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学基本概念

工程材料学基本概念
工程材料学基本概念

奥氏体

奥氏体(Austenite)也称为沃斯田铁或?-Fe,就是钢铁的一种显微组织,通常就是?-Fe中固溶少量碳的无磁性固溶体。奥氏体的名称就是来自英国的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William Chandler Roberts-Austen)。

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该空隙的数据可能有误,跟c原子不在同一数量级上),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 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

奥氏体性能特点:

奥氏体就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就是用磁铁来瞧刀具就是否具有磁性。

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即处于奥氏体状态。

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

1、加热温度

随加热温度的提高, 奥氏体化速度加快。

2、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发生转变的温度越高,转变所需的时间越短。

3、合金元素

钴、镍等加快奥氏体化过程;

铬、钼、钒等减慢奥氏体化过程;

硅、铝、锰等不影响奥氏体化过程。由于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比碳慢得多,所以合金钢的热处理加热温度一般较高,保温时间更长。

4、原始组织

原始组织中渗碳体为片状时奥氏体形成速度快,且渗碳体间距越小,转变速度越快,同时奥氏体晶粒中碳浓度梯度也大,所以长大速度更快。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1、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

随加热温度升高晶粒将逐渐长大。温度愈高,或在一定温度下,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也越粗大。

2、钢的成分

奥氏体中碳含量增高,晶粒长大倾向增大。

钢中加入钛、钒、铌、锆、铝等元素,有利于得到本质细晶粒钢,因为碳化物、氧化物与氮化物弥散分布在晶界上,能阻碍晶粒长大。

锰与磷促进晶粒长大。

3、合金元素

C%的影响:C%高,C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以及Fe的自扩散速度均增加,奥氏体晶粒长大

倾向增加,但C%超过一定量时,由于形成Fe3CⅡ,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合金元素影响: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V、W、Nb等熔点较高,它们弥散分布在奥氏体中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非碳化物形成元素Si、Ni等对奥氏体晶粒长大影响很小。

γ-Fe: 温度在912℃~1394℃的纯铁,晶格类型就是面心立方

α-Fe,γ-Fe,δ-Fe 都就是纯铁,只就是晶格类型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同素异构。

γ-Fe就是面心立方晶格,而α-Fe就是体心立方晶格,由于面心比体心排列紧密,所以由前者转化为后者时,体积要膨胀、纯铁在室温下就是体心立方结构,称为α-Fe。将纯铁加热,当温度到

达910℃时,由α-Fe转变为γ-Fe,γ-Fe就是面心立方结构。继续升高温度,到达1390℃时,γ-Fe

转变为δ-Fe,它的结构与α-Fe一样,就是体心立方结构。纯铁随着温度增加,由一种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这种现象称为相变。

面心立方结构除顶角上有原子外,在晶胞立方体六个面的中心处还有6个原子,故称为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结构八个原子处于立方体的角上,一个原子处于立方体的中心,角上八个原子与中心原子紧靠。

奥氏体不锈钢,就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Cr约18%、Ni 8%~10%、C 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奥氏体铬镍不锈钢包括著名的18Cr-8Ni钢与在此基础上增加Cr、Ni含量并加入Mo、Cu、Si、Nb、Ti等元素发展起来的高Cr-Ni系列钢。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高韧性与塑性,但强度较低,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仅能通过冷加工进行强化,如加入S,Ca,Se,Te等元素,则具有良好的易切削性。

铁素体

铁素体(ferrite,缩写:FN,用F表示)即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称为铁素体或α固溶体,用α或F表示,α常用在相图标注中,F在行文中常用。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先共析析出形成铁素体。

铁素体物理性质:

纯铁在912℃以下为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符号F

表示。由于α-Fe就是体心立方晶格结构,它的晶格间隙很小,因而溶碳能力极差,在727℃时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随着温度的下降溶碳量逐渐减小,在600℃时溶碳量约为0、0057%,

在室温时溶碳量约为0、0008%。因此其性能几乎与纯铁相同,其机械性能如下:

抗拉强度180—280MN/平方米

屈服强度100—170MN/平方米

延伸率30--50%

断面收缩率70--80%

冲击韧性160—200J/平方厘米

硬度HB 50—80

由此可见,铁素体的强度、硬度不高,但具有良好的塑性与韧性。

铁素体的显微组织与纯铁相同,呈明亮的多边形晶粒组织,有时由于各晶粒位向不同,受腐蚀程度略有差异,因而稍显明暗不同。

铁素体在770℃以下具有铁磁性,在770℃以上则失去铁磁性。

(铁素体的居里点为770℃)

马氏体

马氏体由奥氏体急速冷却(淬火)形成,这种情况下奥氏体中固溶的碳原子没有时间扩散出晶胞。当奥氏体到达马氏体转变温度(Ms)时,马氏体转变开始产生,母相奥氏体组织开始不稳定。在Ms以下某温度保持不变时,少部分的奥氏体组织迅速转变,但不会继续。只有当温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奥氏体才转变为马氏体。最后,温度到达马氏体转变结束温度Mf,马氏体转变结束。马氏体还可以在压力作用下形成,这种方法通常用在硬化陶瓷上(氧化钇、氧化锆)与特殊的钢种(高强度、高延展性的钢)。因此,马氏体转变可以通过热量与压力两种方法进行。

马氏体与奥氏体的不同在于,马氏体就是体心正方结构,奥氏体就是面心立方结构。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仅需很少的能量,因为这种转变就是无扩散位移型的,仅仅就是迅速与微小的原子重排。马氏体的密度低于奥氏体,所以转变后体积会膨胀。相对于转变带来的体积改变,这种变化引起的切应力、拉应力更需要重视。

马氏体在Fe-C相图中没有出现,因为它不就是一种平衡组织。平衡组织的形成需要很慢的冷却速度与足够时间的扩散,而马氏体就是在非常快的冷却速度下形成的。由于化学反应(向平衡态转变)温度高时会加快,马氏体在加热情况下很容易分解。这个过程叫做回火。在某些合金中,加入合金元素会减少这种马氏体分解。比如,加入合金元素钨,形成碳化物强化机体。由于淬火过程难以控制,很多淬火工艺通过淬火后获得过量的马氏体,然后通过回火去减少马氏体含量,直到获得合适的组织,从而达到性能要求。马氏体太多将使钢变脆,马氏体太少会使钢变软。

