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切入,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推进工作。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而中国传统思想更是浓缩了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其中不乏穿越古今对今天大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1. 心学的主要内容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并不足以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因此对其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看来,朱子以格天下之物而达诚自家意的目的,显然是徒劳的。
因为其格的后果只会析心与理为二,使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不能统一。
另外,王阳明认为,由于朱熹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这种支离割裂的学术之弊必然会给现存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有以学术杀天下的危险。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
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以本体之正去其心之不正。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文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摘要:道家哲学以重生为特色,重生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既有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既有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也有对动植物等生命体的爱护,较前世道教的重生思想要丰富的多。
关键词:元代道教重生老子思想中国的“道”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之道,老子对“道”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崇拜(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我们从道教经典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重生的论述。
《太平经》云:“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又云:“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
这些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最有特色之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
一、对自身生命的注重道教自创立以来,就十分强调个人现实人生的重要性,其独特的养生术、修仙术都是围绕着个体生命的健康长寿、不死成仙而展开的。
早期道教借用神仙家、道家和医家的养生修炼方法,形成了一套众术合修的修道方法,诸如行气、辟谷、胎气等,不一而足。
《仙鉴》计述的众多仙真,大多长于养生,精通各种各样的延年保命之术。
其中,外丹服食也好,内丹修炼也罢,都是为了自身肉体的延续或精神的永恒,都能体现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力图把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贵思想和探索精神。
道教“调和四气凭烧炼,修炼千方只要安”(《太华希夷志》卷上。
《道藏第五册》),直言千般调气修炼道术,唯一的目的就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道教的种种道术是建立在重视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的。
《睡歌》是陈抟答太宗问养生之道时作,此歌一气呵成,音韵铿锵,节奏明朗,在陈抟眼里,历代帝王将相纷争时的智慧谋略、刀光剑影,只不过是两三个君子“争些小闲气”,不足称道。
此歌虽然隐含着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淡化社会治安问题的倾向,但其中显示出的道教中人的独立人格,以及尊重个体生命价值,视现实生命高于一切的独特思想,还是十分难得的。
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思想史论文中国思想史课程作业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虽然精读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是很多,但是仅仅一两本就能给我以不小的震撼。
之前我自己看这些书的时候,对很多说法都一知半解如云里雾里,甚至还有一些理解是错误的。
这虽然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但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这学期以来,读了常老师推荐的一些书,特别是上了常老师的中国思想史课之后,感觉自己仿佛在一片混沌之中找到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方向,眼前一下子明亮起来。
在课上,老师慷慨地把自己多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用直白的语言讲了出来,把中国儒道释三家最核心的共同根本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获益匪浅,深感荣幸之至。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表示我对老师的衷心感谢,谢谢您!对于这份作业,常老师的要求是围绕中国思想史,有感而发即可。
这是一个很宽松的主题,我想我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来好好梳理一下这学期以来我读过的关于中国思想方面的书籍,通过梳理也可以有助于我接下来的学习规划。
首先来谈谈我读完《大学》后的感受。
《大学》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全书的总纲领,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光这句话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亲”字,程颐认为“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
那么“新民”的意思便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朱熹等都同意此观点。
而王阳明认为“亲”即“仁”的意思,而“亲民”就是“安百姓”的意思。
虽只一个字的解释不同,但其中的旨意却大相径庭。
看了《传习录》之后,我比较认同王阳明的观点。
