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典籍的作文

关于国学典籍的作文
关于国学典籍的作文

关于国学典籍的作文

在这片华夏民族独有的夜空中,闪耀着无数璀璨耀眼的星芒,不知多少名家在这片星空中刻上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闪耀的光痕,这点点光痕的不断凝聚与升华,终是凝结出了这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宝库,让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在千百年后依旧震慑着我们的心灵。《楚辞》——浪漫的诗篇

这是华夏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传奇人物,千百年时光的流逝让很多曾今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在人们的记忆中消散,但他却在后人的记忆中得到永存——屈原,那本《楚辞》终将携载着他的精魄永存于世。身处于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屈原都是个异类。同诸多同僚相比,屈原既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倚仗自己的权势在百姓面前作福作威,这般平静澄明的心虽可贵却并不被社会所容,再受多名佞臣加害后,屈原终是离开了朝廷。脱离了权力纷争的深渊,迈入文学殿堂的屈原凭借他那深厚的文学内涵,在文学界留下了万世永存的一笔,《九歌》在磅礴的气势中,将他那不羁的内心与对鬼神的敬畏毫无保留的释放了出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有考之,冥昭瞢暗,谁能及之……”,一曲《天问》将他那敢于质疑天地的勇气完美呈现了出来。又有谁能想到在这颗坚强无畏的内心下,却也有着屈原柔软的一面,也是暗藏着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牵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细细的咀嚼《楚辞》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浪漫下的那抹淡淡的忧愁,不经意间,总会有着阵阵冲击,震撼着我的内心。

《诗经》——朴实的乐章

《诗经》被誉为国学之基石,无数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被凝炼于其中,听一支《葛生》感受着“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悲凉;品一篇《子衿》——轻触着那“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思念;赏一章《击鼓》——体察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中的挚爱……,每一篇都是那么简练易懂,每个字都是这般朴实无华,但却令真情时刻流露于字里行间,似是亲身经历着那人间冷暖。

《庄子》——哲学的巅峰

庄子——道家一代宗师,将道法自然的观念完美凝聚在了《庄子》一书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书中无处不透露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道通为一”观点出发,主张万物平等,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这部绝世之作中还蕴含着作者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体现了人的本性便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走自由的道路。语言虽不如《楚辞》华丽,但字字句句皆发人深省,令人读后久久难以忘怀。

国学典籍浩如烟海,仔细品读,用心感悟其中奥妙,精神世界定会在这份感染下得到升华。待得彻底体悟后,相信你必将攀上内心世界的顶峰。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 一、常识: 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 四、《金刚经》思想内容: 《金刚经》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成书于古印度。以鸠摩罗什所译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为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以般若智慧破除一切名相,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中华古籍国学启蒙经典-千家诗

国学启蒙经典千家诗

千家詩卷一 五言絕句春眠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草 何如此地春送郭司倉 王禹偁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洛陽道 儲光羲大道直如髮 春來佳氣多 五陵貴公子 雙雙嗚玉珂獨坐敬亭山 李白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登鸛鵲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觀永樂公主入番 孫逖邊地鶯花少 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 龍塞始應春伊州歌 蓋嘉運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千 家 诗 一

左掖梨花 丘為冷艷全欺雪 餘香乍入衣 春風且莫定 吹向玉階飛思君怨 令狐楚小苑鶯歌歇 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輦不曾過題袁氏別業 賀知章主人不相識 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 囊中自有錢夜送趙縱 楊炯趙氏連城璧 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 明月滿前川竹里館 王維獨坐幽篁裏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遊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長干行 崔顥君家在何處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詠史 高適尚有綈袍贈 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猶作布衣看罷相作 李適之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 今朝幾個來 千 家 诗 二

逢俠者 錢起燕趙悲歌士 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 前路日將斜江行望匡廬 錢起咫尺愁風雨 匡廬不可登 祇疑雲霧窟 猶有六朝僧答李澣 韋應物林中觀易罷 溪上對鷗閒 楚俗饒詞客 何人最往還秋風引 劉禹錫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秋日 耿湋返照入閭巷 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 秋風動禾黍秋日湖上 薛瑩落日五湖遊 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 誰與問東流宮中題 文宗皇帝輦路生秋草 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 無復侍臣知尋隱者不遇 賈島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千 家 诗 三

