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细胞株p53基因及其表达蛋白质的分析
p5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survivin关系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p5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survivin关系的探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p53基因是一种关键的抑癌基因,它通过调控细胞的周期、凋亡、DNA修复等过程来抑制肿瘤的发生。
而Survivin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抑癌基因,在凋亡、细胞周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p53基因与Survivin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乳腺癌中p5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Survivin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p5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Survivin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制定相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Survivin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样本采集与处理收集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样本50例,同时收集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
样本经过快速冰冻保存,待实验处理。
2.RT-PCR检测p53基因和Survivin的表达使用TRIzol方法将样本组织细胞打散,并进行总RNA的提取,用RT-PCR方法检测p53基因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
3. 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表达使用SDS-PAGE方法分离蛋白质,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53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情况。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53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
四、预期结果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得到乳腺癌组织中p53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细胞中p53和Survivin的分布情况。
根据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p5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Survivin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制定和优化乳腺癌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抑癌基因p53与p16及PCNA蛋白在皮肤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

抑癌基因p53与p16及PCNA蛋白在皮肤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夏扬;高颖;徐光;刘静【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6(010)025【摘要】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抑癌基因p16,p53及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PCNA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1-01/2005-04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皮肤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标本36例作为增生期血管瘤组(患者术前均未经任何辅助性治疗),以痔静脉标本30例作为痔静脉对照组.患者均知情同意.①两组标本切片均采用DAKO Envisions 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处理.切片以体积分数为0.03的过氧化氢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微波法抗原修复,92~95℃于pH 6.0枸盐酸缓冲液浸泡10 min;室温冷却10 min,双蒸水洗涤,pH 7.2磷酸盐缓冲液浸泡5 min;体积分数为0.1的山羊血清(磷酸盐缓冲液稀释)封闭,去血清,加入Ⅰ抗,37℃浸泡30 min;pH 7.2磷酸盐缓冲液冲洗;Envision孵育,37℃下放置30 min;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精复染后,脱水、透明、封固.免疫组化阴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Ⅰ抗,其他步骤维持不变,以确认试剂质量及控制染色效果.②p16,p53阳性信号为棕黄色,以内皮细胞浆和/或核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阴性对照除细胞核染成蓝色外,无棕黄色反应物.血管内皮细胞核内见棕黄色颗粒者为PCNA蛋白染色阳性.采用CMIAS高清晰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两组切片p53,p16及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图像检测,测定每个视野下p16和p53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以及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结果:实验选取手术切除皮肤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标本36例,痔静脉标本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p53阳性表达检测及平均吸光度的比较:增生期血管瘤组内皮细胞核内有较多棕黄色颗粒,p53表达强;痔静脉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无棕黄色颗粒沉积,p53表达极弱.增生期血管瘤组p53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明显强于痔静脉对照组(6.423±1.415,1.036±0.131,P<0.05).②两组p16阳性表达检测及平均吸光度的比较:两组切片组织中除细胞核着色外,部分细胞浆有着色.p16的阳性表达在增生期血管瘤组和痔静脉对照组中基本相同,平均吸光度分别为1.241±0.373和1.206±0.267.③两组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的比较:PCNA蛋白阳性表达的细胞光镜下可见核内弥漫分布细小的棕黄色颗粒,这些内皮细胞围成血管腔及团块状,核椭圆,体积较大.增生期血管瘤组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高于痔静脉对照组(67.40±8.79,38.41±9.89,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呈高表达,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但p16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关系不明显.此外PCNA蛋白可作为增生期血管瘤的可靠标志物.【总页数】3页(P99-101)【作者】夏扬;高颖;徐光;刘静【作者单位】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外科,北京市,100038;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北京市,100038;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外科,北京市,100038;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外科,北京市,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412【相关文献】1.癌基因c-erbB2、c-myc和抑癌基因p16、p53在口腔鳞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协同作用 [J], 刘乃国;张卫群;吴淑华;单长民;吕增华;曹同涛2.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J], 蒋雷鸣;姚铁钧;杨燕伟;申鹏飞3.婴幼儿退化期及增生期皮肤血管瘤组织中PTEN、Rb 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J], 于浩4.p53,p16,PCNA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谢金龙;莫放林;严振球5.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组织中p53和PCNA蛋白表达及意义 [J], 齐凤杰;张秀伟;王恩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基因突变产物在宫颈癌中的表达

p53基因突变产物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摘要:p53基因是人们发现至今与人体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其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具有诱导细胞凋亡,防止细胞癌变的作用,同时又参与细胞的修复过程。