随后《大学》的作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只有懂得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静不乱;心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稳;神思安稳,然后才能认真考虑;考虑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获。
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思想史论文皮囊以锈但污何妨——浅谈庄子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的管理漆园的小官。
生活穷困潦倒,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粮度日。
他本来是宋国人,因公元前286年(楚顷襄王十三年)齐灭宋后,齐与魏、楚三分其地,蒙地属楚,故庄子为楚人。
他往来于赵、魏各国间,与楚国关系较深,和楚威王、楚顷襄王都有往来.中国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做人的文化,在先秦哲学关心社会人生的思想主流中,庄子又被许多人视为一个重要的例外。
庄子的一生平平淡淡无拘无束,不为名利不求金钱,他的精神似乎已超出了常人。
庄子那种逍遥豁达,满不在乎的思想造就了他成为一名圣人,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点,例如在《列御寇》中,他对炫耀富贵的曹商所作的辛辣讽刺就是证明,这也说明了庄子生活即使是这样贫穷,日子是这样难熬,但并没有消蚀他的清高和孤傲,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因此他对苦难世界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烙下了他深深的印章。
庄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是无比光芒的,也是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
庄子的思想可以跨越时空,即便是到了今天仍然可以震撼我们的心灵。
庄子的思想就像“大道”一样是没有边界的,包容着万物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伟大又不露形迹,深远却近在眼前,久远却看不到它的初始,深奥却并不显得高深,孕育着万物而不露其德,光芒照耀着历史而不显其才。
庄子真正的达到了庄子认为时间、长短、高低、大小、阔狭、终始、曲直、是非、贵贱、荣辱、美丑、多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秋水》深刻并彻底地阐述他对事物的无穷相对性认识。
太多太多的人都认为庄子是“游世思想”。
这已观点对于庄子来说是不平的,但对于所持这一观点的人来说却是荒谬的!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
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
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中国思想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
它的任务是研究1840——1919年间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主要指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篇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
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
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局限,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
关键词:思想史社会思潮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的出版,在框架结构上,这里可以分为三个小段:1.大致从1978年到80年代末,其系统主要由思想家构成;2.从80年代到90年代,变为以思潮为主;3.近些年来,中国思想史著述的下限,由五四运动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在50年代,王忍之等人在其文章中即论述了思想家和思潮关系问题。
“文革”后,侯外庐在其《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开始用“社会思潮”来总括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并对某些思潮的特征做了概述。
较早以“思潮”来命书名、论述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1989年出版的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摘要: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影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开端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可以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吧,一直延伸到清朝的中后期,也就是1840年。
在这几千年的光景中中国的思想文化都处在不断发展中,有高峰有低谷,也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那么今天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如果把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为一条河,那么炎帝黄帝的时代就是这条河的源头。
皇帝和炎帝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先民,可以说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起源,因此中国人都喜欢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在炎帝和皇帝时期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
在这个时期,皇帝和炎帝在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文化艺术、手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这些重大的进步促使早期的中国由采猎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过渡,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在炎帝和皇帝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他们是遵循了一定的原则的,那就是和谐的意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我想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句话也说明了早在炎帝和皇帝时期就确立了选贤任能的原则,并且也对人的基本品质做出标准,告诉我们要博爱。