国学 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佛教着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着作。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畅,颇行气势。它是中国古代童蒙书中的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现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独立成书,是重要的儒家国学经典。文章开篇明义,提出“三纲八目”,讨论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个人学习、提高修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全书教义深刻,思路明晰,是“四书”学习的入门之作。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精耍的书”。它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既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种治国方案,义与儒、释思想一起构架了传统士大夫的丰体心理,是与《论语》并立的一部国学典籍。 弟子规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传诵之广不亚于《三字经》,也是国学中一部重要的蒙书。它以《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开篇,并以之为纲提出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行文三字一句、两句成韵,浅显易懂,对清代以后的家

国学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文化主要包括哪些 内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佛教着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着作。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

国学源自天地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 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先悟境界 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 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风热烈而强劲。 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 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 境界已领续品德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超然之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昂然之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泰然之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豁然之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有浩然之气。 德操已得又观文字 诗经文字简介,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 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 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 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魄。 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 元曲文字激越,摇弋多姿,读之可通灵。 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文字已通再论悲悯 染丝而泣,乃墨子之悲,令人肃然。 穷途而哭,乃阮籍之悲,令人喟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乃子昂之悲,令人怆然。。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乃王勃之悲,令人黯然。 东风恶,欢情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乃陆游之悲,令人潸然。 妻逝,鼓盆歌,乃庄子之悲,令人凄然。 悲悯难释,归于轻盈。 “庄生晓梦迷蝴蝶,栩栩如生”,读之忘物。 “飘飘乎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读之忘世。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读之忘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之忘机。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读之忘我。 国学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费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暮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唐纪三十六起强围作噩九月,尽著雍阉茂,凡一年有奇。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年丁酉,公元七五七年九月,丁丑,希德以轻骑至城下挑战。千里帅百骑开门突出,欲擒之;会救至,千里收骑退还,桥坏,坠堑中,反为希德所擒。仰谓从骑曰:“吾不幸至此,天也!归语诸将,善为守备,宁失帅,不可失城。”希德攻城,竟不克,送千里于洛阳,安庆绪以为特进,囚之客省。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馀人来至凤翔。上引见叶护,宴劳赐赉,惟其所欲。丁亥,元帅广平王亻叔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号二十万,发凤翔。亻叔见叶护,约为兄弟,叶护大喜,谓亻叔为兄。回纥至扶风,郭子仪留宴三日。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日给其军羊二百口,牛二十头,米四十斛。庚子,诸军俱发;壬寅,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北澧水之东。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贼众十万陈于其北,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李嗣业曰:“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

