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概念

合集下载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其兴趣、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发展机会,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特定职业领域的工作要求。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发展。

4.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持。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职业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职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

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

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都需要达到的。

各类各级教育又有它特定范围的培养目标,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工程型人才,中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中级职业技术人才。

各类各级学校的各专业又有其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如护理专业培养护士,会计专业培养会计。

本章是从教育类型的角度来讨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和规定。

如产业革命以前的封建社会中,不可能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区别。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也必定会对培养目标的确定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目标也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

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必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它属性的具体化,是它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

高职培养目标既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开端。

所以它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与质量指标也不可能明确。

因而,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章首先对世界各国的高职培养目标进行比较研究,然后结合国情再探讨我国的高职培养目标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一)美国美国的高职学历教育分两个层次,一个是2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另一个为4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

前者主要由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

美国《国防教育法》在谈到初级学院与技术学院时指出,这类学校属于“主要提供一项2年的教学计划而办理的高等学校”,“这项教育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来在需要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或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工程、科学或其他的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半职业性工作”。

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根据个体的需求和组织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有系统有计划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以达到特定的能力、素质和水平。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概念,而且在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培养目标的制定,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有助于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路径,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培养目标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目标需要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到清晰、具体、可评估。

个体应该明确想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达到的水平和质量要求。

2.个性化的培养:培养目标应该根据个体的需求和特点来制定,不同个体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天赋和优势,培养目标应该充分考虑个体的特点和潜力,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优势和潜力。

3.可操作性的要求:培养目标应该是可操作的,个体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践来达到目标。

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实际的经验和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4.系统性的规划:培养目标应该是有系统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计划进行培养。

个体需要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5.可评估的结果:培养目标需要能够进行评估和反馈,个体应该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估手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修正学习计划和提高学习效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

总之,培养目标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针对自身需求和组织要求,有目标地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目标的定义可以帮助个体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径、促进自身发展,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


从少女毒杀双亲来看现代家庭教育观
• • • • •
1、什么样的才是优秀学生? 2、如何培养优秀学生? 3、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该注意什么? 4、成绩优异是否就是优秀的学生? 5、我们将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案例分析(三)
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左右,美国爱荷华大学凡· 艾伦物理系大楼 309室,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讨论会正在进行。卢刚这个28岁的青年博士, 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出国考试由中国政府公派来 美的留学生,幽灵般地溜进了会场。他穿着大茄克,带着一个提包,无 声坐在会场一角。他静静地旁听了约5分钟,突然拔出手枪射击。他首 先开枪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47 岁的戈尔咨教授,该大学物理系 最好的教授。戈尔咨教授应声倒下,卢刚又在他脑后补了一枪,继尔又 朝史密斯教授的身上射击了两枪。其中两位中国同学一位惊吓过度昏倒, 另一位跑去报警。这时卢刚已经冷静地将枪口瞄准了他嫉恨已久的“竞 争对手” ——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山林华博生、他一连朝山林华的脑 门和胸膛放了几枪,山林华连哼都来不及哼一下就当场被枪杀。卢刚在 第一现场枪杀了这三个人之后,又进入系主任办公室,枪射杀了 44 岁 的系主任尼柯森。他确认系主任已经死了后,又跑回第一现象,确定戈 尔咨,史密斯,山林华三人是否真的死了。卢刚不予理睬在场人员的阻 止,然后走到躺在地上的史密斯,卢刚第一次击打中其心脏,对准他惊 恐万状,带着哀求的眼睛,又补发了致命的一枪。卢刚跑出物理系大楼, 又接连杀死副校长安妮 · 克黎利又向女秘书脖颈上射了一枪,然后举枪 自杀。整个凶杀过程只有10分钟,6人死亡,女秘书重伤。这就是震动 了美国,中国乃至世界,并引发了世人对中国教育的强烈关注的卢刚博 士杀人案。
讨论题、1
•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 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 翻得了围墙, 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 打得过流氓... • 培养目标:做新时代女性! • 1、生活 2、工作 3、情感