性能

众所周知,马氏体就是强化钢件的重要手段,而且一般认为,马氏体就是一种硬而脆的组织,尤其就是高碳片状马氏体。要想提高淬火钢的塑性与韧性,必须用提高回火温度的方法,牺牲部分强度而换取韧性,就就是说强度与塑性很难兼得。但就是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这种观点只就是适用于片状马氏体,而板条状马氏体不就是这样,板条状马氏体不但具有很高的强度而且具有良好的塑性与韧性,同时还具有低的脆性转变温度,其缺口敏感性与过载敏感性都较低。

马氏体的硬度与强度

钢中马氏体机械性能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高硬度与高强度。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质量分数。马氏体的硬度随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升高,当含碳质量分数达到0、6%时,淬火钢硬度接近最大值,含碳质量分数进一步增加,虽然马氏体的硬度会有所提高,但由于残余奥氏体数量增加,反而使钢的硬度有所下降。合金元素对钢的硬度关系不大,但可以提高其强度。

莱氏体

共析点eutectoidpoint:相图内代表共析成分与共析温度的点。共晶反应就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成分的液体同时结晶出两种一定成分的固相的反应、例如含碳量为2、11%--6、69%的铁碳合金,在1148摄氏度的恒温下发生共晶反应,产物就是奥氏体(固态)与渗碳体(固态)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莱氏体"、在合金相图上,发生这个反应在图上表现为一点,那个点就就是共晶点、

共析反应就就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成分的固相同时析出两种一定成分的固相的反应、

铁碳合金相图

从某种意义上讲,铁碳合金相图就是研究铁碳合金的工具,就是研究碳钢与铸铁成分、温度、组织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制定各种热加工工艺的依据。

中文名

铁碳合金相图

作用

研究碳钢与铸铁成分等之间关系

实际

就是Fe-Fe3C相图

简述

也就是制定各种热加工工艺的依据

铁碳合金编辑

铁碳合金相图实际上就是Fe-Fe3C相图,铁碳合金的基本组元也应该就是纯铁与Fe3C。铁存在着同素异晶转变,即在固态下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结构的铁与碳可以形成不同的固溶体,Fe—Fe3C相图上的固溶体都就是间隙固溶体。由于α-Fe与γ-Fe晶格中的孔隙特点不同,因而两者的溶碳能力也不同。

1,铁素体

铁素体就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符号"F"(或α)表示,体心立方晶格;

虽然BCC的间隙总体积较大,但单个间隙体积较小,所以它的溶碳量很小,最多只有0、0218%(727℃时),室温时几乎为0,因此铁素体的性能与纯铁相似,硬度低而塑性高,并有铁磁性、

δ=30%~50%,AKU=128~160J σb=180~280MPa,50~80HBS、

铁素体的显微组织与纯铁相同,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呈现明亮的多边形等轴晶粒,在亚共析钢中铁素体呈白色块状分布,但当含碳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因量少而呈断续的网状分布在珠光体的周围、

2,奥氏体

奥氏体就是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符号"A"(或γ)表示,面心立方晶格;

虽然FCC的间隙总体积较小,但单个间隙体积较大,所以它的溶碳量较大,最多有2、11%(1148℃时),727℃时为0、77%、

在一般情况下, 奥氏体就是一种高温组织,稳定存在的温度范围为

727~1394℃,故奥氏体的硬度低,塑性较高,通常在对钢铁材料进行热变形加工,如锻造,热轧等时,都应将其加热成奥氏体状态,所谓"趁热打铁"正就是这个意思、σb=400MPa,170~220HBS,δ=40%~50%、

另外奥氏体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能,就就是它具有顺磁性,可用于要求不受磁场的零件或部件、

奥氏体的组织与铁素体相似,但晶界较为平直,且常有孪晶存在、

3,渗碳体

渗碳体就是铁与碳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金属化合物,用化学分子式"Fe3C"表示、它的碳质量分数Wc=6、69%,熔点为1227℃,

质硬而脆,耐腐蚀、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呈白色,如果用4%苦味酸溶液浸蚀,渗碳体呈暗黑色、

渗碳体就是钢中的强化相,根据生成条件不同渗碳体有条状,网状,片状,粒状等形态,它们的大小,数量,分布对铁碳合金性能有很大影响、

总结:

在铁碳合金中一共有三个相,即铁素体,奥氏体与渗碳体、但奥氏体一般仅存在于高温下,所以室温下所有的铁碳合金中只有两个相,就就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由于铁素体中的含碳量非常少,所以可以认为铁碳合金中的碳绝大部分存在于渗碳体中、这一点就是十分重要的、

铁与碳可以形成一系列化合物,如Fe3C,Fe2C,FeC等,有实用意义并被深入研究的只就是Fe-Fe3C部分,通常称其为 Fe-Fe3C相图, 此时相图的组元为Fe 与Fe3C、

由于实际使用的铁碳合金其含碳量多在5%以下,因此成分轴从0~6、69%、所谓的铁碳合金相图实际上就就是Fe—Fe3C相图、

相图分析编辑

Fe—Fe3C相图瞧起来比较复杂,但它仍然就是由一些基本相图组成的,我们可以将Fe—Fe3C相图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来分析、

共晶转变

在1148℃,4、3%C的液相发生共晶转变:

Lc (AE+Fe3C),

转变的产物称为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

存在于1148℃~727℃之间的莱氏体称为高温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组织由奥氏体与渗碳体组成;存在于727℃以下的莱氏体称为变态莱氏体或称低温莱氏体,用符号Ldˊ表示,组织由渗碳体与珠光体组成、

