置”(鼓励小组合作:先找到座位的小组先出发。)

4.任务3:全部小伙伴“上车”到达小熊家,组织幼儿各自独立找到小熊安排的房间去,将“房卡”贴到相应的“房间”里(也可小组合作竞争)。

5.完成所有任务后,幼儿一起围坐唱生日歌,为小熊过

生日。

四、活动延伸:

聚会结束时告诉小熊自己家的地址(重点说出第几层第几间),邀请小熊也来家做客,如果不知道地址的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

结合案例分析,“具有故事情境和递进任务的游戏操作活动”关键在于把握好“故事情境”“递进任务”“游戏操作”三个要点。

1.故事情境:幼儿数概念活动导入和展开的好帮手

“故事情境”是指在活动中创设一个或若干能将幼儿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中心上来的有角色、有一定故事情节、主题符合幼儿认知的故事情境。案例中创设了“去小熊家参加生日聚会”的情境。情节随着活动继续可延伸,帮助幼儿在故事发展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数概念。

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前者更为有效。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4]对幼儿来说,“小熊”“过生日”“排队”“坐车”等都是旧知识,“序数”则是新知识,故事情境帮助幼儿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有效的意义学习,符合认知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2.递进任务: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数概念的好支架

“递进任务”是指活动中教师交代给幼儿,需要独立或合作完成的若干难度递进的任务。这些任务将数概念活动过程串联起来,成为帮助幼儿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支架,这与“支架教学”理念一脉相承。

案例中设置了“跟着老师一起说出自己在队列中的排序”“教师指导下根据车票找自己的车厢座位”“独立根据房卡

找房间”三个任务,分别指向的目标是“能够运用单个序数表达”“能够运用2个序数表达”“能够独立运用序数解决问题”。从单个序数到2个序数,从教师示范指导到独立完成,难度递增,逐渐撤离外部提供给幼儿认识、运用序数的支架。

3.游戏操作:幼儿实现数概念自我建构的好方法

“游戏操作”是对“递进任务”开展的主要形式。所谓“操作”,即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要“动”起来,直接经验是

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助力;“游戏”是对“操作”的修饰,“游戏操作”可称为“在教师引导下以材料的

自由操作为基础、以幼儿的发现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方法”。[5] 突出数概念活动中“操作”的趣味性。案例中“排队上车”“找位置”“找房间”,都是幼儿利用准备好的教具,以

类似于亲身表演来完成任务,并带有竞争性、益智性。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益智游戏、体育游戏等游戏类型都可以与“操作”实现有机结合。

三、操作要点:活动设计参考路径的三个注意点

第一,故事情境的创设,需兼顾幼儿兴趣、活动目标、幼儿已有经验。故事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是一种促进幼儿学习迁移的策略。要期待其发挥作用,首先在于故事要符合幼儿兴趣,如幼儿耳熟能详的童话、动画、生活情境等,否则无法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二则应该与活动目标相关,案例中各个环节比较自然地蕴含数概念,过于牵强则势必影响迁移效果;三则要符合幼儿已有经验,如此才能成为幼儿接收数概念新知识的路引。

第二,递进任务的设计,要注意难度层次、发展适宜、过渡衔接自然。难度层次即由易到难地安排幼儿数概念活动中的任务。所谓发展适宜,就是说递进任务难易度应该符合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南》中“数学认知”中对3~4岁幼儿的要求是“体验和发现生活中用到数”,4~5岁是“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5~6岁则强调“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6]这是把握数概念活动任务难易度的参考依据。此外,还应注意任务间自然地过渡衔接。如“排队―找位―找房间”三个任务,根据故事发展一气呵成。

第三,游戏操作的执行,应把握材料充分、指导合理、组织形式灵活。首先,操作材料必须准备充分,包括种类、数量以及结构特征等。其二,教师角色是指导者,要紧紧把握“幼儿遇到困难时”“发生争执时”“活动需要提升时”三

个干预时机,合理运用集中示范、亲身参与、个别指导、评价提示等形式进行干预。其三,组织形式应灵活,教师示范与幼儿示范相结合,小组合作操作与幼儿独立操作相结合。最后,操作中根据年龄段适当强调记录和表达,帮助幼儿用多种形式尝试运用,进而实现数概念的深入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将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为具有故事情境和递进任务的游戏操作活动”作为一种参考性的路径,有利于应对活动中抽象性和具象性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园教师避免走极端。但事物的矛盾和矛盾方面都在变化着,该路径并非绝对通用,需要幼儿园教师酌情采纳。

参考文献

[1]张淑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70.