乃稍定。于是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都知兵马使王难得救其裨将,贼射之中眉,皮垂鄣目。难得自拔箭,掣去其皮,血流被面,前战不已。贼伏精骑于阵东,欲袭官军之后,侦者知之,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引回纥就击之,翦灭殆尽,贼由是气索。李嗣业又与回纥出贼阵后,与大军交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贼遂大溃。馀众走入城,迨夜,嚣声不止。仆固怀恩言于广平王亻叔曰:“贼弃城走矣,请以二百骑追之,缚取安守忠、李归仁等。”亻叔曰:“将军战亦疲矣,且休息,俟明日图之。”怀恩曰:“归仁、守忠,贼之骁将,骤胜而败,此天赐我也,奈何纵之!使复得众,还为我患,悔之无及!战尚神速,何明旦也!”亻叔固止之,使还营。怀恩固请,往而复反,一夕四五起。迟明,谍至,守忠、归仁与张通儒、田乾真等皆已遁矣。癸卯,大军入西京。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至是,叶护欲如约。广平王亻叔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百姓、军士、胡虏见亻叔拜者,皆泣曰:“广平王真华、夷之主!”上闻之,喜曰:“朕不及也!”亻叔整众入城,百姓老幼夹道欢呼悲泣。亻叔留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七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七 唐纪七十七起强圉大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乾宁四年丁巳,公元八九七年春,正月,甲申,韩建奏:“防城将张行思等告睦、济、韶、通、彭、韩、仪、陈八王谋杀臣,劫车驾幸河中。”建恶诸王典兵,故使行思等告之。上大惊,召建谕之,建称疾不入。令诸王诣建自陈,建表称:“诸王忽诣臣理所,不测事端。臣详酌事体,不应与诸王相见。”又称:“诸王当自避嫌疑,不可轻为举措。陛下若以友爱含容,请依旧制,令归十六宅,妙选师傅,教以诗书,不令典兵预政。”且曰:“乞散彼乌合之兵,用光麟趾之化。”建虑上不从,仍引麾下精兵围行宫,表疏连上。上不得已,是夕,诏诸王所领军士并纵归田里,诸王勒归十六宅,其甲兵并委韩建收掌。建又奏:“陛下选贤任能,足清祸乱,何必别置殿后四军。纵有厚薄之恩,乖无偏无党之道。且所聚皆坊市无赖奸猾之徒,平居犹思祸变,临难必不为用,而使之张弓挟刃,密迩皇舆,臣窃寒心,乞皆罢。”遣诏亦从之。于是殿后四军二万馀人悉散,天子之亲军尽矣。捧日都头李筠,石门扈从功第一,建复奏斩于大云桥。建又奏:“玄宗之末,永王璘暂出江南,遽谋不轨。代宗时吐蕃入寇,光启中硃玫乱常,皆援立宗支以系人望。今诸王衔命四方者,乞皆召还。”又奏:“诸方士出入禁

庭,眩惑圣听,宜皆禁止,无得入宫。”诏悉从之。建既幽诸王于别第,知上意不悦,乃奏请立德王为太子,欲以解之。丁亥,诏立德王祐为皇太子,仍更名裕。庞师古、葛从周并兵攻郓州,硃瑄兵少食尽,不复出战,但引水为深壕以自固。辛卯,师古等营于水西南,命为俘梁。登已,潜决濠水。丙申,浮梁成,师古夜以中军先济。瑄闻之,弃城奔中都,葛从周逐之,野人执瑄及妻子以献。己亥,罢孙亻屋凤翔四面行营节度等使,以副都统李思谏为宁塞节度使。钱镠使行军司马杜稜救婺州。安仁义移兵攻睦州,不克而还。硃全忠入郓州,以庞师古为天平留后。硃瑾留大将康怀贞守兗州。与河东将史俨、李承嗣掠徐州之境给军食。全忠闻之,遣嵩从周将兵袭兗州。怀贞闻郓州已失守,汴兵奄至,遂降。二月,戊申,从周入兗州,获瑾妻子。硃瑾还,无所归,帅其众趋沂州,刺史尹处宾不纳,走保海州,为汴兵所逼,与史俨、李承嗣拥州民度淮,奔杨行密。行密逆之于高邮,表瑾领武宁节度使。全忠纳瑾之妻,引兵还,张夫人逆于封丘,全忠以得瑾妻告之。夫人请见之,瑾妻拜,夫人答拜,且泣曰:“兗、郓与司空同姓,约为兄弟,以小故恨望,起兵相攻,使吾姒辱于此。他日汴州失守,吾亦如吾姒之今日乎!”全忠乃送瑾妻于佛寺为尼,斩硃宣于汴桥。于是郓、齐、曹、棣、兗、沂、密、徐、宿、陈、许、郑、滑、濮皆入于全忠。惟王师范保淄青一道,亦服于全忠。李存信在魏州,闻兗、郓

