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图像专题

复习课图像专题
复习课图像专题

中考复习课---图像题专题

扬州市竹西中学许颖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图像和物理图像的联系

2、运用图像收集信息,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数学图像

2、基础图像的物理意义

注意:图象中各部分的物理意义“线”:表示一个特定的物理量。

“点”:表示一个物理状态。“面”:可能表示一个物理量。

3、中考图像的解析

(一)从图像中找规律解析

解该类型的题一般应注意:

(1)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对象),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

(2)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像拐点、起点、终点的含义)。

(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例1:从图的四幅图像得到的下列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图甲说明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图乙表示物体正以5m/s的速度作匀速运动

C.图丙告诉我们小灯泡的电阻值是固定不变

D.图丁警示我们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能源消耗急剧增长

(1).小张看到鸡蛋浮在盐水面上,如图所示,他沿杯璧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图中的( )

(2)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

)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某同学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得到几组数据,画出有关图线如图所示,在图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跟液体的体积关系的是()

(二)结合图像控制变量比较

解该类型的题一般要过图像(坐标轴)上的点作横轴和纵轴的垂线,通过比较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大小,再联系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得解。

例1.小明从家里去上学,如图所示,是他上学过程中的路程一时间图像,请你判断小明在哪一段时间内动能最大( )

A.在t

1~t

2

时间内,小明的动能最大B.在t

2

~t

3

时间内,小明的动能最大

C.在O~t

1

时间内,小明的动能最大D.无法判断

(1).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

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s~5s内,小车在运动2 m

D.5s~7s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1 m/s

(三)利用物理规律公式找点解析

解答该类型题,一般要建立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用物

理公式写出函数式,再根据题意求解。

例、某地在湖面上修建一座大桥,如图是使用吊车向湖底投放圆柱形石料的示意图,在整个投放过程中,石料以恒定速度0.1m/s下降。图乙是钢丝绳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从开始投放到石料刚好接触湖底前)。忽略水的摩擦阻力,g取10N/kg。

求:(1)湖底的深度,及湖底受到水的压强

(2)圆柱形石料的密度

例:如下图甲中所示的电路中,R

1为滑动变阻器,R

、R

2

均为定值电阻,电源两端电压保

持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R

1

的滑片位置,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的变化的图线分别画在图中

乙所示的坐标中,要根据以上条件可知电阻R

的阻值为()Ω

3、方法小结

(1)、看横、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2)、提取相关的公式、规律

(3)、观察线找点

(4)、定量比较

铝及其化合物图像问题专题复习

专题6 几种重要的金属(2) 2012级高三化学组 课前预习案 【目标引领】 掌握铝的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及其图像分析 【自主探究】 ①向1L1mol/L氯化铝溶液中滴加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②向1L 1mol/L氯化铝溶液中滴加1mol/L的氨水,以氨水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试剂反加时图像如何?) ③向1L 含1mol/L氯化铝、1mol/L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④向1L 含1mol/L氯化铝、1mol/L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⑤向1L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mol/L的氯化铝溶液,以氯化铝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⑥向1L1mol/L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滴加1mol/L的氯化铝溶液,以氯化铝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⑦向1L1mol/L氯化铝溶液中滴加1mol/L的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以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⑧向1L1mol/L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滴加1mol/L的盐酸溶液,以盐酸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⑨向1L1mol/L盐酸溶液中滴加1mol/L的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以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⑩向1L1mol/L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以标况下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为横坐标,沉淀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图。 【练习】1. 向30毫升1 mol/L的AlCl3溶液中逐渐加入浓度为4 mol/L的NaOH溶液,若产生0.78克白色沉淀,则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为() A. 3mL B. 7.5mL C. 15mL D. 27.5mL 2. 向含有a mol AlCl3的溶液中加入含b mol KOH的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可能是()(1)a mol (2)b mol (3)a/3mol(4)b/3mol(5)0 mol (6)(4a-b)mol A.(1)(3)(4)(5)(6) B. (1)(4)(5)(6) C.(1)(2)(3)(5)(6) D. (1)(3)(5) 3. 等体积的AlCl3和KOH两溶液混合后,沉淀中铝元素的质量与溶液中铝元素的质量相等,则AlCl3和KOH 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1)1:3(2)2:3(3)1:4(4)2:7 A.(1)和(2) B.(1)和(3) C.(2)和(4) D.(3)和(4) 4. 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能鉴别开的是() A. MgCl2和NaOH B. NaCl和AgNO3 C. Na2CO3和HCl D. AlCl3和KOH 5. 现有200 mL Mg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其中 c(Mg2+)=0.2 mol/L,c(Cl-)=1.3 mol/L,要使Mg2+转化为Mg(OH)2,并使Mg2+与Al3+分离开,至少需要4 mol/L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 A. 140mL B. 120mL C. 100mL D. 80mL 6. 将3 mol/L NaOH溶液滴入到25 mL一定浓度的AlCl3溶液中。如图是整个过程的数学分析曲线。其中横轴表示加入OH-的物质的量,纵轴表示产生的Al(OH)3沉淀物质的量。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B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B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2)当C点从O点向A点运动时,表示随OH-的不断加入,沉淀量逐渐_______。OA曲线表示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A点的坐标为________;当C点从A点向B点运动时,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曲线表示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B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3)由上述求得AlCl3溶液中Al3+离子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培优易错试卷pH的变化图像辅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pH的变化图像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 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B.加水稀释盐酸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D.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向浓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7,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开始不生成沉淀。稀盐酸消耗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淀的质量不断上升,完全反应后不变,故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中氢元素来源于稀盐酸,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相等,则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应相等,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一定体积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足量的镁和铁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C.向硫酸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向一定体积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pH应该是由小于7逐渐升高,直至等于或大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向足量的镁和铁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由于镁比铁活泼,反应需要时间短,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向硫酸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不能溶解,溶质质量

