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计数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

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

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2.四、五岁的幼儿,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3.年龄较小的幼儿只会从1数起,五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些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在数词之间建立起较牢固的联系,并且对计数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

幼儿虽然很早能口头数一些数,但是大部分属于“顺口溜”的性质,很多幼儿不能把数词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幼儿从口头数一些数发展到初步能够点物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点物数需要多种分析器参加,并且协同动作。不仅语言运动分析器参加活动,运动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也参加活动,正确地说出数词的同时,手依次指点着一个个物体,眼同时注视着一个个物体,并且监视手指的运动。幼儿(特别是五岁以下)的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还比较差,口手眼协调动作还不灵活,再加上口头数数还不熟悉,在点物数时常常顾此失彼,因而出现漏数、重复数等不对应的情况。据调查,五岁以下的幼儿,点物数的能力大都落后于口头数的能力。两岁多的幼儿,有少一半能点物数三五个数,有25%只能点数到2,其余的完全不会点数。三岁多的幼儿,大都能点物数5以内的数,其中有些能点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点数时不对应的情况明显减少,大都能点数10以内的数,有些幼儿点数的数目已接近口头数的数目。五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点物数,点数的数目与口头数的数目范围基本趋于一致。六岁多的幼儿(包括农村的),基本上都具有点物数20以内数的能力。

幼儿说出计数的结果比点物数的能力的发展更迟缓一些。因为这需要在掌握点物数的基础上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说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由于幼儿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差,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据调查,两岁多的幼儿,有些虽能点物数几个数,但其中有40%左右不能说出计数的结果,能说出计数结果的幼儿也大都小于点物

数的数目范围,最多不超过3。但是也有25%的幼儿,完全不会点物数,却能说出两个或三个物体的总数,这是他们长期直接感知的结果。三岁多的幼儿,仍有20%左右会点物数几个数但不会说出计数的结果;1/3的幼儿只能说出两个或三个物体的总数;有些幼儿能说出五、六个物体的总数,但是也明显落后于他们的点物数的能力。三岁多的幼儿,大多还不能按指定的数(5以内)取物,有些幼儿所取物体的数量是对的,但是当问到所取的总数是多少时,又说错了。四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说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总数,而且能按指定的数(10以内)取物;约半数的幼儿说出计数结果的数目范围与点物数的数目范围大体趋于一致。这表明幼儿初步理解了数的基数含义。五六岁的幼儿,不仅计数的范围逐步扩大,计数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基本上都能按指定的数正确地取出物体。计数的技巧也在发展着,表现在从逐一计数发展到按群计数。五岁多的幼儿有极少数已能两个两个地数,六岁多的幼儿能两个两个地数的达40%左右,极少数还能五个五个地数。计数时也逐步摆脱了手触摸物体。六岁多的幼儿中,有1/3能直接用眼看着数,以眼的活动代替了手的活动。

二数的序列

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是掌握数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知道自然数的顺序,每个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数与数间的顺序关系和大小比较,以及序数的含义。

幼儿在学习计数的过程中,已经接触到数的序列,也逐渐认识一些自然数的顺序。但是从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来说,还是很初步的。特别是在开始学习计数时,往往是把一个数词与另一个数词机械地建立起联系,并不明白数的顺序关系。随着比较实物的数量的多少、给实物或数目排序等活动,逐渐掌握数的顺序关系。

幼儿比较数的大小能力比计数能力发展要晚一些。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从1数到10,但是若问7和9哪个多,大都不知道;四岁多的幼儿能答对的也不到一半,五岁至五岁半的幼儿也只有50% 能答对。有的幼儿提出要求说,“你得拿出(东西)来让我数”。由此可见,较小的幼儿,只能看着实物依靠数数来比较数的大小,还没有建立起抽象数的顺序与数的大小的明确关系。五岁半以后,一般幼儿都能较顺利地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给三个以上的实物或数字卡片排序的能力,也反映幼儿掌握自然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水平。幼儿在这方面的能力发展得更晚一些。因为在排序时不仅要熟悉数的顺序,还要能比较每两个数的大小,而且能协调几个数目间的关系,每次选择的一个数要比前面的一个数大而比后面的一个数小,这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调查表明,四岁以下的幼儿大都没有排序的能力。四五岁的幼儿,排序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也有少一半不会做。例如,能给画着l—5只小猫的画片排序的达58.3% ,能给三张10以内的点子图排序的约75% 。给数字卡片排序的成绩稍好一些。这阶段的幼儿在排序时大多采取尝试错误的方法。到六岁以后,一般都能按照数的顺序比较顺利地排出20以内的数的顺序,显示大多数幼儿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关系。

