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

——“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教学

(周海军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315200)

【教学课题】

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高中数学第二册(下A)10.5.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理解等可能性事件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用求一些简单的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通过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的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结合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

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

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引入新课

师对于一个事件A,如何寻求它的概率P(A)是概率论的一个基本课题.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求得其近似值.例如在抛掷硬币试验中,要计算正面向上的概率,要进行大量重复试验,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做过这

师同学们是否已感到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繁琐?大量重复的试验是否可以避免?答案是肯定的,对于有些事件的概率还是有巧门的.

(提到了上节课求事件概率的主要方法用统计的方法,起到复习的作用,同时创设疑问,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探索概念

师考察下列不同的试验,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

(1)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到平坦的地面上,……

(2)掷一枚骰子,其向上面的点数……

(3)本班有45名学生,现任选一个,……

(4)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球. 将球编号为1~10 .,从中任取一球,球的号码为……

师上面的这四种试验各有多少种结果?(试验的结果及结果分析)

生试验(1)结果有2种:正面向上,反面向上;

试验(2)的结果有6种:1,2,3,4,5,6;

试验(3)的结果有45种:45个不同的人;

试验(4)的结果有10种:1到10这10个号码.

三、启发引导,引入概念

师很好!分析得非常具体,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我们应深入到实质中去:上面每一次试验所产生的结果有何特点?

生对于上述每次试验来说,所有不同的试验结果,它们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师很好,把最主要的特征描述出来了,还有其他吗?

……

师的确比较困难,提示一下,相对于下面的这个试验:随机取一个自然数,其结果有多少种?有什么特点?

生对于每次随机试验来说,试验之前并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但不管怎样,其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

师太棒了!常常把这样的试验结果称为“等可能的”.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种特殊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这种试验有两个特点:(1)对于每次随机试验来说,只可能出现有限个不同的试验结果;(2)对于上述所有不同的试验结果,它们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由学生对试验的讨论分析,并由学生来概括,目的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并正式提出课题: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四、实践出发,巩固概念

师现实中并非所有情况都是等可能的.像考试得分、电话传呼、打靶中环等不均等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怎样判断一次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呢?

生直觉.

师对,直觉很重要,当然我们也可利用机会均等原理,由对称性和均衡性.如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考察下列试验中的结果是否是等可能的?

(1)掷二枚均匀的硬币,出现结果:{两个正面,一正一反,两个反面};

(2)掷二枚骰子,其点数之和:{2,3,…,12};

(3)本班有45名学生,其中女生有15人,现任选一个,出现结果:{女生,男生};

(4)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球. 将球编号为1~10 .,从中

任取一球,其号码为:奇数,偶数.

生 (1)中的两个正面和两个反面是等可能的,但与一正一反不是等可能的;

(2)(3)中的结果不是等可能的.(4)中的结果还是等可能的.

师 以上出现的结果显然与刚开始讲的结果是不同的.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每一种结果同时又可以用更小的结果所组成.如:第一个试验中假如对两个硬币编号,则有四种结果:“正正,正反,反正,反反”,这四种结果是等可能性,则结果“一正一反”由“正反”“反正”两种更小的结果组成,那么出现“一正一反”这一事件的概率为多少?

2142

=.(“等可能”的判断,这一环节很重要) 师 类似的,分析下列事件的组成,以及这些事件的概率.

(1)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

(2)掷一枚骰子,出现“正面是3”的概率是多少?

(3)出现“正面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

(4)本班有45名学生,其中女生有15人,现任选一个,则被选中的是女生的概率是多少?

(5)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球. 将球编号为1~10 .,从中任取一球,球的号码为奇数.其概率为多少?

生 试验(1)的概率为12;试验(2)的概率为16

;试验(3)的事件有“正面是3”和“正面为6”这两个结果,因此概率为13

; 生 试验(4)的概率为151453

=;试验(5)的事件有5个结果组成:号码分别为1,3,5,7,9,因此其概率为51102

=. (这些概率的计算对学生来说问题不是太大,一方面是有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初中也曾接触到过)

师 一次试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而某些事件往往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基本事件组成.

师 定义:如果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 个,即此试验由n 个基本事件组成,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1)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1/n ;

(2)如果某个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有m 个,则事件A 的概率为: A ()m P A n ==事件中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基本事件的总数

. (这里大家一起总结事件A 的概率公式)

师 不需要大量的重复试验,而只要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理的结果进行分

析,这样就把求概率问题转化为计数问题.这种概率问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比较简单,另一方面它概括子许多实际问题,有广泛的应用.也称为古典概型.

师我们可以从集合观点来理解:

(1)等可能出现的n个结果组成集合I,称为样本空间,这n个结果就是集合I 的n个元素;

(2)各基本事件均对应于集合I的含有1个元素的子集;

(3)包含m个结果的事件A对应于I的含有m个

元素的子集A;

(4)P(A)=

()

() Card A Card I

五、实例讲解,深化概念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求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例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球. 其中6个为红球,其余为蓝球,将球编号为1-10,把球搅匀,蒙上眼睛,从中一次取2球.(不同编号视为不同的球).