[2]林崇德.学龄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02):67-77

[3]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189.

[4]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97.

[5]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教育部网站,2012,(10).

责任编辑满令怡

中班数学教案数概念40篇

中班数学教案数概念40篇 中班数学教案数概念4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第1篇、中班数学活动点心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9,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复习数字6—8,正确观察比较数量的差异。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感知9以内数量,正确观察比较数量的差异。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铅笔、橡皮、小积木若干、保鲜袋若干(贴有数字)6—9数字卡片一套; 2、分别画有四种不同点心的卡片四张,每张卡片上均有九个点心;点心筐四只。教师作业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数点心。 1、逐条出示画有点心的卡片,请幼儿说出点心名称并点数。 2、这些点心都是九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3、出示数字9,幼儿认读。 4、9可以表示9个点心,还可以表示什么? 二、包装点心。 1、点心屋的营业员阿姨请小朋友帮忙把点心装进袋子里。(要求:袋子上是数字几,就装几个积木)。 2、幼儿将各种点心分别按袋子上的数字逐一装进袋里,然后看

看装得是否正确。 3、老师随意得抽三包,集体进行检查。 三、点心装筐。 1、点心装好了,要分开放到篮子里,瞧,这里有四个篮子,每个篮子上面都贴有数字,看一下数字娃娃是几?你的袋子上是几就装到几的篮子里。 2、请个别幼儿示范,再集体将点心包放在相应的篮子里。 3、老师请四位家长当营业员,每人拿一个篮子,检查孩子是否放对。 四、幼儿操作活动。 1、(出示教师作业纸)点心送好了,要请小朋友涂五角星了,我们一起看看吧! 2、教师对操作题进行讲解示范,幼儿进行集体操作(幼儿活动材料)。 3、做玩了以后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帮你检查一下。 活动反思: 一开始,就让幼儿说说你们在幼儿园都吃过哪些点心啊?贴近了幼儿的心理,抓住了幼儿人的思维,让幼儿就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再让幼儿根据杯子上的提示,自主选自己喜欢的点心,巩固了对9以内的认识,轻轻松松的学会了案9以内的数量分类。最后以买点心的游戏结束活动,幼儿情趣高涨,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在玩中体验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第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朋友最多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共同参加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2、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 3、能按照出生月份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标准(彭翠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标准 --翠玲 一、适用对象 中等职业教育、高技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第五学期的必修课,是学前教育的文化课程。本课程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的专业必修课,对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三、参考学时 80学时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进一步明确数学教育的特殊意义,熟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领域教育的教学容,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数学教育活动的教学实践。 五、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将通过组织学生校实验实训:模拟练习、评课、说课、创编设计。 六、容纲要 本课程的课学时数为80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38学时,实践教学时数(主要是模拟幼儿园日常教学)为38学时,期末复习、考试共4学时。本课程主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操作练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法等以及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数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容,结合实际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启发引导法 这是知识性容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其掌握理论的基本涵,全面深入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为实际中的运用打好基础。在讲解中,采用先引入例子,再从例子的分析中引出概念或理论结论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数学容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3)换位教学 包括换位讲授、换位质疑、换位小结、换位评价4个环节。学生首先以“教师”的角色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3-4岁: 1. 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颜色、大小或长短、形状等进行分类。 2. 学会区分“1”和“许多”,并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学会比较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两个物体。 4. 能从5个以内的物体中找出最大和最小的物体。 5. 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能根据图形的名称取出图形,并说出名称。 6. 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区别上、下方位,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7. 认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 4-5岁: 1. 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高低、粗细、轻重等进行分类。 2. 能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3. 学会正确地为10以内的物体点数。 4. 认清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5. 认识比较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 6. 能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 7. 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简单关系。 8. 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9. 能按指定的方向如向上、向下或向前、向后运动。 10. 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 5-6岁: 1. 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2. 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3. 认识3个相邻数的关系。 4. 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5. 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6.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7. 认识球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8. 以自己为中心,学会区分左右,并学会向左或向右运动。 9. 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 10.学会看日历 幼儿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数”的教育原则 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数数,了解数之间的关系。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数过往车辆。 2.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认识数。操作时,家长可做提问,如“你在这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量”的教育原则 1.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如让幼儿认识物体的轻重,可以先出示两样形状一样、材料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然后出示两块材料一样、形状和大小不一样的物体,让幼儿感知和比较。 2.利用儿歌和游戏,教授幼儿一定的量词,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形”的教育原则 1.儿童认识形体是在充分感知形体,获得有关形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再配合说出词,认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数学领域目标、要求的解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数学教育列入科学领域,使数学学习和对自然界的探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它为我们点明了: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幼儿自身与物体、与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在活动中自我建构。从目标定位来看,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更关注的是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和态度,重视在认知活动中发展积极的情感、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从内容和要求的变化上看,数学教育应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从幼儿现实生活中去挖掘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幼儿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体验来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数学课程的核心。 新《纲要》的这种表述使我们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科学方法。其次,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能在生活中应用的数学。(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第三,“生活中的数学”可以理解为“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幼儿的现实生活,引导幼儿对生活和游戏中的现象用数学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强调数学是一种探究工具)第四,“生活中的数学”关注幼儿对生活和游戏的观察与理解、关注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关注幼儿对数学基本知识在实际活动中的运用。 基于对《纲要》的深刻解读,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教师也经常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 “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引领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数学,这是我们已经拥有的共识,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想要达成的目标。 二、关于幼儿数学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数学教学活动,活动区中的数学活动,数学游戏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 1、什么是教学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从教学的规定性要求看,“教学”活动应具备三方面特征: 首先,“教学”既有“教”,又有“学”。它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第二,它是由教师发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

