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平理论是指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对于资源的分配和权利的享有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正义理论、平等原则和公平程序等方面。

首先,正义理论是公平理论的核心之一。

正义理论认为,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份额。

正义理论包括功利主义、权利理论和公正程序等不同的观点。

功利主义认为,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以最大化社会总体幸福感为目标,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权利理论则强调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尊重和保障这些权利。

而公正程序则强调在资源和权利的分配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平的程序和规则,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参与到资源的分配中。

其次,平等原则是公平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平等原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在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平等原则包括平等机会和平等结果两个方面。

平等机会强调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不受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因素的限制。

而平等结果则强调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结果为目标,弥补不平等的现实,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份额。

最后,公平程序是公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平程序强调在资源和权利的分配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平的程序和规则,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公正的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公平程序包括透明度、公正性和参与性等方面。

透明度要求资源和权利的分配过程应当公开透明,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分配的规则和原则。

公正性要求在资源和权利的分配过程中应当遵循公正的程序和规则,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公正的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参与性要求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确保分配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正义理论、平等原则和公平程序等方面。

正义理论强调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份额。

考虑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考虑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考虑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综述激励问题一直是困扰人才发展和提高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假设中那样纯粹自利,而是有限自利的,在关注个人利益基础上,会关注他人利益,尤其是与个人相关的周边人的利益。

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了人是具有公平偏好的。

本文将对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公平偏好;偏好模型;激励理论以往大多数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都是建立在经济人“纯粹自利”的假设基础上。

根据这一假设,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只注重本人的利益。

20世纪80年代之后,实验经济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不是完全自利的,也是具有偏好属性的,如公平偏好、利他主义、嫉妒、互惠等,在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关注最后的收益结果分配是否公平,有时也会选择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来取得收益的分配公平。

人是具有公平偏好的,针对这一理论,本文要对激励研究进行综合述评。

一、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目前,描述公平偏好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收入分配公平偏好模型,主要以Fehr和Schmidt的收入差距厌恶模型为代表,认为人既厌恶别人的收入高于自己,也厌恶别人的收入低于自己,但也有一些人具有喜欢别人的收入低于自己的偏好,关注分配结果。

该模型可以解释许多博弈实验或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易于操作,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第二种动机偏好模型,主要以Rabin模型为代表,认为人关心行为背后的动机,为报答善意行为或报复敌意行为会不惜牺牲自身部分利益,该理论模型将行为动机纳入公平行为过程,但其存在多重均衡,且博弈过程相当复杂,使得应用非常困难。

第三种融合动机偏好及收入分配公平偏好的模型,认为人的行为会同时受这两种偏好的影响,将前两种模型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解释力,但该模型结构更为复杂,比其他模型具有更多的自由参数,使其解释非常简单的博弈实验都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应用研究,只处于理论提出阶段。

二、国外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综述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将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偏好理论应用于传统经济学激励理论研究之中,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一、本文概述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旨在探讨人们在面对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时的心理感知和行为反应。

自其诞生以来,公平理论在解释和预测个体及群体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核心观点、应用领域以及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理解公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对公平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公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挑战,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脉络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与正义原则。

然而,真正将公平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经济与管理实践的,则是近现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们。

早期的公平理论主要围绕着“分配公平”展开,即探讨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方式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有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收入分配论”,他们均强调了劳动和资本在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公平分配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公平理论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

程序公平强调的是决策制定过程的公正性,即每个人都应按照相同的规则和标准来对待;而互动公平则关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如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解释与听取意见等。

这一时期,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特纳的“程序公正理论”等著作,为公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平理论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涵盖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例如,关于“信息公平”的研究,关注信息资源的获取、使用和分配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平等;而“组织公平”则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员工参与和激励机制等如何影响员工的公平感和工作绩效。