(1)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摸出两个红球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3)摸出2个红球的概率为多少?

(4)摸出2个球上号码之和为8的结果有多少种?

(5)摸出2个球上号码之和为8的概率为多少?

(6)摸出的2个球中恰有1个红球的概率为多少?

生(1)共有C102=45种不同的结果.

生(2)摸出2个红球有C62=15种不同的结果;

生(3)按照前面的概率公式,摸出2个红球的概率为151 453

=.

生(4)有7种.

师哪7种?

生应为6种.设2个球的号码分别为x,y,则x+y=8,所以x=1,2,3,4,5,6,7对应y=7,6,5,4,3,2,1,但x=4,y=4时不可能.

生不对,应为3种,因为x=1,y=7和x=7,y=1只能算一种.

(这里确实很容易搞混)

师很好.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的语句:从中一次取2球.两个球没有次序.因此只能算3种.

因此(5)的答案应为31 4515

=.

师如果题目条件变为分两次取球,每次不放回.则这里的情形又该如何?生这时所有结果种数应为A102=90,摸出2个球上号码之和为8的结果有6

种,摸出2个球上号码之和为8的概率为61 9015

=.

师因此仔细审题很重要.第6小题呢?

生摸出2个球,恰有1个红球的情形有C41C61=24种,因此所求概率为248

4515

=.

师大家觉得这样可以吗?会不会出现一红一蓝或一蓝一红的情形?

生……?

(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同学真的被迷惑了)

师如果这里也是分两次取,且每次取后不放回,则又该如何?

生哦!明白了.当一次取两个球,摸出2个球,恰有1个红球的情形有C41C61=24

种,因此所求概率为248

4515

=.当取球是分两次取时,则应考虑一红一蓝和一蓝一

红这两种情形,共有2 C41C61=48种情形,此时所有的结果有90种,因此概率仍为488

9015

=.

师从上面的求法可以看出在求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时,所有结果的集合I 和所求事件的结果组成的集合A的确定是十分关键的.

六、小结复习,总结概念

师这一节课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试验的结果;(2)结果的特点;(3)事件的组成;(4)事件的概率师对照上面的四个问题,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求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解题步骤.

生分为四个步骤:

(1)求所有结果组成的集合I;

(2)判断是否是等可能性事件;

(3)求出所求事件由哪些结果组成,即求出集合A;

(4)计算概率P(A)=

()

() Card A Card I

师很好.有两点再强调一下:

(1)在应用这个概率模型时必须注意“等可能性”的条件;

(2)在用排列组合公式计算古典概率时,必须注意不要重复计数,也不要遗漏.(学生概括,老师补充,共同完成小结,体现师生互动)

七、课外作业,掌握概念

1、在上述例子中,若分两次取球且每次取1球,取后马上放回.则各小题的结论又该如何?

2、思考题(抽签有先有后,对各人公平吗?)袋中装有9个黑球和1个白球,从袋中一个一个随机地将球摸出,求:

(1)事件A:第1次将白球摸出的概率;

(2)事件B:第2次将白球摸出的概率;

(3)事件C:第3次将白球摸出的概率.

你能从中得到一个一般的结论吗?

(课后及时复习可以温故知新;作业分层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能起到开阔思维)

【教学后记】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做了以下几点:

1、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这一流程,让学生归纳出古典概型的两大特征:实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喜欢探究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不仅使学生在认知领域取得发展,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而且在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让他们“会学习”,这也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这一流程,结合大量的正面、反面的例题,努力揭示了“等可能性事件”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真谛,让学生从中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经历、感悟和体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从中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学会了求知与做事的能力.

3、以问题为线索,使内容结构化,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这一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中循环使用,使学生对古典概型的特征和“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有了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地得到重组与内化,从而使学生自我构建,拓展了有关知识的网络,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 蒋亮.论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评课的三大切口.中学教研,2004,12

2 丁亿.点评:让数学课堂动起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5

3 徐颖.课堂点评:一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12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用连减相同的数解决问题

用连减相同的数解决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 庞子媚南宁市高新小学南校区 设计理念 本课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围绕学校开展的“助梦都安下坳”捐赠活动组织教学,在捐赠的一系列物品,如文具盒、书包等中发现数学信息并解决数学问题。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在探究新知环节,通过给学生展示捐物图片,让学生对捐赠情况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接着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捐物的数量,分一分活动,让学生学会用圈一圈、标箭头减法、列连减算式等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的结尾通过图片展示都安山区小朋友拿到新年礼物时的情景,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最后,通过小朋友们的话语,让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第5课时。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安排,我以学生亲历过的活动为背景导入教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也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捐赠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解决问题的思考步骤。在学习中,渗透乐于助人的思想。 2.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通过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减数相同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减数相同的意义,初步学会用箭头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减数都相同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减数相同的意义,初步学会用箭头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的“助梦都安下坳”捐赠活动吗? 生:记得! 师:当时我们的小朋友们踊跃地捐出了自己的物品和零用钱,其中就有一些这样的物品,大家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28个文具盒图) 生:文具盒! 师:那你能数一数一共捐了多少个文具盒吗?

