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大纲第一章印度佛学第一节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及死后百余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出生。

修苦行。

菩提树下成佛。

传法。

涅槃。

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原始佛教特点:以“无我”和“缘起”为理论基础;重人生的解脱;种族平等;“中道观”第二节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根本分裂:上座部(保守派)说“空”;与大众部(革新派)说“有”枝末分裂:十八部(或二十部)第三节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小乘与大乘区别:佛陀观、修行目标、方法、内容及理论学说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即空宗)(1-5世纪);2、无著、世亲瑜伽行派(即有宗)(5-6世纪);3、密教时期(7-12世纪)密教重性力说第二章佛教基本教义第一节四圣谛三宝:佛、法、僧四圣谛:苦、集、灭、道缘起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业报轮回说三业:意业、口业、身业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实相涅槃(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定、慧第二节三法印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涅槃寂静第三章中国佛教第一节汉魏六朝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汉代安世高的小乘禅学和支谶的大乘般若学三国时朱士行西行求法。

魏晋玄化的佛学:般若学“六家七宗”北方鸠摩罗什长安僧团,南方慧远东林僧团鸠摩罗什译经慧远的“三世报应论”与形尽神不灭说支遁道安僧肇《肇论》南北朝时北方佛教重禅观,重造像等实际活动;南方重佛理竺道生涅槃学与大顿悟说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后周周世宗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第二节隋唐佛教隋唐大乘八大宗派:1、天台宗(最早):隋代,创始人智顗。

_中国佛教

_中国佛教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净土宗 净土宗是依据《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 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 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五世纪的慧远是它的创始 者,六世纪的昙鸾和七世纪的善导是它的重要弘扬 者。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 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南无 阿弥陀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 由于简便易行,不拘形式,能舏受广大群众,因而 使净土宗在中国得到特别广泛的流行。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三、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
人们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明 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自传入中国到与中国文 化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 仙方术。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当时最 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僧人译经时注 意了中国人的心理,用儒、道思想解释佛经,并剔 除了佛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融合的内容,史称 ‚格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 乔达摩,佛 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 者。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 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

佛学

佛学

三、慧能与禅宗
• “禅” ,天竺语为Dhyāna,音译为“禅那”,简称为“ 禅”,意译作“静虑”。静即定,虑即慧。是佛教的一 种修持方法(古印度就有禅法),通过禅定,静思摒 除妄念,集中观审以起智慧。
• 中国的禅宗,重悟而不重定,与以注重经典、教法和 修持仪轨的教派迥异其趣(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无数泡沫,刹那生灭不停,没有恒常稳定性 的。人生实质上也是无常变化的偶然存在 (从人的生命到人的生活中拥有的一切,只 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种偶遇,缘尽之时也就 相互散去了)。
•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空无自性。不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一 个独立不变、自作主宰的实体。
• 佛教认为人是由四大(地为骨肉、水为血 液、火为热气、风为呼吸)五蕴和合而成, 本身也无自性。
• 按照宗门相沿的传说,有六祖传承的法系:菩提 达摩——慧可——僧璨càn——道信——弘忍— —慧能(禅宗六祖,而神秀旁出创立了与禅宗南 派相对立的禅宗北派)——五家七宗。
“拈花微笑”
•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是从慧能创立南宗禅法开始的。
(一)禅宗概况
1、“传灯”谱系
• 《五灯会元》(禅宗史书)讲佛法有“教外别传 ”,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 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到菩提达摩据说已 经是第二十八代,迦叶为印度禅宗初祖。达摩于 梁武帝时自南天竺至建业,成为我国禅宗初祖。
• 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著肉体的枯坐守寂。
《坛经》:“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 头,何为立功课。”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 “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 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 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国学考试

国学考试

一:佛,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知其意旨。

于是释迦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所谓“正法眼藏”这种“微妙法门”,就是指的禅,佛家的精神博大精深,佛学智慧讲究:心,神,气,理解性的东西或许用文字是不能表达他们的思想,一种心领神会的意念在他们看来更是重要,佛教传承不注重文字的形式,佛学智慧认为不识文字,不读佛经典故,也能悟出佛中真谛,把握佛理。

“佛渡有缘人”,讲究一种随和,一种自然,身亲力行,就说佛教的创立者,难道他们都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之人,非也!他们的修行贯彻在劳作之中,而不是体现在研究弘扬经典上,这种思想正是基于禅僧的现实需要产生的。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在后来的唐代出现的,人有贪,痴,嗔,如果要修习禅宗,顿悟佛理,那么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本心或本性,戒掉人世的纷纷杂杂,所谓六根清净,人心在尘世中经历过的种种,早已被玷污的乌七八糟的,所以对本心或本性的认识和证悟就是成佛。