p53基因若发生突变,则会失去抑瘤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会由抑癌基因转化为癌基因。
本文就p53基因突变产物在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进行如下综述,希望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p53基因;突变产物;宫颈癌Abstract: p53 gene is the gene that has the highest correlationwith human body. It is locat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17,which can induce apoptosis and prevent cell cancer, and also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cell repair. If the p53 gene is mutated, it will lose the ability to suppress tumor, and at the same time, itwill be transformed from a tumor suppressor gene to a cancer gene.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p53 gene mutation produc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vical cancer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p53 gene; Mutant products; Cervical cancer在女性的生殖器官中子宫颈癌属于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但是从流行病学的方面研究,发现子宫颈癌的发生与地理环境、不当的性行为、吸烟、子宫糜烂、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1】。
CyclinE和P27、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CyclinE和P27、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曹婉维;刘少璇;郭永谊;王晓鸿【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和P27、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皮肤癌组织中CyclinE和P27、P53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与皮肤癌Broders标准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CyclinE与P27、P53的相关性.结果皮肤癌组织CyclinE 、P27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χ2=12.05;χ2=25.15,P<0.05).在各级鳞癌组织间比较,CyclinE和P53表达差异明显(χ2=9.84;χ2=8.85,P<0.05);P27在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较对照组低(χ2=3.98,P<0.05),P27在鳞癌组织各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05).结论 CyclinE、P27、P53在皮肤鳞癌中有异常表达,在皮肤鳞癌中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1(006)004【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E;P27;P53;皮肤癌【作者】曹婉维;刘少璇;郭永谊;王晓鸿【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检验科;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皮肤鳞状细胞癌(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从正常皮肤的基底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积累损害的结果,其中基因的异常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在肿瘤细胞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肤鳞癌)的表达,以及 P27、P53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三者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2008年 1月到2010年 1月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且术后标本蜡块保存完好的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组织标本蜡块 30例。
CyclinE、 p27、 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CyclinE、 p27、 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张桂珍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11(049)028
【摘要】目的探讨CyclinE、p27、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yclinE、p27、p53,分析三者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yclinE、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P <0.05);p2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皮肤,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弱(P< 0.05);CyclinE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与p27表达呈负相关.结论CyclinE、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上调,p27表达下调,三者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总页数】3页(P112-113,153)
【作者】张桂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病理科,浙江杭州311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P27kipl及cyclinE在乳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J], 姜鸿南;张瑜;范江
2.肺癌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7和CyclinE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J], 刘勇;路名芝;
杨海玉
3.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27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J], 高会玲;焦悦;孙树静
4.CyclinE,P2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李灵;杨红;宋林红;董丹丹;李科
5.CyclinE和P27、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J], 曹婉维;刘少璇;郭永谊;王晓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EGFR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P53EGFR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
因此,寻找与胶质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p53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胶质瘤患者中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p53蛋白是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的关键因子,其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p53的突变或丧失在40%-50%的高级别胶质瘤中观察到。
丧失p53功能会导致细胞凋亡减少、DNA损伤修复受限和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等,从而导致肿瘤的增殖和转移。
因此,p53的功能状态被认为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EGFR是一种膜上酪氨酸激酶受体,其功能异常涉及到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EGFR基因扩增或突变会导致EGFR的过量表达或异常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研究表明,EGFR扩增或突变在胶质瘤中是比较常见的遗传变异,其中2-3级别胶质瘤的EGFR扩增率可高达30%-50%。
此外,EGFR表达水平的升高还与胶质瘤的预后不良相关。
研究表明,p53和EGFR在胶质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
例如,p53突变或丧失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发生和预后不良相关,而EGFR扩增或表达水平升高则与胶质瘤的预后不良相关。