分析问题原因的五大维度教学文案

分析问题原因的五大 维度

一、分析问题原因的五大维度 1、制度体制机制层面: A、相关方面的制度体制不合理/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各方面关系没有被 理清,各部门的只能分工不明确,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运作机制B、。。。。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的权利、义务、责任法律缺乏严格的界 定,存在漏洞空白 C、法律程序不够公平透明,缺少对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尊重,当事人 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2、监管执行层面: A、相关方面的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相关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实处 B、执法检查流于形式,监管工作软弱无力 3、观念方面:包括两个方面 A、政府的观念:相关部门对.....问题不够重视,没有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 任,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B、社会观念:。。。。方面的思想意识不到位,思维方式简单落后,没有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问题对。。。的重要性 4、技术层面: 。。。。方面技术上的落后,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上的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差,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5、财政投入方面: 相关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贷款和财政扶持不够到位 用材料中的信息替换掉规范性语言中的相关方面、相关主体和相关问题

二、阐述材料题 该材料实际上反应了….人对。。。问题的态度或看法,a意向。。。。,有何积极性,b意向。。。。,有何积极性,在该问题上应该怎么做。 三、提出对策 对策的铺垫:就。。。。问题,作为。。。。。,本着。。。。原则,提出以下几条方案 解题方法:五大维度对策法 1、制度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层面 A、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奖罚 制度、决策制度) B、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 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C、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财力、物力储备)和 保障机制 D、组织机制和协调机制 E、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F、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G、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H、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I、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 位,每一个生产经营者

规则中的良心和理性分析

规则中的良心和理性分析 ——兼论守法的原始根源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法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近法律,人们的守法意识大大增强。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的社会,除了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正式法之外,还大量存在着诸如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戒律、乡规民约等非正式法,因此,促使人们的守法行为与遵守其他社会规范的行为最大程度的相一致,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对贯穿于各类规则中“良心”和“理性”的分析为主线,探寻法律被遵守的原始根源。 关键词:良心理性守法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关于人的行为的规则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行为规则体系。如同任何事物的成熟都必须得经历一个成长期,人类社会规则中的行为规则亦经历了一个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法律的过程。然而,不管是在法律出现以前还是在力争实现法治的时代,各种类型的社会规范均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探寻人们行为规则的起源,能够使我们认识凝结在各种社会规范中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原则和真理——符合了人们的良心的评判标准,肯定了人的理性的崇高价值。大多数社会规范能够被人们自觉地遵守,是因为这些规则本源于人们的“良心”和“理性”,因此,规则中的“良心”和“理性”才是人们遵守这些规则的根源所在。 一、规则的形成基础——良心、理性

(一)浅析“良心”和“理性” 良心,即人的“利他心,是人的引发利他行为或考虑他人利益的行为的需要、欲望、冲动、情感”①,是一种人的感性思维机制。关于良心的来源,历来都有思想家们探求,一种观点认为良心来源于人的知识、理性、经验,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良知来源于人的经验。另一种观点认为良心来自于天赋,是人的一种先天性的本能情感,如卢梭认为:“由于人类看见自己的同类受苦,天生就有一种同情感,从而使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由于这一来自人类天性的原理,所以在某些情形下,缓和了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这种自尊心未产生以前,缓和了他的自爱心······,尤其是因为怜悯心在人类能运用任何思考以前就存在着,又是那样自然,即使禽兽有时也会显露出一些迹象。”②笔者认为,知识、理性、经验、道德的最初形态都是人的良心或称为良知,正是在这种最原始的感情的评判中形成了知识、经验、道德等,良心乃人的一种先天性的本能的情感,是人最原始的评判事物的标准。良心是人的善性,是人自发的同情心、恻隐心的表现,离开了良心,知识、经验、道德便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良心是天赋的情感的表现。 理性一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西方的法学就是建立在对理性的认知基础之上的。西方哲学的理性概念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指人们凭借逻辑推理认识事物本质、获得客观真理的能力和活动,”③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基本规定:(1)理性是人特有的一种能力和行为方式;(2)理性不同于感知,而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把握;(3)理性是合乎人类本质和内在目的的合理行为选择。因此,所谓理性,就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性质和能力,是建立在人的理智和思维基础上的主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认知方式 ①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法] 卢梭著,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9~100页。 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9页。

【数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易错点十同数连减的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易错点十同数连减的解决问题 知识讲解: “减去相同的数”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运用所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有了用连减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再学习除法时,学生就不会孤立地认识除法,而是能将除法与减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认识除法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易错题举例: 有35瓶酸奶,最多能装满多少盒? 错解:35-6=29(盒)答:可以装满29盒。 错因分析: 学生没有理解题意,也不会思考,所以不能正确列出算式。 思路点拨: 学生可以通过圈一圈,摆一摆的方式来理解题目的意思,并学会用算式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并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上题答案如下:35-6-6-6-6-6=5(瓶)。答:可以装满5盒。 练习强化: 1.21个篮球,4个装一箱,能装满几箱?

