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文化常识
《孔雀东南飞》文化常识

乐府诗: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
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套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最早的、最长的、最优美的长篇叙事诗,使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明代王世贞称其为“长诗之圣”。
“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纲: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见汉代班固《白虎通〃卷七〃三纲六纪》,纲,提网的总绳,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思。
五常: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
汉代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三从四德”是旧时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
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工)”。
七出:又称“七去、”、“七弃”,指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七出”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有利于家庭中的夫权统治。
三不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后来富贵了。
“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
也就是说,妻子若符合“恶疾”及“淫”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内。
三不孝《十三经注疏》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2.《孔雀东南飞》

文化常识
十二时辰制
时代 周 汉
现代
日出 卯兔
5-7
食时 辰龙
7-9
昼
夜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子鼠 丑牛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平旦 寅虎
3-5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探究主题
你如何看待刘焦之死,他们能私奔吗?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 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 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焦母用封建礼教遣 刘,《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 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 父母不悦,出。”在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违背焦母就 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如果脱离焦 母不仅会受到社会遣责,而且可能会被绳之以法。除了外来压力,内在的 原因则是刘焦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两 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而不是反抗这些规范,当 他们的爱情理想与礼教相冲突时,不愿屈从便只能以死殉情。
课文阅读
孔 雀东南 飞
箜篌( kōng hóu) 绣腰襦( rú) 绣夹( jiá )裙 明月珰(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g) 拊( fŭ )掌 窈窕( yǎo tiǎo ) 婀娜( ē nuó ) 赍( jī )钱 摧藏( zàng )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知识整理

《孔雀东南飞》通假字【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奄奄黄昏后】“奄”通“晻”,阴暗不明【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孔雀东南飞》多义词辨析【相】1、互相: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2、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你)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他,指县令的公子)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他,指太守的公子)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他,指府吏)3、相貌,福相: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谢】1、推辞,谢绝: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2、辞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3、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见】1、看见,看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2、见面: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为】1、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2、以为,认为,作为,成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3、给,替,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4、是,存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后一个意思是“做”)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此可引申译为“残留的”)5、表示被动,多与“所”连用,可译为“被”: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遣】为仲卿母所遣(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家,动词)县令遣媒来(派,动词)十七遣汝嫁(送,动词)【施】徒留无所遣(用,动词)留待作遗遣(施舍,赠送,动词)【复】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便复在旦夕(回答,答复,动词)幸复得此妇(又,再,副词)【会】会不相从许(当,决,副词)于今无会因(相当,聚会,动词)【自】我自不驱卿(本)本自无教训(本)自可断来信(即)葳蕤自生光(自然)自名秦罗敷/自名为鸳鸯(其)好自相扶将(亲自)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举止自专由/那得自任专/不图子自归(自己)《孔雀东南飞》词类活用1、名词的使动用法:以此下心意(下,受委屈)2、名词用作状语: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交广市鲑珍(交广,从交州、广州)卿当日胜贵(日,一天天地)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足以荣汝身(荣,使……受到荣耀)4、动词的使动用法: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便利此月内(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最吉利)《孔雀东南飞》词语古今异义【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约束【共事二三年】古义:共同生活今义: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感君区区怀】古义:真情挚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何乃太区区】古义:愚拙今义:同上【渠会永无缘】古义:他今义:水道【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方便【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水陆运输的总称【守节情不移】古义:遵守府里的规则今义:指妇女不改变情操【妾不堪驱使】古义:使唤今义: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自可断来信】古义:来送信的使者今义:寄来的书信【相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勿复纷纭】古义:麻烦今义:多而杂乱【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劝告今义:多多感谢【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古义:官宦,做官的人今义:太监,宦官【念与世间,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多为务必`一定之意《孔雀东南飞》偏义复词1、昼夜勤作息(作息:意义偏“作”)2、勤心养公姥(公姥:意义偏“姥”)3、便可白公姥(公姥:意义偏“姥”)4、昼夜勤作息(作息:意义偏“作”)5、我有亲父母(父母:意义偏“母”)6、逼迫兼兄弟(兄弟:意义偏“兄”)《孔雀东南飞》特殊句式【倒装句】誓天不相负:“相”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君既若见录:“见”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络绎如浮云:介词结构后置句踯躅青骢马:主谓倒装,应为“青骢马踯躅”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便复在旦夕: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便在旦夕复”【被动句】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表被动同是被逼迫(被动句,“被”式)渐见愁煎迫(被动句,“见”式)【省略句】出置南窗下:“南窗”前省略介词“于”【判断句】汝是大家子(判断句,“是”式)《兰亭集序》字词句知识点《兰亭集序》通假字【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往,取。
(完整版)《孔雀东南飞》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列表

例句
专用词
解说
称
谓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贱妾
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的自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
古代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母亲的自称。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
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是兰芝对丈夫的称呼。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大人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
一般是君对臣的敬称,文中是仲卿对妻子兰芝的爱称。
古人最初是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鸡鸣: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
人定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五更
器物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床
《孔雀东南飞》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孔雀东南飞》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黄昏
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人定
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五更
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至5点。
器物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床
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分类
例句
专用词
解说
称
谓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贱妾
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的自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
古代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母亲的自称。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
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是兰芝对丈夫的称呼。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大人
对尊长的敬称。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老人家”,文中指兰芝婆婆。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归纳

