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21古诗词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古诗词三首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有感情朗读,感悟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人、词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诵读古诗词,体会古诗词中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及意象,边读边想象,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优美、生动。

2.感悟画面,体会诗人、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作者资料和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以“秋”为题,且诵且悟(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描写秋天的诗句,指

名朗读,引导学生质疑:这些诗

句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你发

现了什么?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

流萤。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春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2.引学: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往

今来,多少诗人吟诗抒情,寄情

于景。我们现在来认识两位诗

人。

1.(1)大声吟诵,交流发现:

同是写秋天,但诗人抒发的情感有

喜有忧,前两句抒发乐秋之感,后

两句抒发诗人悲秋之怀。

(2)多种方式朗读,读出诗人喜和忧

的不同情怀。

①重读重点字,体会情感。(轻、扑,

胜春朝,怒、卷,愁)

②韵律朗诵。

③师生接读,试背。

2.了解诗人王维和张继。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汇报诗

人生平。

(2)交流发现:王维是一位心胸豁达

的诗人,常写乐山乐水的诗;张继

仕途不顺,郁郁寡欢,常写诗抒怀。

课前出示秋天主题

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从

诗句中捕捉诗眼,体会诗

人抒发的不同情怀。但不

必让学生具体说出每句

诗抒发的情感,只需整体

把握喜和忧即可。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10分钟) 1.出示《山居秋暝》和《枫桥夜

泊》。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2)初步感知:两首诗中诗人心

境是否相同?

2.检测朗读,夯实字词。

3.指导写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体

1.对照大屏幕,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和停顿。

(2)交流发现:《山居秋暝》以喜为

主,《枫桥夜泊》以愁为主。

2.抽读古诗,汇报要注意的字音、

字形强调:

“泊”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bó。

3.观察教师范写,认真练写。

4.朗读感悟。

1.教师根据学生自由朗

读情况,引导抓住诗眼初

步体会诗情,不必要求太

高。

2.检测字词可运用小组

交流汇报的形式,教师适

当点拨。

感悟。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

好停顿,也可利用范读来

正音。

三、自主研读,感悟诗意(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和《枫

桥夜泊》两首诗,对比阅读。

(1)指导学生先自由读,再找到

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2)巡视指导。

2.出示《山居秋暝》,倾听发言,

适时点拨,启发想象画面,指导

朗读。

(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想象画

面,朗读第一、二句,体会静态

美。

(2)引导学生围绕第三、四句,

体会林间灵动之美。

(3)指导学生回顾并有感情地朗

读全诗,再思考:诗人抒发了什

么情感?

3.出示《枫桥夜泊》,倾听发言,

适时点拨。

(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和诗眼汇

报读书收获,并适时鼓励评价。

相机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

渔火。

(2)指导学生从诗中找到作者什

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到什么,

学生从中感受到什么。相机板

书:寒山寺、钟声。

1.自由读两首诗,展开交流。

(1)动笔画出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

物,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所描绘的

景色。

(2)自主学习,写一写批注。

2.汇报《山居秋暝》读书收获,并

说说自己的理解。

(1)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空山、新

雨、明月、清泉。这几种景物构成

一幅优美的林间秋景图。有感情地

朗读第一、二句,读出恬静之美。

(2)抓住“喧、浣、莲、舟”理解诗

句中描绘的动态美。借助图画,描

绘画面,读出灵动之美。

(3)把体会带进古诗中,读出自己的

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3.围绕《枫桥夜泊》进行读书汇报,

说说自己的理解。

(1)汇报要点一:写月写的是“月

落”,写乌鸦写的是“乌啼”,写

霜写的是“霜满天”,每一种景物

都透露着凄凉愁苦之感。

①个别读。读第一、二句,读出凄

凉之感。

②抓住诗眼“愁”,试着理解诗人

愁什么,再读好这两句话。

(2)汇报要点二:诗人卧于客船中,

夜半时分,听到寒山寺中的钟声声

声入耳,一种孤寂的愁绪令人彻夜

难眠。

①个性朗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

半钟声到客船”。

②围绕钟声,进行想象:“钟声”

