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励志演讲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
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句话也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心目中的大学精神。
这句话一听起来还是十分之有吸引力的,作为知识分子,这句话所达到的境界是他们所欲最求的最终目标之一,而王国维,陈寅恪等优秀知识分子作为榜样也值得后世之人的效仿。
每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能够超越“围墙”自主命运的人。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也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校训。
同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则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强调,一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弥补。
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追求人生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所谓“独立”,“自由”,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也不是绝对的。
独立与自由只能在一定的前提下,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的独立,自由。
比如,你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去实现你的独立,自由,但是并不能触犯其法律。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认为,为了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免于“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必须使大学成为“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 只要 能 得 到 知 识 ,有 无 学 位 并 不
重要 ”
是 . 两人 在相 处 中, 丝 毫看 不 出 陈
[ 解
读] 陈 寅恪 是真 正 求知 的
寅恪 对 梁 启 超 的 “ 追随” 。相反 , 他
人, 他 不为名誉 , 不为 学位 , 只 为 求
们 经 常 为 一 些 学 术 问题 争 吵 不 休 .
而 能 够 在 飞 翔 中 不 被 大 风 刮 散 架 的散 文 才是 散 文 中的珍 品 。庄 子 的 散 文 在 历 史 的 大 风 中 飞 翔 了 两 千
的心 . 老 老 实 实 地 在 股 票 与 基 金 的 浮沉 中, 飞翔一生吧。
陈 寅恪 学 贯 中 西 . 通 晓3 0 多 种 文字, 但他 不 屑 于考证 书 , 连 一 张 文 凭都 没有 。 梁启超 知 道他 是 匹 “ 千里马” , 便 极 力 向 清 华 大 学校 长 曹云 祥 举 荐 。 最 终 , 清 华 大 学破 格
聘用这名“ 高 中 生” 为 大 学教 授 。按 理说 . 陈 寅 恪 从 此 应 该 对 梁 启 超 感 恩 戴 德 才 对 .但 让 人 感 到 意 外 的
镰
姜好 的理 想和 信念 , 需要 勤奋顽 强的意 志保驾护航。
中 学语文 ・ 主 题 悦 读 面红耳 赤、 怒 目相视 的 场 面 时 有 发
I l l l 基
“ 文
【 选文三 】
硬 朗 的 人 格 底 气 陈 寅恪 先 生总 是 身 穿过膝 的 长衫, 以钻 研 故 纸 为 业 , 但他并不 是 不 食 人 间 烟 火 的 老 古董 。抗 战 结 束 . 陈先 生回 到清 华 , 除 了天 天 请 人读报 . 还 时 常 跟 学 生 打 听 社 会 上 的 消息。有一 次, 军警 特 务 深 夜 在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
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
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文革”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去世,享年79岁。
摘录“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明星教授易中天曾撰《劝君免谈陈寅恪》一文,劝诫世人不要谈论陈寅恪,理由是一般人学不来: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再次是“耐不住”。
有此三“不住”,看来谈论也枉然。
陈寅恪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他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造诣深厚,成就卓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是隋唐历史研究划时代意义的名著,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
有论者认为“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确是知言。
《柳如是别传》虽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在清代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寅恪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可见其学养深厚、腹笥充盈。
对这样一位举世公认的史学大师、文化巨擘、旷世奇人,后生小子焉敢言三语四妄加贬褒?但免谈,并不妨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这是我们的自由,怕是易教授也不好推三阻四吧?近年来,研究陈寅恪的著述不少,尤以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和吴斌的《寂寞陈寅恪》材料最为翔实,剖析最为深刻,一代学术大师的孤清、倔傲、骨气、胆量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对我们了解一代学术大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大有裨益。
阅读这两部著作,时常让人废书兴叹,感慨良多。
撮其大要,录于后,以就教于方家。
重学轻官,刚介有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一向为学人的价值取向。
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
1953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
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
陈寅恪演讲用稿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大家好,我是会本六班王彤,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人物是民国时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我在找陈寅恪的资料时,看到易中天写的一篇文章:《劝君免谈陈寅恪》。
看完之后顿时觉得自己为了某个目的在这讲陈寅恪很恶心很肤浅。
陈寅恪的确是不能随便拿出来肤浅地谈一下的,他在精神思想境界以及学术上的成就是无法企及的。
今天还是还是心虚地站在这,大部分是引用了别人的观点介绍下陈寅恪,介绍的重点放在陈寅恪的精神气节上。
博学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
前面三位导师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在当时并不出名。
而就是这个不出名的陈寅恪,当他出现在清华园里讲课的时候,连清华的教授们都去听,都真心叹服陈寅恪的博学,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现在哪还能听说过一个教授以学生的姿态去听另一个教授上课这样的事呢。
说陈寅恪博学,必然要讲讲他的求学经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和祖父陈宝箴也就是当时的湖南巡抚,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留学。
16岁陈寅恪从日本回国,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在两年内掌握了德语、法语两种语言。
两年后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求学的轮船。
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
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
注册的是印度学系,别的课他也去听,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不求博士文凭,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现在再难见到这样博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恐怕也是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