(1)先圈一圈。 (2)再用减法解答。 口答:能装满箱,还剩下个。 2.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小组? 3.一共有13个人,每4个小朋友分成一组,最多可以分成几组? . 4. 参考答案 1. (1)答案略 (2)21 -4 -4 -4 -4 -4 口答:可以装满5箱,还剩1个。 17 1316 9 5 1 21

2.25-7-7-7=4(个) 口答:最多可以分给4个小组。 3.13-4-4-4=1(人) 口答:最多可以分给3个小组。 4.24-8-8-8=0(箱) 口答:需要3次才能把苹果全部运完。 一、培优题易错题 1.找规律,数字游戏。 【答案】 【解析】 2. 【答案】; 【解析】 3.照这样排下去,第8个应是什么图形?()A. B. C.

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两步计算问题的解决,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 二、探究新知,形成分析问题的两种策略 1.出示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不出示问题。教师谈话:同学们精神真不错,看得出身体非常健康,调查一下,你们平时有哪些锻炼身体的方式呢? 学生简要举例。 教师谈话:身体强壮了,我们才有精力学习,不仅如此,在这些活动中,还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跑步的情景吧! 2.收集数学信息。 (1)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课件上强调显示数学信息:每天跑两圈、每圈400米。 (2)提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提出的问题。 3.解决问题。 (1)审题指导。 教师谈话:请仔细默读这些信息和问题,想想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预计学生理解题意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感受审

题这个环节,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师谈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已知信息和问题。 (视学生状况适时结束审题,进入解决环节。)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回顾反思。 教师谈话: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在作业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再回想一下你的解题过程。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③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运算方法? 4.提炼解题策略。 全班就反思提纲进行汇报。 (1)教师主要就①展开详细的追问,帮助学生明确思路:A.综合法:“你是读到这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前者,则继续追问:“哦,你是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逐步显示框图,教师借助框图梳理分析方法:“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已知信息出发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行分析的。当他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又发现可以求出……。” 教师板书框图举例:

分析问题原因的五大维度

一、分析问题原因的五大维度 1、制度体制机制层面: A、相关方面的制度体制不合理/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各方面关系没有被理清,各部门 的只能分工不明确,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运作机制 B、。。。。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的权利、义务、责任法律缺乏严格的界定,存在漏洞空白 C、法律程序不够公平透明,缺少对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尊重,当事人的权利无法得到 充分保障 2、监管执行层面: A、相关方面的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相关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实处 B、执法检查流于形式,监管工作软弱无力 3、观念方面:包括两个方面 A、政府的观念:相关部门对.....问题不够重视,没有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任,没有树立正 确的政绩观 B、社会观念:。。。。方面的思想意识不到位,思维方式简单落后,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问题对。。。的重要性 4、技术层面: 。。。。方面技术上的落后,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上的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差,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5、财政投入方面: 相关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贷款和财政扶持不够到位 用材料中的信息替换掉规范性语言中的相关方面、相关主体和相关问题 二、阐述材料题 该材料实际上反应了….人对。。。问题的态度或看法,a意向。。。。,有何积极性,b意向。。。。,有何积极性,在该问题上应该怎么做。 三、提出对策 对策的铺垫:就。。。。问题,作为。。。。。,本着。。。。原则,提出以下几条方案 解题方法:五大维度对策法 1、制度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层面 A、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奖罚制度、决策制度) B、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C、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财力、物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D、组织机制和协调机制 E、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F、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G、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H、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I、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生 产经营者 J、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 K、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相关的权利、责任、义务进行严格清晰的界定