低温莱氏体就是由珠光体,Fe3CⅡ与共晶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经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中珠光体呈黑色颗粒状或短棒状分布在Fe3C基体上,Fe3CⅡ与共晶Fe3C交织在一起,一般无法分辨、

共析转变

在727℃,0、77%的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

AS (F+Fe3C),转变的产物称为珠光体、

共析转变与共晶转变的区别就是转变物就是固体而非液体、

特征点

相图中应该掌握的特征点有:A,D,E,C,G(A3点),S(A1点),它们的含义一定要搞清楚、根据相图分析如下点:

相图中重要的点(14个):

1、组元的熔点: A (0, 1538) 铁的熔点;D (6、69, 1227) Fe3C的熔点

2、同素异构转变点:N(0, 1394)δ-Fe γ-Fe;G(0, 912)γ-Fe α-Fe相图

3、碳在铁中最大溶解度点:

P(0、0218,727),碳在α-Fe 中的最大溶解度

E(2、11,1148),碳在γ-Fe 中的最大溶解度

H (0、09,1495),碳在δ-Fe中的最大溶解度

Q(0、0008,RT),室温下碳在α-Fe 中的溶解度

三相共存点:

S(共析点,0、77,727),(A+F +Fe3C)

C(共晶点,4、3,1148),( A+L +Fe3C)

J(包晶点,0、17,1495)( δ+ A+L )

其它点

B(0、53,1495),发生包晶反应时液相的成分

F(6、69,1148 ) , 渗碳体

K (6、69,727 ) , 渗碳体

特性线

相图中的一些线应该掌握的线有:ECF线,PSK线(A1线),GS线(A3线),ES线(ACM线)

水平线ECF为共晶反应线、

碳质量分数在2、11%~6、69%之间的铁碳合金, 在平衡结晶过程中均发生共晶反应、

水平线PSK为共析反应线

碳质量分数为0、0218%~6、69%的铁碳合金, 在平衡结晶过程中均发生共析反应、PSK线亦称A1线、

GS线就是合金冷却时自A中开始析出F的临界温度线, 通常称A3线、

ES线就是碳在A中的固溶线, 通常叫做Acm线、由于在1148℃时A中溶碳量最大可达2、11%, 而在727℃时仅为0、77%, 因此碳质量分数大于0、77%的铁碳合金自1148℃冷至727℃的过程中, 将从A中析出Fe3C、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Fe3CII)、 Acm线亦为从A中开始析出Fe3CII的临界温度线、PQ线就是碳在F中固溶线、在727℃时F中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 室温时仅为0、0008%, 因此碳质量分数大于0、0008%的铁碳合金自727℃冷至室温的过程中, 将从F中析出Fe3C、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Fe3CIII)、PQ

线亦为从F中开始析出Fe3CIII的临界温度线、Fe3CIII数量极少,往往予以忽略、

相图相区

1、单相区(4个+1个): L,δ,A,F ,(+ Fe3C)

2、两相区(7个):L + δ,L + Fe3C,L + A, δ+ A ,A + F ,A + Fe3C ,F +

Fe3C、

碳量影响编辑

1.含碳量对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影响

按杠杆定律计算,可总结出含碳量与铁碳合金室温时的组织组成物与相组成物间的定量关系

2.含碳量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渗碳体含量越多,分布越均匀,材料的硬度与强度越高,塑性与韧性越低;但当渗碳体分布在晶界或作为基体存在时,则材料的塑性与韧性大为下降,且强度也随之降低。

3.含碳量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对切削加工性来说,一般认为中碳钢的塑性比较适中,硬度在HB200左右,切削加工性能最好。含碳量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其切削加工性能。

对可锻性而言,低碳钢比高碳钢好。由于钢加热呈单相奥氏体状态时,塑性好、强度低,便于塑性变形,所以一般锻造都就是在奥氏体状态下进行。锻造时必须根据铁碳相图确定合适的温度,始轧与始锻温度不能过高,以免产生过烧;始轧与温度也不能过低,以免产生裂纹。

对铸造性来说,铸铁的流动性比钢好,易于铸造,特别就是靠近共晶成分的铸铁,其结晶温度低,流动性也好,更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从相图的角度来讲,凝固温度区间越大,越容易形成分散缩孔与偏析,铸造性能越差。

一般而言,含碳量越低,钢的焊接性能越好,所以低碳钢比高碳钢更容易焊接。

4晶界

晶界就是结构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之间的界面。在晶界面上,原子排列从一个取向过渡到另一个取向,故晶界处原子排列处于过渡状态。晶粒与晶粒之间的接触界面叫做晶界。

无机非金属材料就是由微细粉料烧结而成的。在烧结时,众多的的微细颗粒形成大量的结晶中心。当它们发育成晶粒并逐渐长大到相遇时就形成晶界。

晶界上原子排列较晶粒内疏松,因而晶界易受腐蚀(热侵蚀、化学腐蚀)后,很易显露出来;

由于晶界上结构疏松,在多晶体中,晶界就是原子(离子)快速扩散的通道,并容易引起杂质原子(离子)偏聚,同时也使晶界处熔点低于晶粒;晶界上原子排列混乱,存在着许多空位、位错与键

变形等缺陷,使之处于应力畸变状态。

5位错

位错又可称为差排(英语:dislocation),在材料科学中,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晶体学缺陷)。从几何角度瞧,位错属于一种线缺陷,可视为晶体中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分界线,其存在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尤其就是力学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位错”这一概念最早由意大利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维托·伏尔特拉(Vito Volterra)于1905年提出。

魏氏体铁素体

魏氏体铁素体:Widmanstätten Ferrite 在钢的过冷转变中还存在一种常见的组织即魏氏体铁素体,其在较低的过冷度下形成。由于铁素体板条快速向原奥氏体晶粒内部生长且在某一方向上速度特别大,因而其在形态上就是平行的尖角状,并且在铁素体板条间可以有残留奥氏体、马氏体与珠光体相。一般认为,一次魏氏体铁素体直接从原奥氏体晶界伸入奥氏体晶粒内;二次魏氏体铁素体在晶界铁素体上形成。一次板条魏氏体铁素体也可直接在晶内夹杂物处形成。二次板条魏氏体铁素体也可在已经形成的晶内铁素体上形成。