掌握数的序列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理解数的序数含义。前面所讲的计数还都是从数的基数含义方面来理解的,就是懂得用数可以表示物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而理解数的序数含义,却是要懂得用数可以表示集合中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幼儿理解和掌握数的序数含义,一般比较晚。因为这需要幼儿先掌握开头几个数的顺序,能够一一对应地点数物体,还要有给物体或数目排序的经验。据研究,幼儿最初分不清基数与序数,两者常发生混淆。例如,当问到“这是第几个”时,两三岁的幼儿常不会回答,或者用基数回答“三个”“五个”。要求他们按指定的序数取物更困难些,大多数拿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有的还随便拿一个或两个。四岁多的幼儿,序数观念有了较快的发展,多数能指出5个以内的物体的排列顺序;五六岁的幼儿,大都能理解10个以内的物体的排列顺序,但仍有少数对基数与序数发生混淆。

三数的组成

掌握数的组成,从本质上说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来掌握数的结构。前面讲到计数,只是把物体集合看作一个整体,并不涉及它能划分成几个部分,以及几个部分间的关系。数的组成揭示了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数,反过来几个数可以组成一个数。这样使幼儿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不仅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幼儿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比较晚,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据研究,最初给幼儿几个物体,幼儿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单个的物体,还不能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幼儿逐渐能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数出它们的个数。在点数物体的过程中,由开始知道一个数是由若干个一组成的,逐渐发展到知道一个数可以由几个相同的或不相同的数组成。五岁以下的幼儿对数的组成理解的很少。如给幼儿3个木块,让他摆成两堆,看几个和几个合起来是3个,能答对的不到10% ;五岁多的幼儿能答对的也不过25% ,另有1/3的幼儿能答对一部分。他们往往看不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答“3和3合起来”,“2合起来3”,“3个合在一起是3个”等。六岁多的幼儿,由于成人和教学的影响,答对的可达75%,其余的幼儿能答对一部分。但若给幼儿10以内的一个抽象数,要求说出它的组成,六岁以下的幼儿大都要依靠扳手指才能答对一部分,六岁多的幼儿能答对也只有1/3,另有一些能答对一部分,其中有些仍需要扳手指。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幼儿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分析、综合的能力也较差,要完全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还有一些困难。

四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指的是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量的守恒本身并不是数的概念,而是一个逻辑的概念,但是儿童必须掌握了数量的守恒原理,才能发展数的概念。因此理解和掌握数的守恒是发展儿童数概念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幼儿开始理解数的守恒也比较晚。据皮亚杰研究,若把一行木片排得密一些或稀一些,幼儿一般要到六岁半到七岁才知道总数不变。对我国幼儿的测试,结果相似。六岁以下的幼儿绝大多数不理解数的守恒。例如,把数目相同的两组物体一一对应地排成两行,然后把第二行物体的间隔拉大,六岁以下绝大多数幼儿根据物体排列的长短来判定第二行的数目多,六岁多的幼儿能理解的有明显的增长,可达75%。把数目不同的两组物体一一对应地排成两行,然后把第二行物体(数目较少)的间隔拉大,使两行的两端分别对齐,测试结果与前面基本相同。虽然六岁多的幼儿能正确回答的增多了,但还有不少幼儿说不清理由。七岁以后,大多数儿童才既能正确回答又能说明理由,达到完全理解数的守恒。

五对发展幼儿数概念的几点看法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两三岁幼儿大都处在数量感知阶段,对数仅有模糊观念,有些幼儿虽认识几个数,大多是靠直接感知的。四五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开始形成阶段,能点数数量不多的物体,并说出计数的结果,初步掌握一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六七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基本形成阶段,能较顺利地一个一个点数较多的物体,有些还能按群计数,开始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个别差异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同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关,但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更大。国内外有很多试验和调查可以说明这一点。当前我国城乡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同解放初比较,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也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幼儿数概念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差别,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物质、文化和教育条件的改善,城乡的差别逐步缩小,城乡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的差别也正在逐渐缩小。