质量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质量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思路 所谓品质管理,就是过程管理中,处理异常的事情,而正常的事情不需要加以管理。管理者就是要工作现场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有效的排除异常问题。企业工作现场的活动是很复杂的,其中可能包含了很多繁琐的流程。因此,在工作现场将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管理者在对问题的理解上会有不同的意识差别,现状与目标或预期的差别。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重点就是推进课题改善,通过有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消除日常管理中的主要障碍,推动企业业绩的提升。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问题就是机会,是改进的机会,是教育当事人及员工的机会。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管理人员就能利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同时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水平。 通常的解决方法往往只是解决表面问题,经过一段时间,问题又可能重复发生。 例如,发生重大事故时企业就将所有的管理人员集中在一起开会,讨论了很长时间才拿出临时改善方案,到最后却发现问题依然存在。这是好多企业都面临的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仔细地分析问题,没有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的措施常常过于表面化,而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实质性的改善和解决。 例如,当产能不够时,往往是因为能利用率不高所造成的,直接增加作业人员并不会对产能利用率的提高有任何改善。正确的方法应是在招聘作业人员时就事先注意择优录用,优秀的作业人员的个人绩效高,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作业人员的技能,整体的产能自然也就可能得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了解问题的结构,学会系统思维的方法,运用各种分析手法和工具,熟悉解决问题的流程,方能真正有效遏制问题的发生,从根源上有效解决问题。 想必大家都知道“冰山原理”,它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他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问题的结构有如冰山一般,通常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只能发现一些问题的表面现象,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在面对问题和改善问题时应该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推理思维,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只有运具备了系统思维的能力,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运用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手法,从治本的角度有效地改善问题,防止问题的发生和再发生。这就是在8D工作方法中为什么会存在“防止问题再发生措施”这一项了。当然逻辑思维也是在解决问题时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利用专业标准发现问题。 例如:在IE工业工程技术中有一个专业标准,一般来说,生产线的平衡损失率在5%--15%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要进行改善。我们可以通过线性平衡分析评价班组的工序能力状态,找到瓶颈进行改善。 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工作中遇到问题,积极的人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的分析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的分析 内容摘要 管理的核心问题--效率,产生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与背离。对于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团体来说,要解决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实现高效率,首先就要获取或创造出一定量与质的激励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个完整的制度性的〃激励结构〃;同时如何在实现"激励相容"的同时,降低其实施成本,尤其是确保提高作为控制标的的"行为"的可观察性与可评价性,成为问题的关键。 自从管理学诞生之初,人们就把如何提高效率作为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来探讨研究,并从不同的假设前提、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答案。包括科学管理时期的外部规则控制和经济刺激;行为主义时期的参与和民主化管理;系统论时期的权变思想等等。本文在继承了关于〃效率〃是管理核心问题的观点同时,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再思考,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 尽管"理性〃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富争议的概念之一,但是,〃理性〃却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普倡的价值观之一,并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共持的基本假设前提之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把"理性"定义为"假定论及的目标和现实世界不变,那么,只要行动得以正确地筹划,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这种行动就是理性的。"1如果说〃个人理性"意味着"行为者是肉己利益的理性寻求者〃2;那么〃集体理性〃则可以引伸为"集体是团体自身利益的理性寻求者。 〃个人〃是社会的元单位,并且是自身利益的理性追求者。但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其"社会性","组织"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组织的世界中。那么,各种组织何以存在?一般认为,除了人类的合群本性使然外,各种组织(包括工厂、公司、俱乐部、政党乃至政府、国家)之所以要建立起来,乃是因为人们仅仅靠自己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或不能令人满意地完成某些

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

这5个步骤,让你从烦恼变成思考 一你的烦恼,全因为不会思考 最近跟一个做销售的朋友聊,他之前在公司内部是做流程改进的,业绩很不错,后来领导认为他是可造之材,想要培养他成为管理者,就给他转岗到销售去历练一段时间。 然而,他转到销售大半年了,却一直没有任何签单。 他的老板开始对此很不满,觉得他做什么都是错的,常常当众批评他。他的自信心也受到很大的打击,每天上班都有巨大的心理障碍,经常整夜失眠。 然而,烦恼了几个月,他还是想不出任何解决方案,觉得人生无望。 类似他的烦恼,其实我们都会有:工作没有发展前途,很迷茫;业绩总是一般,很挫败;客户提的要求无法满足,很无助;老板不认可自己,很沮丧;买不起房,很抓狂;感情出现问题,很痛苦…… 然而,烦恼只是烦恼,问题在脑海中盘旋1年,也不会得到解决,反而会让我们将时间消耗在无尽的纠结和困扰中。原地踏步久了,不仅到不了终点,还会把自己累趴。 有效的方法,是进入真正的思考,逐步接近问题的解决方案。但你或许会觉得,解决问题非常困难? 一点儿也不。 试想一下,你家的空调坏了,维修工是怎么解决的呢?

首先,他会跟你澄清,是哪里坏了,比如是噪音很大,还是不制冷,还是其它什么。接着,他按照自己对空调构造的了解,判断可能出问题的零件,然后把这些可能出问题的零件进行一一排查,最终确认是哪个零件的问题,最后修复。 把修空调的方法提炼出来,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解决问题的套路。你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用这个套路解决。 接下来,针对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位销售人员的困惑,我们用修空调的套路,来解决他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只需这5个步骤 1. 澄清:澄清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问题呢?

#提出问题问题分析对策思路

提出问题问题分析对策思路 范文分析:一类文二类文三类文四类文题目:由于2008年金融风暴的冲击,全球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世界各国多家汽车公司业绩下滑、前景暗淡,其中尤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最受人瞩目。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外向型企业也面临停产或倒闭,导致不少企业裁员,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蓝领就业问题再次以另一种方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在蓝领需求量最大的“用工荒”时期,蓝领就业就存在明显的供需对接矛盾,即企业需求的蓝领招不到,而大批蓝领想求职而不可得,欲跳槽而不遂愿。 请联系新的“用工荒”现象,选取适当的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论文。 问题分析:蓝领就业的供需对接矛盾所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职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就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职业信息渠道是劳务市场供需双方的沟通平台,信息渠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供需双方需求的满足程度。从目前来看,城市蓝领群体使用的职业信息渠道仍以传统的职业介绍所、劳务交流中心、招聘会为主,使用就业网站渠道的比例偏低。而且,就业网站的服务群体仍以白领为主,专门为蓝领提供就业服务的网站寥寥无几。职业介绍所、劳务交流中心等传统就业服务机构在职业信息的搜集、整理、查询等方面没有明显进步,导致职业信息的丰富性存在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蓝领的求职。 城市蓝领就业困局的第二个原因在于蓝领自身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一点在高级蓝领的供需矛盾上体现得更为突出。而求职蓝领之所以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和我国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是分不开的。 对策思路:

首先,需要提升蓝领就业信息服务的数字化水平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大力推动蓝领求职网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要符合技术蓝领的就业需求,又能为广大求职蓝领提供丰富的选择性。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网络在就业促进方面有着其他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调查显示,懂得使用就业网站求职的蓝领更容易实现求职、跳槽,认为在当地求职、跳槽不容易的比例不足50%,明显低于其他蓝领群体。这一方面说明蓝领的信息化水平对其职业流动具有明显影响,另一方面也充分显示了就业网站在推动蓝领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应当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动蓝领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其职业培训体系,这是提高蓝领就业能力、促进蓝领就业的重要保障。要想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首先要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投资力度。有学者认为,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虽然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来引导蓝领培训,但是政府部门项目化、流程化的培训体系需要时间、需要资金,无法广泛惠及蓝领大众。其次,要提高培训机构对蓝领阶层特别是高级蓝领的针对性。在市场化的蓝领职业培训机构中,大量职业技术类学校存在着资金不足、办学模式单一等情况,我国国内尚没有形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一类文北京市参和者文某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有效应对新一轮“用工荒” (本文题目紧扣材料,突出主旨。缺点是题目稍长,断句过多,可删去“以人为本”四字,突出统筹兼顾的中心内容。) 在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下,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外向型企业面临停产或倒闭,导致不少企业裁员,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蓝领”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新一轮“用工荒”的出现,

努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努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新形势下,作为乡镇党委、政府和干部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造就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一、努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科学发展方面,主要包括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以及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和谐社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民生保障、社会稳定、文化建设等面的问题;三是党的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执政能力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些问题,首先必须要能够及时发现各种问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努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必须敢于揭短、不怕报忧,要正视问题。要发现问题,首先就要端正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勇查找问题,实事求是地去发现问题。绝不能把问题藏起来、捂起来、盖起来;绝不能不把问题不当问题,对问题视而不见,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绝不能美化问题,把问题说成成绩,把假的说成真的,把坏的说成好的。这些倾向只会使问题越积越多,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新问题变成老问题,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难以解决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增加了日后解决问题的难度,也给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严重危害。 (二)必须勤于观察、思想敏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发现问题,就必须练就过硬的知情,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勤于思考。一要多看。要眼光敏锐,处处留心,从中多发现题。要多看书、多看报、多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多观察,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善透过现象看本质,练就一双慧眼。二要多听。多听上级指示,理清工作思路;多听民声,了解群众的呼声;多听建议,集思广益搞好工作;多听来自各方面况反映,全面了解问题。三要多想。要多想事多思考,多谋事多动脑,深思熟虑,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加工工作。特别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区分是非、洞察本质,对各种问题做到见微知著,研究、挖出潜在性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 三)必须身体力行、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是掌握情况、理清思路、科学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钥匙。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发生在群众之中,解决问题当然也要依靠群众的智慧。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变上访为下访,真正走下去、沉到底,倾听群众呼声,真正发现问题,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努力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怎样正确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形成科学的决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分析和研究问题必须要有扎实理论基础。要注重加强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只有理论基础扎实了,各方面知识充实了,看问题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分析问题才会更透彻、更深刻,才能理清思路,才能把握问题的主流和本质。 (二)分析和研究问题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分析和研究任何题时,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困苦烦忧、生活福祉、意愿诉求,真正做到权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切相信群众,一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三)分析和研究问题必须要抓住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要重点分析和研那些群众普遍反映、基层强烈呼吁、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困扰和制约本地区、本单位发展的深

理性分析快速选择 理性选择理论分析现象

理性分析快速选择理性选择理论分析现象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学生对所就读的专业越来越重视, 导致专业选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出现了越来越多像王悦这样的学生,没能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面临着 __选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 我们的建议是,在理性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快速地进行下一步选择。一要避免由于草率作出决定,导致下一个矛盾的出现;二要避免犹豫不决,未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影响学业。 定了专业并不等于就此定格了人生道路,被不是自己心仪的专 业录取,也不用把它当作灾难。你静下心来,客观地分析,再做决定也不迟。而且,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现在的专业也不错,甚至更适合自己。例如,历史专业在中国是个冷门专业,不少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但是,在耶鲁大学,历史专业在最近的2 5年一直是头号热门,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耶鲁的英语专业(相对应于中国的中文专业),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①是不是有点意外?其实原因不复杂,对教育的意义有深刻理解的人认为,人文学科可以培养一个精英应该具有的素质。 摆正了心态,接下来就分析你的情况是怎样了。分析的主要对 象只有两个,一个是你自己,另一个就是专业。至于别的因素,比如父母期望你怎样,别的人又是怎样了,这些都是次要的。你对现在的