《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比较》教案

《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比较》教案 吴元清 2013、4、10 课题: 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比较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 知道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的区别与联系,知道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 方向的关系。 知道用振动图像能表示波动中某一个质点的振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掌握由波的传播方向判断质点的振动方向(或由质点的振动方 向判断波的传播方向)的方法。 知道波动图像随时间变化,知道画后某一时刻波动图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悟,使学生获得对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的正确认识,通过分析、讨论、总结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习的情感和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区别和联系的教学 教学难点: 波动图像的横轴表示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的理解、波动图像随时间的变化关 系、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关系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方法: 本次课学习的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比较,是振动和波动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地方, 学生往往容易把两种图像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应联系两种图像的形成过程、图像的 变化情况、及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教学;再通过例题的教学,加深对两种 图像的区别的理解并应用于解题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波动图像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多媒体投影图1(振动图像) 教师:图1是什么图像? 学生:是振动图像; 教师:从图像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从图像中能获得的信息是:周期、振幅、任意时刻 的位移、加速度方向、振动方向。 多媒体投影图2(波动图像) 教师:图2是什么图像? 学生:是波动图像。 教师:从图像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从图像中能获得的信息是:振幅、波长;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加速度;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向,反之,已知各质点的振动方向,可确定 s m 图2

超经典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和对称变换总结

二次函数图象的几何变换 内容基本要求略高要求较高要求 二次函数 1.能根据实际情境了解 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利用描点法画出二 次函数的图像; 1.能通过对实际问题中 的情境分析确定二次函 数的表达式; 2.能从函数图像上认识 函数的性质; 3.会确定图像的顶点、 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 像求出二次方程的近似 解; 1.能用二次 函数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 题; 2.能解决二 次函数与其 他知识结合 的有关问 题; 一、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1)具体步骤: 先利用配方法把二次函数化成2 () y a x h k =-+的形式,确定其顶点(,) h k,然后做出二次函数2 y ax =的图像,将抛物线2 y ax =平移,使其顶点平移到(,) h k.具体平移方法如图所示: (2)平移规律: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左加右减”.

二、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 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一般有五种情况,可以用一般式或顶点式表达 1. 关于x 轴对称 2y ax bx c =++关于x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x bx c =---; ()2 y a x h k =-+关于x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 x h k =---; 2. 关于y 轴对称 2y ax bx c =++关于y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x bx c =-+; ()2 y a x h k =-+关于y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 x h k =++; 3. 关于原点对称 2y ax bx c =++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x bx c =-+-; ()2y a x h k =-+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 x h k =-+-; 4. 关于顶点对称 2 y ax bx c =++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 2 2b y ax bx c a =--+-; ()2 y a x h k =-+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 x h k =--+. 5. 关于点()m n ,对称 ()2 y a x h k =-+关于点()m n ,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22y a x h m n k =-+-+- 根据对称的性质,显然无论作何种对称变换,抛物线的形状一定不会发生变