如果把上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同一些外国的材料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并不比外国的幼儿低。例如,日本的幼儿,三岁左右能正确地从1数到5;五岁时能口头数到30和40左右,而作为数概念能理解到10左右;六岁时能口头数到100左右,点实物能数到20左右。美国幼儿的认数能力比日本幼儿低一些。苏联的五岁多幼儿一般会10以内计数,有些能数到12—15。这可能与各国语言中数词的难易有关。

下面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幼儿的数概念,简单地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发展幼儿数概念,必须在保证完成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前提下来进行。有的家长或幼儿园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适当地提早或提高要求幼儿能数较多的数,成套地说数的组成,甚至计算一些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结果使幼儿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妨碍了身心的发展。为此,确定幼儿的认数范围和要求,应注意是幼儿一般不需要费力就能达到的。如日本,在幼儿园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应当让幼儿记过多的数词和数过多的数。

(二)教学的重点,不是教会幼儿数很多的数,而是通过不大的数目使幼儿初步理解数的意义,形成正确的数概念。例如,要能够一一对应地点数10以内(最多不超过20)的物体,知道数到最后一个数既可以表示所数物体的总数,也可以表示最后一个物体的排列次序,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结合直观初步知道数与数间的关系,认数字等。另外,要着重把教幼儿认数同发展幼儿的智力结合起来,通过认数活动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小学数学的学习做较好的准备,又避免同小学的过多重复。

(三)教学的顺序应注意与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先后顺序大体相适应。例如,幼儿对数的守恒的理解比较晚,就不宜过早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对数的组成的教学也不宜过早,应重在理解。安排教学还要适当考虑如何便于幼儿掌握数概念。例如,家长教两三岁幼儿往往从口头数数开始,但是目前国外的早期数学教育趋向于从物体集合的分类、一一对应和给物体排序等实际操作开始,而不是先教幼儿顺口溜地数数,这是掌握数概念的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游戏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认数,使幼儿对认数发生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数学教育。教学时要按照实物操作→表象→抽象概念的顺序逐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数概念。还要根据各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恰当地提出要求。

小学数概念的发展及其教学的阶段性

小学数概念的发展及其教学的阶段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数概念是小学生正确进行列式、计算、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获得科学、完整的数概念,但是小学生掌握数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不能一次完成,而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发展,对已掌握的概念不断加以充实和改造,于是对于某一种概念,教材对小学各年级学生要求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正如列宁所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为此本文试从小学数概念发展规律和小学生掌握数概念的特点来阐述其教学中的阶段性。 一、小学生数概念的逐步深刻化 小学生数概念的深刻化是他们思维发展

的重要方面,小学生只有正确而深刻地掌握数概念,才能顺利地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判断、推理,理解客观事物,并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心理学家丁祖荫的研究:小学生概念掌握表现了阶段特征。 1、小学低年级学生,较多应用“具体实例”、“直观特征”型式掌握概念,也就是说获得数学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他们获得数概念的过程,往往是个反复感知,辨认同类事物不同例子,分不同层次抽象概括其本质特征的过程。一年级学生是这样形成10以内数概念:数实物——拨算珠——读写数字——形成数概念。 随着数概念范围逐步扩展,在学习20以内数、100以内数,万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获得数概念的方式是基本相同的,但每个阶段具体要求是不同的,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不同层次水平,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不断发展深化,下面就数数和读写数为例加以说明:

教学20以内认数时,在数实物的过程中突出“十”为单位的基础上一个个地数,孕伏计数单位“十”和“一”;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要凭借实物图,从图、数的对应地读,写做起,以便突出2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100以内认数时,数实物要分层进行:第一层从二十起一根根地数到100,弄清100以内数的顺序,第二层十根十根地数,数到100掌握整十数的顺序并感知10个十是一百,第三层接近整十数往下数,突破认识100以内数的顺序难点,第四层在数数的过程中凭借实物感知100以内数的组成,在读、写教学中不再依靠实数而是借助计数器。在感知数位的基础上形成读、写一般表象“都从高位起”。 教学万以内认数,有了100一以内数认识的基础同时由于数的再扩展,所以通过计算器半轴象地进行数数练习;在读、写数教学中要提高抽象概括的水平,如读数第一步通过656、3812两数读法总结出“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

