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论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早上好!我是4号选手。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
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
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
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教学

是奴隶的事情.有知识的人都热衷于推理和逻辑,所以我给
你们留下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伽利略:“虽然您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正是您把力看做物 体运动原因的思想,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2.2第二幕:理想实验的魅力 伽利略:“各位,我现在为大家演示小球在双斜面上运动 的特点.”
同学:“牛顿先生,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定
下,小球最后会停在毛巾水平面上;第二次取走毛巾,还让小 球从同一位置静止滚下,小球在水平面上要滚得远些.这说 明小球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而且摩擦力越小,小球运动得 越远.” 亚里士多德:“你真了不起啊!我们那个时代,劳动操作
老师:“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
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同学:“牛顿先生,你站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巨人的肩膀 上,比他们看得更远的是什么呢?” 牛顿:“我认为一切物体都遵从这个定律,无论是固体、 液体、气体,还是地上、天上的.我还提出了惯性的概念.”
视频. 3结论
伽利略:“理想实验说明了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若没有
摩擦阻力,沿水平面运动的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笛卡尔:“伽利略先生,沿水平面运动的球将一直运动到 什么地方呢?” 伽利略:“我认为小球最终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 笛卡尔:“你说的不对.如果运动的物体投有受到力的作
・12・
我们试图从健康课堂的以生为本、平等互动和探索体验
健康课堂生命活力的体现.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
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 悟、所疑,并可与教师、同学和谐对话,从而呈现最佳的生存 状态和生命质量,充分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师生在开放、平 等的健康课堂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3探索、体验 探索发现、体验成功是健康课堂生命活力的结果.教师 要善于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划和设计健康课堂的教学内
第一节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案优秀8篇

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牛顿第一定律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
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
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最后指出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1.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
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
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
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
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
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案例模板范文牛顿第一定律
课程名称:物理学基础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内涵;
2. 能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发现新的物理规律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环节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是物理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面临的问题是——为什么物体在不受力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引发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为什么这些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知识授课
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如果静止就继续保持静止,如果运动就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称为牛顿第一定律。
2.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惯性”、惯性参照系、相对运动、远离参照系的特点
3. 实例解析:惯性参照系、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案例分析
1. 案例一:汽车和耗油量的关系
2. 案例二:飞机的升起
3. 案例三:如何避免擦碰
四、实践操作
1. 向学生发出各项惯性的挑战:搭建平衡的积木大厦、跑步过程中刹车的效果、使用力将一杆木棒直立
2. 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程总结
1. 重要知识点回顾
2. 学生自我总结: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内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3. 给出作业:将牛顿第一定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收集一些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现象或事例。
教学资源:
投影仪、PPT、积木、木棍、汽车、飞机、黑板、白色粉笔等。
牛顿的摇篮科学论文

牛顿的摇篮科学论文引言牛顿 Isaac Newton(1643-1727),是一位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于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论文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著名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对科学的影响。
牛顿的思想牛顿的思想是基于他对运动和万有引力的研究。
他提出了三个基本定律和一个重要的引力理论,这些理论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对于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规定了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受到其他力的作用。
这个定律揭示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且说明了静止物体不会自发地运动,运动物体也不会自发地停下来。
第二定律:动量定律牛顿的第二定律建立了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换句话说,加速度是由作用力与物体质量之比决定的。
这个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力的作用下发生加速或减速的过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的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个定律说明了力的平衡和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走路时能向前推动地面,并且能够保持平衡。
万有引力牛顿的贡献不仅限于力学定律,他还提出了万有引力的理论。
根据牛顿的理论,地球上的物体和其他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他通过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轨道,得出了一个数学公式来描述引力的大小和作用。
这个公式被称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它解释了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
科学的影响牛顿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牛顿第一定律

3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物体将保持其现有的状态: 除非受到外部力的作用
当一个物体不受外力时: 它将继续保持其现有的状
态
任何改变物体状态的尝试 都将被物体的惯性所抵抗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这个定律可以用数学公 式表述为:F=ma,其
中F代表力,m代表质量, a代表加速度
这个定律可以用以下三个字来概括:"
2
3 惯性
"。即,物体总保持它们现有的状态,除非受到外部力的作用。如果一个 物体原来是静止的,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保持静止。如果一个
4
物体原来是运动的,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保持运动
2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这个定律最早由伊壁鸠鲁在 公元前3世纪提出,随后被 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
牛顿第一定 律
-
1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述 3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5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验证 7 结论
2 历史背景 4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6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和影响 8 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广
9 牛顿第一定律的局限性
10 总结
1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述
1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 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外,牛顿第一定律也无法解释物体的微观行为,如原子和分
子等
02
因此,我们需要更高级的物理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和行为。
例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两个更高级的物理理论,它们可
以解释许多微观和宏观现象,并且与牛顿第一定律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10
课后反思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和灵活应变。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总结和评价,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以一节课为例,对课后反思进行总结。
二、教学过程回顾本次课的主题为《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实验验证、物理意义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 引入问题:通过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结合实验,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和物理意义。
3. 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反思1. 优点(1)教学内容充实:通过引入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教学方法多样:结合实验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注重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 不足(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沉默,参与度不高。
(2)教学进度偏快: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跟上教学进度。
(3)课后作业难度适中:部分学生反映作业量较大,完成时间较长。
四、改进建议1. 提高课堂气氛:通过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3. 优化课后作业: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4. 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五、结论通过对本次课的课后反思,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方法探讨

