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试论鲁迅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

试论鲁迅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
中国20世纪初、末两次启蒙运动中,白由主义思潮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重要“西化”语境。
并在世纪末中国经济、补会急剧转型而引起的社会意识的嬗变中再度成为热点,并引山鲁迅研究的一个新悖论话题: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是不是自由‘主义?论争双方见十:见智却又白相矛盾。
本文选取邵建先生的《中国自由主义的“胡冠鲁戴”》和郜元宝先生的《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为“是非方”论争的代表,并简称为邵文与郜文。
一、鲁迅是非自由主义的论争l、鲁迅是自由主义者的理论主张:郜文认为鲁迅是在一九二六年才利“现代评论派”文人集团彻底决裂、继尔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和广州的,在此之前,他在思想上与人多数“五四”知识分子同属自由主义阵营,只不过鲁迅的自由主义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留学欧美比如“现代评论派”文人所理解的自由主义,有所不同罢了。
但尽管有种种不同,鲁迅在白由主义核心理念即“个人自由”上,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并无二致,而且对“个人自由”,或者更通俗地说,对“个人主义”,鲁迅的理解和践履,只会比别人更激烈,也更彻底。
无论早期“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与“立心”思想。
还足“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提倡新道德、进化论。
张扬“住在中国的人类”的世界公民意识。
同情易生的个人反抗、绥惠略夫式的“个人的无治主义”、继续欣赏尼采的超人哲学利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以及和马克思主义的最初接触,所有这些,在反抗落后、愚昧、强暴的东方专制主义的根本态度上,都可以糅进“自由主义”。
影响鲁迅思想的上述内容虽然极其庞杂。
但确实也都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传统。
郜文主要从五四新文化“个人独立自由”的价值公设、鲁迅对自由主义和自由思想两个不同概念的区别、鲁迅“反专制、求自由”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主张等方面展开论证的,引用了鲁迅在《伤逝》中青年女性子君的话“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准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鲁迅最喜欢引用的易生的名言“世界上最强壮有力的人,就是那孤立的人”、以及胡适致周策从信中所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等作为佐证,最后得山结论:.鲁迅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根所生!他批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并不是抛弃与他们共同所属的自由思想这个本根,而是批评他们在专制与共和杂交的怪胎社会中对自由理想的践履的空泛与不切实际。
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剖析(通用5篇)

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剖析(通用5篇)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剖析篇1“互为主体”的概念不仅可以用来解析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解析民族与民族、国与国的关系。
自然也能解析男女之间的关系。
问题是,在紧张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互为参照的意识被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所掩盖。
鲁迅不得不以斗士的姿态出现在这个世上。
鲁迅讨论问题都限制在一个语境进行。
比如宽容是好的,但对手如对你不宽容,就不必去讲宽容。
只有斗争才可能争来宽容的环境。
待到那个新环境到来时,就不该再怒目而待了。
鲁迅其实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却不愿深入阐释。
因为他知道,在无阶级社会到来之前,奴隶们要争取的是自由的空间。
自我的自由不是为了使别人不自由。
正如他所说,革命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活。
这些潜在的观点过去阐释的不多,鲁迅的文本的丰富化与阐释的单一化,或许就是没有看到那个巨大的潜在意识所致。
鲁迅研究必须探到暗语言与暗功夫中。
鲁迅的意识常常在那些无词的言语里,可惜人们很少能走到寂寞的精神暗区里。
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剖析篇2不管是吃喝不愁的时代还是战火连天的岁月,心病永远胜于甚于皮肉之苦,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是所有迷茫与痛苦的根源,在自己迷茫飘忽的时候,小书总是很羡慕那种特别有信仰或者坚定信念的人,于是小书再一次邂逅了鲁迅,你是否也好奇在课本上“毒害”学生多年的鲁迅到底有什么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否想学学他拐着弯骂人的本事?对于非文学专业出身的童鞋来说,提到鲁迅,想到的无非是鲁迅先生写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集《朝花夕拾》以及一些杂文集;或者更具体地说,我们曾经学过《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课文。
可是那时的我们除了知道少年闰土、藤野先生、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觉得他们可怜又滑稽以外,对于这些人物所承载的深刻意义又真正理解多少呢?难道我们真的只是戏剧的看客?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剖析篇3我不知道鲁迅的批判除了针对晚清中国立宪派的“国民说”外,是否也包含着对明治时期以来日本思想的某种观察在内,那时的日本刚经历日清、日俄两大战争,但之前思想界就忙于“脱亚入欧”,把西方殖民/帝国主义的逻辑合法化。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本学期,我的限选课选的是现当代文学,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各大作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的文学社,同时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又进一步的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老师的讲解,我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随着老师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课堂中,我开始渐渐了解这个伟大人,有人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很难懂得,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在老师的讲解下去品味、体会,仍然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当年的状况。