(发展战略)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近年来,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加速培养人才,人们都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数学教育。目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有各种做法,究竟哪种比较好,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先了解幼儿数学初步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否则盲目地进行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妨碍幼儿身心的发展。本文根据一些调查研究材料就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作一概述,并对如何发展幼儿的数概念提几点看法。 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计数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

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 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 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2.四、五岁的幼儿,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3.年龄较小的幼儿只会从1数起,五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些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在数词之间建立起较牢固的联系,并且对计数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3-4岁: 1. 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颜色、大小或长短、形状等进行分类。 2. 学会区分“1”和“许多”,并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学会比较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两个物体。 4. 能从5个以内的物体中找出最大和最小的物体。 5. 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能根据图形的名称取出图形,并说出名称。 6. 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区别上、下方位,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7. 认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 4-5岁: 1. 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高低、粗细、轻重等进行分类。 2. 能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3. 学会正确地为10以内的物体点数。 4. 认清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5. 认识比较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 6. 能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 7. 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简单关系。 8. 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9. 能按指定的方向如向上、向下或向前、向后运动。 10. 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 5-6岁: 1. 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2. 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3. 认识3个相邻数的关系。 4. 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5. 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6.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7. 认识球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8. 以自己为中心,学会区分左右,并学会向左或向右运动。 9. 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 10.学会看日历 幼儿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数”的教育原则 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数数,了解数之间的关系。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数过往车辆。 2.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认识数。操作时,家长可做提问,如“你在这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量”的教育原则 1.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如让幼儿认识物体的轻重,可以先出示两样形状一样、材料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然后出示两块材料一样、形状和大小不一样的物体,让幼儿感知和比较。 2.利用儿歌和游戏,教授幼儿一定的量词,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形”的教育原则 1.儿童认识形体是在充分感知形体,获得有关形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再配合说出词,认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C. 相互关系 2.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B. 空间方位 3. 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B. 小班中期 4.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A. 动作 5. 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其归宿都需落实到()C. 儿童发展 6. 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A. 数量关系 7. “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字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这一教学活动适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C. 集体活动 8.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A. 目标B. 材料C. 规则D. 结果 9. 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D. 包含关系 10. 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的年龄为()D. 5~6岁 11.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A. 层级分类 12.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B. 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13.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C. 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14.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A. 教师讲解、示范B. 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C. 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D. 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15. 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C. 口述应用题 16. 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A. 自编应用题B. 教师口述应用题C. 日常生活情境D. 游戏形式答案:D 17. 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A.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 18. 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 B. 渗透图形守恒教育 19. 研究表明,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C. 5~6岁 20. 适宜进行量的守恒教育的年龄班是()B. 大班 21. 在学前期,儿童辨别左右时主要以()A. 自身为中心 22.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D. 生活经验 2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性最强的步骤是()C. 收集评价资料 24. 通过评价来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 A. 鉴别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A. 和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B. 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C. 和同伴的相互作用 2.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依据有()C. 儿童D. 社会E. 学科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有()A. 操作法B. 演示、讲解法C. 游戏法E. 观察、比较法 4. 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B. 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C. 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E. 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分成”、“分开”、“合起来” 5. 学前儿童的排序活动可分为()A. 按规则排序B.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C. 按数量和数排序 三、简答题 1.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答案:(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

