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存在异常染色体克隆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白血病1例

存在异常染色体克隆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白血病1例

存在异常染色体克隆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白血病1例孙克;华川;王威;秦伟【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1)007【总页数】3页(P632-634)【作者】孙克;华川;王威;秦伟【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检验科,河北保定071000;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检验科,河北保定071000;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东院检验科,河北保定071000;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血液科,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少见的获得性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以血小板持续增高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血栓。

ET患者进展为白血病较为少见,仅为0.6%~6.1%[1]。

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不同,ET患者无特异的或独特的染色体核型异常,非特异性核型异常较为少见,仅为3.0%~5.3%[2-3]。

我们报告了1例存在异常染色体克隆的ET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学习。

患者,女,62岁,曾于18年前因左上腹疼痛,在当地医院诊断“脾大”,并发现血小板异常增高,骨髓象诊断“血小板增多症”,予羟基脲及干扰素治疗,效果较理想。

后又于2013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行骨髓活检发现骨髓组织较少,造血组织明显增多,脂肪组织减少,粒红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多见。

骨髓像:骨髓干抽,粒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占81%,其余各系减少,全片可见巨核细胞39个,血小板成堆可见,考虑MPN;染色体核型分析:47,XX,+1,+9,der(1;14)(q10;q10)[5]/46,XX[12];骨髓JKA2 V617F基因阳性。

于2015年5月出现高热,腹胀明显加重,血像:白细胞59.94×109/L,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953×109/L,外周血涂片提示原始、幼稚细胞1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7 3 8 6 . 2 0 1 3 . 2 4 . 0 4 0