高一物理运动图像问题----专题复习

高一物理运动图象问题专题复习 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时间图象(s t -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v t -图象) 一 匀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象 s t -图象表示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象是一条 倾斜的直线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直线的斜率 ,即2121 tan s s v t t α-==-,如左下图①所示。 注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二 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 1. 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左下图②。 ⑴ 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是与 时间轴平行的一条直线 。 ⑵ 从图象不仅可以看出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求出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其位移为s vt =.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上图③) 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是 倾斜的直线 。 ⑵ 从图象上可以看出某一时刻瞬时速度的大小。 ⑶ 可以根据图象求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其位移为02 t v v s t +=。 ⑷ 还可以根据图象求加速度,其加速度a 的大小等于直线的斜率,即2121tan v v a t t α-== -, 直线线的斜率 越大,加速度也越大,反之则越小。注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三、区分s t -图象、v t -图象 ⑴ 如右图为v t -图象,A 描述的是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运动;B 描述的是 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运动;C 描述的是 匀减速直线 运动(速度减为零之后又反向加速)。 图中A 、B 的斜率为 正 (“正”或“负”),表示物体作 匀加速 运动;C 的斜率为 负 (“正”或“负”),表示C作 匀减速 运动。A 的加速度 大于(“大于”、“等于”或“小于”)B 的加速度。 注意:图线与横轴t 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 位移 。 时间轴以上的位移为 正 ,时间轴以下的位移为 负 。 ⑵ 如左下图为s t -图象,A 描述的是 在原点出发的向正方向的匀速直线 运动;B 描述的是 在原点正方向为1s 开始的向正方向的匀速直线 运动;C 描述的是 在原点正方向为2s 开始的向负方向的匀速直线 运动。 图中A 、B 的斜率为 正 (“正”或“负”),表示物体向 正方向 运动;C 的斜率为 负 (“正”或“负”),表示C 向 负方向 运动。A 的速度 大于 (“大于”、“等于”或“小于”) B 的速度。 ⑶ 如右上图所示,是A 、B 两运动物体的s —t 图象,由图象分析: A 图象与s 轴交点表示: 初始时刻在原点正方向8m 处 ,A 、 B ;两图象与t 轴交点表示: 此时刻在原点 ,A 、B 两图象交点P 表示: 此时刻两者相遇,距原点位移相等 ,A 、B 两物体分别作什么运动。A 在1s 末开始朝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在距原点8m 处朝负反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即A 、B 相向运动,在2s 末相遇。 四 s t - 图象与v t -图象的比较:

【高考数学专题】图像的平移变换练习题

图像的平移变换 班级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知识必备 1、左右平移: (1)()()h x f y x f y +=→=:将函数图像向左平移h 个单位()0>h . (2)()()h x f y x f y -=→=:将函数图像向右平移h 个单位()0>h . 2、上下平移: (1)()()k x f y x f y +=→=:将函数图像向上平移k 个单位()0>k . (2)()()k x f y x f y -=→=:将函数图像向下平移k 个单位()0>k . 例题精练 1、函数()1232 -+=x y 的图像可由函数2 3x y =的图像平移得到,那么平移的步骤 _____________. 2、函数()1122 ---=x y 的图像可由函数()3222 ++-=x y 的图像平移得到,那么平移的步骤 _____________. 3、将二次函数1422 ++-=x x y 的图像如何移动可得到2 2x y -=的图像? 4、将函数x x y +=2 的图像向右平移()0>a a 个单位,得到函数232 +-=x x y 的图像,则a 的 值为_____________. 5、把抛物线c bx ax y ++=2 的图像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的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532+-=x x y ,则.________=++c b a 6、为了得到函数()x x f 2sin =的图像,只需将函数()?? ? ? ? -=32sin πx x g 的图像向_________平移_________单位。 7、将函数()?? ? ??-=x x f 23s i n π的图像向_________平移_________单位,可得到函数()x x f 2cos =的图像。 8、函数()1 1 2+-= x x x f 的对称中心为___________. 9、为了得到函数()x x f ??? ???=313的图像,只需将函数()x x g ?? ? ??=31的图像向___________平移 ____________单位。 10、函数()21 +=-x a x f 恒过定点___________. 11、函数()()32log +-=x x f a 恒过定点___________. 12、如果函数()()1,01≠>-+=a a b a x f x 的图像经过第一、二、四象限,不经过第三象限,那 么一定有( ) 0,10><b a C 0,1>>b a D 13、已知函数()() 1,0,log ≠>+=a a c a c x y a 为常数,其中的图像如右图,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1,1>>c a A 10,1<<>c a B 1,10>< ()()96f f B > ()()97f f C > ()()107f f D >