贝氏体

奥氏体钢等温淬火后的产物。就是将钢件奥氏体化,使之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260~400℃)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在硬度相同的情况下贝氏体组织的耐磨性明显优于马氏体,可以达到马氏体的1~3倍。

贝氏体(bainite)又称贝茵体。钢中相形态之一。钢过冷奥氏体的中温(Ms~550℃)转变产物,α-Fe与Fe3C 的复相组织。用符号B表示。贝氏体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之间。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偏高区域转变产物叫上贝氏体(up bai-nite)(350℃~550℃),其外观形貌似羽毛状,也称羽毛状贝氏体。冲击韧性较差,生产上应力求避免。在贝氏体转变温度下端偏低温度区域转变产物叫下贝氏体(Ms~350℃)。其冲击韧性较好。为提高韧性,生产上应通过热处理控制获得下贝氏体。上贝氏体由许多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条状铁素体与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组成。下贝氏体由含碳过饱与的片状铁素体与其内部析出的微细的碳化物组成。

6淬火

钢的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包括加热、保温、冷却3个阶段。

淬火的目的就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刚性、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与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7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与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冷却速度最慢),目的就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与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8正火

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就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9回火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淬火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最常见的有水冷淬火、油冷淬火、空冷淬火等。

退火、正火、淬火[1]、回火就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气冷淬火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预防和制止盗窃、抢劫、爆炸等治安事件的活动。它可以说是安全防范的定义,也可以说是安全防范的业务范围。 第一节介绍了我们面对的危险(威胁),分为三个大类:自然灾害、系统失效和人的非主观故意造成的事故、人的主观故意(恶意)造成的事件。事件又可分为恐怖活动和治安事件,传统的安全防范就是针对治安事件的,或者说是为局部的、微观的生命财产的保护。可以安防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产生于此。同时、我们强调安全技术的共性,其实、安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许多基本的、相同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就构成了各种行业的安全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技术研究和学习时,应该跳出上述范围的界限。 安全防范主要是针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根据具体的安全需求,有不同的形式,可以由人力来完成,也可以采用各种物理设施、技术设备和系统来实现,或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共同来实现防范的目的。安全防范可以是单次的、临时的行动,它需要一定技术支持和保障,也可能是长期运行的体系,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系统作为基础。 通常、根据实现防范的基本手段,安全防范分为“人防”、“物防”和“技防”三种形式。 1、人防是一个最古老、最基本的防范手段 我国治安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如治安联防、群防群治、社区的综合管理及安全教育等。在当前强调技术防范、加强技防系统建设的形势下,坚持这些有益的经验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保安业向社会提供各种有偿的服务主要还是人防方面的,但它也不是单纯的提供人力的服务,也要借助和依靠必要的技术装备和系统。比如运钞业务除提供人员外,还需要专用车辆、人员防护和武器等,运钞的过程要有定位、通信及监控系统作保障。单纯人力的防范已不能适应当前治安形势的要求,没有人防的系统也不会是一个完善的安全系统。 2、物防是安防体系的基础 采用适当的物理设施来提高系统整体的防范水平,是安全防范系统必须考虑的。所谓物防是指相对永久的固定设施和提高系统抗冲击能力的设置和设备。物防可以说是技术防范系统的基础条件和有机的组成部分。目前、小区的封闭化管理、加强建筑本身和周界设施的防冲击能力都是物防的新的形式。其实、物防设施很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包括它的设计(墙体结构与抗冲击的关系等)。许多物防设施与技防设施结合在在一起(保险柜),或成为技防的一部份(出入系统的锁定机构)。 物防是安全防范系统中有效、经济的加固措施,对于可以相对准确预测的危险(防范目标),通过稳定(相对固定)的设施和手段是最合理的防范。如门、墙、锁、柜等,都有预先切断入侵信道,或增加系统抗冲击(机械力破坏)的能力。 3、技防成为安防系统核心是科技强警的必然 利用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来构筑安全防范系统是当前安全防范的一个主要趋势。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也是不断上升的安全需求和治安形势的要求(高技术犯罪、发案率上升)。安防系统在不同历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 根据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 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以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两种安全理念 中文所说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解释。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Safe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平安、稳妥,保险(锁)、保险(箱)等;而对Securi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无危险、无忧虑,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抵押品、担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队)等。 实际上,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他包括两层涵义:一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它对应英文中的Safety,其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认为属性的安全,它与Security相对应。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社会人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造成的。因此,广义的讲,安全应该包括Safety和Security两层含义,而我们常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狭义的安全Security,国外通常叫“保安”。 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安全防范的本职内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这个概念。就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连在一起使用,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样在西方,Loss Prevention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构成了Safety/Security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国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Crime Prevention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容。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公共安全理念 所谓大公共安全理念,就是综合安全理念,就是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所谓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就是由政府发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绝不是公安部一家、更不是公安部执法部门内部的某一机构)联合实施的综合安全系统工程(硬件、软件)和管理服务体系。公众所需要的综合安全,不仅包括以防盗、防劫、防入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word版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 一、安全基本概念 1、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2、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 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失误、故障。本质安全 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 界。 3、事故:造成人员的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 外事件。 4、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 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5、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6、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 的根源或状态。 7、危险 8、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 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1、系统原理和原则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

原则有:(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3)反馈原则(4)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和原则 人本原理是指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为本的思想。 原则有:(1)动力原则(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 3、预防原理和原则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原则有:(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4)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和原则 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是: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指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年的主 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 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BP神经网络实验——【机器学习与算法分析 精品资源池】