临床 研 究 ・
原 发 性 血 小 板 增 多 症 转 化 为 急 性 髓 系 白血 病 临床 分 析
宋军 胡 蕊 李 刚 史敏 王彩 云 高 占玺 韦 美萍 崔 丽华
1 0 / L , Hb 1 4 1 g / L , it P 1 0 3 4× 1 0 / L 。分类 : 晚 幼粒细胞 0 . 0 2 ,
杆状粒 细胞 0 . 1 2 、 分 叶粒细胞 0 . 6 2 , 嗜酸粒细胞 及嗜碱 分 叶粒 细胞 各 0 . 0 2 、 淋 巴细胞 0 . 1 5 、 单核细胞 0 . 0 5 , 血小板成片多见 。 骨髓象显 示 : 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活跃 。粒系各期均见 , 嗜碱 粒
2 董丽娟.老 年患者胸科术后两种镇痛 方法 的疗效 观察及 护理. 河北 医药 , 2 0 1 3, 3 5 : 4 7 0 47 - 1 . 3 谢荣景 , 马永峰.切开 内固定与传统外 固定治疗 创伤性多发 肋骨骨 折的疗 效 比较 .河北医药 , 2 0 1 3, 3 5 : 2 5 4  ̄5 5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 o 6—1 2 )
【 关键词 】 原 发性血小板增 多症 ; 骨髓增殖性疾病 ; 急性髓细胞血病 . 【 中图分类号 】 R 7 3 3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7 3 8 6 ( 2 0 1 3 ) 2 4— 3 7 6 1 — 0 2
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 ( e s s e n t i a l t h r o mb o c y t h e mi a , E T) 是一 种造血系统疾病 , 临床表现为 血小板增 多 ,E T患者血栓形 成 、 进展为骨髓纤 维化和 转变 为急性 白血 病 的危险 性增 加。 目前 国内外有关原 发性 血小板 增 多症转 化为 急性 白血病 的报 道较 少, 本文将我 院收 治的 1 例 病例 报道 如下 , 并 结合有 关文 献进 行讨论 。 1 临床资料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治疗
抑制血小板生成药物
通过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产生。常用药物包括羟 基脲、阿那格雷等。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风 险。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细胞因子抑制剂
针对血小板增多症的特定细胞因子进行抑制,如JAK2抑制剂等, 可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免疫调节治疗
探索利用免疫调节剂调节机体免疫 功能,从而抑制血小板过度生成的 治疗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预后评估
患者的预后与年龄、并发症、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并发症少、治疗反应好的患者 预后较好。而老年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治疗反应 差的患者预后较差。
疾病转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长期血小板增多可能导致骨 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转化。因此,患 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患者需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 案。
血小板计数监测
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 恶化风险。
并发症筛查
定期筛查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如血栓形成、出血等 ,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相 应治疗措施。
心理支持与疏导
心理辅导
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 态,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和焦虑。
体征:体检可发现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点、紫癜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脾肿 大。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请注意,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如有疑虑 或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02 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起病缓慢,早期可能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做血细胞计数时偶然发现。 出血或血栓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疲劳、乏力,脾大。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 血小板(1000~3000)×109/L,涂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偶见巨核细胞碎片。 聚集试验中血小板对胶原、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反应下降,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消失。 白细胞增多(10~3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半固体细胞培养有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形成,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治疗
(二)降低血小板数 血小板大于1000×109/少血小板量,常用于妊娠、手术前准备以及骨髓抑制药不能奏效时。
谢谢
原发性血小板 增多症
定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而功能异常,骨
髓中巨核细胞增殖旺盛,约50%~70%病人有 JAK2 V617F 基因突变。
流行病学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约1/3的BCR-ABL-阴性MPN为ET所致。人群流行病学研
究发现,每年新发ET的发病率为1-2.5例/100,000人。由于ET患者的预期寿命似乎 与正常人群无异,所以本病的患病率要高很多,估计总患病率为9-24例/100,000 人。