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

学大教育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物理任课教师:黄启琢授课时间:年月日( 星期) 姓名年级性别总课时____第___课 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振动图像意义与特征 2、深刻理解波动图像意义与特征 3、理解与掌握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得区别与联系 难点 重点 理解与掌握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得区别与联系 课堂教学过程课前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1.振动图象与波得图象 振动图象与波得图象从图形上瞧好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们有本质得区别。 (1)物理意义不同:振动图象表示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得位移;波得图象表示介质中得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得位移。 (2)图象得横坐标得单位不同:振动图象得横坐标表示时间;波得图象得横坐标表示距离。 (3)从振动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与周期;从波得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与波长。 简谐振动图象与简谐横波图象得列表比较: 简谐振动简谐横波 图 象 坐 标 横坐标时间介质中各质点得平衡位置 纵坐标质点得振动位移各质点在同一时刻得振动位移 研究对象一个质点介质中得大量质点 物理意义一个质点 ....在不同时刻得振 动位移 介质中各质点 ...在同一时刻得振 动位移 随时间得变化原有图形不变,图线随时间 而延伸 原有波形沿波得传播方向平移 运动情况质点做简谐运动 波在介质中匀速传播;介质中各 质点做简谐振动 2.描述波得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1)波速v:运动状态或波形在介质中传播得速率;同一种波得波速由介质决定。 注:在横波中,某一波峰(波谷)在单位时间内传播得距离等于波速。 (2)周期T:即质点得振动周期;由波源决定。 (3)波长λ:在波动中,振动位移总就是相同得两个相邻质点间得距离。

函数图象的三种变换

. 函数图象的三种变换 函数的图象变换是高考中的考查热点之一,常见变换有以下3种: 一、平移变换 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x设f(x)例1 (1)y=f(x),y=f(x+1)和y=f(x-1)的图象,并观察三个函数图象的关系; (2)y=f(x),y=f(x)+1和y=f(x)-1的图象,并观察三个函数图象的关系.解(1)如图 (2)如图

点评观察图象得:y=f(x+1)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y=f(x-1)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 y=f(x)+1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 y=f(x)-1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 小结:

二、对称变换的图象,并观察两个函数图)-xy=f(x+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f()和x例2设f(x)=象的关系.1的图象如图所示.=-x+x与y=f(-)+y解画出=f(x)=x1 由图象可得函数y=x+1与y=-x+1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点评函数y=f(x)的图象与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函数y=f(x)的图象与y=-f(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函数y=f(x)的图象与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三、翻折变换 例3 设f(x)=x+1,在不同的坐标系中画出y=f(x)和y=|f(x)|的图象,并观察两个函数1 / 6

. 图象的关系. 解y=f(x)的图象如图1所示,y=|f(x)|的图象如图2所 示. 点评要得到y=|f(x)|的图象,把y=f(x)的图象中x轴下方图象翻折到x轴上方,其余部分不变.例4 设f(x)=x+1,在不同的坐标系中画出y=f(x)和y=f(|x|)的图象,并观察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 解如下图所 示. 点评要得到y=f(|x|)的图象,先把y=f(x)图象在y轴左方的部分去掉,然后把y轴右边的对称图象补到左方即可. 小结: 保留x轴上方图象y?f(x)????????y=|f(x)|. 将x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保留y轴右侧图象y?f(x)?????????y=f(|x|). 并作其关于y轴对称的图象如图: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及多解问题专题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及多解问题 一、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振动是一个质点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现象,波动是全部质点联合起来共同呈现的现象. 简谐运动和其引起的简谐波的振幅、频率相同,二者的图象有相同的正弦(余弦)曲线形状,但二图象是有本质区别的.见表: 振动图象波动图象 研究对象一振动质点沿波传播方向所有质点 研究内容一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时刻所有质点的空间分布规律 图线 物理意义表示一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移表示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图线变化随时间推移图延续,但已有形状不变随时间推移,图象沿传播方向平移 一完整曲线占横坐标距离表示一个周期表示一个波长 例题精选: 例题1:如图6—27所示,甲为某一波动在t=1.0s时的图象,乙为参与该波动的P质点的振动图象 (1)说出两图中AA/的意义? (2)说出甲图中OA/B图线的意义? (3)求该波速v=? (4)在甲图中画出再经3.5s时的波形图 (5)求再经过3.5s时p质点的路程S和位移 解析:(1)甲图中AA/表示A质点的振幅或1.0s时A质点的位移大小为0.2m,方向为负.乙图中AA/’表示P质点的振幅,也是P质点在0.25s的位移大小为0.2m,方向为负. (2)甲图中OA/B段图线表示O 到B之间所有质点在1.0s时的位移、方向均为负.由乙图看出P质点在1.0s时向一y方向振动,由带动法可知甲图中波向左传播,则OA/间各 质点正向远离平衡位置方向振动,A/B间各质点正向靠近平衡位置方向振 动. (3)甲图得波长λ=4 m,乙图得周期T=1s 所以波速v=λ/T=4m/s (4)用平移法:Δx=v·Δt=14 m=(3十?)λ