“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禅宗文化的精髓是一种意念的理解,一种心境的高低,平庸之人又怎么能理解其中的真谛,或者一个正常的人(七情六欲的人)怎么能深入体会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

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

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

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

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

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儒道佛复习资料

儒道佛复习资料

儒家诞生于先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追求“修齐治平”的儒家“君子人格”一、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影响:孔子主要思想是“仁”与“礼”。

礼的本质是“异”,但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

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反相成,“礼”讲差异,“乐”讲和同。

1、孔子的礼制思想:为国以礼,中庸和谐“中庸”是孔子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中”不是折中而是指在认识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

2、孔子的仁学思想一是孝悌为仁之本;二是从修养主体来看,能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实现了仁;三是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四是“克已复礼”为仁,仁带有政治目的。

孔子创造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原则,以“中庸”辩证为方法的思想体系。

推崇学而知之。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一是制民以恒产;二是呼吁统治者重视百姓,“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本主义)三是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2、人性论——人性善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四德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他认为人性本善。

3、提出一套磨砺人格、修身养性的方法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继承了孔子“杀身以成仁”的精神,主张“舍身而取义”。

他讲仁义,求仁政,强调道德情操的修养和人格的磨炼,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三、荀子的主要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天人相分2、人性恶论“化性起伪”:一是道德行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经过学习和教化,人性可以由恶趋善;二是强调圣人的作用。

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还提出了“礼法”并重思想。

四、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说,以此为基础又建立了一套神学化的伦理道德观。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五常:仁、义、礼、智、信;(孟子四德:仁、义、礼、智)五、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主要内容:理学的核心是性命、义理之学1、“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2、“存天理,去人欲”三纲五常是天理,人欲与之相对,人欲是恶,所以,存天理,灭人欲。

复习课件佛教基础知识.ppt

复习课件佛教基础知识.ppt

•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 圣”或“药师三尊”
•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 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 4.菩萨
• 是指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 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 王菩萨(应化道场安徽九华山),大势至菩萨。
最新.
19
“苦谛”,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 苦,人生无事不苦。
“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 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 是致苦的助因。
最新.
20
“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 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境 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又作“灭度”、“圆寂”等。
最新.
26
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 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定、正念 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最新.
27
佛教7宝
• 关于“七宝”,各个经典所说的略有不同: • 般若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
珀、砗磲、玛瑙;
• 法华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 瑙、真珠、玫瑰;
35
佛教东来
最新.
36
佛的分类
•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
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 为主要经典。

佛教哲学复习整理

佛教哲学复习整理

三宝:佛:佛陀——“觉者”(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如实的了解;等觉或遍觉——使别人觉悟;圆觉或无上觉——最高最圆满境界)法:佛所说的法——三宝的核心,“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僧: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出家弟子)、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在家弟子)如来:“真如”,一切法的真实状况。

佛经解释“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佛陀”的异名。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

南无:“那摩”,敬礼。

轮:以轮来比喻佛所说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

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初转法轮”。

三大系:巴利语系(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汉语系、藏语系戒律(开遮持犯):开——出家戒条中,本是不得触犯的,在某种情况下可开许。

遮——在某种情况下可开,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

佛教基本教义:目标:成佛哲学基础:缘起论、业力论三法印(基本原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谛(教义基本内容):苦(说世间的苦)、集(苦的原因)、灭(苦的消灭)、道(灭苦的方法)三无漏学(实践程序):持戒、修定、证慧特点:以人为本位;以解脱为中心;以禅观亲证为认识的基础和解脱实践的终极;否定性辩证法和真俗二重真理观缘起论: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因——关系缘——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同时的互相依存关系:师生关系,有师则有生,有生则有师,无师则不成生,无生则不成师。

——同时因果“此有故彼有”异时的互相依存关系:种子和芽,过去有了种子,今天才有芽,同时因为今天有芽,过去的种子才名为种子;另一方面看,种子灭即芽生时,芽生时即种子灭时。

——异时因果“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然在某种互相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绝待的存在。

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与空间上无数互相依存的关系组成。

缘起偈:“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教义在佛教中重要地位十一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四个重要论点:1)无造物主:承认“诸法因缘生”,不承认有独立的造物者,即“无作者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

四、《金刚经》思想内容:《金刚经》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成书于古印度。

以鸠摩罗什所译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为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

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

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以般若智慧破除一切名相,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

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

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金刚经》和《心经》比较:金刚经讲述的,是般若智慧的实体,其性如金刚,无坚不摧;心经讲述的,是完全深入地运用般若智慧后的真实感受,是指明运行般若的结果。