实验算法BP神经网络实验 【实验名称】 BP神经网络实验 【实验要求】 掌握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过程,根据模型要求进行数据预处理,建模,评价与应用; 【背景描述】 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照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其基本组成单元是感知器神经元。 【知识准备】 了解BP神经网络模型的使用场景,数据标准。掌握Python/TensorFlow数据处理一般方法。了解keras神经网络模型搭建,训练以及应用方法 【实验设备】 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部署TensorFlow,Python。本实验提供centos6.8环境。 【实验说明】 采用UCI机器学习库中的wine数据集作为算法数据,把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 【实验环境】 Pyrhon3.X,实验在命令行python中进行,或者把代码写在py脚本,由于本次为实验,以学习模型为主,所以在命令行中逐步执行代码,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建模流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启动python: 1

命令行中键入python。 第二步:导入用到的包,并读取数据: (1).导入所需第三方包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https://www.360docs.net/doc/954627650.html,yers import Dense import keras (2).导入数据源,数据源地址:/opt/algorithm/BPNet/wine.txt df_wine = pd.read_csv("/opt/algorithm/BPNet/wine.txt", header=None).sample(frac=1) (3).查看数据 df_wine.head() 1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点)

第三部分程序设计基础 3.1 程序、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 ⑴程序: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 ⑵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是给出解决特定问题程序的过程,是软件构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设计往往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给出这种语言下的程序。程序设计过程应当包括分析、设计、编码、测试、排错等不同阶段。 ⑶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用于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语言的基础是一组记号和一组规则。根据规则由记号构成的记号串的总体就是语言。在程序设计语言中,这些记号串就是程序。程序设计语言有3个方面的因素,即语法、语义和语用。 3.2 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概念及区别 ⑴高级语言:高级语言(High-level programming language)是高度封装了的编程语言,与低级语言相对。

它是以人类的日常语言为基础的一种编程语言,使用一般人易于接受的文字来表示(例如汉字、不规则英文或其他外语),从而使程序编写员编写更容易,亦有较高的可读性,以方便对电脑认知较浅的人亦可以大概明白其内容。 ⑵低级语言:低级语言分机器语言(二进制语言)和汇编语言(符号语言),这两种语言都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和具体机器的指令系统密切相关。机器语言用指令代码编写程序,而符号语言用指令助记符来编写程序。 ⑶区别: 高级语言:实现效率高,执行效率低,对硬件的可控性弱,目标代码大,可维护性好,可移植性好低级语言:实现效率低,执行效率高,对硬件的可控性强,目标代码小,可维护性差,可移植性差 了解知识:CPU运行的是二进制指令,所有的语言编写的程序最终都要翻译成二进制代码。越低级的语言,形式上越接近机器指令,汇编语言就是与机器指令一一对应的。而越高级的语言,一条语句对应的指令数越多,其中原因就是高级语言对底层操作进行了抽象和封装,

(安全生产)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与安全管理技术方法(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安全管理基础 1、什么是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 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工业卫生管理; 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目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生产经营的重 要保证,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3、安全生产保障的三大对策:工程技术的对策、安全教育的对策、安全管理的对策。工程技术对策就是要尽 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从硬件上达到技术所要求的安全生产科学标准;教育对策就是对企业职工进行全员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从而防止人因事故;管理对策就是通过强制管理和科学管理使人员、技术、设备和工具、生产环境等各种安全生产要素得到有机的协调。 4、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 的原则;②三同时原则: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营;③五同时原则: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还应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④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⑤三(四)不放过原则: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三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 5、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它包括的要素是:生产的人员、生产的设备和环境、生产的动力和能 量,以及管理的信息和资料)“人、机、料、法、环” 6、安全否决权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 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二、安全管理原理(了解) 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的效益可从两方面来评价:安全的“减损效益”(减少人员伤亡、职业病负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一般安全的减损价值占GNP(或企业产值)的2.5%(追求目标);第二是安全的增值效益,通过安全对生产的“贡献率”来评价,一般可达到GNP(或企业产值)的2~5%(直接的)。通常安全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6。安全经济学原则有:安全生产投入与社会经济状况相统一的原则;发展安全与发展经济比例协调性原则;安全发展的超前性原则;宏观协调与微观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协调与不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 有三种基本性质: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和事故 的再现性。事故展四阶段论:从事故时间特性的角度分 析,事故经历如下四个阶段:事故的孕育阶段——事故 的发展阶段——事故的发生阶段——事故损失阶段。事 故原因体系:如图。 三、安全管理模式与原则(了解) 1、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进行整 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一种对策。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步骤: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 2、预期型安全模式。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提出安全或减灾 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3、安全管理对策的组织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效果性原则、单项解决的原则、等同原则、全

数据挖掘常用资源及工具

资源Github,kaggle Python工具库:Numpy,Pandas,Matplotlib,Scikit-Learn,tensorflow Numpy支持大量维度数组与矩阵运算,也针对数组提供大量的数学函数库 Numpy : 1.aaa = Numpy.genfromtxt(“文件路径”,delimiter = “,”,dtype = str)delimiter以指定字符分割,dtype 指定类型该函数能读取文件所以内容 aaa.dtype 返回aaa的类型 2.aaa = numpy.array([5,6,7,8]) 创建一个一维数组里面的东西都是同一个类型的 bbb = numpy.array([[1,2,3,4,5],[6,7,8,9,0],[11,22,33,44,55]]) 创建一个二维数组aaa.shape 返回数组的维度print(bbb[:,2]) 输出第二列 3.bbb = aaa.astype(int) 类型转换 4.aaa.min() 返回最小值 5.常见函数 aaa = numpy.arange(20) bbb = aaa.reshape(4,5)

numpy.arange(20) 生成0到19 aaa.reshape(4,5) 把数组转换成矩阵aaa.reshape(4,-1)自动计算列用-1 aaa.ravel()把矩阵转化成数组 bbb.ndim 返回bbb的维度 bbb.size 返回里面有多少元素 aaa = numpy.zeros((5,5)) 初始化一个全为0 的矩阵需要传进一个元组的格式默认是float aaa = numpy.ones((3,3,3),dtype = numpy.int) 需要指定dtype 为numpy.int aaa = np 随机函数aaa = numpy.random.random((3,3)) 生成三行三列 linspace 等差数列创建函数linspace(起始值,终止值,数量) 矩阵乘法: aaa = numpy.array([[1,2],[3,4]]) bbb = numpy.array([[5,6],[7,8]]) print(aaa*bbb) *是对应位置相乘 print(aaa.dot(bbb)) .dot是矩阵乘法行乘以列 print(numpy.dot(aaa,bbb)) 同上 6.矩阵常见操作