通“娶”
取
还必相迎取(7)
迎接
勿复重纷纭(8)
再,又
复
红罗复斗帐(8)
双层
处分适兄意(20)
适合
适
始适还家门(17)
出嫁
适得府君门(22)
刚才
令母在后单(27)
使、让
令
县令遣媒来(14)
官名
便言多令才(14)
美好
莫令事不举(22)
使、让
谢家事夫婿(20)
辞别
谢
阿宦于台阁 {于台阁仕宦} (2)自缢于庭树 {于庭树自缢}
宾语前置
(1)会不相从许 {会不从许相} (2)嬉戏莫相忘 [嬉戏莫忘相] (3)誓天不相负 [誓天不负相]
被动句
1. 为仲卿母所遣 2. 今日被驱遣 3. 仍更被驱遣 4. 渐见愁煎迫
七、重点字释义
相
1. xiāng adv,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 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 代“你、我、他、它”等等。
像受煎熬一样。)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
② 足以荣汝身(使……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荣华。)足够你荣耀一辈子了
③ .便利此月内(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最吉利。)婚期定在这个月 内就很适宜
六、文言句式
1. 汝是大家子 2. 知是故人来 3. 又非君所详 4. 同是被逼迫
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
16 .渠会永无缘 (渠:他。今常用义为奉承。) 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
17 .便利此月内 (便利:吉利。今义:方便。) 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
18 .蹑履相逢迎 (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 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
19 .逼迫兼弟兄 (弟兄: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 的称呼。) 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归纳整理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归纳整理如下:一、文学常识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形式上以五言为主,为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开创了道路,表达方式上以叙事为主。
二、词类活用1.“伤”,为动:为...哀悼,如“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2.名词“五里”作动词:飞五里,如“五里一徘徊”。
3.名词“三日”作状语,隔三日,如“三日断五匹”。
4.名词“名”作动词,取名,如“自名秦罗敷”。
5.名词“马”作动词,骑马,如“府吏马在前”。
6.名词“车”作动词,坐车,如“新妇车在后”。
7.动词“煎”使动用法,使……受煎熬,如“逆以煎我怀”。
8.形容词“贫贱”作名词,贫穷、没地位的人家,如“贫贱有此女”。
9.名词“理”作状语,按道理,如“理实如兄言”。
10.名词“槌”作动词,敲,如“槌床便大怒”。
11.形容词“便利”的意动用法,以…为吉利,如“便利此月内”。
三、文化常识1.“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2.时间词:黄昏晚上7—9点、人定晚上9—11点、鸡鸣早上1—3点。
3.床:古代坐具。
4.年号:汉末建安中,年号始于汉武帝。
5.卿:敬称;夫妻互称;自唐代时君主称臣民;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古代高官。
6.丞:封建官僚机构中最高官职,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如府丞、郡丞、县丞。
7.主簿:太守的属官,是各级主官的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8.谦称:妾,古代妇女谦卑的自称。
9.大人:老父,称老人家。
10.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11.结发:束发,男子十五岁,表示成童;结婚时的礼节;妻子,指原配。
四、重点字词1.会不相从许(6段):许,答应。
2.便可白公姥(2段):白,告诉,禀告。
3.徒留无所施(2段):徒,白白地。
6.《孔雀东南飞》课后作业-教师版

《孔雀东南飞》课后作业一、学以致用1.文学常识填空。
“乐府”,最初是_______名称。
后成了一种有音乐性的_______名称。
以后不少文人仿拟乐府诗所作的这些诗也叫乐府诗或_______。
后来,苏轼把它的_______集取名《东坡乐府》。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_______(编者)编录的_______。
《乐府诗集》由宋代编。
其中收录有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_______。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最长的_______。
【答案】官府诗体拟乐府徐陵《玉台新咏》郭茂倩《木兰诗》叙事诗【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文学常识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所以考生要对课内书下的注释多多熟记,当然,还要靠平时的积累。
本题是对“乐府”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考查。
【点睛】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宋代时,郭茂倩将所有乐府诗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乐府诗集》,如《木兰诗》(南北朝时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古代文化史知识
一、涉及称谓。
1、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贱妾: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
文中是兰芝的自称。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古代妇女谦卑的自称。
文中是兰芝母亲的自称。
3、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下官: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文中是郡丞的自称。
4、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对对方的敬称。
文中是兰芝对丈夫的称呼。
5、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大人:对尊长的敬称。
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老人家”,文中指兰芝婆婆。
6、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一般是君对臣的敬称,文中是仲卿对妻子兰芝的爱称。
7、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汝:用于上称下或不客气的平辈之间,文中是兰芝母对兰芝的称呼。
8、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文中是仲卿母亲对仲卿的称呼。
9、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结发:对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古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表示成年,可以结婚了。
文中指仲卿20岁。
10、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令郎:称呼对方的儿子。
二、涉及官职。
1、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府吏: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
文中指庐江府小吏焦仲卿。
2、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县令:一个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3、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4、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丞:郡丞,辅助太守的官。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主簿:太守的属官,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三、涉及历法。
1、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2、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即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
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3、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4、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5、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五更,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至5点。
四、涉及器物。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床: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尔雅·释名》说“人所坐卧曰床”,可见中国古代的床,既是坐具,也是卧具。
先秦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式,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到了南北朝,床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
(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