般若是手段是方法是因,四大皆空见真心是果。

依据般若波罗密多,能得到体验真空非空的真心觉受,因此经名为心经。

金刚经是度人的船,是斩魔的剑;心经则已经到岸,讲的是岸上风景。

所以,《金刚经》与《心经》不同,它已不是研讨划等值的学说,而是专于划出不等值的学说,但是这些不同亦是逻辑互通互证的。

五、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所谓“乘”,是梵文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

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

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

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1、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则把他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2、在修行目标和觉悟境界上,小乘佛教偏于自度,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

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带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

3、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

大乘佛教在此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特色。

为与小乘相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菩萨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前的修持阶段,即修习“菩萨行”阶段作为修行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在家修行,并不强调定要像小乘佛教徒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4、在教义学说上,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大乘佛教主张“人法两空”,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及客观事物存在,认为“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事物现象存在不过虚幻假象。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丰富中国文学原有词汇、句法、体裁,增加文学语言表现力和文学作品文采。

如世界、演说、究竟、因果、单刀直入、一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

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使佛寺禅门成为白话诗文的重要发源地。

佛教典籍体裁丰富,诗歌式、散文式,小说式、戏剧式,对中国后来文学体裁较大影响。

2、以超现实的想象力增添文学情趣,拓展国人思维,推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佛教文学的叙述通常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

对于魏晋南北朝之前整体偏重写实、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

有言曰“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

3、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使文学界出现清淡悠远的艺术风格。

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和精神信仰的反映。

随着文人好佛之风日盛,在赞叹佛经的文学表现力的同时,大乘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也影响着诗人的创作。

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最杰出的代表当属“诗佛”王维,他的诗画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此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受佛教影响,他们号中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4、增加文学作品的原型和故事框架,供后世作家变奏或重新诠释。

许多佛教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此外,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玄奘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

《红楼梦》《天龙八部》《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经典文学作品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鲁迅曾说:“六朝尤其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可见,唐宋之后,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和佛学紧紧相连。

隋唐时期是汉传佛教最旺盛的时代,也是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拓展与深入的时代。

唐代文学吸收了南朝文学的精华,又创造出融合南北的新境界,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

宋代以禅喻诗形成风气。

一些诗僧和文人以禅理来论述诗的创作和鉴赏诗作。

明清时期,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古典小说提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从六朝的志怪小说到宋代的话本小说,再到明清的章回小说,佛教不断为之提供故事来源,启发艺术构思。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日渐加深,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相对减弱了。

但是,佛教的人生是苦和佛家的修持“心性”、自我超越苦难的思想已渗透到一些作家的脑海和他们的作品之中。

七、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影响:1、佛经中的内容、观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被中国文学广泛地采用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佛经,如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及其孙悟空的形象和孙悟空与妖怪斗法的情节等都取材于佛教的经典。

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

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阴司地狱和因果报应仍然继续存在。

此外还添了许多新的从印度来的东西,其中最突出的也许就是龙王和龙女的故事”,因为“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

在诗歌方面,佛教文献对中国诗歌题材内容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催生了六朝的“宫体诗”。

佛教为了破除色欲,阐明色相性空的核心观念,在佛经中有大量描写色相、点明其“性空”本质的内容。

佛教文献的这种观念,首先影响到一批佛教僧侣文人,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内容淫艳的诗歌,再继而进一步影响齐梁奉佛佞佛的帝王大臣如萧子良、萧衍、萧纲,遂形成了所谓的“宫体诗”。

在戏曲方面。

不仅许多中国古代的戏曲渊源在于佛教文献,而且中国戏曲兴盛的元明时期的许多作家,如马致远、汤显祖、洪昇,他们的剧作有的取材于佛经故事,有的在作品中充满了佛经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思想观念,都直接表明他们受到了佛教经典的深刻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散文,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不仅许多的论题皆源于佛典或援引佛典以为论据,而且其辩论的方法,乃至行文的方式,都有很多地方是吸取于佛教文献的。

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内容的重要影响。

2、佛教文献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一是反映在其关于文学的形、神、言、意关系上,二是表现在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特有“境界说”(意境说)上。

3、佛经文献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体裁演化进程,并极大推动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佛经文本的文体形式及传播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存在形态和新文体的产生。

汉传的佛经文献主要由梵文写成,因此中土的佛教徒接受佛经,首先就要面对梵文。

梵文为拼音文字,古印度人创立了一种关于梵文拼写规则的理论叫“声明论”。

正由于佛经传译使印度“声明论”在中土传播,文人们于是创四声之说,而这种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新诗体——“近体诗”或“格律诗”——史书一般称此为“永明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