专业不满意,不能停留在感情层面,而是要有依据。你的依据要在这两个主要对象里面找。 第一个对象:你自己。要尽量清楚你到底适合什么专业。比如王悦同学,他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为什么喜欢呢?仅仅因为计算机专业是个所谓“热门”专业, __很好吗?如果是这样,王悦不用着急难过,先自我评价一下,看自己是否是真喜欢。如果王悦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突出,数学基础不够扎实,不善于分析思考,那么他和别的同专业的同学相比,就没有竞争力,前途可能就很渺茫,理想和现实差距可能会比较大。认识到这一点,估计王悦就喜欢不起来了。另一方面,如果王悦具有很强的社会敏锐感,善于与别人交流,表达能力强,文笔又很好,如果选择新闻专业,可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新闻专业才是王悦的真“喜欢”。 自我评价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建议大家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评价。 __考试中心在多个省市推广的“升学指导测验”可以做一做,也可以参考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的人格类型测评。 第二个对象:专业。比较客观地了解自己之后,你可以进行第二个步骤了:分析专业。适合你的专业有不少,人们冠以这些专业“冷门”或“热门”。这两个“门”的含义也有两个:一个是报考的“冷热门”,一个是就业的“冷热门”。同一所学校录取分数高的专业是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秦池:风险承受的能力 第二讲:影响决策的因素 1、正确决策的关键: 对问题的正确判断 对环境的客观评估 对资源的有效评价 对困难的理性分析 对将要出现风险的充分准备 2、决策的支持体系包括 相关的数据 掌握一种推理的方法 推理的要符合逻辑 3、传统文化对决策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 4、传统决策的思维模式 5、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6、决策模型及分析工具 现成可使用的模型各种分析工具(国际通用)如柱状图、树形图、柏拉图、SWOR分析法、SPASS分析法、麦肯锡的7S分析法。 需建立的模型关键结果领域(要因分析法、鱼骨图) 完全靠个人的模型感性直觉判断。 第三讲:状况评估(上) 状况评估法的的四个环节(解决难题的方法,不是针对一个难题,而是针对一个难题群) 查明问题难题 提出下列问题: ?到底发生了什么偏差) ?应该做出怎么样的决定 ?应实施什么样的计划解决难题 ?预计将来的变化 ?存在的机会 第一步:用表格表示:即列举难题—澄清难题) 排出轻重缓急 第二步:制定衡量缓急程度的标准 ?建议:将问题分成三类: ?严重性问题紧急性问题发展性问题 ?影响的因素是什么?会影响那些人?行动的最后期限是什么? ?采取行动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若现在什么都不做,会有什么后果。 计划下一个步骤 实际和计划是否有偏差? 这些偏差是否明确?

是否需要进一步做出问题分析?决策分析?潜在问题分体 ?需要做什么? ?什么时候做? ?谁来参与做? 计划行动的程序 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各部门创造性思考——各个级别的承诺——批准——执行——培训——奖惩激励机制(一定要事先) 第四讲:状况评估(下) 准备采取行动 状况评估法的作用 找出难题并且分解和控制问题 分析资料后,排出轻重缓急 计划解决难题和应采取的方法 为成功决策做出计划的方法 要找到偏差的原因(问题分析) 要选择行动的方案(决策分析) 要保护行动计划不受干扰(潜在问题的分析) 更深入广泛的考虑 花多少时间做一项分析? 怎样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 应在什么时间找到更好的方案? 成功包含的三个独立因素 在高质量分析中找到更好的方案 需要有执行者和批准者的承诺 安排出计划实施需要的足够时间。 第六讲问题分析(下) 如何获得有效信息 提出问题来确定问题 描述问题 如何评估可能的原因 检验上一步骤中列出的原因 那些对解决问题更直接更重要 充分利用“描述问题”的步骤 很多企业犯的错误:用一个原因解释所有的问题 图表一:描述问题图表1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现在高考一般 以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所以作文(议论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观点,然后就是选材论证的 过程。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体现在: 一、材料作文:“引——析——提——联——结”的论证结构。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 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b5E2RGbC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p1EanqFD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 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 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DXDiTa9E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 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 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 出,又要正反结合。RTCrpUDG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 出希望要求。 二、其它形式的议论文(包含话题作文)一般体现在: “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的论证结构。 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 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5PCzVD7H 第二步:入据。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 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jLBHrnAI 第三步: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 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xHAQX74J 第四步:迭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 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
1 / 12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4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2009级“一诊”英语试卷分析及高考复习教学建议 合川区教科所胡本正 一、试卷评价(略) 二、得分情况数据 1、各大题得分率统计 2. 各小题得分率统计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听力 该题得分率71.18%。学生做得比较好,分析意义不大。 (二)、单项选择 平均9.78分,得分率65.2% 1、得分率较高的试题有25、26、27、29题。 25. _______ down the radio a little—the baby is sleeping. A. Turning B.Turn C. To turn D. Turned 26. Not a single word _________ at the meeting yesterday.