1数字的发展史

第1节数字的发展史 数字可谓是数学大厦的基石,也是人们最早研究的数学对象。在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只知道“有”、“无”、“多”、“少”的概念,而不知道数为何物,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 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 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在数字的发展过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或数的比例,这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计数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 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 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2.四、五岁的幼儿,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3.年龄较小的幼儿只会从1数起,五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些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在数词之间建立起较牢固的联系,并且对计数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 幼儿虽然很早能口头数一些数,但是大部分属于“顺口溜”的性质,很多幼儿不能把数词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幼儿从口头数一些数发展到初步能够点物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点物数需要多种分析器参加,并且协同动作。不仅语言运动分析器参加活动,运动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也参加活动,正确地说出数词的同时,手依次指点着一个个物体,眼同时注视着一个个物体,并且监视手指的运动。幼儿(特别是五岁以下)的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还比较差,口手眼协调动作还不灵活,再加上口头数数还不熟悉,在点物数时常常顾此失彼,因而出现漏数、重复数等不对应的情况。据调查,五岁以下的幼儿,点物数的能力大都落后于口头数的能力。两岁多的幼儿,有少一半能点物数三五个数,有25%只能点数到2,其余的完全不会点数。三岁多的幼儿,大都能点物数5以内的数,其中有些能点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点数时不对应的情况明显减少,大都能点数10以内的数,有些幼儿点数的数目已接近口头数的数目。五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点物数,点数的数目与口头数的数目范围基本趋于一致。六岁多的幼儿(包括农村的),基本上都具有点物数20以内数的能力。 幼儿说出计数的结果比点物数的能力的发展更迟缓一些。因为这需要在掌握点物数的基础上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说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由于幼儿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差,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据调查,两岁多的幼儿,有些虽能点物数几个数,但其中有40%左右不能说出计数的结果,能说出计数结果的幼儿也大都小于点物

数的起源与发展

数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数,从我们懂事开始,就天天和我们打交道的对象,但是你知道数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这个模样的吗?数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数。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数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到现在数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文旨在介绍数的起源,数的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数的衍生。 关键词:数起源发展远古时期罗马时期筹算0的引进阿拉伯数字 正文: (一)数的起源 数是一个神秘的领域,人类最初对数并没有概念。但是,生活方面的需要,让人类脑海中逐渐有了“数量”的影子。 数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于其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数的概念和计数的方法在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根据考古学家提供的证据,人类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采用了某种计数方法。 1.数的概念的产生 原始时代的人类,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必须每天外出狩猎和采集果实。有时他们满载而归,有时却一无所获;带回的食物有时有富余,有时却不足果腹。生活中这种数与量上的变化,使人类逐渐产生了数的意识。在那个时候,他们开始了解有与无,多与少的差别,进而知道了一和多的区别。然后又从多到二、三等单个数目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小的飞跃。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进步和发展,简单的计数就是必须的了,一个部落集体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或有多少敌人,一个人也必须知道他的羊群里的羊是不是少了。这样,人类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艰难搏斗中,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 数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思维逐步由事件的直观思维走向形式或抽象思维。

但当代科学界多称为数量的形式思维,标志着人们的思维由朴素的“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无疑,由此就形成了认识的差别性。实际上,形式思维在于笼统性,事件的直观思维在于事件的具体性。显然,“低级、高级”的区分,是将“事件的具体性”深层次性贬低的错误认识。因为任何将物质或事件的深层次性揭示清楚的分析,无疑具有本质性;而形式的笼统性,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一般性。所以,将形式的数量分析称为“高级”性,是来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认识观,尔后流行的“量化可比性是科学的唯一标准”的由来。无疑,“数或数量”来自物质或事件的计量,尔后扩展为计时、编序或丈量土地面积、计算财富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正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说:“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最早发明的数是自然数。但也局限于分辨一、二等数量的增多。当人们用自己的十个手指记数不敷应用时,便开始采用“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等记数方法。 2.计数方法 考古证据表明,虽然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但在采用计数方法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关于这个方法,在我国还有一则流传已久的笑话:从前,有个目不识丁的大财主,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来教他儿子识字。第一天,先生在纸上画了一横,说,这是“一”。第二天,先生在纸上画了两横,说:,这是‘二’。第三天,先生在纸上画了三横,说,这是‘三’。财主的儿子学到这儿,便把笔一扔,跑过去对他爹说:“识字真是太容易了,我已经全学会了”。财主自然十分高兴,便把先生辞退了。过了几天,财主要请一位姓万的亲戚到家里做客,就让儿子写一份请帖。谁知财主左等右等,从早上一直等到晌午,还不见请帖送来,他只好亲自上房去催。儿子看见父亲来了,便埋怨地说“天下姓氏那么多,偏偏拣个姓‘万’的。从早上到现在,我才画了五百多划,离一万还远着呢……。”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这种画杠的方法曾经被多个民族所采用。关于这个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举出许多别的例证,如一些美洲的印第安人通过收集每个被猎杀者的头皮来计数他们杀敌的数目;一些非洲的原始猎人通过积累野猪的牙齿来计数他们所捕野猪的数目;居住在乞力马扎罗山山坡上的马萨伊游牧部落的少女,习惯在颈上佩戴铜环,其个数等于自己的年龄。几乎所有的人都常常扳着指头计数较小的数目。1937年,人们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现了一根大约三万