毛泽东评价说,他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他于1924年在北京同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冯文炳、俞平伯等人成立了文学社团---语丝(散文随笔);起社团的文学主张为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他们的主要刊物为《语丝》周刊。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 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试论鲁迅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

试论鲁迅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座丰碑,他的思想贯穿着人类的命运、历史和文明。
作为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生活的苦难与艰辛,更展现了他对美学自由主义的思考与追求。
美学自由主义,是一种追求艺术的自由、前卫、反传统的思想。
鲁迅强调了人的自由,反对传统的束缚和拘束。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独立自由、前卫新潮的文学风格与思想内涵,鲜明地反映了他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
鲁迅在其著名小说集《呐喊》中,将眼光聚焦于落后的中国社会,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控诉了封建思想和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导致的社会腐败。
他的小说关注了个体与社会、人性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描写中将“简洁大气、直抒胸臆”的写作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鲁迅的文学思想进一步体现在他的散文代表作《中国文化简史》中。
散文作品通常是友好、留白和通俗的,但在这篇书中,鲁迅敢于露出自己的尖锐和直白。
他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呈现出对知识现代化的渴求,强调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实践的必要性。
鲁迅一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文方式,在文风上不断追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从鲁迅的文学作品层面看,他对文学的追求与实践可以看作是对美学自由主义理念的主动践行。
他尊重自由、独立思考、追求创意,反对政治权力对表达的干涉,反对任何一种精神或文学上的束缚与规范。
总之,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强调了人的自由、独立思考等传统美学思想,并融入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更影响了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成为了我们一代人的文化遗产。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一、鲁迅之初认识对于鲁迅,我作为一个绍兴人,该是对他有着一份更亲切的情愫吧!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鲁迅是在小学课本上,那时听老师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绍兴人。
顿时,年幼的我,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伟大的绍兴人!我,是与他同乡的!也因了年幼,当时并不了解鲁迅,只知道他是个大作家,他是个绍兴人,他和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竟有这样的关系!也是在当时,一下就喜欢上了鲁迅先生与他的作品。
二、鲁迅之再认识渐渐长大了,受当时的语文老师影响,更多地开始接触鲁迅,然而喜欢归喜欢,他的作品是真的很难懂。
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似乎更能很好地理解鲁迅小说中提到的场景——热闹的社戏,戏台下孩童的玩闹的乐趣(《社戏》),在下雪天用畚箕捉麻雀,在菜园子里抓小虫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神圣的祝福(《祝福》),就算是《少年闰土》中提到的沙地、西瓜地的场景也是有机会去稍远一些的海涂见到的。
只是那些本在我眼中平凡的小事,一些儿童简单的乐趣与平常的小游戏,在他的眼中就是能看出异于常人的东西来,在他的笔下愣是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让人读来或怀念,或向往,或叹息,或惆怅,或迷惘——这便是他这样的大文豪与我这样的小虾米(或许小虾米都算不上)区别吧。
爱他的小说,爱他的散文,爱他短小的诗,爱他尖锐的语言,但每每需要挖掘作品的思想时,我总是沉默了——他的作品,有太多的内涵,有太多的批判,那些简单的文字或许很多时候是晦涩的语言包含了太多民族的、历史的东西,我浅薄的历史知识和单纯的思想模式,品不出那深刻的内涵,每次都只能是无奈地想到其中的一点两点,至于还有三点四点,我是望尘莫及的。
所以我偏爱他的小说与散文,诸如《呐喊》与《朝花夕拾》,至于他的杂文之类,如《野草》我是不敢轻易拜读的——因为读不懂。
套用陈树鸣先生的一段话:“如果说,《野草》的境界有如崇山峻岭,深径幽谷,这里有峥嵘突崎的峰峦,万丈陡峭的绝壁:这里的流水是山上的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激起万丈的汹涌的波涛,发出声闻百里的轰鸣;而《朝花夕拾》所展示的境界,只是我们常见的村落和田畴,这里没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是她赋予了葱苍的生命,这里的阳光是这样明洁,植物是这样茂盛,一切并不瑰奇,无须震骇或惊叹,但她是那样的亲切和淳朴。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对于鲁迅,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比如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他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情感等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中,我对鲁迅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他的性格。
1936年鲁迅去世时被称作“民族魂”,毛主席在19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绝、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评价的这句话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鼓舞人民群众,借以鲁迅为榜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较充分地概括了鲁迅的主要性格特征,我认为那就是“硬”。
我认为鲁迅的“硬”是一种坚韧、独立、真实、不虚伪不做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同军阀、当时社会的一些文人做斗争、在批判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中体现的最为强烈。