国学基本阅读书目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阅读书目 说明:建议从紫色标注的书目读起,可根据自己兴趣确定阅读顺序,或把重点放在小说、戏曲或古文、诗、词、曲等问题的某一方面。 先秦两汉文学10种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代神话选释,袁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集传,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诗经直解,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诗经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楚辞补注,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 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唐代14种 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撰,中华书局 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李太白诗集,王琦注,中华书局;李白诗选,版本不限 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杜甫诗选,版本不限 钱注杜诗,钱谦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王维诗注,陈铁民注,三秦出版社;王维诗选,版本不限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韩愈诗选,陈迩冬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杜牧诗选,胡可先选注,中华书局 李商隐诗集解,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 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评注,张忠纲等,齐鲁书社 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刘怀荣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刘怀荣等,济南出版社 宋代10种 宋诗选注,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庭坚诗选,潘伯鹰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 陆游选集,朱东润选注,中华书局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真集校注,(宋)周邦彦著,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中华书局 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著,徐培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白石诗词集,夏承焘,人民文学出版社 宋人传奇选,薛洪选注,湖南人民出版社 元明清38种 元明清诗词曲文5种: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元明散曲选,石绍勋、韦道昌选注,山西人民出版社 明代散文选注,刘世德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代散文选注,王荣初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诗选,张伯驹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元明清小说9种: 明清传奇选,赵景深等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 历代笔记小说,罗宗阳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国演义,毛宗岗评点,齐鲁书社

国学有大美

国学有大美——陈兆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 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先悟境界。 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 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 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 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 境界已悟,续品德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超然之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昂然之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泰然之志;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有豁然之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有浩然之气。 德操已得,又观文字。 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 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 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 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 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 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 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文字已通,再论悲悯。 染丝而泣,乃墨子之悲,令人肃然; 穷途而哭,乃阮籍之悲,令人喟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乃子昂之悲,令人怆然;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乃王勃之悲,令人黯然; 东风恶,欢情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乃陆游之悲,令人潸然;

妻逝,鼓盆而歌,乃庄子之悲,令人凄然。 悲悯难释,归于轻盈。 “庄生晓梦迷蝴蝶,栩栩如生”,读之忘物;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读之忘世;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读之忘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之忘机;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读之忘我。 国学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管理学是与个人最贴近的学问。它指明了现代企业运行的规律和秘密,解析商业帝国的波谲云诡,找出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内在逻辑,这对于躬耕于写字楼里的上班族而言,它使个人看清了自己所栖身的公司的真实图景。

3-6岁读的国学经典书目

3-6岁读的国学经典书目 3-6岁读的国学经典书目:《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千家诗》合称“三百千,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它是中国古代儿童认识汉字、知晓事理的经典读物。 它与《三字经》《百家姓》一样,是古代,也是当今的孩子们读蒙学必不可少之书。 士加堡文化精心编著的这本《少儿仿古千字文》,既包含点透经典的注解,又有辅助阅读的趣味小故事,具备了市面上少儿版《三字经》的基本功能。 此外,本书还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采用古代书法字、传统画编辑而成,“古味盎然。 《少儿仿古千字文》中书法字取自清代著名书法家潘龄皋的《千字文》抄本;传统画则来自清代李渔的《芥子园图谱》等作品。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十八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十八 唐纪十八起重光协洽,尽重光大荒落,凡十一年。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下◎咸亨二年辛未,公元六七一年春,正月,甲子,上幸东都。夏,四月,甲申,以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 安集五咄陆之众。初,武元庆等既死,皇后奏以其姊子 贺兰敏之为士彟之嗣,袭爵周公,改姓武氏,累迁弘文馆学 士、左散骑常侍。魏国夫人之死也,上见敏之,悲泣曰:“向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不救,何仓卒如此!”敏之号哭不对。后闻之,曰:“此儿疑我!”由是恶之。敏之貌美,蒸于 太原王妃;及居妃丧,释衰绖,奏妓。司卫少卿杨思俭女, 有殊色,上及后自选以为太子妃,昏有日矣,敏之逼而淫之。后于是表言敏之前后罪恶,请加窜逐。六月,丙子,敕流雷 州,复其本姓。至韶州,以马缰绞死。朝士坐与敏之交游, 流岭南者甚众。秋,七月,乙未朔,高侃破高丽馀众于 安市城。九月,丙申,潞州刺史徐王元礼薨。冬,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车驾自东都幸许、汝;十二月,癸酉,校猎于叶县;丙戌,还东都。◎咸亨三年壬申,公元六七二年春,正月,辛丑,以太子右卫副率梁积寿 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将兵讨叛蛮。庚戌,昆明蛮十四姓二万三千户内附,置殷、敦、总三州。二月,庚午,徙