薪酬公平理论及其与业绩关系研究综述

薪酬公平理论及其与业绩关系研究综述

薪 酬 水 平 的相 对 高 低 。 部 公 平 是一 个 企 业 的 薪 酬 水平 是否 外 合 理 的 问题 , 一 个 横 向 比较 的 过 程 , 调 的 是 企 业 的 薪 酬 是 强
在 劳 动 力 市场 上 是 否 具 有 竞 争 性 , 企 业 外部 竞 争 力概 念 的 是
分 配 过 程 的 属 性 , 出 了 关 于 程 序 公 平 的 6个 标 准 , 提 当程 序
能 保 持企 业 的外 部 竞 争 力 , 否则 , 部公 平 性 失 衡 。 影 响 企 外 将 业 的 经 营 和发 展 。
() 7 员工 个 人 公 平 员 工 个 人 公 平 指 的是 对 同 一 组织 中从 事 相 同 工 作 员 工 的 薪 酬进 行 相 互 比较 时 公 平 性 是 否成 立 。 工 个 人 之 间 的公 员
学 , 薪依 据 不 准 确 , 核 办 法 不 公 正 , 付 考 导致 员 工 收入 差 距 巨
大 , 益 关 系 矛 盾 突 出 , 动 关 系 不 和 谐 , 业 在 绩 效 薪 酬 管 利 劳 企 理 上 出现 了很 多合 理 性 和公 平 性 问题 。
2 公 平 理 论 研 究 及 应 用 综 述
核 心 。外部 市 场 环 境 是 影 响 薪 酬 的 一个 重 要 因素 , 了保 持 为 公 司 薪酬 政 策 的外 部 竞 争 力 , 司核 心 员 工 的 薪酬 水 平 应 该 公 高 于 其 他 公 司 , 与 其 他 公 司 保 持 一 致 , 则 公 司 就 难 以避 或 否
免 人 才 流 失 的 危 机 『。 但 另 一 方 面 , 酬 也 是 企 业 成 本 控 制 l l 1 薪
运 行 . 司 治 理 等 , 为 这 些 问 题 的 研 究 提供 了 新 的 思 路 和 公 并

国内公平偏好的研究综述

国内公平偏好的研究综述

智库时代·290·智者论道 国内公平偏好的研究综述段改玲(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公平偏好的引入拓宽了我国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为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数据库,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公平偏好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方向的文献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向:一是关于公平偏好的综述研究,二是关于公平偏好的测度研究,三是公平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四是公平偏好理论的应用研究。

笔者在对上述各方向进行概括和总结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希望能对未来国内公平偏好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平偏好;综述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2-0290-002自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界提出公平偏好这一新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逐渐展开了对公平偏好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基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应用基础我国学者也逐步开始尝试将公平偏好理论引入到我国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来,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学术成果。

笔者以“公平偏好”为检索关键词,通过本校提供的数据平台对1991年到2018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1991年有学者开始关注公平和个体偏好这一概念,2003年有学者对公平偏好、利他偏好等社会偏好进行了介绍,2004年有学者对个体公平敏感性的结构和测量在我国范围内做了相关分析研究,2006年有学者开始尝试对公平偏好理论在我国各领域内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从2006年发文量持续增加直到2014年达到最多,2015年至今开始缓慢回落。

笔者在对关于公平偏好的文献进行综述后发现,国内关于公平偏好的文献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公平偏好的综述研究由于公平偏好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一个概念,所以我国学者对于公平偏好的研究开始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公平偏好的介绍和综述。

魏光兴(2006)、宋建华(2011)等从实验经济学家们对公平偏好的提出及理论模型的构建等的详细阐述,从而对西方公平偏好理论进行了研究综述[1-2]。

健康公平理论研究综述_侯剑平

健康公平理论研究综述_侯剑平
,


只 有一 种后 果 产 生 时 可 以 容 易 想 像 哪 个 行 为 可 以
效率 而 牺 牲部 分 自由是很 难 的 ∀/ < ≅& . 1

,
《抖

提 高效 用 但不 符合 公平 的 观点 ∀ 6
, ,

#

8 : . 9
1
,
5; !
∀二 健康 公 平 侧度 方法 及 优缺 点
5

经 济学 家 总 体上 否 认 效用 可 以 用 基数衡 量 在人 与人
,
5
Κ
8

、 这 里 ϑ Β 表示 第 Β 组 人群 健康 的分
Κ
方 法相
同 ∀#

%昭
9
、 布 9 则为 第 Β 组 人 群 的 分布 ϑΒ 和 9 的差 异 越 大 Β Β
双 ∀多 变量 方 法 测 度 的 是 一 种 健 康 的 社 会 经 济 不 公 平 ∀Ω . 在 健康 和 其他 社会 经 济 变量 的关 系研 究 例 如 人 群
=
序从社 会最 弱势人 群 开 始 横 轴是 人 口 累 积 的百 分
比 纵 轴为 患 病状 况 的 累 积 百 分 比标 出 患 病集 中 曲
,
,
分 比 曲线 上 每 一 点 表示 人 口 累计 百 分 比 与健康 累 计 百 分 比 之 间的 对 应 关 系 如 果 健 康 状 况 分 布是 均 匀 的 则 劳伦 兹 曲线 与 对 角线 重 合 否 则 它 就 会偏
,
Ξ
: , 2 ϑΔ ∗ :
8 Ο Ζ .
,