此外,p53和EGFR的联合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在治疗方面,p53和EGFR也被认为是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许多研究表明,使用p53基因治疗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恶性转化,从而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抑制EGFR的活性可以有效抑制胶质瘤的增殖和侵袭,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
因此,p53和EGFR的异常表达和功能状态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p53和EGFR在胶质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进一步研究p53和EGFR的功能机制和调控途径,以及寻找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分子分型p53标志物

分子分型p53标志物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p53标志物通常是指与p53基因或蛋白相关的分子或分型。
从分子角度来看,p53标志物可以包括p53基因的突变状态、p53蛋白的表达水平、p53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状态等。
p53基因的突变状态是肿瘤学研究中常用的标志物之一,因为p53基因的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修饰状态也可以作为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从分型角度来看,p53标志物可以根据其在肿瘤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类。
比如,p53可以根据其核内或核外的定位来进行分型,也可以根据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和范围来进行分型。
这些分子分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5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除了分子分型,p53标志物还可以从临床角度来进行研究。
比如,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因此p53标志物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针对p53的药物治疗也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p53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出更有效的靶向药物,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总之,p53标志物涉及到分子、分型和临床等多个方面,其研究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全面地解答你的问题。
p53蛋白分子机制

p53蛋白分子机制
p53蛋白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调控蛋白,它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周期和DNA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被称为“基因的守护者”,因为它能够监测细胞中的DNA损伤,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这些损伤引起的潜在问题。
p53蛋白的分子机制与其在细胞中的功能密切相关。
它由一条长链组成,含有多个结构域,包括DNA结合结构域、转录活性结构域和调控结构域。
这些结构域的存在使得p53蛋白能够与其他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参与细胞的调控过程。
当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p53蛋白会被激活,并开始执行其调控功能。
首先,p53蛋白会结合到受损的DNA上,从而阻止其进一步受到损伤。
随后,p53蛋白会启动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以促进DNA修复和细胞周期的调控。
p53蛋白还能够调节细胞的凋亡过程。
当细胞受到严重的DNA损伤时,p53蛋白会激活一些特定的基因,这些基因能够促进细胞凋亡。
通过引导受损细胞的自我毁灭,p53蛋白能够防止这些细胞继续分裂并产生更多的损伤。
p53蛋白还能够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
在细胞分裂时,p53蛋白能够监测细胞的DNA完整性,并在需要时阻止细胞继续分裂。
这样一来,p53蛋白能够防止异常细胞的产生,并维护细胞的正常功
能。
总的来说,p53蛋白的分子机制使得它能够在细胞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它通过监测细胞的DNA损伤、促进DNA修复、调节细胞凋亡和控制细胞增殖等方式,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正是由于p53蛋白的分子机制,细胞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内外部的压力和挑战,从而保持其稳定和健康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l2月总第25期 中 国 临床医药实用杂志 PRACTICE 0N CHINESECLINICAL MEDICINES
【11]高怀生,黄是是,张世达,等.碘壳聚糖生物敷料的制备.中国药学 杂志,1996;31:280 【12]Shibata Y,et al_【J】_Infection&Immunity,1997,65(5):1734—1741 【13]Re minteria A,et al_【J】.Fe ms Immunology&Medical Microbiology, 1997,19(3):223-230. 【14]KosakaT,etal_【J】.Journ ̄ofVeterinaryMedical Science,1996,58(1 O1:963-967. 【15]Nishinura K,et al_【J】.Biomal Res,1986,20(9):1359. 【16]东市朗,等.【J].化学工业,1991,10:49-54. 【17]郑晓广,沈新元,杨庆.甲壳胺及其衍生物在保健领域中的应用【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7(3):46.50. 【18]吴清基.甲壳质与壳聚糖纤维.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8,23(2):3-15 【19]翟羽伸.甲壳资源的利用开发.化工进展.1992,11(1):14—18 【20]Jayasree R S,Rathinam K,Sharma C P.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skin(Template)and influence of diferent types of steril—ization procedures on wound healing pattern in rabbitsand guinea pigs.J.Biomater App1.1995, 10(2):144-162 【21]盛以虞.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1989,13(1):34—39 【22]王建中.微晶甲壳质的免疫作用初步研究中国海洋药物.1984, f2):19—2O 【23]Takechi M,Myamoto Y,Ishikawa K,et a1.Non—decay type fast setting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using chitosan.J Mater.Sci.Mater.M 1996, 7(6):3 17-322 【24]Hirano S,TanakaY,HasegawaM,eta1.Effectof sulfatedderivatives of chitosan on some blood coagulant factors.Car bohydr.Res.1985, 137:205.215 【25]Haimovich B,Difazio L,Katz D,et a1.A new method fox membrame construction on ePTFE vascular grafts:effect on surface morphology and platelet adhesion.J.App1.Polym Sci 1997.63(4):1393-1400 【26]Kang De Yao,1VKi Xuan Xu,Yu Ji Yin,et a1.PH sensi-tive chitosan/gelatin hybrid polymer network microspheres for delivery of cimetidine.Polymer Internationa1.1996,39 f41:333-337 【27]李文俊,王汉夫,卢玉华等.壳聚糖·聚丙烯酸配合物半互穿聚合 物网络膜及其对P H和离子的刺激响应.高分子学报.1997,2(1):106-110 【28]Lee Kuen Yong,Won Ho Park,Wan Shik Ha.Polyelectrolyte complexes of sodium alginate with chitosan or its derivatives for microcapsules_J.App1.Polym.Sci.1997,63(4):425-432 【29]彭湘红,张俐娜,潘雪龙.壳聚糖一丝心蛋白包药微球的结构和释放 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2000,8(4):502—505 【30]Goose n,Mattheus FA.Application of chitin and chi-tosan[M].Cancaster PA:Technomic Pub,1997.407.409. 【31]Singh DK,Ray AR.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chitin,chitosan,and theirderivatives[J].JMS——RevMacro-molChemPhys,2000,40(I):71-77. 【32]刘世英,吴清基.医用甲壳质与壳聚糖纤维的开发现状及前景【J]. 产业用纺织品,1994,(12):10.12.
