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读《金锁记》有感2300字

读《金锁记》有感2300字天若让其亡,必先让其狂。
扭曲的人性,荒凉的毁灭,艳异的狂舞,是《金锁记》所展现出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被打上死亡的标记,至少是灵魂上。
《金锁记》写尽了张爱玲的天才,是其最完美之作。
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曾评论《金锁记》为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称其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夏志清,则斩钉截铁地把《金锁记》推举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些评论,说明了《金锁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金锁记》一书长达五十页,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出身于麻油铺店老板的女儿的曹七巧,因金钱的原因,被嫁给官宦人家的残疾人二少爷,在姜家受人排挤、奚落、利用,加之爱的无法满足和性格上的缺陷,人格沦入畸变,灵魂陷入黑暗,人性坠入扭曲,十年媳妇熬成婆后,她成了家族专制女皇,开始展露其极为可怖的破坏力:对那个她以前私恋过而没有得手的男人姜季泽,她把他当做网中的鱼来耍弄;对儿媳妇,因疯狂的妒忌,而百般挖苦、刁难,使其婚姻有名无实,只能在不堪折磨之余,结束了残生;对儿子长白,她唆使其吸食大烟,寻花问柳,冷落妻子;而女儿长安,更是成为其淫威下的牺牲品,羞辱她、折磨她、控制她,甚至变态般的拆散她与童世舫间的爱情,直到她成为另一个道德破产,人性丧失的曹七巧。
悲凉蔓延于整个故事中,惨烈、惊心动魄费勇教授曾言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这种荒凉在《金锁记》中体现的异常明显,文章的一开头便从三十年前的月亮写起,一种带着淡淡的回忆的苍凉美应景而生,随着故事的进展,令人窒息的畸形和苍白愈发浓厚。
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滴一更更一年,一百年时间在一瞬间里显得真长,空寂和静止的状态被酸梅汤往下滴的声音破坏了,荒凉便一点一点的挥散开来,如同那碗酸梅汤一样一滴滴一更更一年年永无止境的弥漫,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于文字中。
金锁记的月亮意象

年轻人以这月亮的毫无意义的升降所显示的时间的毫无意义的流逝为理由,藉此认为一切都在变,自然,世事,生活,一切的一切。
而“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年轻人对过去的不理解,是与老年人的互不理解,是隔膜和肤浅的乐观。
描写老年人的月亮则采用了反讽的手法:“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的月亮大,圆,白。
”事实上,三十年后的月亮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根本不存在着“大,圆,白”之说,老年人看起来的“欢愉的月亮”在年轻人眼中却是悲哀的,这里便构成了两个反讽。
宇宙中的月亮是唯一的,是不可能随意变化的,月亮挂在天上,分处天涯的人,相隔古今的人,看到的是同一个天体,老年人的回忆与年轻人的想象都只是对月亮的一种假想认识。
月亮并没有变形,变形了的实际上是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人。
“变形的人”也正是下文埋下的一个浅浅的伏笔。
可以这样认为,老年人总是认为三十年前的东西更好,总是认为过去的东西更好,这样的心态折射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在空间上向往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在时间上心仪消逝了的往昔岁月。
无论过去是否美好,他们的心都固执的停留在过去(事实上,过去就真的那样美好吗?曹七巧的行为又该如何解释呢?),从而表现出一种不轻易改变的懒惰和怯懦。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国民具有一种劣根性,在这里我且不去细论,其实张爱玲在此所表露出的人的懒惰和怯懦不也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吗?月亮见证着人间的一切。
有人说,混乱的年代可以改造一切。
然而故事中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在面对着时代的变化,文明的推进,环境的演化,人生的重压,却仍然保留着旧式的反应(张爱玲的许多作品中对这一点都有体现,《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的行为在当时看来也许是惊世骇俗的,但是她心目中的改变自己境遇和命运的契机仍然是婚姻——嫁人,她实现目标的方式仍然是旧式的)。