(发展战略)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近年来,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加速培养人才,人们都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数学教育。目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有各种做法,究竟哪种比较好,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先了解幼儿数学初步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否则盲目地进行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妨碍幼儿身心的发展。本文根据一些调查研究材料就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作一概述,并对如何发展幼儿的数概念提几点看法。 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计数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

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 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 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2.四、五岁的幼儿,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3.年龄较小的幼儿只会从1数起,五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些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在数词之间建立起较牢固的联系,并且对计数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 2.课程的要素 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程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调节,从而使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决定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另外,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养。因此,在内容上就不仅仅限于几门学科,还必须能够满足幼儿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性的以及沟通与创造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而如此多的内容只通过作业课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途径,特别是通过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幼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 上一篇/ 下一篇 2009-04-14 15:23:09 系统分类:科教个人分类:默认 TAG: 课程是教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但是对课程的定义却是最纷繁芜杂,歧义最多。尽管目前课程还没有一个精确、唯一的定义,但是,要研究课程理论,实施课程改革,仍然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定义的能指有充分的了解,从中尽可能探寻到当前最贴近中国教育现实的所指。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篇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谓之“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课程”一词在这里的意思为“寝庙”,用来比喻“伟业”,与我们今天所指的课程一词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宋朝时,朱熹在《朱子全书·说学》中多次用到“课程”,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所说的“课程”主要是指“功课及其进程”,这与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理解的课程已经十分相近了。 2.在西方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所著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Curriculum”一词为名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因此,根据这个词源,课程通常