炎黄时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各项事业的起步阶段,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促进了后世的经济发展;而公天下和选贤任能的政治思想促进了后世了政治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和谐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夏商周时期,源头活水已经汇聚成小溪,并不断走向壮大。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成果就是文字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由甲骨文到金文,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字的成熟使得生活中的各项事业都得以记录下来,为后世的研究和考古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论文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论文第一篇: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论文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秦国依靠法家思想富强称霸,统一六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但是,秦朝也因法家思想走向极权统治,加之奸臣当道,二世而亡。
汉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将儒家思想确立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承秦制,法治理念并没有衰落,反而为各朝沿用,中国封建社会的法治传统同时确立。
儒法两家都主张国家由天子一人治理,君主归为天子,至高无上。
正是儒法两家这种国家由天子一人治理的主导理念,对官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而法家早也有这样的论述:“吏者,民之本、纲者也”。
也就是说,君主相对于臣子的地位,相当于官吏相对于人民的地位,进而可知,君主的一切行为在官吏那里,都可以被复制而施用于人民。
中国传统社会是人治社会,这种“人治”始于君主,然后在君臣二级分治的体制下,被各种官吏不断复制甚至恶化和滥用。
虽然法家有过限制君权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最终不了了之。
中国没有限制君权的成功,商鞅之后也不敢有这样的尝试。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地方官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复制皇帝的极权专制,中央很难对其采取限制和打击。
一般情况下,君臣勾结,互相满足利益,以求“维稳”。
追究这种体质性现象的实质,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完成了国家私有制为核心的国家体制向土地私有制为核心的国家体制的转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在于维护私权,但是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他们对于私权的维护都缺乏明确的限制和约束。
虽然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但是他本身不可能将这种统治权贯穿于国家的各个层面,必须通过设置官吏进行管理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君主的地位虽然明显高于臣子,但是相对来说臣子对君主有一定的约束,二者互相牵制。
由此,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也生发出中国封建社会其他各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论文
——浅析中国人的信仰
班级姓名学历
摘要: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自然扮演着双重角色,迫使他们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信仰体系。
宋儒的成就理解为从一个放大了思维参照来理解。
这其中也
牵涉到中国思想家对宇宙自然的看法。
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既有赖于理性和哲学又有赖于情感和宗
教的维系,只不过根据各民族的具体情况,某些时候、有某些人、在某些层次会强调我们信仰体系的某
些方面,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强调另一方面。
关键词:信仰;中国人信仰;自然信仰
引言: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自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恩惠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又对他们的生命形成严峻的挑战,迫使他们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努力回答诸如人从哪里来的、周遭的世界是怎么回事、人怎样与自然相处、人的最终归属、活着的意义等问题。
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信仰体系。
一、自然的“自生”与人的亲和性
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稳定的传统,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种严肃的思考。
在他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里通常也被解释成“天下”存在着无限多的物质实体,从花草林木、飞禽走兽、山河大地、人间男女、到上天列星等⋯⋯,这些都是他们朝夕相处的物质世界,也是激发他们精神生活的直接泉源。
人于其中不仅遭遇有来自自然灾难的挑战,也时刻蒙惠大自然无私的奉献,更有他们对周遭世界或赏心悦目或惊遽恐怖的自然现象的不解和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的感悟。
在人与各种自然现象包括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他们习惯将周遭世界中大大小小的事物视为一整体世界即“天下”中的一种“存在物”,这些存在物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弱肉强食”、“相生相克”的现象。
怎样理解这些自然现象,势必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生活特色。
要按道家学者的理解,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的、非目的论的,因而不大可能追溯这些现象背后的超自然安排者。
但是,这些现象毕竟是一种存在,人们总要回答它们是怎么产生并存在的?这就无可避免地要回答宇宙生成的问题。
基于宇宙的“自生”论,而非“创生”论,由此而发展出来的人文关怀基本上也是亲和的,而非为异化的造物主所主宰的。
虽然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的观点有相当
