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组群逻辑、结构模式与优化策略——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图书馆助力地方农业发展路径分析——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1引言农业兴,则根基稳。
党中央一直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1]。
一直以来,全国上下在着力解决“三农”难题、构建农村新业态新模式上坚持不懈,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农村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短板依然存在[2]。
结合当前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省内各农业类高校图书馆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为全校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农业前沿信息,但该类图书馆服务对象有限,农业信息成果转化成效缓慢。
如何进一步发掘省内各农业类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赋能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实现“十四五”规划中至2025年农业基础更稳、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和农业现代化重要进展的战略目标[3]也就成了农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研究区概况甘肃省版图呈狭长条带状,交会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经纬度介于92°13′E ~108°46′E和32°11′N ~42°57′N 之间,地域总面积为4.26×105km 2[3]。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甘肃省深居西北内陆和复杂的地貌类型等独特的地理区位致使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根据2021年《甘肃发展年鉴》资料显示:2020年甘肃省农村人口数为1194.7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47.77%;较2000年下降28.88%;创造农业生产总值2103.6亿元,较上年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4元,较2015年的6936元增长3408元,增幅达49.13%,农民手中可支配的收入增多,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全省农业经济增长发展迅速,综合自然地理区位,已形成有相当规模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以“牛羊菜果药蔬”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借大数据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但是,甘肃省农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如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等,农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比较明显。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群逻辑、问题表征与发展方略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群逻辑、问题表征与发展方略作者:***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2年第11期摘要:“雙高”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类型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与主要路径。
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在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现实需求,构建高质量专业群,需厘清其中的产业结构逻辑、岗位需求逻辑与知识统整逻辑。
对此,文章以广东省14所“双高”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问题表征,从优化专业群内部专业布局、统整专业群课程体系及提高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适应性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提出有效的发展方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群逻辑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1-0046-06一、问题提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致力于建设一批具备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群,以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地处于湾区腹地,职教实力和规模居于全国前列。
随着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的顺利推进及广东省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顺利展开,人力资源是广东省各项战略任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依据教育部公布的第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可知,广东省共有14所高职院校入围全国首批“双高”院校建设计划,其中高水平建设单位5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9所。
然而,实现“双高计划”的建设目标不仅仅在于实现院校内部专业的调整与重组和外部产业的沟通与衔接,更在于以专业群的构建突破院校治理方式与发展方向。
基于此,本文拟从广东省14所“双高”院校入手,明晰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剖析专业群组群的症结所在,并为高职院校构建高质量专业群提出切实的发展方略。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907-2007)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907-2007)
无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年(卷),期】2006(000)021
【摘要】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黄河之滨的甘肃省会兰州,是该省唯一一所培养农业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面向西北各省区招生的大专层次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的最前身是1907年成立的甘肃官立农林学堂,在上世纪60年代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八所重点农业学校之一。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5.83
【相关文献】
1.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r——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毕文
2.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及满意度调查分析r——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毕文
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问题解析——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赵珂巍
4.涉农高职学院教育科技赋能文旅产业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例 [J], 任向红
5.基于"三农"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 [J], 徐向暹;姬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摘要:现如今,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维度、制度维度和组织维度上的创新,对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系统,农业经济管理难度不断增加,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因此,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引言当前,农产品的品类日益丰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供应充足,催生出了多元化的农业经济模式,使得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背景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的品质大幅度的提升,农产品的经营更加多元化,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1农业经济管理概述农业经济管理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决策和现代化手段,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的系统化过程,为农业经济向好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的配置,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农业经济的收益。
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对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研究市场动态,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以及开展农产品的营销和贸易活动。
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农业经济提供支持和指导。
此外,农业经济管理需要进行农作物选择、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等决策,以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脚步,为农业生产的高质高效提供有力保障。
2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2.1创新农业经济发展理念解决我国国计民生问题的关键策略是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除了要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与要求外,农村地区更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思想,这样才能为农村地区经济体系的转型与升级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高效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以甘肃为例

高效 有序 的农产 品流通体 系的构 建
以甘 肃 为 例
张菊霞 , 景
诂
( 肃农业 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 肃 兰州 7 0 7 ) 甘 甘 3 00
【 摘 要 】 加入 WO以后 , 国的农 产 品生产 者 、 T 我 经营者面 临着农产 品市场逐 步对外开放 的竞争压力 , 于一些 对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逻辑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的论文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逻辑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的论文摘要:专业群构建是高职院校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抓手。
“群”内专业主辅关系要以产业链逻辑关系、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