老年人如此,年轻人同样如此。
到此为止,张爱玲以那样一段优美简洁的散文诗般的文字完成了故事的引子,月亮也就完成了它作为引子的任务,我们对故事便存在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张爱玲的“水月镜花”

张爱玲的“水月镜花”作者:王心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月亮”与“镜子”是张爱玲在小说中反复使用的两个重要意象。
不仅是自然景致和生活物品,它们更是作为具有隐喻、暗示作用的意象在小说文本中发挥其象征功能。
张爱玲通过对形状和色彩的刻画丰富了传统的“月亮”意象,又独到地将“镜子”冰凉易碎的特征进行深入发掘,使它们具有奠定小说基调、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等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文字极强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月亮;镜子;意象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小至一双绣花鞋、一面镜子,大至一辆电车、日月星辰……它们潜移默化地渲染出了她笔下文字独有的苍凉感。
“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
”①“月亮”和“镜子”便是张爱玲小说中重复出现的两个重要意象:“上上中下下下莫欢喜总成空喜乐喜乐暗中摸索水月镜花空中楼阁。
”②这是《多少恨》中主人公未知爱情前路的占卜结果,也更像是对张爱玲小说里各色男女情感纠缠的总结:爱情如同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美丽而虚幻。
张爱玲将她对真与假、爱与恨、生与死的理解融入到对“水月镜花”两个意象的书写之中,使二者成为研究其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
本文即从“月亮”与“镜子”两个意象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它们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一、小说中的月亮意象“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道月亮。
月亮这个象征,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表示。
”③如夏志清先生所说,月的阴晴圆缺、升落沉浮、甚至扭曲异化,烘托出小说悲凉、凄美的氛围,承载着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的体认。
这些含蓄多义的月亮刺激着读者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月亮的形状中国传统文化中,月的盈亏循环就象征着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
张爱玲利用这一特点,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融入到了对月亮形状的细致刻画中。
倾城之恋解读

《倾城之恋》解读一、小说内容的解读张爱玲对女性命运是很敏感的,家庭的不幸和在家庭里享受不到应有的爱怜,使她对女性的依附和寄居的命运感受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小说中最能体现她那种命运飘零感的小说。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关于“调情”的故事,但是张爱玲却把自己对女性命运的悲凉之情倾注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情调,这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不知道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没有。
小说的大体是这样的——在上海的一个体面而腐朽的大家庭里,六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被迫回到娘家来寄居,一住就是七八年,在她的钱被哥哥嫂嫂们挥霍殆尽后,她的寄居者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受尽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眼看在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人给七小姐介绍婚事,被介绍的人叫范柳原,是南洋的著名华侨,从小在英国长大,32岁,父母双亡,继承了不少财产。