吐谷浑于鄯州浩亹水南。吐谷浑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 鄯州地狭,寻徙灵州,以其部落置安乐州,以可汗诺曷钵为 刺史。吐谷浑故地皆入于吐蕃。己卯,侍中永安郡公姜恪薨。夏,四月,庚午,上幸合璧宫。吐蕃遣其大臣仲琮入贡,上问以吐蕃风俗,对曰:“吐蕃地薄气寒,风 俗朴鲁;然法令严整,上下一心,议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 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上诘以吞灭吐谷浑、败薛仁贵、寇逼凉州事,对曰:“臣受命贡献而已,军旅之事,非 所闻也。”上厚赐而遣之。癸未,遣都水使者黄仁素使于吐 蕃。秋,八月,壬午,特进高阳郡公许敬宗卒。太常博 士袁思古议:“敬宗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貊。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请谥为缪。”敬宗孙太子舍人彦伯讼思古与许氏有怨,请改谥。太常博士王福畤议,以为:“谥者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若嫌隙有实,当据法推绳;如其不 然,义不可夺。”户部尚书戴至德谓福畤曰:“高阳公任遇如是,保以谥之为缪?”对曰:“昔晋司空何曾既忠且孝,徒 以日食万钱,秦秀谥之曰‘缪’。许敬宗忠孝不逮于曾,而 饮食男女之累过之,谥之曰‘缪’,无负许氏矣。”诏集五品已上更议,礼部尚书阳思敬议:“按《谥法》,既过能改曰恭。请谥曰恭。”诏从之。敬宗尝奏流其子昂于岭南,又以女嫁 蛮酋冯盎之子,多纳其货,故思古议及之。福畤,勃之父也。九月,癸卯,徙沛王贤为雍王。冬,十月,己未,诏太

关于国学典籍的作文

关于国学典籍的作文 在这片华夏民族独有的夜空中,闪耀着无数璀璨耀眼的星芒,不知多少名家在这片星空中刻上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闪耀的光痕,这点点光痕的不断凝聚与升华,终是凝结出了这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宝库,让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在千百年后依旧震慑着我们的心灵。《楚辞》——浪漫的诗篇 这是华夏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传奇人物,千百年时光的流逝让很多曾今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在人们的记忆中消散,但他却在后人的记忆中得到永存——屈原,那本《楚辞》终将携载着他的精魄永存于世。身处于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屈原都是个异类。同诸多同僚相比,屈原既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倚仗自己的权势在百姓面前作福作威,这般平静澄明的心虽可贵却并不被社会所容,再受多名佞臣加害后,屈原终是离开了朝廷。脱离了权力纷争的深渊,迈入文学殿堂的屈原凭借他那深厚的文学内涵,在文学界留下了万世永存的一笔,《九歌》在磅礴的气势中,将他那不羁的内心与对鬼神的敬畏毫无保留的释放了出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有考之,冥昭瞢暗,谁能及之……”,一曲《天问》将他那敢于质疑天地的勇气完美呈现了出来。又有谁能想到在这颗坚强无畏的内心下,却也有着屈原柔软的一面,也是暗藏着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牵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细细的咀嚼《楚辞》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浪漫下的那抹淡淡的忧愁,不经意间,总会有着阵阵冲击,震撼着我的内心。