被定义为“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其义为引导学生前进,以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但是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跑(currere)”一词中派生出来的,其重点应放在“跑”上面,强调的是个人在跑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而不仅仅是学习的进程。 (二)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 国内: 1.《辞海·教育心理分册》:课程为“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上海译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页) 3.廖哲勋: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廖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王道俊,王汉澜主

幼儿园数学教案《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

幼儿园数学教案《复习 10以内的数概念》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班数学《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数的形成、数数、认数字、比较数的大小和数序等)。 2.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几何图形片10张、红黄蓝三色的几何图形板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上有红黑绿三种颜色写的10的数字各一个)、数字牌每人一块。 活动过程: 一、数学宫 游戏一:做的对有快(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数数) 1.目测几何图形的个数做动作 2.添上或去掉1后做动作。如:看到8快图形就做9或7的动作。 游戏二:踏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字、比大小) 在地上任意放置图形,幼儿按要求找到图形数字,用脚踏上去。老师可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如:踩三角形上红颜色数字;踩比3大、比7小的黑颜色的数字。 游戏三:排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的排列和分类) 1.按图形的形状不同将数字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按图形的颜色不同将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游戏四:比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数的大小、数序) 1.每一幼儿胸前挂一数字牌,在乐曲声中找一位好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位幼儿比较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幼儿站着做动作,数字小的幼儿蹲下做动作,数字一样大的幼儿相互拥抱做好朋友。 2.要求幼儿迅速胸前数字大小依次从大到小排队,做动作走出数学宫。 二、学具操作 听口令操作学具,能根据相应的数字找到相应数量的学具块或者榫棒。 活动反思:

10以内数的复习也是基于之前学过的课程基础之上,多了一个操作环节。因此在添上或者去掉1的环节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不善于自己的思考,直接可能 欢迎幼教同行们添加幼教联盟-欧阳老师的微信:3231821756,QQ同号 同伴的成果,因此,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孩子们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这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的给予孩子肯定。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念 (1)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与基 本理念 当前我国幼儿园 课程建设的核l概念与基本理念 口丁海东 [摘要]”领域”和”主题”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两个核心概念.其基本理念 包括:完整理念,生活理念,活动理念,生态理念和园本理念.这一理念反映了当前幼儿 园课程建设的主要趋势:以”主题”来统摄”领域”,探求儿童心理与学科逻辑的内在融 合.强调目标设置的完整与适宜,注重知识与经验呈现的综合性与网络化,追求实施路径 的多样性与活动性.关注活动过程的创生性与开放性,强化教学情境的立体化构建.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建设主题领域基本理念 一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 在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任何一

种课程方案的编制都无法回避”领域”和”主题” 这两个核心概念.实际上,这两个概念也正是解读 和把握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一般趋向的切人点和关键词. (一)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 这里,”领域”是确定幼儿发展经验或教育内容的 不同范围或模块的一种课程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学科的融合或统整.但从根本上讲,它又 是建立在对不同学科进行划分的基础之上的例如,科学领域融人了动物学,植物学,数学等.而 艺术领域则融合了美术,音乐等.作为划分不同教 育内容的不同”领域”,其各自相对独立的领域内部,分别以各自所涵盖的学科体系而遵循由简渐 7 繁,由浅入深,由粗略至细化的逻辑原则,反映着 学习经验的纵向层次性和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即所谓由主干到分支的”知识树”). (二)主题 作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新理念与实践的反映,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计数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 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 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2.四、五岁的幼儿,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3.年龄较小的幼儿只会从1数起,五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些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在数词之间建立起较牢固的联系,并且对计数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 幼儿虽然很早能口头数一些数,但是大部分属于“顺口溜”的性质,很多幼儿不能把数词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幼儿从口头数一些数发展到初步能够点物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点物数需要多种分析器参加,并且协同动作。不仅语言运动分析器参加活动,运动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也参加活动,正确地说出数词的同时,手依次指点着一个个物体,眼同时注视着一个个物体,并且监视手指的运动。幼儿(特别是五岁以下)的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还比较差,口手眼协调动作还不灵活,再加上口头数数还不熟悉,在点物数时常常顾此失彼,因而出现漏数、重复数等不对应的情况。据调查,五岁以下的幼儿,点物数的能力大都落后于口头数的能力。两岁多的幼儿,有少一半能点物数三五个数,有25%只能点数到2,其余的完全不会点数。三岁多的幼儿,大都能点物数5以内的数,其中有些能点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点数时不对应的情况明显减少,大都能点数10以内的数,有些幼儿点数的数目已接近口头数的数目。五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点物数,点数的数目与口头数的数目范围基本趋于一致。六岁多的幼儿(包括农村的),基本上都具有点物数20以内数的能力。 幼儿说出计数的结果比点物数的能力的发展更迟缓一些。因为这需要在掌握点物数的基础上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说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由于幼儿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差,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据调查,两岁多的幼儿,有些虽能点物数几个数,但其中有40%左右不能说出计数的结果,能说出计数结果的幼儿也大都小于点物

