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哈贝马斯分析当代社会矛盾Microsoft Word 文档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的传统,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批判。
哈贝马斯把当代资本主义叫做晚期资本主义,并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有一些与自由资本主义不同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首先,在生产力方面,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丰富和优化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文中,哈贝马斯在谈到发达资本主义的两大发展趋势时就指出:“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存,这使得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其次,在生产关系方面,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发展,出现了以股份公司普遍化和股份分散化、私有企业国有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使得现代资本主义成了“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再次,在上层建筑方面,以“经济计划化”为中心的运行机制改革,强化了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功能,特别是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得现代资本主义成了“国家调节的资本主义”。
但是,哈贝马斯又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只是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
例如,尽管在生产关系方面出现了新的所有制形式,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变,仍然是私有制。
在股份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私人垄断企业,使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但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仍然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发行小额股票、增加股东人数不过是加强资本家实力的一种手段。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名义上是公有制,实际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计划的实施,使得晚期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某种程度的计划性,但晚期资本主义不可能成为有计划的资本主义。
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计划经济的先决条件,而这些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对浮士德难题的理解和看法

对浮士德难题的理解和看法一、引言浮士德难题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它涉及到人类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和上帝存在等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哲学中,这个难题被广泛讨论和争议,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也被提出。
本文将对浮士德难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二、浮士德难题的概述浮士德难题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它是一个关于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关系的问题。
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如果人类拥有自由意志,那么他们如何能够对他们所做的选择负责?如果他们不能对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负责,那么他们是否真正拥有自由意志?三、解决浮士德难题的传统观点1. 硬性决定论观点硬性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包括遗传、环境和社会条件等。
因此,在这种观点下,人类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这种观点的缺点是它剥夺了人类的道德责任感,因为人们不能对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负责。
2. 软性决定论观点软性决定论观点认为虽然外部因素对人类行为有影响,但是人类仍然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意志。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这种观点的缺点是它无法解释人类道德责任感的来源。
3. 自由意志观点自由意志观点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他们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所决定的,而不受外部或内在因素限制。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并且能够对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负责。
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如何解释恶意行为和犯罪等问题。
四、现代哲学中对浮士德难题的新解1. 量子力学与自由意志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使得我们能够重新思考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之间关系。
量子力学表明,在微观领域中存在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人类行为可能受到量子力学的影响。
因此,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方式,认为人类行为是由自由意志和量子随机性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2. 社会心理学与道德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在考虑道德责任时,我们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杜威论道德生活中的三对矛盾

杜威论道德生活中的三对矛盾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新型的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这些都源于他对现实道德生活的关注。
他认为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有三对基本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由与权威的矛盾、原则与情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展开构成了实际的道德生活。
同时这些矛盾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之中,道德教育也要面对并处理好这三对矛盾。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
其道德理论的最终归宿是关注并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即是使道德回到现实的生活之中。
他关于道德的基本观点由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延伸和展开,并落脚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问题。
现实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都应当面对并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
一、理想与现实杜威认为,人们追寻理想的传统由来已久。
这种传统从最初的想象出发,想象成为人们最初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
它突出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
生活越不稳定,想象就越活跃,生活越平安无事,想象则越迟缓。
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在想象之中变成显著的功绩和胜利,而实际行为中的痛苦和烦恼在理想化的想象中得到巨大的安慰和补偿。
上述特点决定了古典哲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至关重要的、至高无上的概念在本质上是理想化的。
传统的哲学家大都认为,人的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完全理想或理性的。
把绝对理想和理性作为现实的必要属性,这已经成为学者们所熟知的事实。
与哲学家所具有的观念一样,道德家们也认为那些物质上的感观享受以及市民的名声和功绩都是变化、不稳定的,或者短暂、容易逝去的。
他们认为只有在固定不变的世界中才能找到纯粹、永恒的善,对于道德来说,不稳定就是欠缺、不足。
真正的道德必定是不变和不可更改的,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容易把握。
在职业道德学家看来,现实的道德生活是一种不和谐的生活,因为它缺少稳定和统一。
只有让人们去崇尚和服从理想世界之中完整永恒的善,才有可能达到现实道德生活的和谐。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人们从对终极理想的追寻之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的生活。
《浮士德》中的人性探讨与道德伦理