发病率因种族、性别和年龄而异。在美国,黑人的发病率高于非西班牙语裔白 人,西班牙语裔白人和亚太裔的发病率较低。患者多为女性,男女发病率比约为 2:1。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诊断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但多达20%的患者可 能不到40岁。
临床表现
可达半数的ET患者是在因其他原因接受全血细胞计数检查时顺带发现了血小板增多。其 他则是因疾病相关性症状(如,头痛、头晕或视觉改变)或并发症(例如,血栓形成、出血或孕早 期妊娠丢失)而就诊。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不同,ET患者中很少见皮肤瘙痒,其发生率低于5%。 由于各研究在患者选择及对“血管舒缩症状”、“出血”或“血栓事件”的定义不同,所报道 的ET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⑥阿糖胞苷 为抗代谢性抗肿瘤压迫物,常用剂量为100mg/d,7-15d为1疗程,疗 程时间长短根据白细胞级血小板下降程度而定
2.放射性核素32P
可口服或静脉注射 首次剂量2.3mCi/m 如有必 要 个月后再给药 次 对 45岁以下的患者一般不主
张应用 因32P可能存在有潜在的诱发白血病的作 用。 3.血小板单采术(Plateletpheresis) 即血小板分离术。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对血小板进行 分离,以达到迅速减少血小板的数量,改善临床症 状。常用于急性胃肠道大量出血的老年患者、妊娠 及分娩前、选择性手术前以及当骨髓抑制性药物不 能奏效时。
④其他:苯丁酸氮芥0.1~0.15mg/kg·d,环磷酰胺50~100mg/d,左旋苯丙氨酸氮 芥0.05mg/d等。可按病期或个体敏感性分别选用。主要副作用同白消安。
⑤高三尖杉酯碱及三尖杉酯碱 为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阻断G1期细胞进入S期, 同时抑制或杀伤G2期细胞。常用剂量为2-4mg/d,7-14d为1疗程,治疗期间3-5d 查血常规1次,如血小板接近正常或正常即可停用。
本病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2岁到90岁患者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 60岁,好发于50~70岁之间。据英国东南部地区的一组资料显示其 发病年龄为21~99岁,平均年龄为73岁,小于65岁以下者占31%。 各年年龄组的发病情况分别为16~24岁组为0.07/10万,25~34岁 组为0.37/10万,35~44岁组为1.26/10万,45~54岁组为1.3/10 万,55~64岁组为2.52/10万,65~74岁组为6.51/10万,75~84 岁组为12.82/10万,85岁以上组为11.1/10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显示为女性发病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男:女约为0.76:1。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进展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进展
doi:10.3969 / j.issn.1006-5725.2015.17.05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260091) 作者单位:650101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 通信作者:陈安宝 E-mail:yiyeecab@sina.com
VWF:RCoA > 30%,JAK2V617F 突变阴性且无 CVR 因素存 在时,不论患者是否是孕妇,均可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治 疗 。 [8-9] 临床上,当有血小板增多症的低风险 ET 患者伴有 AVWS 时,应慎用阿司匹林,防止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1.3 低风险 ET 的推荐治疗 在 所 有 低 风 险 的 ET 患 者 中,若无主要的禁忌证,推荐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范围 为 50 ~ 100 mg / d)。 对阿司匹林有效的 ET 患者,只需严密 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 JAK2 突变阳性并伴有 CVR 因 素的患者,每日 2 次的使用剂量是合理的,也可单独或联合 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75 mg / d) 。 [10] 对于低 风险的 ET 患者,尽量使用普通的方法而不是首选抗血小板 药物或肝素来治疗孕妇。 不建议使用阿那格雷来治疗低风 险的 ET 患者,因为它与增加动脉栓塞、大出血和肝纤维化 进程有关[4]。
总之,阿司匹林仍为 ET 患者的首选用药;治疗低风险 ET 患者时,主要使用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或者仅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 但治疗高危险 ET 患者时,阿司匹林需联合羟 基脲治疗;羟基脲难治或患者不耐受时,可换用阿那格雷、 IFN-α、白消安等细胞减少性药物。 妊娠期间,尽量使用副 作用小的阿司匹林、IFN-α 等药物或血小板单采术治疗。 除 了阿司匹林外,羟基脲、阿那格雷、IFN-α、白消安等药物的 安全效和有效性仍需要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持。 虽然 ET 的 预后较为乐观, 但是仍有一些患者因血栓或药物副作用等 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因此,ET 的预防和治疗仍需进一步 研究。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MDS-RAEB-1伴骨髓纤维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MDS-RAEB-1伴骨髓纤维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MDS-RAEB-1伴骨髓纤维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型(MDS-RAEB-1)伴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选择,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MDS-RAEB-1伴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经长期羟基脲治疗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MDS-RAEB-1伴骨髓纤维化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骨髓幼稚细胞占2%,JAK2-V617F突变阴性;流式细胞学可见7.2%的髓系原始细胞。