白家轰轰烈烈陪七小姐去相亲,结果范柳原却对白流苏有了意思。
一家人发现让这个残花败柳占了先,非常恼火。
以下便是这两个人的“倾城之恋”了。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用自己残剩的青春赌一把,逃离这吞噬青春和生命的白公馆。
当然她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的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小说费尽心机描写的重点就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当然不愿自动投入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下定决心只要婚姻,不做情妇。
而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第一次在香港期间,连他们自己都很难相信,他们都没怎么拉过手,但在外人面前范柳原又表现地很亲昵,让大家都觉得他们已经有关系了,这样就可以让白流苏就范,无路可退。
白流苏看透了范柳原的伎俩,表明上热络地敷衍,半推半就,暗地里决定要回上海。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
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
“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文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外物,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情思、抒发志向。
月亮、荷花、柳竹、鸿雁……这些自然景物,通过文人们独特的视觉、感觉和想象,被丰富、深化为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由于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具有其特有的鲜明丰富的美学意蕴。
所以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成为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女性形象的化身,这是她最原始的审美意象。
月亮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所以,便有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神话传说。
作家们在表现女性的命运时,尤其喜爱采用月亮意象。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流苏与柳原之间的“爱情狩猎”,是以他们对月亮的不同理解体现出来的。
柳原对流苏的爱建立在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上,一个贤德、顺从又为了爱义无返顾的东方女性,这是他心目中的月亮,也是男性世界的月亮。
如果说柳原让流苏望月是隐晦的暗示,那么,对流苏低头的赞美,则十分明显地表达了柳原的愿望。
然而,柳原心中的月――理想的女性,已经被“物”(藤花或玫瑰)挡住了,显示现实中的月――流苏不可能委身异性而不需要任何承诺。
柳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浅水湾、甲板上抗拒这种“月色”。
流苏心中的月是泪眼中“大而模糊”的,望月也是反观自身。
她的现实处境接近神话传说中奔月的嫦娥。
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不死药而升天,无处可去,最后来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
这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后人许多想象,她往往被表现为幽怨的少妇,她虽然名列仙籍,却更像是被打入冷宫,为她的愚蠢和背叛受到处罚。
这种幽闭处境,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女性地位的写照。
而流苏离开丈夫,为自己的娘家所不容,无路可走,在香港进行绝望的挣扎,与奔月的嫦娥一样彷徨无主,委身柳原后设想漫长的独居岁月,恰似月宫中寂寞的嫦娥,月亮显然无法引起她罗曼蒂克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爱 玲 在 她 的 小 说 中 , 很 多 地 方 都 用 到 了 月 亮 这 个 便 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 的月亮。”…当项王在垓
意象 ,她 从不 同角度 、不 同侧 面对 月亮意象 进行 了描绘 ,
有 寒 冷 的 、 光 明 的 、 朦 胧 的 、 同 情 的 、伤 感 的 、残 缺 的 等 等 ,每 次 月亮 的 出现 ,都 具 有 不 同 的 、独 特 的 象 征意 义 。