基于专业群构建的目标、原则、效益,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构建应以旅游产业要素逻辑关系为依据,以旅游管理专业或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为核心专业,契合产业链的龙头行业,以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
作者简介:丁宗胜(1968-),男,安徽桐城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构建专业群的思想源于经济学领域产业集群的理论。
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由此产生的发展优势表现在:相关产业共享基础设施,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和交易的便利性;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促进新企业的衍生和成长;促进知识和信息积累,加速创新等[1]。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决定了其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接产业或产业集群。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由“外延式”走向“内涵式”,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的目标,“群”的构建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主要抓手。
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群构建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专业群构建的一般方法比较及构建原则对专业群概念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专业群构建的依据和方法的差异。
目前的理论研究对专业群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这种观点强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的行业基础和学科基础的相近性,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或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着眼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延展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专业群是选择各院校的重点专业或优势专业作为核心或龙头专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
发挥专业(群)优势 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以商务英语专业(群)培养农村跨境电商人才为例

办公自动化杂志0引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是一项需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的伟大任务。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技〔2018〕15号)(以下称《行动计划》)指出“要发挥高校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1]。
依据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的专业服务需求,如何挖掘专业(群)优势,寻找契合点,实现精准对接服务,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需要思考的问题。
1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的专业服务需求1.1服务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助力产业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要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问题,需“突破关键技术与装备,强化技术支撑体系”,根据现代化需求,加强服务乡村振兴技术创新。
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特色化农业发展需要多学科、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积极提升食品健康与营养、生态农业、农业装备现代化、信息化改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类专业的服务能力,将专业(群)建设融入农业领域,主动承担技术创新角色,成立科技创新基地、协同创新平台、农技研究院等,逐步形成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助力产业振兴。
1.2服务农村专业人才培育需求,助力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
《行动计划》也指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地方高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韩嵩(2018)等认为“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3]。
发挥专业(群)优势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以商务英语专业(群)培养农村跨境电商人才为例邓霞(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罗定527200)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
优质高职院校背景下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建设路径思考——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优质高职院校背景下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建设路径思考①———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贺智力,谭燕(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广安638000)[摘要]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2017年四川省实施了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培育院校之一。
专业群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凸显专业特色,整合教育资源,增强专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群的现状出发,指出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针对财经商贸类专业群的建设路径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1-0024-0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4〕48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川教函〔2017〕418号)文件精神,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加快建设形成一批紧贴产业需求、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发展整体水平。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四川广安唯一高校、四川省优质高校培育院校,承担着发展一流特色专业群,培育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进专业群建设,培养高水平和高技能型人才,提高财经商贸类专业群的竞争力,彰显财经商贸类专业群的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树立学校专业群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组群逻辑、结构模式与优化策略——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摘要:高职专业群建设是促进“双高”建设计划落地,实现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本文研究探索了农业高职财经商贸专业群的组群逻辑、结构特征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专业群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强化“双主体”协同育人,职化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促进农业教育链、人才链、培训链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职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组群逻辑结构特征育人模式一、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专业群”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是2006 年。
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所谓“专业群”就是在职教领域,将一个或几个建设基础较好的特色骨干专业作为核心专业,与多个关联性较强或基础学科接近的专业共同组成一个集群。
通过专业的融合与贯通,一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配置与共享,另一方面,更好的衔接和服务产业集群,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一般遵循两种组群逻辑:一是基于产业群的组群逻辑。
即根据某一产业的结构特点、空间布局以及产业链条来组建专业群。
该类专业群的组建突出产业引领和区域重点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的有效对接与联动,组群时以实力突出的国家示范重点专业作为引领并形成专业群的核心,或者以省级特色骨干专业为核心,实现与其他相近、相关专业的联通,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是基于岗位群的组群逻辑。
即以相关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导向,精准对接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将相近、相关专业进行整合贯通来组建专业群。
该类专业群注重与职业岗位群的有效衔接,强调按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培养职业人才。
按照上述组群逻辑,我院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的组建就应遵循以下建群原则:(一)专业群与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对接契合的原则。
农业职业教育与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按照高职院校应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集群组建和优化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我院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应契合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型、管理服务型、创业引领型的人才需求,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一”的方式推动专业与产业对接,使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质培优的要求,确保专业群组建与产业集群同向同行,以获得长久生命力。
(二)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协同互补的原则。
专业群涵盖专业之间的关系应体现职业分工的逻辑关系,在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中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层次与类型。
各专业方向要能够体现出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路径,体现相关职业之间胜任能力的综合培养,同时,要实现专业群内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
为此,我院财经商贸专业群由大数据与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与投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七个专业组成。