让诗人在这个难眠之夜想到了家

乡,想到了自己的抱负、想到了未

来的前途……

1.对比两首诗,要重在引

导学生发现两首诗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2.在读书中,启发学生用

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写批

注。

3.汇报月落、乌啼、霜满

天时要结合画面想象理

解诗句的意思,不要生硬

地叙述古诗的意思。

4.汇报《枫桥夜泊》后两

句时,教师要让学生提炼

出学法,即抓住时间、地

点、事件来学习古诗,联

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抓住意象,升华主题(用时:10分钟) 1.总结:回眸已千年,枫桥边,

物是人非(擦去板书的月落、乌

啼、霜满天、渔火、寒山寺),

1.结合板书,围绕钟声诵读诗句。

2.接读。

(1)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

此环节可以理解为

以文带文,由诗中意象

“钟声”带出在张继之

不变的是钟声。

2.出示有关钟声的句子,引读。

(1)所以3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道——

(2)600多年前的高启写道——

(3)800多年前的陆游写道——3.引思:为何这么多诗人相隔数百年,也喜欢写钟声?钟。——《夜雨题寒山寺》清·王

士祯

(2)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

声。——《泊枫桥》明·高启

(3)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

钟。——《宿枫桥》宋·陆游

3.探究:是张继第一个写到了寒山

寺钟声,他为后人启思,使人情感

共鸣。

后再写钟声的诗句和诗

人。教师在教学时应梳理

好语言,引读诗句,层层

升华情感,催发学生对诗

人张继的敬佩之情,对诗

中钟声的共鸣。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学法迁移,导入新课(用时:10分钟) 1.导入:学习古诗词,我们要善

于抓住诗眼,品味诗情。这也是

我们上节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

用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使

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

《长相思》。

2.引学:这是一首词,句式有长

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这首词

又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让

我们先扫清字词障碍。

3.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两遍,读准字音。

(2)指导识记多音字“更”。

1.交流总结:运用抓住意象品读词

句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诗情。

2.倾听教师介绍,了解《长相思》

的体裁。

3.初读,按照学习提示自学生字。

(1)读词,读准“榆、畔、聒”等的

读音。

(2)了解“更”在本课的音及义。

1.教师根据学生自由读

的情况,引导抓住诗眼初

步体会诗情,不必要求太

高。

2.检测字词可运用小组

交流汇报的形式,教师适

当点拨。

3.初读词,要指导学生读

好停顿,也可利用范读来

正音。

二、自主研读,理解内容(用时:20分钟) 1.指名读《长相思》,顺势学习

这首词。课件出示上阙: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1)指名朗读,思考:上阕写了

哪些景物?

(2)交流: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这

些景物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

感?说出感受。

(3)小结:诗中的景物也叫意象,

关注意象,读好句子,我们可以

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上阙,体

会情感。

2.课件出示下阕引导学生自学: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学

1.共同学习上阕。

(1)一名同学朗读上阕,其他同学注

意找到上阕中写到的景物:山、水、

榆关、灯。

(2)小组交流汇报。

①两个“一程”写出了山水迢迢,

路途遥远,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怀

揣忧愁。(读“山一程,水一程”)

②从“夜深千帐灯”感受到孤寂愁

苦的情绪。(读“夜深千帐灯”)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上阕。如:

三名同学分别朗读,全班齐读。

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下阕。

(1)自由读下阕,动手圈画词中意

象。

1.引导学生慢读句子,边

读边品味景物及关键词。

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

在说不透彻时,教师加以

引导并梳理语言。同时,

注意让学生读出自己的

个性体验。

3.学生自学下阕的前提

是学会上阕的学法,即找

意象、品词、说感受、读

出体会。教师在教学时,

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

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

习。

(2)巡视指导学生的读书和批注。

(3)聆听学生回报,相机指导朗读。(2)抓住词语,理解意思,读出感受,

写出读书批注。

(3)汇报要点:

①“风、雪、乡心、故园”这些景

物是下阕所描写的。

②“风雪”“一更”从环境的恶劣

烘托诗人的凄苦愁绪,那声音整夜

未停让思念家乡的心无法入睡。(多

人朗诵下阕)

感。处理朗读可以尝试配

乐、慢读、节奏变化、轻

读个别词等方法。

三、指导书写,积累语言(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榆、

畔”,指名读。提供自主学习写

字的机会。

2.教师示范写个别字,相机指

导。

3.巡视,订正学生书写。

4.出示诗词,再次朗读,积累。

1.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

方,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正确、

美观。

2.交流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的字,左窄右宽。自主书写。

3.观察教师的范写,练习并对照,

发现问题自主订正。

4.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指导书写时,先引导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

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

写注意事项。范写时,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

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

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注意整合同样结构的字

的相同写法,引导学生在

书写时做到行款整齐,有

一定速度。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冀中的地道战》人教(部编版)

8冀中的地道战

导学案设计

课题冀中的地道战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认识“侵、略”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任”,会写“侵、略”等10个字,会写“侵略、修筑”等14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3.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感受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1.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感受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地道战》影片片段。(教师) 2.查找有关地道战的资料、抗日战争的背景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分享资料,激情揭题(用时:51.板书课文题目:冀中的地道战。

2.引问: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

1.齐读题目。

2.初步交流地道战的资料。

1.教师侧重引导学生对“扫

荡”的了解,为学文埋下伏

分钟) 解?

3.介绍背景。(课件出示日本侵

华图片)

4.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5.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

速读课文。3.学生说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

抗日战争的资料。

4.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5.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

读课文,记下所用时间。

笔。

2.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

质疑,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速读

课文。

二、检查预习,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指名读,

齐读)

2.指导学生写一写。(方法:观

察字形,发现关键笔画,再范写。)

3.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4.组织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

要写了什么?

5.师生交流写作层次。引导学

生分清详略,并形成“产生和作

用——式样和特点——在历史上

的地位”的板书。

1.正确读记词语。(互相纠正字

音,重点掌握多音字“任”。)

2.在作业本上写下自己认为最

难写或者最重要的两个词语,理

解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

一说。

3.可以运用查字典法、近义换

词法及反义词否定法。

4.带着问题速读课文。边读边

思考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主

要内容。

5.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试

着总结各部分内容。(产生和作

用——式样和特点——在历史

上的地位)

1.教师在检查预习时,结合预

学案中的内容,着重落实的词

语有“岔道、吆喝”等,做到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重点强调生字的读音:

“岔”是翘舌音,“陷、拐”

是三拼音。

3.引导学生用区别形近字等

方法识记生字。

4.书写生字时要注意引导学

生注意“陷”字右下是

“臼”,不是“白”。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用时:13分钟) 1.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

内容能体现地道战是个奇迹。用

横线画出来。

2.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

3.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文章内容

及感受。

1.速读课文,从字里行间细心地

找一找,画一画,用心地读一读,

初步感受地道战的神奇。

2.把自己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词

语标注在书上。

3.小组内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

和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批注

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所画句子

的描写特点,从内容、感悟上

分别做批注。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学习的

内容。

2.搜集描写地道战的资料。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层次。

2.自主积累。

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提示

学生利用板书概括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交流资料,明确重点(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词语。

2.回顾课文脉络。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

内容。

学生朗读词语的时候相

机强调字音。

二、紧扣“奇迹”,体会智慧(用时:26分钟)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

中能够体现地道战是个奇迹的段

落,在印象深的地方做好批注。

(1)巡视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

(2)指导填写学习活动卡。

2.组织交流,适时引导、点拨。

3.课件出示句子及关键词语,引

导学生品读并体会。

(1)引问: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

伟大的奇迹,那它“奇”在哪

儿?

(2)追问:这一奇迹是如何产生

的?

