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缓解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分配现状,收入差距,政策建议一、收入分配背景及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定了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的政策。
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明确参与分配,收入差距明显拉开。
而且由于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的财产关系开始出现,人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那么,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究竟有多大呢?国际上衡量贫富收入差距一般采用基尼系数来表示。
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收入分配过分均等;0.3~0.4属于收入分配正常差异状态;高于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超过0.45则反映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极易出现社会不稳定。
据统计,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合计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458,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国家。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回顾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
而反观广大的农村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样一来,不仅拉大了农村内部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得更大,从而使得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两极化趋势异常严重。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众多因素的结果,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人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差距不是很大。
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

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也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成为百姓最强烈的呼声。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和资本之间,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
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收入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
一,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分析在党中央“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这一分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调整收入分配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带来了很多具体问题。
其中就有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问题,这是需要认真地加以解决的。
根据《北京日报》报道,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百余名地厅级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及“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时,“居民收入差距”居榜首;在回答“我国当前必须注意的主要风险”时,“贫富悬殊”成首选。
虽然专家们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这一点并无争议。
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由于经济改革的成功,使得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人均收入水平也迅速提高。
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城镇居民最高和最低10%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5年是2.9倍,1995年6.2倍,2005年上升到9.2倍。
由于统计困难,实际的收入差距远大于统计显示的差距。
主要是部分高收入居民的真实收入统计不到,特别是涉及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那部分。
根据一项初步调查,2005年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均收入有可能在统计调查数据的3倍以上,平均接近10万元。
这10%居民中间实际上也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的富人。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成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公布的几组数据显示, 1997年至2007年在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中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报酬从53.4%降至39.74%;2008年208家企业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从2006年6.72倍扩大至2008年17.95倍;2008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工资1423元,其中尤以农民工居多。
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1、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一是收入分配持续扩大导致内需不足。
一般情况是最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速度显著快于中低收入者,而高收入者本身收入增长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低,即消费边际倾向低的群体占有了更多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而低收入者收入增长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高,但消费边际倾向高的群体收入增长慢,其结果就会形成 “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钱”的局面,严重制约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是收入分配持续扩大会使经济的激励机制失效。
收入分配失衡会使部分低收入者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的激情,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结构调整。
2、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
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始终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由于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由于收入分配失衡,形成“内需不足——依赖出口——低价竞销——利润低下——工资增长缓慢——内需不足” 的发展模式,使低收入劳动者难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进步。
一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易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支撑,透支他们的未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收入在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日益扩大;目前,不仅是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行业间及区域间的收入差距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只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用合理对策进行分配才能使人民生活幸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关键词:收入差距分配格局合理对策引言收入分配,是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实践是富有成效的,打破平均主义,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是改革开放的初衷,也是推动改革的基本措施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多样化,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中重新调整分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在日益扩大;其分配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步加大,总体来说是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差距十分显着;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严重,如垄断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等收入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我国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由洛伦茨曲线而来,表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这一指标为国际公认,在0到1之间取值,取值越大,平等程度越低;并且为国际警戒线,到之间算合理,超过为严重不平等;对于我国,面临不平等的面积越来越大,逐渐由45度偏向90度的完全不平等;图1: 