,
双 变 量方 法 集 中
,

《简述公平理论》课件

《简述公平理论》课件

需求公平理论
分配应该基于人们的需 求,需要更多的人得到 更多的资源。
贡献公平理论
分配应该基于个人的贡 献,贡献更大的人应该 得到更多的回报。
公平理论的实践应用
1 公正的分配资源和机会
例如工资、晋升和奖励。
3 消除不公和歧视
例如性别、种族等方面的歧视。
2 组织内部公平性的建设和维护
例如员工的平等机会和公正评价。
4 建设和谐社会
例如减少社会分化意义
公平理论对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启示。
2 理论研究和实践
应用相互促进
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 践,可以不断提升公 平和正义。
3 促进社会发展和
建设和谐社会
公平理论的应用有助 于建设一个平等、和 谐的社会。
《简述公平理论》PPT课 件
公平理论探究人们对公平和不公平的认知和评价。通过分类公平理论和实践 应用,我们可以建设和谐社会。
什么是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研究人们对公平和不公平的认知和评价。
公平理论的分类
平等公平理论
所有人享有相同的资源 和机会,并且相同的努 力应该得到相同的回报。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摘要: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对自利假设的质疑促进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基于理性假设的公平偏好、互利偏好、社会公平偏好理论将心理学和社会学一起纳入效用函数,从而对“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做出修正。

国内外学者纷纷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以不同的效用函数为表现形式,以总结一个简约的、定量的并能精确预测的理论模型为目的,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以公平偏好理论模型为起点,分析了基于结果公平的FS模型的参数取值问题,梳理了公平偏好理论的延续发展过程,阐述了社会偏好理论逐步走向综合的趋势。

最后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公平偏好、FS模型、效用函数一、引言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建立在自利假设之上,认为人只会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这一修正为西方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开始不断探求界限内的个人行为决策的新驱动力。

实验经济学家结合心理学,将人的自利、公平、利他等心理分解,通过博弈实验中简单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对自利假设的系统结构提出质疑。

响应者在最后通牒博弈(Guth 等.,1982)中的拒绝正的物质收益,公共品博弈实验中自觉投资行为(Marwell and Ames等,1979)和惩罚行为(Fehr等,2000),独裁实验(Forsythe等,1994)中的给予行为,礼物交换博弈(Fehr等,1996)中的互惠行为等著名的博弈都反应了一个结论:人具有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结论建立在自利偏好之上,但并未否定自利假设,它认为人们不仅仅自利,在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仍关注他人的物质利益。

社会偏好包括公平偏好、互惠偏好、社会福利偏好等,在博弈实验中,公平偏好尤其引人关注,许多行为经济学家以此为出发点得到新的理论。

公平偏好分为动机公平和结果公平①,Rabin(1993)被公认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动机公平的心理博弈模型,Fehr 和Schimidt(1999)指出了该模型中完美融合了心理学基础的优点,批评了该模型的人数限制问题(双人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摘要: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对自利假设的质疑促进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基于理性假设的公平偏好、互利偏好、社会公平偏好理论将心理学和社会学一起纳入效用函数,从而对“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做出修正。

国内外学者纷纷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以不同的效用函数为表现形式,以总结一个简约的、定量的并能精确预测的理论模型为目的,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以公平偏好理论模型为起点,分析了基于结果公平的FS模型的参数取值问题,梳理了公平偏好理论的延续发展过程,阐述了社会偏好理论逐步走向综合的趋势。

最后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公平偏好、FS模型、效用函数一、引言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建立在自利假设之上,认为人只会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这一修正为西方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开始不断探求界限内的个人行为决策的新驱动力。

实验经济学家结合心理学,将人的自利、公平、利他等心理分解,通过博弈实验中简单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对自利假设的系统结构提出质疑。

响应者在最后通牒博弈(Guth 等.,1982)中的拒绝正的物质收益,公共品博弈实验中自觉投资行为(Marwell and Ames等,1979)和惩罚行为(Fehr等,2000),独裁实验(Forsythe等,1994)中的给予行为,礼物交换博弈(Fehr等,1996)中的互惠行为等著名的博弈都反应了一个结论:人具有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结论建立在自利偏好之上,但并未否定自利假设,它认为人们不仅仅自利,在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仍关注他人的物质利益。