中班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活动设计

中班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活动设计 认识10以内基数,幼儿是从感知10以内物体数量开始的。4~5岁是幼儿数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认识10以内的数应是中班数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中班上学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幼儿能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7以内自然数列中的数序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认识数字1~7,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领会基数与序数的意义。中班下学期,幼儿认识8、9、10三个数的内容与要求基本上与上学期相似,由于8、9、10三数表示的物体数量大,幼儿在感知数量和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时,容易受物体本身大小及排列形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因此,这些方面的活动应是下学期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师在进行10以内数概念活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将数目与数字符号紧密联系 数字符号比数目更为抽象,我们使用数字的时候,就意味着在“抽象”地运用数目。4粒花生米是看得见、数得清的,而“4”则是一个数字符号,既不是4粒花生米,也不是4个物品。幼儿是按具体的概念“4粒花生米”来思维,而不是用一个抽象的数字“4”来思维,因此,设计认识数字的活动时,要将数目与数字符号紧密联系起来。 2.注重关键经验的获得 中班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一个关键经验就是运用序的观念排出10以内的自然数列,理解数列中数的顺序和数差关系。对于数字的顺序,从根本上说是和“多一个”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数字4排在3的后面,是因为4比3多了一个,所以说,帮助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序和数差关系,可先帮助幼儿整体感知10以内数列,然后再判断其中某一段连续数(如3、4、5或7、8、9)之间的数差关系和顺序关系。在3、4、5中,3比4少一个,5比4多一个;在7、8、9中,7比8少一个,9比8多一个。而在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时,教师可用下图引导幼儿观察两组物品数量上有什么不同。当幼儿确切地说出两组物品的数量相差1个,即一组多1个而另一组少1个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怎样使两组物体的数量相等?”进而引导幼儿通过思考和操作发现,添上1个或在多的一组拿去1个,都能让两组数量变成一样多,这样让幼儿从中感知到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形考参考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园课程 答: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影响幼儿的所有与幼儿园有观的经验,具体表现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和 2. 幼儿园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儿童自主自愿的、以过程为导向的、可自由选择的愉快的活动。 3.幼儿园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二、简答题 1.幼儿园课程有几种典型的定义?各是指什么? (1)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我国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幼儿园课程定义。如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设置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六门课程,可见该文件将课程理解为教学科目。 这种课程定义强调系统的知识教学,强调教师应该向幼儿传授那些必要地有价值的知识,而且,这样的课程定义其实施容易被教师把握。 但是,该定义相当狭隘,只关注学科知识,容易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同时,该定义对课程的分类人为的割裂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而幼儿是整体的感知知识的。 (2)幼儿园课程即教育活动 该定义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泛指为幼儿设置的、并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的总和。 这种定义,不再视幼儿园课程为狭义的教学科目,而把它泛化为对幼儿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幼儿园课程不仅局限于学科教学活动,还包括其他任何类型的教育活动,包括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等。但是,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对活动的经验也是不一样的,该定义只注重幼儿外显的活动,无法顾及幼儿活动中内在的体验和心理结构的变化。 (3)、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该定义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儿童在幼儿园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幼儿园课程观,这一定义使幼儿园认识到既要注重教师精心设计的显性课程即正规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又要注重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潜在课程对幼儿的影响,发挥课程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即正效应。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重难点解析 主题词:课程的多元定义;一元化课程;多元化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游戏;教学;日常生活活动(一)课程的定义 1.课程即科目 将课程定义为学科科目(或领域),即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如科学、数学、语言等)。 认为课程即学科科目(或领域),就会注重学科科学体系,会依据科学和学问的逻辑,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制成一定体系的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这种课程通常表现为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材等。我国幼儿园过去普遍实施的分科课程(语言课,常识课,计算课,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即是认同这种定义的表现。 2.课程即经验 课程还被从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学习者的经验,即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而不是学科科目群。 以经验的维度界定课程,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i他主张“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这种观点即强调从教材转向个人,认为唯有儿童实际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经验,才能称为儿童学习到的课程认为课程即经验,就会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就会“以开发与培养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突出地将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或者说是以社区、经验、活动、劳动等等作为内容编成,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现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经常讲的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就是属于这种经验课程。 3.课程即目标 还有一种观点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从这种维度来界定的课程“并不关心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将要做什么,而关心的是作为其行为结果——他们将学到什么(或将能做什么)。课程关心的是结果,而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这就要求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作为课程,之后所有的教和学都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在我国50年代以后,幼儿教育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国家对幼儿园课程采取中央集中管理的方式,这时的幼儿园课程较多关注的是儿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较多关注的是课程预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当时的幼儿园课程认同的就是“课程即目标”。 4、课程即计划