他在口诛笔伐地批判,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揭露,点出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实质,还有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愤怒的高呼“沉默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死后,一个也不宽恕”,其实在一个方面也是这种“硬骨头”精神的体现。
鲁迅的性格特征中的强烈的使命感是我比较钦佩的。
我们都知道鲁迅最初去日本是去学医学的,但后来他看出了当时让中国人落后的不是疾病的困扰而是精神的落后与愚昧,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希望通过他手中的笔来唤醒当时国人的良知,从这一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强烈的使命感。
还有,当时许多文人都深受军阀的迫害放弃了写作,但鲁迅一直在坚持用手中的笔批判军阀,没有丝毫惧怕,就像人们说的那样:“鲁迅手中的笔就像一把刀子,直插敌人的心脏。
”鲁迅在《中国的脊梁》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的鲁迅观

我的鲁迅观从小学开始,就知道鲁迅了,从《三味书屋》知道,他从小就奔波于家、学堂和药店,知道他在课桌上刻得小小的“早”字。
可笑的是,那时班上一时形成风气,每个同学都在桌子上刻上了那个“早”,这就是鲁迅给我留下的最早的印象——那个小小的“早”。
那时的我还太小,不知道鲁迅心中的忧。
后来,我们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他笔下的美好的童年,好像又知道,他的童年似乎也不是那么的无趣,记忆中依然存在着“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这一段我们早已背得是滚瓜烂熟,原来鲁迅的童年也是真么的多姿多彩。
后来才知道,这也许是鲁迅在多年之后,内心里唯一的一点美好的回忆,唯一能让他感到温暖的回忆吧。
也许美丽的百草园中藏着的不仅仅是他的美好的童年吧?后来才开始学习和接触鲁迅的思想。
但在学习时,都不喜欢他的文章,晦涩,难懂,每次学习他的文章总是要耗费很多的时间来解读。
我知道了他是在怎样黑暗的时代下生活,了解他的文章放映了怎样的现实,知道了他在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民族。
民众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他怎么能独善其身。
在不断学习他的文章后,我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待他的,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为什么会有可怜的流落街头的祥林嫂,为什么会有被打断腿仍然要喝酒、穿长衫的孔乙己,为什么会有麻木不仁的看客乐呵的看着被砍头的同胞···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冰冷而又充满热心的鲁迅,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失望而又不是希望的鲁迅。
还记得死在黑暗政府手中的刘和珍君,一位可爱、秀美的年轻人,她爱笑,她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她对中国的前途与希望满怀着信心,她一直希望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救这个国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就开始承托着如此沉重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可爱的刘和珍君。
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就是这样的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的勇士,在执政府前中弹了,而且还被打在头上两棍,死在了自己同胞的屠刀下。
我的鲁迅观

在怀疑中不断前进的鲁迅——我的鲁迅观鲁迅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在我的眼中的鲁迅只是一个“不平凡”的平凡人。
他不是伟人,亦有喜怒哀乐,亦有向命运低头的时候;他曾经不再相信爱情,却和他的学生许广平堕入爱河;他不屑于与贪污的官员同流合污,却为了生计迟迟没有把官职辞掉;他曾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过,却在残酷的现实中陷入彷徨中。
敏感的鲁迅在生活中怀疑着,亦在怀疑中前进着,我想这要从他的成长和创作方面讲起。
年少时的怀疑鲁迅在年少时是幸运的,却亦是不幸的。
他出生在书香世家,比其他人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所以他可以阅读各种的书籍,尤其是杂书。
在浩瀚的书海中,鲁迅不仅仅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也为他以后投身于文学创作夯实基础。
好景不常,由于他祖父的关系,导致他要早早经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
为什么在他家面临巨变时,亲戚的态度如此不一样?当家庭的重担落在单薄而稚嫩的肩膀上时,有谁曾向他们伸出援手?答案是否定的。
小小的心灵受到如此的冲击,这对鲁迅性格的养成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对鲁迅不轻易相信别人或社会埋下伏笔。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当时处在年少时鲁迅的处境,那我们将变成怎么样?我想意志力不坚强的我,将会变成消极而颓废,将自己的心灵永远禁锢在自己的世界,最后沦为那麻木不仁民众的一员。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无法成为鲁迅。
经历人情冷暖的鲁迅将世事看得无趣的同时,对社会产生了怀疑:是否人们都是这样的麻木不仁?还是仅仅是他的亲属是如此?尤其是在他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其他具有西方先进思想的书后,有一股强烈的火焰在他的胸口跳动着。
这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早期鲁迅阅读的那些杂书培养他的文学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天演论》等著作却是他的精神食粮。
所以,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好学的鲁迅的命运开始运转。
在日本留学是鲁迅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亦是最重要的转折。
假设鲁迅没有去到日本留学,那么他就不会有“弃医从文”的想法,也不会有“鲁迅”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之鲁迅观
——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
胡雪丹
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
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
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
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
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