高考函数专题-函数图像

函数图像 作图: 1. 步骤:(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化简函数的解析式;(3)讨论函数的性质即奇偶性、 周期性、单调性、最值(甚至变化趋势);(4)描点连线,画出函数的图象. 2. 图象变换法作图(对于需要掌握的基本初等函数或者已知部分图像的函数) (1)平移变换【变化是针对自变量的】 (2)对称变换 ) ①y =f (x )――→关于x 轴对称 y = ; ②y =f (x )――→关于y 轴对称y = ; ③y =f (x )――→关于原点对称y = ; ④y =a x (a >0且a ≠1)――→关于y =x 对称 y = . (3)翻折变换 ①y =f (x )――→保留x 轴上方图象 将x 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y = . ②y =f (x ) ――→保留y 轴右边图象,并作其 关于y 轴对称的图象y = (4)伸缩变换 { ①y =f (x ) y = . ②y =f (x )――→a >1,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a 倍,横坐标不变 0

~ 2.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x-2|(x+1);(2)y=10|lg x|. 3.函数f(x)=1+log2x与g(x)=21-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的图象大致是() 【图像题的几点依据】 (1)从函数的定义域,判断图象的左右位置;从函数的值域,判断图象的上下位置; … (2)从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图象的变化趋势; (3)从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图象的对称性; (4)从函数的周期性,判断图象的循环往复; (5)从函数的特征点,排除不合要求的图象. 函数图象的应用: 5 已知函数f(x)=|x2-4x+3|. (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其增减性; 】 (2)求集合M={m|使方程f(x)=m有四个不相等的实根}. 6 (2011·课标全国)已知函数y=f(x)的周期为2,当x∈[-1,1]时f(x)=x2,那么函数y=f(x)的图象与函数y=|lg x|的图象的交点共有() A.10个B.9个 C.8个D.1个 7直线y=1与曲线y=x2-|x|+a有四个交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函数图像的几种变换

函数图像的几种变换 函数在中学数学及大学数学中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函数思想是解决函数问题的理论源泉,函数的性质是解决函数问题的基础,而函数的图像则是函数性质的具体的直观的反应.在高中阶段函数图像的变化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变化方式: 1.对称变换 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是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值域具有不同特点的直观反应.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两个函数图像间的对称情况,二是一个函数图像本身的对称情况.两个函数图像间的对称情况有两种形式:一是两图像关于某直线呈轴对称,二是两图像关于某点呈中心对称. 一般地,函数)()(y x b f y a x f -=+=与的图像关于直线2 a b x -= 对称. 两个函数图像间的常见的轴对称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对于函数)(f x , ())(y )(y 1x f x f y -=????→←=轴对称 关于 ())()(2x f y x f y x -=????→←=轴对称关于 )(y )(y 3x f x f --=?????→←=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y 4x f y x f =???→?=右留左对称)( (把y=f(x)的图像y 轴左侧的部分去掉,只留下y 轴右侧部分,最后根据y 轴右侧和y 轴左侧关于y 轴对称做出y 轴左侧的图像) )()(y 5x f y x f =???→?=上留下翻上)( (把y=f(x)的图像只留下x 轴上方部分,把x 轴下方的部分根据x 轴对称翻折上去,做出x 轴上方的图像) 例1、函数1)(+=x x f 的图像为()

例2已知定义在区间[]2,0上的函数)(x f y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2(x f y --=的图像为 例3.函数x x x 32)(f 2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例4函数x x x f -=2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例5.函数x y lg =是( ) A.是偶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B.是偶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减 x y 2 1 1 x y 2 1 1 A x y 2 1 1 B x y 2 1 1 C x y 2 1 1 D y x -1 1 A x y 1 1 B x y 1 1 C 0 y x -1 1 D