安全技术防范概述

安全技术防范概述 一、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 根据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 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以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两种安全理念 中文所说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解释。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Safe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平安、稳妥,保险(锁)、保险(箱)等;而对Securi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无危险、无忧虑,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抵押品、担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队)等。 实际上,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他包括两层涵义:一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它对应英文中的Safety,其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认为属性的安全,它与Security相对应。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社会人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造成的。因此,广义的讲,安全应该包括Safety和Security两层含义,而我们常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狭义的安全Security,国外通常叫“保安”。 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安全防范的本职内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这个概念。就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连在一起使用,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样在西方,Loss Prevention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构成了Safety/Security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国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Crime Prevention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容。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公共安全理念 所谓大公共安全理念,就是综合安全理念,就是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所谓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就是由政府发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绝不是公安部一家、更不是公安部执法部门内部的某一机构)联合实施的综合安全系统工程(硬件、软件)和管理服务体系。公众所需要的综合安全,不仅包括以防盗、防劫、防入侵、防破坏为主要内容的狭义“安全防范“,而且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体防护、医疗救助防煤气泄漏等诸多内容。 二、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防范手段:人防、物防和技防 安全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安全防范行业是社会公共安全行业的一个分支。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传统的防范手段也不断融入新科技的内容。技术防范的概念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最初是电子报警技术)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防范手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

建筑施工安全基本知识

单元一建筑施工安全基础知识 一、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概念 1)安全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进行保护,同时还要保护设备、设施的安全,保证生产进行。 3)事故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背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安全生产的方针 施工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是原则和目标,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确立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安全在建设工程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第一”的方针,就是要求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以及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都必须树立安全的观念,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安全。 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事生产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预防为主”的手段和途径,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活动的特点,对不同的生产要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对于施工活动而言,“预防为主”就是必须预先分析危险点、危险源、危险场地等,预测和评估危害程度,发现和掌握危险出现的规律,指定事故应急预 案,采取相应措施,将危险消灭在转化为事故之前。 总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国家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权利、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二、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

题库深度学习面试题型介绍及解析--第7期

1.简述激活函数的作用 使用激活函数的目的是为了向网络中加入非线性因素;加强网络的表示能力,解决线性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 2.那为什么要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 为什么加入非线性因素能够加强网络的表示能力?——神经网络的万能近似定理 ?神经网络的万能近似定理认为主要神经网络具有至少一个非线性隐藏层,那么只要给予网络足够数量的隐藏单元,它就可以以任意的精度来近似任何从一个有限维空间到另一个有限维空间的函数。 ?如果不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那么每一层输出都是上层输入的线性组合;此时无论网络有多少层,其整体也将是线性的,这会导致失去万能近似的性质 ?但仅部分层是纯线性是可以接受的,这有助于减少网络中的参数。3.如何解决训练样本少的问题? 1.利用预训练模型进行迁移微调(fine-tuning),预训练模型通常在特征上拥有很好的语义表达。此时,只需将模型在小数据集上进行微调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CV 有 ImageNet,NLP 有 BERT 等。 2.数据集进行下采样操作,使得符合数据同分布。

3.数据集增强、正则或者半监督学习等方式来解决小样本数据集的训练问题。 4.如何提升模型的稳定性? 1.正则化(L2, L1, dropout):模型方差大,很可能来自于过拟合。正则化能有效的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增加对更多分布的适应性。 2.前停止训练:提前停止是指模型在验证集上取得不错的性能时停止训练。这种方式本质和正则化是一个道理,能减少方差的同时增加的偏差。目的为了平衡训练集和未知数据之间在模型的表现差异。 3.扩充训练集:正则化通过控制模型复杂度,来增加更多样本的适应性。 4.特征选择:过高的特征维度会使模型过拟合,减少特征维度和正则一样可能会处理好方差问题,但是同时会增大偏差。 5.你有哪些改善模型的思路? 1.数据角度 增强数据集。无论是有监督还是无监督学习,数据永远是最重要的驱动力。更多的类型数据对良好的模型能带来更好的稳定性和对未知数据的可预见性。对模型来说,“看到过的总比没看到的更具有判别的信心”。 2.模型角度

安全技术防范基础知识.doc

安全技术防范基础知识 第一节安全技术防范概述 一、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 根据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 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以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两种安全理念 中文所说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解释。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Safe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平安、稳妥,保险(锁)、保险(箱)等;而对Securi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无危险、无忧虑,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抵押品、担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队)等。 实际上,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他包括两层涵义:一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它对应英文中的Safety,其

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认为属性的安全,它与Security 相对应。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社会人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造成的。因此,广义的讲,安全应该包括Safety和Security两层含义,而我们常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狭义的安全Security,国外通常叫“保安”。 ●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安全防范的本职内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这个概念。就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连在一起使用,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样在西方,Loss Prevention 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构成了Safety/Security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国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Crime Prevention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容。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公共安全理念 所谓大公共安全理念,就是综合安全理念,就是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所谓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就是由政府发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绝不是公安