幼儿园数学教案《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

幼儿园数学教案《复习 10以内的数概念》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班数学《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数的形成、数数、认数字、比较数的大小和数序等)。 2.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几何图形片10张、红黄蓝三色的几何图形板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上有红黑绿三种颜色写的10的数字各一个)、数字牌每人一块。 活动过程: 一、数学宫 游戏一:做的对有快(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数数) 1.目测几何图形的个数做动作 2.添上或去掉1后做动作。如:看到8快图形就做9或7的动作。 游戏二:踏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字、比大小) 在地上任意放置图形,幼儿按要求找到图形数字,用脚踏上去。老师可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如:踩三角形上红颜色数字;踩比3大、比7小的黑颜色的数字。 游戏三:排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的排列和分类) 1.按图形的形状不同将数字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按图形的颜色不同将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游戏四:比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数的大小、数序) 1.每一幼儿胸前挂一数字牌,在乐曲声中找一位好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位幼儿比较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幼儿站着做动作,数字小的幼儿蹲下做动作,数字一样大的幼儿相互拥抱做好朋友。 2.要求幼儿迅速胸前数字大小依次从大到小排队,做动作走出数学宫。 二、学具操作 听口令操作学具,能根据相应的数字找到相应数量的学具块或者榫棒。 活动反思:

10以内数的复习也是基于之前学过的课程基础之上,多了一个操作环节。因此在添上或者去掉1的环节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不善于自己的思考,直接可能 欢迎幼教同行们添加幼教联盟-欧阳老师的微信:3231821756,QQ同号 同伴的成果,因此,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孩子们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这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的给予孩子肯定。

《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学习心得

《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学习 心得 前几天听了安徽师范大学张更立老师的讲座,收获挺大的,虽然张老师讲的是学前教育中和数学有关的知识,而现在的我是语言组的教师,但是这次的讲座对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是有很大帮助的,讲座中有很多的知识点让我恍然大悟。 首先张老师解说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让我铭记在心中的一点是“逻辑顺序颠倒”,回想一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似乎是忽略了这一点,在让幼儿接触到数学这一块时,一般我们让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数数、点数、对应这一块的知识,而不是像张老师说的那样,应该让幼儿感知了解整体和部分,只有感知了解整体和部分后,幼儿才会进行正确的数的认识。如果没有这一次的讲座我想我也不会意识到“逻辑顺序颠倒”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通过这一点我自己也在反思了:其实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

况。我觉得我们幼儿园老师也要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因为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所以我们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的概念。 其次,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中,张老师说到我们应“理解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这一点更敲响了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警钟,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他们主要学习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的这一学习特点是有其龄段特征、认知特征所决定的,他们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学的有趣,学的有效,学的有用。“玩中学”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通过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会收获到更多的经验需要。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幼儿数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意识到了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数学发展水平、兴趣、

四年级数学下册 数的由来和发展阅读素材 人教版

数的由来和发展 你是否看过杂技团演出中“小狗做算术”这个节目?台下观众出一道10以内的加法题,比如“2+5”,由演员写到黑板上。小狗看到后就会“汪汪汪……”叫7声。台下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只狗中的“数学尖子”表示由衷的赞许,并常常惊叹和怀疑狗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狗是不会有数量概念的。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15,000”,“”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