1978-2010年全国基尼系数图1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总体上是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变化很大;在1978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仅为,而在2000年左右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在2010年已达;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预计我国基尼系数可能超过,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也会进一步加深;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54元,中部地区为16868元,西部地区则为15376元;东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成为先富起来的地区,此外,中西部居民收入虽有提升,但跟东部相比差距明显;地理人文环境等差异条件、区域发展的政策性变化等均是造成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相对差距依然很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0年起波浪式上升,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达到倍,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缩小到倍,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见图2;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的差别、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倾斜等诸多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越来越大;从人均年工资看,全国机关约1.6万元;事业单位约万元;企业约万~万元;垄断行业约6万元以上;可见一些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是如此的明显,在2010年两会中,有政协委员提供材料显示,“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家庭收入差距家庭收入差距明显;2015年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城市最高20%的家庭收入是最低20%家庭收入的19倍,农村家庭间的收入不均程度大于城镇家庭;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正在日趋严重;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最为严峻的是,低收入家庭用于进行子女投资的资源很少,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在教育机会、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劳动力市场中出现基于家庭收入背景的回报差异现象;有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差距存在代际之间的传递现象,子女收入水平和父母收入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国家的政策因素从政策方面看,政府对某些行业或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导致国家财富向企业、企业财富向个人倾斜,造成行业间和企业间竞争机会的不均等,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如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长期受国家政策保护,实行制度性垄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客观上拉大了行业间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倡部分人先富,然后带动后富,致使大部分人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得利,积累了一定收入,并且可以靠投资增值,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差距自然扩大;另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不断加大科研教育和第三产业的投入,逐渐将所其相关的单位国有化,推动着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对于从事其他技术劳动或体力劳动的行业,投入力度小,工资增长速度慢,客观上也加剧着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差距;非法收入和腐败因素加剧收入分配差距一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局部利益或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毒,从而获取暴利;或欺行霸市、黑心宰客,从而暴富起来,形成了被社会关注的高收入群体;或一些掌握着行政权力和稀缺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寻求在行政定价与市场价格之间产生的巨额政策“租金”,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蔓延;这突出地表现在国有土地和国有资产的划拨与交易、贷款及各种许可证的发放、稀缺资源的调配、上市指标和各种投资项目的审批等方面;虽然这部分人在总人口中比重不大,但其危害性不可低估,人们对分配不公的痛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非法收入者的反感,非法收入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削弱了人们对分配制度改革的信心,也加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市场经济要求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根据平等的权利进行公平竞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机会的平等或起点的平等;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行业垄断促使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某些特殊行业和特殊企业掌握着垄断性的权力和垄断性的资源,它们与其他一般的行业和一般的企业处在不平等竞争的地位,并且垄断行业在缺乏适当约束机制的条件下将垄断收益大量分配给职工个人,以致形成这些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如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和房地产等行业;这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不合理扩大;2.税收调节不力税收对收入分配可以起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防止贫富分化过分悬殊;但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情况并不乐观,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漏洞很大;部分单位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用来发放工资以外名目繁多的各种补贴、奖金,以及各种财务制度不允许的开支,未在工资表中体现的个人收入,税务部门很难对其征收,部分高收入者,如私营企业主、从事第二职业的兼职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其收入缺乏有效的监控,也常漏征个人所得税;据有关方面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到储蓄总额的80%,但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不到10%;低收入者如工薪阶层,由于其收入简单明了,却成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有人把这个现象概括为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却管不住新兴贵族”;富人大量逃税,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巨额损失,还使得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失效,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导致了“逆向调节”的后果,贫富差距由此进一步拉大;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当范围之内收入分配差距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在市场中按贡献分配;要素所有者决策的差异以及要素配置合理性的差异所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激励机制;b、改革的先行推动者和早期实践者,他们可能会得到较高的收入;这种收入是他们投入产出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对改革创新者的激励,这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c、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可以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和多层次的购买力,可以推动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的投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d、差距的适度扩大可以让金融资本在少数人手中集中,形成更大的社会投资规模,从而增强资本积聚能力,推动社会经济更快地向前发展;收入分配差距的消极影响收入分配差距引起不公平竞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竞争,降低工作效率;劳动力素质差别的存在会导致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竞争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居民经济机会不平等的重要方面,并且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所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可能会产生收入分配分化的“马太效应”;1再者,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个人权力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在市场经济中,权力和金钱常常是可以互换的;收入分配差距一旦扩大,高收入者很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而权力的不均等又能成为收入和财富进一步扩大的源泉;这就是说,结果的不平等会导致和加深起点的不平等,起点的不平等反过来又会加深结果的不平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意味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后,收1郭聪:“关于我国收入差距的社会现状探析”,。
最新-国内分配不公的原因与战略 精品

国内分配不公的原因与战略一、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现状在当前大多数有关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中,均采用了基尼系数这个分析工具,并以此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并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8年为0457,2000年继续上升为0458。
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均。
按此标准来判断,我国早就进入绝对不平等区间。
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贫富悬殊差距已越来越严重,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33倍。
二、中国收入分配不公表现及原因一是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
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歧视,源于计划经济早期的城乡分割体制。
在城乡经济一体化或城市化逐步形成的趋势下,原有体制中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性歧视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身份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公共品分享方面,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歧视待遇。
二是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中下阶层缺乏表达诉求权。
我国在转型经济体制中,虽然按劳分配依然被强调为主体地位,但相应的体制设计还很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存在严重缺位现象。
特别是劳动集体谈判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劳动要素在参与分配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三是垄断行业对分配关系的扭曲。