(完整版)《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点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C语言基本知识 1.C源程序的框架 尽管各个C源程序的功能千变万化,但框架是不变的,主要有:编译预处理、主函数()、函数n()等,主函数的位置不一定在最前面,可以在程序的中部或后面,主函数的名字固定为main。 2.C语言源程序的书写规则: (1)C源程序是由一个主函数和若干个其它函数组成的。 (2)函数名后必须有小括号,函数体放在大括号内。 (3)C程序必须用小写字母书写。 (4)每句的末尾加分号。 (5)可以一行多句。 (6)可以一句多行。 (7)可以在程序的任何位置加注释。 3.语句种类 语句是程序的基本成分,程序的执行就是通过一条条语句的执行而得以实现的,根据表现形式及功能的不同,C语言的基本语句可以分为五大类。 (1)流程控制语句 流程控制语句的功能是控制程序的走向,程序的流程有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任何复杂的程序都可以由这三种基本结构复合而成。其中后两种结构要用特定的流程控制语句实现。 (2)表达式语句 表达式语句的形式是:表达式;,即表达式后跟一分号“;”,分号是语句结束符,是一个语句必不可少的成分。表达式和表达式语句的区别在于表达式代表的是一个数值,而表达式语句则代表一种动作。最常见的表达式语句是赋值语句。 (3)函数调用语句 函数调用语句实际上也是一种表达式语句,形式为:在一次函数调用的小括号后面加上一个分号。 (4)空语句 空语句的形式就是一个分号,它不代表任何动作,常常作为一个意义转折点使用。 (5)复合语句 复合语句从形式上看是多个语句的组合,但在语法意义上它只相当于一个语句,在任何单一语句存在的地方都可以是复合语句。注意复合语句中最后一个语句末尾的分号不能少。复合语句右大括号后面没有分号。 4.运算符 用来表示数据各种操作的符号称为运算符。运算符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类型数据的运算规则。不同的运算符具有不同的运算规则,其操作的数据类型必须符合该运算符的要求,运算结果的数据类型也是固定的。 根据参加操作的数据个数多少,可以将C语言的运算符分为单目运算符,双目运算符和三目运算符(三目运算符只有条件运算符一个)。 根据运算对象和运算结果的数据类型可分为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等。 5.表达式 表达式是由常量、变量、函数,通过运算符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算式。一个常量,一个变量或一个函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表达式。 表达式的种类有: 算术表达式、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赋值表达式、字位表达式、强制类型转换表达式、逗号

人工智能实践:Tensorflow笔记 北京大学 7 第七讲卷积网络基础 (7.3.1) 助教的Tenso

Tensorflow笔记:第七讲 卷积神经网络 本节目标:学会使用CNN实现对手写数字的识别。 7.1 √全连接NN:每个神经元与前后相邻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有连接关系,输入是特征,输出为预测的结果。 参数个数:∑(前层×后层+后层) 一张分辨率仅仅是28x28的黑白图像,就有近40万个待优化的参数。现实生活中高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像素点更多,且为红绿蓝三通道信息。 待优化的参数过多,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为避免这种现象,实际应用中一般不会将原始图片直接喂入全连接网络。 √在实际应用中,会先对原始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把提取到的特征喂给全连接网络,再让全连接网络计算出分类评估值。

例:先将此图进行多次特征提取,再把提取后的计算机可读特征喂给全连接网络。 √卷积Convolutional 卷积是一种有效提取图片特征的方法。一般用一个正方形卷积核,遍历图片上的每一个像素点。图片与卷积核重合区域内相对应的每一个像素值乘卷积核内相对应点的权重,然后求和,再加上偏置后,最后得到输出图片中的一个像素值。 例:上面是5x5x1的灰度图片,1表示单通道,5x5表示分辨率,共有5行5列个灰度值。若用一个3x3x1的卷积核对此5x5x1的灰度图片进行卷积,偏置项

b=1,则求卷积的计算是:(-1)x1+0x0+1x2+(-1)x5+0x4+1x2+(-1)x3+0x4+1x5+1=1(注意不要忘记加偏置1)。 输出图片边长=(输入图片边长–卷积核长+1)/步长,此图为:(5 – 3 + 1)/ 1 = 3,输出图片是3x3的分辨率,用了1个卷积核,输出深度是1,最后输出的是3x3x1的图片。 √全零填充Padding 有时会在输入图片周围进行全零填充,这样可以保证输出图片的尺寸和输入图片一致。 例:在前面5x5x1的图片周围进行全零填充,可使输出图片仍保持5x5x1的维度。这个全零填充的过程叫做padding。 输出数据体的尺寸=(W?F+2P)/S+1 W:输入数据体尺寸,F:卷积层中神经元感知域,S:步长,P:零填充的数量。 例:输入是7×7,滤波器是3×3,步长为1,填充为0,那么就能得到一个5×5的输出。如果步长为2,输出就是3×3。 如果输入量是32x32x3,核是5x5x3,不用全零填充,输出是(32-5+1)/1=28,如果要让输出量保持在32x32x3,可以对该层加一个大小为2的零填充。可以根据需求计算出需要填充几层零。32=(32-5+2P)/1 +1,计算出P=2,即需填充2

第一章 编程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编程的基本概念 首先,作为介绍编程的基础章节,第一点要明白的就是什么是编程。 编程,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笨笨的计算机理解我们想让他干什么而编写程序(指令)。如果计算机没有了我们为他设定好的程序,那么它连“吃奶”都不懂得是什么回事,它的最初形态是只认识1和0的怪家伙,傻得很~ 我们通过编程,教会计算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问题,教会他1+1的情况是等于2,我们甚至不用跟他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不需要理解,它只需要按照我们编写的程序去执行,就可以了。 那么如何可以让计算机按照我们所想的去工作呢? 文中红色部分由小甲鱼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1.1计算机语言 如果我们现在去百度搜索一下,什么是计算机语言,网上一定会有很多的答案。但是他们无非是介绍一门语言的作用,语法啊,优缺点等等。但是对于没有编程基础的人来说,这些简直就是天书。下面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计算机语言。 首先,我们抛去“计算机语言”中的前三个字,只剩下“语言”。我相信这个词汇一定很熟悉。什么是语言?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像中文,英文,俄文,日文这些都是语言,几乎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如果我们都会同一门语言,那么我们的交流与沟通是很方便的。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沟通的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在刚开始我提到过,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很笨的工具,我们需要告诉计算机怎么样去做。可以让计算机明白人的意思的语言便叫计算机语言。 1.2计算机可以“听”的懂什么语言? 和我们学习英语一样,首先要学习字母,然后学习单词,然后学习词组和句子,最后可以用句子来组成文章。通过一篇完成的文章可以表达出我们的意思,别人也可以看的明白。 计算机也是一样,但是计算机不可能像我们人类一样,计算机不可能学习一下汉语来和我们交流。计算机只能识别由1和0组成的二进制代码,也称为机器语言。也就是说,在计算机语言中,字母就是0和1,单词或者词组,就是0和1的各种组合,句子就是更多的0和1的组合所组成的。在计算机语言中,