最新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从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到早期的数学教育,无论是心理学界关于儿童数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教育界对儿童早期数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本章将对这一领域中较具代表性理论流派和课程体系作一梳理和介绍,使我们能够在纵观多种理论思想、理解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本着借鉴、吸收、笑话、思考的立场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建构我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 列乌申娜是苏联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教授、教育学博士,在幼儿教育的专业领域中,她较早地就致力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及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反映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特点,并分年龄班详尽地介绍了向3--7岁的儿童进行初步数概念教育的具体方法、形式以及原则等。 (一)关于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在《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列乌申娜明确指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现实,儿童从婴儿时就认识着物体、声音和运动,并用不同的分析器(视觉的、听觉的等等)感知它们、比较它们,从数量上区分它们,儿童很早就开始按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而且随着儿童运动知觉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但能学会判断不同的大小,而且也能运用相应的词正确地用语言反映自己的知觉和表象。 当幼儿开始行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自然地在感知和认识物体的空间位置了。 2、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感觉过程是幼儿认识事物和现象的质量与数量特征的基础,而在幼儿在生活中诸如用眼睛观察物体,用手触摸物体等感知觉活动都涉及对具体物的考察,它是与儿童的生活、游戏等密不可分的。因此,从儿童很多常见的直觉活动可以看出,感觉过程正是儿童最初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在列乌申娜看来,在知觉活动中,进行着形状、大小、数量等的比较,并在比较重把它们与儿童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因此,儿童积累经验,教会他们使用公认的标准和最合理的作法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促进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教育教学 1、“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 教学引导着发展,教学是发展的源泉。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和主张,他们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在儿童初步了解知识和真正掌握知识之间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儿童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是一个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但学前儿童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所以需要有教学,有严格的、符合儿童深信发展特点的教学大纲,需要有教师运用发展的教学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教师在儿童的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列乌申娜在这种理论与观点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应重视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及答案 注:本学期开设的此课程为考查科目,不再参加课程考试!考查内容包含两部分:学期课程作业、依照考查办法需完成的相应文档或作品,缺一不可!请各位考生届时参照主页上所发布的通知附件:《本学期考查办法》提交相关文档或作品!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2、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有()()()。 3、幼儿在自然测量过程中包括两种逻辑活动:一是();二是() 4、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5、数的组成包括数的分解与组合,又称作数的()。它是指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又可以 合成一个()。 6、集与子集的关系是()()。 7、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8、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写活动目标一般包括()()()。 9、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类型有()()()()。 10、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有()()()()。 11、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特点。 12、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的获得。学前儿童要掌握和获得数 学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它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准备。 13、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是()()。 14、组成儿童早期数认知能力结构的五个维度是()。 1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可以划分为()三个纬度。 1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方面。 17、列乌申娜关于学前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方法有( 18、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第纳斯的数学学习主张是(),让儿童通过游戏或实验得到经验。 19、凯米认为关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形式有()()。 、名词解释 1、数守恒 2、情节性数学游戏 3、对应比较 4、分类 第 1 页共7 页

数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从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比如古代埃及的记数符号是,用古埃及的记数符号表示345,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它们是这样的:你能从这些数字的实例中找出罗马数字写法的规律吗?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表示"15,000",""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如何启发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

如何启发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 孩子的数字启蒙教育会关系到他日后学习数字的兴趣。一般的家长在教孩子数学时,容易以自己理解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却忽略了自己的指导方法。由于指导方法的不当,会让孩子原本浓厚的兴趣被扼杀掉,更可能造成孩子拒绝学习,这样的现象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所以父母学习如何去引导孩子,是教导孩子时应有的态度,这是很重要的。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教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 三至六岁的小孩,应开始用有趣的实物来教他数学概念。例如,不要只是教他用心来数1~10,应该每数一次指着他的一个手指。要他数物件时将物件移放在一处。否则,他可能会以为“4”是意味着在一序列物件中的第4件,而不是整群物件共有4件。 你也应该教三至六岁的孩子认为“0”是一个数字的概念。通常,人们让孩子们以为“0”与没有是同样的。这在以后将使孩子在数学上发生极大的困难。例如,35和305两个数:在第一个数中“3”与“5”之间没有“0”;在第二个数中,“3”与“5”之间有“0”,但孩子也会认为“3”与“5”之间没有东西;这岂不是两个数都相同了?但实际上两数有很大的差别。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其次,在孩子数物件的时候,写给他看由0至9的写法,如果你将数字写得大至可以用他的手指依循墨迹画出来,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较快地学习。有好些形象化的方法,都适合在家中教学前儿童数学概念。例如,在孩子已学会数东西和认识了数字之后,给他一个箱子,分成十格,各写上由0至9的数字,再给他45块鹅卵石或硬币,让他正确地分配放人各格中(即一格放一个,两格放两个,三格放三个等等)。这个箱子,让他可以在若干程度上自己矫正错误,使他能独立地实践与学习。 另一种教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游戏是:在若干纸条上,分别写上不同的数字,然后放在一布袋内,每次让你的孩子抽出一条纸条,抽出的纸条上写的数字是多少(你不要将数字读出来),就要孩子拿出同样数字的鹅卵石或硬币来表示。