《诗经》——朴实的乐章 《诗经》被誉为国学之基石,无数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被凝炼于其中,听一支《葛生》感受着“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悲凉;品一篇《子衿》——轻触着那“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思念;赏一章《击鼓》——体察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中的挚爱……,每一篇都是那么简练易懂,每个字都是这般朴实无华,但却令真情时刻流露于字里行间,似是亲身经历着那人间冷暖。 《庄子》——哲学的巅峰 庄子——道家一代宗师,将道法自然的观念完美凝聚在了《庄子》一书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书中无处不透露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道通为一”观点出发,主张万物平等,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这部绝世之作中还蕴含着作者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体现了人的本性便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走自由的道路。语言虽不如《楚辞》华丽,但字字句句皆发人深省,令人读后久久难以忘怀。 国学典籍浩如烟海,仔细品读,用心感悟其中奥妙,精神世界定会在这份感染下得到升华。待得彻底体悟后,相信你必将攀上内心世界的顶峰。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唐纪十三趣昭阳单阏四月,尽旃蒙大荒落五月,凡二年有奇。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鞫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济,护儿之子也。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而宥其母、妻、子。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皆伏诛。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以不能谏争,皆坐免为庶人。馀当连坐者,悉赦之。詹事于志宁以数谏,独蒙劳勉。以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爵平棘县公。侯君集被收,贺兰楚石复诣阙告其事,上引君集谓曰:“朕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公耳。”君集初不承。引楚石具陈始未,又以所与承乾往来启示之,君集辞穷,乃服。上谓侍臣曰:“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群臣以为不可。上乃谓君集曰:“与公长诀矣!”因泣下,君集亦自投于地;遂斩之于市。君集临刑,谓监刑将军曰:“君集蹉跌至此!然事陛下于籓邸,击取二国,乞全一子以奉祭祀。”上乃原其妻及子,徙岭南。籍没其家,得二

美人,自幼饮人乳而不食。初,上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于上曰:“李靖将反矣。”上问其故,对曰:“靖独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上以问靖,靖对曰:“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尽臣之术,非反而何!”江夏王道宗尝从容言于上曰:“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以臣观之,必将为乱。”上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及君集反诛,上乃谢道宗曰:“果如卿言!”李安俨父,年九十馀,上愍之,赐奴婢以养之。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上面责

向国学典籍 学习孝道

向国学典籍学习孝道 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们一直让我读国学经典,日积月累,竟然记住了不少东西,其中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孝文化”,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是立家之本;孝,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从古至今,孝子们的故事历来备受推崇,如《扇枕温衾》、《卧冰求鲤》、《孔融让梨》...... 曾几何时,孝的观念已经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性。从此,无论岁月怎样轮回,朝代如何更迭,中国传统的孝道都为人们津津乐道,产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范例。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这一称号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没错,讲的就是汉朝时期一个叫黄香的人。黄香年纪刚刚九岁,就知道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来到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把吸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更好。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被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香九岁便有如此孝心,而我们九岁在干嘛?父母为我们驱除蚊蝇、为我们暖着被窝,这令我们汗颜;我们应该向黄香学习,我们也可以做到《扇枕温衾》、我们更可以为父母温席。黄香这个名字也许会被忘记,但她的事迹是永存人间的,如鲁迅所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尽心行孝,不一定要为父母做多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可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三国时,刘备教育儿子刘禅时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典范。父母是最容易满足的,哪怕你为他们盛了一次饭,端了一杯茶,洗了一次脚,或者你考了一次高分,他们都会笑逐颜开、感动不已。 如果说,我们是一条小鱼,那么父母就是无边的大海;我们是一朵云,那么父母就是蔚蓝的天空;我们是一颗小树苗,那么父母就是参天大树!父母永远是我们的保护伞,难道说,我们连一点小事都不能为他们做吗? “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充满孝心,更何况以聪明自居的我们呢?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们一起来及时行孝,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时,再后悔不已。 【指导老师:】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经史子集浩如烟海,特别是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将文言文改成白话文,将汉字数次简化,破四旧等活动,造成了中国现在与传统的割裂,于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无法得其门而入,对于不少爱好者来说,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不知从何下手,入其门后何能择其径而行。 从传统上儒家也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中庸》里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成为了现在中山大学的校训。《大学》里提出基本学习的人生路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九州书院提出了基于传统,立足当下的国学学习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 七大原则: 1.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首先博览群书,思维才不会有所局限,有所偏废,行为才不 致于走极端,纵观人类历史,对于个人本身以外的世界的无知造成了个人自身的行为悲剧,儒家强调君子不器,一个不能博学通达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君子的,只了解一个方面的人就算最精通也不过是盲人摸象,必定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因为可以认为一个人的发展瓶颈就是智慧的瓶颈,而智慧就是知识的融会贯通。行万里路,则是在破万卷书的基础上,通过行从而达到对于知识的拓展和检验,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对于眼界和思维的拓展,正所谓见识,必先见而后识,近代大儒王凯运也曾提出成大功者必登群山大川以恢宏气概,访四方百姓以充实胸臆。读万卷书和万里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读书不过是死读书,书呆子,只行路不过是贩夫走卒而已。 2.以悟见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技能、工具和方法,更多是思维、修养和境界,是“道”, 道是需要悟的,有些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性的提高除了需要通过学习以外,还跟家庭、背景、年龄、生活经历、身份以及所处环境相关,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更多是需要悟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长度对于能悟出多少智慧是高度相关的。“悟”需要心静,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举一反三。 3.体验。这个体验是指亲身经历,置身处地体会,而是指借助环境的引导,由外向内的引 导内心的改变,直指人心。通过国学名胜的风物揽赏获得与文化和心灵的共鸣,借助亲身经历达到最知识的透彻理解,如要想理解佛学文化,一定要去寺庙亲自体验和修行,方能得其精髓。 4.以艺养心。通过艺,如品茶,琴棋书画,六艺等养,内外兼修,形神兼修,达到对于道 的真谛的把握,实现思维的通达,智慧提升和人生的逍遥。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5.与高人共语。什么样的人称之为高人?在某些方面有作为,有成就,有境界之人。拜于 名师之下,与英雄为伍,与方外论道是学习的另外一条路径。通过与高人的接触、交流及沟通,获得智慧的启迪,开启悟性,往往能实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于学习来说,老师是高人,成功企业家是高人,高僧大德及方外人士也是高人。 6.明辨。明辨既是中庸的原则,也是做人处世求学之法门。只有秉承着明辨的原则,才不 会走极端,误入歧途,做人明辨,能从和谐众人,兼容并包。处事明辨,才能通达事理,德服众人,求学明辨,才能博学于理,融会贯通。