第3l卷第6期 2013年12月 凯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Vo1.3l No.6
Dee.2013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方法探讨 龙作军 (谷坪中学,贵州从江557400) 摘要: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它贯穿着整个初中物理知识.因此,牛顿 第一定律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物理知识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学生存在的 固有的错误的认知上分析学习牛顿第一定律遇到的种种困难. 关键词: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方法;认知 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3.06.
众所周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是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中的第十 二章第五节,在教学中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重点 环节和难点,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许多物 理教师以及物理教育研究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不 少精辟的方法.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对照 文献上的例子去讲解,学生们似乎都能听懂.然而 当我们运用到另一种情境讲解时,学生们却又无法 理解. 1 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现象 教科书上的例子:是做了一个阻力对物体运动 影响的实验,小车保持同一速度从斜面运动下来, 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不同的三个水平的表面上 运动时,然后,我们都知道小车在光滑的木板上运 动时的距离是最远的.从实验中,牛顿就敢大胆推 出当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为了使学生们能更 清楚地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曾经用这样的例子来 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当你坐在一辆 向前匀速行驶的汽车上,你把手中的钥匙向空中 抛,最后钥匙是落在手上还是你的后面.同样,人坐 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当他向上跳时最后落在原地 还是落在后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落在后面.他 们认为其原因是:汽车在向前行驶,而钥匙和人没 有向前行驶了.可是,他们不知道抛向空中的钥匙 和人任然保持向前运动的那种状态(也成为惯 性).再如,马戏团表演时,一个表演者在骑马向前 运动的过程中时,突然腾空向前几个跟斗而翻后, 还可以稳稳落在马背上坐下来,这说明了什么?一 辆急速行驶的快车,突然发现前面有着障碍物时, 此时及时刹车,可是车还能运动一段距离又说明了 什么? 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先通过演示 实验,引出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 因”的错误观念,之后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实验 中的现象并且消除这个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认识: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是,学生想要充分的理 解认识这个定律并且能灵活的使用它并非是一件 容易的事. 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在用牛顿 第一定律解释一些现象时,往往会非常困惑.比如: 用力踢足球时,足球才会滚;停止踢足球时,足球就 在不远处停止了.这似乎与“力是维持物理运动的 原因”_2 很符合,而且学生也很认可这种观点.这 便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长期 积累下来的错误认知,下面我们来分析这种认知的 形成及其特征. 2分析现象的原因 首先,由于这些认知是学生从小到大在日常生 活中形成的,各种日常的现象会无形的被大脑消化 接受,因此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认 知.比如,静止的东西,学生都认为没有惯性,在教 学中我就把物理课本放在讲桌上,然后在课本上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
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
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
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
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
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
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
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
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
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
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
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
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
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
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
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
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
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
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
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
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
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
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
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
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
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
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
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
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
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
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
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
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
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
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
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
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
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
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
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
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
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
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
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
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
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
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
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
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
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
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
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提出如下
教学建议。
(1)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教育。
牛顿第一定律不仅在物理学本身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物理
教学中也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不仅应当注重科学知识
教学(定律本身),而且要特别强调定律得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包
括理论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推理方法,这一点常常是许多物理教师容
易忽略的方面。而且,还要结合定律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
科学精神教育。为什么只有伽利略能够大胆地怀疑亚里士多德延续
2000多年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怀疑精神,树立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这样融知识、方法和精神于一体的
教学,才真正体现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全部内涵。
(2)必须破除教师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
由于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还具有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
念,因此,很难想象出这些教师所教授出的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
念能够加以破除。所以,破除教师自己头脑中前科学概念是牛顿第
一定律教学的前提。
(3)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
由于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前科学概念,教
师必须促使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转变,在他们的头脑中引发认
知冲突和危机,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
法调和的矛盾,促使原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建构。这种过程可以
说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比如,除以上两个例子外,还可向学生布置如下一个问题。匀速
向前行驶的汽车前后玻璃窗上各有一只蜜蜂。两只蜜蜂同时以相同
的速度向前后窗飞去,问前窗蜜蜂先飞到后窗,还是后窗蜜蜂先飞
到前窗?如果学生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头脑中该问题上
的前科学概念已经破除。否则,则认为仍然没有破除。
(4)坚持纠正前科学概念。
由于前科学概念的顽固性。因此,认为前科学概念经过一两次纠
正就消失了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的
发生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克服旧图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惯性,
用新的图式(牛顿第一定律)取代旧图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除
非用旧图式不能解释问题,学生才会在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才会
建立新图式。因此,教师应当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用新的情境问题
考察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牛
顿第一定律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