骨髓活检:原始细胞增多,可见较广泛纤维化。

半月后骨髓原始细胞上升至7%。

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阿糖胞苷+沙利度胺去甲基化、抑制增殖分化后患者骨髓增生减低改善、原始细胞未见,巨核细增生异常,再次进入血小板增多阶段。

因患者放弃原发病治疗,半年后患者病情再次进入MDS-RAEB-1阶段,1月之后死亡。

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MDS-RAEB-1伴骨髓纤维化的病例少见,其发生可能与长期使用羟基脲、JAK2-V617F突变阴性有关,该病骨髓形态、流式、病理学检查等具有特异性,地西他滨去甲基化联合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小剂量化疗对该类病例治疗疗效可靠。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MDS;诊断;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巨核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引起的慢性骨髓增性疾病(MPD)。

病程较长,隐匿性强,可伴脾肿大,多因其他病症发现并确诊,该病可与其他类型MPD相互转化。

治疗可选用骨髓抑制性药物羟基脲,研究[1]显示,这类治疗可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改变、促使其经MDS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

本文对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MDS-RAEB-1伴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旨在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78岁男性患者,1993年因体检发现血小板增多至广州某医院就诊,查血小板 1000×109/L左右,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正常,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两系基本正常,巨核细胞增生活跃,血小板成堆可见;排除肿瘤和感染等疾病,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此后一直服用羟基脲至2015-3-19,期间曾短期用干扰素治疗,血小板达到正常水平。

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血小板增多症是指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高限以上而言。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出血血栓性疾病,其特征为血小板持久性明显增多,伴有反复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血栓形成及脾脏肿大,故又名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其他疾病引起血小板增多,一般为暂时性的,在本文就不重点叙述。

本病自1920年首次报道至今,见于文献的约有200多例;我国医学杂志上的病例报告,累计约有40例之多,估计临床实际发病数远远超过文献病例数,男女发病率为2:1。

本病属于中医“血瘀证”、“阴虚火旺”、“瘀血癥瘕”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原因未明的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病因是脾切除后、急或慢性失血、外伤、分娩、急或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或溶血性贫血、药物反应、运动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期(反跳性)和骨质疏松症等。

2.病理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病理改变是骨髓巨核系列细胞数增多,形态怪异,常常同时伴有全骨髓增生。

巨核细胞来自异常于细胞,生成的血小板大多具有内在性功能缺陷,易致出血倾向。

本病血小板有自发性聚集趋向,有可能引起血栓形成,有人认为本病与血小板激活因子X的作用增高也可能有关。

但出血与血栓形成的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两者之间关系也未了解。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为血小板寿命正常或稍低,血小板功能无明显缺陷,但血小板的生成率显著增加,提示是因血小板的产生过多引起。