浮士德中的人性探讨与道德伦理1. 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性与道德伦理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浮士德》中的人性和道德问题展开分析。
2. 人性的多面性在《浮士德》中,歌德通过不同角色塑造了各种形式的人性。
无论是浮士德自身还是其他角色,他们都展示了善良、贪婪、虚荣、忧郁等多样的特质。
这些特质相互交织,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
2.1 浮士德的矛盾心理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但不满足于现状的学者。
他内心追求无限知识和力量,却又被欲望所困扰。
这种内外冲突使得他产生了复杂而矛盾的行为和思想。
2.2 格雷奥伊的无私与善良格雷奥伊是浮士德的朋友和门徒,他具有纯真无邪的善良和对人类命运的同情。
他通过自己积极向上的行动,成为了道德标杆人物。
3. 道德伦理的挑战《浮士德》中还涉及到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通过角色们的行为和冲突来引发读者对道德观念的思考。
3.1 欺骗与背叛在剧中,浮士德为了追求权力和满足欲望,不惜使用欺骗手段,并最终导致了他身边朋友的背叛。
这引发了关于欺骗与背叛在道德上是否可以被接受的争议。
3.2 自由意志与命运浮士德在寻求知识和满足欲望时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被压迫于恶魔梅菲斯特费勒手下。
这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个体是否能够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4. 后果与教训《浮士德》展示了人性与道德伦理的复杂关系,并给读者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4.1 贪婪和欲望的危害浮士德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和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反过来警示人们要慎思并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免付出惨痛的代价。
4.2 道德选择和责任通过浮士德被困于恶魔手中和格雷奥伊积极向上的行动,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做道德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权力和义务。
5. 总结《浮士德》是一部对人性和道德伦理问题进行深刻探讨的戏剧作品。
通过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歌德引发了读者对于善与恶、道德观念与行为选择等一系列重要议题的思考。
浮士德难题名词解释

浮士德难题名词解释
摘要:
1.浮士德难题的背景和起源
2.浮士德难题的定义和涵义
3.浮士德难题的哲学思考和影响
4.浮士德难题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正文:
【浮士德难题的背景和起源】
浮士德难题,源于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歌德所创作的一部史诗巨著《浮士德》。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学者浮士德,为了追求更高的知识和人生境界,与魔鬼靡菲斯特签订契约,用自己的灵魂换取知识和力量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涉及到诸多哲学思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难题的定义和涵义】
浮士德难题,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道德和价值的困境:一个人是否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而牺牲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在《浮士德》中,这个问题体现在浮士德为了追求知识和力量,不惜与魔鬼签订契约,出卖自己的灵魂。
这个问题不仅是浮士德个人的道德困境,也是整个社会和人类面临的价值抉择。
【浮士德难题的哲学思考和影响】
浮士德难题涉及到的哲学思考主要集中在道德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以及人
的自由意志和责任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善恶、正义、道德、自由等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
同时,浮士德难题也成为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人们理解和解析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浮士德难题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浮士德难题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现实选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和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在追求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同时,保持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如何在实现个人自由的同时,承担起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这些都是浮士德难题留给我们的重要问题。
论“德福一致”的内在危险与实践指向

论“德福一致”的内在危险与实践指向*作者:蓝法典来源:《人文杂志》2021年第04期吸取华严宗、天台宗的圆教思想,以儒家义理来解决康德哲学中的“德福一致”问题,是牟宗三贯通中西哲学的一种尝试。
他在《圆善论》一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基本思路,“依儒家义理而说儒家圆教必须顺王学之致良知教而发展至王龙谿之‘四无’,再由此而回归于明道之‘一本’与胡五峰之‘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始正式显出。
由此圆教之显出始可正式解答圆善之可能,此则不同于康德之解答。
”①这一解读来自牟先生会通中西所建构的两层存有论,而此两层存有论又来自以“智的直觉”打通康德哲学现象与物自身间的隔阂。
然而,对牟先生通过“诡谲的即”来解决“德福一致”的思路,学界多有非议。
譬如杨泽波认为“牟宗三下大力气梳理出诡谲的即和纵贯纵讲这两个概念,希望以此来解决圆善问题,但通过这两部所能达到的只是道德幸福,而不是物质幸福”,②指出牟先生的“德福一致”与康德的“德福一致”乃是两回事,用“诡谲的即”的方法并不能实现康德意义上的自然世界的幸福。
对此观点,杨虎指出这种“物质”“精神”的二分法存在误解的可能,因为康德的自然领域并不等于物质领域,而牟先生的圆善论主要指的是仁心创造所透显出的福。
③关于“物质”“精神”的二分究竟是否适宜牟先生的圆善论暂且不论,问题在于牟先生的方法始终没有在康德的意义上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如杨祖汉就否定了这种尝试,他①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2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第12页。
②杨泽波:《牟宗三圆善思想的意义与缺陷》,《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又见杨泽波:《从德福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③杨虎:《论康德与牟宗三圆善论的幸福指向:驳杨泽波教授》,《学术界》2016年第5期。
认为“牟先生的说法当然是十分精神玄奥的,但如上述幸福虽然不只是感性之事,但总有关于感性,既有关于感性,便不能以圣、佛的无限意义的境界来涵盖……故吾人主张,虽然德福一致(最高善或圆善)是实践理性的必然对象,即一定要实现的理想,但此必然要实现是在宗教信仰的层次上说的”。
从《浮士德》看歌德的生态矛盾思想