安全防范的三种防范手段

安全防范的三种防范手段 一、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 根据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 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以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两种安全理念 中文所说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解释。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Safe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平安、稳妥,保险(锁)、保险(箱)等;而对Securi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无危险、无忧虑,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抵押品、担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队)等。 实际上,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他包括两层涵义:一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它对应英文中的Safety,其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认为属性的安全,它与Security相对应。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社会人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造成的。因此,广义的讲,安全应该包括Safety和Security两层含义,而我们常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狭义的安全Security,国外通常叫“保安”。 ●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安全防范的本职内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这个概念。就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连在一起使用,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样在西方,Loss Prevention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构成了Safety/Security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国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Crime Prevention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容。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

人工智能实践:Tensorflow笔记 北京大学 4 第四讲神经网络优化 (4.6.1) 助教的Tenso

Tensorflow笔记:第四讲 神经网络优化 4.1 √神经元模型:用数学公式表示为:f(∑i x i w i+b),f为激活函数。神经网络是以神经元为基本单元构成的。 √激活函数:引入非线性激活因素,提高模型的表达力。 常用的激活函数有relu、sigmoid、tanh等。 ①激活函数relu: 在Tensorflow中,用tf.nn.relu()表示 r elu()数学表达式 relu()数学图形 ②激活函数sigmoid:在Tensorflow中,用tf.nn.sigmoid()表示 sigmoid ()数学表达式 sigmoid()数学图形 ③激活函数tanh:在Tensorflow中,用tf.nn.tanh()表示 tanh()数学表达式 tanh()数学图形 √神经网络的复杂度:可用神经网络的层数和神经网络中待优化参数个数表示 √神经网路的层数:一般不计入输入层,层数 = n个隐藏层 + 1个输出层

√神经网路待优化的参数:神经网络中所有参数w 的个数 + 所有参数b 的个数 例如: 输入层 隐藏层 输出层 在该神经网络中,包含1个输入层、1个隐藏层和1个输出层,该神经网络的层数为2层。 在该神经网络中,参数的个数是所有参数w 的个数加上所有参数b 的总数,第一层参数用三行四列的二阶张量表示(即12个线上的权重w )再加上4个偏置b ;第二层参数是四行两列的二阶张量()即8个线上的权重w )再加上2个偏置b 。总参数 = 3*4+4 + 4*2+2 = 26。 √损失函数(loss ):用来表示预测值(y )与已知答案(y_)的差距。在训练神经网络时,通过不断改变神经网络中所有参数,使损失函数不断减小,从而训练出更高准确率的神经网络模型。 √常用的损失函数有均方误差、自定义和交叉熵等。 √均方误差mse :n 个样本的预测值y 与已知答案y_之差的平方和,再求平均值。 MSE(y_, y) = ?i=1n (y?y_) 2n 在Tensorflow 中用loss_mse = tf.reduce_mean(tf.square(y_ - y)) 例如: 预测酸奶日销量y ,x1和x2是影响日销量的两个因素。 应提前采集的数据有:一段时间内,每日的x1因素、x2因素和销量y_。采集的数据尽量多。 在本例中用销量预测产量,最优的产量应该等于销量。由于目前没有数据集,所以拟造了一套数据集。利用Tensorflow 中函数随机生成 x1、 x2,制造标准答案y_ = x1 + x2,为了更真实,求和后还加了正负0.05的随机噪声。 我们把这套自制的数据集喂入神经网络,构建一个一层的神经网络,拟合预测酸奶日销量的函数。

最新程序设计基本概念

第一章程序设计基本概念 1.1程序和程序设计 程序:连续执行的一条条指令的集合称为“程序”。 对于计算机来说,它不能识别由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它只能接受和处理由0和1的代码构成的二进制指令或数据。由于这种形式的指令是面向机器的,因此也被称为“机器语言”。所以所有由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都要经过编译,编译成二进制代码。这种具有翻译功能的软件称为编译程序。 语言有很多种,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就是C语言。为什么计算机会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就是由不同的指令来实现的。而不是只有C语言才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还有其它很多语言。但是我们一般说C语言是其它语言的母语。会了C语言其它的语言在学习的过程就会感到轻松一些。 1.1.2程序设计 1.确定数据结构 2.确定算法 3.编码 4.在计算机上调试程序 5.整理并写出文档资料 1.2算法 定义:是指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采取的确定且有限的步骤。 1.有穷性 2.确定性 3.可行性 4.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5.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1.3结构化程序设计和模块化结构 结构化程序由三种基本结构组成 顺序结构 1. 2.选择结构

3.循环结构

12)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程序是(B )。 A)源程序 B)目标程序 C)汇编程序 D)可执行程序 13)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编写程序代码并上机调试 B)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确定所用数据结构 C)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确定所用算法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完整 第二章:C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 2.1 C语言程序的构成和格式 #include Main() { double a,b,area; a=1.2,b=3.6; /*将矩形的两条边长分别赋给a和b 变量*/ area=a*b; printf(“a=%f,b=%f,area=%f\n”,a,b,area);/*输出矩形的两条边长和面积*/ } #include :每当写一个程序时,第一条语句永远是这个语句,因为一个程序可以没有输入但必须要有输出,而这个语句就是控制输入输出的。所以任何一个程序都必须由这个语句开始。 Main():是一个程序的主函数。一个程序是由多个函数组成的,而任何一个程序都要有一个主函数,有且只有一个。任何程序都是由主函数开始执行的。 {}:它们两个必须要成对出现,它们中的语句是主函数体。包括定义部分和执行部分。它们中的语句,每一条必须由;结束。;是C语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结束标识。 /**/:注释符一定要成对出现,不允许嵌套。两个符号间的语句不被执行。 例年真题: #inclu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