行政性垄断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部分行业归口管理演变而来。
这是目前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对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关系的重大扭曲。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影响。
相对于经济市场化进程而言,政府职能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集中表现为政府职能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目前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是一些突出的表现。
三、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针对以上原因,提出选择和设计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的基本思路,并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显得刻不容缓。
一基本思路收入分配差距的结构性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带来的二元结构程度减弱,将对收入分配产生两种同时存在的效应一方面,市场化不足的收入分配将进一步发展到位,从而对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影响;另一方面,非市场化和非法收入分配将逐步缩减,从而收入分配差距呈缩小化影响。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财政学论文题目: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班级:任课教师:2014年3月内容摘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来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关键字: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原因;解决措施目录一、引言 (1)二、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情况 (1)三、造成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3)(一)资源禀赋的制约和要素市场化的要求。
(3)(二)市场竞争机制和效率优先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三)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4)(四)城乡、区域、群体的发展不平衡。
(4)(五)体制机制不合理。
(4)1.财税体制不完善。
(4)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4)3.公共服务不均等。
(5)4.行业垄断问题和企业分配机制缺陷依然存在。
(5)四、化解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原则 (5)(一)基本思路:收入分配差距的结构性调整 (5)(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的对策措施 (6)1.大力营造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6)2.构建以就业政策为积极手段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原因

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原因主要1. 初次分配不合理:初次分配中存在着一些不平等、不公平现象,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改革不到位,一些部门凭借“行政权利”获得大量额外收益。
二是垄断行业以垄断地位获取收益,垄断行业内职工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
三是地区改革开放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一定的地区差别。
部分地区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贸易,居民分享到国际分工的好处,收入增长明显要快一些。
与此同时,外资流入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增加的机会也要多一些。
四是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
2. 体制不完善: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3. 地域差别: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4. 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无论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还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都还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比较慢。
5. 非法收入: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6. 全球货币超发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收入份额上升:易加剧贫富差距。
2020年疫情冲击下,全球央行大规模货币宽松,结果是美股创新高、美国房市量价齐升、中国股市走牛、热点城市房价异动。
其实,过去十多年,全球处在货币超发的状态,美国量化宽松,中国金融自由化。
同时,全球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收入份额上升,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1980-2011年,全球劳动所得份额从64%下降到了59%。
2009-2020年国内财产性收入占比从2.5%提高至8.7%;劳动性收入占比从72.1%下降至55.7%。
2020年财产性收入增长6.6%,远高于工资性收入的4.3%。
试析中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原因及对策

试析中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原因及对策一、问题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世界第二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数据显示,中国的收入差距连续多年居于全球前列,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产生了威胁。
在中国,高收入阶层占全部收入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缓慢;同时农村地区收入与城市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更加加重了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给个人带来的伤害,也可能对社会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二、原因分析1. 技术进步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涌现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业,这些新产业在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成功的头部企业取得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这些新兴产业大量采用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使得工人数量和工资水平减少,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
因此,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如果高薪岗位在大量的头部企业中被一小撮人把握,工资普遍低的线下从事基建和定制服务的职业就会更加辛苦和困难。
2. 懒散和态度差异一方面,一些高级管理层人员通常享有更优越的福利和高收入。
但另一方面,其他人,特别是底层工人和农村居民,通常处于长时间工作和低薪的地位。
一些企业忽视了劳动力和技能的贡献,而是评估了少数管理团队的统计数据和财务数据来决定奖金和晋升机会,这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3. 体制和政策限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过去 30 年左右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其中一些政策无意中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均。
例如,管理和行政费用与资金瓶颈导致的成本增加对一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而设置了高额工资水平的股权和股票,再加上少数人的机会,造成了收入不平衡。
三、对策1. 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的调整和制定针对现有的不公苛责呼吁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将大部分资金投入职工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此外,在优质教育,医疗和失业保险领域,提高保障水平也是消除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财政学论文题目: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班级:任课教师:2014年3月内容摘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来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关键字: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原因;解决措施目录一、引言 (1)二、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情况 (1)三、造成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3)(一)资源禀赋的制约和要素市场化的要求。
(3)(二)市场竞争机制和效率优先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三)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4)(四)城乡、区域、群体的发展不平衡。
(4)(五)体制机制不合理。
(4)1.财税体制不完善。
(4)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4)3.公共服务不均等。
(5)4.行业垄断问题和企业分配机制缺陷依然存在。
(5)四、化解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原则 (5)(一)基本思路:收入分配差距的结构性调整 (5)(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的对策措施 (6)1.大力营造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6)2.构建以就业政策为积极手段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6)3.形成有序渠道的城市进入机制。
(6)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功能。
(7)5.强化再分配的调节作用。
(7)总结: (7)参考文献: (7)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一、引言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当前内需不足主要根源是居民收入偏低,分配制度不够合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
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8年为0.457,2000年继续上升为0.458。