社会偏好包括公平偏好、互惠偏好、社会福利偏好等,在博弈实验中,公平偏好尤其引人关注,许多行为经济学家以此为出发点得到新的理论。

公平偏好分为动机公平和结果公平①,Rabin(1993)被公认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动机公平的心理博弈模型,Fehr 和Schimidt(1999)指出了该模型中完美融合了心理学基础的优点,批评了该模型的人数限制问题(双人模型)。

有鉴于此,Dufwenberg和Kirchsteiger(2004)对该模型进行了拓展,将Rabin的分析框架延伸到了扩展博弈中。

早期Loewenstein(1989)、Bolton(1991)等都在结果公平方面做出了先导性的贡献,Fehr 和Schimidt(1999)以及Bolton和Ockenfels(2000)分别提出了FS模型与ERC模型,标志着基于注重结果公平的公平偏好模型的成熟。

在①公平偏好又称为不公平厌恶(Fehr 和Schmidt,1999),注重结果公平在国内相关文献中也有的描述为“差异厌恶偏好”(陈叶烽,2008),注重动机公平也可称为“互惠偏好”和“对等意图”(阮青松,2005)。

此基础之上,也有不少学者Charness和Rabin(2002)、Falk和Fischbacher(2006)等将动机与结果公平结合提出了综合模型,关于公平偏好的研究正沿着这条轨迹逐步发展开来。

本文力求深入探讨公平偏好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第二部分检验了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及其修正实验中出现的自利假设无法解释的公平偏好现象。

第三、四部分以FS模型为基础,指出该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理论的延展与缺陷。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对公平偏好的博弈实验检验通过实验以及现实生活的检验,自利假设逐渐无法站稳脚跟,越来越多的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意识到纯自利假设存在严重的缺陷,它无法解释个人表现出来的公平、互惠等行为,包括著名的博弈实验中的最后通牒实验(ultimatum game)、独裁者实验(dictator game)、信任博弈实验(trust game)、礼物互换博弈实验(gift change game)等实验中个人行为决策。

由于本人精力与篇幅有限,本文仅介绍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及其相关演变模型(表1)。

最后通牒博弈由Guth(1982)最先设计,由此证明了自利假设的不足。

标准的最后通牒博弈中,提议者制定一个分配方案,将物质财富S分配给响应者,响应者可以选择接受获得S,提议者获得1S-;或者放弃,双方收益均为0。

按照自利假设,响应者不会拒绝任何一个0S≥的分配方案。

许多学者研究了最后通牒(Thaler1988;Guth1995;Camerer 和Thaler1995等),发现结果并未像自利假设的预测一样。

提议者分配的份额虽没有超过0.5,但平均分配额已达到0.4~0.5,分配份额低于0.2,被响应者拒绝的概率高达0.4~0.6。

由于响应者拒绝正分配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提议者恶意②分配,二、结果分配不公。

为了区分行为决策的驱动因素,Blount(1955)、Bolton 和Zwick(1995)、Nelson (2000)等分别修改了最后通牒的模型,不管是否由第三方分配方案还是免惩罚最后通牒博弈,都表明了动机公平对个人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作用。

独裁者实验也是最后通牒的一个变形,取消了响应者拒绝收益的权利,一旦独裁者决定分配的利益为S,那么他们的分配结果立即决定为(S,1S-)。

按照自利假设,独裁者不会分配给响应者任何利益。

然而,Forsythe(1988)、Camerer 和Thaler(1995)、Andreoni和Miller(1993)等对独裁博弈进行了反复验证,发现只有20%的独裁者采取自利分配,60%以上的独裁者选择S取0~50%。

唯一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便是公平偏好,独裁者的给予行为能够降低由内疚带来的负效应,只有分配掉一定的利益才能达到相对分配公平,降低不公带来的愧疚感。

②Rabin(1993)将心理学中的意图分为“善意”和“恶意”,指出公平偏好中人们总倾向于“以善报善,以恶惩恶”,对于动机不纯的提议者,响应者愿意牺牲自身利益惩罚他们,对于偏好公平的提议者,响应者会牺牲自身利益来回报他们,牺牲的自身利益越小,动力越大。