读陈寅恪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书人,作为时代的一种特征与存在,时刻都在对这个社会有所反思。
在很多问题面前,他们似乎都是一种"糊涂"的状态,并且这样的"糊涂"被外界猜测为不会思考,甚至是书呆子,而不识时务。
其实并非这样,在我看来,很多时候读书人都在保持一种内心的果敢与抗拒。
他们的抗拒,是来自内心世界的自省。
九十年代中叶,由于一本传记《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中国社会对於已去世多年的著名史家陈寅恪的学术和人品产生了极大兴趣。
过去,陈寅恪虽然是一位蜚声中外学界的大学者,但其声名从未越出过学院的门墙之外。
然而随着该书以及其他有关陈寅恪的文集和相关文献出版,他的声名越出学院围墙,广为传播。
虽然北京当局的报刊所刊此类文章并不算多,但在知识界内部,学人交相传阅,极口称颂,出现了一种”举国争说陈寅恪”的热烈景象。
陈寅恪本人的魅力源自何方?“陈寅恪现象”的原因和意义究竟何在?它对中国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影响?陈寅恪本人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类似我这样的读者甚感兴趣并试图回答的关键问题。
陈寅恪(1890-1969)祖籍江西义宁,出身世家。
所谓“陈氏一门”,是指从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到陈寅恪这三代人。
陈寅恪的挚友、著名学者吴宓曾评价说:“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之所托命者也。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与谭嗣同等人被并称为清末“四大公子”。
他嗜读西方社会政治理论书籍,与梁启超等人经常在一起“讲学论文;慨然思维新变法,以改革天下。
未尝一日居官也”。
陈寅恪本人早年赴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归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学习,宣统二年(1910)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学。
次年归国。
1913年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留学。
1914年归国,一度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
1918年赴美国,入哈佛大学,从朗曼习梵文和巴利文。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提出的。
对此我曾思索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得看法,而我也是一家之言。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着一种独立的精神,可以说它是我们的灵魂,追求独立也是一种成长,在不断求索中,独立使你学会自己拿主意,懂得人情世故,而追求时,自由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它赋予我们动力,指引我们前进。
但是我们也知道,种种行为都是有它一定可行的范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吧。
可我们大多数人都向往着没有约束的独立与自由,但我相信这也就只能在大脑中幻想一下了吧。
从小到大,我们就是从学着依赖再到学着挣脱,再学着成为别人的依赖,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
在匆匆流逝的岁月中,我们体会着生活,寻找着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又有多少人敢站起来大声地说“我是真正的我,我不为别人的思想所羁绊,我走得自己的路呢?”不怀疑我们曾经都想过做自己,难道还不怀疑现在的我们都还有这种想法吗?我甚是怀疑,才能本身是有无穷的魅力,在虚名浮利面前,人都是为了表演失去了自己。
爱因斯坦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他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了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想了当做理想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指引我的是要有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财产,徐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是可鄙的。
”听到有人高谈阔论,自由就是不受约束的,即孔子曰:“随心所欲”,而我总觉得有一丝不理解,也学他是理解有误了,难道那就是所谓的真正独立与自由吗?想过自己的责任吗?想过自己曾经的依赖吗?入学已快一年,大学给了我们许多曾经向往的东西,时间与机会。
充足的时间让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优越的条件给我们提供创造的机会,让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曾有人将鲁迅的作品比喻大学四年的生活,大一是《彷徨》,大二是《呐喊》,大三是《伤逝》,大四是《朝花夕拾》,也许现在的我们已是“山中人”,身在其中更能够感受到其中滋味。
陈寅恪·高分素材日日送达!

陈寅恪·高分素材日日送达!
今日素材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
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
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
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
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
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 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
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
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
”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
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
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
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
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
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
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
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
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
“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主题】标杆;平淡;操守;品格;学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XXX 部 门: XX部
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陈寅恪励志演讲稿: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第 2 页 共 2 页
陈寅恪励志演讲稿: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
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所以我说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
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上的一些问题,我认
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
我、你都应该如此。
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
不以为芥蒂。
我对胡适也骂过。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
的,所以我说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
三光而永光。”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
第 3 页 共 3 页
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正如词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
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第 4 页 共 4 页
仅供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