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

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 【摘要】幼儿小班作为人生接受正式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数的概念作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课程,需要幼儿老师进行数的概念教育时正确的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开导,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形成数的正确认识。为此,笔者将阐述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的意义,数的概念渗如何透到幼儿小班的教学中,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 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到自己情绪和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无意记忆,在无意之间形成对事物的记忆,而往往记不住需要有意记忆的内容。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时,要充分运用娱乐化和生活化,让幼儿在无意间接触数,对数的概念形成一定的认识,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数的概念渗透教育时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幼儿教师为幼儿创设轻松与愉悦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对数的概念形成无意记忆,进而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让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提问和思考,对一些简单易懂的数学知识形成正确认识。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的概念的渗透教育,如让幼儿了解“1”与“许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总数概念。 一、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的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和培养思维的学科,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是对人类智力运作的主要体现,是对幼儿进行心智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幼儿的心智在数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智慧。通过数学的学习,幼儿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进行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考的能力。为此,人们将数学形象称为思维的“体操”,可见,人们对数学的高度评价。幼儿数的概念教育就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蒙,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刺激和发展,让幼儿早日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但是,幼儿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难以达到成年人的学习水准,因此,在进行幼儿数的概念教育时,要将幼儿的学习内容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让幼儿在玩乐中形成数的概念,对数学形成初步的认识。 二、如何把数的概念渗透到幼儿小班的教育中 1.在小班教学的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是幼儿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水平、展现发展水平的独特形式,通过游戏,幼儿会发现许多问题,并且会自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将问题解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教育。例如,为了让幼儿区分“1”与“许多”的概念,幼儿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幼儿在进行拍皮球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皮球是圆形的,让幼儿去玩具箱取皮球,引导幼儿说出这里有“许多”皮球,然后让小

数的发展简史

数学阅读材料1 数的发展史 自然数的产生,起源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计数的需要.开始只有很少几个自然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记数方法的改进,逐步认识越来越多的自然数.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认识自然数的过程,就是人类祖先认识自然数的过程的再现. 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土地测量、天文观测、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活动中,都需要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度量不尽的情况,如果要更精确地度量下去,就必然产生自然数不够用的矛盾.这样,分数就应运而生.据数学史书记载,三千多年前埃及纸草书中已经记有关于分数的问题.引进分数,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 最初人们在记数时,没有“零” 的概念.后来,在生产实践中,需要记录和计算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位值制记数法.有了这种记数法,零的产生就不可避免的了.我国古代筹算中,利用“空位”表示零.公元6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 但是,把“0”作为一个数是很迟的事.引进数0,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 以后,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负数概念就出现了.我国是认识正、负数最早的国家,《九章算术》中就有了正、负数的记载.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引进负数,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 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渊源于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qras,约公元前580~前500)学派发现了单位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是不可公度的,为了得到不可公度线段比的精确数值,导致了无理数的产生.当时只是用几何的形象来说明无理数的存在,至于严格的实数理论,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建立起来.引进无理数,形成实数系,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 数的概念的再一次扩充,是为了解决数学自身的矛盾.16世纪前半叶,意大利数学家塔尔塔利亚发现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胆地引用了负数开平方的运算,得到了正确答案.由此,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成功地经受了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最后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确立了虚数在数学中的地位.引进虚数,形成复数系,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五次扩充. 上面,我们简要地回顾了数的发展过程.必须指出,数的概念的产生,实际上是交错进行的.例如,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负数之前,早就知道了无理数的存在;在实数理论还未完全建立之前,经运用虚数解三次方程了. 直到19世纪初,从自然数到复数的理论基础,并未被认真考虑过.后来,由于数学严密性的需要以及公理化倾向的影响,促使人们开始认真研究整个数系的逻辑结构.从19世纪中叶起,经过皮亚诺(G.Peano,1855~1939)、康托尔(G.Cantor,1845~1918)、戴德金(R.Dedekind,1831~1916)、外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1815~1897)等数学家的努力,完成了建立整个数系的逻辑工作.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