其原因可能与血浆血小板刺激因子有关。

“反跳性”血小板增多症也是因液递性血小板刺激因子的生成过多所致。

“运动后”血小板的增多,是因脾、肺等贮藏池内血小板释放过多的结果。

二、中医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与“阴虚火旺”、“瘀血停滞”有关。

其主要病因病机如下:1.肾阳不足 肾为水火之脏,有主骨、生髓、生血之功。

肾阴不足,精血亏虚,阴虚阳亢,骨髓增生功能过盛,故形成阴虚内热诸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点、淤斑,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 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正大等 圆,光反应灵敏,口唇无紫绀,齿龈无红肿及出血,口腔黏膜可 见溃疡。心肺查 体 阴 性。腹 部 平 坦,全 腹 软,无 压 痛、反 跳 痛, 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无浮 肿,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阴性。 1. 4 实验室检查 ( 1) 血常规: WBC 11. 9 × 109 / L,RBC 2. 20 × 1012 / L,Hb88g / L,Plt 352 × 109 / L,分类: 原始粒细胞 0. 29,早 幼粒细胞 0. 12,中幼粒细胞 0. 01,杆状细胞 0. 07,分叶细胞 0. 11,淋巴细胞 0. 25,原始单核细胞 0. 01,幼稚单核细胞 0. 05, 单核细胞 0. 09。( 2) 骨髓象显示: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 系各期均见,原始粒细胞 0. 29,早幼粒细胞 0. 10,中幼细胞 0. 02,杆状细胞 0. 05,分叶细胞 0. 08,嗜酸及嗜碱细胞各占 0. 01; 红系幼红细胞少见。淋巴细胞 0. 08; 原始单核细胞 0. 15,幼稚 单核细胞 0. 08,单核细胞 0. 03,浆细胞 0. 01; 部分细胞可见 Auer 小体。巨核细胞 3 只,可见小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堆可见。 POX 染色部 分 原 始 细 胞 阳 性,NSE 染 色 部 分 原 始 细 胞 阳 性, PAS 部 分 细 胞 细 颗 粒 状 阳 性。细 胞 免 疫 表 型 检 测: CD34、 CD13、CD14、CD33 和 HLA-DR 阳性。最终确诊为急性髓系白 血病( AML-M4) 。 2 结果
3762
河北医药 2013 年 12 月 第 35 卷 第 24 期 Hebei Medical Journal,2013,Vol 35 Dec No. 24
色颗粒状阳性( 图 2 中深色箭头所示) ,NSE 染色阴性( 图 3 中 深色箭头所示) 。结合流式细胞技术确诊为 AML-M4。
图 1 骨髓片。浅色箭头为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 深色箭头为原始粒细 胞( 瑞-姬染色 × 1 000)
作者单位: 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 宋 军、胡蕊、史敏、王彩云、高占玺、韦美萍) ; 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部 ( 李 刚) ;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256 临床部( 崔丽华)
通讯作者: 胡蕊,050000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 E-mail: dazuichazi2013@ hotmail. com
该患者的血涂片及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多见,一部分原始 细胞( 图 1 中浅色箭头所示) 体积较大,形态较规则,核呈圆形 或椭圆 形,可 见 凹 陷、折 叠、扭 曲,核 染 色 质 较 疏 松,核 仁 多 一 个,胞质量丰富,染蓝色。POX 染色阴性 ( 图 2 中浅色箭头所 示) ,NSE 染色弱阳性 ~ 阳性( 图 3 中深色箭头所示) ; 另一部分 细胞( 图 1 中深色箭头所示) 体积较小,形态较规则,核呈圆形 或椭圆形,可见凹陷,核染色质较细致,可见核仁,1 ~ 3 个,胞质 量中等丰富,染蓝色,部分细胞可见细小紫红色颗粒。POX 染
图 2 过氧化物酶( POX) 染色。浅色箭头为 POX 染色阴性的原始及幼 稚单核细胞; 深色箭头为 POX 染色阳性的原始粒细胞( POX 染色后瑞姬染液复染 × 1 000)
图 3 非特异性酯酶( NSE) 染色。浅色箭头为 NSE 染色阳性原始及幼 稚单核细胞; 深 色 箭 头 为 NSE 染 色 阴 性 的 原 始 粒 细 胞 ( NSE 染 色 × 1 000)
参考文献
1 Maria C,Thekla N,Silvia B,et al. How pharmacokinetic can help to
choose the right local anesthetics during epidural infusion. European Journa: 471-475. 2 董丽娟. 老年患者胸科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河北 医药,2013,35: 470-471. 3 谢荣景,马永峰. 切开内固定与传统外固定治疗创伤性多发肋骨骨 折的疗效比较. 河北医药,2013,35: 254-25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 ) 是一 种造血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增多,ET 患者血栓形成、 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和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性增加。目前 国内外有关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报道较 少,本文将我院收治的 1 例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有关文献进 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 1 患者病史 男,68 岁,2009 年因体检发现血小板增多入 院。