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课件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ppt课件(2024)

信号的传输和交换。
业务功能
03
提供话音、低速数据、传真等业务,满足用户基本通信需求。
15
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技术
2024/1/30
时分多址(TDMA)技术
将时间划分为若干时隙,每个用户占用一个时隙进行通信,实现 多址通信。
码分多址(CDMA)技术
利用不同的扩频码对用户信息进行扩频调制,实现多用户同时同频 通信。
2024/1/30
工作原理
移动通信系统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通信。移动台通过基站与移 动交换中心连接,实现语音、数据等业务的传输。基站与基 站之间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形成通信网络。
5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与分类
技术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主要包括GSM、 CDMA、WCDMA、TD-SCDMA、LTE 等。这些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系统的空 中接口、网络架构、业务功能等方面的 技术要求。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ppt 课件
2024/1/30
1
目 录
2024/1/30
•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展望
2
0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024/1/30
3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允许用户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与其他 用户进行通信。
19
宽带码分多址技术
2024/1/30
宽带码分多址技术概述
宽带码分多址(WCDMA)技术是第 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扩频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实 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业务支持。
宽带码分多址技术特点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教材PPT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应用逐渐普及,涵盖了智 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工业等多个领域。
05 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威胁
恶意软件攻击
包括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等, 通过感染移动设备或网络进行传 播,窃取用户信息或破坏系统。
网络钓鱼
利用伪造的网站或服务诱骗用户 输入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
移动通者应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使用、 存储和保护个人信息的方式和范围。
法规要求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 确保用户隐私得到合法保护。
用户权利
用户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拥有知情权、同意权、查询权、更正权、删 除权以及投诉权等基本权利。
移动互联网应用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 网技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互联网访 问和服务使用。
特点
发展历程
移动互联网应用具有便携性、实时性和个 性化等特点,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 网,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等。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 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涌现,涵盖 了社交、购物、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
基站设备
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负责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
网络覆盖与容量
移动网络覆盖范围和容量是衡量移 动通信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受到 基站设备性能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无线通信协议
无线通信协议标准
无线通信协议标准规定了 不同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 和规范,如GSM、CDMA、 LTE等。
5G时代
目前正在发展,将带来更高的 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多的设 备连接。
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
北邮 移动通信原理课件

BUPT Information Theory & Technology Education & Research Center
• 在前三代移动通信中,除了上述物理层关键技术的不 断发展外,在网络层其功能也在逐步完善。它主要体 现有: • 1)网络协议逐步走向规范化,到了第三代(3G)已初步形 成了横向三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高层;纵向两 个平面:用户业务平面与控制平面的初步规范结构。 • 2)逐步增强并完善网络层辅助物理层实现对三重动态 性的匹配功能,加强并完善对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 管理以及接入分配、调度算法的实现。 • 3)第二代(2G)开始逐步引入智能网,实现交换与控制的 分离,并通过业务生成系统快速生成新业务。
第一章 绪 论
•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 移动通信是通信领域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发 展前途的一种通信方式。它是当今信息社会中 最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通信手段。它的发展与普 及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让 人们领悟到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气息。 • 移动通信,顾名思义其最本质的特色是“移动” 二字,就是说这类通信不是传统静态的固定式 通信,而是动态的移动式通信。
4
BUPT Information Theory & Technology Education & Research Center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
•移动通信,确切地说蜂窝式移动通信,就正式商业运营 而言,至今也不过只有20多年的历史,就其发展历程 看,大约每十年更新一代。目前正处于第二代(2G)与第三 代(3G)交接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入模拟式(TACS)移动通信网以 来,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截止2002年底,我国已 拥有2亿以上的移动通信用户,成为全球头号移动用户大 国。我国的第一代移动通信TACS系统目前已完成其历史 任务而被淘汰;第二代移动通信GSM系统是全球第一, 规模最大、用户最多,CDMA系统目前也是数一数二, 并即将成为全球第一;第三代移动通信,我国目前还处 于即将投入运营的阶段。
移动通信PPT课件