皮肤癌细胞株p53基因及其表达蛋白质的分析 金昱 (延边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133000)
[摘要]目的:检测皮肤癌细胞株p53基因特性,为今后的p53基因治疗及生物治疗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采用聚合酶 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结合Western blot方法,对4个皮肤癌细胞株的p53基因突变及p53基因的亚 型进行研究。鲒果:3个细胞株中检出了基因突变,即在KUMA3细胞株密码子176的砼基T被A置换,密码子281的砼基 G被A置换;在KUMA4细胞株密码子241的砼基CC被丌置换;在KUMA6细胞株密码子266的砼基G被T置换。第 72位密码子的多态性分析结果KUMA3和KUMA4细胞株是Arg/Pro杂合型,KUMA5细胞株是Arg/Arg纯合型,KUMA6 细胞株是Pro/Pro纯合型。鲒论:KUMA3,KUMA4和KUMA6细胞株p53基因有突变,而KUMA5细胞株p53基因无突 变;KUMA3和KUMA4细胞株是p53-72Arg/Pro基因型,KUMA5细胞株是p53·72Arg/Arg基因型,KUMA6细胞株是 p53.72Pro/Pro基因型。 [关键词]皮肤癌;p53基因;单链构象多态性;DNA序列;单核菩酸多态性
Analyses of p53 gene and protein expressing in skin cancer cell lines Jin Yu (Department of Anatomy Yanbi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Yanji 1 33000) 【Objective】In order to offering experimental materials for studies of p53 gene therapy and biotherapy,the p53 gene feature of skin cancer cells was investigated.Methods:The p53 gene mutation and subtype of p53 gene of four skin cancer cell lines were measured 12 中 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 PRACTICE ON CHINESECLINICAL MEDICINES 2004年12月总第25期
using PCR-SSCP assay,DNA sequence analyses and Western blot assayResults:Gene mutation was noted in 3 of 4 cell linesIIl me
KUMA3 cell line code 176,base T was replaced with base A and in code 281 base G was replaced by base AIn the KUMA4 cell line
code 241,base CC was replaced with base TT.In廿1e KUMA6 cell line code 266,base G was replaced with base T The results of poly—morphological assays for the code of in 72 。showed that the cell lines of KUMA3 and KUMA4 were belonged to hoterozygote type Arg/Pro,while the KUMA5 was belonged to homozygote type Arg/Arg and the KUMA6 was belonged to homozygote type Pro/Pro.Conclusion:There were p53 gene mutation in the cell lines of KUMA3,KUMA4 and KUMA6,while the p53 mutation was did not noted in the cell line KUMA5.The cell lines of KUMA3 and KUMA4 were showed belongs to genotype p53-72Arg/Pro, KUMA5 was genotype p53-72Arg/Arg and KUMA6 was belonged to genotype p53—72Pro/Pro. 【Key words】Skin cancer:p53 gene: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DNA sequence;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p53基因是抑癌基因之一,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 (17p13)上由l1个外显子(exon)构成。其表达的p53蛋 白质具有调节细胞周期的功能,特别是在G1 check point 起重要作用,DNA受损伤时细胞内p53蛋白质被激活,使细 胞周期停留在G1期,中断DNA的复制,修复损伤DNA或修 复不了可引起细胞凋亡(apoptosis)“ 。