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1讲课讲稿

消化性溃疡-1讲课讲稿
消化性溃疡-1讲课讲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方维丽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

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

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那么,这些因素的主要内

容包括哪些?

一、消化性溃疡的概念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指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消

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疾病之一,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

称之为消化性溃疡。

主要包括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此

外,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附近肠袢,以及异位胃黏膜。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性疾病,但在不同的国家、地方的患病率可存在不同的差

异,通常认为,在人群中约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

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 10.33%-32.58%,临床上十二指肠

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本病好发于男性,其比例为2-5:1。发病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

多见于中老年。我国南方发病率高于北方,近年来,中老年溃疡患者的比率呈增高趋势。

俗话说,胃病要靠七分养,三分治。而健康人的胃病发生与哪些侵害因素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哪些?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的综合结果。侵袭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吸烟、饮酒等。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包括: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量、黏膜上皮细胞再生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

关于溃疡病的主导发病机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迁,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胃酸是发生溃疡的必须条件。因此,1910年,有学者提出无酸、无溃疡的设想。到了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这一理论逐渐受到挑战。近年来,胃肠病学界盛行的溃疡并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因此又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论点。Warren和Marshall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到了1990年,有Tarnawski 提出了一个溃疡愈合质量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强化黏膜防御被作为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一)、Hp感染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的一个病因。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与这两者有关。

大量研究证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规范化试验证实,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Hp感染率超过90%,而80%—90%的胃溃疡患者也存在Hp感染。Hp感染可使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性增加1.79倍。若合并NSAIDs应用时,Hp感染将使罹患溃疡的风险增加3.53倍。

1、Hp特点

幽门螺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微需氧菌。在光镜下呈S型,螺旋状。电镜下,菌体表面光滑,有4—6条带鞘的鞭毛。含有丰富的尿素酶。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试验基础。空泡毒素A和细胞毒相关基因A是Hp的主要毒力标志。

2、Hp致病机制

Hp凭借其黏附因子与黏膜表面的黏附因子受体结合,在胃型黏膜,包括胃黏膜,尤其是幽门线黏膜和伴有胃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肠黏膜上定植。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诱发局部

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同时,通过增加胃泌

素的分泌,形成高酸环境,增加了侵袭因素。此两者在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发生中各有侧重。

3、Hp致病相关的学说

一共有四个学说,各学说之间可相互补充。包括漏雨的屋顶学说、胃泌素相关学说、胃上皮化生学说、介质冲洗学说。

⑴、漏雨的屋顶学说。Hp感染引起的炎症胃黏膜比喻为漏雨的屋顶,无雨,也就是无胃酸,仅是暂时的一个干燥,而根除Hp相当于修好屋顶,房屋不易漏雨,而溃疡不易复发,许多研究显示,溃疡自然病程复发率超过70%,而HP根除以后,溃疡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⑵、胃泌素相关学说。是指Hp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使胃窦部PH增高,胃窦黏膜反馈性的释放胃泌素,提高胃泌素水平。从而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临床工作中,十二指肠溃疡几乎总伴有Hp感染,若能真正根除Hp,溃疡几乎均可之余。

⑶、胃上皮化生学说。Hp一般只定植在胃上皮细胞,但在十二指肠内存在胃上皮化生的情况下,Hp则能定植于该处,并引起黏膜损伤,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

⑷、介质冲洗学说。Hp感染可导致多种炎性介质的释放,这些炎性介质被胃排空至十二指肠,而导致相关黏膜损伤。这个学说也解释了为什么Hp主要存在于胃窦,却可以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

根除Hp的疗效体现在Hp被根除后,溃疡往往无须抑酸治疗也可自行愈合。联合使用根除Hp疗法,可有效提高抗溃疡效果,减少溃疡复发。另外,有研究发现,对初次使用 NSAIDs 的患者,根除Hp,有助于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根除Hp的长期效果,还包括,阻断胃黏膜炎症、萎缩、化生的序贯病变,并最终减少胃癌的发生。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

有些药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损伤作用,其中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为代表,目前NSAIDs和Hp已被公认为互相独立的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在无Hp感染,无NSAIDs服用史的个体,发生消化性溃疡,终究是少见的。中国人服用NSAIDs的主要原因,有统计表明,在50%左右都是用于抗风湿治疗,其他的应用包括止痛、抗凝治疗,以及治疗感冒发热等。

有些药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损伤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

A.非甾体类抗炎药

B.抗感染药

C.解热镇痛药

D.抗病毒药

正确答案:A

解析:有些药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损伤作用,其中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为代表。目前NSAIDs和Hp已被公认为互相独立的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在无Hp感染,无NSAIDs 服用史的个体,发生消化性溃疡,终究是少见的。故,药物因素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

在全世界超过三千万人,每天都在应用NSAIDs类药物。据统计,每1000张处方中,有278张处方为NSAIDs类药物。其中还不包括非处方药。在国内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位。NSAIDs胃肠道黏膜损害,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

NSAIDs引起的胃肠损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有超过45%的患者可以由上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痛等;有20%-30%可以在内镜或X线上见到黏膜病损;有症状的溃疡占到2.5-4.5%;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包括溃疡出血、穿孔和梗阻。