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的路径探析

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的路径探析 [摘要] 幼儿数概念活动中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是数学 抽象性与幼儿教育活动具象性之间的矛盾。将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为具有故事情境和递进任务的游戏操作活动,应从三个要点出发:一是创设兼顾幼儿兴趣、活动目标、幼儿已有经验的“故事情境”,使之成为活动导入和展开的好帮手; 二是设置注意难度层次、发展适宜、过渡衔接自然的“递进任务”,使之成为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好支架;三是开展材料 充分、指导合理、组织形式灵活的“游戏操作”,使之成为 幼儿建构数概念的好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数概念活动;路径;矛盾 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数 概念通常包括:数数、基数、序数、相邻数、数的形成、数的组成等。[1] 4~5岁和5~6岁幼儿在数概念掌握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2] 因此,幼儿园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以下简称“幼儿数概念活动”)是否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直接关切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本思路:应对活动中抽象性和具象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幼儿数概念活动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是内容偏难,

典型的“小学化”倾向;二是过度放任,纯粹期待儿童通过自主游戏等形式,自然地生成数概念。两个极端都无益于发挥幼儿数概念活动的有效性。极端倾向的背后,其实蕴含的是数概念活动中抽象性和具象性之间的矛盾。 抽象性是指其活动内容――数概念的抽象性,这源于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概括性。具象性是指幼儿教育活动应强调学习经验的直接性,重视实物和表象的作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两个特性构成了幼儿数概念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因此,应对好这一矛盾是避免幼儿数概念活动走向偏失的关键。 二、参考路径:具有故事情境和递进任务的游戏操作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聚焦于“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即幼儿数概念活动应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要让具象性占据上述矛盾中的主要地位。基于这一思路,可将幼儿数概念活动设计为具有故事情境和递进任务的游戏操作活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参考路径。活动案例如下: 【案例】中班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 一、活动目标: 1.会用5以内的序数描述自己和他人的顺序和位置。 2.能够在数学游戏活动中体验到序数的用处。