入院查体: 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胸骨无压痛,浅表淋巴 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WBC 9. 5 × 109 / L,RBC 5. 2 × 1012 / L,Hb 141g / L,Plt 1 034 × 109 / L。分类: 晚幼粒细胞 0. 02, 杆状粒细胞 0. 12、分叶粒细胞 0. 62,嗜酸粒细胞及嗜碱分叶粒 细胞各 0. 02、淋巴细胞 0. 15、单核细胞 0. 05,血小板成片多见。 骨髓象显示: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各期均见,嗜碱粒 细胞比例增高,占 0. 02; 红系未见异常; 淋巴细胞比例减低; 巨 核细胞 2 400 个 / 片,血小板成片多见; NAP 积分 278 分。融合 基因 JAK2 阳性。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羟基脲及 干扰素治疗,血小板维持在 300 × 109 / L ~ 500 × 109 / L。 1. 2 临床表现 自 2012 年 8 月起,出现间断发热,晨起微咳 嗽,少量白痰。在社区输用抗菌素体温下降; 因发热停服羟基脲 2 周,血小板升至 969 × 109 / L,再次加用; 10 d 前出现口腔溃疡, 疼痛明显,继而又出现发热,于 2012 年 10 月于我院就医。 1. 3 入 院 查 体 患 者 体 温 37. 5℃ ,心 率 88 次 / min,呼 吸 22 次 / min,血压 130 /65 mm Hg,神 志 清 晰,语 言 流 利,面 色 萎
较少见,多发生于血小板数超过 1 500 × 109 / L 时。胃肠道或 上呼吸道黏膜出血是最常见的。目前未发现特异的细胞遗传 学和分子遗传学异常。ET 异常核型不常见,仅为 5% ~ 10% 。 经常出现的异常包括 del( 13q22) ,+ 8,和 + 9。
ET 是一种惰性疾病,其特征是有长期无症状间歇期,偶尔 有一过性威胁生命的栓塞或出血,中位生存期 10 ~ 15 年常见。 脾作为血小板的主要破坏部位,脾切除会导致血小板戏剧性的 升到,使病 情 恶 化。ET 可 转 化 为 MPD 的 其 他 类 型,特 别 是 IMF。最近报道了两个较大规模的长期随访资料,但结果并不 一致。Cervantes 等[3]对 195 例 ET 平均随访了 7 年,IMF 的发 生率在 5 年为 2. 7% ,10 年为 8% ,15 年为 15. 3% 。他们认为, 随着病 程 的 延 长 发 生 IMF 的 可 能 性 也 越 大。但 Passamonti 等[4]对 453 例 ET 随访了 15 年,IMF 的发生率为 4% ,与病程长 短似无明显关系。
河北医药 2013 年 12 月 第 35 卷 第 24 期 Hebei Medical Journal,2013,Vol 35 Dec No. 24
3761
综上所述,使用 0. 5% 罗派卡因持续在伤口内灌注减轻了 截肢患者截肢术后疼痛,并且减少了术后阿片药物的使用,有 效的提高了截肢术后对镇痛的满意度,避免了阿片药物的负作 用,从而保证了截肢患者术后能更好进行心理的调整和生理的 康复,为截肢患者术镇痛提供了一种切实可靠的方法选择。
( 收稿日期: 2013 - 06 - 1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 - 7386. 2013. 24. 04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临床分析
·临床研究·
宋军 胡蕊 李刚 史敏 王彩云 高占玺 韦美萍 崔丽华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增殖性疾病; 急性髓细胞血病 【中图分类号】 R 73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7386( 2013) 24 - 3761 - 02
一般认为,在诊断 ET 时,骨髓活检易见网状纤维者发展为 IMF 的危险性较大。部分 ET 患者也可转变为 CML 或急性白 血病但此时 JAK2V617F 检测多为阴性[5]。本病例即为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4) ,但不同的是 本患者的 JAK2V617F 检测为阳性,说明该突变不是转化为白 血病的直接原因。约有不到 5% 的 ET 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 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且这种变化可能与以前的细胞毒性 药物治疗有关。一般认为,化学治疗如烷化剂,羟基脲、32 P 均 可以加速本病向白血病的转化,其原因为这些药物颗粒导致染 色体细胞遗传学改变: 如 17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常发生于羟基 脲治疗的病人,从而更易导致白血病的发生。但也有报道,未 经治疗的患者也 可 转 化 为 此,故 也 有 认 为 转 化 白 血 病 是 疾 病 的自然发展过程。本例患者年龄 > 60 岁,血小板 < 1 600 × 109 /L,无临床症状。3 年后转化为 AML,其原因与服用药物有 关还是自发转变尚难确定。羟基脲的使用可降低高危患者出 血及血栓形成等 并 发 症,但 对 无 症 状 的 患 者 是 否 有 必 要 给 予 化学治疗仍有争议。此外,该患者转变以后对化疗不敏感,化 疗效果欠佳,提示此种转化可能为终末期,预后不佳。
3 讨论 ET 是一种主要累及骨髓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
疾病。1934 年首次提出 ET 这一独特的临床综合征,以后归为 一种经典的 MPN。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综合征中 发病率最低的一种疾病,又名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 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