NSAIDs相关溃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溃疡大;②多发;③胃溃疡明显多余十二指肠溃疡;④有一部分表现为无痛性溃疡;⑤有超过80%的患者有严重NSAIDs相关胃肠道并发症,这些患者以前都没有胃肠道的症状。

NSAIDs损伤胃肠黏膜的机制包括,局部直接作用和系统作用,NSAIDs药物具有弱酸性的化学性质,溶解后可以释放氢离子,破坏胃黏膜屏障。传统的NSAIDs药物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对胃肠道黏膜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后,可以导致

消化性溃疡-1教学提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方维丽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 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 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那么,这些因素的主要内 容包括哪些? 一、消化性溃疡的概念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指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消 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疾病之一,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 称之为消化性溃疡。 主要包括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此 外,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附近肠袢,以及异位胃黏膜。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性疾病,但在不同的国家、地方的患病率可存在不同的差 异,通常认为,在人群中约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 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 10.33%-32.58%,临床上十二指肠 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本病好发于男性,其比例为2-5:1。发病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 多见于中老年。我国南方发病率高于北方,近年来,中老年溃疡患者的比率呈增高趋势。 俗话说,胃病要靠七分养,三分治。而健康人的胃病发生与哪些侵害因素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哪些?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的综合结果。侵袭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吸烟、饮酒等。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包括: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量、黏膜上皮细胞再生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 关于溃疡病的主导发病机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迁,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胃酸是发生溃疡的必须条件。因此,1910年,有学者提出无酸、无溃疡的设想。到了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这一理论逐渐受到挑战。近年来,胃肠病学界盛行的溃疡并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因此又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论点。Warren和Marshall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到了1990年,有Tarnawski 提出了一个溃疡愈合质量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强化黏膜防御被作为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一)、Hp感染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的一个病因。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与这两者有关。 大量研究证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规范化试验证实,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Hp感染率超过90%,而80%—90%的胃溃疡患者也存在Hp感染。Hp感染可使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性增加1.79倍。若合并NSAIDs应用时,Hp感染将使罹患溃疡的风险增加3.53倍。 1、Hp特点 幽门螺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微需氧菌。在光镜下呈S型,螺旋状。电镜下,菌体表面光滑,有4—6条带鞘的鞭毛。含有丰富的尿素酶。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试验基础。空泡毒素A和细胞毒相关基因A是Hp的主要毒力标志。 2、Hp致病机制 Hp凭借其黏附因子与黏膜表面的黏附因子受体结合,在胃型黏膜,包括胃黏膜,尤其是幽门线黏膜和伴有胃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肠黏膜上定植。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诱发局部

消化性溃疡 教案

学科病理学课 题消化性溃疡 班级高三卫生授课人郑延泰 课型新授课时安排 1 课时时间2016年9月7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征。 2、用所学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尝试分析。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教学活动的经验对生活中有关消化性溃疡的健康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理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增进友谊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消化性溃疡与我们身体健康的利害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为学好卫生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树立立志从事医药卫生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 2、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1、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交流、启发、演示。教学手段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1、激趣导入 2、新课教学 3、巩固应用 4、归纳总结 5、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胃疼过?请谈谈当时的感受。(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概念:(引导、分析、讨论、获得。)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病因:1、胃酸、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作用。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发病情况:十二指肠约70%,胃约5%,二者同发称“复合性溃疡”。(二)病理变化 1、胃溃疡肉眼观 (1)部位:胃小弯近幽门处,尤以胃窦部最常见 (2)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3)数目:多为单个 (4)大小:直径2㎝以内 (5)皱襞:呈放射状 (6)边缘:整齐,状似刀切 (7)底部:平坦 十二指肠溃疡特点: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形态与胃溃疡相似,直径多在1㎝以内。 2、镜下(四层) (1)炎性渗出层(2)坏死组织层 (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三)、病理临床联系及并发症 1、临床病理联系 (1)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胃溃疡表现为“饱痛”,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饥饿或午夜痛。 (2)反酸、嗳气 2、并发症 (1)出血(2)穿孔: (3)幽门梗阻 (4)癌变:少于1%的胃溃疡。 三、巩固应用 (一)单项选择 1、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A.出血 B.幽门梗阻 C.穿孔 D.粘连 E.癌变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讲课教案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考试剩余时间:19分钟。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在线考试 单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其中只有一个为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 1、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是() A.非甾体抗炎药 B.胃蛋白酶 C.胃动力异常 D.幽门螺杆菌 2、于胃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哪项错误() A.前列腺素 B.表皮生长因子 C.粘膜屏障 D.胆盐 3、有关非甾体抗炎药哪项是正确的() A.诱发消化性溃疡与剂量和疗程无关 B.长期服用者约50%有消化性溃疡 C.可穿透上皮细胞而破坏粘膜屏障 D.可促进促胃液素分泌致消化性溃疡 4、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分泌增多与哪项无关()