浅 析 张
。 吕伟 璇
摘 要 :张爱玲 的小说以意象丰富著称 ,其 中,月亮意 象是用得 最多的一个,她从 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对 月亮意 象进行 了描绘 ,本 文就从张爱玲 小说 中反复 出现 的月亮意象着手 ,尝试分析其典型的象征意义。
、
女 性 意识 的体 现
张 爱玲 的女 性意 识 与她 小说 中的 月亮 意象 有着 十 分 否定 ,她对 女性的 月亮地位 做 出了彻底 反省 :即使像她这
密 切 的 关 系 。把 女 人 和 月 亮 联 系 起 来 , 当 然 不 是 张 爱 玲 的 样 的 西 楚 霸 王 的 宠 姬 , 也 不 过 是 一 个 任 人 摆 布 的玩 偶 , 败 首 创 , 在 古 代 神 话 传 说 里 ,太 阳 就 是 男 性 , 而 月亮 就 是 女 则惟恐落 入敌手 ,夫主 恨不能亲手血 刃,胜则得一封 号, 性 。 像 中 国最 早 的 月 亮 神 就 是 女 神 常 羲 : 美 丽 、温 柔 ,而 同时 也 封 死 了 青 春 与 前 程 , 既 然 如 此 , 何 不 亲 手 结束 自 己 太 阳 是 留给 男人 们 自居 、 自诩 的伟 岸 、 雄 壮 。 月亮 自有 月 的生命 。她不愿继续做 “ 月亮 ”了,于是 , “ 霸王 别姬 ” 亮 的 便 宜 之 处 :无 须 费 力 发 光 , 但 仗 他 者 生 存 久 而 久 实 乃 “ 姬 别 霸 王 ”。
一
点 血 色— — 青 、绿 、紫 ,冷 去 的尸 身 的颜 色 ”[ 3 ] ,她 未死
为月亮 多么美丽和充 实,而是揭 示女人作 为折 光、 陪衬 、 从属物 的月亮是多么苍 白和空虚,意在给女性一个警示 。
就 已 尝 到 了死 亡 的 悲 哀 ,她 知 道 , 只 有 死 ,才 能 摆 脱 这 畸 形 的 社 会 、 畸 形 的 家 庭 ,最 后 , 她 终 于 如 愿 以偿 地 永 辞 了
之 ,女人便在 月晕 中安身立命 了。
《 金 锁 记 》 就 烘 托 出 了 像 那 湿 润 而 凄 清 的 月 亮 的 芝
到 民 国 时 期 的 张 爱 玲 , 接 过 了 女 人 是 月 亮 的 传 统 象 寿 。她 被 这 丈 夫 不 像 丈 夫 ,婆 婆 不 像 婆 婆 的疯 狂 世 界 折 磨 征 , 但 她 显 然 不 满 足 于 传 统 。她 从 小 就 不 能 接 受 重 男 轻 女 得 万 念 俱 灰 ,在 丈 夫 陪 着 婆 婆 连 烧 了 两 个 晚 上 的 大 烟 之 的 观 念 ,要 锐 意 图强 ,然 而 她 又 不 得 不 承 受 传 统 因 袭 的 女 后 ,她 发现天上悬 着一轮满 月,月亮 自得十分 反常, “ 像 人 难 以摆 脱 的 悲 剧 性 命 运 。 于 是 , 她 对 女 性 本 体 进 行 反 是 漆 黑 的 天 上一 个 白太 阳 ,投 下 了满 地 死寂 的蓝 影 子 ” l 2 ] , 思,而且还 巧妙地利用 “ 月 亮 ”这 一 由来 已久 的 象 征 进 行 芝 寿 通 过 月 亮 看 清 了 自 己 的命 运 。 “ 月 光 里 ,她 的 脚 没 有 阐 述 。她 以 个 人 的独 特 感 悟 为 先 导 , 不 再 继 续 称 颂 女 人 作
志 安说 “ 她 的 灵 魂 的根 是 插 在 中 国泥 土 深 处 里 , 她 是 真 正 述 ,加 以奇特 的想 象 ,渲 染 了不 同的 环境 氛 围 。
的 中 国 小 说家 ”[ 4 _ 一 点 都 不 为过 。
在 《 霸 王 别 姬 》 里 , 张 爱 玲 就 从 虞 姬 的慷 慨 赴 死 中 发 这 疯 狂 的 世 界 。 掘 出女 性 的 觉 悟 : “ 如果他 ( 项 王 )是 那 炽 热 的 、充 满 了 虞 姬 与 芝 寿 为 了 不 愿 继 续 做 月 亮 , 选 择 了 同 一 条 出
一
下 突 围 前 在 帐 中 熟 睡 ,虞 姬 想 到 项 王 无 论 成 功 与 否 ,她 都 “ 仅 仅 是 他 的 高 吭 的英 雄 的 呼 啸 的一 个 微 弱 的 回 声 ” 。这 里 , 虞 姬 作 为 一 个 独 立 的人 ,对 自 己不 独 立 “ 活 着 ” , 并 因为他 ( 项 王 )的 富 贵 而 富 贵 的 人 生 价 值 目标 进 行 反 思和
烨 烨 的 光 彩 、 喷 出耀 眼 欲 花 的 a m b i t i o n 的 火 焰 的太 阳 , 她 路,那就是死,虽是苍凉,但还是走出了告别男性价值体 . 4 9 三 ]——一
州
…
文
系 的第 一 步 。张 爱 玲 用 她 独 特 的眼 光 ,展 示 出 了女 性 与 男 了,走 近 却 又没 了… …
性精神 相抗衡的第一 步。不愿继续做 月亮 的女性就是对传
统 的反 叛 , 这 是 张 爱 玲 带 有 2 0 世 纪 女 性 主 义 色 彩 与 个 人 体
三 、环 境 氛 围 的渲 染 在 张 爱 玲 的小 说 中 , 她 极 力 地 创 设 典 型 生 动 的 环 境 氛
悟 的 阐释 , 这 里 , 月亮 意 象 就 是 女 性 意 识觉 醒 的 体 现 。夏 围 ,她 描 写 的环 境 朴 素 淡 雅 、典 型 自然 , 又 揉 入 月 亮 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