国学经典文化著作有哪些

国学经典文化著作有哪些 一、《周易》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是中国古老、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 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 道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希望可以从 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孔子说:“始作《易》,其有忧患乎者?”人生是离不开忧患的。《周易》时代的先民,面临着极其险恶的生存环境,他们要有足够 的智慧生存和发展。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忧患也并不少,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发展虽然增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基本问题却依然如故。 人们还面临着诸如气 我国0-13岁的儿童2亿多,目前有4000万以上儿童在诵读国学经典。经过近年的实验证明,儿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后就 会发生明显改变。从开始的每天记忆20-30个字,到每天很快就可 以熟记100-200个字。许多儿童不到一年就把二万多字的《易经》 熟背,其记忆潜能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几万字的古文背诵 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学习语文、历史等文 科知识将会非常的轻松,不但如此,由于大脑得以开发,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强,逻辑思维也强,学习数理化、外语都非常轻松容易。 二、《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 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 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三、《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史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而编篡的教材。孔子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认为,食与性是人类 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不回避并不代表放纵,欲念是 需要尺度的,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实际上,孔子引《关雎》为首篇,授人以教化,也只体现出老夫子的意图,并非诗作者的本意。《关雎》作为春秋时代的民歌,即 便经过人为的整理,也仍不失朴素天然的本真。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数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就产生了许多民歌,流传下来集成了这部《诗经》,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 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 佛教著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著作。《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畅,颇行气势。它是中国古代童蒙书中的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现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独立成书,是重要的儒家国学经典。文章开篇明义,提出“三纲八目”,讨论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个人学习、提高修养具有指导性 的意义。全书教义深刻,思路明晰,是“四书”学习的入门之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精耍的书”。它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既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种治国方案,义与儒、释思想一起构架了传统士大夫的丰体心理,是与《论语》并立的一部国学典籍。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传诵之广不亚于《三字经》,也是国学中一部重要的蒙书。它以《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开篇,并以之为纲提出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行文三字一句、两句成韵,浅显易懂,对清代以后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轲的讲学语录。它继承了《论语》的仁政思想,强凋“民心”的 重大作用,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千古名理。全书思想深邃,发人深省,且行文气势磅礴、词锋犀利,魁中华无数国学典籍中独具风采的一部作品。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全书十三篇,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对古今中外军书家及其军事活动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不仅如此,它还渗入现代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商业竞争中,成为人们的成功指南,是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国学宝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