(3)出示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运用

解读关键词和联系背景资料的方

法品悟文章内容。

4.出示课外资料,播放电影片段,

帮助体会。

5.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引

读。

1.认真阅读课文,找一找,画一

画,填写学习活动卡:用精练的

语言填写学习活动卡,在填写时

与小组内成员交流意见,互相启

发和补充。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奇”。

(2)交流“奇”的部分,重点品

读。

(3)感受奇迹来自人民的智慧和

力量。

4.观看影片,加深体会,升华

理解。

5.找出最感动的地方自由读、

畅读、互赏、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填写活动卡

时应先引导学生按要求速读

课文,再重点交流自己的阅读

感受。

2.在学生理解这一奇迹是如

何产生的时,可引导学生结合

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回答,并结

合自己的感悟朗读相关语句。

3.教师在播放影片片段时,

应提前剪辑好,注意只播放地

道战作战的精彩部分,时长控

制在3分钟之内。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用时:6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导思: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

受?

1.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学生

交流。

2.畅谈感受。

可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

感受,也可围绕阅读策略来

写。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推荐观看《地雷战》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

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教师在推荐阅读时可以

出现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

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太阳|人教(部编版)

太阳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1-3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并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将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5、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并通过句子练习来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种写法。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己总结,然后以创作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锻炼了学生

自学能力,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太阳》,齐读课题,读出气势,猜一下,为什么老师选择《太阳》为公开课。

因为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记叙文、诗歌不一样,是科普类的说明文(板书:说明文)

交流搜集的太阳资料。(学习搜集资料要提取简要的信息,条理要清楚。)

二、新授

(一)检查预习,交流成果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并思考写了太阳哪两方面的内容?

2.检查生字,指导辨别氏、抵

3.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太阳的特点

1.作者由神话故事引出太阳,就是《后羿射日》。谁读一下这个神话故事。

师:老师讲的故事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可能呢?科学的答案就藏在文章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太阳都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出示要求)

2.交流太阳的特点(板书:远、大、热)

(1)交流远

投影:太阳离我们有()……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比一比:太阳离我们很远。

师:这两句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句更好?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列数字)还怎样说明太阳离我们远的?(举列子)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师:是呀,1.5亿公里,真够远的。这么远怎么能射到呢?(变陈述句)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别的原因吗?

(2)交流大

生:因为太阳很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投影: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师:这里也用了刚才学习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还把太阳

和什么作比较?(课件)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比,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太阳的确很大。板书:作比较

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样一比,确实够大的。仿写: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给第二段加个结尾。还有一个原因

(3)交流热

投影太阳会放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像个大火球,试什么说明方法?(板书:打比方)

(4)练写说明方法

①辨一辨

作者就是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更清楚、更直观的让我们了解了想要说明的内容,这些方法在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中也有运用。辨一辨下面的句子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课件出示练习,语文园地我的发现)

②身高说一说

谁来当模特,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身高,用上说明方法。

总结:不能生搬硬套,要为特点服务,要不会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③方法练一练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他认为,以他的资历,肯定能让你们掌握这些说明方法,嘉宾出场,屏幕:鲸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教师简笔画鲸)

谁来说,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

(接着画,大象)

(二)关系密切

1.太阳的这些特点到底和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关系呢?书上有一句话很自然的把两部分内容联系到一起了,是那句话?(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2.请你们接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哪些事物离不开太阳,只有这些事物吗?加个什么号?(省略号)所以作者才说,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3.让我们用一首小诗作结,再来赞美一下太阳。

出示小诗。

三、总结

虽然,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我们人类还是发现了她许许多多的秘密;虽然,月球上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但是我们人类还是登上了月球。

这些都是谁的功劳?你想不想去探索宇宙中更多的奥秘?最后让郭沫若的这句话成为我们的共勉。

板书设计:

太阳

说明内容说明方法

远列数字、举例子特点大作比较

热打比方

关系密切

2016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猫导学案

第五单元导学案 17、猫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摘录的习惯。 2.概况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把握文章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预习导航】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涩.()怂恿 ..()()蜷.伏()惩.戒() 怅.然()畏罪潜.逃()诅.骂()红绫.() 安xiáng()懒duò()冤wɑng() n.üè..待()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通读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课后表格。见P100 (三)合作探究: 1.默读17-34段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作者通过回忆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智取生辰纲》学案 【知识链接】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

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 交一碗酒哇/(不分贵贱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 有哇/咳咳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一路看天不低头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该出手 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嗨呀依儿呀唉嗨唉嗨依儿呀/嗨呀依儿呀/ 唉嗨唉嗨依儿呀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理解诗人情感的张扬。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重点·难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人在诗句中的意境。 2.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字词梳理,给下列字注音: 润()晕()揉()翼()戚()枉() 勃()谐()逸()挽()曳() 3.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研读·赏析】 研讨赏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巩固·拓展】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愿望? 家庭作业(选做部分) 说说穆旦这首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推荐阅读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收获·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写作 【文题设置】 从生活中选择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 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联想有两个要素:一、“有一定联系”; 二、“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明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 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对此《文心雕龙》中也曾有精彩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通万里。吟咏之,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石之色。”凭借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系、合起来,把平日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里融合、通、升,形成一种新的思想,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想思在写作中的用相当广泛,它不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而且可以醒我沉睡的心智、 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文,所咏的“物”,要具体描它的形象,于 所抒的“ ”,要表达自己真的感情。“展开想”,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 想到自已真的“ ”的抽象感情。如“ 根”:可以由根深埋于地下,干 的挺直,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想到祖国建没作基石的工人、 民、士、知分子。再如“海潮”:以从“声如千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天卜无” 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想到海潮的守信;从海潮奔、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想到宏抱, 博大胸 【例文引路】 土地 碧空如洗,在的白云下,黝黑的土地,与天空一起向前延伸,像两条永不相 交的平行,着个世界上的一切走向方?? 泥土是博大的。相,人是由泥土成,今天,我都会切地叫“大地母”。广无疆的大地,用大的胸膛,孕育着所有的生灵。我无法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

16 猫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 ..()() 蜷.()伏一缕.() 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课堂检测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七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

第七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长城》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 学法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研读交流让学生读悟文本。 评价设计:1、通过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和做游戏检测目标1和2. 2、通过指名读、互读、激情朗读、指名表演、合作交流等形式检测目标3和 4. 学习预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1.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2.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3.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4.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 2.学习会认的字。 3.学习会写的字。

4.学生书写。(重点点拨:隔、砖、旋等字) 四、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小组学习,思考 1.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2.老师画出图画,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地方。 城台: 垛子: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来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六、课堂小练习。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出示课件)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 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 抒发了;《乡愁》咏叹 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 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牢固掌握21-25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21-25课的主旨,理清课文思路。 3.通过复习重点课文、重点段落,进一步学习环境描写、详略得当等写作方法,并学会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 4.重点掌握并熟读背诵《短文两篇》中的文言常识。 5.了解探险家的故事,并能就探险发表自己的看法。 6.了解快读的相关要领。 复习过程 一、基础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拽()硌()噎()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躯壳() 幻()影疲倦()脐()带真谛()砭()骨 崔巍()履()践疆()域阴霾()筛()糠()犁()铧()颛()顼()水潦()怏()怏不乐 忧心忡()忡卷土重()来芸()芸众生养精蓄()锐 头晕()眼花与其……毋()宁()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yín() diān()狂遗shuāng() xié()奏 fú()射遮bì()坚持不xiè()精疲力jié()毛骨sǒng()然疲惫不kān()鲁mǎng()大胆 语无lún()次死得qí()所迫不jí()待 耀武yáng()威 wèi()缩不前刚毅不qū() yáng() yáng()得意 shān()shān()来迟 zī()zī()不倦 3.解释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 坚持不懈: 风餐露宿: 耀武扬威: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毋宁: 吞噬: 语无伦次: 羸弱: 告罄: 砭骨:

履践: 崔巍: 阴霾: 二、文学常识填空。 1.《伟大的悲剧》作者(),()(国家)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和()方面。本文选自()。 2.《在沙漠中心》作者(),()国作家。他的作品多描述()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等。本文选自《》。 3.《登上地球之巅》作者(),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前任新华社社长。本文选自()。 4.《真正的英雄》是一篇演讲词,作者()。 5.《夸父逐日》选自《》。 6.《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课文主旨 1.《伟大的悲剧》本文是一篇传记,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险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2.《在沙漠中心》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寒冷问题,疲倦问题,缺水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 3.《登上地球之巅》全文以四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攀登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经过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着力描写登山队员在登山中面临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表现了这些困难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克服三大困难的。 4.《真正的英雄》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悼词,从感情脉络来看,全文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主要抒发了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化悲痛为力量。文章表现了开拓进取,勇于献身的美国精神,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5.《夸父逐日》,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人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共工怒触不周山》,借助神话解释了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重点课文重点段落分析。 1. 《伟大的悲剧》 ⑴以时间为线索展开记叙:9个时间点(人、地、事) ⑵重点语句理解:P171练习二 ⑶中心句(主旨句):P171第16段,起点题作用 2. 《在沙漠中心》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

16猫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 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 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 —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 国文化代表团 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 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 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 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3. 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_________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 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 3. 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三只猫,第三只 污涩( ) 红绫( ) 怂恿( ) 怅然( 蜷伏( ) 惩戒( ) 诅骂( ) 虐待( ) (鲜艳) r (相称) 鲜 .(鲜为人知) 称L (称号) 念;表 ) 二维码《猫》 课文朗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 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同“馐”,美味的事物。箸:筷子。 歧路:叉路。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新整理

16 猫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点)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红绫.()怂恿 ..()怅.然() 蜷.伏()惩.戒()诅.骂()虐.待() (鲜艳)(相称) 鲜(鲜为人知)称(称号)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怅然:。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三只猫,第三只 4.圈点勾画并总结作者所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 来历性情外形家中地位结局 第一只猫从隔壁要来的很活泼,“在 太阳光里滚 来滚去”“扑 过来又扑过 去”花白的毛, “如带着泥 土的白雪球 似的” 很受喜爱。病死 二维码《猫》 课文朗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目标1.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目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目标 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目标 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 — 【课前预习】 一、注音或写字 金樽.()投箸.()闻笛fù()侧畔.()长.()精神qi óng ()楼歧.()路酬.()烂柯.()人 婵.()娟宫què()低绮.()户 【学习过程】 学习《行路难(其一)》 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 珍羞.直.万钱会.济. 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 (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 (6)上下一白() (7)雾凇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沁园春雪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5 日主备人:陈春燕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背景、把握大意。 2、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过程与方法: 3、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作者的诗情画意。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 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知识梳理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四、学法指导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课题遨游汉字王国课时10 主备人 导学目标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意识。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导学 重难点重点1.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3.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难点1.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导学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制定计划。 活动板块学案导案个性修改 一、预习检测1.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吗?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书,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这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学生谈自己对汉字的初步了解 二、合作探究介绍活动内容: 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例“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月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部编版】2019秋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编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 1.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

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词: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词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三、自主学习 1.注音、写字: 分(fèn)外惟余莽莽(mǎng)红装素guǒ(裹) yāo ráo(妖娆)稍xùn(逊)江山多jiāo(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你是人间四月天》导学案(含答案)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导学案 课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的内涵。(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 3.理解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馨的、富有情意的意象。(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林徽因诗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这首诗发表于1934 年4月的《学文》一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读准字音: 轻灵(línɡ)娉婷(pīnɡ)鲜妍(yán) 冠冕(ɡuān miǎn)呢喃(nán) 辨清字形理解词语: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这里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哲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才学、智慧、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