图像专题复习练习题

高中物理专题一:物理图像 物理图像,是直观地反映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对物理图像的理解、应用是高考要求的必备能力和必考问题。 一.物理图像的作用及应用物理图像解题的优势 1.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 2.物理过程一目了然,特别是动态变化过程清晰明朗。 3.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明确,还可以恰当地表示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4.实验中用图像处理物理实验数据能使误差大大减小。 5.蕴含大量的信息:轴、点、线、斜率、面积。 二.识图 (1)轴:x轴和y轴的表示的物理量要弄清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注意纵轴物理量为矢量的情况,则横轴以上表示此物理量为正,横轴以下表示物理量为负。 解题时灵活选取坐标轴。比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a-m,图像为双曲线,但若x轴选取1/m,则图像为直线。 (2)点: 01.拐点(转折点):图线的拐点具有的特定意义,它是两种不同变化情况的交界,即物理量变 化的突变点。如图 02.极值点:如图 03.交点:如图 04.端点(初始点和结束点) 05.截距点(与x和y轴的交点) (3)线 ①函数关系:线性关系(正比、一次函数等),二次函数(抛物线),反比函数(双曲线),正弦(或余弦)函数等。 ②渐近线、切线:斜率(切线和割线的斜率)和变化 趋势,如图 (4)面积 1)线面积: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常代表一个物理量。V—t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以上、以下面积分别表示正位移、负位移。F-s图象中的“面积”大小表示功的“大小”。i-t 图象中的“面积”表示电荷量q的“多少” 。 2)点面积:由横轴、纵轴及图线上某点到两轴的垂直线段围成的矩形的面积,这种形式的面积简 称点面积。 三.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图像种类 1. 较常用的: 运动学中:s-t v-t a-t图像等 动力学中:a-F a-1/m,振动x- t,波动y-x等

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00236(课堂参照)

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 [P3.]1.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从图形上看好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⑴物理意义不同:振动图象表示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的位移。 ⑵图象的横坐标的单位不同:振动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波的图象的横坐标表示距离。 ⑶从振动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和周期;从波的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和波长。 [P4.]2.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比较 [P5.]1 图1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 =20s 时的波形图,图2是这列波中P 点的振动图线,那么该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是 ( B ) (A) v =25cm/s ,向左传播。 (B) v =50cm/s ,向左传播。 (C) v =25cm/s ,向右传播。 (D) v =50cm/s ,向右传播。 [P6.]2.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某时刻波的图象如图甲所示,A 、B 、C 、D 为介质中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四个等间距质点的平衡位置,若从该时刻开始再经过5s 作为计时零点,则图乙可以用来反映下列哪个质点的振动图象 ( C ) y /cm t /s 图2 1 2 3 4 5 0.2 y /cm 0 x /cm P 50 100 150 200 0.2 拍许多人做广播操的一张照片 拍一个人做广播操的录像 形象比喻 图象沿传播方向平移λ/4 原图象延伸T/4 图象的变化(T/4后 的图象) 振幅、波长;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加速度;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 振幅、周期;任一时刻质点的位移、加速度、振动方向; 图象提供的物理信息 反映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值的波形 反映某一个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物理意义 介质中的各个质点 一个质点 研究对象 质点的平衡位置 时间 横坐标 图象 波动图象 振动图象 x y v t y T t y x y v

三角形全等20个经典试题(图形变换)

三角形全等20个经典试题(图形变换).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提示: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90°)(1)如图1,点G是BC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连接AG, 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求证:△ABF≌△DAE; (2)直接写出(1)中,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 (3)①如图2,若点G是CD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C、D重合),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是____________,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是 ___________ ②如图3,若点G是CD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AG,作BF⊥AG于点F,DE ⊥AG于点E,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点G是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 于点E,请画图、探究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

2小明、小敏两人一起做数学作业,小敏把题读到如图(1)所示,CD⊥AB,BE ⊥AC时,还没把题读完,就说:“这题一定是求证∠B=∠C,也太容易了.”她的证法是:由CD⊥AB,BE⊥AC,得∠ADC=∠AEB=90°,公共角∠DAC=∠BAE,所以△DAC≌△EAB.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B=∠C. 小明说:“小敏你错了,你未弄清本题的条件和结论,即使有CD⊥AB,BE⊥AC,公共角∠DAC=∠BAE,你的推理也是错误的.看我画的图(2),显然△DAC与△EAB是不全等的.再说本题不是要证明∠B=∠C,而是要证明BE=CD.” (1)根据小敏所读的题,判断“∠B=∠C”对吗?她的推理对吗?若不对,请做出正确的推理. (2)根据小明说的,要证明BE=CD,必然是小敏丢了题中条件,请你把小敏丢的条件找回来,并根据找出的条件,你做出判断BE=CD的正确推理. (3)要判断三角形全等,从这个问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数学中考图形的变换专题复习题及答案