于是p53基因突变 或缺失时细胞凋亡的信号传递体系出现异常,非正常细胞不 能进入程序化的死亡过程,而异常增殖 。p53基因的密码 子(codon)72程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存在两种变异形式:CGC和CCC,这 使其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分别为精氨酸(arginine,Arg)或脯 氨酸(proline,pro) 。最近研究表明p53基因的机能取决 于细胞内存在的p53基因的亚型(subtype),且其中含精氨 酸的亚型比含脯氨酸的亚型抑癌作用更显著 。这说明同一 类型肿瘤也其所具有的p53基因特性不同,而对肿瘤的发生, 发展及对抗癌药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基于这些本文利用 PCR—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DNA序列分析,Western blot分析方法,调查4个 皮肤癌细胞株P53基因特性,为今后的p53基因治疗及生物 治疗研究提供不同特性实验材料。 1、研究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材料本实验使用了在启明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 室建立的4个皮肤癌细胞株KUMA3,KUMA4,KUMA5,KUMA6和 细胞株银行购入的HaCaT(mutant—p53)及HCTI 16(wi ld—p53) 细胞株。 1.2研究方法 1.2.1细胞株培养各细胞株使用含有10%FBS(fetal bovine serum)及抗生素的F一12培养液,在5%Coz,37*C培养箱内 进行培养。 1.2.2细胞株DNA提取培养细胞收集到2ml试管,用PBS 洗涤一次后,加入TE缓冲液(1OmM Tris—HCI,lmM EDTA, pH8.0)700ul和提取液[Rnase A(10 mg/m1)10ul,10%SDS 35ul,TE 55ui]100ul,在37℃放置2个小时后添加 proteinase K(10mg/m1)40ul,过夜,第二天加等量 Phenol—chloroform—isoamylalcohol(25:24:1),提取上清 液。上清液里添加0.1倍3M Sodium acetate(pn 5.5)和2 倍100%ethanol(一20℃)使DNA沉淀。用70%ethanol(-20 ℃)洗涤后,溶解在适量的TE缓冲液,保管使用。 1.2.3 PCR—SSC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PCR总反应体积为 25ui,其中模板DNA200ng,0.5mM dNTPs 4ul,10x缓冲液 2.5ul,50pM引物0.4ul,25mM MgC1 z1.5ul,5U Taq酶0.2ul。 扩增外显子5的引物为5 一GG从TTcTGTTcAcTTGTGCccTGAc TTTCAAC一3 ,5 一GC^uACCAGCCCTGTCGTCTCTCCA一3 ,产物 片段长264bp;扩增外显子6的引物为5 一CCTGGCCTCTGATT CCTCACTGATTG一3 ,5 一AGGGCCACTGAC从CCACCCTT从C一3 , 产物片段长205bp:扩增外显子7的引物为5 一ACAGGTCTC ccCAAGGCGCAcTGG一3 ,5 GGGCACAGCAGGCCAGTGTGCAG一3 , 产物片段长226bp,;扩增外显子8的引物为5 一AGGTAGGACC TGATTTCCTTACTGCC一3 ,5 一GGAATTCTGAGGCAT从CTGCACCC TTGGTCT一3 ,产物片段长248bp。反应条件为:在PTC一200 热循环仪(美国)上95℃预变性10min,然后94 ̄C变性lmin, 59.3—63.5 ̄C退火lmin,72℃延伸2min,34个循环后于72 ℃再延伸5min。取PCR产物9ul,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 测产物。将PCR产物取1.5ul加等量变性载样液,混合后100 ℃变性5min,立即置于冰上5min,上样于8%polyacrylamide 凝胶中电泳,硝酸银染色观察结果。SSCP分析有异常单链构 象带的PCR产物,经自动测序仪正反向测序,与人类基因组 p53基因序列比较分析结果。 1.2.4 Western blot分析提取培养细胞的总蛋白,用 protein assay kit(Biorad公司,美国)定量后,取20ug 蛋白质样品进行15%SDS—PAGE电泳,并转至硝酸纤维膜上; 室温封闭2h后,用含0.05%Tween 20的TBS缓冲液(TBS—T) 漂洗3次,每次10min;加入p53单抗(1:1000),4 ̄C孵育 过夜,TBS—T漂洗3次后加入二抗(I:1000),37 ̄C摇床温 育2h,TBS.T漂洗3次后,用enhanced chemiluminescence kit (Arnersharn公司,美国)显色,分析各细胞株表达的蛋白质。 2、结果 2.1 DNA序列分析结果SSCP分析有异常单链构象的细胞株 外显子经自动测序仪测序比较分析结果,4个细胞株中发现 3个细胞株有基因突变,其突变情况如下:KuMA3外显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