从《浮士德》看歌德的生态矛盾思想摘要:《浮士德》作为歌德晚年最成功的文学巨著,其中蕴含了歌德在生态学层面的矛盾思想。
他一方面将浮士德塑造为一个不断进取的探索者并对这种精神予以肯定,但同时由于浮士德在进行精神探索时只考虑自身欲望和需求,置他人于不顾,因此歌德在另一方面又对浮士德的反生态行为进行了批判。
歌德的批判态度体现在浮士德前四个阶段的追求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个阶段中看似成功的浮士德最终却被“忧愁”吹瞎了眼睛。
关键词:浮士德;歌德;生态矛盾思想《浮士德》耗费了歌德近60年的心血,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与《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书中塑造的浮士德形象和浮士德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于浮士德的探索,一方面要肯定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还要从生态批评视域对其中的反生态思想进行反思。
从生态学层面来看,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体现了歌德强烈的生态矛盾思想。
他一方面对浮士德不断追求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又对其探索造成的后果予以否定。
一、追求情欲的浮士德浮士德第一次从镜子中看见玛格莉特的时候就发狂的爱上了她,于是他强硬的对靡菲斯托说:“听着,你必须把这姑娘给我弄来!”“如果这甜蜜可爱的人儿,今夜我不能搂她在怀里,咱俩到子夜就各奔东西。
”[1]在与玛格莉特偷会时,因为担心碰到玛格莉特的妈妈,浮士德便让玛格莉特把安眠药放进妈妈的水里,不料因用量过大造成了妈妈的死亡。
又因玛格莉特的哥哥阻止二人约会,浮士德在靡菲斯托的帮助下竟一剑刺死了瓦伦廷,使得玛格莉特从一位原本笃信宗教、清白无邪、拥有许多美好品性的天使被迫害成一个背上杀母和不洁的罪名、被众人鄙弃、在狱中几近癫狂的阶下因。
从一个侧面来看,浮士德这种为了自己的愿望而不言放弃的作为正是浮士德精神中所宣扬的。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浮士德的行为最终酿成了一个悲剧。
他不但杀害了玛格莉特的两个亲人,还使得玛格莉特在极端痛苦之下无意识地溺死了她与浮士德的孩子,犯下了弑婴罪,最终身陷囹圄。
康德之“德福一致”观点探析