各专业关联性强、基础学科接近、专业核心课不同,职业核心能力有差别,衔接了农业产业链上的职业岗位,实现了群内师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开放共享。
(三)专业群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构建形成到发展成熟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须保持群内专业的相对稳定。
但考虑到农业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还要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要对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我院财经商贸专业群内的七个专业适应甘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以及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新农科”人才的需求,将其人才培养方向总体调整为从事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经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使专业群的战略目标定位更加适应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的需要。
二、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的结构特征与育人模式(一)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的结构特征契合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质培优、转型发展对高素质“新农科”人才,特别是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紧迫需要,我们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构建思路,将大数据与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与投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七个专业整合贯通,构建形成了以“双核心”专业引领为特征的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
这七个专业在理论基础、技术领域、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密切相关,其中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我院的两个传统优势专业,师资力量强、实训条件好、产教融合深、社会影响力大。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是2011年省教育厅认定的省级特色示范专业,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2015年学院认定的院级特色骨干专业。
按照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组群逻辑,发挥特色优势专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与其他相关专业融通,形成了“双核引领、梯次建设、合力助农”的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
本专业群由两个核心专业引领、两个子专业群协同联动。
一个是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核心,财务管理、金融与投资等专业为支撑的财经类子专业群,主要培养“善理财、会会计、懂金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管理服务型人才;另一个是以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核心,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商贸类子专业群,主要培养“善经营、会销售、懂管理”的高素质生产经营型、创业引领型人才。
两个子专业群依存度高、关联性强、互补互促、协同发展,将七个专业从服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和乡村振兴的角度融合贯通,形成精准对接农业产业链上不同职业岗位的专业链和人才链,专业链和人才链对农业产业链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管理优化,确保农业资源要素在农业产业链上合理配置,进而形成促进农业教育链、人才链、培训链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
专业群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二)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育人模式传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开发课程,培养人才,这对具有确定性、重复性和可分解性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当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创新工作能力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制约瓶颈时,按照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立的“知识本位”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育人模式,便显露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
鉴于此,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的教改思路,我院涉农财经商贸专群各专业应积极实践探索“专创融合”、“课岗证赛”融通、“订单培养”、“冠名培养”等校企“双主体”靶向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以大数据与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与投资等专业集成的财经类子专业群,与中联集团、用友公司、甘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合作,实践探索“训育一体、双证并举、业票财税融聚合、课岗证赛文融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集成的商贸类子专业群,与甘肃远发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武威金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金农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等合作,实践探索“三育融合、四岗递进、工学交替、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理与实、学与做、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创业与就业在产教融合中有机衔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能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类型教育”特点。
专业群育人模式如图2所示。
三、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优化策略(一)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契合度。
高水平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要精准对接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与产业链上从事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最终形成农业教育链、人才链、培训链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以及校企协同育人、共建专业、互利共赢的职教生态。
为此,优化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一要加大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的力度。
继续指导乡(镇)、村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着力提升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契合度。
二要加大乡村振兴新农人培训力度。
继续承担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新农人培训任务,围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受训者需要的模块化课程,分产业、分专业、分类型开展乡村干部、农技人员、产业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
三要加大校企协同创新力度。
继续做好在合作办学的农业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开展产学研创活动,为农业企业提质增效和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专业指导,不断完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产业支撑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受教育者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主要依托。
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优化应遵循“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原则,按照“职业导入—职业岗位—职业拓展”的逻辑,进行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解构整合。
基于此,底层可共享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面向群内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健全人格,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帮助学生认知专业群面向的职业领域,掌握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
中层可融合的专业核心课应依据专业群内各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差别化确定,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核心素养与能力。
上层可互选的专业拓展课应跟踪产业发展和拓宽就业岗位的需要,按照模块化课程实时取舍与更新,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性学习。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做到底层相对稳定、中层体现差异、上层适需调整。
(三)强化“双主体”协同育人,着力提升兼职教师全程育人的参与度。
尽管我院涉农财经商贸专业群聘任了许多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也建立起了“结构化”的“双师”教学团队,但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除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外,因上班和上课存在时间冲突,很难做到全程参与课程教学,致使“双主体”协同育人落实不到位。
再加上政策、体制方面,缺失职教教师的入职资格与标准;缺失吸引企业高技能人才成为职教教师的条件和机制,就必然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只能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直接从企业引进则面临体制不顺的障碍。
为此,学校人事部门应通过创新机制、制定政策、搭建平台、落实待遇等人事政策,破除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体制障碍,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原则,吸引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同时,应安排专职教师轮流到企业实践锻炼。
改变过去按专业教研室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的做法,根据不同职业岗位方向、不同课程模块组建教学团队,以解决兼职教师参与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