他反专制,反
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
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
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
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
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
精神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这直接关系到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反抗!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正是立人所必经的考验。
我认为这就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的原因。
鲁迅他在沉默中爆发了,鲁迅的“立人”思想不就恰恰是他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抗吗?这
也证明了鲁迅不断的探索如何让中国人摆脱奴役和贫困,从而迈进“世界人”的行列中去。
经过先驱者的启蒙、教育,无数的“闰土”、“阿Q”清醒过来,不在沉默、胆怯、徘徊,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尊个性而长精神”了呢?我是更加愿意在沉默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的。
然而我却似乎无法做到像鲁迅那样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之于行动。
当代之中国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不管是政治上、
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还是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然而我们似乎永远都只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似乎永远都想不到这是关乎自身权益的问题,要起来反抗才行。
其次,鲁迅最是推崇“特操”和“特立独行”的人。
我认为鲁迅一生的显著特点就是特立独行,不粘锅,不去参与任何组织和党派,是个典型的独立的知识分子。
他自由地写作,自由地思想,代表了那个年代可贵的思想自由精神。
也正因为如此,生前的他遭遇到了许许多多派别的攻击,甚至给他扣上了“汉奸”、“无聊文人”等等帽子,皆因为他并不愿意跟随别人的指挥棒起舞而导致的。
1925年,许广平为加入正当问题二征求鲁迅意见时,鲁迅说:“这种团体,一定有范围,尚服从公决的。
所以只要自己决定,如要思想自由,特立独行,便不相宜。
如能牺牲若干自己的意见,就可以。
”鲁迅他就是在这种矛盾和妥协中坚守思想自由,艰难的特立独行的人。
我深深的被鲁迅先生的这种特立独行所折服。
我认为只有特立独行如鲁迅者,在当代的中国才能够真正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然而特立独行如鲁迅者,是需要有相当的觉悟的,我认为没有一定的勇气是无法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的。
想象一下当全班的同学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都回答了“是”而你要回答“否”的可能性有多高呢?想想你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够回答一个“否”啊!当然这里不是说如果你回答“否”就代表你是特立独行的人了,我只是想说明一下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是需要怎样的一个勇气的。
所以说鲁迅艰难地特立独行的。
最后,我想谈谈鲁迅终生不渝的战斗目标,即是在政治上反对专
制主义,在精神上革除“奴隶根性”。
“立人”的反面就是为奴。
鲁迅作为自觉的“精神界之战士”,他选择用笔来批判专制主义和奴隶主义,尤其是暴露国民性心里的奴性。
他憎恶各式的叭儿狗和聪明人,“脖子上挂着小玲的山羊”,揭穿他们是帮助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维护专制的帮凶,“万劫不复的奴才”。
他自己更是保持着极高的敏感和警惕,不做任何人的精神奴隶。
他还反省自己心灵深处也有奴性:“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他哀叹许多中国人“不悟自己之为奴”。
这正是“精神奴隶”的重要心里特征,也是“奴隶根性”最可悲之处。
我们是否做了奴隶而不自知呢?
前一段时间听说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作家出版社推出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书。
而这本书竟然是由一百位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联袂抄录的。
我不知道这些文人是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去抄写毛泽东的这个“讲话”的。
此事一出,在社会上马上引起了热议。
据其中一个文人透露,当初作协发动抄写时还激励一千元人民币现金,要他任意抄写一段,他在抄写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件事情看得太重要,似乎觉得只是抄写而已,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想也许其他作家在抄写的时候也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心态吧。
在我看来,也许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帮凶”。
他们中也许有的是“自知”,也许有的是“不自知”。
鲁迅曾经把中国的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是不愿意身处在这样的时代的,他号召不愿做奴隶的青年起来“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是处在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呢?有许多事情我们不得不反省一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1925年和1927年两次引用“专制政治使人们变成冷嘲”这句话都暗以中国的情形来对比,抨击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共和其名专制其实。
他暗指实行“愚民的专制”,比“暴君的专制”更加暴虐。
看来鲁迅早已认识到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是全不行的。
所以他才觉得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啊,只有真正做到了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们,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度。
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一个“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致力于根除“奴隶根性”的人。
他的自由主义的思想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吗?
注释:1、《讲义》
2、《鲁迅评传》曹聚仁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