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均。
按此标准来判断,我国早就进入绝对不平等区间。
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贫富悬殊差距已越来越严重,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33倍。
因此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就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讨论,对现阶段我国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及如何缩小这种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
二、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情况年份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居民消费水平14,098 12,570 10,522 9,283 8,430 7,310 6,299 5,596 5,032 4,475 (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6,515 5,870 4,700 4,163 3,901 3,347 2,950 2,657 2,319 2,103 (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1,120 19,108 16,546 14,904 13,653 12,130 10,618 9,593 8,912 8,060 (元)居民消费水平14,605 13,238 11,846 10,741 9,752 8,783 7,668 6,936 6,593 5,957 差距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图表年份是从2012年到2003年。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上年=100) 109.4 110.3 108.2 110.3 109 110.9 109.8 108.2 108.1 107.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上年=100)108 113 108 108 109 107 108 111 104 100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上年=100)108 107 106 109 107 110 108 105 107 107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1978=100)1,334 1,220 1,106 1,022 926 850 766 698 645 597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1978=100)838.6 777.4 690.3 639.3 593.5 546.8 511.6 472.8 426.7 409.5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1978=100) 866 803 748 707 648 606 553 512 488 463国民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说,国民收入水平高,相应的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高。
相反的,国民收入水平低,居民消费水平也就低。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地增校长,但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
从2003年相差5000元到2012年相差15000元,差距明显扩大,更加证明了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
三、造成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一)资源禀赋的制约和要素市场化的要求。
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模式和收入分配格局有着深刻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始终处于过剩状态,城镇就业形势严峻,农村隐性失业问题没有根本缓解,而资本、资源、技术和管理的供给则处于偏紧状态。
这些矛盾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充分暴露,转入市场经济之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向有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倾斜。
(二)市场竞争机制和效率优先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资、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分化,个人收入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更加紧密。
二是劳动力市场得以发展,劳动力价值经历了一个再发现的过程,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能力劳动力的价格出现明显差异,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价格差异扩大;三是管理的价值得以体现,经营者对企业决策过程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扩大,知识产权逐步得到认可;四是资本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通过期权、股权等方式得以实现,居民也可以通过投资和财产经营获得收入。
(三)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依托自然资源和资本优势的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更快于第三产业,而政府和企业在重工业的收入分配中占有天然优势。
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企业的盈利状况相应有很大改善。
通过对利润的支配权,企业在收入分配中也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
居民收入则主要受工资收入刚性的影响,增速低于国家、企业的收入增速,占比相应下降。
(四)城乡、区域、群体的发展不平衡。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人才、产业集聚效应,经济发展快,收入水平提高得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财富聚集具有的“马太效应”推动财产性收入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少数人集中,进一步加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五)体制机制不合理。
体制不合理,不利于收入分配合理化,甚至起着“逆向调节作用”。
1.财税体制不完善。
税收收入以间接税为主,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较弱。
财政支出中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比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全面建立,保障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缓慢。
由于配套制度不健全和执行上的偏差,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产生逆向调节效应。
3.公共服务不均等。
在城乡之间、国有单位与非国有单位之间,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政策,享受不均等的公共服务,不仅拉大了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还造成了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的问题,成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起因。
4.行业垄断问题和企业分配机制缺陷依然存在。
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并转化为经营者和职工的高收入,同质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明显偏高,导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在企业内部,一方面,处理劳资双方关系的机制不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到位;另一方面,经营者约束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管理者收入偏高。
四、化解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原则(一)基本思路:收入分配差距的结构性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带来的二元结构程度减弱,将对收入分配产生两种同时存在的效应:一方面,市场化不足的收入分配将进一步发展到位,从而对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影响;另一方面,非市场化和非法收入分配将逐步缩减,从而收入分配差距呈缩小化影响。
从发展前景来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变动将呈现结构性调整趋势。
因此,当前完善收入分配并不是简单地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而是要在完善和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的基础上结构性地调整收入分配差距。
在这当中,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方式。
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要加以遏制,尽可能缩小其差距。
但对于各种非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方式,则要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和健全法制环境的基础上使其尽快消亡。
因此,要全面解决市场秩序混乱及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分配秩序混乱是当前社会不满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收入悬殊的重要原因。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及规则,积极营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收入与贡献的对等。
(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的对策措施1.大力营造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在坚持市场化导向驱动的收入分配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体现收入与贡献的对等。
特别是要适应人才争夺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推动知识产权的货币化和资本化,强化股权、期权激励,逐步使人力资本价格与国际接轨,提升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竞争力。
2.构建以就业政策为积极手段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调节,不仅仅是二次分配的问题,首先应该在一次分配上就予以调节,主要是增加就业。
如果不能实现更多的就业,在二次分配中实行的收入差距调节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业政策应该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效的工具。
3.形成有序渠道的城市进入机制。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依靠农业收益来改善其收入水平的潜力也不大,惟一的现实途径是通过城市化的大规模转移,改变农民的身份,进入城市的非农业产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