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与菌根

合集下载

植物学名词解释(2)

植物学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1.原生质:组成细胞的生命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半透明的亲水胶体。

原生质体:特质单个细胞内的原生质。

2.初生纹孔场:细胞的初生壁上一些较薄的区域。

纹孔:次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的增厚3.侵填体:导管老化后,周围薄壁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纹孔侵入导管内形成的堵塞物。

使导管失去疏导能力。

胼胝体:筛管老化后,胼胝质沉积在筛板上形成的垫状物,将筛孔堵塞,使其失去疏导能力。

4.气孔:狭义上常把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

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

气孔器:与两个保卫细胞合称气孔器。

气孔器能调节气体的出入和水分蒸腾。

皮孔:周皮上的一个分离区域,常呈透镜形,由排列疏松的栓化或非栓化细胞组成。

在皮孔的部位,木栓形成层向内形成栓内层,向外产生松散的薄壁细胞(补充组织)。

皮孔常见于老茎的周皮上,是植物体内部组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气孔窝:叶片表皮上藏生若干气孔器的凹陷处。

旱生性的硬叶型植物(如夹竹桃等)常具气孔窝,窝内除分布气孔器外,往往还有发达的表皮毛,可以减少水分蒸腾。

5.平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平行,新形成的细胞壁为平周壁,平周分裂使器官加厚。

垂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新形成的细胞壁为垂周壁,分裂的结果使器官增粗。

6.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渐分化成熟的,外方先成熟的部分为原生木质部,内方后成熟的为后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外起源:叶原基和芽原基在顶端分生组织的表面发生,这种起源方式成为外起源。

内始式:一般指茎的初生木质部细胞分化成熟的顺序是从内部开始,逐渐向外,即成熟的顺序是离心进行的。

原生木质部在内,后生木质部在外,这种分化成熟的顺序由内及外的方式就是内始式。

内起源:侧根源于根内部的中柱鞘细胞,因此它的起源方式称内起源。

7.早材:也称春材,指在木材的一个生长轮内细胞较大,壁较薄,排列较疏松的部分。

第二章 植物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植物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植物学根底知识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执行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运输、合成及转化等营养代谢功能。

植物的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完成开花结果的生殖过程。

第一节植物的根一、根的功能二、根的类型和根系三、根系的生长特点四、根的变态五、根瘤与菌根六、根的欣赏一、根的功能1.吸收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吸收作用最活泼的区域仅限于根尖局部。

2.固定和支持作用固定植物;固定土壤;3.输导作用根到枝叶;叶到茎和根;4.贮藏和繁殖作用如大丽花、小丽花、胡萝卜、红薯、山药等。

二、根的类型和根系1.根的类型种子植物的根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按来源分类,根可分为主根和侧根。

按发生部位分类,可分为定根和不定根。

2.根系一株植物地下局部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

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

直根系:指主根粗壮兴旺,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如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

快速生长的直根系,它能够使植物很快地在土壤中向下穿入,以吸取深层的水源。

有些植物的直根系明显超过植物地上局部的高度,具有这种根系的植物叫深根性植物,如马尾松成年后主根可深达5 m以上,还有其他松树、柏树、广玉兰,也属于这类根系。

须根系:主根和侧根无明显区别的根系,或者根系全由不定根组成。

单子叶植物多为须根系。

例如禾本科植物,主根长出后不久就停止生长或死亡.由胚轴和茎基部的节上生出许多不定根组成须根系。

一般直根系分支层次明显,根系分布在土壤的深处;组成须根系的根粗细差不多,根系分布在土层的浅处。

3.根系深浅与环境的关系根系的深浅不但取决于植物的遗传性,也取决于外界条件,特别是土壤条件,如土壤水分、土壤类型等。

长期生长在河流两岸或低湿地区的树种.如柳树、枫杨等,在土壤表层就能获得充足的水分,所以根系发育为浅根性。

生长在干旱或沙漠地区的植物,只能在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一般成深根性,如沙漠中的植物,根可达5 m深。

即使是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地下水位较低,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根系分布于较深土层;反之,那么多分布在较浅的土层。

植物学习题2_2

植物学习题2_2

一、填空:1.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长出的根称为不定根。

2. 直根系为有明显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区别的根系。

水稻根系类型属于__________根系,大豆、棉花等属于__________根系。

3. 根的最前端数毫米的部分称__________。

它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根的吸收功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4. 侧根起源于___________,属_________起源。

在三原型、四原型根上,侧根是正对着_________发生的。

5. 根的表皮与茎叶的表皮有不同之处,根部表皮形成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组织;而茎叶的表皮属于__________组织,它们的外面常有__________等。