手机支付
允许用户使用手机完成购物支付。
位置服务
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查询、导航等服务。
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
WAP业务
提供基于无线应用协议的手机上网服务。
移动互联网接入
支持手机通过3G/4G/5G网络接入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
微信/QQ等社交应用
支持手机聊天、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社交功能。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
恶意软件、钓鱼攻击、DDoS攻击等
防护措施
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漏洞扫描等
网络安全协议
SSL/TLS、IPSec、WPA2等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1 2
身份认证方式 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等
访问控制技术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等
3
防止身份冒用和非法访问的措施 定期更换密码、多因素认证等
软件开发平台
Java ME、Android SDK、iOS SDK等。
安全性问题
恶意软件、数据泄露等。
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要点一
发展趋势
要点二
挑战
5G网络的应用、AI技术的融合、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等。
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数据安全性保障、用户体验优化等。
06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包括移动设备和SIM卡,用于提 供语音和数据服务。
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 收发信台(BTS),负责无线信 号的传输和接收。
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访问 位置寄存器(VLR)等,用于实 现呼叫建立、移动性管理和数 据交换等功能。
《移动通信系统》PPT课件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
时变性、多径传播引起的 衰落和时延扩展等。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信道编码
01
增加冗余信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如卷积码、Turbo码和
LDPC码等。
调制技术
02
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如QAM、PSK和FSK等
调制方式。
抗干扰技术
03
扩频通信、跳频通信和OFDM等。
多址接入技术
全球星系统(Globalstar)
由48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提供话音、数据、定位等业务。
轨道通信系统(Orbcomm)
由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数据通信系统,主要面向机器对机器(M2M)通信和物联 网应用。
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协议
01
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其中空间段由卫 星组成,地面段包括地面控制站、关口站和网络操作中心等,用户段包括各种 类型的移动终端。
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02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场景
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物流等。
03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技术实现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技术实现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
云计算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物联网可以实现与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度
融合,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服务。
无线局域网与无线城域 网
无线局域网概述及标准
无线局域网(WLAN)是一种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的局域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 域网的所有功能。
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包括IEEE 802.11系列,如802.11a、802.11b、802.11g、 802.11n、802.11ac和802.11ax等。
《移动通信》课件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开发为移动通信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从社交媒体到移动支 付。
物联网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设备能够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应用。
远程医疗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医生和患者可以进行远程医疗咨询、诊断和监护,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 和便利性。
3
3G
basic data services.
2000s: The third generation brought
faster data speeds, enabling video
4G
4
calling and mobile internet access.
2010s: The fourth generation provided even faster data speeds, supporting high-quality video streaming and advanced mobile services.
5G
主要特点 数字化通信,支持短信功能,较低的数据传输速度。 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支持视频通话和移动互联网。 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支持高清视频播放和在线游 戏。 超高速数据传输,较低的延迟,大规模物联网支持。
未来移动通信的趋势
5G 技术
5G 技术将带来更高的数据传输速 度和更低的延迟,推动物联网、智 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
移动通信的优势与挑战
1 优势
便捷性:移动通信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 扩展性:移动通信网络可以覆盖广大地区,提供全球范围的通信服务。
2 挑战
安全性:移动通信面临着数据泄漏和网络攻击等安全风险。 带宽限制:移动通信网络的带宽有限,可能会受到数据传输速度的限制。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_第四、六章课件

信源编码的关联
第4本章仅讨论在物理层决定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信源编 码和数据压缩技术。 信源编码 作用:压缩信源输出的信息率,提高系统有效性 实现原理:主要是利用信源的统计特性,解除信源相关性, 去掉信源冗余信息。 发展过程: •第二代(2G)数字式移动通信系统:语音压缩编码:[语音 业务]。 •第三代(3G)数字式移动通信系统:语音压缩编码 + 各类 图像压缩编码和多媒体数据压缩等方面[包含语音、数据和 图像在内的多媒体业务]
线性预测分析 (LPC) :( 一个语音的抽样值可用该样值以前若干个 语音抽样值的线性组合来逼近 ).输入为预处理的语音信号 S(n),结 果为提取LPC参数. 语音信号经分帧缓冲器中分成为20ms(160个样点)的语音帧; 按帧计算9个相关系数; 用Schur递归算法计算8阶反射系数γ(线性滤波器参数); 变换为对数面积系数LAR利用折线进行近似; 对LAR量化编码,得到LAR: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度量有客观与主观两个角度。 客观度量可以采用信噪比、误码率、误帧率,相对来说比较简 单、可行。 主观度量较难,因为接受语音的是人耳,所以语音质量主要是 由人耳主观特性来判断。 以主观度量为主,度量语音质量。 主观评判方法:目前国际上常采用的主观评判方法称为 MOS 方法, 它是原CCITT(ITU-T前身)建议采用的平均评估得分法(M0S)。 平均评估得分法(M0S):一般主观质量评分分为5级,[5分考试类比] 5分(第5级),Excellent表示质量完美; 4分(第4级),Good表示高质量; 3分(第3级),Fair表示质量尚可(及格); 2分(第2级),Poor表示质量差(不及格); 1分(第l级),Bad表示质量完全不能接受。 注: MOS:Mean Opinion Score
移动通信课件553——第三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和技术

移动通信课件553——第三章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和技术移动通信课件553——第三章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和技术1.引言1.1 移动通信的定义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3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移动通信系统结构2.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2.2 移动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2.3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3.移动通信网络架构3.1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概述3.2 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网和接入网3.3 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子系统3.4 移动通信网络的终端设备4.移动通信网络频谱管理4.1 频谱资源的分配4.2 频率复用技术4.3 频谱规划与管理5.移动通信的信道传输技术5.1 无线传输介质5.2 多址传输技术5.3 信道编码技术5.4 信道调制与解调技术6.移动通信的接入方式6.1 移动通信的接入方式概述 6.2 TDMA方式6.3 CDMA方式6.4 OFDMA方式7.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技术7.1 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概念 7.2 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 7.3 数据传输技术的标准化8.移动通信网络的漫游与切换8.1 移动通信的漫游概念8.2 漫游管理8.3 移动通信的切换技术9.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与保密9.1 移动通信的安全与保密需求分析 9.2 移动通信网络的加密技术9.3 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管理10.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10.1 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10.2 移动通信的业务发展趋势10.3 移动通信的应用发展趋势1、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图附件2: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图附件3:频谱规划示意图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频谱资源:适用于移动通信的无线电频率资源,由国家管理并分配给各个移动通信运营商。
2.TDMA方式:时分多址技术,通过将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隙,使多个用户在不同时隙中传输数据。
3.CDMA方式:码分多址技术,通过将不同用户的数据编码成不同的码序列,并同时传输,接收端通过解码分离出对应用户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