表1 最后通牒的其他相关修正模型对照实验名称实验描述 结果 结论第三方分配博弈实验Blount (1955) 提议者与响应者之间的分配方案由第三方(如法院或者规章制度等)来决定第三方分配方案会降低响应者的拒绝率。

人们不仅偏好公平,更关注参与者的动机是否公平。

删减版最后通牒实验 Nelson (2000)提议者对20美金额分配权限受到限制,最多只能给予响应者4美金的筹码。

与标准博弈实验中提议者的分配权力不受限制相比,删减版最后通牒对于分配结果为(16,4)的方案,由17接受上升到42人(共44人参与实验)。

备选方案选择实验Falk 等(2003) 提议者选择(8,2)的方案,并将(5,5)、(2,8)、(10,0)作为备选方案。

不同的备选方案中,(8,2)的分配具有不同的心理学意图。

不同的备选方案,响应者的拒绝率显著不同,最自利的备选方案(10,0)只有10%的响应者选择拒绝,提议者预测备选方案为(5,5)时会遭到拒绝,因此只有1/3的提议者仍提出(8,2)的原分配。

免惩罚博弈博弈实验 Bolton 和 Zwick (1995) 实验免除了响应者对提议者的惩罚权利,即便提议者“恶意”分配。

响应者只能选择接受与否。

响应者接受任何的分配,无一拒绝。

因此,在标准最后通牒博弈中,响应者的拒绝行为是对“恶意”分配的提议者的一种惩罚措施。

三、基于结果公平的FS 模型西方经济学家一开始研究社会偏好各模型的目的在于检验经济人假设存在的悖论,先导性的思路对后人形成了一条鲜明的思路,通过不同的效用函数形式,加入心理学中的各种社会偏好,以博弈论作为研究工具,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体系完善的理论模型。

在公平偏好基于结果公平的效用模型中,Fehr 和Schmidt (1999)在其QJE ③论文中提出的FS 模型最为经典,它具有一维性,结构简单,便于分析,只存在唯一的均衡解,且能很好的反应实验中出现的厌恶不公平的行③ 杂志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的缩写,FS 模型中的效用函数最早起源于Gary Bolton (1991),实验参与者i 的效用函数为12()(,...)i i n U x U x x x ,代表参与者i 的效用函数不仅仅与自身收益有关,同时也与其他n-1个参与者的收益相关。

为。

FS 模型具有实际意义和易驾驭性,其效用函数为:其中,i α——劣势不公厌恶系数,参与者i 比其他人的收益少时的妒忌指数。

i β——优势不公厌恶系数,参与者i 比其他人的收益多时的内疚指数。

且,01i β≤<,i i βα≤。

特别的,0i i αβ==,表示参与者i 没有任何偏好,即不会因为收益少于他人产生妒忌,也不会因为收益多于他人而不安。

上式中第一项i x 代表参与者i 的物质收益,第二项代表优势不公带来的负效用,第三项代表劣势不公带来的负效用。

与FS 模型相似,Bolton 和Ockenfels (2000)提出的ERC 模型④采用非线性形式,摒弃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比较,而是将个人收益与平均收益对比。

他们认为,个人不仅仅为绝对收益所激励,更倾向于受相对收益影响。

该模型在FS 模型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其实际与FS 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处不多做阐述。

四、FS 模型引起的争议与理论模型的演变尽管FS 模型的提出引起广泛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⑤, 但是由表1我们就能看出,许多博弈实验研究中,将结果与动机因素进行分解后,更倾向于得出动机对个人行为决策的重大影响,而在结果公平上的解释力不足。

FS 模型建立在结果公平之上,忽略了动机对行为决策的影响。

Fehr 和Schmidt (2003)指出劣势不公系数i α的预测是通过参与者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最低拒绝额计算而得来,也就是说响应者拒绝提议者的分配方案得到的效用为0,根据公式得到(,1)(1)0i i u s s s s s α-=---=,得到/(12)i S S α=-。

而优势不公厌恶系数无法在博弈实验中对应具体的效用值,只能通过i α的分布以及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最优均衡解来预算i β的分布。

但是,这种估算只能得到一个分布,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

较有趣的是,Binmore 和 Shaked (2009)以FS 为分析案例,细数了Fehr 和Schmidt (1999)以及后期相关的文献⑥中的模型缺陷。

其中,有关优势不公厌④ Equity ,Reciprocity 和competition 的简称,即平等、互惠、竞争模型,简称ERC 模型或者BO 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