如何启发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

如何启发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 孩子的数字启蒙教育会关系到他日后学习数字的兴趣。一般的家长在教孩子数学时,容易以自己理解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却忽略了自己的指导方法。由于指导方法的不当,会让孩子原本浓厚的兴趣被扼杀掉,更可能造成孩子拒绝学习,这样的现象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所以父母学习如何去引导孩子,是教导孩子时应有的态度,这是很重要的。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教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 三至六岁的小孩,应开始用有趣的实物来教他数学概念。例如,不要只是教他用心来数1~10,应该每数一次指着他的一个手指。要他数物件时将物件移放在一处。否则,他可能会以为“4”是意味着在一序列物件中的第4件,而不是整群物件共有4件。 你也应该教三至六岁的孩子认为“0”是一个数字的概念。通常,人们让孩子们以为“0”与没有是同样的。这在以后将使孩子在数学上发生极大的困难。例如,35和305两个数:在第一个数中“3”与“5”之间没有“0”;在第二个数中,“3”与“5”之间有“0”,但孩子也会认为“3”与“5”之间没有东西;这岂不是两个数都相同了?但实际上两数有很大的差别。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其次,在孩子数物件的时候,写给他看由0至9的写法,如果你将数字写得大至可以用他的手指依循墨迹画出来,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较快地学习。有好些形象化的方法,都适合在家中教学前儿童数学概念。例如,在孩子已学会数东西和认识了数字之后,给他一个箱子,分成十格,各写上由0至9的数字,再给他45块鹅卵石或硬币,让他正确地分配放人各格中(即一格放一个,两格放两个,三格放三个等等)。这个箱子,让他可以在若干程度上自己矫正错误,使他能独立地实践与学习。 另一种教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游戏是:在若干纸条上,分别写上不同的数字,然后放在一布袋内,每次让你的孩子抽出一条纸条,抽出的纸条上写的数字是多少(你不要将数字读出来),就要孩子拿出同样数字的鹅卵石或硬币来表示。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量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量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 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 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 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厚薄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准确地 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 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该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 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然后在琥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 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 第二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可逆,他们不 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用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 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如果幼儿 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 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一内容除了组织正式的教育活动,还应安排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如在数学角放置各种有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的感 性经验。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 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 薄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具: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教学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最新幼儿园数学基本概念教育

幼儿园数学基本概念教育 幼儿园数学基本概念教育孩子学习数概念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分。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包括了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以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概念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计数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计数能力标志着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 从计数活动的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内容和动作两个方面。 (一)内容方面: 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依次数出数词、从集合中区分出每一个元素、使每个数词只与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相对应;说出总数。 从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看,一般有以下阶段: 1 1 、口头数数口头数数是指按照自然数数序来数数的能 力。 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在成人的影响下能逐步学会说出个别数词,并能凭借机械记忆,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这些自然数的名称,但是他们不理解这些自然数的意义,往往不能正确地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 数量。 比如: 像是背诵儿歌一样地背诵这些数字,带有顺口溜的性质,并没有形成每一个数词与实物之间的一对一的联系;手口不一致(口快手慢