6. _______导管和______导管出现较早,通常在器官延伸生长还在进行时就已经出现。

7. 根的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的发育成熟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 根毛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

从横切面上看,根毛区的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根的木栓形成层最初由__________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

10. 根的中柱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薄壁细胞。

11. 凯氏带是在根的内皮层部位,环绕在细胞的________壁和________壁上,具有________化和________化的带状增厚,成一整圈的结构。

12. 按组织原学说,根尖分生组织原始细胞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根复习题及答案

第4章根复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第一节根习题一、名词解释1.定根和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3.木质部脊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6.凯氏带7.通道细胞8.内起源9.根瘤与菌根10.不活动中心二、判断与改错1.直根系多为深根系,须根系多为浅根系。

()2.在作物的间作和套种中,往往将具须根系作物和具直根系的作物搭配。

()3.从老根上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

()4.不定根是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产生的。

()5.垂周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

()6.初生根、次生根在植物学上与农业上有不同的含义。

()7.主根和侧根属初生根,不定根属次生根。

()8.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9.成熟区(根毛区)的每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力。

()10.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其四个部分逐渐生长。

()11.在初生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三束,故为"六原型"。

()12.根的中柱鞘细胞具有凯氏带。

()13.根的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而韧皮部则为外始式。

()14.通道细胞是薄壁细胞。

()15.根毛与侧根的来源是一致的。

()16.侧根为定根,起源于根毛区内中柱鞘的一定部位,即总是发生于原生木质部与原生韧皮部之间的地方。

()17.侧根的发生与根的顶端分生组织无关。

()18.侧根是由内皮层发生的。

()19.根的初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

()2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早起源于中柱鞘细胞。

()21.木栓形成层只能来自中柱鞘。

()22.水稻、小麦根无次生生长。

()23.根瘤是根瘤菌在植物根内寄生所形成的复合体。

()24.种子植物的根一旦产生了菌根,其原有的根毛会逐渐消失。

()25.根瘤只见于豆科植物根部。

()26.菌根是细菌与种子植物共生的根。

()27.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三、填空1.根系即()2.主根是由()发育而来,侧根起源于()。

3.根的主要功能是(),根还有()和()()()和()的功能。

菌根和根瘤微课件

菌根和根瘤微课件

(二)菌根形成的意义
1. 加强植物根部的吸收能力 2. 参与某些生理功能例:有的可产生VB1、 VB6等活性物质,促进根发育
3. 有些也具有固氮作用。
外生菌根
菌根的形态
(二)根瘤的产生 是土壤的根瘤菌侵入根皮层,使其迅速分裂,产生 局部膨大的瘤状突 起,即根瘤。
(三)根瘤形成的意义
1. 根瘤菌从根的皮层细胞中吸收营养 2. 生物固氮,为豆科植物利用 3. 根瘤菌合成的含N物质还可分泌到土壤中,
为其他植物所用。
豆科植物根
(一)菌根的概念及类型 1. 概念:高等植物的根与土壤中某些真菌所形成的 共生体 2. 类型:内生菌根、外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
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多数长在幼根的外面如:松科、桦木科等。 内生菌根—真菌的菌丝侵入到根的皮层细胞内如,禾本科、银杏等植物。 内外生菌根—共生的真菌既能形成菌丝鞘,又能侵入宿主根细胞内的一 类菌根如草莓。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
《植物与植物生理》第二单元微课件6
学习目标
掌握根瘤、菌根的概念及种类; 了解根瘤、菌根的形成过程; 掌握根瘤、菌根形成的意义。
主要内容
根瘤、菌根的概念、类型 根瘤、菌根形成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根瘤、菌根形成的意义
难点
“种豆肥田”的解释
一、根瘤
(一)根瘤的概念 由固氮细菌或放线菌侵染宿主根部细胞所形成的瘤 状共生结构,常见于豆科植物。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什么是菌根与根瘤共生关系?

什么是菌根与根瘤共生关系?