职业教育学课件第三章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学课件第三章培养目标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饭店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职业能力
专项能力
基本要素
基本素质
中西餐厅 管理能力
中西餐厅 服务能力
客房管理能 力
客房服务能 力
计算机能力
英语能力
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尽 职尽责的职业道德
⑴热爱祖国;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⑶掌握市场经 济基本知识⑷有责任心、事业心、有法制观念⑸掌握科学 锻炼身体的技能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 “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职业技术学校要注 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 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 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 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联邦德国(西德) ) (1949.5.23--199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对所有的人施以职业教育 和训练”的奋斗目标。
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管理基本理论
⑴酒店管理原理;⑵基本管理方法;⑶管理技能等
餐饮管理能力
⑴餐厅经营的可行性分析;⑵餐馆设备和设计布局⑶菜单 策划和设计;⑷食品原料的采购、验收和储藏管理;⑸厨 房生产管理;⑹餐厅管理;⑺餐厅营销⑻餐厅人力资源管 理
第二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人才结构模型理论

第3章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第3章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学
第三章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第三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01
第一节 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
依据
一、 根本依据:
党和国家的教 育方针、政策
与法规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及 个体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教育方针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各级 各类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颁布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方 针是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总概括。
同步。
三、 建设与优
化校企合作的 “双师型”教
师队伍
1. 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
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 职业学校的教师需具备“双师型”特质,即能够同时进行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3.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
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 社会人才结构理论
▪ 1. “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理论
一、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 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人才结构理论
▪ 2. “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
一、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 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人才结构理论
▪ 3. “阶梯状”人才结构理论
一、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 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人才结构理论
3. 制定并严格执行各专业管理规范,包括专业标准、教学管
理等,形成全员质量意识。
4.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建立健全德技
双修的育人机制。
5. 实施多元共治的质量保障机制,实现全程和全员质量管理,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章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2.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基本内涵;3.领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

所谓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规定了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方向、规格与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富有成效的标准。

第一节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定是其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社会经济状况对一定层次、一定规格人才需求的一种主动反映,在形式上它又是某一类型学校的办学性质与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对培养目标有着制约和影响的种种因素,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以及人才使用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法律和政策是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制定的,其中有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其内容包括教育的指导思想、人才的培养规格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等。

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依据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基本任务、基本方针制定的,同时,教育政策又是教育法规制定的依据。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文件和教育法规,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确定自身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大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确定具体培养目标时,要以这些教育政策及法规为依据,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其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以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就职业教育的目标、特点、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职业教育的目标1.培养具有就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就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职业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为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为社会提供需求匹配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需求匹配的人才。

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都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促进个人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包括促进个人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践教育,获取和更新知识,提高其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此外,职业教育还应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发现个人优势,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和透明度,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

4.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职业教育的目标还包括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

职业教育可以帮助个人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民素质,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职业教育也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职业教育的特点1.实践性强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在实施职业技能时的自我学习和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设备、教学环节等都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内容和环境,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2.职业发展相关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都与职业发展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各级各类形式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

概言之,就是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

从定义划分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培养方向,也就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二是培养规格,即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应达到的相应资质和水平。

对于前者,因其是由社会的最终目标所决定的,所以没有太大的改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培养规格方面,因为培育规格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教学体系等各个环节,决定着我们需要培养一个拥有怎样素质的人,而这恰恰也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
人才规格是培养教学方针详细、客观的组织。

我国职业教育规格方面的目标,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如早期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一是用于和个性之发展;二是准备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促进生产力之准备。

20世纪8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的重新规复,国家提倡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

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具体说来,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三大要素。

知识要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知识的一部分,有人提出,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原则和目前的知识就够了。

我认为这个提法是不够完善的。

先不说这个提法是否合理,但它提到的“足够”这个词容易产生歧义。

在实践中,不同层次的老师的理解会产生严重的误解和偏差。

“足够”是很难把握其程度,很难以量化评估的词语。

所以我不主张这一原则。

职业教育,实现全面和可持续的人类发展,我们不能忽视人们专业理论和学习文化的基础知识。

能力因素:包含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适用于全部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

其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自我保健和自我约束,学习和发展,交流的能力和协作的能力,收集能力和处理信息,管理和完成任务,耐寒和抗挫折能力的能力,以及应急反应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发展成一个“工具”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

不仅要有生存的能力,还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关注人发展和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素质因素:包括道德和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我们的文化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自我修养的精神。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他们应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连接起来;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修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必要的创业能力;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本领。

(三)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1)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用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法律、政策的形式颁布施行的。

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具体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首先依据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

(2)社会经济发展和趋势
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变换周期的缩短、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形态的拓展等。

不能否认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最终是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它必然要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完全关注经济发展需求而轻忽人的发展需要,只可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社会短促的要求,却无法应答其深远的进一步的发展需要。

因此,这种观点似乎增强了社会经济的职业教育的现状,从长远来看,但最终会影响职业教育培养质量,职业教育弱化的社会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