热点11 图形的变换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图形的平移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形上任意点移动的方向相同; B.图形上任意点移动的距离相同 C.图形上可能存在不动点; D.图形上任意对应点的连线长相等 2.如图所示图形中,是由一个矩形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所形成的图形的是()A.(1)(4) B.(2)(3) C.(1)(2) D.(2)(4) 3.在旋转过程中,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的位置所需的条件是() ①三角形原来的位置;②旋转中心;③三角形的形状;④旋转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如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图形中可由△OBC平移得到的是(? )A.△COD B.△OAB C.△OAF D.△OEF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别在△ABC的边AB、AC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D、E,使DE∥BC,?则△ADE?是△ABC 放大后的图形; B.两个位似图形的面积比等于位似比; C.位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位似比; D.位似图形的周长之比等于位似比的平方 6.下面选项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梯形 C.五角星 D.菱形 7.下列图形中对称轴的条数多于两条的是() A.等腰三角形 B.矩形 C.菱形 D.等边三角形 8.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图案中既包含图形的旋转,?又有图形的轴对称设计的是() 9.钟表上2时15分,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 A.30° B.45° C.22.5° D.15° 10.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如果将线段BD绕点B旋转后,点D?落在CB的延长线上的D′处,那么tan∠BAD′等于() A.1 B2 C. 2 2 D.2

中考物理专题强化训练-图像问题(有答案)

专题突破(十) [图像问题] 1.[东城二模] 如图Z10-4所示的各图像中能正确描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是( ) 图Z10-4 2.海淀一模如图Z10-5所示是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表提供的几种常见物质的密度可知此种物质是__________。 图Z10-5 ) 物质密度ρ/(kg·m-3) 水 1.0×103 酒精0.8×103 水银13.6×103 冰0.9×103 铝 2.7×103 铜8.9×103 3.[西城一模]小强探究F N随力F T变化的图像,如图Z10-6所示。当F T=1 4.5 N时,N=________N。 4.石景山一模小明利用如图Z10-7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沿杠杆O P匀速下滑过程中,竖直细绳P N所能承受拉力的变化规律。轻质杠杆O P长1 m,能绕O点转动,细绳P N将杠杆与固定不动的力传感器相连,物体A通过滑环挂在M点(滑环和绳子的质量不计),O M的长度为10 cm,杠杆O P与水平方向成30°角时,物体A随滑环刚好沿杠杆由M点向P端匀速滑动,力传感器显示的绳P N所受拉力随滑动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物体A匀速滑动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_W。

图Z10-7 5.西城一模小亮利用如图Z10-8甲所示装置研究“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物体所受拉力与物体所受浮力的关系”。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随物体所受浮力F浮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你根据图像分析: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1.2 N时,F浮=________N。 图Z10-8 6.石景山一模图Z10-9甲是通过电阻R和小灯泡L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若将它们接入如图乙所示的电路中,当只闭合开关S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2.4 W;再闭合开关S1,经过10 s电路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J。 图Z10-9 参考答案 1.C 2.m=0.8 g/cm3·V酒精 3.1.5 [解析] 由题图知,F N随力F T成线性关系,设其函数关系为F N=kF T+a, 由图知,当F T=4 N时,F N=12 N,则: 12 N=k×4 N+a ① 当F T=14 N时,F N=2 N,则: 2 N=k×14 N+a ② 联立①②可得,k=-1,a=16 N, 则函数关系为:F N=-F T+16 N。 当F T=14.5 N时,F N=-14.5 N+16 N=1.5 N。 4.0.4 5.7.8 6.36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

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振动是一个质点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现象,波动是全部质点联合起来共同呈现的现象.简谐运动和其引起的简谐波的振幅、频率相同,二者的图象有相同的正弦(余弦)曲线形状,但二图象是有本质区别的.见表: 振动图象波动图象 研究对象一振动质点沿波传播方向所有质点 研究内容一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时刻所有质点的空间分布规律 图线 物理意义表示一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移表示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图线变化随时间推移图延续,但已有形状 不变 随时间推移,图象沿传播方向平 移 一完整曲线占横坐 标距离 表示一个周期表示一个波长