高的抽象性和人文价值设定,但这些观点都没有达到本体论的逻辑高度和天体物理学的科学高度,也就免不了会为人们对自然的非理性崇拜或万物有灵论留下精神空间。
二、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在没有形成系统的宇宙或天地“自生”论之前,中国人对自然界中许多不能充分解释的现象,都有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崇拜。
这是原始文化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对自然物中精灵和人类中灵魂的解释和崇拜。
在古老的文献资料或在现在对中国某些仍保留有原始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做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万物有灵论是他们崇拜自然的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山神、地公、水鬼、树精、花妖等物魅与人的鬼魂组成一生活中人的崇拜世界,以满足人赐福灭灾、操纵自然的意愿。
但是,由于天地“自生”的观念在原始巫术迷信向系统化的宗教文化转型时处于主流地位,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思想系统道家和儒家都接受了天地万物自生并相互联系
的理论,实际上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并没有导致一个异己的造物主的出现,也没有把自
然界中那些可能对人类产生灾害的现象当作造物主对人的精神堕落的惩罚。
相反,在系统化的中国思想传统里,自然界中的万物和人都有一种亲缘关系,人可以将自己的伦理
感受延伸至天地万物。
所以,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可以看成是一个宇宙大家庭中一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一种感情表露,对施恩惠者始终抱有虔敬之心和敬畏之感。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惠及我们生命的自然界里,天地或更抽象的阴阳之道是造就一
切生命的根本源泉,犹如人类的父母给予人类生命一样,所以也是对自然界诸物崇拜之
最高者和至尊者,中国传统宗教中的“敬天祭祖”的行为就是要表达感谢自己生命的最大恩惠者之意。
尽管儒道两家的人对自然的理解有一些不同的立场,但是他们都承认自然对人类生命的滋养、恩惠以及神秘力量对人类心智的启迪。
所以,当中国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替天行道”、“为天地立心”、“吾心便是宇宙”时,他们所要表达的就是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敬畏。
方东美说:“富有心智的中国人,都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幸福的境遇。
在那里,圣人贤士都以顺应感召的方法,散布着生命的福音;而不是以恐吓诅咒的手段,斥责人间的罪戾。
很多中国的经典古籍,都充满了这种生命自然的赞歌。
”中国人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亲缘而和谐的,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其情感当如对待孕育了自己生命的祖先。
三、自然崇拜的宗教哲学意味
中国人以为自然能够生成万物、滋养万物,单纯: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体系中的意义125必然有其神秘的精神。
道家的人认为只要安时而处顺地适应自然界的事物,也就算体会了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了。
儒家的人却坚持要对自己所崇拜并敬畏的自然界加以伦理的解释,确立“天人合一”的架构,俾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具有哲学意味。
四、自然崇拜与终极关怀
因为宋儒特别是程朱一派在解释自然时达到了客观化、系统化、逻辑化的很高程度,所以我们也不妨说宋儒将传统儒家的思想从西汉的宗教化转回了哲学化。
但是,我认为宋儒的成就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即从一个放大了思维参照来理解。
这其中也牵涉到中国思想家对宇宙自然的看法。
珍惜生命的价值到崇敬直接赋予其生命的父母、祖先,再扩大至崇拜养育天地万物的自然,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形成了持久的“天人关系”。
“天”所体现的价值是博爱、普遍原则、“绝对命令”“, 人”所体现的价值是呈现“天”的博爱、普遍原则、“绝对命令”。
“天”是自然的最高象征,人对它的崇拜、敬畏和认识会演化出一系列的文化行为,如宗教、哲学、科学等。
我们最初接触的自然物包括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都会因为恩惠于我们而成为我们崇拜的对象,又因整个自然界在中国人看来是生命的大化流
行,自然就会有个最高的崇拜对象,中国人名之曰“天”,并赋予它人格、主宰、意志、义理等特性。
常燕生先生解释说:“因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是近于唯物的;其所崇奉之每一神祗,就代表一件有利于民生的实物(如天地山川等) 。
上帝于是乃成了自然界一个最大物质的代表。
”在“天”之外,要塑造一个人格神的上帝是很难立于中国人的信仰里的,中国人已经把自然界的最高代表“天”视为上帝了。
中国人在这种崇拜自然的传统里既解决了安身立命的信仰问题,也不妨碍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由于崇拜、敬畏和理解大自然,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里,既有宗教情怀,又有哲学理性;参照西方宗教内涵的变迁,我们过去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的而非宗教的,一如我们今天说它具有宗教性的终极关怀,都是可以成立的。
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表述: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既有赖于理性和哲学又有赖于情感和宗教的维系,只不过根据各民族的具体情况,某些时候、有某些人、在某些层次会强调我们信仰体系的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强调另一方面。
这大约是维系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强化民族精神所应顾及的。
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既有赖于理性和哲学又有赖于情感和宗教的维系,只不过根据各民族的具体情况,某些时候、有某些人、在某些层次会强调我们信仰体系的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强调另一方面。
这大约是维系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强化民族精神所应顾及的。
•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2):281
[2]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