第 4期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H u h u Te c e s C0 l g 0 r a z o a h r le e o
Vo _ 1 No 4 l3 .
Au g., O 2 O9
2O D 9年 8月
康德之“ 德福一致” 观点探析
对 于人 类 而 言是 有 其 现 实 可 能 性 的 。 关 键 词 : 德 ;自由 意志 ;德 ; 康 福 中 图分 类 号 : 8 B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9 74 2 0 )4一O5 —0 1 0 —1 3 (O 9 O O7 3
在康 德之 前 的西方 哲学史 上 有关 道 德和幸 福 的关 系的 论述很 多 , 综合来 看 , 要有 斯多 亚派 和伊 壁鸠 主
一
、
康 德 之 “ 福 一致 " 点 的 引 出 德 观
斯 多亚 派和伊 壁 鸠鲁 派在 道德 和幸 福 的关 系问题 上 的争论 , 方各 执一 端 , 双 争论不 休 。在 不 同的思 维 维度 上都 是对 的 。正如 康德 在《 实践 理性 批判 》 中提到 的 : 斯多 亚派 主张 , 行就 是整 个至 善 , 福 只不 过 “ 德 幸 是对 拥有 德行 的意 识 , 属于 主观 的状 态 。伊壁 鸠鲁 派 主张 , 福 就是 整 个 至善 , 德 行 只 不过 是 谋 求 幸福 幸 而 这 一准则 的形 式 , 就是 说 , 于合 理地 运 用手段 去 达 到幸 福 。 r 也 就 是 说斯 多亚 派 从 理性 的原 则 出 发 , 在 ”1 ] 从
易胯 弘
( 南 大 学 政 治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庆 4 0 1) 西 重 o 7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事例:
(1)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车美女的生活;
(2)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
(3)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了奖学金。
……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社会上许多缺德或无德之人有“福”,有德之人无福或少福呢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这些“德福矛盾”
一、“德福矛盾”产生的原因
1.制度不完善。
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制度监督及执法的漏洞会使一些人钻空子,导致商场上投机取巧者发财,官场上徇私舞弊者升官,盗版取代正版,贪官排挤清官………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2.道德观念的转轨。
由于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所有制的变动、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
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转轨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旧的价值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处在建立的过程中。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不和谐的荣辱观。
3.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
前面提到现实生活中诸多德福矛盾的现象。
我们应该认识到正式因为此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和媒体的特别注意,并加以报
道。
虽然德福矛盾的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为事件的偶发性,人们口耳相传,相互影响。
拜金、权力、享乐之类的内容充斥着民众的眼球,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不讲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这种舆论导向污染和侵蚀人们的心灵,助长了只求“福”,不管“德”的社会风气。
人人都希望生活公平地对待我们,有付出就有等价的收获,但是,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公平的事情。
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吃得饱穿得好,有些人连学都上不起;为什么有人运气特别好,机遇总是会来,而有些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这些不公平是先天或巧合,还可以让人想得下,但是,有些现象确实让人咽不下这口气。
有些人老老实实做生意,却还抵不过邻居制假作假赚黑心钱发达,别人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却十分寒碜。
本来制假作假就是伤天害理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该遭天打雷劈的,但是却没见到报应在哪,叫人心里忿忿不平。
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的确不少黑心商贩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对于这样的德福矛盾,我们还是应该看清事情的是非曲直。
事情的对错并不能但看收效,有很多事情不是只看收效的。
比如黑心商贩的例子,商贩们的确赚到了钱,但是出卖了良心,更甚至于,良心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
不过一旦消费者察觉出问题或是政府机构检查出事实,那么他们的还日子就到头了,等待他们的是彻底的失败和巨大的损失,更甚者将会一无所有。
反观真正老老实实的厚道生意人,虽然有一段时间会受到影响,但是,路遥是马力,日久见人心,好的东西一定会长久,金子迟早会发光。
对于学生,现在正是学着凭自己的认识去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关系到我们以后工作上的判断,生活中的决策。
去多人判断一项事物会直觉地看事情的结果,不错,收效好自然方法不会很逊色,但是我们要看,这个方法让我们得到这
么多,靠的是什么是过程中的努力,还是出卖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其实,很多事情单看自己很容易坚持,但是一旦看到别人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巨大收益的时候,不免会动摇自己的坚持,特别是自己的付出换来的收获远不如投机取巧的人的收效时,不平与动摇就在心中蔓延,此时克制自己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社会上常常见到的德福矛盾,德与福的不平衡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清真相,看清自己。
只要坚信,生活不是天平,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而能在不公平的社会,从劣势走向成功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佛教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有报的信念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
而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正说明: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
亚里斯多德也说过:"幸福是合于品德的现实活动。
",幸福的含义应是多样的、广泛的,它不只是内在的快乐、外在的功利,当然最好也不只是精神的福祉。
伦理学只关注获得幸福的合理和必然的条件,而无法提供获得幸福的种种手段。
即追求品德不以是否幸福为转移。
从这些意义上看,德就是福,当然也就意味着德与福是一致的。
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德福矛盾现象,又该如何理解呢
1、制度不完善。
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商场上投机取巧者发财,官场上营私舞弊者升官,盗版取代正版,贪官排挤清官……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无德却有“福”,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另外,我们目前的道德建设主要是借助于对道德行为的褒与对不道德行为的贬来进行, 褒与贬是一种精神形式的奖与罚, 而精神形式的奖罚在社会舆论缺乏一致性的情况下其作用是有限的。
如果道德行为不仅不会带来物质利益, 相反会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甚至最可宝贵的生命; 而不道德行为不仅不会丧
失物质利益, 相反可以保住既得的物质利益, 甚至可以得到新的物质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精神形式的奖罚就很难起大的作用。
所以,仅仅靠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舆论褒贬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道德观念在人好利的本性面前是势单力薄的。
这时候,还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制约只求“福”不讲德的行为。
2、公民意识有待提高。
见难不帮见危不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涉及到自身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关系到自己,也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不少人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利益受到侵害后,并没有以道德与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来扞卫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而是往往“忍了”,这种缺乏对自身权利的扞卫意识和行为无形中纵容了恶德者得了“福”,这又如何能够使德福一致呢
那么怎样才可以解决德福矛盾的现象,真正实现德福一致呢
1、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使人们知法守法,建立法治社会。
如对于那些诉诸暴力、诈骗以及贪污受贿等不道德的手段以谋取自身幸福的人,应当严惩不贷毫不手软,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对于那些见义勇为的善行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和舆论的支持,鼓励人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只有在社会制度能够使讲道德的人得到利益, 使不道德行为丧失利益并受到惩罚的情况下, 道德才会成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习惯。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要不断地对公民进行长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们成为促进社会公正的坚强力量。
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大学生要努力锤炼个人人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觉思想行
为中的不良倾向,念头,并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
最后,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