201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及多解问题 【例1】如图6—27所示,甲为某一波动在t=1.0s 时的图象,乙为参与该波动的P 质点的振动图象 (1)说出两图中AA /的意义 (2)说出甲图中OA /B 图线的意义 (3)求该波速v= (4)在甲图中画出再经3.5s 时的波形图 (5)求再经过3.5s 时p 质点的路程S 和位移 解析:(1)甲图中AA /表示A 质点的振幅或1.0s 时A 质点的位移大小为0.2m ,方向为负.乙 图中AA /’表示P 质点的振幅,也是 P 质点在 0.25s 的位移大小为0.2m ,方向为负. (2)甲图中OA /B 段图线表示O 到B 之间所有质点在1.0s 时的位移、方向均为负.由乙图 看出P 质点在1.0s 时向一y 方向振动,由带动法可知甲图中波向左传播,则OA /间各质点 正向远离平衡位置方向振动,A /B 间各质点正向靠近平衡位置方向振动. (3)甲图得波长λ=4 m ,乙图得周期 T =1s 所以波速v= λ/T=4m/s (4)用平移法:Δx =v ·Δt =14 m =(3十?)λ 所以只需将波形向x 轴负向平移?λ=2m 即可,如图所示 (5)求路程:因为n=2 /T t =7,所以路程S=2An=2×0·2×7=2。8m 求位移:由于波动的重复性,经历时间为周期的整数倍时.位移不变·所以只需考查从图示时刻,p 质点经T/2时的位移即可,所以经3.5s 质点P 的位移仍为零. 【例2】如图所示,(1)为某一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图,(2)为参与该波动的P 点的振动图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该列波的波速度为4m /s ; B .若P 点的坐标为x p =2m ,则该列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C 、该列波的频率可能为 2 Hz ; D .若P 点的坐标为x p =4 m ,则该列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 解析:由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可知该列波的波长λ=4m ,周期T =1.0s ,所以波速v =λ/T =4m /s . 由P 质点的振动图象说明在t=0后,P 点是沿y 轴的负方向运动:若P 点的坐标为x p =2m ,则说明波是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若P 点的坐标为x p =4 m ,则说明波是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的.该列波周期由质点的振动图象被唯一地确定,频率也就唯一地被确定为f = l /t =0Hz .综上所述,只有A 选项正确. 点评:当一列波某一时刻的波动图象已知时,它的波长和振幅就被唯一地确定,当其媒质中某质点的振动图象已知时,这列波的周期也就被唯一地确定,所以本题中的波长λ、周期T 、波速v 均是唯一的.由于质点P 的坐标位置没有唯一地确定,所以由其振动图象可知

图像变换基本模

图像变换基本模

————————————————————————————————作者:————————————————————————————————日期:

图像变换的基本模型 一、常用图象的变换模型 变换模型是指根据待匹配图像与背景图像之间几何畸变的情况,所选择的能最佳拟合两幅图像之间变化的几何变换模型。可采用的变换模型有如下几种:刚性变换、仿射变换、透视变换和非线形变换等,如下图2.4。 (1) 刚体变换 如果一幅图像中的两点间的距离经变换到另一幅图像中后仍然保持不变,则这种变换称为刚体变换(Rigid Transform)。刚体变换仅局限于平移、旋转和反转(镜像)。在二维空间中,点(x,y)力经过刚体变换到点(x',y')的变换公式为: ' ' cos sin sin cos 1001 x y x t x y t y ? ? ??± ?? ?? ???? =±?? ???? ?? ???? ?? ?? (2.25) 上式中?为旋转角度,,T x y t t ?? ??为平移变量。 (2) 仿射变换 如果一幅图像中的直线经过后映射到另一幅图像上仍为直线,并且保持平行关系,则这种变换称为仿射变换(Affine Transform。仿射变换适应于平移、旋转、缩放和反转(镜像)情况。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 12 ' 34 10011 x y x a a t x y a a t y ?????? ?????? = ?????? ?????? ???? ?? (2.26) 其中(,) x y t t表示平移量,而参数 i a则反映了图像旋转、缩放等变化。将参数,,(1~4) x y i t t a i=计算出,即可得到两幅图像的坐标变换关系。 (3) 投影变换 如果一幅图像中的直线经过后映射到另一幅图像上仍为直线,但平行关系基本不保持,则这种变换称为投影变换(Projective Transform )。二维平面投影变换是关于齐次三维矢量的线性变换,在齐次坐标系下,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变换具体可用下面的非奇异3x3矩阵形式来描述,即: 图2.4 图象的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