A. he said B. said he C. did he say D. he didn’t say 27. —I don’t know _______ makes her different from others. —Honesty, I think. A. how is it that B. how it is that C. what is it that D. what it is that 29. ________ Gong Li, how many of her movies do you really like? A. Talking of B. To talk of C. Talked of D. Talk of 以上试题的特点:纯语法和句子结构。 能否得出结论:我们高三英语教师对语法复习(教学)很到位,长难句分析能力较往几届学生有较大提高? 2、得分较差的试题有22、2 3、28、32、35题。 22. My MP4 has disappeared. Who _________ have taken it away? A. could B. should C. must D. might 23. The house could fall down soon if no one ________ some quick repair work. A. has done B. is doing C. does D. had done 28. —How about both of us chatting online? —_________. It’s much cheaper than talking on the phone. A. No way B. I don’t care C. Well, of course D. All right 32. He charged $ 5000 for the second-hand car, ________ we managed to bring the prices down. A. but B. so C. when D. as 35. —Where have you been all day? —I _______ an old friend of mine and we couldn’t say goodbye until it was

管理学_案例分析_理性决策分析

案例4-2 出国 你管理着12个工程师。他们接受过的正规训练和工作经验都非常相似,因此你能在做项目时相互替换地使用他们。昨天,你的上司告诉你,海外一家分公司需要外借四个工程师到国外工作6-8个月。由于一些原因,他反对这样做,但还是同意了,因为这个要求本应该由你领导的部门来完成的。 你所有的工程师都能完成这样任务。从当前做的项目和完成未来项目的角度看,没有什么特别理由说哪个工程师是必须留下来的。稍微有些复杂的事情是,这次的海外工作是要派往一个条件不太好的国家。 问题: 1、你如何挑选谁应该去国外呢? 2、影响你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案例分析: 诺贝尔奖获得主赫伯特·西蒙将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描绘为三个阶段: 1.智力。智力阶段包括手机并进行决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从本案例中,可以提取出这样几 个环境条件,其一:要从这12个工程师中挑选4个到国外工作6-8个月的时间。其二:这12个工程师都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工作经验也非常的相似。其三: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说哪一个工程师是必须留下来的。其四:要派往的海外是个不太好的国家。 2.设计。设计阶段包含提出、形成和分析可行性方案的过程。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可采用 集体决策的方式,采用集体决策拥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本案例中挑选哪一些人出国还是需要得到集体的认可。第二:虽然,为了解决问题,群体决策要比个人决策花更长的时间,但是在本案例中,对于时间的紧迫性要求不是那么强。所以,当避免失误比强调速度更重要时,群体决策通常要比个人决策更好。第三,集体的智慧更多,这12个工程师可提出更多的优选方案。 这就又需要使用到名义群体技术——是设计来用于将个人相互影响保持在最小值水平的结构性技术。 列表:先向所有的人阐述背景资料,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请各位工程师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来决定是否接受本次出国的任务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的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的能力人们在生命活动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要通过解决那些问题之后,才能求得自身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一般会有三个阶段:发现阶段,分析阶段和解决阶段。一个人(或其它的生命体)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叫素质),也由此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从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活动中,发现问题的真正矛盾是在哪,抓住所面对的各种现象中的关键东西。其次在正确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分析它们如何形成、成长,分析矛盾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的发展变化。最后是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解决掉。 世间的事物种类繁多,品种复杂。古言说人:“龙生九种,九种各别”,还不必说这各别的他们在各别活动的时候,面对诸多各别的问题了。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要具有高的这种能力,并不是朝发夕至般地那样容易。自古至今,树上的苹果砸到了无数人的头上,但只有牛顿最先发现了这个问题(矛盾),并分析解决了它,那就是万有引力的矛盾。唐朝初期有个“房谋杜断”的说法,说的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这一是分析问题,一是解决问题,但用了两个很了不起的人来做,可以想见这种能力的不容易。又有《论语》中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矛盾的表象复杂多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把一个苹果一刀切成两块,再一块一块地吃掉,就产生了一个表象问题:1 1= ?等于多少呢,表象的结论是一块加一块等于两块,本质的结论却是一块加一块等于一个。因为不管把苹果切成多少块,它都只有一个苹果的皮、一个苹果的肉、一个苹果的核,所以吃到最后都等于一个。这是矛盾的表面和本质的一个简单例子。事实上生命体在活动中面临的矛盾要复杂的多。它所涉及到的个体(单个生命体)、群体(一群生命体)的本身性质, 个体、群体各样的活动,所集中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及主次方面的发展变化,所处的环境及环境的发展变化,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复杂的。发现问题,就是要从这些杂乱的表象中发现在事物活动时常常起作用的因素,将无关的东西排开,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找出事物活动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虽然由于事物表象的复杂,而表现出众多不同的各类问题,但从生命体活动的基本规律出发,就不难找到事物活动的主要矛盾。分析问题,应该是要从生命体活动的根本目的、活动的规律这些基本的东西出发(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发现事物在具体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分析它的主要方面(对事物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包括在环境中如何形成、成长、发展的趋势;它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活动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包括在环境中如何形成、成长、发展的趋势。分析清楚这些东西,需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