或口慢手快)。 这个阶段的孩子口头计数表现出: 一般只会从1开始,顺序地往下数,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数了;一般不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字开始数,更不会倒着数;在口头数数中,常会出现脱漏数字或者重复循环数字的现象。 儿童的这种数数实际是唱数。 这个阶段,幼儿仅仅掌握的是数的顺序而非数量的观念。 但是,这种口头数数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学习计数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能使幼儿获得数词的名称以及自然数顺序方面的知识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幼儿正确计数所不能少的。 2 2 、按物点数按物点数是指用手逐一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逐个说出数词,使说出的每个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 但往往说不出总数。 如: 口能从1到10顺着数,但是手却不能按照实物一个个点数,而是乱点;虽然能按照实物的顺序一个个点数,但是口却乱数,边点边数1、2等,其中往往只有开始几个数和最后几个数是顺序说出的;口与手虽然有节奏地配合,但是不是一对一地配合,即不是数一个点一个实物,而是数两个数点一个实物或者相反地数一个数点两个实物。 正确地按物点数需要各种分析器官的参与,手、眼、口、脑协同活动,它是口头数数后的必经的基本计数过程。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第一节对课程的理解一、课程(一)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概念有五种 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2.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3.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4.课程即教学计划。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二)“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科书,关注“教什么”。将通过课程而进行的教育简化为“教书”,只关注“教什么”,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关注“为什么而教”和“怎么教”。它的合理性在于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即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认知学习,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局限性在于只关注“教什么”,不关注“为什么而教”和“怎么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不关注学生的认知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课程内容本身的理解也过于狭窄仪仅局限于客观外在的间接经验,而忽 略了学习者在学校 生活和活动巾所获 得的各种鲜活的直 接经验和主体体 验。(三)“课程即 儿童在校获得的学 习经验”这种课程概 念关注的重点及其 隐含的教育价值观, 它的合理性与局限 性。这种课程概念关 注的重点是学习者, 强调学生获得的学 习经验。关注“为什 么而教”、“怎样教”, 以及“这样教会对学 生产生什么影响”。 它的合理性在于不 仅关注“教什么”而 且关注“为什么而 教”、“怎样教”、“为 什么这样做”以及 “这样教会对学生 产生什么影响”。可 以说,从关注教材到 关注学生,关注他们 的兴趣、需要,关注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的所学以及所学东 西的个人意义。它的 局限性在于学习经 验的模糊性、主观 性、个人性和不易把 握性,导致这一定义 真正的影响还较多 局限在学者的范围 内和理论的层面上, 还未被广大教师认 可并广泛采用。它 “理论上很吸引人, 实践上却很难实 行”。(四)“课程即 学校组织的学习活 动”这种课程概念关 注的重点及其隐含 的教育价值观,它的 合理性与局限性。这 种课程概念关注的 重点是学习活动,学 生的“所做”。这一 概念产生于对“课程 即教材”一说的反思 与批判中,同时又由 于经验的模糊性、个 性人、主观性而难以 把握,于是将研究转 向学习经验的“母 体”——学习活动。 学习是通过学习者 的主动行为而发生 的,学生的学习取决 于他做了什么。它的 合理性在于它克服 了经验论的许多不 足,关注活动过程, 同时又保留经验论 许多长处,关注学生 兴趣、个性和个人经 验获得。不足处在于 它可能把研究者的 注意力引向活动的 形式,造成本末倒 置,视活动本身为目 的,而忘却活动的宗 旨活动为之服务的 目标。而且。过分强 调从实践中获取直 接经验,不能完全反 映学校教育和学生 学习的本质特 征。(五)“课程即 教学计划”这种课程 概念关注的重点及 其隐含的教育价值 观,它的合理性及局 限性。这种课程概念 关注的重点是教学 计划或培养人的蓝 图。这一概念力图纠 正课程“经验说”的 失之过宽,“教材说” 的失之过窄,“行动 说”的失之浅表,将 重点放在培养人的 计划上,包括对课程 目标、内容、组织、 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的思考与决策,涵盖 了课程的基本要素, 因而比较周全。它的 局限性在于它遗漏 了课程实施这一极 为重要的部分。课程 实施不是原封不动 地执行计划,从某种 意义来说.课程实施 过程是课程的“再设 计”过程。“计划说” 过分强调静态设计, 预成课程,忽视动态 设计,生成课程的倾 向,将教育者关注的 重点引向外在于学 生的“计划”,最终 导致有教无学。(六) “课程即预期的学 习结果或目标”这种 概念关注的重点及 其隐含的教育价值 观,它的合理性和局 限性。这种课程概念 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者通过课程而获得 的学习结果,即教育 教学的目的,而不是 手段。为此,选择和 制定一套有结构、有 序列、有可操作性的 学习目标是课程研 究的核心任务。“目 标说”受企业科学化 管理运动的影响,强 调预期、控制、效率、 追求结果。它的合理 性在于的确有利于 课程的科学化和标 准化。它的局限性在 于容易导致视学校 为工厂,视课程为生 产线,视学生为原材 料,视教育教学为 “加工”学生成一个 个标准件的倾向。而 且无法保证预定日 标对每个学生的适 宜性,无法关注、调 整那些非预期但对 学生有很大影响的 各种“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