A.壁细胞总数增多 B.壁细胞对刺激物敏感性增强 C.胃酸分泌反馈抑制机制缺陷 D.主细胞分泌增强 5、消化性溃疡X线诊断的可靠依据是() A.局部激惹 B.龛影在胃腔轮廓之内 C.局部压痛 D.龛影在胃腔轮廓之外 6、胃溃疡好发于() A.胃大弯 B.胃体部 C.胃角 D.胃底部 7、关于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哪项不正确() A.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球后壁的溃疡 B.药物治疗效果差 C.多出现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 D.易并发出血

8、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复查首选的方法是() A.快速尿素酶试验 B.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C.组织学检查 D.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9、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上消化道出血 B.穿孔 C.幽门梗阻 D.癌变 10、不宜用于判断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效的检测方法是() A.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B.组织切片染色法 C.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验 D.尿素酶法

消化性溃疡教学设计

消化性溃疡教学设计

会宁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段玉红 2018.7.12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消化性溃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征。 2..用所学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尝试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增进友谊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消化性溃疡与我们身体健康的利害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为学好卫生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重点:1.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

2.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教学难点: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交流、启发、演示 教学步骤:1,激趣导入2,新课教学 3.巩固应用 4.归纳总结 5.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胃疼过?请谈谈当时的感受。(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生1:饥饿时,上腹部疼痛。 生2:吃了食物后,腹痛加剧。 师:这些都是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的症状。那么何谓消化性溃疡?有何后果? 二.新课教学 (一.)概念:(引导、分析、讨论、获得)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及管壁的慢性破坏性病变为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占70%,胃溃疡占25%.复合性溃疡占5%。 病因:1.胃酸、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作用。 2.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3.黏膜屏障功能破坏。 (二.)病理变化(多媒体图片教学讲授法) 1..胃溃疡肉眼观 (1)部位:胃小弯靠近幽门部,尤以胃窦处最常见。 (2)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3)数目:多为单个 (4)大小:直径2.5cm以内 (5)皱襞:呈放射状 (6)边缘:整齐,状似刀切 (7)底部:平坦 2..十二指肠溃疡的特点: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形态与胃溃疡相似,直径多在1cm以内。 3..镜下观(四层)溃疡的结构。(多媒体教学) (1)炎性渗出层(2)坏死组织层(3)肉芽组织层 (4)瘢痕层 (三.)病理临床表现(识记) 1.周期性上腹部疼痛 胃溃疡:进食0.5—2小时(饱痛) 十二指肠溃疡:午夜时或饥饿、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疼痛缓解。(饿痛) 2反酸呕吐 (胃酸刺激,幽门括约肌痉挛和胃逆蠕动,胃内容物反流) 3.嗳气、上腹部饱胀不适 (幽门括约肌痉挛,胃排空时间延长) 4.X线钡餐检查溃疡处钡剂造影可见龛影 (四)并发症(识记) (1).出血

消化性溃疡教案

住院医师规范化师资培训教学教案模板 教案首页 授课章节:消化系统疾病师资培训方向:内科 使用教材:《内科学》(8版),葛均波主编,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人卫社出版,2013年编写时间:2017-7 学时:2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 1.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方法及药物治疗熟悉内容 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了解内容 3.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4.消化性溃疡发病情况 5.消化性溃疡鉴别诊断 6.消化性溃疡辅助检查 教 学重 点1、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2、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3、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 教 学难 点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 2、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鉴别; 教 学方 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取精讲法、互动式讲解、对比讲解、问题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病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补充新进展,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强调重点内容,结束前进行小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为主。

教 学内容与组 织安排1、消化性溃疡的概述:定义,发病率,流行病学(5分钟) 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原理(10分钟) 3、病理:好发部位和溃疡的病理特点(5分钟) 4、临床表现:介绍本病的临床特点(15分钟) ①症状:疼痛部位、性质、规律性;其它胃肠道疾病症状;阐述清楚本病临床表现的典型规律性 ②体征 ③特征性溃疡,球后溃疡、幽门管溃疡 5、辅助检查:胃液分析、便隐血试验,X线及胃镜检查(5分钟) 6、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及主要鉴别疾病(15分钟) 7、消化性溃疡的治疗(15分钟) ①一般治疗 ②药物治疗:适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制酸剂主要用于胃溃疡的药物;主要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其它方法 8、并发病的诊断及治疗(15分钟) 9、预后:复发率,病死率,死亡原因、预防(5分钟) 小结(10分钟) 依托病例患者男性21岁,以“上腹痛伴黑便”入院。入院前5天因饮食不规律后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呈剑突下持续性钝痛,餐后明显,伴呃逆、腹胀,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呕血,无夜间痛及放射痛,无腹泻,每日解成形黑便1次,量约20ml,自服“鸡内金片(剂量不详)”,效果欠佳,逐来我院门诊。门诊大便OB(+),血Hb139g/L,以“消化道出血”入院。无手术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合作,皮肤及粘膜略苍白,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无压痛、反跃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门诊胃镜:胃溃疡。 诊断:胃溃疡伴出血,HP(+)。 治疗方案:抗HP治疗。 出院医嘱:1.注意饮食;2.继续规律服药HP治疗。3.停药1月后门诊复查C14呼气试验。4.3月后复查胃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