什么是菌根与根瘤共⽣关系?植物的根系分布在⼟壤中,可以和⼟壤中的某些微⽣物形成密切关系,互利互⽣,这种现象称为共⽣。

根瘤和菌根就是⾼等植物根系和⼟壤中微⽣物之间共⽣关系的两种情况。

l、根瘤某些植物上,有各种形态的瘤状突起,称为根瘤。

根瘤的产⽣是出于⼟壤中的--种细菌——根瘤菌,根瘤菌⾃根⽑侵⼊⽪层后,在⽪层细胞内进⾏强烈的分裂,刺激⽪层细胞分裂产⽣⼤量细胞,使⽪层出现异常的增⽣⽽膨⼤,形成了根瘤。

根瘤菌从植物根部的细胞中获取⽣命必须的⽔分和养分,把植物不能吸收的游离态氮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的含氮化合物,满⾜植物⽣长的需要。

根瘤菌的这种作⽤,称为固氮作⽤,固氮作⽤⼀⽅⾯有利于与之共⽣的植物⽣长,另⼀⽅⾯也向⼟嚷内分泌⼀些含氮化合物,从⽽提⾼⼟壤的肥⼒,所以⼈们把根瘤菌称为天然的化肥⼚。

除⾖科植物外,在⾃然界中已有100多种植物都能形成根瘤菌并有固氮作⽤,如:化⽊科、⽊⿇科、蔷薇科、杨梅科等。

根瘤菌对于共⽣的植物有选择性,每⼀种根瘤菌只能与⼀种或⼏种亲缘关系较近的⾼等植物共⽣,因此,在引种⼀种植物时,需同时引进能与之共⽣的根瘤菌。

2、菌根⾃然界⾥,有许多植物的根可以同真菌共⽣,这种与真菌共⽣的根称为菌根,菌根的形式有三种。

即内⽣菌根和外⽣菌根,同时同⼀种植物上能兼有两种菌根的,称为兼⽣菌根。

菌根的菌丝包在幼根的表⾯,部分菌丝侵⼊⽪层细胞间隙中,但是并不伸⼊细胞,这种菌根称外⽣菌根,如:松属、云杉属、落叶松属和杨属等植物的菌根;菌丝通过细胞壁侵⼊表⽪和⽪层细胞内与原⽣质混⽣在⼀起的,称为内⽣菌根。

如蓝科,杜鹃花科等植物就具有内⽣菌根。

外⽣菌根的菌丝起到了根⽑的作⽤,扩⼤了根的吸收⾯积。

内⽣菌根可促进根内的物质运输,加强了根的吸收功能。

除了上述两种菌根外,⾃然界⾥还有兼⽣菌根,如;柳、苹果等植物。

形成菌根的真菌⾃⾝所需的养料由植物供应,但是真菌菌丝起到类似根⽑的功能,可吸收⽔分和⽆机盐供植物利⽤,菌根还能分泌多种⽔解酶类,促进细胞内储存物质的分解,以促进植物的吸收作⽤;并且还能分泌维⽣素B等,促进关系⽣长。

植物学部分名词解释

植物学部分名词解释

名词解说细胞和细胞学说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构成。

细胞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M . J .和动物学家Schwann,T.二人于1938~ 1939 年间提出的。

细胞学说以为,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的细胞是由细胞分裂或交融而来;卵和精子都是细胞;一个细胞可分裂而形成组织。

细胞学说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细胞是全部动、植物结构单位的思想,从理论上确定了细胞在整个生物界的地位,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有机体一致了起来。

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所有拥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

原生质体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原生质体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

原生质体一词有时指去了壁的植物细胞。

细胞器分布在细胞质内拥有必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称为细胞器。

如各种质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微管等。

组织在个体发育上,本源、功能同样,形态结构相似的细胞群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一致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细胞分化多细胞有机体内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表此刻内部生理变化和形态相貌变化两个方面。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植物中细胞功能趋势特地化,有益于提升各种生理功能和效率。

所以,分化是进化的表现。

染色质和染色体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部分,称为染色质。

染色质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在电子显微镜下染色质显出一些交错成网状的细丝。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变粗变短,成为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粗线状或棒状体,此即染色体。

根瘤与菌根

根瘤与菌根

根瘤与菌根
一、根瘤:根瘤的形成是由于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到根部组织所引起的。

根瘤细菌首先侵入根毛,然后进入根的皮层,并在皮层内大量繁殖,皮层细胞受到刺激而大量分裂,使细胞数目和体积增大,皮层膨大,向外突出形成根瘤。

作用:将大气中游离的氮(N2)转变为(NH3)。

二、菌根:同真菌共生的根。

根据菌丝在根中存在部位分为三种: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内外生菌根。

(一)外生菌根:真菌菌丝包被在幼根表面,或进入皮层细胞间隙,代替根毛的作用,扩大了根系的吸收面积。

不具根毛。

(二)内生菌根:菌丝侵入到皮层的细胞腔内和细胞间隙中,根尖有根毛,外形呈瘤状突起。

(三)内外生菌根:菌丝不仅包围根尖,还侵入到皮层细胞的细胞腔及腔间隙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